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质运动的认识和思考

合集下载

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它背后可是大有讲究。

我们平时说的“运动”,一般指的是身体的活动,比如跑步、打球,或者去健身房。

但在科学和哲学中,运动的定义要复杂得多。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运动的真正含义,以及它跟物质之间的关系,看看这个话题到底有多有趣。

1. 运动的定义1.1 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我们平时说的运动,基本上就是身体的各种活动。

比如你去跑步、游泳、骑自行车,或者玩篮球,这些都是运动。

运动能让你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快,也能让你结识到很多朋友。

简言之,运动就是一种让你身体“动起来”的行为,别看它简单,但对我们的生活可是大有裨益。

1.2 科学角度的运动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运动的定义要深奥得多。

科学上,运动指的是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换句话说,就是说你如果看到一个东西从这儿跑到那儿了,它就是在运动。

这个定义更广泛,不仅仅包括我们看得见的身体运动,也包括各种看不见的,比如电子在电路里的流动,或者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运动。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1 物质的基本特性首先,咱们得了解一下“物质”这个词。

物质就是构成一切东西的基本成分,包括你我他,桌子椅子,甚至空气都是物质。

物质有各种不同的状态,比如固体、液体、气体,它们都是由不同的微小粒子组成的。

2.2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那么,运动和物质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物质总是处于运动中。

就像你从未见过一颗完全静止的石头一样,所有的物质都在不断地运动。

即使是看似静止的物体,其实它的内部粒子也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手机放在桌子上,看起来是静止的,但里面的电流在流动,屏幕的像素也在闪烁。

再比如,地球虽然看起来是在静止的,但它实际上是在绕太阳转,地球内部的岩浆也在不断地流动。

这些看似微小的运动,实际上是物质存在的基本特征。

3. 运动的不同表现3.1 宏观运动从宏观的角度看,运动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我们日常看到的车辆行驶、飞机飞翔,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运动。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体会之五蔚严春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一切事物都处于无休止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处于不断的发生、成长和消亡之中。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前面讲到的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本质上说,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是这种客观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出宇宙间万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推陈出新、生死交替的生动景象。

恩格斯揭示地非常清楚: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互相作用着的,而这种互相作用就是运动。

”无论什么事物,从存在的结构状态看,都有一定的具体联系及相互作用;从功能状态看,则都是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

事物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必定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

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所谓运动是指一般性的变化。

只要运动就有变化,但在概念上“运动”比“变化”更侧重于表达物质存在的一般方式,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不同内容,即事物内部联系所发生的演变。

变化既包含事物量的变化,也包含事物质的变化。

它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

从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无不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运动是绝对的,是不可创造和不可消灭的,它只能由一种形态变化为另一种形态。

看一下我们自身,年纪、体质、工作状态和环境、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及思想状况等不是天天处在运动之中,也天天处在变化之中吗?静止是相对的,是指事物在绝对的运动过程中,相对于某种确定的参照物,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

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相对于地球而言,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可以说是处于静止状态,但建筑物又都随着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而不停地运动着,同时建筑物体内的分子、原子则是不停地运动。

因此,说建筑物静止不动只是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物、就机械运动而言。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部编本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二、知识目标1.运动、静止和规律的含义;2.运动是有规律的;3.规律是客观的三、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大体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规律是客观的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难点: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教学设计】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温故而知新(通过练习题训练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下列属于物质的是①影子②抗震救灾精神③青藏铁路上飞驰的列车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这一观点A.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C.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D.主张科学研究应脱离知觉主体3. 在我国历史上曾掀起“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做法,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

高二政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高二政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普遍的, 永恒的、无条件的, 因而是绝对的
7
四、静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1、含义: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
人在教室 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水在常压下,0°~100℃情况下,无论如何加热, 总是液态,不会变成气态。 2、实质: 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 河流。”
——克拉底鲁(赫的学生)
13
“动字歌”
人生在于悟动,生命在于运动, 机缘在于活动,创业在于行动, 开发在于优动,改革在于巧动, 致富在于勤动,衰败在于懒动, 创新在于主动,挨打在于被动, 灾祸在于盲动,罪过在于乱动, 离心在于私动,无为在于不动。
14
; 食品机械网 https:/// 食品机械网 ;
这个故事说明,借口变化,否认相对静止,否认物质 11 稳定性是何等荒谬!


一、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三、运动 形式 含义 运动和物质的辨证关系
四、静止 含义 实质
五、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12
比较(分别是什么样的观点):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8
五、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1)区别: A、含义不同 B、性质不同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 一。 思考:
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 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 是绝对的,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毛泽东
9
(3)反对两种倾向 A、只看到运动,否认 相对静止(不可知论) B、只看到静止,否认 运动(形而上学) 刻舟求剑 飞矢不动

2.2.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物质是怎样的物质呢?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为什么事物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呢? 回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和物质的根本属性一样吗?
(2)到底是什么在运动?
是物质在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载体)。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主体。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源自。运动形式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 认识运动


世界上 一切事 物都是 运动的
(原理)
2.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 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说:“一切皆流,无物常 驻” 有没有不运动的事物或者现象?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物质还具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 运动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是物 质的根本属性。
离开物质谈运动!
(3)运动的性质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是绝对的。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随堂练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句诗提现了 (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区别:
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暂时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 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一。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从辩证 法角度,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高品质版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高品质版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理解:(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识别在物质运动关系中的两种错误观点,即主观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与形而上学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错误观点。

2.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关系时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3)通过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3.觉悟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案流程】(一)课前准备1.搜集①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

