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动损伤的认识
乒乓球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2)

乒乓球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2)乒乓球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已发生的各种损伤。
运动损伤和一般的生括中损伤,或劳动中的损伤有些不同,它的发生与运动的训练安排、运动项目、技术动作训练水平、运动环境及条件等因素有关。
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应该了解并掌握运动损伤的特点和预防知识,认真总结运动损伤防治工作的经验,并能进行及时、必要的处理,从而更有效的发挥体育锻炼对增强体矮的作用,不断改进体育教学帮训练方法提高运动的水平和成绩。
下面有关专家在十余年在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并参照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而成,敬请指正。
一、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据国内外研究证实,各项运动的损伤,都有其多发病和好发部位的规律牲,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研究证实:体操易伤腰、肩、膝和臃;球类易伤膝、腰和手;短跑、跨栏、跳跃易伤大腿及部分觚肉等。
运动损伤发病规律,主要与专项技术的要求、人体某些部位力量、柔韧等因素不足有关。
消除运动损伤最根本办法是预防,其原则是必须在不忽视机体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从积极方面入手。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l、按损伤的组织结构分类,可分为软组织损伤、骨折、脑震荡。
2、接伤后皮肤组织是否完整分类,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台性损伤。
(1)开放性损伤是指受伤的皮肤或粘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有血液或组织液从伤口渗出,容易引起感染,常见的有擦伤、撕裂伤、开放性骨折等(2)闭合性损伤是由一次或几次较大的暴-力所致。
损伤的皮肤或粘膜未破裂,伤口不于外界相通。
常见的有挫伤、扭伤、肌肉拉伤及肌腱肌炎等。
3、接受伤的病例过程分类,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
(1)急性损伤是指由于瞬间遭受直接或间接的暴-力造成的损伤。
(2)慢性损伤是指由于劳损或陈旧性劳损造成的损伤。
三、产生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因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根据目前国内外运动损伤原因的综合研究材料来看,可将运动损伤产生的基本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运动损伤试题及答案

一、如何认识运动损伤的潜在原因及其致伤条件在运动损伤发生规律中的作用。
(试举例说明)答:概念,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主要与两个潜在因素有关:(1)运动项目的特殊技术要求;(2)身体某些部位的生理解剖弱点。
在教学训练安排不当、局部负担过重等直接原因的作用下,导致专项运动的特殊技术要求与局部解剖生理特点不相适应,就容易发生损伤。
例如:篮球运动:1膝关节呈半蹲位(130°~150°)滑步、进攻、防守、制动、踏跳、发力及屈伸、扭转;2 膝关节此角度为其解剖生理弱点处,稳定性相对减弱,其稳定性此多依赖于股四头肌和髌骨维持。
——髌骨劳损投掷铁饼:1膝关节呈半蹲位完成旋转、屈伸、扭转、发力等动作2膝关节此时的角度恰恰是其解剖生理弱点,稳定性相对减弱,易发生内外旋(翻)及关节面间的“不合槽”运动——膝关节损伤体操运动1悬吊、转肩等动作使肩部承受的牵拉力很大2肩关节悬吊位运动时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肩袖肌维持,其又极易受到肱骨大结节和肩峰的挤压和摩擦——肩袖损伤二、在学校体育中,运动损伤的发生有何特点?如何预防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发生特点:运动损伤由于运动项目多,因而伤种很多。
从发病率上看,各个项目及各个部位的损伤各不相同,但总体上是小伤轻伤多、软组织损伤多、慢性损伤多、复合性损伤多、严重伤及急性伤少。
在慢性小损伤中,有些属陈旧性损伤,但更多的则是劳损,属运动技术伤。
(一)肌肉、肌腱及韧带急性伤少,慢性小损伤多。
这一类损伤最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纤维结缔组织的损伤性炎症及变性,俗称“末端病”。
是治疗最困难的运动损伤之一。
(二)关节软骨损伤如髌骨软骨病、骨关节病等,大多系劳损所致。
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软骨的退行性变。
由于软骨受伤后难以完全再生,因而治疗也较为困难。
(三)骨组织劳损最常见的是疲劳性骨膜炎及骨折。
前者一般改变训练方案,多可自愈,不直接影响训练;而疲劳性骨折则愈合困难。
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其处理导语:不论专业运动员,还是为了身体健康而进行体育运动的业余爱好者,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并且是期待解决是,即运动损伤问题。
运动损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严重的,他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学习,同时不能参加体育锻炼,严重的还可以使人致残,甚至死亡,对开展体育运动也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
因此,不论运动技术水平如何,只要进行体育锻炼时进行必要的防护,避免损伤不是不可能的。
因此,对运动损伤来说,防重于治。
一、运动损伤的概念和分类:(一) 运动损伤的概念: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不同与一般的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损伤,他多与体育运动项目及技战术动作特点密切相关,为此常有些运动损伤便以其运动项目冠名。
