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学会尊重
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教育孩子学会尊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孩子学会尊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尊重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礼仪,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而正确的人生观,则是指引孩子走向成功、幸福人生的内在力量。
本文将从尊重和人生观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尊重的重要性尊重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基石。
对于孩子来说,学会尊重不仅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修养,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尊重不仅包括对长辈、师长的尊重,还包括对同龄人、下级的尊重,甚至对自然环境、动植物的尊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对象,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学习尊重的楷模。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言语引导、行为示范等方式,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尊重环境,让孩子懂得尊重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
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可以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坚定自信、积极向上,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勇敢面对、乐观应对。
首先,家长和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同时,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成长,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其次,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
成功并非唾手可得,失败也并非终点。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告诉孩子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失败是成功路上必经之路。
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更加珍惜成功的喜悦,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我。
最后,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让孩子明白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帮助他人、回馈社会中找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孩子懂得奉献与分享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会教育孩子正确的平等和尊重观

学会教育孩子正确的平等和尊重观在当今社会,平等和尊重是我们与他人相处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而这种平等和尊重观念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家庭教育是孩子性格养成的重要环节。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的平等和尊重观,成为每个家长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1. 从身教开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会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
因此,父母首先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家庭成员,不偏不倚地对待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不给予特殊待遇。
同时,在言谈举止中要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不论是家庭成员还是外界人士,都应该用礼貌和尊重的态度对待。
2. 引导孩子接纳多样性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的差异性,包括性别、种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看书籍、观看纪录片等方式,让孩子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培养孩子包容和接纳不同文化的能力。
3.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分辨是非曲直,明辨是非,不盲目跟风,不被外界舆论左右。
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平等和尊重的重要性。
4. 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并激发他们帮助他人、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
父母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5. 培养孩子团队合作意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小型团队活动来培养孩子团队合作意识。
让孩子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想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与他人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的观念。
结语教育孩子正确的平等和尊重观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父母耐心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只有在家庭氛围中营造出平等、尊重、包容的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下一代。
希望每位家长都能认真对待这一问题,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教育孩子在互动中彼此尊重

如何教育孩子在互动中彼此尊重在当今社会,教育孩子在互动中彼此尊重是每个家长都面临的重要任务。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也是培养孩子良好品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
而在互动中学会尊重他人不仅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情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在互动中彼此尊重呢?建立尊重的家庭氛围首先,建立尊重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示范给孩子看如何尊重他人。
例如,父母之间要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对长辈要有礼貌和耐心;对待服务员、同学、朋友要友善待人。
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
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情商其次,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情商也是教育孩子在互动中彼此尊重的重要途径。
自我认知是指孩子对自己性格、情绪、需求等方面的了解,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
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及原因,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情商则是指孩子处理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的能力,父母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绪管理训练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情商,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
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另外,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也是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有效方法。
倾听是尊重他人的前提,只有倾听才能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父母可以通过模仿游戏、共读故事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让他们学会耐心倾听别人说话,并及时给予回应。
同时,表达也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并尊重别人不同的看法。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教育孩子在互动中彼此尊重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冷静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通过合作协商来解决矛盾。
同时,父母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妥善处理各种复杂情况。
教育孩子倾听他人学会尊重和合作

教育孩子倾听他人学会尊重和合作教育孩子具备倾听他人的能力,学会尊重和合作,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个人成长,更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本文将探讨如何教育孩子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并学会合作的方法和重要性。
一、倾听他人倾听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能,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孩子倾听他人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他们的耐心。
孩子们常常充满好奇心、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往往会忽略他人的声音。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在对话中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尊重和体谅他人的感受。
此外,父母和教育者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帮助孩子培养倾听他人的习惯。
首先,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和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积极倾听孩子和他人的意见,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其次,鼓励孩子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和讨论。
参与讨论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到倾听的重要性,并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观点。
最后,教育孩子如何回应他人的发言。
学会倾听别人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当地回应对方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学会尊重他人尊重是一种基本的社交礼仪,也是教育孩子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尊重他人不仅是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意愿,更是尊重多样性和差异。
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观点,这是培养尊重他人的基础。
在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方面,家庭和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父母和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展示尊重他人的行为。
不管是与孩子互动还是与他人交流,都要保持礼貌和耐心,并给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其次,培养孩子的友善和同理心。
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决定。
最后,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合作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通过共同努力和沟通交流,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三、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是一种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的体现,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孩子学会合作可以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尊重是培养孩子的首要素质

