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日本史复习资料

日本史复习资料

日本史复习资料壬申之乱:671年天智天皇去世,围绕皇位继承,在其弟大海人皇子和其子大友皇子之间进行了一场内战。

逃到东日本并得到该地贵族支持的大海人皇子占据优势,很快就打败了未能取得西日本贵族支持的大友皇子,后者兵败自杀。

673年,大海人皇子在飞鸟净御原宫即位,为天武天皇。

壬申之乱实质是地方豪族利用民众反对近江朝廷门阀贵族统治,具有政变色彩的武装冲突。

大海人皇子平定“壬申之乱”,实质是地方豪族对近江朝廷的胜利。

班田收授法:646年正月,孝德天皇宣布大化改新诏书,正式宣布实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

班田收授法效法隋唐的“均田制”,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

班田制实行班田收授,首先须编定全国的户籍。

它规定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每六年按人口把田地分给农民。

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

随着封建兼并的进行,到10世纪中期,农民大批破产,庄园数量越来越多,国家已无田可班,班田收授法被废除。

奈良时代:始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止于迁都平安京的794年。

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印度、伊朗的文化,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

国家极力保护佛教,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

出现了“记纪万叶”,即《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

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天皇朝廷在实力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疆域。

实行班田制,广泛使用钱币,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商品交换兴盛。

政治上,天皇政权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是因为藤原家族的影响以及藤原家族与其他贵族之间的矛盾。

平安时代: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始于794年迁都平安京,止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

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

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发展,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权力,后来建立了幕府。

平安时代日本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学得到推崇。

同时佛教得到发展。

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发展了日本独自的国风文化。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二章 第一个转折期【圣才出品】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二章 第一个转折期【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个转折期2.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9世纪在日本历史中的地位2.大陆文化“日本化”的具体表现3.简述空海的事迹4.《日本灵异记》相关内容5.3部敕撰诗集相关内容6.菅原道真与纪贯之相关内容7.《竹取物语》和《伊势物语》相关内容8.《万叶集》与《古今和歌集》的比较9.《万叶集》与《古今和歌集》的美学对照【内容索引】一、大陆文化的“日本化”二、《十住心论》与《日本灵异记》三、知识分子的文学四、《古今和歌集》的美学【主要内容】一、大陆文化的“日本化”1.概况自8世纪末平安朝迁都(794年)至10世纪初约100年间,是把引进的大陆文化进行“日本化”的时期。

这种“日本化”的结果在许多方面对之后的日本文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政治权力的某种性质和语言的语音体系及标记法,至今仍然被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

在日本文化的世界观的框架内,已分化了的文化现象的诸多类型和倾向,以及文化传统中的大部分的具体事例可以追溯到9世纪。

日本的文化历史可以大致区分为奈良朝和此前的历史,以及9世纪以后至今的时期。

总之,只考虑文献上的历史时代来作为大的区分的话,9世纪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具体表现(1)日本语方面①语音上,奈良时代日本语的语音体系中,区别发音包含8种母音,含有与今天不同的子音。

到9世纪,母音减至今天的5种,子音变化接近现状。

即日本语的历史以9世纪为界大致有前后两个时期的区别。

②标记法上,日本语的标记法的历史也存在9世纪以前和以后的区别。

9世纪建立“假名”体系,创造了假名并经常使用,取代了汉字作音标记,这意味着带有汉字的假名的发展。

(2)政治方面模仿唐朝制度建立的律令制权力机构明显地“日本化”。

藤原良男摄政不仅预示着摄关政治时代的必然到来,而且在日本政治方面典型地创造出固有的传统,即政治上的形式的权威和实质上的权力的分离。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今的日本政治生活,还往往超越政治领域及至许多非政治的组织。