例如:“网球肘”、“足球踝”、“跳跃膝”。
运动损伤也常与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1、按受伤的组织结构分类:皮肤损伤、肌肉、肌腱损伤,关节软骨损伤,骨及骨骺损伤,滑囊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内脏损伤等2、运动损伤按时间分类:新伤和旧伤;3、按损伤的病程分类:急性损伤:直接或间接外力一次作用而致伤者,伤后症状迅速出现,病程一般较短慢性损伤:陈旧伤,急性损伤后因处理不当而致反复发作者;劳损伤,由于局部运动负荷量安排不当,长期负担过重超出了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局部过劳致伤。
症状出现缓慢,病程迁延较长。
4、按性质分类:开放性损伤:伤后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受伤组织有裂口与体表相通。
如擦伤、刺伤、切伤、撕裂伤及开放性骨折等。
闭合性损伤;伤后皮肤或黏膜仍保持完整,无裂口与体表相通。
例如:挫伤、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闭合性骨折等。
5、按程度分类:轻度损伤:伤后锻炼者仍能按计划参加体育锻炼中度损伤:伤后不能按计划进行训练,需停止患部活动。
重伤:受伤后不能训练。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在体育锻炼或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运动损伤或运动性疾痛,那它们为什么会产生呢?如何进行处理?怎样预防?本章将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和处理方法。
第一节运动损伤一、运动损伤概述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的分类较多,常用的有:(1)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分,如肌肉肌腱损伤、滑囊损伤、关节损伤和韧带损伤、骨折、关节脱位、内脏损伤、脑震荡、神经损伤等。
(2)按损伤组织创口界面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
开放性损伤指损伤组织有裂口与外界空气相通,如擦伤、刺伤、切伤与开放性骨折等;闭合性损伤指损伤的组织无裂口与外界空气相通,如挫伤、肌肉韧带损伤与闭合性骨折等。
(3)按运动能力丧失的程度分,伤后仍然能够按时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的为轻伤;伤后不能按时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需要减少或停止患部活动的为中等伤。
伤后完全不能运动的为重伤。
(4)按损伤病程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失。
急性损伤指人体在一瞬间遭受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的损伤;慢性损伤又分为劳损和陈旧性损伤。
劳损是因局部负荷过度或多次微细损伤积累而成,陈旧性损伤常因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变而成。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前提,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上不够重视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缺乏预防意义,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锻炼中没有积极地采取各种预防措施。
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缺乏经验,思想上麻痹大意,盲目或冒失地进行体育锻炼;有时情绪急躁,急于求成,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或在练习中因畏难、恐惧、害羞等因素引起的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器械练习中注意力不集中等思想心理状态,常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2.准备活动缺乏或不合理据国内有关调查资料分析,在体育锻炼中因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首位或第二位的原因。
对篮球运动损伤防治与康复的再认识

体育运动过程 中发 生的损伤成为运动损伤 。运动 损伤 的分类方法 较 多,常有 以下几 种。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可分 为肌 肉肌腱 损伤 、滑囊 损伤 、 关节囊 和韧 带损伤 、骨折 、关节脱位 、内脏 损伤 等。按有无创 E与外 界相 通可分为 ,开放性损伤和 闭合性损伤 。开放性 损伤包括擦 l 伤 、 伤等 ,闭合性 损伤 包括关 节韧带扭伤 、肌肉拉伤等 。 刺
体 育 科 技
肉 缸 科 技 2 1年第 期 02 4
对篮 球运动 损伤 防治 与康 复的再认识
许 招 平
浙 江 科 技 工 程 学 校一 兴 高 级 技 工 学 校 嘉 3 4 3 浙 江 嘉 兴 106
摘 要 本文运 用文献法 、比较研 究法和归纳演绎法 ,阐述了运动损伤 防治与康 复的 内涵 ,以及运动损伤 的防治与康复理论在 实 践 中所产 生的积极作 用。同时结合篮球教 学实践 ,对 篮球 运动 中运动损伤进行 总结和剖析 ,并有针对性地提 出相应的防 范措施 ,为篮 球 教学提供一些科学的指导意见 。 关 键 词 篮 球 运 动 运 动损 伤 防 治 与康 复
3 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损伤 的 康 复
练计 划 ( 训练 的内容 、方法和手段 ,以及生理 负荷 量 、 意环节的原 注 则) 。从伤 病恢复 的角度 ,康 复训练必 须依据运动 员受伤的类型 、部 位 ,以及创伤愈 ( 、中 、晚期 ) 早 的不同阶段 ,分别 采用相 应的不 同 康复训练方法 。 ( ) 2 动静结 合 、 “ 保强补 弱”原则 。动 静结合 、 “ 强补弱 ” 保 原 则是指 在创伤 康复的不 同阶段 ,将静止的休息与动态的训练合理地 搭配起 来 ,并在康复训练过程 中注意尽量保持 自己原有的机能竞技状 态 ,同时弥补 自己在技 、战术方面的不足的立体性康复训练 。 “ 保强 补 弱”原则是在 “ 养伤不停训”思想指导下的现代体育康复训练 。创 伤 给运动员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 ,不在于伤病本身 ,而在于运动 员对 伤病 的态度所导致的整体机能水平和竞技状 态的大幅度快速 下降 。 ( ) 3 综合 训练原则 。在康复训练过 程中 ,采用 多种 训练手段和
