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测试(含答案解析)

小学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测试(含答案解析)

小学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测试(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1.6厘米和1.2厘米,第三条边可能长()。

A. 0.4厘米B. 2.8厘米C. 2厘米2.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6厘米和9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应是()。

A. 大于3厘米B. 小于15厘米C. 大于3厘米小于15厘米D. 小于3厘米大于15厘米3.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5厘米,10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度可能是()厘米。

A. 5 B. 12 C. 184.下面几幅图中,不能直接判断被遮三角形种类的是()图。

A. B. C.5.下面三组木棒中()不能拼成三角形。

(单位:厘米)A.B.C.6.把一个等边三角形沿其中一条高剪开,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分别是()。

A. 45°和45°B. 30°和60°C. 30°和30°7.下面三组小棒中,能围城三角形的一组是()。

A. B. C.8.下列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A. 6厘米、8厘米、9厘米B. 8厘米、8厘米、8厘米C. 4厘米、5厘米、9厘米9.下面三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

A. B. C.10.下面各组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

A. 6cm 7cm 8cmB. 3cm 3cm 5cmC. 5cm 3cm 8cm11.能组成三角形的一组线段是()。

A. 6cm,5cm,11cmB. 3cm,4cm,6cmC. 4cm,2cm,1cm12.四根小棒都用上,能围成等腰三角形的是()。

A. B. C.二、填空题13.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46°,它的另一个锐角是________;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________。

14.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

15.下图中有________个三角形,其中直角三角形有________个。

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浙教版八上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温馨提示:每一题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选择出来!1.下列各组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4,6,10B. 3,6,7C. 5,6,12D. 2,3,62. 如图所示,在△ABC 中,∠B =30°,∠C =70°,AD 是△ABC 的一条角平分线,则∠CAD 的度数为( )A. 40°B. 45°C. 50°D. 55°3.利用尺规作图,作不出唯一三角形是( )A.已知三边 B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 C .已知两角及夹边 D .已知两边及夹角4.如图,点E ,D 分别在AB ,AC 上,若AB =AC ,BE =CD ,BD =EC ,∠B =32°,∠A =41°,则∠BOC 度数是( )A .135°B .125°C .115°D .105°5.如图,△ABC 的三边AB 、BC 、CA 的长分别为30、40、15,点P 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将△ABC 分成三个三角形,则APB S ∆︰BPC S ∆︰CPA S ∆等于( )A.1︰1︰1B. 6︰8︰3C.5︰8︰3D. 4︰5︰36.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CE 是△ACD 的中线,DF 是△CDE 的中线,如果△DEF 的面积是2,那么△ABC 的面积为( )A. 12B. 14C. 16D. 187.对于命题“若a 2>b 2,则a >b ”,下面四组a ,b 的值中,能说明这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 a=3,b=2B. a=﹣3,b=2C. a=3,b=﹣1D. a=﹣1,b=38. 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BC ,CE ⊥AB ,垂足分别为D ,E ,AD ,CE 相交于点H ,已知EH =EB =6,AE =8,则CH 的长是( )A. 1B. 2C. 3D. 49.如图,∠A=120°,且∠1=∠2=∠3和∠4=∠5=∠6,则∠BDE=()A. 60°B. 70°C. 80°D. 不能确定,具体由三角形的形状确定10. 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C=BC,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于点E.若AB=6 cm,则△DEB的周长为( )A. 5cmB. 6cmC. 7cmD. 8cm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温馨提示:填空题必须是最简洁最正确的答案!11.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x,9,则化简|x-5|+|x-13|=________12.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如图4,则要说明∠D′O′C′=∠ DOC,需要证明△D′O′C′≌△DOC,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写出全等的简写)13. 如图所示,在△ABC中,AD⊥BC于点D,AE为∠BAC的平分线,且∠DAE=15°,∠B=35°,则∠C=________14. 如图,点D,E,F,B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AE∥CF且AE=CF.若BD=10,BF=3.5,则EF =________15.如图,在△ABC中,AF平分∠BAC,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E,∠B=72°,∠FAE =18°,则∠C =16.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则下面结论中①DA平分∠EDF;②AE=AF,DE=DF;③AD上的点到B、C两点的距离相等;④图中共有3对全等三角形,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三.解答题(共6题,共66分)温馨提示:解答题应将必要的解答过程呈现出来!17(本题6分)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点(不与B,C重合),F,E分别是AD及其延长线上的点,CF∥BE.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CF=BE(不再添加其它线段,不再标注或使用其他字母),并给出证明.18(本题8分)如图,AB=CD,AD=CB,O为BD上任意一点,过O点的直线分别交AD、BC的延长线于M、N点,求证:∠1=∠2.19(本题8分)如图,AF垂直平分BC,AD=CE,DB=AE,求证:∠D=∠E.20(本题10分). 如图,在△ABC中,∠ABC=2∠C,∠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E为AC上一点,AE=AB,连结DE. (1)求证:△ABD≌△AED; (2)已知BD=5,AB=9,求AC长.21(本题10分). “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准备制作一组三角形,记这些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并且这些三角形三边的长度为大于1且小于5的整数个单位长度.(1)用记号(a,b,c)(a≤b≤c)表示一个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如(2,3,3)表示边长分别为2,3,3个单位长度的三角形,请列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三角形;(2)用直尺和圆规作出三边满足a<b<c 的三角形(用给定的单位长度,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2(本题12分)如图,若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180°,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21∠BAD ,求证:EF =BD +DF.23(本题12分)如图:在△ABC 中,10==AC AB ,8=BC ,D 为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BC 上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点C 向点A 运动,(1)若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相等,则1秒钟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若点P 与点Q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则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

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含答案

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含答案
同理:图3中有6对三角形全等;
由此发现:第n个图形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 .
故选C.
【点睛】
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找出数字的变化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6.如图,在 中, ,CD是高,BE平分∠ABC交CD于点E,EF∥AC交AB于点F,交BC于点G.在结论:(1) ;(2) ;(3) ;(4) 中,一定成立的有(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点A,B的坐标求出OA,OB的长度,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即可得出OC的长,再比较无理数的大小确定点C的横坐标介于哪个区间.
【详解】
∵点A,B的坐标分别为(﹣2,0),(0,3),
∴OA=2,OB=3,
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AB=
∴AC=AB= ,
∴OC= ﹣2,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AAS证明△ABF≌△DEF,得出对应边相等AF=DF,BF=EF,即可得出结论,对于①②④不一定正确.
【详解】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AB=CD,即AB∥CE,
∴∠ABF=∠E,
∵DE=CD,
∴AB=DE,
在△ABF和△DEF中,
在△ODB和△OCA中,
∴△ODB≌△OCA(SAS),
∠OAC=∠OBD=180°-50°-35°=95°,
故B为答案.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0.如图,在 中, , ,按以下步骤作图:
①分别以 , 为圆心,以大于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相交于点 和 .
∵ ,

