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治疗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
正确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
2 、如果偶尔吃饭时间提前,则选腹部注射; 如果推迟,则选臀部注射。此外,局部运动 可以加快吸收,如果要参加锻炼,应避免在 上臂和大腿上注射,以免因肢体运动,加速 对胰岛素的吸收,导致运动后低血糖。此外, 要经常变换注射部位,两次注射位置间隔在 2 厘米以上。不宜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以 尽量减少组织损伤、肿胀和皮下脂肪萎缩。
3、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又叫低精蛋白锌胰岛 素,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为 1.5 ~ 4 小 时,作用高峰 4 ~ 12 小时,持续时间约 14 ~ 20 小时。 如:诺和灵 N(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注射液)和优泌林 N(精蛋 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注 射液) 4 、长效胰岛素 也叫精蛋白锌胰岛素,也为乳白 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 3 ~ 4 小时, 作用高峰 14~20 小时,持续时间约 24~36 小时。如:精 蛋白锌胰岛素、甘精胰岛素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好药”,但是 胰岛素的疗效如何不仅与治疗方案是否 合理有关,胰岛素注射技术(包括注射 器具和注射方法)正确与否也是一个重 在某种程度 上关乎血糖控制的成败。所以,正确注 射胰岛素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胰岛素的最 佳治疗效果。
1、超短效胰岛素: 起效时间为 15 分 钟,作用高峰 30~45 分钟,持续时间 约 2 ~ 4 小时 如:诺和锐(门冬胰岛 素)和优泌乐(赖脯胰岛素)
2 、短效胰岛素:是最常用的一种普通胰岛 素,为无色透明液体,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 间为 20~30 分钟,作用高峰为 2~4 小时, 持续时间 6~8 小时,短效和超短效胰岛素 均需三餐前皮下注射,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 糖。短效胰岛素可静脉给药。 如:诺和灵 R(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和优泌林 R(重组人胰岛 素注射液)
•正确注射胰岛素的 注意事项
胰岛素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胰岛素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作者:曹俊岭李宏范秀荣付鹏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08期胰岛素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加速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抑制糖元分解和糖异生而降低血糖,临床上主要用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部分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也可用于细胞内缺钾的治疗。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和治疗方案的逐步成熟,胰岛素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使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发生也相应增多。
轻微的不良反应能引起患者的局部不适,而严重者甚至导致意识障碍或死亡,因此,减少胰岛素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提高血糖控制达标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
现就近年来在临床上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概述如下。
低血糖反应为胰岛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种原因均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胰岛素的应用剂量过大;混合胰岛素治疗时比例不恰当或预混制剂使用前未充分摇匀;注射胰岛素后未正常进食;高糖毒性纠正后胰岛素未及时减量:运动量增加;同时应用某些能增强胰岛素作用的非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如磺胺类、β-受体阻滞剂、水杨酸制剂等:女性月经前期,妊娠早期、分娩后;患者同时合并甲减、肝、肾功能不全等疾患;过度消瘦的患者因皮下脂肪层较薄,皮下注射深而变成肌内注射;饮酒等。
