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采集及分析试验指导书

合集下载

统计作业指导书

统计作业指导书

统计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采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作业是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统计作业指导书,匡助您更好地完成统计学作业。

一、数据采集1.1 选择适当的数据源:在开始采集数据之前,确定数据的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选择公开数据集、实地调查或者自己设计实验等方式来获取数据。

1.2 数据采集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问卷调查、观察、实验等方法来采集数据。

1.3 数据质量控制: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可以通过重复测量、数据清洗和筛选等方法来保证数据的质量。

二、数据分析2.1 数据整理和描述统计: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统计。

包括计算数据的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统计指标,绘制直方图、散点图等图表来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2.2 探索性数据分析:通过图表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可以使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来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

2.3 假设检验和判断统计: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假设检验和判断统计。

可以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来验证研究假设,并对总体参数进行判断。

三、数据解释和报告3.1 结果解释:在数据分析完成后,要对结果进行解释。

解释应该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数据的含义和结果的统计学意义。

3.2 结果展示: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式进行展示,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数据和结果。

3.3 结果报告:根据具体要求,撰写数据分析的报告。

报告应包括研究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4.1 数据异常值处理: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异常值的问题。

可以通过删除异常值、替换异常值或者使用鲁棒统计方法来处理异常值。

4.2 样本量不足问题:当样本量较小时,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可以通过增加样本量、使用非参数统计方法或者进行摹拟分析来解决样本量不足的问题。

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处理实验教学指导书

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处理实验教学指导书

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处理实验教学指导书一、实验目的:学会使用扫描仪获取书页影像并将之转换为电子文档;掌握图像、音频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编辑方法。

二、实验内容:1.学会使用扫描仪扫描影像的方法。

2.掌握扫描软件Scanwizard 5、OCR软件尚书七号的使用3.掌握在Windows环境下录制、播放与编辑声音文件的方法。

4. 掌握Goldwav音频录制与编辑技巧。

三、实验仪器设备:Microteck ScanMaker 3860扫描仪、计算机、耳麦。

四、实验原理:扫描仪是一种获取影像的装置,并将之转换为计算机能够显示、编辑、储存与输出的数字格式。

这里所说的影像是指照片、文字页、图形与插画等,甚至如硬币或者纺织品等三维物件都算是影像的一种。

实际上,这意味着扫描仪能够完成下列工作:●在文件中结合美术图形与照片。

●将印刷文字扫描输入到文书处理软体中,免去重新打字。

●将传真文件扫描输入到数据库或者文书处理软体中储存。

●在多媒体中加入影像。

●在摘要中结合影像资料使其能更有效的表达主题。

扫描仪可区分为两种类型:●平台式扫描仪,用来扫描照片与印刷品.平台式扫描仪都具有一个玻璃面,用来摆放扫描稿件。

●透射式扫描仪,用来扫描幻灯片与底片。

在我们实验中使用的中晶Microteck ScanMaker 3860是一种典型的平台式扫描仪。

在扫描系统中,扫瞄仪仅是构成整个系统的其中一部份,除了扫描仪以外,还需要其它的组件: ①一条特定的连接线,连接扫描仪与电脑。

②操纵扫描仪工作的扫描软件。

③用影像编辑软件将扫描影像结合到您的工作中;或者用文字辨识软件将扫描文字结合到您的工作中。

④一个合适的屏幕用来显示彩色或者灰阶影像。

⑤用来输出您工作成果的输出设备,如印打印机。

工作原理:对原稿进行光学扫描,然后将光学图像传送到光电转换器中变为模拟电信号,又将模拟电信号变换成为数字电信号,最后通过计算机接口送至计算机中。

扫描仪扫描图像的步骤是:首先将欲扫描的原稿正面朝下铺在扫描仪的玻璃板上,原稿能够是文字稿件或者者图纸照片;然后启动扫描仪驱动程序后,安装在扫描仪内部的可移动光源开始扫描原稿。

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一、引言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实验指导书是非常重要的文档。

它提供了执行实验所需的详细步骤和相关信息,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规划和实施实验。

实验指导书不仅包括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还包括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本文将详细探讨实验指导书的结构和编写要点。