此外藤原氏在这个时代逐渐掌握权力的方法是利用彻底的政治联姻和家族关系来接近权力,或在统治阶层内部搞阴谋和斗争。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日本古代文学简史复习笔记摘要目录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一、日本历史分期 (1)1.早期历史 (1)2.封建社会 (1)3.近代社会 (1)4.战后社会 (1)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1.上古文学 (1)2.中古文学 (2)3.中世纪文学 (2)4.近世文学 (2)5.近代文学 (2)第一章上古文学 (3)一、散文 (3)1. 神话等 (3)2.祭祀文学 (3)二、韵文 (3)1.记纪歌谣 (3)2.《万叶集》 (3)3.汉诗文 (3)第二章中古文学 (4)一、散文 (4)1.物语文学 (4)2.说话 (4)3.日记文学 (4)4.随笔 (4)二、韵文 (5)1.汉诗 (5)2.和歌 (5)3.歌谣 (5)三、艺能 (5)1.雅乐 (5)2.田乐 (5)3.猿乐 (5)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一、散文 (6)1.物语文学 (6)2.说话 (6)3.随笔 (6)4.日记.纪行(游记) (6)二、韵文 (7)1.和歌 (7)2.连歌 (7)3.歌谣 (7)4.汉诗文 (7)第四章近世文学 (8)一、诗歌 (8)1.俳谐 (8)2.狂歌 (8)3.川柳 (8)4.和歌 (8)5.国学 (8)二、戏曲 (8)1.净琉璃 (8)2.歌舞伎 (8)三、小说 (8)1.假名草子 (8)2.浮世草子 (8)3.读本 (9)4.洒落本 (9)5.人情本 (9)6.滑稽本 (9)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一、日本历史分期1.早期历史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古坟时代(300——600)2.封建社会飞鸟时代(600——710)奈良时代(710——794)平安时代(794——1190)镰仓时代(1190——1334)南北朝时代(1334——1392)室町时代(1392——1573)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江户时代(1603——1868)3.近代社会明治时代(1868——1912)大正时代(1912——1926)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4.战后社会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平成时代(1988——今)二、日本文学史分期1.上古文学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全]日本文学史序说上下册-加藤周一-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全]日本文学史序说上下册-加藤周一-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日本文学史序说上下册-加藤周一-考研真题详解1『万葉集』は日本最古の歌集であり、()巻で( )余首の歌を収め、部立てとして基本的に( )、()、()の三つに分類されている。

(南开大学2010研)【答案】20、4500、挽歌、相闻歌、雑歌查看答案【解析】《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一部和歌集,共分为20卷,收录了约4500首和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挽歌、恋歌和杂歌。

2「和歌」とは、漢詩に対して、()までに発生した日本固有の詩歌の事を指す。

()、()、()、()などの総称だが、今では専ら短歌のことを指す。

(北京邮电大学2010研)【答案】奈良時代、長歌、短歌、旋頭歌、片歌查看答案【解析】和歌是相对汉诗而言的日本固有的诗歌形式。

歌体包括长歌、短歌、旋头歌、片歌等。

现在专指短歌。

3文字を持たない上代の人々は、神話や伝説、()などを口から口へと語り伝えたので、これを()という。

【答案】説話、口语文学查看答案【解析】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将神话、传说、说话等传承下去,这种方式称为口承文学。

4大陸から漢字が伝来し、漢字の音から万葉仮名と()が発明された。

【答案】宣命書き查看答案【解析】汉字从大陆传到日本,人们根据汉字的发音发明了万叶假名和宣命体书写法。

5記紀歌謡は()と()に採録された歌謡である。

【答案】『古事記』、『日本書紀』查看答案【解析】《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载的歌谣被统称为记纪歌谣。

6『古事記』は()が暗誦、()が記録された。

【答案】稗田阿礼、太安万侶查看答案【解析】《古事记》是由稗田阿礼背诵,太安万侣记录而成的日本最早的历史书。

7上代の人々は、よいことばを使うと幸いが、悪いことばを使うと災いが来るという()信仰を持っていた。

【答案】言语查看答案【解析】上古时代的人们有言灵信仰,认为使用好的语言就会带来幸运,使用坏的语言就会招来灾祸。

8()は751年に成立したとされ、現存最古の漢詩集である。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四章 第二个转折期【圣才出品】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四章 第二个转折期【圣才出品】

第四章第二个转折期4.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镰仓时代双重统治的形成及特点2.什么是“末法”思想3.镰仓佛教的特点、意义、代表宗派4.13世纪日本文化的特征5.法然、亲鸾、日莲、荣西、道元相关内容6.13世纪的净土教与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的相似点7.镰仓时代的歌论8.《新古今和歌集》相关内容9.鸭长明与《方丈记》相关内容10.慈圆与《愚管抄》相关内容11.说唱与说法相关内容(镰仓时代文学读者层的扩大)12.《平家物语》相关内容【内容索引】一、双重政府与文化二、佛教的“宗教改革”三、关于禅四、贵族的反应五、《平家物语》与《沙石集》【主要内容】一、双重政府与文化1.镰仓时代的双重统治(1)形成①保元·平治之乱11世纪末开始实行的院政是天皇家向藤原氏摄关家权力的反扑。