尊重是培养孩子的首要素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都希望他们能够拥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而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尊重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
尊重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尊重在培养孩子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尊重来塑造孩子的品格和人格。
尊重的概念尊重是指对他人的权利、尊严和感受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怀。
在家庭教育中,尊重不仅仅是指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也包括孩子对父母、长辈、同龄人以及其他人的尊重。
尊重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和理解基础上的。
尊重的重要性塑造积极的人际关系尊重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础。
当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时,他们会更加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与家人、老师、同学相处时,懂得尊重他人可以减少冲突和矛盾,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增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通过尊重他人,孩子也会学会尊重自己。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和周围人的尊重时,他们会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这种自信心将使他们更加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培养责任感和同理心尊重他人需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和权利,这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当孩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他们会更加善解人意,更加愿意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尊重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当孩子懂得尊重家庭成员、老师和同学时,他们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礼貌待人、守时守约等。
这些习惯将伴随他们一生,并影响其未来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的尊重之心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要想培养孩子具备尊重之心,首先要从自己做起。
父母应该用自己的言行去示范给孩子看,让他们从小就接触到正确的价值观念。
鼓励表达感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情绪和感受,父母应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倾听他们的想法。
通过倾听和理解孩子,可以增进互相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给予适当自主权适当地给予孩子自主权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尊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标

尊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是首要的目标。
尊重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一种对待他人的态度。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和尊严,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本文将从尊重的概念、尊重的重要性、尊重的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尊重的概念尊重,是指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言语、权利、感受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礼遇。
在教育孩子时,尊重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方法。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和尊严,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言行上,更体现在对待孩子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上。
尊重的重要性尊重在教育孩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尊重能够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如果家长能够以尊重为基础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学会如何去尊重他人。
其次,尊重能够增进亲子关系。
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再次,尊重能够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品质。
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时,他们会更加自信、独立,更愿意承担责任。
尊重的具体实践倾听孩子的想法倾听是尊重的起点。
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给予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机会。
无论孩子说出什么样的想法,家长都应该耐心倾听,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尊重孩子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程度上的选择权。
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决策、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等。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也能够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尊重孩子的隐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空间,在教育孩子时也应该尊重他们的隐私。
不要随意擅入孩子个人空间或查看他们私人物品,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被侵犯和不被尊重。
尊重孩子的情感当孩子情绪低落或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该给予足够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简单地斥责或指责。
倾听并理解孩子内心真实感受,并给予适当安慰和帮助。
如何引导孩子在学校中尊重他人

如何引导孩子在学校中尊重他人在当今社会,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
而在学校这个孩子们成长的地方,教育引导孩子尊重他人更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让孩子从小树立起尊重他人的观念,才能培养出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有担当的未来公民。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在学校中尊重他人呢?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要引导孩子在学校中尊重他人,就需要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入手。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的感受,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在与同学相处时要注意言行举止,不说伤害他人感情的话,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学会妥善解决问题,不轻易动手或动口伤害他人。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其次,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也是引导孩子在学校中尊重他人的重要途径。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故事、影视作品等方式,让孩子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人的感受和处境,从而激发孩子内心深处对他人的理解和关爱。
同时,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此外,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是引导孩子在学校中尊重他人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集体活动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集体决定、团结协作完成任务。
通过团队活动,让孩子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明白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培养孩子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另外,在学校中,竞争与合作是不可避免的。
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关系,让孩子明白竞争是为了促进自己进步、合作是为了实现共赢。
在竞争中要保持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在合作中要尊重团队成员、分工合作。
只有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关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孩子们尊重他人的品质。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价值观最后,在引导孩子在学校中尊重他人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三礼”教育的实践与措施