当不良反应发生时病人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悸、饥饿、焦虑、紧张、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冷汗及手足震颤。
脑部症状:精神不集中;思维、言语迟钝、头晕视物不清、焦虑不安、步态不稳、有些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如狂躁、易怒、幻觉、表情特异等,若低血糖程度加重,可出现神志不清、肌肉颤动,最后导致昏迷、惊厥等。
有时由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因药物吸收缓慢,血糖是逐渐下降的,肾上腺素增多的反应轻而缓,病人可无自觉症状,一开始即为精神异常表现,这是因脑细胞缺糖导致大脑皮层功能障碍所致,病情较长且合并有植物神经病变者,当出现低血糖时无低血糖表现,因此,护理人员应在胰岛素注射后作用最强时,密切观察病人有无低血糖症状出现。
关于胰岛素的知识

例如,所有1型糖尿病
人以及晚期重症2型糖尿病人,由于患者胰岛功能已完全衰竭,因此,这些病人必须终生依赖外源胰岛素。而处于妊娠或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等)的糖尿病人,一旦结束分娩或解除应激状态以后,多可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斤体重0.1~0.2单位来计算。
2.采用替代治疗方案的患者,其胰岛素起始量的估算有多种方法: ①按体重估算全天胰岛素用量:2型糖尿病病人可以按0.2~0.8单位/公斤体重(平均0.4)计算。 ②根据血糖值计算胰岛素用量:全天胰岛素总量(U)=[空腹血糖(m m ol/L)×18-10 0 ]×10×体重(公斤)×0.6÷10 0 0÷2=0.003×(血糖-100)×体重(公斤)。注:18为m m o l/L转为m g/d l的系数;×10是为了换算成每升体液中高出正常的血糖量;×0.6是由于体液量为体重的60%;÷1000是将血糖由毫克换算为克;÷2是按每2克葡萄糖给1U胰岛素计算。
基本治疗方案有三种:
第一种方案: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的治疗方案。此方案适用于糖尿病早期,此期病人基础胰岛素分泌尚可,餐时胰岛素分泌不足(即胰岛贮备功能较差)。因此,这种病人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基本正常。
第二种方案: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的治疗方案,即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白天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方案适用于尚存部分胰岛功能的糖尿病患者,其优点是能有效地克服“黎明现象”,使整个夜间特别是空腹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由此使白天口服降糖药的作用得到加强,从而保证
关于胰岛素,你不可不知的细节
毫无疑问,胰岛素是迄今为止降服“糖魔”的最佳武器。如果使用得当,对高血糖可以说是战无不胜。
而要做到这一点,涉及到许多技巧和细节问题,这也是每一位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因为它直接关乎治疗的成败。
胰岛素药物的临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胰岛素药物的临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摘要:胰岛素是含有蛋白质和肽类激素、开启后可多次使用的一种多剂量注射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既可调节血糖又能促进机体代谢。
胰岛素的药物稳定性是决定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物理稳定性(如温湿度等影响胰岛素的活性)、化学稳定性(如氧化水解等反应导致胰岛素化学降解)和生物稳定性(如微生物的滋长加速胰岛素腐败),任何一种稳定性被破坏均会造成胰岛素的效价降低。
目前我国仍有部分研究对胰岛素的药物稳定性认识不足,保存、使用和管理不规范,胰岛素开启后的储存时间备受争议,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所有药物制剂稳定性,忽略了胰岛素这类药物的特殊性。
因此,本文将全面分析胰岛素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胰岛素的干预性策略,旨在提升临床使用胰岛素制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药物管理的规范性,为确定胰岛素开启后的有效期提供参考,确保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
关键词:胰岛素;药物稳定性;影响因素引言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引起,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容易在环境因素的触发下发病。
胰岛素既可以提供降低餐后血糖的速效胰岛素成分,又可以提供降低空腹血糖和基础血糖的中效胰岛素成分。