12世纪后半叶,后白河法皇企图通过保元·平治之乱独占实质性的权力。

积极支持法皇“政变”的武士栋梁代替摄关家直接接近了权力中枢。

平清盛当上了太政大臣。

②源平之乱和镰仓幕府源平之乱广泛动员了地方武士集团,而且内乱的领导者已经不是京都的贵族。

经过源平之乱,平氏灭亡。

源赖朝与平清盛不同,他不是在贵族统治体制内部谋求权力,而是在镰仓建立了武士的军事独裁政权——镰仓幕府。

新政权在内乱中得到支持源赖朝的地方领主(“御家人”)的武力支撑,并以从平氏那里没收来的全国的庄园作为主要的经济背景,根据武士的习惯制定新的法令,几乎独占了军事、征税、警察等行政权。

至此,从9世纪以来以京都为中心一直统治全国的贵族政权的时代宣告结束。

(2)武士新政权的特点①武士的新政权不是完全代替了贵族的旧政权。

权力虽然已经转移到武士的手里,但由于武士的领导者是特定的人物,因此需要得到在京都形成中心的天皇的承认,使其地位合法化。

源赖朝在形式上是宫廷任命的“征夷大将军”。

②源赖朝之后掌握镰仓政权实权的北条氏代替自封“将军”的做法,改为由京都迎接“将军”,形式上是监护人,实际上是企图行使实质的权力。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三章 《源氏物语》与《今昔物语》的时代【圣才出品】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三章 《源氏物语》与《今昔物语》的时代【圣才出品】

第三章《源氏物语》与《今昔物语》的时代3.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日本最早的锁国时代的概况以及各方面的特征2.平安佛教相关内容3.简述这一时代文学的制度化4.《落洼物语》和《宇津保物语》相关内容5.平安朝女性日记相关内容6.《源氏物语》相关内容7.《源氏物语》以后200年平安朝贵族社会文学的特征8.《源氏物语》之后物语文学的发展方向9.《荣华物语》《大镜》相关内容10.《今昔物语》相关内容【内容索引】一、最早的锁国时代二、文学的制度化三、小说世界的成立四、女性日记五、《源氏物语》六、《源氏物语》以后七、《今昔物语》的世界【主要内容】一、最早的锁国时代1.概况(1)奈良时代,大陆文化占据优势,日本统治阶层忙于将其消化。

9世纪,日本把引进的大陆文化加以“日本化”,在政治、经济、语言的表述法、文艺和美的价值的领域里,形成了日本式的文化类型。

这种日本式的文化在10世纪、11世纪(摄关时代)完全定型,并延续到12世纪末(院政期)。

这期间远东的日本同大陆几乎没有联系,在整个亚洲中是孤立的。

这300年的孤立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锁国时代。

(2)这一时期日本内部进行的工作包括:①贵族统治阶层使外来文化与土著的习惯相互融合,并创造出一个一致性的、显著的自我完善的文化体系,即平安朝文化或王朝文化。

这种综合性的体系的明显特征,是涉及政治权力机构、经济背景、信仰体系、生活方式、文艺形式和内容、美术的所有模式等等。

②本来从大陆引进的文化要素,特别是佛教,渗透到广泛的大众阶层中,结果大众的世界观改变了,佛教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代,佛教的统治阶层和非佛教的大众之间的平行线以佛教“日本化”为媒介而接近了。

正如这个时代统治阶层内部知识分子中的大陆型与土著型以将汉文和汉文化“日本化”了的日本文为媒介而接近一样。

2.时代特征(1)政治方面这个时代的权力结构,10世纪和11世纪可以概括为“摄关政治”,11世纪末到12世纪可以概括为“院政”。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五章 能乐与狂言的时代【圣才出品】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五章 能乐与狂言的时代【圣才出品】

第五章能乐与狂言的时代5.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封建制的形成过程2.室町时代的文化特征3.简述这一时期禅宗的政治化4.简述这一时期禅宗的美学化(禅林美术、五山文学、茶道相关内容)5.伙伴圈内的文学与伙伴圈外的文学6.《徒然草》《狂云集》相关内容7.这一时期艺术家独立的概况8.连歌、散文相关内容9.猿乐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10.什么是猿乐的两面性11.能乐和狂言的不同12.观阿弥、世阿弥相关内容【内容索引】一、封建制的时代二、禅宗的世俗化三、伙伴圈外的文学四、艺术家的独立五、能乐与狂言【主要内容】一、封建制的时代1.封建制的形成(1)14世纪前半叶①“建武中兴”地方武士集团的势力加强,镰仓幕府发生内讧,统治力量削弱。