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将含有30°角的三角板(∠A=30°)的直角顶点放在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其中一条上,若∠1=38°,则∠2的度数( )A .28°B .22°C .32°D .38°【答案】B【解析】【分析】 延长AB 交CF 于E ,求出∠ABC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AEC ,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2=∠AEC ,代入求出即可.【详解】解:如图,延长AB 交CF 于E ,∵∠ACB=90°,∠A=30°,∠ABC=60°,∵∠1=38°,∴∠AEC=∠ABC-∠1=22°,∵GH ∥EF ,∴∠2=∠AEC=2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性质,平行线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2.如图,在矩形ABCD 中, 3,4,AB BC ==将其折叠使AB 落在对角线AC 上,得到折痕,AE 那么BE 的长度为( )A .1B .2C .32D .85【答案】C【解析】【分析】 由勾股定理求出AC 的长度,由折叠的性质,AF=AB=3,则CF=2,设BE=EF=x ,则CE=4x -,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x 的值,得到BE 的长度.【详解】解:在矩形ABCD 中,3,4AB BC ==,∴∠B=90°, ∴22345AC =+=,由折叠的性质,得AF=AB=3,BE=EF ,∴CF=5-3=2,在Rt △CEF 中,设BE=EF=x ,则CE=4x -,由勾股定理,得:2222(4)x x +=-,解得:32x =; ∴32BE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折叠问题,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所学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正确求出BE 的长度.3.△ABC 中,∠A :∠B :∠C =1:2:3,最小边BC =4cm ,则最长边AB 的长为( )cm A .6B .8C 5D .5【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三角形中角的度数,然后根据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求解即可.【详解】设∠A =x ,则∠B =2x ,∠C =3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B+∠C =x+2x+3x =180°,解得x =30°,即∠A =30°,∠C =3×30°=90°,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故AB =2BC =2×4=8cm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点O 是ABC ∆的内心,M 、N 是AC 上的点,且CM CB =,AN AB =,若100ABC ∠=︒,则MON ∠=( )A .60︒B .70︒C .80︒D .100︒【答案】C【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连接OA ,OB ,OC ,进而求得BOC MOC ∆≅∆,AOB AON ∆≅∆,即∠CBO =∠CMO ,∠OBA =∠ONA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MON 的度数.【详解】如图,连接OA ,OB ,OC ,∵点O 是ABC ∆的内心,∴BCO MCO ∠=∠,∵CM =CB ,OC =OC ,∴()BOC MOC SAS ∆≅∆,∴CBO CMO ∠=∠,同理可得:AOB AON ∆≅∆,∴ABO ANO ∠=∠,∵100CBA CBO ABO ∠=∠+∠=︒,∴100CMO ANO ∠+∠=︒,∴180()80MON CMO ANO ∠=︒-∠+∠=︒,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角度的转换,熟练掌握相关辅助线的画法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解决本题的关键.5.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B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和6,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C .将一次函数y =3x -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D .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0213x m x -≤⎧⎨+>⎩无解,则m 的取值范围是1m 【答案】B【解析】【分析】利用三角形外心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详解】A.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正确,是真命题;B.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和6,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或17,错误,是假命题;C. 将一次函数y =3x -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正确,是真命题;D. 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0213x m x -≤⎧⎨+>⎩无解,则m 的取值范围是1m ,正确,是真命题;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三角形外心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如图,在ABC ∆中,33B ∠=︒,将ABC ∆沿直线m 翻折,点B 落在点D 的位置,则12∠-∠的度数是( )A .33︒B .56︒C .65︒D .66︒【答案】D【解析】【分析】 由折叠的性质得到∠D=∠B ,再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所求角的度数.【详解】解:如图,由折叠的性质得:∠D=∠B=33°,根据外角性质得:∠1=∠3+∠B ,∠3=∠2+∠D ,∴∠1=∠2+∠D+∠B=∠2+2∠B=∠2+66°,∴∠1-∠2=66°.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了翻折变换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运用,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7.如图,已知ABC ∆,若AC BC ⊥,CD AB ⊥,12∠=∠,下列结论:①//AC DE ;②3A ∠=∠;③3EDB ∠=∠;④2∠与3∠互补;⑤1B ∠=∠,其中正确的有(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AC∥DE,根据垂直定义得出∠ACB=∠CDB=∠CDA=9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详解】∵∠1=∠2,∴AC∥DE,故①正确;∵AC⊥BC,CD⊥AB,∴∠ACB=∠CDB=90°,∴∠A+∠B=90°,∠3+∠B=90°,∴∠A=∠3,故②正确;∵AC∥DE,AC⊥BC,∴DE⊥BC,∴∠DEC=∠CDB=90°,∴∠3+∠2=90°(∠2和∠3互余),∠2+∠EDB=90°,∴∠3=∠EDB,故③正确,④错误;∵AC⊥BC,CD⊥AB,∴∠ACB=∠CDA=90°,∴∠A+∠B=90°,∠1+∠A=90°,∴∠1=∠B,故⑤正确;即正确的个数是4个,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垂直定义,能综合运用知识点进行推理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11-3-1,在四边形ABCD中,∠A=∠B=∠C,点E在边AB上,∠AED=60°,则一定有()A.∠ADE=20°B.∠ADE=30°C.∠ADE=12∠ADC D.∠ADE=13∠ADC【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设∠ADE=x,∠ADC=y,由题意可得,∠ADE+∠AED+∠A=180°,∠A+∠B+∠C+∠ADC=360°,即x+60+∠A=180①,3∠A+y=360②,由①×3-②可得3x-y=0,所以13x y =,即∠ADE=13∠ADC . 故答案选D .考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内角和定理.9.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点E ,DF ⊥AC 交AC 于点F .S △ABC =7,DE=2,AB=4,则AC 长是( )A .4B .3C .6D .2【答案】B【解析】【分析】 首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DF=DE=2,然后由S △ABC =S △ABD +S △ACD 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果.【详解】解: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EAD=∠FADDE ⊥AB 于点E ,DF ⊥AC 交AC 于点F ,∴DF=DE ,又∵S △ABC =S △ABD +S △ACD ,DE=2,AB=4,11742222AC ∴=⨯⨯+⨯⨯ ∴AC=3.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在ABC ∆中,90C =∠,30B ∠=,以A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 、AC 于点M 和N ,再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连结AP 并延长交BC 于点D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AD 是BAC ∠的平分线;②ADC 60∠=;③点D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④:1:3DAC ABC S S ∆∆=A .1B .2C .3D .4【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作图方式,可判断AD 是∠CAB 的角平分线,再结合∠B=30°,可推导得到△ABD 是等腰三角形,根据这2个判定可推导题干中的结论.【详解】题干中作图方法是构造角平分线,①正确;∵∠B=30°,∠C=90°,AD 是∠CAB 的角平分线∴∠CAD=∠DAB=30°∴∠ADC=60°,②正确∵∠DAB=∠B=30°∴△ADB 是等腰三角形∴点D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③正确在Rt △CDA 中,设CD=a ,则AD=2a在△ADB 中,DB=AD=2a∵1122DAC S CD AC a CD ∆=⨯⨯=⨯,13(CD+DB)22BAC S AC a CD ∆=⨯⨯=⨯ ∴:1:3DAC ABC S S ∆∆=,④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画法及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熟练角平分线的绘制方法.11.对于图形的全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B.一个图形经过中心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C.一个图形放大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D.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答案】C【解析】A. 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正确,不符合题意;B. 一个图形经过中心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正确,不符合题意;C. 一个图形放大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不全等,故错误,符合题意;D. 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对全等图形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通过旋转、轴对称、平移等都可以得到与原图形全等的图形,而通过放大或缩小只能得到与原图形形状一样的图形,得不到全等图形.12.如图,在□ABCD中,延长CD到E,使DE=CD,连接BE交AD于点F,交AC于点G.下列结论中:①DE=DF;②AG=GF;③AF=DF;④BG=GC;⑤BF=EF,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分析】由AAS证明△ABF≌△DEF,得出对应边相等AF=DF,BF=EF,即可得出结论,对于①②④不一定正确.【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即AB∥CE,∴∠ABF=∠E,∵DE=CD,∴AB=DE,在△ABF和△DEF中,∵===ABF EAFB DFEAB DE∠∠⎧⎪∠∠⎨⎪⎩,∴△ABF≌△DEF(AAS),∴AF=DF,BF=EF;可得③⑤正确,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90ACB∠=︒,ACCD=,过D作AB的垂线,交AB的延长线于E,若2AB DE=,则BAC∠的度数为()A.45°B.30°C.°D.15°【答案】C【解析】【分析】连接AD,延长AC、DE交于M,求出∠CAB=∠CDM,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ACB≌△DCM,求出AB=DM,求出AD=AM,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即可.【详解】解:连接AD,延长AC、DE交于M,∵∠ACB=90°,AC=CD,∴∠DAC=∠ADC=45°,∵∠ACB=90°,DE⊥AB,∴∠DEB=90°=∠ACB=∠DCM,∵∠ABC=∠DBE,∴∠CAB=∠CDM,在△ACB和△DCM中CABCDM AC CDACB DCM ∠=∠⎧⎪=⎨⎪∠=∠⎩∴△ACB ≌△DCM (ASA ),∴AB=DM ,∵AB=2DE ,∴DM=2DE ,∴DE=EM ,∵DE ⊥AB ,∴AD=AM ,114522.522BAC DAE DAC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能根据全等求出AB=DM 是解此题的关键.14.如图,已知A ,D,B,E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D = BE, AC = DF,补充下列其中一个条件后,不一定能得到△ABC ≌△DEF 的是( )A .BC = EFB .A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即SSS 、SAS 、ASA 、AAS 和HL .15.如图:AD AB ⊥,AE AC ⊥,AD AB =,AE AC =,连接BE 与DC 交于M ,则:①DAC BAE ∠=∠;②DAC BAE ∆∆≌;③DC BE ⊥;正确的有( )个A .0B .1C .2D .3【答案】D【解析】【分析】利用垂直的定义得到90DAB EAC∠=∠=︒,则ADC BAE∠=∠,于是可对①进行判断;利用“SAS”可证明DAC BAE∆≅∆,于是可对②进行判断;利用全等的性质得到ADC ABE∠=∠,则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和对顶角相等得到90DMB DAB∠=∠=︒,于是可对③进行判断.【详解】解:AD AB⊥,AE AC⊥,90DAB∴∠=︒,90EAC∠=︒,DAB BAC EAC BAC∴∠+=∠+∠,即ADC BAE∠=∠,所以①正确;在DAC∆和BAE∆中,DA ABDAC BAEAC AE=⎧⎪∠=∠⎨⎪=⎩,()DAC BAE SAS∴∆≅∆,所以②正确;ADC ABE∴∠=∠,∵∠AFD=∠MFB,90DMB DAB∴∠=∠=︒,DC BE∴⊥,所以③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方法中,选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16.如果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斜边长扩大到原来的()A.1倍B.2倍C.3倍D.4倍【答案】B【解析】设原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且,则扩大后的三角形的斜边长为,即斜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故选B.17.王师傅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如图.要使这个木架不变形,他至少还要再钉上几根木条().A.0根B.1根C.2根D.3根【答案】B【解析】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连接一条对角线,即可得到两个三角形,故选B18.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钝角,则底角a的范围是()A.0°<a<9 B.30°<a<90° C.0°<a<45° D.45°<a<90°【答案】C【解析】:∵等腰三角形顶角为钝角∴顶角大于90°小于180°∴两个底角之和大于0°小于90°∴每个底角大于0°小于45°故选:C19.如图,在ABC中,分别以点A和点B为圆心,以相同的长(大于12AB)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和点N,作直线MN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连接CD.已知CDE△的面积比CDB△的面积小4,则ADE的面积为()A.4B.3C.2D.1【答案】A【解析】【分析】由作图步骤可知直线MN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根据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可得S △CDA =S △CDB ,根据△CDE 的面积比△CDB 的面积小4即可得答案.【详解】由作图步骤可知直线MN 为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CD 为AB 边中线,∴S △CDA =S △CDB ,∵△CDE 的面积比△CDB 的面积小4,∴S △ADE =S △CDA -S △CDE =S △CDB -S △CDE =4.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尺规作图——垂直平分线的画法及三角形中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熟练掌握三角形中线的性质是解题关键.20.如图,在ABC 中,90C ∠=︒,60CAB ∠=︒,按以下步骤作图:①分别以A ,B 为圆心,以大于12AB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相交于点P 和Q . ②作直线PQ 交AB 于点D ,交BC 于点E ,连接AE .若4CE =,则AE 的值为( ) A .6B .2C .43D .8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垂直平分线的作法得出PQ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进而得出∠EAB =∠CAE =30°,即可得出AE 的长.【详解】由题意可得出:PQ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AE =BE ,∵在△ABC 中,∠C =90°,∠CAB =60°,∴∠CBA =30°,∴∠EAB =∠CAE =30°, ∴CE =12AE =4, ∴AE =8.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根据已知得出∠EAB=∠CAE=30°是解题关键.·。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2)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2)