论述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论述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
运动损伤所造成的影响及后果是严重的,直接影响其健康、学习、生活,亦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正常的体育活动。
因此,研究和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对于很好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一、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1.主观原因。
(1)首先,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有思想上不够重视。
常与体育老师和学生对预防运动创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或麻痹大意有关。
在体育教学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包括准备活动不当。
即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这样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没有被充分动员起来,肌肉伸展能力欠佳,关节不够灵活,动作不够协调,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并且发生运动创伤后,亦不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伤害事故不断发生。
(2)其次,学生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不熟练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运动技术掌握不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身体素质差,休息不佳或伤病初愈阶段以及疲劳时肌肉力量、身体协调性显著性下降的情况下参加剧烈运动或进行高难度动作时,就有可能发生损伤。
特别是力量、灵敏、柔韧素质较差,动作僵硬、不协调,教学中遇到一些技术较复杂、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或在运动量、强度加大的情况下就容易受损。
二是根据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由于学生对运动技术概念理解不深刻,练习中出现多余的动作后技术掌握不稳定,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受伤。
(3)违反规则,比赛中不遵守比赛规则,或相互逗闹,动作粗野,故意犯规等,这在篮球、足球运动中是常见的。
因为一时的玩笑或疏忽而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
(4)衣着不当造成损伤。
穿着便装运动,既影响准备活动的运动幅度,客观上造成运动不便,也易导致不必要的损伤,穿普通鞋不适合参加运动,除运动的范围幅度较小,普通鞋缺乏减震性,对于地面的反作用力不能充分吸收和缓解,通常会造成踝关节的扭伤。
运动损伤的原因

1.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1)思想认识不够重视在平时教学训练过程中,许多运动创伤的发生,都与体育教师、教练员和青少年学生自身对运动创伤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到位有关。
表1显示由于思想松懈、安全认识不够造成的损伤占26%。
学生盲目自信,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如“运动创伤在所难免”、“边运动边热身”、“运动创伤不过是些小伤小病,无伤大雅”等。
此外,青少年学生缺乏预防运动创伤的经验,争强好胜、好奇心很大,对运动中的安全不重视。
所有这些不良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常是导致教学训练过程中发生运动创伤的重要原因。
(2)练习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呼吸、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加大关节活动幅度,使人体能够有准备地从相对安静状态转入紧张的活动状态。
[1]表1显示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而造成的损伤占40.8%。
在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缺乏对准备活动的认识,轻视准备活动对预防运动创伤的效用,认为随便活动一下就可以,甚至认为做准备活动是浪费时间、消耗体力,往往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剧烈运动,结果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差,以至于发生运动创伤。
学生的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准备活动不正确,是造成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3)技术动作不规范从表1中可以看出,由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要领不牢形成动作不规范发生的损伤占了18.4%。
掌握的技术动作不规范、不正确,也是导致运动创伤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导致其分化抑制的能力偏差,学习动作时常常依照要领,从而因各种错误运动而造成运动损伤。
例如:在篮球传接球时,由于手形不正确引起手指扭挫伤;学习跨越式跳高时,没有掌握好动作要领,动作不协调,向前冲力过大,身体失控而摔倒受伤。
(4)状态不佳、身体疲劳有些学生把体育锻炼当成了灵丹妙药,感冒、体力不佳时,还要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