京都政府趁机拉拢反对幕府的关东武士集团的栋梁,恢复权力集中于宫廷的旧体制。

②南北朝内乱反抗镰仓武士政权的地方武士集团服从京都的贵族政权不到3年,足利尊氏就组织地方武士集团在京都重建武士中央政府——足利幕府,并且另立天皇,被称为“北朝”。

逃到吉野对抗幕府的“建武中兴”一派被称为“南朝”。

北朝与南朝之间发生的内乱被称为“南北朝内乱”。

以上是14世纪前半叶的特征。

(2)14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前半叶①武士权力的再次确立14世纪后半叶,南朝衰落,再次确立武士权力——室町幕府。

②新武士政权的特点与建立在同宫廷贵族权力妥协基础上的镰仓政府相比,新的武士政权拥有更大的权力。

南北朝内乱后的宫廷只是幕府的傀儡。

另一方面在对待地方武士集团的自律性上,新的武士政权比镰仓政府更加广泛和宽容。

这样,从14世纪后半叶到16世纪前半叶,在室町幕府的统治下,“封建制”的社会体制形成。

③“封建制”社会体制的特征a.经济上,牺牲贵族、大寺院的“庄园”,迎来了自耕农的发展、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品的商品化、促进与明朝贸易的商业城市的发达。

b.政治上,地方武士统治阶层之间相互抗衡,并与中央政府之间建立了契约关系(对幕府的忠诚及得到幕府的保护)。

日本文学史考试重点(近代-现代)

日本文学史考试重点(近代-现代)

