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标题:从语境出发,解读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在中文语言中,有些句子中会出现一些加点的词语,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本文将从语境出发,解读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在这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聪明”。
在正常的语境下,我们会理解为这个人智力高,善于思考。
但是在不同的情境中,比如说在一段讽刺的对话中,这个句子的含义可能会变成“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暗指他自以为是但实际上并不聪明)”。
2. "昨天我买了一些好吃的水果。
"这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是“好吃的”。
在平常语境下,我们会理解为水果很美味。
但是如果在一次食物中毒的事件中,这句话的含义就可能变成“昨天我买了一些好吃的水果(暗指会买到有问题的水果导致食物中毒)”。
3. "她这个人很有趣。
"在这句话里,“有趣”的加点词语也存在语境的影响。
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会理解为她很幽默或者很有意思。
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境下,可能会暗指她的行为怪异或者有些古怪。
回顾本文,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探讨了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
我们发现,语言的表达受到语境的影响很大,同样的词语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我们应该在交流中更加注意语境的影响,避免产生误解。
在我的理解中,语言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工具,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情境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结语**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下,加点词语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来深入理解语言的表达,避免产生误解。
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它的灵活性和多义性使得我们在交流中更需要注意语境的影响。
语文知识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语文知识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语文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教会我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使我们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仅有自己的意义,还有其独特的用法。
掌握词语的意义与用法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一些常见的语文知识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一、词语的字义解析字义是词语的基本意义,掌握字义是理解和应用词语的前提。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相同的字义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我们理解词语的用法。
例如,词语“果断”,字义是指行事果断,果敢。
但是在用法上,我们可以说一个人“表现果断”,也可以说一个人“果断地做出决定”。
二、词语的词义引申除了字义之外,词语还常常会通过引申的方式产生新的词义。
词义引申是指词语在使用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变化,逐渐扩展出新的意义。
例如,词语“图片”最初指的是用画笔绘制的图画,后来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它的词义逐渐扩展为用照相机拍摄的静态影像。
三、词语的搭配与辨析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词语的搭配与辨析。
不同的词语之间有时候可以互相替换,有时候则具有独特的搭配方式。
例如,“久违”和“难得”都可以表示很久没有见到,但是在具体搭配上有所差异。
我们可以说“久违的朋友”、“久违的故乡”,但不可以说“难得的朋友”、“难得的故乡”。
四、词语的词语搭配词语之间也有一些固定的搭配方式,这些搭配方式形成了特定的搭配习惯,需要我们加以记忆和应用。
例如,“绿草如茵”、“白雪皑皑”等等,这些词语的搭配方式在表达上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
五、词语的正误用法辨析在语文学习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常见词语的正误用法。
有些词语的用法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替换或者颠倒。
例如,“有意思”表示有趣或者有价值,而“意思有”则是错误的表达方式。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词语的正误用法,我们可以在写作和交流中避免错误和误解。
总结起来,在语文学习中,词语的意义与用法是我们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考点解读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4.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容易被考查的重点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2.体现作者感情、立场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4.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5.包含修辞手法,能增强表达效果的词语。
另外,一些重要的代词,对文章的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在语境中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等。
都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应特别重视。
【常考题型】1.阐述词语的含义;2.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更换或删除;3.从某一角度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解题策略】一、词语的理解中考阅读中对词语含义的考查一般为理解文中或句中的含义。
这里的“文中”或“句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考点目标:能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语境义——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基本原则:1)整体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结合具体语境。
具体有以下几点情况:1)“指代类”: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近指(这个、这些、这);远指(那、那个、那些);特指(某、某类)。
答题步骤:①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②锁定阅读范围;③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验证。
2)“语境类”: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答题步骤:①要准确理解本义;②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反语义、色彩义);③代入具体语境中验证。
格式:本义+语境义3)“作用类”: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四联系法则”:①联系本义(解说本词的含义);②联系本句或上下文(突出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即:突出……);③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④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
修辞格式:点出“某词”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修辞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作者情感态度一般格式:语境义+突出(内容【一般为对象】)+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解题指津: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解题前提2.借助语境,推断含义——解题技巧3.结合文本,巧借修辞——解题技巧4.拆换词义,合理描述——解题技巧典型例题1《洁身自好的莲花》节选——2009杭州中考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