表1显示由于状态不佳、身体疲劳造成的损伤占11.2%。
运动损伤教学心得体会(共8篇)

运动损伤教学心得体会(共8篇)篇:运动损伤反思《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教学反思在体育课时常会发生一些程度不等的意外伤害和运动损伤,这些意外事故当然谁都不希望有,我们教师都注意教学中采取保护措施和运动损伤的处理,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减少或杜绝意外发生才是关键。
教师在教会学生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在运动中保护自己,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通过平时上课对学生教育及实际情况,我专门进行运动损伤的理论课教学,但效果不理想,孩子们对这些损伤情况,他们的感觉就是自己没有发生过,就与我无关,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一旦出现情况又不知道怎样处理?也不能在运动中预见运动损伤的发生。
纵观我校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作为体育老师必须在平时做好如下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每个孩子的安全。
一、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克服麻痹思想,丰富运动保健知识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需要教师经常不断地灌输和提醒。
教师有责任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时如何预防运动创伤和发生运动创伤后正确的急救方法。
在上课过程中,对于一些安全上的隐患应及时地让学生知道。
在课前的热身运动中,一般学生会对其产生一些不理解,为什么每次都要做这些无聊的事,这时就应该讲解热身运动的重要性,在其中插入一些预防运动创伤的知识。
在遇到下雨等上室内课的时候也应该经常讲解发生运动受伤后正确的急救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同时,安全知识,防护、救护知识与能力等,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结合本校的实际,运用各种途径、方法大力开展学生安全教育。
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防护与救护教育是体育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现代体育教学“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所提出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安全教育,克服麻痹思想。
二、课前要备好教材内容和场地器材教学内容要合理,难度要适中,合适的难度会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有利于他们身体素质的发展、意志品质的培养。
难度过大,学生练习没激情;难度过大,学生没信心,易受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运动损伤的认识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
它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与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技术动作、练习水平有关外, 还与体育教师是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地预防有关; 另外, 运动环境和条件也可以造成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一旦发生, 将对学生的健康、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造成影响, 给他们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但我们不能为了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体育课中采取一些消极预防办法, 如降低难度及减负减量, 去掉教材中稍有难度的部分, 甚至在体育教学中仅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敷衍了事, 这样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学大纲的贯彻, 也极大影响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 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我认为学校和教师都应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正确的去对待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 采取有效的办法去减少事故的发生。
1. 运动损伤的类型
1.1 急性损伤
急性损伤可以由外力引起,在训练中紧张激烈遭遇突然的打击、与另外队员或器械碰撞,都可能引起如韧带拉伤和肌肉的撕伤等急性损伤。
根据特定部位划分(如骨骼损伤、软骨、关节、韧带、肌肉、肌腱、粘液囊、神经和皮肤的损伤),按损伤部位的种类划分(如骨折、错位、拉伤等等)。
1.2 过度性损伤
很明显,过度性损伤即过度劳累损伤,其原因通常分为两种:
即外部因素如训练、场地、鞋、设备及环境因素;内部因素如韧带损伤、腿长不一样、肌肉不平衡、肌肉软弱、柔韧性差及身体成分的影响。
1.3 机械性损伤
运动性损伤与外部机械力和损伤时的内部组织特性有关。
引起运动损伤的因素有两种:拉力:将组织拉长的力,如扭伤、拉伤撕脱骨折。
挤压力:挤压可以发生在肌肉、骨或软骨承受直接压力时,当组织无法完全吸收作用力时,就会产生损伤。
1.5 关节炎
最主要的两种炎症是:滑囊炎和滑腔炎。
而且这两种炎症都比较难以痊愈,特别是慢性的。
1.6 骨骼损伤
骨骼损伤可以分为骨膜炎、急性骨折、疲劳性骨折和骨骺损伤。
1.7 神经损伤运动可以导致多种神经损伤,最为常见的是由于牵拉而导致的神经末梢损伤,外力造成的运动损伤主要是挤压和牵拉。
损伤的性质分急性和慢性。
2. 运动中损伤的主要原因
2.1 思想认识问题
教师、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多有片面的认识或缺乏防伤观念。
