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常见虚词归类

合集下载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翻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翻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表示“你的,你”。

例如:“妪每谓XXX:‘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相当于“好像,如同”。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

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相当于“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例如:“XXX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怎么,多么”。

例如:“怎么这样衰啊!”(《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高中语文学习中,词汇的学习和运用一直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而虚词作为词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归纳总结高中教材中的12个常见虚词,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

一、介词类:1. 在:表示位置、状态或时间等的所在,常与名词或代词连用。

例如:在学校、在房间、在周末等。

2. 为:表示目的、意图等,常与动词短语相连。

例如:为了学习、为了进步、为了母校等。

3. 向:表示方向,常与动词短语相连。

例如:向前走、向右转、向下看等。

二、连词类:1. 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对独立、平行的句子或词组。

例如:她努力工作,而他却游手好闲。

2. 如果:表示条件关系,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如:如果下雨,就不出门。

3.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例如:虽然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坚持下去。

4. 因为:表示原因关系,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他失败了,因为他没有努力。

三、副词类:1. 很: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或副词。

例如:很好、很高兴、很忙等。

2. 不:表示否定,与其他词语连用。

例如:不喜欢、不想去、不同意等。

3. 就:表示早一些行动或达到某种结果。

例如:他早就回来了、我只希望能就此解决问题。

四、助词类:1. 的:表示所属关系,连接修饰词与被修饰词。

例如:漂亮的花、大家的朋友。

2. 地:表示方式或状态,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轻轻地走、开心地唱。

3. 得:表示程度或结果,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跑得快、想得开。

以上就是高中教材中常见的12个虚词的归纳总结,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掌握和运用,同学们可以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句子的准确性和表达的丰富性。

希望本文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考必备】高考语文必备20个虚词【语文必备免费下载】

【高考必备】高考语文必备20个虚词【语文必备免费下载】

文言文中的虚词1.而1、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⑴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⑶门虽设而常关。

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⑸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⑺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2、连词,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⑴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⑵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⑶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⑷朝而往,暮而归。

⑸掩口胡卢而笑。

⑹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

3、连词,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⑵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连词,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⑵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⑶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⑷秦师轻而无礼。

⑸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⑹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5、连词,表承接或递进,译为“而且”、“并且”、“就”、“然后”或不译,例如:⑴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⑵余闻而愈悲。

⑶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⑷灭滑而还。

⑸为坛而盟。

⑹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⑺以三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⑼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6、连词,表因果关系、目的关系,译为“因此”、“因而”、“然后”,或不译,例如: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⑵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⑸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8、通“耐”,作“能力”、“能耐”讲,例如: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9、通“尔”,作“你(的)”讲,例如: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⑵若欲死而父。

⑶而母立于兹。

⑷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⑸竖儒,几败而公(你老子)事!〖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细讲解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细讲解
二、介词 使用频率高、用法较复杂的介词:以、于、为、因、与。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 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 的词。
介词必与所带的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词组来修 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根据功用可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对 象、表凭借、表被动、表方式、表工具等。
P返age回 10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 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师说》) 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劝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师说》)
大概、或许、差不 多、几乎、大约、 似乎
表 谦 敬
请、谨、窃、忝、辱、敢、请求、私下、幸而


频率 副词
再、迭、频、数、又、复
第二次、再一次、 频繁、屡次等
Page 9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 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 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 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 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五、其 ㈠[qí] ⑴代词。1、相当于“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例:品~ 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 之~坐|断~喉,尽~肉,乃去。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㈡[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十二、矣[yǐ] ⑴助词。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4、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常见虚词归类
1程度副词
1)表程度达到极至的副词,主要有极、最、殊、太、至、尤、颇、绝、良、孔等。

相当于现代的“最、很、非常、特别”等。

如:
感我此言良久立。

值得注意的是,“颇”作程度副词,既可表程度达到极至,又可表程度轻微;“良”既可作程度副词,也可作情态副词。

2)表程度加深的副词,主要有“愈、益、弥、兹、滋”和“加”等,译为“更加”。

如:若是,弟子之惑滋甚。

注:“益”还可作时间副词,表示“渐渐”。

3)表程度轻微的副词,主要有稍、少、略、颇。

译为“稍微”、“略微”。

如: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注:“稍”在上古作“渐渐”讲,唐以后才有“稍微”义。

2.范围副词
1)表全体的副词,有“皆、咸、悉、毕、俱(具)、既、举、并、尽、遍、凡”等。

凡译为“总共”,其余为“全、都”。

如:
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济。

2)表共同的副词,有“共、同、并、相、互、相与”等,译为“共同、互相”。

如: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3)表限制的副词,有“但、第、仅、独、唯(惟)、特、直、止、徒、才”等,译为“只、只是、仅仅”等。