二、实验指导书的结构一份好的实验指导书应具有清晰的结构,便于读者理解和操作。

以下是一份典型的实验指导书的结构:2.1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实验的出发点和目标,它描述了研究者希望通过实验达到的具体目的。

实验目的应该明确、具体,并与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紧密相关。

2.2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介绍了实验所基于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原理。

通过清晰地解释理论基础,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2.3 实验材料和设备实验材料和设备一览表列出了进行实验所需的各种材料和设备。

这些材料和设备应在实验开始之前准备好,并符合相关的安全要求。

2.4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提供了执行实验所需的详细步骤和操作。

每个步骤都应具体明确,包括所需材料、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2.5 安全注意事项安全是实验中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

在实验指导书中,应详细列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2.6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实验的核心内容,需要详细说明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此部分还应讨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并与实验目的进行比较。

三、实验指导书的编写要点3.1 清晰明了实验指导书应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尽量避免使用复杂或难以理解的术语。

每个步骤应简洁明了,尽量用简短的语句描述操作方法。

3.2 精确细致实验指导书应包含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以确保实验能够被准确地重复。

不要忽略任何关键步骤和操作细节。

3.3 安全第一安全是实验的首要考虑因素,实验指导书应明确列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3.4 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验指导书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读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现代仪器分析试验指导书

现代仪器分析试验指导书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指导书实验一 分光光度法测定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3. 标准曲线的绘制另取4ml、5ml、6ml高锰酸钾溶液(0.001mol/L),分别加入到3个50ml容量瓶,加水稀释至刻度,充分摇匀;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按浓度从低到高测定各溶液的吸光度A。

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4. 样品的测定取3.5ml待测样品加入到50ml容量瓶,加水稀释至刻度,充分摇匀;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利用标准曲线求出样品浓度。

四、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1、最大吸收峰的测定(1)不同吸收波长下三种浓度的吸光:(2)根据上表作A-λ曲线(吸收曲线),确定最大吸收峰的波长。

2、待测溶液浓度的测定(标准曲线法):根据实验记录作A-c曲线(标准曲线),确定待测液X的浓度Cx。

五、思考题1、λmax在定量分析中的意义是什么?2、本实验参比溶液是什么?实验二 邻二氮菲显色法测定铁的含量一、实验原理邻二氮菲(phen)和Fe2+在pH3~9的溶液中,生成一种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Fe(phen) 32+,其lgK=21.3,κ508=1.1 × 104L·mol-1·cm-1,铁含量在0.1~6μg·mL-1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

其吸收曲线如图1-1所示。

显色前需用盐酸羟胺或抗坏血酸将Fe3+全部还原为Fe2+,然后再加入邻二氮菲,并调节溶液酸度至适宜的显色酸度范围。

有关反应如下:2Fe3++2NH2OH·HC1=2Fe2++N2↑+2H2O+4H++2C1-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含量,一般采用标准曲线法,即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在实验条件下依次测量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以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在同样实验条件下,测定待测溶液的吸光度,根据测得吸光度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浓度值,即可计算试样中被测物质的质量浓度。

二、仪器和试剂1.仪器 721或722型分光光度计。

THKKL-6型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指导书

THKKL-6型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指导书

目录第一部分使用说明书 (1)第一章系统概述 (1)第二章硬件的组成及使用 (2)第二部分实验指导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实验 (5)实验一A/D与D/A转换 (5)实验二数字滤波器 (7)实验三离散化方法研究 (9)实验四数字PID调节器算法的研究 (13)实验五串级控制算法的研究 (17)实验六解耦控制算法的研究 (20)实验七最少拍控制算法研究 (24)实验八具有纯滞后系统的大林控制 (27)实验九线性离散系统的全状态反馈控制 (30)实验十模糊控制系统 (33)实验十一具有单神经元控制器的控制系统 (36)实验十二二次型状态调节器 (40)实验十三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43)实验十四步进电机转速控制系统 (46)实验十五单闭环温度恒值控制系统 (48)附录上位机软件使用流程 (50)第一部分使用说明书第一章系统概述“THKKL-6”型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是我公司结合教学和实践的需要而进行精心设计的实验系统。