研究观察胰岛素在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安全性和疗效,证实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已经接受过口服降糖药治疗,接受胰岛素治疗24周后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良好,同时显著改善了血糖控制。
另外一项国际开放、非随机、非干预的临床观察性试验研究同样表明,胰岛素起始治疗26周后,患者的HbA1c、空腹血糖水平和重度低血糖事件发生概率均显著下降,从而也证明了胰岛素在糖尿病患者起始治疗中可以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胰岛素在临床治疗糖尿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方便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所以,胰岛素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胰岛素治疗T2DM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小患者血糖波动幅度,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及减少达标时使用胰岛素总剂量,降低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率。
糖尿病患者居家胰岛素注射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

DOI : 10.13919/j.issn.2095-6274.2019.07.011作者单位: 723000,西安医学院附属汉江医院内二科通信作者: 刘 菲,E-mail: 1354061080@糖尿病患者居家胰岛素注射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刘 菲【关键词】 (Key words ) 糖尿病(diabetes);胰岛素(insulin);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护理(nursing)【中国图书分类号】 R587.1目前,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最新调查资料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1]。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血糖,减少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治疗手段。
对于病程较长且伴有并发症、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是最佳的,甚至是必需的措施。
陶花等[2]及张俊蕾等[3]报道,糖尿病患者门诊自行使用胰岛素而导致的不良事件,如:低血糖、高血糖及注射部位感染、出血频有发生。
本研究通过门诊、电话及微信随访西安医学院附属汉江医院2014-01至2016-01院外继续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326例,统计其低血糖、高血糖、注射部位感染、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原因,并寻找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以期降低糖尿病患者居家胰岛素注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回顾性分析2014-01至2016-01在我院经住院正规使用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平稳达标,且出院后继续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326例。
其中男146例,女180例,年龄35~82岁,平均(56.8±15.3)岁。
所有患者均备有胰岛素笔和家用血糖仪。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住院正规使用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平稳达标;(2)出院后继续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3)所有患者均备有家用血糖仪;(4)胰岛素治疗方案相同或相似者。
胰岛素正确的注射法

胰岛素正确的注射法注射胰岛素九成患者不得要领专家指出,注射胰岛素操作不规范将直接影响血糖控制本报讯 (记者黎蘅)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和管理学组承办的“2010年国际糖尿病教育管理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
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共同表示: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重要手段,尽早且规范使用会使患者获益更多。
然而记者在会议上了解到,在中国,对于如何规范胰岛素注射,医生、护士和患者的认知尚存在较大差距。