一、近代文学(一)明治时期1、概说(1)“明六社”思想启蒙活动:福泽谕吉【西洋事情】【穷理图解】【劝学篇】【文明论之概略】、加藤弘之、西周、中村正直【西国立志编】(2)戏作文学:假名垣鲁文【西洋道中膝栗毛】【安愚乐锅】(3)翻译小说:“空想科学小说”【海底旅行】、“恋爱小说”【花柳春话】(4)政治小说:矢野龙溪【经国美谈】、东海散士【佳人之奇遇】、未广铁肠【雪中梅】(5)近代文学开端:坪内逍遥的文学论【小说神髓】(6)近代文学开山之作:二叶亭四迷【浮云】,近代现实主义文学初露端倪(7)森鸥外【舞姬】,早期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8)近代文学两座高峰:森鸥外、夏目漱石(9)“砚友社”:尾崎红叶、山田美妙,【我乐多文库】,日本近代文坛开始形成A、尾崎红叶:【二人比丘尼色忏悔】【伽罗枕】【金色夜叉】,强调“美文意识”B、山田美妙:言文一致C、砚友社时期=“红露时代”→尾崎红叶+幸田露伴【露团团】【风流佛】【一口剑】【五重塔】(10)【文学界】:浪漫主义文学→北村透谷、岛崎藤村【若菜集(近代抒情诗确立)】、户川秋骨、马场孤蝶、上田敏、樋口一叶【大年三十】【青梅竹马】【十三夜】(11)自然主义文学(明治时期文学最高峰)A、前期自然主义:左拉自然主义B、岛崎藤村【破戒】,标志日本近代文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C、田山花袋【棉被】,自然主义文学奠基之作D、德田秋生、正宗白鸟、岩野泡鸣E、反自然主义:唯美派、白桦派开始形成2、【小说神髓】与坪内逍遥(1)明治维新→启蒙思潮、“自由民权运动”→翻译小说、政治小说(2)坪内逍遥【小说神髓】:日本近代文学的“破晓晨钟”(3)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文学论争“没理想论争”(坪内逍遥VS森鸥外)3、【浮云】与二叶亭四迷(1)【浮云】:日本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标志日本近代文学的开始(2)【小说总论】4、森鸥外:“不平家”与“旁观者”之间(1)启蒙和浪漫主义时期A、“没理想论争”B、浪漫主义三部曲:文言体短篇小说【舞姬】【信使】【泡沫记】C、“谛观”(2)观潮楼时期【青年】【雁】(3)历史小说与史传时期:“歴史其の儘”【阿部一族】、“歴史離れ”【山椒大夫】【高濑舟】5、自然主义文学与岛崎藤村(1)前期自然主义A、小杉天外、小栗风叶、永井荷风B、日本最早自然主义文学宣言:【《流行歌》序】(小杉天外)、【地狱之花】(永井荷风)(2)自然主义文学成为思潮和运动A、岛崎藤村【破戒】B、田山花袋【棉被】:“露骨描写”,自然主义文学奠基之作(3)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田山花袋、德田秋声、岩野泡鸣、正宗白鸟、国木田独步A、岛崎藤村a、【文学界】:岛崎藤村、北村透谷创办,致力于浪漫主义诗歌创作b、【若菜集】【一叶舟】【夏草】【落梅集】c、散文集【千曲川素描】d、小说【旧主人】【破戒(“明治时代第一部小说”)】e、“自传体”小说【春】【家】【新生】B、田山花袋a、【露骨的描写】:“平面描写”b、【棉被】:自然主义文学先驱之作c、三部曲:【生】【妻】【缘】d、【一个士兵】【田舍教师】6、夏目漱石(1)早期作品A、【我是猫】【哥儿】:批判现实主义倾向B、【旅宿】【草枕】:“旁观者”美学观点C、“余裕派”“高踏派”作家(2)中期三部曲【三四郎】【后来的事】【门】(3)后期三部曲【彼岸过迄】【行人】【心】(4)“则天去私”:【道草】【明暗】(二)大正时期1、概说(1)口语体的完善(2)“大逆事件”→“闭塞的时代”“寒冬的时代”(3)文学流派:【昴星】【白桦】【三田文学】【新思潮】→白桦派、唯美派、新思潮派(4)芥川龙之介(5)菊池宽2、“耽美派”与谷崎润一郎(1)新浪漫主义“耽美派”(2)代表作家:永井荷风【三田文学】、谷崎润一郎【新思潮】【春琴抄】、上田敏、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3、“白桦派”与志贺直哉(1)【白桦】(2)代表作家:武者小路实笃【天真的人】【不谙世事】【其妹】【幸福者】【友情】、有岛武郎【一个女人】、志贺直哉(“小说之神”,战斗的人→和解的人→观望外部世界的人→回忆的人)【和解】【在城崎】【暗夜行路(长篇)】(3)心境小说:“自我调和型”的私小说4、芥川龙之介与“新思潮派”(1)新思潮派=新技巧派=新理知派=新现实主义文学(2)【新思潮】:芥川龙之介、菊池宽、松冈让、山本有三、久米正雄(3)芥川龙之介【鼻】【罗生门】【竹林中】5、私小说(1)破灭型私小说:岩野泡鸣、近松秋江、葛西善藏(2)调和型私小说:心境小说,志贺直哉6、文学大众化与菊池宽(1)【大众文艺】:口头文学“讲述”、由“新讲谈”派生出的“历史小说”、侦探小说、通俗小说(德富芦花【不如归】、尾崎红叶【金色夜叉】、菊池宽【珍珠夫人】、久米正雄)(2)菊池宽:【文艺春秋】→芥川奖、直木奖二、现代文学(二战前时期)1、【文艺战线】标志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革命的文学”出现2、【文艺时代】意味着“文学的革命”成立,形成“新感觉派”3、“新感觉派”与横光利一、川端康成(1)【文艺时代】: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中河与一、佐佐木茂索、今东光(2)横光利一A、【日轮】【蝇】B、【头与腹(新感觉派问题典范)】【拿破仑和顽癣(卓越讽刺小说)】C、【上海】“新感觉派文学手法集大成”(3)川端康成A、“主客一如主义”B、【伊豆的舞女】【雪国】4、无产阶级文学与小林喜多二(1)【播种人】:小牧近江、金子洋文、今野贤三、青野季吉(2)【文艺战线】:叶山嘉树、黑岛传治、平林泰子(3)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藏原惟人、叶山嘉树、黑岛传治、德永直【没有太阳的街】、小林喜多二【蟹工船】【党生活者】、宫本百合子A、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青野季吉、平林初之辅、前田河广一郎、叶山嘉树B、工农艺术家联盟(劳艺)C、全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纳普)D、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小林喜多二、中野重治、藏原惟人、德永直、佐多稻子(4)“转向文学”5、现代派文学(1)新兴艺术派:十三人俱乐部(龙胆寺雄、吉行荣助、浅原六朗、久野丰彦)(2)形式主义文学:中河与一(3)新心理主义文学:伊藤整“内心独白”“意识流”、堀辰雄、阿部知二(4)行动主义文学:舟桥圣一6、文艺复兴与新作家群体(1)文艺复兴(2)新人:石川达三、石川淳、石坂洋次郎、高见顺、太宰治(3)“笔部队”“国策文学”“御用文学”(二)二战后文学1、战后派文学(1)第一次战后派:埴谷雄高、野间宏、椎名麟三、梅崎春生、武田泰淳、中村真一郎(2)第二次战后派:三岛由纪夫、大冈升平、堀田善卫、岛尾敏雄、安部公房(3)【近代文学】:荒正人、平野谦、本多秋五、山室静、佐佐木基一、小田切秀雄、埴谷雄高(4)特点:文体变革、存在主义倾向、反政治主义2、“第三新人”: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小岛信夫、庄野润三、远藤周作3、“中间小说”:井上靖、石川达三、石坂洋次郎、丹羽文雄、松本清张、水上勉4、“新作家群体”:石原慎太郎、开高健、大江健三郎、江藤淳、深泽七郎、“才女时代”(有吉佐和子、曾野绫子、圆地文子、仓桥由美子、濑户内晴美、河野多惠子、大宛富枝、田边圣子)三、当代文学(1960~1980)1、安部公房【砂女】【他人的脸】【燃烧的地图】【箱男】2、“作为人”派(1)“挫折的一代”“犹豫的一代”“容易衰老的一代”(2)高桥和巳、柴田翔、真继伸彦、小田实3、“内向的一代”:古井由吉、后藤明生、黑井千次、阿部昭、柏原兵三、小川国夫4、村上春树(1)“都市小说的代表”(2)青春三部曲【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3)中期代表作【舞舞舞】【挪威的森林】【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4)【奇鸟行状录】【神的孩子全跳舞】【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5、1980年代(1)“双村上”:后现代主义时代A、村上春树B、村上龙【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2)吉本芭娜娜【厨房】【蜥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序章日本文学的特征0.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日本文学的作用2.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特征和结果3.日语的特征4.日本文学的向心倾向5.日本文学阶层的更迭6.文学家纳入集团倾向的内容和影响7.外来的4种世界观的概况8.日本土著世界观的特征9.外来世界观“日本化”的特点、影响、实例10.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11.总结日本文学的特征12.总结日本文学史发展的特点【内容索引】一、文学的作用二、历史发展的类型三、语言及其文字表现四、社会背景五、世界观背景六、文学特征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一、文学的作用1日本文学的作用文学和造型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个时代的日本人主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而不是抽象的思辨哲学中表现他们的思想。

