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文献地方志和家谱课件
我国古典文献地方志和家谱PPT讲座.ppt

我国古典文献地方志和家谱PPT讲座.ppt一、地方志我国记载某一区域(地方)自然与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即方志(地方志),为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
方志著作极多,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旧地方志有8000多种,类别以府志、州志、县志最多,另有以全国为对象之“一统志”,以省为对象的“通志”,小范围的乡镇志、边关志等。
地方志分述:“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志者,记也”。
《辞海》称:“记事的书或文章”。
可见,“志”,作动词,是利用文字记录事物的行为。
作名词,则是一种记述式的写作文体。
志书,就是客观的记录事物的一种文体或书体。
古代除专门的志书外,正史中也有“志”,如《三国志》等。
“方”,即地方,方域。
“方志”即“地方志”的简称,古代也叫“地志”、“志乘”、“书契”。
如《郑志》、《晋乘》等,乃是春秋时诸侯国的国史。
“方志”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第十六卷“司徒教官之属”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东汉郑玄《周礼注》:“四方所识久远之事,谓之方志。
”意指记载各诸侯国古今情况的典籍(国别史)。
这里所说的“方志”,只能看作是“史书”。
但是,古人的史书与志书的概念是模糊。
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古代方志的概念,较之现代方志的概念,宽泛的多。
凡记载一个地方客观事物、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的书,都可叫方志。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的进步,史和志后来逐渐演变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文体。
方志之名后来被历朝历代相沿袭用。
如晋代左思《吴都赋》:“方志所辨,中州所羡。
”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当时的地理著作《括地志》“博采方志,得于旧志”。
可见,方志一词遂成为省、府、州、县等所编各种志书的总称,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记述。
一个地方、地区的记载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
一部完善和成功的方志应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书,它要求对该地区的全部已有事业、客观条件、社会状况等作如实记载。
方志基础知识及运用PPT课件

• 纵向看,以上统下:章为最高层,节为 中间层,目为基础——文字载体。
• 整体看,“志” 体裁形状是上窄下宽, 纵横交织。
• 绝对要求:横向不得缺门类,纵向不得 少层次。
(二)体裁“大事记”的结构
以年统月,以月统日,纵向顺序年、月、 日三层次,日为基础——文字载体。
方志文体 与 公文文体之别
“以总结代志”,制造了志书的第一害。
志体不同于公文文体,撰写志稿虽然也 要记述成功与失败,但不是为总结而总 结,而是讲经验教训寓于事件的发展变 化过程中——让事实自我证明。
地方志就是记述某个区域事物的著作。
第一讲 方志的属性、类别、源流、功能
二、类 别
(一)综合志(全志)与专一志(专志) (二)通志与断代志 (三)单卷志与合卷志 (四)图志与专题志
第一讲 方志的属性、类别、源流、功能
三、方志源流
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仅宋元以来就有 9000余种,10万多卷。
萌芽于先秦,兴起于汉晋,成型于唐宋, 发展于元明清。
全面系统地记述事物的发展变化,横不漏类,纵 不断线;全面系统,骨肉丰满,体现志书的整体面貌, 与大事记相比,既见森林也见大树。
传
即人物传记。这个体裁专门为当地 社会历史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去世人物立 传。
作为独立的体裁,“传”应使用无 序号标题,不能使用 “卷篇章节目模 式”。
图
是古老的方志体裁。这一体裁插在 文中,发挥直观性。
体裁“志”的结构 • 卷、篇、章、节、目 • 篇、章、节、目 • 章、节、目
简称章节体
体裁志
第
第
第
一
二
三
章
章
章
第
关于家谱的介绍ppt课件

起源主要有三:
✓ 出自嬴姓:李利贞 ✓ ✓ 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 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唐 李思摩,原为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赐为李氏。李嘉庆, 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更名嘉庆。李国昌, 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 被赐姓李名国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壮族李姓、瑶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 姓、犹太人李姓等。
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 ➢ 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
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 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 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 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4
中国最大的姓氏
李姓,唐朝国姓,中国第一大姓 氏,世界第一大姓氏,中国人口 有9500万,韩国朝鲜人口有900万, 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1.2亿人。 李氏超级名人极其多:道家创始 人李耳(老子)、唐高祖李渊、 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中共创始 人之一李大钊、中国总理李克强、 亚洲首富李嘉诚 等。
10
李氏字辈
各堂各郡各地均有字辈谱,字 辈谱是李氏族人区分及来源确 定的重要工具。
通常每代人在名字中第二个字 是字辈,据搜集资料显示,目 前国内至少有3300例族谱词, 以下为部分李氏字辈
11
湖南省
甘肃省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 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 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 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 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 定增荣。
家谱文化研究PPT课件