超过九成患者对注射不得要领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糖尿病晚期,胰岛素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在接受胰岛素治疗。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强调:“尽管及时使用胰岛素可提高血糖达标率已成为全球医生的共识,但我国的糖尿病血糖达标率仍只有四分之一,而且已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血糖达标率也只有37%,患者对注射技术掌握不到位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即将在权威杂志《Diabetes & Metabolism》上发表的,由全球100多位专家共同探讨制定的“注射技术新推荐”指出:注射技术和注射装置在糖尿病注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关乎血糖控制的成败。
然而最近完成的第二次全球注射技术现状调研显示,488例中国胰岛素使用患者中,94.4%患者只在同一部位内进行轮换注射;超过四成的患者在同一部位过于频繁注射,影响胰岛素吸收;还有近三成患者针头重复使用超过10次以上,只有十分之一的患者每次使用新针头。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和管理学组组长郭晓蕙教授指出:“胰岛素注射技术、注射笔和针头几乎已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大多数患者都不知道,它与血糖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个“糖尿病规范注射日”确立据了解,胰岛素发现至今已历经近一个世纪,胰岛素制剂的种类越来越多,治疗方案也越来越接近人体对生理胰岛素的需求;胰岛素注射装置也从传统的注射器向注射笔和注射针头方向发展,已经发展出儿童都能使用的注射笔和更短更细的注射针头。
胰岛素注射剂用量下降的原因

胰岛素注射剂用量下降的原因
首先,一个常见的原因是改变饮食习惯。
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改变了饮食结构,减少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那么他们可能需要更少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碳水化合物是血糖的主要来源,减少摄入可以减少胰岛素的需要。
其次,体重的变化也可能导致胰岛素用量的下降。
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成功减重,他们的胰岛素敏感性可能会提高,从而需要更少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此外,运动量的增加也可能导致胰岛素用量的下降。
运动可以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身体更有效地利用血糖,从而减少了对外源性胰岛素的需求。
另外,药物治疗的调整也可能是胰岛素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例如,如果病人同时服用其他降糖药物,这些药物的效果可能导致胰岛素需求的降低。
最后,病情控制的改善也可能导致胰岛素用量下降。
例如,病人可能通过调整胰岛素注射方案或者其他治疗手段,使得血糖水平
更加稳定,从而减少了对胰岛素的需求。
总的来说,胰岛素注射剂用量下降的原因可能包括饮食结构的改变、体重的变化、运动量的增加、药物治疗的调整以及病情控制的改善。
当胰岛素用量下降时,病人应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胰岛素换算错误不良事件分析记录

胰岛素换算错误不良事件分析记录一、背景介绍近年来,胰岛素作为常见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发生了一些换算错误不良事件。
这一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因此有必要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记录,探索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事件描述该不良事件发生在医院内分泌科。
一位护士在为一名糖尿病患者计算并注射胰岛素时,由于计算错误将剂量注射为原应注射剂量的10倍,导致患者血糖发生剧烈波动并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最终造成患者生命危险。
三、问题分析1.人为因素:护士计算胰岛素剂量时没有严格遵守规程,缺乏仔细核对计算结果的步骤。
可能是在工作中的疏忽大意导致了这一错误。
2.工作环境:医院内分泌科的工作强度较大,护士可能处于长时间的工作疲劳状态,这也可能导致了她对计算胰岛素剂量的注意力不集中。
3.缺乏安全管理:未建立起对胰岛素换算和注射的严格规程,导致了慢性问题的积累并最终爆发。
四、问题影响1.患者健康风险:由于剂量错误,患者血糖剧烈波动,可能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并发症,如昏迷、心脑血管事件等。
2.医院声誉受损:事件发生后,医院的形象受到负面影响,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下降,可能造成医院口碑和患者就诊率的降低。