适用于高校的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

该实验箱具有实验功能全、资源丰富、使用灵活、接线可靠、操作快捷、维护简单等优点。

实验箱的硬件部分主要由直流稳压电源、低频信号发生器、阶跃信号发生器、交/直流数字电压表、电阻测量单元、示波器接口、CPU(51单片机)模块、单片机接口、步进电机单元、直流电机单元、温度控制单元、通用单元电路、电位器组等单元组成。

数据采集部分采用USB2.0接口,它可直接插在IBM-PC/AT 或与之兼容的计算机USB通讯口上,有4路单端A/D模拟量输入,转换精度为12位;2路D/A模拟量输出,转换精度为12位;上位机软件则集中了虚拟示波器、信号发生器、Bode图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MSA作业指导书

MSA作业指导书

MSA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本文档是针对MSA作业的指导书,旨在匡助学生了解MSA作业的要求和步骤,以便顺利完成作业。

本指导书将介绍MSA的概念、作业目标、作业要求、作业步骤和评估标准。

二、MSA概述1. MSA定义MSA(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是一种用于评估和验证测量系统能力的方法。

它可以匡助我们确定测量系统的准确性、精确度、稳定性和重复性,从而确保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MSA的重要性MSA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可靠的测量系统可以匡助我们准确地采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改进措施。

通过进行MSA,我们可以识别和解决测量系统中的问题,提高数据的可信度,降低测量误差,提高产品质量和流程效率。

三、作业目标本次MSA作业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MSA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MSA的实施和分析。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应能够:1. 理解测量系统的重要性和MSA的目的;2. 掌握MSA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 能够评估测量系统的准确性、精确度、稳定性和重复性;4. 能够根据MSA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四、作业要求1. 选择测量系统学生需要选择一个测量系统进行MSA分析。

这个测量系统可以是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测量设备,也可以是实验室中的测量仪器。

学生需要提供测量系统的详细说明,包括测量对象、测量方法和测量数据的采集方式。

2. 实施MSA分析学生需要按照MSA的步骤进行实施。

具体步骤包括:a. 采集测量数据:学生需要采集一定数量的测量数据,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b. 分析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学生需要使用统计方法,如均值、方差等,评估测量系统的准确性。

c. 分析测量系统的精确度:学生需要使用统计方法,如重复性和再现性,评估测量系统的精确度。

d. 分析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学生需要使用统计方法,如控制图、稳健性指标等,评估测量系统的稳定性。

e. 提出改进建议:学生需要根据MSA结果,提出改进测量系统的建议和措施。

数据与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与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与分析实验报告1. 引言数据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和解释数据来确定模式、关系以及其他有价值信息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数据分析已经成为各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一个特定数据集的分析,展示数据分析的过程以及结果的解读和应用。

本实验选择了一组关于学业表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学生的各项指标与其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2. 数据集描述本次实验所使用的数据集是一个包含了1000名学生的学术成绩和相关指标的数据集。

数据集中包含了每位学生的性别、年龄、是否拥有本科学历、成绩等信息。

数据集以CSV格式提供。

3.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的工作,以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实验中的数据集在经过初步检查后,发现存在一些缺失值和错误值。

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数据清洗:- 删除缺失值:对于存在缺失值的数据,我们选择了删除含有缺失值的行。

- 纠正错误值:通过对每个指标的合理范围进行了限定,排除了存在明显错误值的数据。

此外,还进行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以确保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

4. 数据探索与分析4.1 性别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为了探究性别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如下分析:- 绘制了性别与学习成绩的散点图,并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了标记。

通过观察散点图,我们可以初步得出性别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但由于性别只是一个二分类变量,为了更加准确地探究性别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使用了ANOVA分析进行了验证。

4.2 年龄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为了探究年龄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如下分析:- 将学生按年龄分组,计算每个年龄组的平均成绩,并绘制了年龄与学习成绩的折线图。

通过观察折线图,我们可以发现年龄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曲线关系。

年龄在一定范围内的增长会对学习成绩产生积极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成绩会逐渐下降。

4.3 学历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为了探究学历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如下分析:- 计算了不同学历组的平均学习成绩,并绘制了学历与学习成绩的柱状图。