一、选择题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玩手机成为一种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手机很方便携带,但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固定的支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某工厂研制生产了一种如图所示的手机支架.把手机放在上面就可以方便地使用手机,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哪一个性质( )A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B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C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D .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2.已知实数x 、y 满足|x -4|+ 8y -=0,则以x 、y 的值为两边长的等腰三角形周长是( )A .20或16B .20C .16D .18 3.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7,x ,则x 的值可能是( ) A .6B .3C .2D .11 4.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 A .1,2,3B .5,12,13C .4,5,10D .3,3,6 5.如图,在ABC 中,55A ∠=︒,65C =︒∠,BD 平分ABC ∠,//DE BC ,则BDE∠的度数是( )A .50°B .25°C .30°D .35° 6.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和4,则第三边长可能是( ) A .3B .4C .5D .6 7.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6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A .18B .19C .20D .21 8.如图,线段BE 是ABC 的高的是( )A .B .C .D .9.一副透明的三角板,如图叠放,直角三角板的斜边AB 、CE 相交于点D ,则BDC ∠的度数是( )A .65︒B .75︒C .85︒D .105︒10.如图,为估计池塘岸边A 、B 的距离,小方在池塘的一侧选取一点O ,测得OA =15米,OB=10米,A 、B 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A .20米B .15米C .10米D .5米11.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放置,使等腰直角三角板DEF 的锐角顶点D 放在另一块直角三角板(60B ∠=)的斜边AB 上,两块三角板的直角边交于点M .如果75BDE ∠=,那么AMD ∠的度数是( )A .75°B .80°C .85°D .90°12.下列长度的四根木棒,能与3cm ,7cm 长的两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A .3cmB .10cmC .4cmD .6cm1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个①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②连接C 、D 两点的线段叫两点之间的距离;③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④射线上点的个数是直线上点的个数的一半;⑤n 边形从其中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其余各顶点,可以画出()3n -条对角线,这些对角线把这个n 边形分成了()2n -个三角形.A .3B .2C .1D .014.现有两根木棒,长度分别为5cm 和13cm ,若不改变木棒的长度,要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则应在下列四根木棒中选取( )A .20cm 的木棒B .18cm 的木棒C .12cm 的木棒D .8cm 的木棒 15.如图,盖房子时,在窗框没有安装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使其不变形,这种做法的根据是(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 .长方形的对称性C .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D .三角形的稳定性二、填空题16.2016年2月6日凌晨,宝岛高雄发生6.7级地震,得知消息后,中国派出武警部队探测队,探测队探测出某建筑物下面有生命迹象,他们在生命迹象上方建筑物的一侧地面上的,A B 两处,用仪器探测生命迹象C ,已知探测线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0︒和60︒(如图),则C ∠的度数是_________.17.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长都是整数,若其中两条高的长分别为4和12,则第三条高的长为_____.18.将一副直角三角尺所示放置,已知//AE BC ,则AFD ∠的度数是__________.19.如图,在△ABC 中,点O 是△ABC 内一点,且点O 到△ABC 三边的距离相等,若∠A =70°,则∠BOC =________.20.如图,ABC 的三边的中线AD ,BE ,CF 的公共点为G ,且21AG GD =::.若12ABC S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21.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为108°,则这个正多边形所有对角线的条数为_____. 22.一副直角,三角板有一个角的顶点如图所示重合,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_.①如图 1,若 AB ⊥AE ,则∠BFC=75°;②图 2 中 BD 过点C ,则有∠DAE+∠DCE=45°;③图 3中∠DAE+∠DFC 等于 135°;④保持重合的顶点不变,改变三角板BAD 的摆放位置,使得D 在边AC 上,则∠BAE=105°.23.如图中,36B ∠=︒,76C ∠=︒,AD 、AF 分别是ABC 的角平分线和高,DAF ∠=________.24.如图,∠BAK +∠B +∠C +∠CDE +∠E +∠F +∠MGN +∠H +∠K =________.25.如图,ABC 面积为1,第一次操作:分别延长,,AB BC CA 至点111,,A B C 使111,,A B AB B C BC C A CA ===顺次结111,,A B C ,得到111A B C △,第二次操作:分别延长111111,,A B B C C A 至点222A B C ,使211121112111,,A B A B B C B C C A C A ===,顺次连结222,,A B C ,得到222A B C △…,按此规律,则333A B C △的面积为_______.26.如图,已知ABC 的角平分线BD ,CE 相交于点O ,∠A=60°,则∠BOC=__________.三、解答题27.如图,∠CBF ,∠ACG 是△ABC 的外角,∠ACG 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分别与∠ABC ,∠CBF 的平分线BD ,BE 交于点D ,E .(1)若∠A=70°,求∠D 的度数;(2)若∠A=a ,求∠E ;(3)连接AD ,若∠ACB=β,则∠ADB= .28.如图,已知1,23180BDE ︒∠=∠∠+∠=.(1)证明://AD EF .(2)若DA 平分BDE ∠,FE AF ⊥于点F ,140∠=︒,求BAC ∠的度数. 29.已知:180,BDG EFG B DEF ∠+∠=︒∠=∠.(1)如图1,求证://DE BC .(2)如图2,当90A EFG ∠=∠=︒时,请直接写出与C ∠互余的角. 30.如图,//AE DF ,BE DF ⊥于点G ,190B ∠+∠=︒.(1)判断CD 与AB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50A ∠=︒,求出DEG ∠的度数.。

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3.将一个边长为4的正方形 分割成如图所示的9部分,其中 , , , 全等, , , , 也全等,中间小正方形 的面积与 面积相等,且 是以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则 的面积为()
A.2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如图,连结EG并向两端延长分别交AB、CD于点M、N,连结HF,
【答案】B
【解析】
∵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只要能判断出有两个角相等就行了,
将原图各角标上后显示如左下:
因此,所有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只要判断出有哪几个三角形就可以了.
如右上图,三角形有如下几个:
①,②,③;①+②,③+②,①+④,③+④;①+②+③+④;共计8个.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求得各角的度数,掌握等角对等边与等边对等角定理的应用.
∴添加BC=EF,利用SAS可得△ABC≌△DEF;
∴添加∠ACB=∠F,利用AAS可得△ABC≌△DEF;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ASA、SAS、AAS和HL是解题的关键.
18.如图,AA',BB'表示两根长度相同的木条,若O是AA',BB'的中点,经测量AB=9 cm,则容器的内径A'B'为()
故选A.
17.如图,在△ABC和△DEF中,∠B=∠DEF,AB=DE,若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证明△ABC≌△DEF,则这个条件是()
A.∠A=∠DB.BC=EFC.∠ACB=∠FD.AC=DF

《好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测试卷(含答案)