家谱的历史
•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氏族宗法组织随之瓦解。秦代建立一整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实施官僚制度, 进而抛弃了公侯子孙的贵族世统本系。但由于统治的需要君臣等级和血缘尊亲观念却进一步加强,家谱作 为强化封建专制的有力工具更得到发扬光大。
• 两汉时期应劭的《士族篇》、颖川太守《聊氏万姓谱》、扬雄的《家谱》等,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谱学之 作。
第7页/共25页
家谱的历史
• 关于家谱的起源,其产生与人类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氏族社会有着紧密联系,但最初产生时间目前学术界 却众说纷纭,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 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 ·帝系篇》。尽管先秦《 世本》早已亡佚, 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 , 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 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 、诸侯 、 卿大夫的世族谱系 , 是一 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 集团系谱进行综合 、 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 《世本》的 意义还在于证实谱学研究发物于周代 , 是家谱研究的源头 。
第13页/共25页
家谱的历史
• 正是由于门第制度的迅速发展,家谱的编修受到极大重视,官修、私修盛极一时。 • 据郑樵《通志·艺文略》的统计,魏晋至五代的各类谱牒共 155 部,2365 卷。 •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谱牒 19 种。 •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用谱牒 36 种。
第14页/共25页
第8页/共25页
家谱的历史
• 周代家谱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这是因为周朝建立了由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 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成为土地和权位的法定继承人,与之相适应的是 “尊祖敬宗”的祖先崇拜。 由天子至士民,层层分封,通过血缘关系确定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从而实现巩固奴隶制度统治秩序的目的, 于是家谱 在特定的需要中迅速发展起来。
古籍编目整理课件(2011.4)

•
古籍的内容 (三)
• 目录:一部书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称为 目录,或目次。它是一书的纲目,反映一 书的章节体例,读者可由此了解这部书的 大致轮廓。
凡例:说明书的著述内容和编纂体例、编 制原则的文字,多列在目录之前。还有一 些凡例题有凡例作者的姓名。
•
古籍的内容 (四)
跋:又称后序、后记。内容多为叙述版本 源流或刻印经过。多放在正文的最后,也 有的放在正文之前。 • 正文:全书的主要部分,书的主体。按照 内容和篇幅划分卷次,每卷的开头称作卷 端,卷端有书名和著者姓名、校注者姓名 等内容。
• • • • • • 思想性:儒家思想是古籍编撰的灵魂 目的性:无论官修或私刻都有其明确的目的 时代性:图书编撰的兴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区域性:是指古籍编撰的兴衰在特定时期内因地而异同 广泛性:是指形式广泛、内容广泛和编撰者广泛 连续性:指历代官修机构的连续性,编书、刻 书、发行的连续、同一家族著书的连续性 • 系列性:是指多种相关内容的图书形成体系 • 严肃性:古人严谨治学的态度是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
古籍的内容 (一)
古籍通常由封面题名、序、目 录、凡例、正文、跋、卷首、卷末、 附录、牌记、笺、注、疏等内容组 成。
古籍的内容 (二)
• 封面题名:古籍封面通常题有著作责任人、 刻印者、藏版者、刻印时间、版刻次第、 附录等内容。 序:是一部书的序言,有的是作者自己写 的,也有刻书人、合著者、注释人以及作 者的朋友作的序。
古籍编目整理
丛冬梅 2011.4
主要内容
• • • • • • 第一部分:中华古籍保护工作概况 第二部分:古籍的结构与古籍的内容 第三部分:古籍的版本 第四部分:古籍普查规则 第五部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知识 第六部分:《四库全书总目》与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 第七部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与 《中华再造善本》
中国的家谱(索引)