数据分析技术作业指导书

数据分析技术作业指导书

数据分析技术作业指导书一、概述数据分析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指导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技术进行实际的数据分析工作。

二、数据收集和清洗1.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数据分析的第一步,学生需要了解如何获取数据。

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已有的数据集,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或调查来收集数据。

数据的来源应当可靠,并且数量足够以保证分析的可靠性。

2. 数据清洗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学生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

这包括处理缺失数据、异常值、重复值等。

清洗后的数据应当准确无误,才能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三、数据探索和可视化1. 数据探索数据探索是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和关系的过程。

学生需要运用一些统计方法,如计算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以了解数据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如频率分析、箱线图等,来揭示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

2.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将数据进行图表展示的过程。

学生需要熟悉基本的图表类型,如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等,并了解何时使用何种图表来呈现数据。

同时,还可以运用一些高级的可视化方法,如热力图、雷达图等,来更加直观地展示数据的特征。

四、数据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的过程。

学生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 预测性分析预测性分析是基于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趋势和结果的过程。

学生需要了解一些预测性分析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未来进行预测和评估。

3. 关联性分析关联性分析是寻找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的过程。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关联性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卡方检验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数据中的关联关系。

五、数据分析实践在数据分析实践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选择数据集和分析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采集及分析》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采样定理
一、实验目的
熟悉信号采样过程,并通过本实验观察欠采样时信号频谱的混迭现象,了解采样前后信号频谱的变化,加深对采样定理的理解,掌握采样频率的确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模拟信号经过(A/D) 变换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之为采样,信号采样后其频谱产生了周期延拓,每隔一个采样频率fs,重复出现一次。

为保证采样后信号的频谱形状不失真,采样频率必须大于信号中最高频率成份的两倍,这称之为采样定理。

a) 正常采样b)欠采样
图1.1 采样信号的频混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信号进行采样时,满足了采样定理,只能保证不发生频率混叠,对信号的频谱作逆傅立叶变换时,可以完全变换为原时域采样信号,而不能保证此时的采样信号能真实地反映原信号。

工程实际中采样频率通常大于信号中最高频率成分的3到5倍。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
1. 计算机 n台
2. 实验软件 1套
四、实验步骤及内容
1. 启动计算机。

2. 启动实验软件。

图1.2 采样定理实验
3. . 点击"采样定理"实验中的"正弦波"按钮,产生正弦波信号,然后选择不同的采样抽取率,分析和观察信号的时域波形与频谱的变化。

4. 点击"采样定理"实验中的"方波"按钮,产生方波信号,然后选择不同的采样抽取率,分析和观察信号的时域波形与频谱的变化。

5. 点击"采样定理"实验中的"三角波"按钮,产生三角波信号,然后选择不同的采样抽取率,分析和观察信号的时域波形与频谱的变化。

五、实验报告要求
1. 简述实验目的和原理。

2. 按实验步骤附上相应的信号波形和频谱曲线,说明采样频率的变化对信号时域和频域特性的影响,总结实验得出的主要结论。

六、思考题
1.为什么在实际测量中采样频率通常要大于信号中最高频率成分的3到5倍?
实验二典型信号频谱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本实验熟悉典型信号的波形和频谱特征,并能够从信号频谱中读取所需的信息。

2. 了解信号频谱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典型信号及其频谱分析的作用
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信号是实际工程测试中常见的典型信号,这些信号时域、频域之间的关系很明确,并且都具有一定的特性,通过对这些典型信号的频谱进行分析,对掌握信号的特性,熟悉信号的分析方法大有益处,并且这些典型信号也可以作为实际工程信号分析时的参照资料。

2. 频谱分析的方法及设备
信号的频谱可分为幅值谱、相位谱、功率谱、对数谱等等。

对信号作频谱分析的设备主要是频谱分析仪,它把信号按数学关系作为频率的函数显示出来,其工作方式有模拟式和数字式二种。

模拟式频谱分析仪以模拟滤波器为基础,从信号中选出各个频率成分的量值;数字式频谱分析仪以数字滤波器或快速傅立叶变换为基础,实现信号的时-频关系转换分析。

傅立叶变换是信号频谱分析中常用的一个工具,它把一些复杂的信号分解为无穷多个相互之间具有一定关系的正弦信号之和,并通过对各个正弦信号的研究来了解复杂信号的频率成分和幅值。