《好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测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1.若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其外角和的3倍,则这个正多边形是( )A .5边形B .6边形C .7边形D .8边形D解析:D【分析】设多边形的边数是n ,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解:设多边形的边数是n ,则180(n ﹣2)=3×360,解得:n =8.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以及外角和定理,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以及外角和定理列出方程是解题关键.2.如图,AD 是ABC 的外角CAE ∠的平分线,35B ∠=︒,60=︒∠DAC ,则ACD ∠的度数为( )A .25︒B .85︒C .60︒D .95︒D解析:D【分析】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DAC =∠DAE ,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D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AD 是∠CAE 的平分线,60=︒∠DAC ,∴∠DAC =∠DAE =60°,又∵35B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D =∠DAE−∠B =60°−35°=25°,∴在△ACD 中,∠ACD =180°−∠DAC -∠D =180°−60°−25°=95°.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1∠等于( )A .40B .50C .60D .70D解析:D【分析】 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直接可得出答案.【详解】解: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160=130∠+︒︒11306070∴∠=︒-︒=︒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比较简单.4.如图,ABC 中,将A ∠沿DE 翻折,若30A ∠=︒,25BDA '∠=︒,则CEA '∠多少度( )A .60°B .75°C .85°D .90°C解析:C【分析】 根据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可得ADE A DE '∠=∠,AED A ED '∠=∠,再运用平角的定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依次求得ADE ∠、AED ∠,再次运用平角的定义即可求得CEA '∠.【详解】解:∵将A ∠沿DE 翻折,∴ADE A DE '∠=∠,AED A ED '∠=∠,∵D 是线段AB 上的点,25BDA '∠=︒,∴180ADE A D B E DA '∠+∠-'∠=︒,即251280ADE ︒=∠-︒,解得102.5ADE ∠=︒,∵30A ∠=︒,180A AED ADE ∠+∠+∠=︒,∴180180102.53047.5AED ADE A ∠=︒-∠-∠=︒-︒-︒=︒,∴18018047.547.585CEA AED A ED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折叠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角的定义.理解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是解题关键.5.已知,D 是ABC ∠的边BC 上一点,//DE BA ,CBE ∠和CDE ∠的平分线交于点F ,若F α∠=,则ABE ∠的大小为( )A .αB .52α C .2α D .32αC 解析:C【分析】先利用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2BED α∠=,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即可得出ABE ∠的大小.【详解】解:如下图所示,∵CBE ∠和CDE ∠的平分线交于点F ,∴21,22C CBE DE ∠∠==∠∠,∵12F ∠+∠=∠,F α∠=,∴21α∠-∠=,∵EBD BED EDC ∠+∠=∠,∴22212ED D C BE EBD α∠∠-∠=∠-==∠,∵//DE BA ,∴2ABE BED α∠==∠,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正确理解三角形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是解题关键.6.如图,在ABC ∆中,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C ⊥,若40,60B C ︒︒∠=∠=,则ADE ∠的度数为( )A .30︒B .40︒C .50︒D .60︒C解析:C【分析】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180︒求出∠BAC ,再由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求得∠DAC ,最后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求出∠ADE ,问题得到解决.【详解】解:∵40,60B C ︒︒∠=∠=,∴BAC=180B-C=80∠︒-∠∠︒,∵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1DAC=BAC=402∠∠︒, ∵DE AC ⊥,∴90DAC=50ADE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正确理解三角形中角之间的关系是解本题的关键.7.下列每组数分别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的是( )A .3,4,8cm cm cmB .7,8,15cm cm cmC .12,13,22cm cm cmD .10,10,20cm cm cm 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计算判断即可.【详解】∵3+4<8,∴A 选项错误;∵7+8=15,∴B 选项错误;∵12+13>22,∴C 选项正确;∵10+10=20,∴D 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存在性,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是解题的关键.8.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放置,使等腰直角三角板DEF 的锐角顶点D 放在另一块直角三角板(60B ∠=)的斜边AB 上,两块三角板的直角边交于点M .如果75BDE ∠=,那么AMD ∠的度数是( )A .75°B .80°C .85°D .90°D解析:D【分析】 由题意得:∠A=30°,∠FDE=45°,利用平角等于180°,可得到∠ADF 的度数,在△AMD 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以求出∠AMD 的度数.【详解】解:∵∠B=60°,∴∠A=30°,∵∠BDE=75°,∠FDE=45°,∴∠ADF=180°-75°-45°=60°,∴∠AMD=180°-30°-60°=90°,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应用,题目比较简单,关键是要注意角之间的关系.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个①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②连接C 、D 两点的线段叫两点之间的距离;③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④射线上点的个数是直线上点的个数的一半;⑤n 边形从其中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其余各顶点,可以画出()3n -条对角线,这些对角线把这个n 边形分成了()2n -个三角形.A .3B .2C .1D .0C解析:C【分析】分别利用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角的概念和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多边形对角线的求法分析得出即可.【详解】解:①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故原说法错误;②连接C、D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之间的距离,故原说法错误;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原说法错误;④射线上点的个数与直线上点的个数没有关系,故原说法错误;n-条对角线,这些对角线把⑤n边形从其中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其余各顶点,可以画出()3n-个三角形,此说法正确.这个n边形分成了()2所以,正确的说法只有1个,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以及角的概念和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正确把握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10.如图,盖房子时,在窗框没有安装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使其不变形,这种做法的根据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长方形的对称性C.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D.三角形的稳定性D解析:D【分析】在窗框未安装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则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据此即可判断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详解】在窗框未安装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则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D正确.故答案选D.【点睛】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三角形稳定性的实际应用,通常要使一些图形具有稳定的结构,往往是将其转化为三角形而获得.二、填空题11.在一个三角形中,若其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的2倍,则我们称这个三角形为“倍角三角形”.已知某“倍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为60°,则其它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30°90°或40°80°【分析】根据倍角三角形的定义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分三种情况即可得出结论【详解】在△ABC中不妨设∠A=60①若∠A=2∠C则∠C=30∴∠B=;②若∠C=2∠A则∠C=1解析:30°,90°或40°,80°【分析】根据“倍角三角形”的定义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分三种情况即可得出结论.【详解】在△ABC中,不妨设∠A=60︒,①若∠A=2∠C,则∠C=30︒,︒-︒-︒=︒;∴∠B=180603090②若∠C=2∠A,则∠C=120︒,︒-︒-︒=︒(不合题意,舍去);∴∠B=180601200=︒-︒=120︒,③若∠B=2∠C,则3∠C18060∴∠C4=0︒,∠B=180604080︒-︒-︒=︒;综上所述,其它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30︒,90︒或40︒,80︒.【点睛】本题考查了“倍角三角形”的定义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问题.12.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尺按图③放置,使三角尺①的长直角边与三角尺②的某直角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图③中的∠1=______°.105【分析】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解【详解】如图∵∠2=∠3=∴∠4=∠2+∠3=∴∠1=故答案为:105【点睛】此题考查三角板的角度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观察图形掌握各角度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解析:105【分析】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解.【详解】如图,∵∠2=30,∠3=45︒,∴∠4=∠2+∠3=75︒,︒-∠=︒,∴∠1=1804105故答案为:105..【点睛】此题考查三角板的角度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观察图形掌握各角度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ACD ∠是ABC 的外角,ABC ∠的平分线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1A ,1A BC ∠的平分线与1A CD ∠的平分线交于点2A ,…,1n A BC -∠的平分线与1n A CD -∠的平分线交于点n A ,设=A θ∠,则2=A ∠___________,=n A ∠___________.【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ACD=∠A+∠ABC ∠A1CD=∠A1+∠A1BC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1BC=∠ABC ∠A1CD=∠ACD 整理得到∠A1=∠A 同理可得∠A2=∠A1从而判断 解析:4θ 2nθ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ACD=∠A+∠ABC ,∠A 1CD=∠A 1+∠A 1BC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 1BC=12∠ABC ,∠A 1CD=12∠ACD ,整理得到∠A 1=12∠A ,同理可得∠A 2=12∠A 1,从而判断出后一个角是前一个角的12,然后表示出∠A n 即可得答案. 【详解】∵ACD ∠是ABC 的外角,∠A 1CD 是△A 1BC 的外角,∴∠ACD=∠A+∠ABC ,∠A 1CD=∠A 1+∠A 1BC ,∵ABC ∠的平分线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1A ,∴∠A 1BC=12∠ABC ,∠A 1CD=12∠ACD , ∴∠A 1=12∠A ,同理可得∠A 2=12∠A 1=14∠A , ∵∠A=θ,∴∠A 2=4θ, 同理:∠A 3=12∠A 2=382θθ=, ∠A 4=12∠A 3=4162θθ= ……∴∠A n =2n θ.故答案为:4θ,2nθ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求出后一个角是前一个角的12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若∠CGE=α,则∠A+∠B+∠C+∠D+∠E+∠F=____. 2【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表示出∠A+∠B ∠D+∠E 再根据邻补角表示出∠CGF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整理即可得解【详解】解:如图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1=∠A解析:2α【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表示出∠A+∠B ,∠D+∠E ,再根据邻补角表示出∠CGF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整理即可得解.