2日本文化的倾向(1)日本文化不是建设抽象的、体系的、理性的语言秩序,而是在具体的、非体系的、感性的人生特殊场面中运用语言。

(2)日本人的感觉世界,与其说表现在抽象的音乐里,不如说主要表现在造型美术,尤其是具体的工艺作品上。

(3)日本文化整体同日常生活的现实密切相联。

3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不同(1)中国人从普遍的原理出发,然后到具体的情况,首先把握全体以图包揽局部。

日本人则执着于具体情况,重视其特殊性,从局部开始以图达到全体。

(2)在日本,文学代替哲学起作用,文学史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代表日本的思想和感受性的历史。

而在中国,文学也成了哲学性的东西。

二、历史发展的类型1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特征(1)无论哪一种文学形式,它不是新旧交替,即在一个时代成为有力的文学表现形式,由下一时代继承时被新的形式所取代,而是在旧的基础上补充新的。

(2)这种发展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出各个时代的文化。

如摄关时代的“物哀”,镰仓时代的“幽玄”,室町时代的“空寂”和“闲寂”,德川时代的“风流”——这样的美的理念,不仅不会随旧时代的衰亡而消失,而且为新时代所继承,同新的理念共存。

2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结果(1)日本文学的统一性(历史的一贯性)。

(2)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三、语言及其文字表现1兼用两国语言及表现法(1)采用中国文字及创造假名①中国语和日本语在语言体系、词汇、文法等方面迥然不同。

但在接触大陆文化时,日本语还没有表现的手段,日本人便采用中国文字作为日本语的文字表现。

②简化作为表音文字的汉字称作真名,9世纪时创造了假名,开始频繁使用。

平安朝前期有关日本语的表现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训读汉诗文日本人除了用汉字表现日本语,还创造出以日本式来读中国语的诗文。