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
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浅论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

依托语境,理解词文中的词语
摘要:语境在词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触摸词语,体会词语意蕴,是优化词语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般而言,主人公的思想就是文章精神实质的体现,而这些精神实质往往又体现在一些含蓄的语言情境中。
要准确地理解含蓄的语言,就必须联系主人公的形象、联系当下的时代背景。
一个关键词语,往往蕴含着复杂的思想内容,想更深层次的理解词语的含义,通过联系上下语句进行整体感知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关键词:语境依托背景形象上下语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解词语是理解句子的基础,但理解词语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托,词语才有肥沃的土壤,理解词义才会水到渠成。
”自从新课标把培养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列入阅读能力要求之后,语境与语感教学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广泛重视。
那么如何让帮助学生提高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呢?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具体的场合,其因素有:上下语句、主人公思想和形象、插图及时代背景。
下面将从以上几个因素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作者:王冉来源:《新课程》2020年第09期一、导入谈话:在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同学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会怎么办?借助工具书是一种好方法,没有工具书时,我们该怎么做呢?过渡:通过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很多解释词语的方法,这节课咱们一起回顾整理一下。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二、聚焦逐字解释法(一)逐字解释谈话:读一读句子,说一说画线词语“积劳成疾”的意思。
回收:把每个字的意思逐个解释出来,再根据语境适当调整,串成通顺的话,你说的是逐字解释的方法(板书:逐字解释),因长期过度劳累而患上疾病就是积劳成疾。
(二)突破难解字过渡:逐字解释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再来看,句子中“遵循规矩”是什么意思?回收: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并列结构的词语,“遵规”是遵循规矩,“蹈矩”呢?也是遵循规矩。
由此推断“蹈”是?遵循。
猜对了吗?来看字典上的解释,这里“蹈”是第几个意思?谁再来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小结:关注词语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突破难理解的字。
谈话:再来看这个句子,“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这里“觑”最难理解,谁来猜猜?小结:“觑”是“看”,关注汉字的偏旁,也可以帮助我们突破难理解的字。
(板书:偏旁)(三)练习提问:回顾一下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回收:关注词语的结构,关注汉字的偏旁,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
练习:助学单第一题和第二题,先自己想一想词语的意思,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一扶一放,扶放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借助词语的结构、汉字的偏旁,突破难理解的字,从而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聚焦联系上下文理解(一)回顾练习,总结方法过渡:刚才我们用逐字解释的方法把词语解释得很清楚,但汉语博大精深,词语进入句子变化多端,所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就显得特别重要。
(板贴: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瞧,车尾小标语:别吻我!是什么意思?“吻”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谈话:谁来说一说两个“死”的意思。
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归纳:
• (1)理解浅表含义,可用 “词义替换法”或 “分解合并法”; • (2)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 系; • (3)理解比喻义,要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 找出本体; • (4)品味词语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描述的 语言体会; • (5)品味词语妙用,抓富有表现力的词从表达效 果和内容效果赏析,若运用修辞则抓修辞分析; • (6)词语选用,先判断,后区别词义,再结合语 境具体分析所选词的妙处。
• 【解析】这一题是考查理解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 感情,是对词语深层含义理解的一种。“竟”是 语气副词,有“出乎意料”之意。结合文中特定 的环境和“眼前一亮”“不可能”“不顾一 切”“大声叫喊”“英雄”等词,就能领悟到作 者发现泥沼中的小花时那种惊讶、喜悦、敬佩之 情。 • 惊讶、欣喜(敬佩) • 【方法提炼】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 描述的语言体会。(朗读体味)
• 【解析】找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来赏析均 可。 • 如:用“愣”“缩”写手的细微动作,准确、传 神地写出了卖菜人的热心遭到冷遇后的尴尬与无 奈。 • 【方法提炼】格式:用……动词(形容词),准 确、传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可从表达效果和内容效果 两方面来赏析 • 赏析运用修辞的,则可抓住修辞分析
联系下下文,说说“无底深渊”比喻 的心境。 失望到了极点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比喻意义的理解。 根据前后文所述的特定环境,其比喻意义 不难推断。 • 【方法提炼】理解比喻义,要分析喻体和 本体的相似性,找出本体。
• 【例题4】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 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 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 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 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趟了过去,走近一看, 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 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 有抗御洪水的英雄! • “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一句中的 “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感情?(朗 读)
词语解释题的答题方法

词语解释题的答题方法词语解释题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考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以下是一些答题方法:1. 仔细阅读题干,理解问题和要求。
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所需求解的是哪一个词语,以及该词语的具体含义和上下文。
2. 查找相关词语知识库,对所求解词语进行定位。
可以使用相关的词库、词典或参考资料,帮助快速找到所需词语的含义和解释。
3.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在解答词语解释题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语境可以来自于句子的前后文、段落的上下文,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等。
4. 运用逻辑推理,分析词语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在解答词语解释题时,需要注意词语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例如词语的修饰作用、限定作用、解释作用等。
5. 多练习,积累经验。