②在物质与运动关系问题上,典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代表观点。

③在运动与静止关系问题上,一些代表人物的观点。

2.思考①五种运动形式说明了什么哲学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刻舟求剑”故事中楚国人的观点是什么观点?英国毕尔生:“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的观点又是什么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与“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导学1.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

2.什么是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和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形式的关系怎样?答案:①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②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性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可见哲学上讲的运动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是不同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阐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阐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阐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与运动是自然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

物质是一切存在的实体,而运动则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特征。

物质是宇宙的基本构成单位,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无生命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以各种形态存在,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特性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

物质的存在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

运动是物质的一种状态,是物质内部和外部的一种变化。

物质通过运动展现出了其丰富多样的特性。

在微观层面上,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包括原子和分子的振动、旋转和移动。

这些微观运动直接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在宏观层面上,物质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来表现其特性。

例如,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性运动等。

这些运动形式反映了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物质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有规律的、可预测的运动,也包括无规律的、难以预测的运动。

有些物质的运动是连续的,如水流、风吹树叶等;有些物质的运动是间断的,如机械运动、电子运动等。

无论是连续运动还是间断运动,都是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物质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没有运动,物质就无法存在。

其次,物质的运动决定了物质的特性和行为。

物质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固体的稳定性、液体的流动性和气体的膨胀性等。

最后,物质的运动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温度、压力、重力等外界条件都会影响物质的运动状态。

总的来说,物质与运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念。

物质通过运动展现出其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运动则是物质存在和变化的一种状态。

二者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特征,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通过对物质与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宇宙的奥秘,推动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物质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和起点。

物质观是对物质性质和存在形式的认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的整体、客观、唯物的看法。

一、物质观的概念与特点1.1 物质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一切事物都有其物质基础。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形成世界的物质基础。

它具有客观独立性、客观存在性和客观固有性。

1.2 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具有运动和发展的本质属性。

物质通过不断地运动和变化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物质观强调对物质运动规律的研究和认识。

1.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意识的基础,而意识是物质的表现和反映。

物质是客观存在,而意识是主观感知,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1.4 物质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能动性,认为物质是能够自发运动和改变的。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源于内在的矛盾和对立。

物质也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人类的劳动和实践对物质具有塑造和改变的能力。

二、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2.1 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观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在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唯心主义将意识置于物质之上,形而上学将物质看作是静止不变的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物质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研究,创建了一种更加全面和科学的物质观。

2.2 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观的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观的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物质运动、物质发展和物质作用的深入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内在矛盾和对立,认为物质运动的发展是通过矛盾斗争而实现的。

三、个人观点与思考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我的理解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指导着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作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和对物质世界的研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物质运动都需要占有时间和空间;精神世界不占有时间和空间,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是非物质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非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而自然科学也为其提供了证据.这就为人们认识物质的运动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们为了发现规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仅付出了时间,还走了曲折迂回的道路。

人们的主观认识(简称认识)与物质运动规律(简称规律)是存在辩证关系的,人们可以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创造规律,也不可能改变规律。

这是因为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任务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具体来说就是:(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客观性)。

所谓客观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改变、消灭、废除。

而所有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所有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

”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会因尧是圣君而存在,也不因夏桀是暴君而灭亡。

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

”这反映的正是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不是外部强加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所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种客观性表现在:规律不能被创造、改变、消灭和废除——人与规律的关系。

一旦人类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四季交替、昼夜循环的背后隐藏着地球运动这个本质。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表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一方面绕轴自转,另一方面又绕太阳公转。

四季交替,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轴倾斜引起的,而昼夜循环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由此可见,我们只有揭示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本质联系,才能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性。

牛顿力学表明:在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中,质量大的物体总是吸引质量小的物体,所以,苹果落地是地球引力对水的作用的结果。

只有在这些现象联系之中存在的本质联系才是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

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规律现象,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总之,规律与现象密切联系,规律总要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

偶然性的联系不是规律,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把偶尔出现的现象当作必然规律肯定会闹笑话的,就象“守株待兔”中的宋人一样荒唐。

(2)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

(3)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必然性)。

所谓必然性就是不可避免、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只能这样不能那样);而所谓偶然性既是可以避免、不一定发生,不
确定的(某种摇摆偏离)。

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定如此的联系,即必然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指一切物体在排除空气的阻力等条件下,都是以该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向地面下落,这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还比如,当具备一定的土壤、水分、阳光、空气、肥料等条件时。

遗传规律就决定了麦种撒到田里,必定成长为麦苗并结出麦穗,决不会结出西瓜或豆子来,这也是确定不移的,具有必然性。

但麦苗长得多高、麦穗中麦粒的多少等等,是一种不确定的联系,具有偶然性,所以不是规律。

大凡规律不会是昙花一现的,只要条件具备,某种合乎规律的联系就必然会重复出现。

潮起潮落、月缺月圆、摩擦生热、向日葵向阳、大雁南来北往,家燕秋去春还……在相同条件下,自然规律在实验室里可以几乎原版克隆。

(4)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稳定的联系(重复性、普遍性),即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本身固有的、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四者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规律同一体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规律。

规律在同类事物的范围中是普遍存在和普遍发生作用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力反映。

认识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意识是从唯物论的角度。

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物理的万有引力规律、化学的元素周期率、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等,都是各门学科所揭示的事物运动的规律。

可见,科学就承担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的任务,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每门学科都以研究某种规律或规律群为己任,科学体系本质上是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体系本质上是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

有人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也有人说:“不要相信你的眼睛,你的眼睛也会欺骗你。

要相信你的大脑。

”如何看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分清真象与假象、假象与错觉的关系。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者之间的矛盾。

)假象不是错觉。

人们对同样温度的水感觉差异很大,这是一种错觉,不是假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