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五、出自《<论语>十则》的成语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见贤思齐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三人行,必有我师 (6)任重道远 (7)死而后已 (8)己所不欲,勿失于人
六、本文所选十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 内容:⑴学习态度;⑵学习方法;⑶思 想品德修养。请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各举 两则。
乎?
交:交往,
9、学而不思则通罔“智”聪明信、:智慧真诚、诚实
10、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 而无所适从。
11、诲女知之乎!
殆:有害
诲:教导 诱导,女:通“汝” 人称代词,“你”, 知:知道、懂得
12、是知也。 是:这、此,知:通“智”聪明、智慧
13、见贤思齐焉
贤:贤人,思:想着、希望, 齐:看齐
5.子曰:“由,诲女(rǔ,通‘汝’)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zhì,通‘智’)也。”
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 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 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 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有没有 跟他相似的毛病."
欲:喜欢,施:施加、强加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 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处(到这里) 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论语》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 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知识点及常见试题

《论语》十则知识点及常见试题《论语》十则作为高考语文常考文言文,考生需要深刻记忆与了解,为了帮助考生顺利度过这个难题,今儿本栏目本店铺就为考生整理出了论语十则知识点以及论语十则常见试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论语十则知识点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解: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一、原文①子.曰:“学而时习..⑸乎.⑹”(《学..⑴之,不亦说.⑵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⑶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⑷,不亦君子而》)②曾子曰:“吾.⑺日.⑻三省..⑼吾身.⑽:为.⑾人谋.⑿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⒀乎传.⒁不习乎”(《学而》)③子曰:“温.⒂故.⒃而知新...⒄,可.⒅以.⒆为.⒇师矣.(21)。
”(《为政》)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2),思而不学则殆.(23)。
”(《为政》)⑤子曰:“由,诲.(24)女.(25)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26)知.(27)也.。
”(《为政》)⑥子曰:“见贤思齐....(28)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29)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30),任重而道远,仁以.(31)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⑨子曰:“岁寒,然.(32)后知松柏之后凋.(33)也。
”(《子罕》)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34)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二、重点词句注释子.:先生⑴时习..:时常地复习。
⑵说.:通“悦”,愉快。
⑶亦.:也。
⑷愠.:生气、发怒。
⑸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⑹乎.:吗。
⑺吾.:人称代词,我。
⑻日.:每天。
⑼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⑽身.:自己。
⑾为.:替、给。
⑿谋.:谋划,指办事。
⒀信.:真诚,诚实。
⒁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⒂温.:温习。
⒃故.:旧知识。
⒄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⒅可.:可以。
⒆以.:凭⒇为.;做,当。
(21)矣.:了。
(22)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3)殆.:有害。
(24)诲.:教诲。
....(2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识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复习资料(语文版)第25课《论语》十则(背诵、默写)一、文学常识1、《论语》:先秦诸子散文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它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核心思想“仁”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著有《尚书》《春秋》等。
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回答)1、吾日“三省”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达观点相似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提倡做人要将心比心,宽以待人的句子: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对读书人的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屈原实践了这个观点,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如何辨别“君子”和“小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6、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相同观点的句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8、孔子的为官之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9、体现孔子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句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0、体现孔子安贫乐道的句子: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三、解释成语1、见贤思齐: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3、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4、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
5、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
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
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四、读准字音三省(xǐnɡ)吾身不成人之恶(è)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从吾所好(hào)沂(yí)雩(yú)喟(kuì)恕(shù)五、通假字莫“通“暮“,傍晚。
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十则复习第一篇:论语十则复习《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的言行。
全书共()篇,是()体散文。
它与()()()()是合称“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末期()国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重要代表人物。
2.结实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⑪学而不思则罔()⑫思而不学则殆()..⑬温故而之新()⑭择其善者而从之()......⑮学而时习之()⑯不亦君子乎()....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⑱人不知而不愠()⑲其恕乎()..⑳不亦说乎()⑴吾日三省吾身().....⑵见贤思齐焉()⑶是知也()...⑷松柏之后凋也()⑸勿施于人()..⑹吾日三省()⑺必有我师焉()..3.找出文总的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⑪()通(),()⑫()通(),()4.用原文语句回答;⑪孔子讲述求学能获得乐趣的句子是:⑫表明巩固知识与创新知识的句子是:⑬讲述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⑭讲述做人要心胸开阔,要有君子之风的句子是:⑮讲述学友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才能增长才干,得到快乐的句子是:⑯指出只要虚心学习,到处有老师的句子是:⑰文中与“取长补短”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⑱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1、《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的把它练习,这不是很好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这不是非常让人高兴吗?别人对你不知情而不怨恨你,这不是最崇高的礼貌了吗?”2、《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辰,它站在那里,众多的星星就都在它周围。