【详解】解:如图,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1=∠A+∠B,∠2=∠D+∠E,∵∠3=180°-∠CGE=180°-α,∴∠1+∠F+180°-α=180°,∴∠A+∠B+∠F=α,同理:∠2+∠C+180°-α=180°,∴∠D+∠E+∠C=α,∴∠A+∠B+∠C+∠D+∠E+∠F=2α.故答案为:2α【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ABC的两条中线AD、BE相交于点G,如果S△ABG=2,那么S△ABC=_____.6【分析】根据DE分别是三角形的中点得出G是三角形的重心再利用重心的概念可得:2GD=AG进而得到S△ABG:S△ABD=2:3再根据AD是△ABC的中线可得S△ABC=2S△ABD进而得到答案【详解析:6【分析】根据D,E分别是三角形的中点,得出G是三角形的重心,再利用重心的概念可得:2GD=AG进而得到S△ABG:S△ABD=2:3,再根据AD是△ABC的中线可得S△ABC=2S△ABD进而得到答案.【详解】解:∵△ABC的两条中线AD、BE相交于点G,∴2GD=AG,∵S△ABG=2,∴S△ABD=3,∵AD是△ABC的中线,∴S△ABC=2S△ABD=6.故答案为:6.【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重心的概念和性质: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且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是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的两倍.16.如图所示,△ABC中,∠BAC、∠ABC、∠ACB的四等分线相交于D、E、F(其中∠CAD=3∠BAD,∠ABE=3∠CBE,∠BCF=3∠ACF),且△DFE的三个内角分别为∠DFE =60°、∠FDE=53°、∠FED=67°,则∠BAC的度数为_________°.72【分析】由∠CAD=3∠BAD∠ABE=3∠CBE∠BCF=3∠ACF易得各角与∠ABC∠ACB∠BAC之间的关系由三角形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列方程组求解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CAD解析:72【分析】由∠CAD=3∠BAD,∠ABE=3∠CBE,∠BCF=3∠ACF易得各角与∠ABC、∠ACB、∠BAC之间的关系,由三角形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列方程组求解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CAD=3∠BAD,∠ABE=3∠CBE,∠BCF=3∠ACF,∴∠CAD=34∠BAC,∠BAD=14∠BAC,∠ABE=34∠ABC,∠CBE=14∠ABC,∠BCF=34∠ACB,∠ACF=14∠ACB.∵∠DFE=60°、∠FDE=53°、∠FED=67°,∴1360 441353441367 44BAC ABCABC ACBACB BAC⎧∠+∠=⎪⎪⎪∠+∠=⎨⎪⎪∠+∠=⎪⎩,解得∠BAC=72°,∠ABC=56°,∠ACB=52°,故答案为:72.【点睛】本题考查了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由外角的性质列出方程组.本题属于中档题,难度不大,但在角的变化上稍显繁琐,一不注意就易失分,做形如此类题型时,牢牢把握等量关系是关键.17.AD为ABC的中线,AE为ABC的高,ABD△的面积为14,7,2AE CE==则DE的长为_________.2或6【分析】利用面积法求出BD即可求得CD再分AE在内部和外部求出DE即可【详解】解:为的高△ABD的面积为14AE=7∴∵为的中线∴CD=BD=4当AE在内部时∵CE=2∴DE=CD-CE=2当解析:2或6利用面积法求出BD ,即可求得CD ,再分AE 在ABC 内部和外部,求出DE 即可.【详解】解:AE 为ABC 的高,△ABD 的面积为14,AE=7, 1142∴⋅⋅=BD AE , ∴2828=4,B 7D ==AE ∵AD 为ABC 的中线,∴CD=BD=4, 当AE 在ABC 内部时∵CE=2,∴DE=CD-CE=2,当AE 在ABC 外部时∵CE=2,∴DE=CD+CE=6,故答案为:2或6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高、中线和面积,注意高可在三角形的内部和外部是解题的关键. 18.如图,在ABC 中,已知66ABC ∠=︒,54ACB ∠=︒,BE 是AC 上的高,CF 是AB 上的高,H 是BE 和CF 的交点,EHF ∠的度数是________.120°【分析】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 的度数再根据CF是AB 上的高得出∠ACF 的度数再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ABC=66°∠ACB=54°∴∠A=60°∵CF 是AB 上【分析】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 的度数,再根据CF 是AB 上的高得出∠ACF 的度数,再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ABC=66°,∠ACB=54°,∴∠A=60°,∵CF 是AB 上的高,∴在△ACF 中,∠ACF=180°-∠AFC-∠A=30°,在△CEH 中,∠ACF=30°,∠CEH=90°,∴∠EHF=∠ACF+∠CEH=30°+90°=120°.故答案为120°.【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高线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9.如图,△ABC 中,D 为BC 边上的一点,BD :DC=2:3,△ABC 的面积为10,则△ABD 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_4【分析】利用面积公式可得出△ABD 与△ABC 等高只需求出BD 与BC 的比值即可求出三角形ABD 的面积【详解】解:∵BD :DC=2:3∴BD=BC △ABD 的面积=BD•h =× BC•h=△ABC 的面积解析:4【分析】利用面积公式可得出△ABD 与△ABC 等高,只需求出BD 与BC 的比值即可求出三角形ABD 的面积.【详解】解:∵BD :DC=2:3,∴BD=25BC . △ABD 的面积=12BD•h =12× 25BC•h=25△ABC 的面积=25×10=4. 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根据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能力.20.如图,AB BE ,分别是ABC 中,BC AC 边上的高,6cm BC ,4cm AC =,若3cm =AD ,则BE 的长为__________cm .【分析】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任意一条底边乘以该边上的高的积的一半别以BCAC为底写出△ABC的面积的两种表示方法;结合两个面积相等和已知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即可解答题目【详解】S△ABC=BC·AD=AC·解析:9 2【分析】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任意一条底边乘以该边上的高的积的一半,别以BC、AC为底,写出△ABC的面积的两种表示方法;结合两个面积相等和已知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即可解答题目.【详解】S△ABC=12BC·AD=12AC·BE,将AD=3cm,BC=6cm,AC=4cm代入,得:11364 22BE ⨯⨯=⨯92BE=cm故答案为:9 2【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等面积法求高,通过三角形面积建立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如图,所有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个单位,A、B、C均在格点上.(1)过点A画线段BC的垂线,垂足为E;(2)过点A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段CB的延长线于点F;(3)线段BE的长度是点到直线的距离;(4)线段AE、BF、AF的大小关系是.(用“<”连接)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B ,AE ;(4)AE <AF <BF【分析】(1)根据垂线的做法画出图象;(2)根据垂线的做法画出图象;(3)根据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填空;(4)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的大小关系,得出结果.【详解】(1)如图所示;(2)如图所示;(3) ∵BE AE ⊥,∴线段BE 的长度是点B 到直线AE 的距离,故答案是:B ,AE ;(4)∵AE 是直角三角形AEF 的直角边,AF 是直角三角形AEF 的斜边,∴AE AF <,∵BF 是直角三角形ABF 的斜边,AF 是直角三角形ABF 的直角边,∴AF BF <,∴AE AF BF <<,故答案是:AE AF BF <<.【点睛】本题考查作垂线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作垂线的方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的大小关系.22.如图,在ABC 中,30A ∠=︒,80ACB ∠=︒,ABC 的外角CBD ∠的平分线BE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E .(1)求CBE ∠的度数;(2)过点D 作//DF BE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F ,求F ∠的度数.解析:(1)55CBE ∠=︒;(2)25F ∠=︒.【分析】(1)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角的平分线性质求解即可;(2)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解.【详解】(1)在ABC 中,30A ∠=︒,80ACB ∠=︒,3080110CBD A ACB ∴∠=∠+∠=︒+︒=︒, BE 是CBD ∠的平分线, 111105522CBE CBD ∴∠=∠=⨯︒=︒; (2)80ACB ∠=︒,55CBE ∠=︒,805525CEB ACB CBE ∴∠=∠--︒∠=︒=︒,//DF BE ,25F CEB ∴∠=∠=︒.【点睛】本题考查了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角平分线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熟练并灵活运用这些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3.如图,将△ABC 沿着平行于BC 的直线DE 折叠,点A 落到点A ′,若∠C =125°,∠A =20°,求∠BD A ′的度数.解析:110°【分析】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DE ,∠A′DE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A +∠B +∠C =180°,∠A =20°,∠C =125°,∴∠B =35°,∵DE ∥BC ,∴∠ADE =∠B =35°,∠BDE +∠B =180°,∴∠BDE =180−∠B =180°−35°=145°,∵△ADE 沿DE 折叠成△A′DE ,∴∠A′DE=∠ADE=35°,∴∠BDA′=∠BDE−∠A′DE=145°−35°=110°.【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翻折变换的性质,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4.如图1,△ABC中,AD是∠BAC的角平分线,AE⊥BC于点E.(1)若∠C=80°,∠B=40°,求∠DAE的度数;(2)若∠C>∠B,试说明∠DAE=12(∠C-∠B);(3)如图2,若将点A在AD上移动到A′处,A′E⊥BC于点E.此时∠DAE变成∠DA′E,请直接回答:(2)中的结论还正确吗?解析:(1)∠DAE=15°;(2)见解析;(3)正确.【分析】(1)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C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BAD的度数,在△ABE中,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AE的度数,从而可得∠DAE的度数.(2)结合第(1)小题的计算过程进行证明即可.(3)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先用∠B和∠C表示出∠A′DE,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证明∠DA′E=12(∠C-∠B).【详解】(1)∵∠C=80°,∠B=40°,∴∠BAC=180°-∠B-∠C =180°-40°-80°=60°,∵AD是∠BAC的角平分线,∴∠BAD=∠CAD=12∠BAC=30°,∵AE⊥BC,∴∠AEC=90°,∴∠BAE=50°,∴∠DAE=∠BAE-∠BAD =20°;(2)理由:∵AD是∠BAC的角平分线,∴∠BAD=∠CAD=12∠BAC=12(180°-∠B-∠C)= 90°-12∠B-12∠C,∵AE⊥BC,∴∠AEC=90°,∴∠BAE=90°-∠B,∴∠DAE=∠BAE-∠BAD=(90°-∠B) -(90°-12∠B-12∠C )=12∠C-12∠B=12(∠C-∠B);(3)(2)中的结论仍正确.∵∠A′DE=∠B+∠BAD=∠B+12∠BAC=∠B+12(180°-∠B-∠C) = 90°+12∠B-12∠C;在△DA′E中,∠DA′E=180°-∠A′ED-∠A′DE=180°-90°-(90°+12∠B-12∠C)=12(∠C-∠B).【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注意综合运用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是解题关键.25.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AE是角平分线,CD是高,AE、CD相交于点F.(1)若∠DCB=48°,求∠CEF的度数;(2)求证:∠CEF=∠CFE.解析:(1)66°;(2)见解析【分析】(1)依据CD是高,∠DCB=48°,即可得到∠B=42°,进而得出∠BAC=48°,再根据AE是角平分线,即可得到∠BAE=12∠BAC=24°,进而得出∠CEF的度数;(2)根据已知条件可得∠ACD=∠B,∠BAE=∠CAE,再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得到∠CFE=∠CEF.【详解】(1)∵CD是高,∠DCB=48°,∴∠B=42°,又∵∠ACB=90°,∴∠BAC=48°,又∵AE是角平分线,∴∠BAE=12∠BAC=24°,∴∠CEF=∠B+∠BAE=42°+24°=66°;(2)∵∠ACB=90°,CD⊥AB,∴∠ACD+∠BAC=∠B+∠BAC=90°,∴∠ACD=∠B,∵AE平分∠BAC,∴∠BAE=∠CAE,∵∠CFE是△ACF的外角,∠CEF是△ABE的外角,∴∠CFE=∠ACD+∠CAE,∠CEF=∠B+∠BAE,∴∠CFE=∠CEF.【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的运用,解题时注意:同角的余角相等.26.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和多720°,求该多边形的边数.解析:8【分析】先根据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和多720°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根据内角和公式建立关于n的方程,解之即可.