五、原因分析1.护士个人的失误:护士在计算胰岛素剂量时可能存在轻率的态度,没有重视胰岛素剂量计算的准确性和重要性。
2.工作压力和疲劳:分泌科的工作压力较大,护士可能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容易引发精神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
3.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未建立起规范的胰岛素换算和注射程序,护士没有得到清晰的指导和规范操作的培训,导致了错误发生。
六、改进措施1.强化培训:医院应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其对糖尿病治疗的认识,包括胰岛素剂量换算的正确操作,以及严格执行错误随访和报告制度。
2.设立检查机制:建立严格的胰岛素换算和注射程序,包括核对机制、双人签名制度以及相应的纠错和改进机制。
3.加强团队合作:医院应鼓励护士和医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避免个别操作和疏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
空腹
4.46.1 4.48.0 <6.5
21.9%
7.4%
6.63
>7.0
55.3%
9.8
餐后
20.3%
7.0
8.0<=10.0 6.5-7.5
25.1%
9.13
>10.0
54.2%
14.3
糖化
17.4%
5.9
31.2%
7.0
>7.5
51.4%
9.9
Total Base=5961
使用胰岛素者的血糖控制更差! 使用胰岛素者的血糖控制更差!
FPG (mmol/L) n=5399 仅用OAD组 组 仅用 仅用胰岛素组 OAD联合胰岛素组 联合胰岛素组 未用药组 7.67±2.63 ± 8.27±3.30 ± 8.42±3.20 ± 7.58±3.01 ± PPG (mmol/L) n=4977 10.83±4.01 ± 11.67±4.64 ± 11.99±4.64 ± 11.08±4.17 ± HbA1C(%) n=3480 7.72±1.94 ± 8.66±2.47 ± 8.59±2.22 ± 7.61±2.18 ±
1 Franzen I, J. Ludvigsson, Linköping 1997 Specific Instructions Gave Reduction of Lipomas and Improved Metabolic Control in Diabetic Children, Diabetologia Vol 40, Supplement 1: A615 (1997)
国际% 国际
28 28 32 17 36 20 46 27 17 28 20
中国% 中国
30 39 46 24 39 44 60 14 28 58 21
规范注射有章可循
• • 医疗护理专业人员的职责 注射所需面临的心理挑战
•
针头长度 – 儿童和青少年 – 成人
儿童 – 青少年 – 成人
– • • • • • • • • 注射治疗的教育 注射部位护理 胰岛素储存和混匀 注射过程 正确使用胰岛素笔 正确使用注射器 胰岛素类似物 & GLP1 人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
胰岛素注射技术对胰岛素治疗的影响
严
励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内容提要
• 胰岛素治疗的现状 • 影响胰岛素治疗效果的原因及克服
– 依从性 – 注射不良事件的预防
• 注射装置的不断进步
糖尿病自我管理现状调查
• • • • • 糖尿病教育和管理学组发起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 糖尿病教育和管理学组发起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 调研时间: 月至2010年7月 调研时间:2010年4月至 年 月至 年 月 调研方案: 调研方案:面对面访问 研究对象:糖尿病病程≥1年 研究对象:糖尿病病程 年 的2型糖尿病患者 型糖尿病患者 入选途径: 入选途径:
• 注射胰岛素的准确性
– 剂量错误的发生率较高 – 糖尿病护士在抽取准确剂量的胰岛素时同样会有困难 – 糖尿病患者并未意识到他们所注射的胰岛素剂量是不准确的
中国注射现状与国际差距明显亟待提高
中国 注射部位轮换 约41.1%的患者在同一部位过 于频繁注射,可导致皮下脂 肪增生 针头更新 仅10.7%一针一换 28.5%每个针头重复使用10次 以上 疼痛感 有时感觉到疼痛:51% 有时感觉到疼痛:36% 43.4%一针一换 10.6%重复使用10次以上 国际 21%的患者经常在同一部 位注射
– 途径一:通过院内开展的患者教育活动的患者 途径一: – 途径二:住院患者 途径二: – 途径三:门诊患者 途径三:
三种途径必须均有入选患者,但比例不限 三种途径必须均有入选患者,
• 调研中心及分配: 调研中心及分配: – 参与医院(中心): 个研究中心分布在 个省、直辖市 参与医院(中心):50个研究中心分布在29个省、 ): 个研究中心分布在 个省 – 连续 个月的月均糖尿病患者就诊量在 连续12个月的月均糖尿病患者就诊量在 个月的月均糖尿病患者就诊量在100人次以上医院 人次以上医院 – 每家中心联系一家或多家二级 社区医院参与本研究 每家中心联系一家或多家二级/社区医院参与本研究 – 病例分配原则:1) 中心医院至少承担 病例分配原则: 中心医院至少承担50%的病例调查数; 的病例调查数; 的病例调查数 2)二级 社区医院完成的病例调查数不少于 二级/社区医院完成的病例调查数不少于 二级 社区医院完成的病例调查数不少于10%; ;