多做词语解释题,可以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解释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拓展:除了以上答题方法外,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提高词语解释题的解题能力: 1. 培养词汇积累的习惯。
学生可以定期阅读各种书籍、报纸、杂志等,扩大词汇量,了解各种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学习词义辨析的技巧。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词义辨析的方法和技巧,例如结合上下文、拼音、词缀等方式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3. 练习写作。
写作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对词语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在写作中,可以运用一些词语,丰富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可以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4. 参加词汇比赛或考试。
词汇比赛或考试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练习词语解释题的解题能力,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一、导入
我们知道,不同下语境下说的话往往有不同的意思,这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会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有一辆汽车尾端写着:“别吻我”三个字,如果脱离了语境就无法理解了,这是为了提醒司机注意不要追尾。
又如,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第二,语境赋予词语某个具体的含义。
例如《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这里的“晴”,第一个晴朗,第二个指的是“情”。
二、考点解读及题型分析
词语题,通常考察如何辨析词语、或理解词语在上文中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不同的意义等。
语文试题经常考察我们对于文章中词语的正确理解,题型主要以下几种:
1、选择题。
在提供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2、填空题,把提供的词语填入相应处
3、运用题,造句或者写语段。
对策:练习为主
三、考题探究
(一)关联词的辨析运用
一种是单独的关联系,如那么,因而。
一种是两个或以上的词形成的关联词。
特点:搭配固定
对策:理解句意
(二)结合语境选择词语
对策: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二是要读懂句子。
推荐:语素法。
(三)词语在语境的新意思
比喻
感情色彩转化
反语
旧词新意:喜新厌旧。
(作家)
(四)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
语素法——辨异
不胜其烦”与“不厌其烦”相比,前者的“不胜”有“不能忍
四、词语理解的方法
1、语素法
2、联系上下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3、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4、对多义词要弄清它的本意,根据语境分析其引申义和比喻义。
五、成语的运用
考查成语的特点如下:
考题中常见的成语使用的错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望文生义。
如“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是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是指专家学者,句中误理解为“出手大方的人”。
2.意思弄反。
如“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事倍功半”是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
与句意相反,应该改为“事半功倍”。
3.张冠李戴。
如“虽然他是残疾人,但我们不能对他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与语义不符合,按句义可以改为“另眼相看”。
4.色彩不当。
如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自命不凡”意思是自以为很了不起,含有贬义,用在句中形容的崇高理想有误。
对于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关键是其意义的理解,应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先理解其原始意,再试着揣摩它“比喻什么”或“形容什么”,同时,对一些特殊成语应从感情色彩、结构类型,使用对象等方面加以分类梳理,以便于比较、理解。
六、正确运用关联词
注意以下几组关联词的固定用法:
1、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
2、不但不……反而(反倒)……
3、虽然(虽说,尽管)……但是(可是,却,还)……
4、之所以……是因为……
5、即使(纵然,就算)……也(还)……
对于关联词的运用,主要要注意两方面:
①明确关联词的搭配。
很多关联词都是成对使用的,用时不能搭配错误;
②明确关联词在句中的位置。
成对出现的关联词,往往连接两个分句,如果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则关联词(第一个)要放在分句(第一个)主语后面。
七、答题技巧点拨
1、临考答题时,要注重联系日常生活,辨别字义及其用法。
词语的运用是建立在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的,答题时除了要养成依据语境,抓住整个句子,由全体到局部把握词义的习惯,对那些稍显陌生的词,要注意联系日常生活,拟一个能用得上该词的语境,然后再细细揣摩其义会容易些。
2、针对具体题型要采用具体的解答思路。
八、结语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虽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但这只是雕虫小技,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扎实的积累是最为重要的。
我们要在平时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积累词语的习惯,不但要理解它的意义,还要能活学活用。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它的意义是最好的方法,对于含有这一词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要熟读成诵,以后一见到这个词语的时候要能够脱口而出,形成对词语运用的良好语感。
这就是我们在做题时所提到的语感判断法,谁的语感能力强,谁做题的准确性就大。
而良好的语感就需要从大量的经典的现代文阅读中来培养,有了良好的语感,再加上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这样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
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文章,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
当然,不可能一口气吃成胖子,需要一步步去积累。
如何理解语境义?
第一,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指代内容
指代的运用,从被指代的事物与指代词的距离看,有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之分;从被指代的事物与指代词的关系看,有单纯因素指代和综合因素指代。
寻求代词指代的对象时,务必找准代词所在的语境,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寻找指代的
对象。
(一般到前面的语句中找。
)
第二,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附加义。
理解词语的附加意义,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一定的语言环境,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理解揣摩,重视词语的活用、感情色彩的反用、修辞手法的使用等附加意义。
理解词语的语境义,还有许多复杂的情况,最关键的是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第五节辨析并修改病句
一、语序不当
二、搭配不当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四、结构混乱
五、表意不明
六、不合逻辑
第六节仿用、变换句式
1、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2、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
3、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4、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
5、单句和复句的变换
6、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