【详解】解:∵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和多720°,∴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720°=1080°,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n﹣2)•180°=1080°,解得n=8,答:该多边形的边数为8,故答案为:8.【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2)•180° (n≥3且n为整数).27.已知a,b,c为三角形三边的长,化简:a b c b c a c a b+++-----.解析:a+c-b【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a+b>c,a+c>b,再去绝对值符号,合并同类项即可.【详解】解:∵a、b、c为三角形三边的长,∴a+b>c,a+c>b,∴原式=(a b)c b(c a)c(a b)+-+-+--+=a+b-c-b+c+a+c-a-b=a+c-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及整式的加减运算,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8.(问题引入)(1)如图1,△ABC,点O是∠ABC和∠ACB相邻的外角平分线的交点,若∠A=40°,请求出∠BOC的度数.(深入探究)(2)如图2,在四边形ABDC中,点O是∠BAC和∠ACD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若∠B+∠D=110°,请求出∠AOC的度数.(类比猜想)(3)如图3,在△ABC中,∠CBO=13∠DBC,∠BCO= 13∠ECB,∠A=α,则∠BOC=___(用α的代数式表示,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要写出解答过程).(4)如果BO,CO分别是△ABC的外角∠DBC,∠ECB的n等分线,它们交于点O,∠CBO=∠1n DBC∠BCO=1n∠ECB,则∠BOC=___(用n、a的代数式表示,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要写出解答过程).解析:(1)70°;(2)55°;(3)120°-13α;(4)()11801nn nα-⨯︒-【分析】(1)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ABC+∠ACB ,再利用邻补角可求得∠DBC+∠ECB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得∠OBC+∠OCB ,在△BOC 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BOC ; (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AOC 与∠B+∠D 之间的关系;(3)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以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列式整理即可得∠BOC=120°-3α; (4)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以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列式整理即可得∠BOC=()11801n n nα-⨯︒-. 【详解】(1)∵∠A=40°,∴∠ABC+∠ACB=180°-∠A=140°,∴∠DBC+∠ECB=180°-∠ABC+180°-∠ACB=360°-(∠ABC+∠ACB)=360°-140°=220°,∵BO 、CO 分别平分∠DBC 和∠ECB ,∴∠OBC+∠OCB=12(∠DBC+∠ECB) =12×220°=110°, ∴∠BOC=180°-(∠OBC+∠OCB )=180°-110°=70°;(2)∵点O 是∠BAC 和∠ACD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OAC=12∠CAB ,∠OCA=12∠ACD , ∴∠AOC=180°-(∠OAC+∠OCA) =180°-12(∠CAB+∠ACD) =180°-12(360°-∠B-∠D) =12(∠B+∠D), ∵∠B+∠D=110°, ∴∠AOC=12(∠B+∠D)=55°; (3)在△OBC 中,∠BOC=180°-(∠OBC+∠OCB)=180°-13(∠DBC+∠ECB) =180°-13(∠A+∠ACB+∠A+∠ABC)=180°-13(∠A+180°)=120°-13α;故答案为:120°-13α;(4)在△OBC中,∠BOC=180°-(∠OBC+∠OCB)=180°-1n(∠DBC+∠ECB)=180°-1n(∠A+∠ACB+∠A+∠ABC)=180°-1n(∠A+180°)=()11801nn nα-⨯︒-.故答案为:()11801nn nα-⨯︒-.【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整体思想的利用是解题的关键.。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测试题(含解析)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测试题(含解析)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16小题)1.如图,∠1=100°,∠C=70°,则∠A的大小是()A.10°B.20°C.30°D.80°2.一副三角板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叠放在一起,则∠α的度数是()A.165°B.120°C.150°D.135°3.如图,在△ABC中,D是BC延长线上一点,∠B=40°,∠ACD=120°,则∠A 等于()A.60°B.70°C.80°D.90°4.在△ABC中,∠A=20°,∠B=60°,则△ABC的形状是()A.等边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5.如图,平面上直线a,b分别过线段OK两端点(数据如图),则a,b相交所成的锐角是()A.20°B.30°C.70°D.80°6.如图,一副分别含有30°和45°角的两个直角三角板,拼成如下图形,其中∠C=90°,∠B=45°,∠E=30°,则∠BFD的度数是()A.15°B.25°C.30°D.10°7.如图,图中∠1的大小等于()A.40°B.50°C.60°D.70°8.如图,在△ABC中,∠B=40°,∠C=30°,延长BA至点D,则∠CAD的大小为()A.110°B.80°C.70°D.60°9.如图,在△ABC中,∠A=50°,∠C=70°,则外角∠ABD的度数是()A.110°B.120°C.130°D.140°10.如图,△ABC中,∠A=40°,点D为延长线上一点,且∠CBD=120°,则∠C=()A.40°B.60°C.80°D.100°11.如图,点C在AB的延长线上,∠A=35°,∠DBC=110°,则∠D的度数是()A.65°B.70°C.75°D.95°12.将一副直角三角尺如图放置,若∠AOD=20°,则∠BOC的大小为()A.140°B.160°C.170°D.150°13.如图,一个矩形纸片,剪去部分后得到一个三角形,则图中∠1+∠2的度数是()A.30°B.60°C.90°D.120°14.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等于60°,则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A.120°B.90°C.60°D.30°15.如图,在△ABC中,∠A=50°,∠ABC=70°,BD平分∠ABC,则∠BDC的度数是()A.85°B.80°C.75°D.70°16.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边三角形的位置如图所示,若∠3=50°,则∠1+∠2=()A.90°B.100°C.130°D.180°二、填空题(共13小题)17.如图,点O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若∠BOC=118°,则∠A的大小是.18.如图,平面上直线a,b分别经过线段OK两端点(数据如图),则a,b相交所成的锐角是.19.如图,点D在△ABC边BC的延长线上,CE平分∠ACD,∠A=80°,∠B=40°,则∠ACE的大小是度.20.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尺的短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则∠1的度数是.21.△ABC中,已知∠A=60°,∠B=80°,则∠C的外角的度数是°.22.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摆放,点C在EF上,AC经过点D.已知∠A=∠EDF=90°,AB=AC.∠E=30°,∠BCE=40°,则∠CDF= .23.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板的短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则∠1的度数为度.24.在△ABC中,三个内角∠A、∠B、∠C满足∠B﹣∠A=∠C﹣∠B,则∠B= 度.25.如图是一副三角板叠放的示意图,则∠α=.26.当三角形中一个内角α是另一个内角β的两倍时,我们称此三角形为“特征三角形”,其中α称为“特征角”.如果一个“特征三角形”的“特征角”为100°,那么这个“特征三角形”的最小内角的度数为.27.如图,在△ABC中,∠A=30°,∠B=50°,延长BC到D,则∠ACD= °.28.将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如果∠3=32°,那么∠1+∠2= 度.29.如图,在△ABC中,∠A=m°,∠ABC和∠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得∠A1;∠A1BC和∠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得∠A2;…∠A2012BC和∠A2012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013,则∠A2013= 度.三、解答题(共1小题)30.(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2)请证明以上命题.三角形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6小题)1.如图,∠1=100°,∠C=70°,则∠A的大小是()A.10°B.20°C.30°D.80°【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1=100°,∠C=70°,∴∠A=∠1﹣∠C=100°﹣70°=30°.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一副三角板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叠放在一起,则∠α的度数是()A.165°B.120°C.150°D.135°【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得∠2=60°;则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知∠2=∠1+45°=60°,所以易求∠1=15°;然后由邻补角的性质来求∠α的度数.【解答】解:如图,∵∠2=90°﹣30°=60°,∴∠1=∠2﹣45°=15°,∴∠α=180°﹣∠1=165°.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题时,注意利用题干中隐含的已知条件:∠1+α=180°.3.如图,在△ABC中,D是BC延长线上一点,∠B=40°,∠ACD=120°,则∠A 等于()A.60°B.70°C.80°D.90°【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知∠ACD=∠A+∠B,从而求出∠A的度数.【解答】解:∵∠ACD=∠A+∠B,∴∠A=∠ACD﹣∠B=120°﹣40°=80°.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答的关键是沟通外角和内角的关系.4.在△ABC中,∠A=20°,∠B=60°,则△ABC的形状是()A.等边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C,即可判定△ABC的形状.【解答】解:∵∠A=20°,∠B=60°,∴∠C=180°﹣∠A﹣∠B=180°﹣20°﹣60°=100°,∴△ABC是钝角三角形.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比较简单,求出∠C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5.如图,平面上直线a,b分别过线段OK两端点(数据如图),则a,b相交所成的锐角是()A.20°B.30°C.70°D.80°【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a,b相交所成的锐角=100°﹣70°=30°.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一副分别含有30°和45°角的两个直角三角板,拼成如下图形,其中∠C=90°,∠B=45°,∠E=30°,则∠BFD的度数是()A.15°B.25°C.30°D.10°【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专题】探究型.【分析】先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BDF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Rt△CDE中,∠C=90°,∠E=30°,∴∠BDF=∠C+∠E=90°+30°=120°,∵△BDF中,∠B=45°,∠BDF=120°,∴∠BFD=180°﹣45°﹣120°=15°.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知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7.如图,图中∠1的大小等于()A.40°B.50°C.60°D.70°【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1=130°﹣60°=70°.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是基础题,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在△ABC中,∠B=40°,∠C=30°,延长BA至点D,则∠CAD的大小为()A.110°B.80°C.70°D.60°【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CAD=∠B+∠C=40°+30°=70°.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是基础题,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在△ABC中,∠A=50°,∠C=70°,则外角∠ABD的度数是()A.110°B.120°C.130°D.140°【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的,∠ABD=∠A+∠C=50°+70°=120°.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ABC中,∠A=40°,点D为延长线上一点,且∠CBD=120°,则∠C=()A.40°B.60°C.80°D.100°【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C=∠CBD﹣∠A=120°﹣40°=80°.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点C在AB的延长线上,∠A=35°,∠DBC=110°,则∠D的度数是()A.65°B.70°C.75°D.95°【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D=∠DBC﹣∠A=110°﹣35=75°.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是基础题,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2.