如: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注:“仅”在唐以后,又可以强调“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

如: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3.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和状态的副词,主要有诚、实、信、良、果、必、固、故、特(直)、反、乃、顾、尚、犹等。

意义较复杂,必须根据上下文意来翻译。

如: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烟涛微茫信难求。

以为犬良我友。

天地果无初乎
以上可翻译成“的确、真的”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可译为“必定、一定”等。

蔺相如固止之——是“坚决地”
固不如也——是“本来、原来”
广故数言欲亡。

河南,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直堕其履圮下。

以上可译为“故意、特地”
足反居上,首顾居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以上可译为“反而、却、竟”
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以上可译为“还、仍然”
4.时间副词主要有哪些
1)表示动作行为过去曾经发生:
①“已、既、业”等表示已经发生,可译为“已、已经”
如: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②“尝、曾”表示曾经发生,译为“曾经”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③“初、昔、曩、始”等表示追溯过去,可译为“当初”。

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2)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完成,主要有“才、适、始、甫、方、向”等,可译为“刚、刚才、才”等。

如: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3)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主要有“正”和“方”,可译为“正、正在”等,如: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4)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主要有“且、将、方、行”等,可译为“将、将要”等。

如: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5)表示动作行为终于发生,主要有“终、遂、竟、卒”等,可译为“终于、最终”等。

如:遂成竖子之名。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表示动作行为紧接着前一事情发生
①“遂、乃、即”等可译为“就、于是”等,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②“旋、寻、已、已而、既而”等可译为“不久”。

如: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

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7)表示动作行为的迅速,主要有“立、疾、急、亟、速、趣、卒(猝)、卒然、暴、奄”等。

①“立、疾、急、亟、速、趣”可译为“快、赶快、立即”等,
如: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

急击勿失。

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

②“卒(猝)、卒然、奄”等可译为“突然”,
如:雍水暴益。

狼奄至。

五万兵难卒合。

8)表示动作行为的短暂,主要有“姑、且、暂”等,“姑”和“且”可译为“暂且”,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暂”较复杂,可根据上下文意来确定。

如:广暂腾而上胡马,因推堕儿。

(突然)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短时间,一会儿)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

(刚)
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

(暂且)
9)表示动作行为的巧合,主要有“会、适、正”等,可译为“恰巧、恰逢”,如:会天大雨,道不通。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

10)表示动作行为的长久,主要有“永、长、久、素、宿、常、恒”等,①“永、长、久”等可译为“永远、长期”等,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兹可谓一劳而永逸,暂费而永宁也。

②“素、宿”等可译为“平素、一向”等,如: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

③“常、恒”等可译为“经常”,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1)表示动作行为的渐变,主要有“渐、益、稍、稍稍”等,可译为“渐渐”,如: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5.频率副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发生,主要有“数、亟、骤、频、屡”等,可译为“多次、屡次”等,如: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宣子骤谏。

2)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连续,主要有“重、又、更、复”等,可译为“再、重新”等。

如: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6.否定副词
1)表示叙述的否定,主要有“不、弗、无、莫、毋、勿、未、匪、非、靡、微”等,可译为“不”,如: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注:“未”和“靡”有时可译为“没、没有”;“非”和“匪”在否定判断句中应译为“不是”,如: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

此非君子之言。

2)表示祈使的否定,主要有“无、毋、勿、莫、弗”等,可译为“不要”,如:毋妄言,族矣。

急逐弗失。

7.语气副词
1)表示揣测,主要有“盖、殆、或、其、岂”等,可译为“大概、恐怕、或许”等,如: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2)表示反问,主要有“岂、宁、讵(巨)、庸、独、其”等,可译为“难道”,其中“庸”宜译为“哪里”,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
吾事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表示祈使语气,主要有“愿、其、唯”等,可译为“希望”。

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无斩之
8.表敬副词
1)表示自己的谦下,主要有“敢、窃、伏、猥”等。

如: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庙最称。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2)表示对人的尊敬。

①“请、敬、谨“等,它们后面的动词是说话人自己发出的。

如:
徒属皆曰:“敬受命。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②“幸、惠、辱、猥、枉、垂”等,它们后面的动词是对方发出的,表示自己承受了对方的恩惠,或者表示屈辱了对方发出这样的动作行为。

如:
曩者辱赐书。

愿丈人垂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