避讳的特殊类型——因厌恶而避讳
99·1
封建社会里,对避讳严格执行。
100·1
汉代到明代,修谱中需要注意技术处理的仅仅是文字避讳问题。
101·1
清朝政府对谱书的内容、格式有了具体的要求。一些内容被严格禁止。这就是谱禁。
101·2
清政府对私人纂修家谱进行干预,主要集中在乾隆时,有两次高潮。
101·3——103·1
145·2
宋代及以后政府不再藏谱的原因
民间藏谱的方式:祠堂保存、私人保存、总部保存
146·1
家谱不能外传的原因和措施
146·2
日、美藏中国家谱的原因。
147·1
流传至今的所有的家谱形式:甲骨、青铜彝器、石刻碑文、敦煌的唐代的家谱残页、纸质、胶卷、少数民族的其它质地的家谱
147·2
家谱的收藏单位及其收藏
起
源
家谱的定义;
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期
1·1
家族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础
1·2
谱牒产生的社会原因。
2·1
家谱起源的具体时期的四种说法;不同意四种观点,认为应该早在文字产生之前。
2·2
夏商周的家谱与《史记》
2·3
传世甲骨三片是最古老的家谱。
商代已经有了表格形式的家谱,当时的显贵家族有家谱。
3·1
祭祀谱是家谱的初级形式。
7·2
名
称
与
类
型
家谱类文献的名称罗列
9·1
家谱的命名。
10·1
家谱的类型:汉族、少数民族、先修后修、纂修者不同、不列世系的、抱养的、异姓联宗合谱、宗教中的、师徒的等等。
11·1——16·0
发
展
与
文献学第二章幻灯片

问题: 请谈谈目录学与校雠学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一、书名
二、叙录(提要、解题)(重点) 三、类序(难点) 四、古代目录的体制(次重点)
一、书名
(一)书名著录事项(教材79)
(二)古书书名的产生方式(回忆古书体例的书名例)
(三)书名的作用 1.指示书的内容与体裁 如:《说文解字》、《种树书》、《元曲选》; 《十三经注疏》、《战国策校注》
(4)反映官名及居官所在地,如:《高常侍集》(左散骑常侍 高适) ;《剑南诗稿》(陆游)
(5)反映写作及出版时间,如:《元氏长庆集》(元稹 )
(四)同书异名与同名异书 杜信孚等编著《同名异书汇录》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二、叙录(提要、解题)
(一)叙录著录事项(教材80) (二)叙录“三体”——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
三、类序
2.小类之序
பைடு நூலகம்
如《汉志· 诸子略》阴阳家序:
“ 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 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 又如《汉志· 诸子略》权谋家序: “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 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3.目录书之序
书序作用一:论经籍的功用
如《隋志》书序: “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 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 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夫经籍也 者,先圣据龙图,握凤纪,南面以君天下者, 咸有史官,以纪言行。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 史书之。故曰“君举必书”,惩劝斯在。…… 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 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 皆为治之具也。故列之于此志云。”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197P)