将一副直角三角尺如图放置,若∠AOD=20°,则∠BOC的大小为()A.140°B.160°C.170°D.150°【考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互余的关系,进而得出∠COA的度数,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将一副直角三角尺如图放置,∠AOD=20°,∴∠COA=90°﹣20°=70°,∴∠BOC=90°+70°=160°.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OA的度数是解题关键.13.如图,一个矩形纸片,剪去部分后得到一个三角形,则图中∠1+∠2的度数是()A.30°B.60°C.90°D.120°【考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专题】常规题型.【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解答.【解答】解:由题意得,剩下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所以,∠1+∠2=90°.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4.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等于60°,则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A.120°B.90°C.60°D.30°【考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等于60°,∴另一个锐角的度数=90°﹣60°=30°.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在△ABC中,∠A=50°,∠ABC=70°,BD平分∠ABC,则∠BDC的度数是()A.85°B.80°C.75°D.70°【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先根据∠A=50°,∠ABC=70°得出∠C的度数,再由BD平分∠ABC求出∠ABD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的和解答.【解答】解:∵∠ABC=70°,BD平分∠ABC,∴∠ABD=70°×=35°,∴∠BDC=50°+35°=85°,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外角和内角的关系,熟知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16.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边三角形的位置如图所示,若∠3=50°,则∠1+∠2=()A.90°B.100°C.130°D.180°【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设围成的小三角形为△ABC,分别用∠1、∠2、∠3表示出△ABC的三个内角,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列式整理即可得解.【解答】解:如图,∠BAC=180°﹣90°﹣∠1=90°﹣∠1,∠ABC=180°﹣60°﹣∠3=120°﹣∠3,∠ACB=180°﹣60°﹣∠2=120°﹣∠2,在△ABC中,∠BAC+∠ABC+∠ACB=180°,∴90°﹣∠1+120°﹣∠3+120°﹣∠2=180°,∴∠1+∠2=150°﹣∠3,∵∠3=50°,∴∠1+∠2=150°﹣50°=100°.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用∠1、∠2、∠3表示出△ABC的三个内角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二、填空题(共13小题)17.如图,点O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若∠BOC=118°,则∠A的大小是56°.【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1+∠2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C+∠ACB的度数,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BOC中,∠BOC=118°,∴∠1+∠2=180°﹣118°=62°.∵BO和CO是△ABC的角平分线,∴∠ABC+∠ACB=2(∠1+∠2)=2×62°=124°,在△ABC中,∵∠ABC+∠ACB=124°,∴∠A=180°﹣(∠ABC+∠ACB)=180°﹣124°=56°.故答案为:56°.【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18.如图,平面上直线a,b分别经过线段OK两端点(数据如图),则a,b相交所成的锐角是30°.【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b相交所成的锐角的度数是100°﹣70°=30°.故答案为:3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点D在△ABC边BC的延长线上,CE平分∠ACD,∠A=80°,∠B=40°,则∠ACE的大小是60 度.【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由∠A=80°,∠B=40°,根据三角形任意一个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得到∠ACD=∠B+∠A,然后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计算即可.【解答】解:∵∠ACD=∠B+∠A,而∠A=80°,∠B=40°,∴∠ACD=80°+40°=120°.∵CE平分∠ACD,∴∠ACE=60°,故答案为6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关键是根据三角形任意一个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20.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尺的短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则∠1的度数是75°.【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根据含30°角的三角尺的短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得出平行线,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对顶角相等得出∠2=45°,再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答即可.【解答】解:如图,∵含30°角的三角尺的短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重合,∴AB∥CD,∴∠3=∠4=45°,∴∠2=∠3=45°,∵∠B=30°,∴∠1=∠2+∠B=30°+45°=75°,故答案为:75°.【点评】此题考查三角形外角性质,关键是利用平行线性质和对顶角相等得出∠2的度数.21.△ABC中,已知∠A=60°,∠B=80°,则∠C的外角的度数是140 °.【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A=60°,∠B=80°,∴∠C的外角=∠A+∠B=60°+80°=140°.故答案为:14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2.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摆放,点C在EF上,AC经过点D.已知∠A=∠EDF=90°,AB=AC.∠E=30°,∠BCE=40°,则∠CDF= 25°.【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由∠A=∠EDF=90°,AB=AC.∠E=30°,∠BCE=40°,可求得∠ACE的度数,又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CDF=∠ACE﹣∠F=∠BCE+∠ACB﹣∠F,继而求得答案.【解答】解:∵AB=AC,∠A=90°,∴∠ACB=∠B=45°,∵∠EDF=90°,∠E=30°,∴∠F=90°﹣∠E=60°,∵∠ACE=∠CDF+∠F,∠BCE=40°,∴∠CDF=∠ACE﹣∠F=∠BCE+∠ACB﹣∠F=45°+40°﹣60°=25°.故答案为:25°.【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23.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板的短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则∠1的度数为75 度.【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专题】计算题.【分析】根据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求解.【解答】解:如图.∵∠3=60°,∠4=45°,∴∠1=∠5=180°﹣∠3﹣∠4=75°.故答案为:75.【点评】考查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24.在△ABC中,三个内角∠A、∠B、∠C满足∠B﹣∠A=∠C﹣∠B,则∠B= 60 度.【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先整理得到∠A+∠C=2∠B,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解答】解:∵∠B﹣∠A=∠C﹣∠B,∴∠A+∠C=2∠B,又∵∠A+∠C+∠B=180°,∴3∠B=180°,∴∠B=60°.故答案为:6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基础题,求出∠A+∠C=2∠B是解题的关键.25.如图是一副三角板叠放的示意图,则∠α=75°.【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首先根据三角板度数可得:∠ACB=90°,∠1=45°,再根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得∠2的度数,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可得答案.【解答】解:∵∠ACB=90°,∠1=45°,∴∠2=90°﹣45°=45°,∴∠α=45°+30°=75°,故答案为:75°.【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关键是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6.当三角形中一个内角α是另一个内角β的两倍时,我们称此三角形为“特征三角形”,其中α称为“特征角”.如果一个“特征三角形”的“特征角”为100°,那么这个“特征三角形”的最小内角的度数为30°.【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专题】新定义.【分析】根据已知一个内角α是另一个内角β的两倍得出β的度数,进而求出最小内角即可.【解答】解:由题意得:α=2β,α=100°,则β=50°,180°﹣100°﹣50°=30°,故答案为:3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新定义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根据已知得出β的度数是解题关键.27.如图,在△ABC中,∠A=30°,∠B=50°,延长BC到D,则∠ACD= 80 °.【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A=30°,∠B=50°,∴∠ACD=∠A+∠B=30°+50°=80°.故答案为:8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8.将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如果∠3=32°,那么∠1+∠2= 70 度.【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多边形内角与外角.【专题】几何图形问题.【分析】分别根据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各内角的度数及平角的定义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3=32°,正三角形的内角是60°,正四边形的内角是90°,正五边形的内角是108°,∴∠4=180°﹣60°﹣32°=88°,∴∠5+∠6=180°﹣88°=92°,∴∠5=180°﹣∠2﹣108° ①,∠6=180°﹣90°﹣∠1=90°﹣∠1 ②,∴①+②得,180°﹣∠2﹣108°+90°﹣∠1=92°,即∠1+∠2=70°.故答案为:70°.【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知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各内角的度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9.如图,在△ABC中,∠A=m°,∠ABC和∠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得∠A1;∠A1BC和∠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得∠A2;…∠A2012BC和∠A2012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013,则∠A2013= 度.【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外角性质,易证∠A1=∠A,进而可求∠A 1,由于∠A1=∠A,∠A2=∠A1=∠A,…,以此类推可知∠A2013=∠A=°.【解答】解:∵A1B平分∠ABC,A1C平分∠ACD,∴∠A1BC=∠ABC,∠A1CA=∠ACD,∵∠A1CD=∠A1+∠A1BC,即∠ACD=∠A1+∠ABC,∴∠A1=(∠ACD﹣∠ABC),∵∠A+∠ABC=∠ACD,∴∠A=∠ACD﹣∠ABC,∴∠A1=∠A,∴∠A1=m°,∵∠A1=∠A,∠A2=∠A1=∠A,…以此类推∠A2013=∠A=°.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性质、三角形外角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推导出∠A1=∠A,并能找出规律.三、解答题(共1小题)30.(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2)请证明以上命题.【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1)直接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结论即可;(2)画出△ABC,过点C作CF∥AB,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2=∠A,∠B+∠BCF=180°,再通过等量代换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故答案为:180°;(2)已知:如图所示的△ABC,求证:∠A+∠B+∠C=180°.证明:过点C作CF∥AB,∵CF∥AB,∴∠2=∠A,∠B+∠BCF=180°,∵∠1+∠2=∠BCF,∴∠B+∠1+∠2=180°,∴∠B+∠1+∠A=180°,即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睛】
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19.如图, 中, , 平分 交 于点 ,点 为 的中点,连接 ,则 的长为()
∵∠DAB=∠B=30°
∴△ADB是等腰三角形
∴点D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③正确
在Rt△CDA中,设CD= ,则AD=2
在△ADB中,DB=AD=2
∵ ,
∴ ,④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画法及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熟练角平分线的绘制方法.
13.如图,在菱形 中,点 在 轴上,点 的坐标轴为 ,点 的坐标为 ,则菱形 的周长等于()