通过读音顺序符号改变语序,通过假名符号附加在日本语固有的助词和词尾变化上来阅读,即训读汉诗、汉文。

习惯于这种汉文翻译法的日本人开始亲自写作汉诗文。

(3)兼用两国语言①概况:从7世纪到19世纪,日本文学至少存在两种语言:日本语的文学和中国语的文学。

②影响:汉语脉络及其语汇对日本语产生影响;受日本语影响的日本人产生日本人独特的汉文。

尤其在日文里产生了深受汉文影响的文体和受汉文影响较多的接近口语的文体。

这两种文体都对发挥众多日本语文学的表现力作出巨大贡献。

明治以后日本社会引进西方概念时,运用由汉字组合的新词汇译出几乎所有的西方语言,汉语对日本的“现代化”曾发挥巨大作用。

但同时由于新词汇的泛滥,损害了日本语的传统趣味,这给文学,尤其是诗作带来既复杂又困难的问题。

2日本语本身的特征除去兼用两国语言及表现法,日本语本身的许多特征与文学作品的性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日本语的文章与具体决定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如极其发达的敬语体系、主语省略现象等。

这种将重点放在当时的语言相通上的语言性质,与不把重点放在语言内容普遍性的日本文化有关系。

这种句子的结构不超越特殊状况的语言习惯与语言价值不超越具体状况的文化倾向也相互呼应。

运用日本语创作的文学家往往将其全副精力倾注在叙述情况的特殊性上。

(2)日本语的语序是把修饰句放在名词之前,把动词(包括否定语)放在最后。

即日本语的句子是从局部开始,再发展到整体。

这种从局部走向整体的语序特征也表现在日本式的对空间和时间的接近法上。

日本语的语序特征反映在日本文学上,几乎所有的散文作品都重视描写局部细节,而很少考虑整体结构。

四、社会背景1日本文学的向心倾向(1)表现日本文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的向心倾向。

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居住在大城市,读者也同样都是大城市的居民,作品的题材大多是写城市的生活。

地方上虽然有作为口头文学的民谣和传说故事,但收集和记录的工作却是在城市里进行。

(2)与中国的不同中国一个时代的文化并不集中在一个城市里。

大陆的文人周游全国,吟咏各地的风物。

即离心倾向明显。

2日本文学活动中心的变化(1)奈良时代律令制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但首都奈良还不是经济、文化的中心。

(2)平安时代以后,经济发展到足以支撑大城市,随着政治权力的垄断,文化活动高度集中。

17世纪大阪发展成商业中心以前,京都作为文学中心的地位是任何地方城市的文学活动都无法向它挑战的。

(3)18世纪以后,江户文学兴盛起来,当时的文化中心由京都、大阪转移到京都、江户,京都未失去其中心的地位。

(4)明治维新以后形成了以东京为中心的时代。

3日本文学阶层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文学活动中心——大城市中与文学有关的社会阶层也发生变化。

文学阶层: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或鉴赏的阶层。

(1)奈良时代,日本的文学阶层还没有充分固定下来。

《万叶集》的作者不仅有贵族,还包括僧侣、农民、士兵和无名的民众。

(2)平安时代形成了垄断的文学阶层。

《古今和歌集》的歌人绝大多数是9世纪的贵族和僧侣。

作为文学阶层的平安朝贵族有两个特征:①创作出杰作的作者中下层贵族居多。

②女作者居多。

即代表这一时代的诸多抒情诗和物语文学不是产生于贵族权力的中心,而是产生于其周边地区。

(3)镰仓时代,政权中心转移到镰仓,武士阶级取代了平安时代的贵族统治阶级,但他们没有直接成为文学阶层。

上层武士往往只是成为文学艺术的保护者;作者很少是武士出身,即使是武家出身,也是想吸收由贵族和僧侣决定下来的文学模式和情趣。

13世纪到16世纪末,这个封建时代发挥文学创造力的主要还是贵族和僧侣,时代的新兴阶级对传统的贵族文化继续抱有自卑感。

(4)室町时代的“隐士文学”平安时代贵族社会中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被镰仓时代以后的武士社会疏远,其后延续数百年,作家往往隐居草庵或寺院,过着“遁世”的生活。