前言
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内容、目的、意
义) 二、考核方式 三、学习方法 四、参考书目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内容: 《中国古代文献学》
研究对象:历代文字
材料(古籍)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内容: 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 基本构成
外在形态:甲骨、金石、竹帛、纸 张等; 基本构成:经、史、子、集、丛; 古文献的产生、积聚、保存、散佚 等。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末二句: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此处“文献”指典籍,专指那批被徐福带到日 本,在中国早已佚失的经籍。
明永乐年间编纂了一部大类书,初名《文献
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4、目前常用的文献概念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 ”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凡使用文 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 图书、期刊、报纸,及各种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 、录相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可称 之为“文献”。
典 型 汉 碑 ( 圭 形 碑 , 有 碑 穿 )
碑首(碑额)
碑座一(龟趺)
碑座二
碑座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门目上看,该书因事立目,分门别类,比唐陆广微《吴 地记》门目多一倍有余,几乎涉及苏州地区情况的各个方 面,其门类的设置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门类设置以地 理为重,首篇记封域,其内容以吴国开创为重点。其二, 此书因事设目,一些门目颇能反映地方特色。如苏州地区 近海,且湖泊、河道密布,故书中特辟“海道”、“治水” 二门,给以重点记载。其三,十分重视当地文化古迹。此 外,此书内容统合古今,资料丰富。
• 一个地方、地区的记载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 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一部 完善和成功的方志应是 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书,它要求对该地区的全部已有事 业、客观条件、社会状况等作如实记载。简而言之,方志 者,地方之全史也。它属于史学范畴,但又不是国史、正 史,而是地方史;由于它记载面十分广博,故推而论之, 方志亦可称地方的百科全书。
• 现存最早的全国性地方志,是公元813年唐代李 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后因图佚,改名 《元和郡县志》),共40卷,后有部分散失。它 以唐代的47镇为纲;每镇一图一志,详细记载了 全国各州县的沿革、地理、户口、贡赋等。
• 南宋以后,地方志大量增加,尤以明清两代最多。 据1976年统计,我国仅现存的地方志即达8000多 种,约12万卷。但是,地方志在古代一般只称 “志”或“志乘”、“方志”,上世纪二三十年 代始有“地方志”之称,如1935年朱士嘉编有 《中国地方志综录》。
定义
• 方志,又称地方志。是专门记述一地地理 历史人文之文献。是历史学、地理学的新 型结合,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一)地方志的产生和发展
• 方志起源于战国,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 1.秦汉魏晋是方志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
浙江出现了具有综合性的志书,如《越绝书》、 《吴越春秋》、常璩《华阳国志》等。《越绝书》 是浙江最早的方志,也是国内最古的方志,被视 作方志的鼻祖。(另见p267) • 2.隋唐时期是方志进一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 方志的修纂出现了官修志书,图经得 到了进一步 发展。 如李吉甫《元和郡县制》 • 3.两宋时期是方志的成熟定型期。这段时期志书 的内容和体例已趋完备,在形式上图 经逐渐被 “志”所代替,同时出现了许多名志。如下:
朱长文 (1039—1098) 北宋书学理论家。 字伯原,号乐圃、 潜溪隐夫,苏州 吴人(今属江苏)
• 《吴郡图经续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除卷首目录外, 上卷含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 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十五门; 中卷含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六门;下卷含治 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七门。
我国古典文献 地 方志和家谱
一、地方志
我国记载某一区域(地方)自然与人文方面历史 与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即方志(地方志),为地方 史与地理的结合。方志著作极多,据《中国地方志联 合目录》统计,我国旧地方志有8000多种,类别以 府志、州志、县志最多,另有以全国为对象之“一统 志”,以省为对象的“通志”,小范围的乡镇志、边,记述了宋朝 的疆域版图。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乐史撰,
二百卷,是一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划时代
巨著,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特出的地位,
成为现今研究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是继《元
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 志。
• 《吴郡图经续记》系朱长文致仕返里之后所编, 时当元丰七年。关于此书编纂缘起,据朱氏自 称“方志之学,先儒所重”,自汉代以来,有 朱赣条记风俗,顾野王记叙舆地,贾耽载录十 道等,皆“称于前史”,而“城邑有迁改,政 事有损益,户口有登降,不可以不察也”,由 是而萌独力撰志之愿。
地方志分述:
• “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志者,记也”。 《辞海》称:“记事的书或文章”。可见,“志”,作动 词,是利用文字记录事物的行为。作名词,则是一种记述 式的写作文体。志书,就是客观的记录事物的一种文体或 书体。古代除专门的志书外,正史中也有“志”,如《三 国志》等。
• “方”,即地方,方域。“方志”即“地方志”的简称, 古代也叫“地志”、“志乘”、“书契”。如《郑志》、 《晋乘》等,乃是春秋时诸侯国的国史。 “方志”一 词,最早见于《周礼》第十六卷“司徒教官之属”记载: “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东汉郑玄《周礼注》: “四方所识久远之事,谓之方志。”意指记载各诸侯国古 今情况的典籍(国别史)。
• 这里所说的“方志”,只能看作是“史书”。但是,古人 的史书与志书的概念是模糊。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 为方志。”古代方志的概念,较之现代方志的概念,宽泛 的多。凡记载一个地方客观事物、风土人情、历史事件、 人物传记的书,都可叫方志。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的进
• 方志之名后来被历朝历代相沿袭用。如晋代左思《吴都 赋》:“方志所辨,中 州所羡。”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当 时的地理著作《括地志》 “博采方志,得于旧志”。可见, 方志一词遂成为省、府、州、县等所编各种志书的总称, 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记述。
• 淳祐《临安志》,赵与修,陈仁玉等撰,成书于理宗淳祐十年(1250 年)。赵与,字德渊,号节斋,淳祐元年至十二年知临安府。陈仁玉, 字惪公,台州人,官至兵部侍郎。原书五十二卷,今仅存第五至十卷, 即卷五至七城府,卷八至十山川。
宋敏求(1019~1079),北宋文学家、史地学家、藏书家。字次道, 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神宗元 丰二年。熟于朝廷典故,编著有《唐大诏令集》130卷;地方志 有《长安志》《河南志》,考订详备。
• 临安三志,即南宋乾道、淳祐、咸淳年间先后三次纂修的 《临安志》,是现存最早的杭州地方志。 临安三志编纂 有体,记载详赡,为我国古代方志中的上乘之作,向为史 家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