小学生“三礼”教育的实践与措施小学生的“三礼”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尊重、感恩和友善的三种礼仪,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本文将就小学生“三礼”教育的实践与措施进行探讨。
一、尊重礼仪学校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灌输尊重他人的理念。
平时,老师可以用一些小故事、寓言、歌曲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他人的愉悦感和心灵满足感。
在学校生活中,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做好礼貌用语、动作和表情等。
老师可以在班级里举行一些有关礼貌礼仪的小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向他人道歉、感谢和鞠躬等。
家长也是学生尊重礼仪教育的重要力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交流,与孩子探讨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且要给予孩子好的示范。
二、感恩礼仪感恩是一种美德,学会感恩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品质之一。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感恩的故事,启发学生学会感恩的态度。
在校园生活中,可以组织一些感恩教育的主题活动,比如:做一张感恩卡、为老师或同学服务、到社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感恩,并且在感恩中获得快乐。
家长也可以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家长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让孩子从小看到感恩的榜样。
也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明白家人、老师和朋友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并且要懂得做一些感恩的小事。
比如:给爷爷奶奶倒水、给妈妈爸爸写一张感谢信等。
三、友善礼仪友善礼仪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在学校里,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友好相处。
在日常交往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友善带来的快乐,比如:对同学微笑、给同学一个友好的拥抱等。
老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友善礼仪的主题班会和课堂教学,让学生逐渐形成友善相处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生学会尊重
曾经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手中拿了一个待扔的矿泉水瓶,而恰巧垃圾箱旁有一位捡拾垃圾的老人,那么,把瓶扔进垃圾箱,任他去捡;或直接递给老人,如何选择?学生给我的答案是后者。
其实,我知道,无论问谁,大概都会是同样的答案。
为什么?这就是尊重。
尊重是个太简单的词,简单到每个人的手会写它,嘴会说它,头脑会想它,心里更惦记着它。
但尊重更是件太复杂的事,因为大家写它的时候只记笔画,说它的时候只会读音,想它的时候只知意义,
惦记它的时候只为自己。
尊重确实太复杂了,尤其对我们的学生,对当今的一代中学生来说。
时代在飞速的发展进步,孩子们身在其中,时刻真切的感受着”日新月异”的生活。
且不说社会上,人们日益膨胀的物欲心理和越来越功利的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家庭也已经为了”独生子”三个字几乎完全抛弃了”尊重”教育。
中学生们从小已经习惯了把自己当作唯一的太阳,身边的一切人等都是永远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和卫星。
行星和卫星注定要一辈子不停的自转并公转,太阳却随时准备凭自己的喜好、按自己的心情停止发光发热。
因此,学
会尊重对他们确实是个难题。
但尊重又是一种必须。
十五六岁,是孩子们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身在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尊重更成了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可能会对他们的人生有指导意义。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
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必然的无奈。
如果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到影响,在今后的人生中,只会把赤裸裸的功利作为面对一切事物,处理所有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那么即使他将来拥有再多,留下的也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人格,成就不了完善的生命,完美的人生。
到那时,就不再是某个人的缺陷,而是家庭、学校的悲哀,更是社会、乃至全人类的悲剧。
而倘使这种悲剧发生,身为教师的我们,以教育为天职的我们,将怎样面对自己。
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尊重。
从小到大,孩子们一直接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自尊”的提醒。
大概因为尊重他人太难。
其实尊他即自尊。
如果只知道尊重自己,那么,最终必然陷入一种全然的自我封闭。
在自尊的前提下,得到他人的尊重,才是完整的追求。
但是,尊重是相互的。