针头重复使用影响注射剂量的准确 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使用过的针头内含胰岛素结晶,堵塞针头, 使用过的针头内含胰岛素结晶,堵塞针头,阻碍注射 注射后的针头留在胰岛素笔上,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 注射后的针头留在胰岛素笔上,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可引起胰岛素剂量错误
注射痛直接影响患者依从性
注 射 痛
William H et al. Psychological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5(28): 2543-2545.
脆性糖尿病 或 脂肪增生的成本是多少?” 成本是多少 “脂肪增生的成本是多少
Dr. Treichel, Magdeburg
研究介绍
干预: 干预: 患者接受系统规范的注射技术指导: 患者接受系统规范的注射技术指导: - 正确的部位轮换 - 一针一换 - 合适的针头长度 所有发生脂肪增生的部位做了标记, 所有发生脂肪增生的部位做了标记,避开这些部位进行注射 方法: 方法: 患者入组前及2周研究结束后进行7 患者入组前及2周研究结束后进行7点血糖法监测 适当的胰岛素剂量调整 严格遵循一针一换
注射手法影响注射深度 从而影响胰岛素作用 正确手法
• 建议使用5mm针 建议使用5mm 5mm针 头,可防止由于 胰岛素吸收过快 而导致的低血糖
• 垂直进针/将针 垂直进针/ 头全部刺入皮下 • 成人无需捏起皮 肤
• 正确的捏起皮肤 /45度进针 /45度进针
5mm针头 针头
8mm针头 针头
显示, 研究1显示, 当胰岛素注射入皮下脂肪增生的组织后, 当胰岛素注射入皮下脂肪增生的组织后, 人们往往会一再增加胰岛素剂量, 人们往往会一再增加胰岛素剂量, 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用药方案
• •
使用胰岛素患者为61.6%,只用胰岛素者占23.5%; ,只用胰岛素者占 使用胰岛素患者为 ; 使用口服药患者为72.8%,只用口服药者占34.7%。 ,只用口服药者占 使用口服药患者为 。
用药情况 5961(100%)
不用任何药 221(3.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用胰岛素 1400(23.5%)
注射前必须检查皮肤
•不到 的患者在每次就诊时接受皮肤检查 不到1/3的患者在每次就诊时接受皮肤检查 不到
•几乎 •几乎1/3的患者从未进行过注射部位的检查 几乎1/3的患者从未进行过注射部位的检查
开展与注射有关的患者教育是关键
患者认为未被教育的主题内容
注射深度 针头长度 捏皮应捏多久 针头留置时间 部位和时间不应混淆 防止气泡 在注射器内混合胰岛素(针对使用注射器的患者) 混匀混悬胰岛素 注射器/针头只可使用一次 注射器/针头的安全处理 注射角度90°/45°
结果
• • • • 同日内血糖波动减少 血糖值下降到理想范围 患者的胰岛素日需要剂量明显减少 总体医疗费用明显减少
18 16 Blutzucker mmol/l 14 12 10 8 6 4 2 0 7 9 12 1. Tag 15 18 14. Tag 22 3
克服皮下脂肪增生
• 每次患者就诊时, 都应检查注射部位, 每次患者就诊时,HCP都应检查注射部位,尤其是对已经出现皮下脂肪增生的患者。 都应检查注射部位 尤其是对已经出现皮下脂肪增生的患者。 每个注射部位至少每年检查一次(儿童患者最好每次就诊时都检查)。应教会患者自 每个注射部位至少每年检查一次(儿童患者最好每次就诊时都检查)。应教会患者自 )。 己检查注射部位, 己检查注射部位,并培训他们如何识别皮下脂肪增生 (41, 137) A2 • 用墨水笔在皮下脂肪增生部位相对的两个边缘(在正常和“橡胶样”病变的交汇处) 用墨水笔在皮下脂肪增生部位相对的两个边缘(在正常和“橡胶样”病变的交汇处) 做标记,测量、记录病变的大小以便长期随访。对于肉眼可见的脂肪增生, 做标记,测量、记录病变的大小以便长期随访。对于肉眼可见的脂肪增生,应拍照以 便长期随访 A3 • 在脂肪增生组织恢复正常(需要数月至数年)之前,不得在该区域进行注射) 在脂肪增生组织恢复正常(需要数月至数年)之前,不得在该区域进行注射) (138, 139) A2 • 由脂肪增生部位转换至正常组织进行注射时,通常需要减少胰岛素的剂量。 由脂肪增生部位转换至正常组织进行注射时,通常需要减少胰岛素的剂量。实际减少 的剂量量因人而异, 的剂量量因人而异,减量应在频繁测定血糖水平的指导下进行 (50, 139) A2 • 目前预防及治疗脂肪增生的最佳策略包括:选择纯化的人胰岛素、 目前预防及治疗脂肪增生的最佳策略包括:选择纯化的人胰岛素、每次注射时进行部 位轮换、 位轮换、采用较大的注射区域以及不重复使用针头 (135, 136, 138, 140-142) A2
内容提要
• 胰岛素治疗的现状 • 影响胰岛素治疗效果的原因及克服
– 依从性 – 注射不良事件的预防
• 注射装置的不断进步
胰岛素治疗三要素: 胰岛素治疗三要素: 关乎达标成败, 关乎达标成败,缺 一不可
注射技术和装置对达标的影响
你是否曾怀疑过自己所注射的 胰岛素剂量真正被注入皮下 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针头重复使用导致注射痛
Chantelau E的研究表明:
针头重复使用会造成针头卷边反刺, 针头重复使用会造成针头卷边反刺, 导致注射部位出血、擦伤, 导致注射部位出血、擦伤, 增加注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