在教学和训练中,不能积极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些年轻运动员缺乏比赛经验,比赛临场产生犹豫不决或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也常导致损伤的发生。
2.2 缺乏严谨的组织
缺乏严谨的组织是运动中损伤比例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篮球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它对动作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特别是在篮球教学中,如果老师放任自流,秩序很差,人数没有统筹安排;教师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指导;造成某一项目联系或人多拥挤,而场面混乱或缺乏保护措施,运动损伤更是在所难免。
2.3 运动量安排不合理
教学和训练时间证明,运动量安排不合理,非但不能迅速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反而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究其原因:由于运动量过大或者增加过急的训练,以导致超过了人体器官的承受能力,会影响肌肉的伸展性。
这些因素又常常使对抗肌群产生不协调,减低关节运动的幅度,丧失完成动作所必须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以造成“失手”和摔倒而发生各种性质的损伤,如急性关节扭伤、急性腰部扭伤或肩关节扭伤等等。
2.4 带伤参加比赛或训练
损伤位未愈,过早参加训练或比赛,会造成以下恶果:首先,容易引起受伤部位的再度损伤,这是因为“正常”的运动量对受伤部位来讲,显得负担过重。
另外,新伤未愈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常常无意识地把负担转放在健康的肢体上,以致健康的肢体受伤。
再者,运动员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避免使用未恢复的肢体,在完成各种电脑技术的过程中,改变自己已成的动力定型,出现不合理的动作而造成损伤。
2.5 准备活动未做充分
准备活动未做充分,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身体未发热,关节韧带没有活动开,各器官系统机能调水平不高不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导致在训练或比赛中造成急性损伤。
2.6 教学、训练、比赛组织安排方面的问题
此项原因包括是否遵循了教学、训练的原则,以及教学和训练、比赛的组织方法是否合理两个方面的问题。
前者是指教学、训练中是否遵循了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和对待原则;后者则应注意的是重大比赛前运动员要进行必要的身体健康检查,比赛中要遵守比赛规则,教学和训练中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禁止相互打闹逗笑。
3. 运动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3.1 思想上重视
加强安全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加强防伤观念,思想上不能麻痹大意,应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告诉学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充分认识预防运动员损伤的严重性。
3.2 合理安排教学和训练
教学训练中,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的水平,充分了解教材中重点、难点,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哪些环节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的准备。
3.2.1 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育学生认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掌握一般准备活动的合理方
法,养成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的良好习惯。
准备活动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应根据教学、训练的内容而定,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主教材的内容紧密联系,对主教材活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位的内容,要特别做好准备活动,对已受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
3.2.2 加强受伤部位的训练
加强易受伤部位和相对较弱的部位的训练,提高它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3.2.3 自我监督和临场处理的知识教育
了解基本的卫生体育知识、学会自我监督,与体育教师或医务人员配合,及时反馈运动后身体,特别是运动器官局部的不良反应,合理提高运动员的运动量,可减少因身体状况不佳和局部负荷过重引起的运动损伤。
总之, 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加强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技能练习的同时, 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教育。
只要我们对预防运动损伤有充分的认识, 认真进行调查研究,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掌握运动损伤发生规律, 做好预防工作, 时时小心, 组织好每次教学工作, 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 从而保证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
对
运
动
损
伤
的
认
识
专业: 体育教育
姓名:朱鑫
学号:0806114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