”3、《论语·克己》【原文】子曰:“其事好也,必先难之;其事不善也,必先易之。
”【译文】孔子说:“做件好事,必须先做一些困难的事;作坏事,就应该先做些容易的事。
”4、《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不拘于形。
”【译文】孔子说:“里仁美义的美丽不需要外表的美丽。
”5、《论语·析言》【原文】子曰:“析乎其言,省乎其行。
”【译文】孔子说:“要审视自己的言行,要仔细分析自己所说的话。
”6、《论语·行有义》【原文】子曰:“行有义则无怨。
”【译文】孔子说:“行正义一定不会被有怨言。
”7、《论语·报任》【原文】子曰:“君子报任尽矣,不报任非其身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他要尽自己的职责——他不能推卸给别人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8、《论语·不欲》【原文】子曰:“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孔子说:“不要把自己装扮得像美玉似的,也不要把自己装扮得像粗粝似的。
”9、《论语·礼过》【原文】子曰:“礼过则和,过礼则滥。
”【译文】孔子说:“遵守礼仪,就可以实现和谐;违犯礼仪,就会产生滥用。
”10、《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不思考,就是空虚;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出现危险。
”。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则一、文学常识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二.词语解释1、时习:经常地复习。
2、说:同“悦”,愉快。
3、愠:生气、发怒。
4、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人称代词,我。
6、日:每天。
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8、信:真诚,诚实。
9、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0、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1、殆:有害。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故,旧的知识。
13、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4、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聪明。
15、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齐:相同16、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17、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三.填空并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空想却不去认真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5、子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又领悟到新知识,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是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时,时常。
习,复习。
[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说】“悦”的古字,愉快。
[亦]也。
【不亦……乎?】不也是……吗?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不)知](不)了解。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愠(y ùn )]生气,发怒。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x ǐng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w èi )]替。
[谋]谋划,办事。
[忠]尽心竭力。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交]结交,往来。
[信]真诚,诚实。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传不习乎?”(《学而》)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故]指旧的的(知识),学过的(知识)。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当。
【矣】语气助词,了。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凭借这当老师了。
”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罔(w ǎng )]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则】那么,就。
[殆(d ài )]有害。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
”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诲(hu ì)]教诲,教导。
[女]通“汝”,人称代词,
你。
[知]了解。
【之】代词,带孔子教给学生的学问。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是】此,这 [知]通“智”,聪明、智慧。
【为】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思】想。
[齐]看齐。
[内]指内心。
【省】反省。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行走。
【必】一定。
【焉】兼词,兼“于之”,在这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其】代词,他们的。
[善者]指优点、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之】代词,代“其善者”,他们的长处。
【之】代词,代“其不善者”,他们的短处。
(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h óng )毅]刚强,勇毅。
[任]责任,使命。
[重]重大。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重大,路程遥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以】把。
【为】当作。
【以为】把……当作……[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已]停止。
把实现‘仁’的理想当作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死了以后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年。
【然】代词,这样。
[凋(di āo)]凋谢。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样之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一言]一句话。
[行]奉行。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其]语气词,表推测,大概、也许。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要,希望。
[勿(wù)]不要。
[施]施加。
【于】在。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了!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
二、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 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一词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wèi)替
可以为师矣。
为:(wéi)做
知之为知之。
为:(wéi)是
仁以为己任。
为; (wéi)当作
四、成语[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形容谦虚好学。
[死而后已]到死了才停止。
形容终身奋斗,贡献出一切。
五、文学常识
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
4.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
5、“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五经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六、理解性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表示经过恶劣环境考验才能看出君子品格的比喻句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儒家待人接物的处事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1、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中“有一言”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要求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屏弃别人的缺点,向优秀者看齐的句子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七、总结迁移1.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