就像感情的规则,付出必然要求回报,没有回报的付出,最终定会因为得不到响应而走向末路。
若想得到真诚的尊重,必须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尊重。
怎么样才算尊重?尊重,从字面上讲,就是尊敬、重视。
学会尊重,就要尊敬、重视自己身边一切值得尊重之人,所有可尊重之事。
尊重你的家人、亲戚、朋友、老师、同学、陌生人、对手,甚至敌人。
因为你和他们一样,只是这个世界平等的一个分子,没有任何权利和资格不去尊重。
尊重他们的人格、思想、感受、意见;尊重他们的行为、举止、为人、处世;尊重他们的劳动、工作;尊重他们的善良和爱心。
因为他们和你一样,都是一个需要被尊重的独立
实体。
总之,学会尊重,就是要求你无论是否接受,是否认可,是
否赞同,都必须从尊重做起。
学会尊重,在我看来,其实很简单,就是遇事时,设身处地的想想他人,多关注他人的感受。
当然,这对于中学生来说,确实挺难。
这就更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恰当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学生学会尊重,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给予学生尊重。
遇事不急不上火,交流、谈心、讲道理,分析、探讨、加引导。
我们的学生无论身体,还是心志都处在一个过渡阶段。
他们自认长大了,思想行为成熟了。
确实,孩子们成长了,有自己的思想,有所谓的主见,追求独特的个性。
他们如此渴望被尊重,我们能无动于衷吗?但这时的他们又是固执的,叛逆的,自主和自控能力还亟待增强,所以,又决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教育。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大部分人之前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呵责及命令中过日子的,他们的生活中缺少尊重的因子。
现在,只有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得到了尊重,才有可能使他们懂得并学着去尊重他人。
另有一小部分人,从小被家人”尊重”惯了,心中只有自己。
他们只知道随时随地必须”以我为中心”。
我们决不能任这些孩子长此以往,对他们,给予尊重的
同时,更要加强教育。
要常讲常说,坚持日常灌输,使学生逐步在头脑里树立尊重的意识。
细心发现问题,抓住班会和一切小块儿的时间,及时解决问题。
我的学生都知道:生活中时时处处需要尊重。
当你在教室无聊,想嚼一块口香糖时,看看黑板前,老师那握着粉笔的手,你就会选择
尊重;当你上课端起杯子想喝水时,听听老师那沙哑的声音,你就会选择尊重;当你想随手向地上扔废弃物时,想想值日同学弯腰扫地的背影,你应该选择尊重;当你发现全宿舍只你的床不整齐时,你应该选择尊重;当你参加辩论赛,与对手唇枪舌剑的时候,你必须选择尊重;当别人与你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你必须选择尊重。
要作多角度、多方向的灵活引导,耐心的解决问题。
做到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以尊重换尊重。
有很多学生向我诉说在与同学交往,处理人际关系中产生的苦恼。
他们觉得每天都很烦,因为总与某些同学格格不入。
别人的为人处事,行为方式,言行举止,思想意识,全是自己理解不了的,看不顺眼的。
总而言之,就是瞧不起,看不上。
对此,我没有妄加批评。
其实大家都知道,人与人的相处的确就是这样微妙和复杂的。
最后,我只是告诉他们一句话,影视剧中常说的:”我尊重你的选择”。
是的,你可以不赞同,不认可,甚
至尽量避免有所接触,但你必须选择尊重。
有的学生喜欢说话,甚至负责检查纪律的同学站在旁边,他也能视而不见,毫无收敛。
我严肃的提醒他:如果不懂得尊重别人,就
别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曾经有一次,学生觉得某位老师的做法对他们不公平,于是在众人面前,集体甩手离去,使得老师异常尴尬。
事后,在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我帮助他们分析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引导他们先找出自身的问题,再设身处地的体会老师的感受。
我努力要让他们懂得:无论事实如何,都必须首先学会尊重。
第二天,当我看到学生向那
位老师道歉时,我知道,他们最终选择了尊重。
直到今天,每每想到那一幕,我还会由衷的微笑,会心又欣慰。
教育学生学会尊重,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就像那永远落在我心里的一拳。
那一次,许多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身为班主任的我,当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把一腔怒火集中射向了某个学生。
当那带着我全部怒气的一拳重重的落在学生身上时,终于,我也被敲醒了,狠狠的,沉沉的。
永远记得学生那种既纳闷又怨恨的目光。
为这目光,我哭了,一种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哭。
挨打的学生安慰我,他知道我自责。
是的,我自责,因为我做了一个合格教师绝不该做的事,因为我的行为配不起”教师”这两个字。
我自责,因为我每天口口声声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但恰恰是自己忘记了最起码的一点:必须先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实体,给予他们尊重。
那时,”对不起”三个字哽在喉咙很久,说出来真的好难。
但是,
当我终于把它说给学生听时,我相信,我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我知道,在将历时一生的教育之路上,这些泪滴会长久的留在我心底,这句”对不起”会长久的刻在我脑海里。
它们会一直陪伴着我,它们将一直提醒着我: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必须先从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