, ,
点 的坐标为 ,
点 在函数 的图象上,

故选: .
【点睛】
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等腰直角三角形,解答本题的关键
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11.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个筝形,其中AD=CD,AB=CB,詹姆斯在探究筝形的性质时,得到如下结论:①AC⊥BD;②AO=CO= AC;③△ABD≌△CBD,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利用勾股定理解答即可.
【详解】
设AC=b,BC=a,分别在直角△ACE与直角△BC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到:
两式相加得:
根据勾股定理得到斜边
故选:D.
【点睛】
考查勾股定理,画出图形,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18.如图,AD∥BC,∠C =30°,∠ADB:∠BDC= 1:2,则∠DBC的度数是( )
【详解】
设网格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
由勾股定理(两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可知,
的三边分别是:AB= ,AC= ,BC= ;
由于 ,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 是直角三角形;
的三边分别是: = , = , = ;
由于 ,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 不是直角三角形;
的三边分别是: = , = , = ;
故选:C
【点睛】
本题在直角坐标系中考查菱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利用菱形的性质得出点A的坐标,从而求得菱形周长.
14.如图,在菱形 中, , 的垂直平分线交对角线 于点 ,垂足为 ,连接 、 ,则 的度数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首先求出∠CFB=130°,再根据对称性可知∠CFD=∠CFB即可解决问题;
A.2cm,3cm,5cmB.7cm,4cm,2cmC.3cm,4cm,8cmD.3cm,3cm,4cm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因为2+3=5,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A错误;
B.因为2+4<6,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B错误;
C.因为3+4<8,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C错误;
D.因为3+3>4,所以能构成三角形,故D正确.
故选D.
6.如图,已知AB∥CD,直线AB,CD被BC所截,E点在BC上,若∠1=45°,∠2=35°,则∠3=( )
A.65°B.70°C.75°D.80°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平行线的性质可求得∠C,在△CDE中利用三角形外的性质可求得∠3.
【详解】
解:∵AB∥CD,
∴∠C=∠1=45°,
15.如图,在 中, ,分别是以点A,点B为圆心,以大于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点的连线交 于点 ,交 于点 ,连接 ,若 ,则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则AD=BD, ,又AB=AC,则∠ABC=70°,即可求出 .
【详解】
解:根据题意可知,D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作图方式,可判断AD是∠CAB的角平分线,再结合∠B=30°,可推导得到△ABD是等腰三角形,根据这2个判定可推导题干中的结论.
【详解】
题干中作图方法是构造角平分线,①正确;
∵∠B=30°,∠C=90°,AD是∠CAB的角平分线
∴∠CAD=∠DAB=30°
∴∠ADC=60°,②正确
∵∠3是△CDE的一个外角,
∴∠3=∠C+∠2=45°+35°=80°,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题的关键,即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④a∥b,b∥c⇒a∥c.
7.如图,在菱形ABCD中,AB=10,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若OB=6,则菱形面积是( )
A.30°B.36°C.45°D.50°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DC=150°,∠ADB=∠DBC,进而得出∠ADB的度数,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AD∥BC,∠C=30°
∴∠ADC=150°,∠ADB=∠DBC
∵∠ADB:∠DBC=1:2
∴∠ADB= ×150°=50°,故选D.
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腰直角三角形 的顶点 、 分别在 轴、 轴的正半轴上, , 轴,点 在函数 的图象上,若 ,则 的值为()
A.1B. C. D.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以求得OA和AC的长,从而可以求得点C的坐标,进而求得k的
值,本题得以解决.
【详解】
等腰直角三角形 的顶点 、 分别在 轴、 轴的正半轴上, ,CA⊥x轴, ,
【点睛】
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作图原理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4.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三角形的任何一边大于其他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满足此关系的可组成三角形,其实只要最小两边的和大于最大边就可判断前面的三边关系成立.
【详解】
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掌握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是本题的关键.
8.如图,11∥l2,∠1=100°,∠2=135°,则∠3的度数为()
A.50°B.55°C.65°D.70°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图,延长l2,交∠1的边于一点,由平行线的性质,求得∠4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求得∠3的度数.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0个B.1个C.2个D.3个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在△ABD与△CBD中,

∴△ABD≌△CBD(SSS),
故③正确;
∴∠ADB=∠CDB,
在△AOD与△COD中,

∴△AOD≌△COD(SAS),
∴∠AOD=∠COD=90°,AO=OC,
∴AC⊥DB,
故①②③正确;
故选D.
A.2B. C. D.2
【答案】B,∠AOB=60°,CP=2,CP∥OA,易得△OCP是等腰三角形,∠COP=30°,又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得PE的值,继而求得OP的长,然后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求得DM的长.
【详解】
解:∵OP平分∠AOB,∠AOB=60°,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如下图,先求得点A的坐标,然后根据点A、D的坐标刻碟AD的长,进而得出菱形ABCD的周长.
【详解】
如下图,连接AC、BD,交于点E
∵四边形ABCD是菱形,∴DB⊥AC,且DE=EB
又∵B ,D
∴E(2,1)
∴A(2,0)
∴AD=
∴菱形ABCD的周长为:
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直线 ,点 、 分别在直线 、 上, ,若点C在直线b上, ,且直线a和b的距离为3,则线段 的长度为( )
A. B. C.3D.6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过C作CD⊥直线a,根据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过C作CD⊥直线a,∴∠ADC=90°.
A. B.5C.4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易知:∠CAB=45°,∠ACD=30°,
若旋转角度为15°,则∠ACO=30°+15°=45°.
∴∠AOC=180°-∠ACO-∠CAO=90°.
在等腰Rt△ABC中,AB=6,则AC=BC= .
同理可求得:AO=OC=3.
在Rt△AOD1中,OA=3,OD1=CD1-OC=4,
A、2+2=4<5,此选项错误;
B、1+ <3,此选项错误;
C、3+4<8,此选项错误;
D、4+5=9>6,能组成三角形,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题关键在于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两条较短的边的和小于最长的边,只要满足这一条就是满足三边关系.
5.下列长度的三根小木棒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详解】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D=∠ACB= ∠BCD=25°,
∵EF垂直平分线段BC,
∴FB=FC,
∴∠FBC=∠FCB=25°,
∴∠CFB=180°-25°-25°=130°,
根据对称性可知:∠CFD=∠CFB=130°,
故选:A.
【点睛】
此题考查菱形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12.如图,在 中, , ,以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 、 于点 和 ,再分别以 、 为圆心,大于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 ,连结 并延长交 于点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