信号频谱分析是采用傅立叶变换将时域信号x(t)变换为频域信号X(f),从而帮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信号的特征。

时域信号x(t)的傅氏变换为:
式中X(f)为信号的频域表示,x(t)为信号的时域表示,f为频率。

用傅立叶变换将信号变换到频率域,其数学表达式为:
x(t)=a0/2 + a1*sin(2πf0t)+b1*cos(2πf0t) + a2*sin(4πf0t)+b2*cos(4πf0t) +.........
=C0+
用Cn画出信号的幅值谱曲线,从信号幅值谱判断信号特征。

本次实验利用信号频谱分析软件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

由虚拟信号发生器产
生一个典型波形的电压信号,用频谱分析仪对该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得到频谱特性数据。

分析结果用图形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
1. 计算机 n台
2. 信号频谱分析软件 1套
四、实验步骤及内容
1. 启动计算机。

2. 启动信号频谱分析软件。

3. 点击"典型信号频谱分析"实验中的"正弦波"按钮,产生正弦波信号,分析和观察正弦波信号波形和幅值谱特性。

4. 点击"典型信号频谱分析"实验中的"方波"按钮,产生方波信号,分析和观察方波信号波形和幅值谱特性。

5. 点击"典型信号频谱分析"实验中的"三角波"按钮,产生三角波信号,分析和观察三角波信号波形和幅值谱特性。

五、实验报告要求
1. 简述实验目的和原理。

2. 按实验步骤整理出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的时域和幅值谱特性图形,说明各信号频谱的特点。

3. 将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进行对照,说明实际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之间的差异,并简要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实验三振动信号数据采集及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并掌握机械振动信号数据采集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机械在运动时,由于旋转件的不平衡、负载的不均匀、结构刚度的各向异性、间隙、润滑不良、支撑松动等因素,总是伴随着各种振动。

机械振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害的,振动往往会降低机器性能,破坏其正常工作,缩短使用寿命,甚至导致事故。

机械振动还伴随着同频率的噪声,恶化环境,危害健康。

另一方面,振动也被利用来完成有益的工作,如运输、夯实、清洗、粉碎、脱水等。

这时必须正确选择振动参数,充分发挥振动机械的性能。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除了对各种机械设备提出低振动和低噪声要求外,还需随时对机器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分析、诊断,对工作环境进行控制。

为了提高机械结构的抗振性能,有必要进行机械结构的振动分析和振动设计。

这些都离不开振动测试。

振动测试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测量机械或结构在工作状态下的振动,如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频率和相位等,了解被测对象的振动状态,评定等级和寻找振源,对设备进行监测、分析、诊断和预测。

二是对机械设备或结构施加某种激励,测量其受迫振动,以便求得被测对象的振动力学参量或动态性能,如固有频率、阻尼、刚度、频率响应和模态等。

振动的幅值、频率和相位是振动的三个基本参数,称为振动三要素。

幅值:幅值是振动强度的标志,它可以用峰值、有效值、平均值等方法来表示。

频率:不同的频率成分反映系统内不同的振源。

通过频谱分析可以确定主要频率成分及其幅值大小,从而寻找振源,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位:振动信号的相位信息十分重要,如利用相位关系确定共振点、测量振型、旋转件动平衡、有源振动控制、降噪等。

对于复杂振动的波形分析,各谐波的相位关系是不可缺少的。

在振动测量时,应合理选择测量参数,如振动位移是研究强度和变形的重要依据;振动加速度与作用力或载荷成正比,是研究动力强度和疲劳的重要依据;振动速度决定了噪声的高低,人对机械振动的敏感程度在很大频率范围内是由速度决定的。

速度又与能量和功率有关,并决定动量的大小。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
1. 计算机n台
2. 虚拟仪器软件1套
6. 振动数据一组
四、实验步骤及内容
1. 利用虚拟仪器软件对振动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和分析振动信号的波形,如图。

五、实验报告要求
1. 简述实验目的和原理。

2. 整理和分析实验中得到的振动信号的数据,并分析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