这样一个以封建制和内乱或武装暴动为特征的时代被称为“隐士文学”时代。

但并不是所有贵族出身或僧侣出身的作家都隐居“遁世”,如镰仓时代出现描写武士社会的《平家物语》。

(5)德川时代,武士阶层开始亲自阅读、书写、创造出其自身的文学,即所谓的儒家的汉诗文。

另一方面,町人中也哺育出新的读者、观众和听众阶层。

其作者的家族背景是:以18世纪中叶为分界线的德川前期,主要是武家;后期不仅有武家,还有町人家、农家。

(6)明治维新以后的文学阶层是城市中产阶级,文学家的出身可分为2个范畴:江户以来的町人、士族;地方的中小地主阶层。

4民众文学民众文学可分为3类:(1)选择优秀的文化,收集和记录从民众中产生的歌谣和传说,并把它融入其作品中。

(2)选择优秀的文化,创作为同一阶层的读者(或观众)所喜爱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民众的生活和价值观密切相联。

(3)民众不断创作,经常享受的作品。

5文学家纳入集团(1)内容日本文学史的一个社会学特征是作家被编入他们所属的集团里,这个集团对外部具有封闭性的倾向。

关于这一点存在2方面的情况:①文学被纳入统治阶级的文化,或纳入政治体制的整体之内。

②镰仓以后的室町时代,文学活动不能顺利地编入统治体制里,文学往往逃避武士的权力。

在武士社会里难以立足的作家形成自己的小集团,即文坛。

(2)影响文学家纳入集团的倾向,是限定日本文学素材的一个因素。

如物语文学描写贵族社会男女的感情生活,绝对没有想越出这个社会之外。

作家被纳入或大或小的社会里,他们不可能批判其社会的价值体系,也不可能通过批判而有所超越。

但在接受的价值的前提下,感觉可以更敏锐,表现手法可以更洗练。

这是日本文学的一个特征。

五、世界观背景1概况日本人世界观的历史性演变,比起外来思想的渗透,更多的是由于固执地保持土著的世界观,反复多次地使外来体系“日本化”所导致,这是其独特的地方。

2外来的4种世界观(1)大乘佛教及其哲学佛教在6世纪中叶引进,从7世纪到16世纪,作为文化的背景,占有重要位置。

(2)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儒学在6世纪中叶与佛教同时引进,儒学的影响到十四五世纪以后才渐渐加强。

17世纪以后,作为体系性的世界观的宋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基督教基督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在16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叶。

(4)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对日本知识界带来了很大影响。

外来的世界观其特点是抽象性的、理论性的、综合性的,具有超越的原理和普遍的价值。

这与日本土著的世界观相对照,对日本文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日本固有世界观的特征(1)它不是抽象的、理论的,而是倾向于具体的、实际的思考;它不是整个体系,而是注重于个别事物的特殊性。

(2)没有超越性的原理。

神完全是在世界内的存在,神统治的时代完全连续于人统治的时代。

而且神是无数的,互不排斥,因此没有唯一的绝对权威。

任何原理都不超越具体而特殊的情况,也没有超越的原理所定义的普遍价值。

(3)没有超越的原理和普遍的价值并不意味着特定的个人没有绝对的价值。

相反,特定集团的首长,对其集团的成员来说,往往就是绝对的权威,忠诚就是绝对的价值。

对于别的集团的成员来说,这种权威是不起作用的,对其首长的忠诚是没有价值的。

4外来世界观“日本化”(1)“日本化”的特点外来世界观的体系,其“日本化”的方向常常是固定的。

比如舍弃抽象性、理论性,还原于整体性体系的解体及其实际的特殊领域;排除超越性的原理,从而把彼岸的体系作出此岸的重新解释,缓和体系的排他性等。

产生这种方向固定的原因:促使外来世界观“日本化”的力量,贯穿日本历史的所有时代。

这种力量的主体即日本的土著世界观。

(2)“日本化”的影响在日本文化的背景中,出现了外来的世界观、土著的世界观,以及日本化了的外来世界观共存的局面。

(3)“日本化”的实例①佛教平安时代土著信仰同佛教的并存与调和。

江户时代初期佛教完全世俗化,成为现世的文化现象。

②宋学德川时代宋学的历史,就是“非形而上学化”的历史。

儒学者一方面把宋学解体为政治学、经济学,另一方面解体为伦理学,虽然保留了形而上学的用语,但极少关心整个体系。

5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可分为3类:(1)外来思想,代表着世界观的“流行”,带着各时代的明显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