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考察报告共18页
文 物 考 察 报 告

文物考察报告考察时间:4月19日——4月22日考察地点:北京考察对象:故宫博物院、雍和宫、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国子监、孔庙、圆明园遗址公园、八达岭长城、定陵、国家博物馆第一站:故宫博物院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明清两代皆为皇家宫廷,前后沿用五百多年。
我们从故宫博物院的正门神武门进入。
神武门是故宫的四大门之一,位于故宫正中最北面,原名玄武门,玄武为“四象”之一,位主北,故故宫正北门名曰“玄武”,清时避康熙皇帝名讳更名曰:神武门。
进去之后,最先来到的是御花园。
御花园并不是很大,园中古柏参天,名花荟萃,假山上怪石嶙峋,亭台小阁置于假山上。
故宫中只有此处栽植树木花草,这样做据说是为了防止刺客潜入。
我们延中轴线从北向南走,过坤宁门,就是坤宁宫了。
坤宁宫与乾清宫相对,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则代表阴性,因此这里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
到了清朝,这里还作为皇帝大婚的场所。
再往前走是交泰殿。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
再往前走是乾清宫。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
嘉靖年间的“壬寅宫变”和天启初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
清代康熙皇帝以前,这里沿袭明制,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
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以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为中心,是故宫内廷的主要建筑,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富有生活气息。
博物馆考察报告

博物馆考察报告在这次博物馆考察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化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人们了解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对博物馆的一些感悟和收获。
首先,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历史、艺术、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向观众展示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多样性。
其中,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件古代青铜器,它的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让我对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的展示,让观众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其次,博物馆的布展和展示手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我看到了许多别具匠心的展览设计,通过灯光、声音、影像等多种手段,展示出了历史的魅力和艺术的魔力。
在参观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增强了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最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许多学生和家长在认真地参观和学习,他们在老师或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展示场所,更是教育的殿堂,它通过展览、讲解、互动等多种方式,向公众传递着知识和文化,激发着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培养着人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总的来说,这次博物馆考察让我受益匪浅。
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多样性,更是教育人们了解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关注博物馆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的亮丽风景线。
北京故宫考察报告

故宫考察报告——明清建筑风格对其家具设计的影响摘要:仔细揣摩中国古代建筑、家具构件名称如建筑的柱、梁、枋、檐及家具的榫、枨、框档等就能知道无论从技术材料还是结构形式来讲它们都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
陈从周先生在其著作《说园》中将家具喻为“屋肚肠”,也形象地说明了建筑与家具的关系。
本文即是通过对故宫太庙(现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现中山公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建筑空间的考察来讨论建筑予家具而言,在设计布局、结构方式、造型特征、建筑类别等方面的影响。
引言:身居京城多年,对故宫的拜访也不下十次,但都是陪着亲朋好友以一个业余观光者的心态匆匆地来而后又匆匆地走。
最近一次踏入其中的初衷也不外乎陪游,因为深居在此,尤其往返数次后,难免会对其萌生些许视觉疲劳。
当然,这次陪游成为次要目标,主要是带着考察的任务认真打量了她的建筑布局,造型结构、细部装饰、室内陈设等。
凭心而论,之前虽数次身临其境,却唯有最近才真正的领略和感受到了古人那超群的聪明才智。
需要说明的是,因本人非建筑和考古专业出身,对此次兼带陪游的考察之行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抑或深邃精湛的水准,故,此次行文仅从视觉的感受来探讨故宫建筑风格对其室内家具设计的影响。
考察方法:拍照、询问(具体工作人员、导游)、随身携带文献翻阅1.明清社会及建筑概况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恢复、停滞以至崩溃的时期。
明初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自宋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得到发展。
清朝建立后,为稳定封建经济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但对手工业和商业采取压抑政策,直到清中叶这种压制状况才逐渐好转。
明、清时期的建筑,沿着古代建筑的传统道路继续向前发展,除了建设首都南京和北京及扩建若干宋、元以来的旧城外,为了防止倭寇,在沿海地带建造了大小城堡和海防基地;同时在城镇和乡村中增加了很多书院、会馆、宗祠、戏院、旅店等公共性建筑,尤其是作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江南园林,这一系列的建筑成果使得明清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故宫文物调查报告

• 保和殿的陈设与乾清宫中高悬的“正大光 明”匾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个悠久而传奇 的朝代。这种时间的烙印定格在我们每个 人心中;那段凝固的历史隽永在我们伟大 祖国的生命坐标上。每一个花纹,每一个 图案都使我们依稀看到当年工匠们建造这 座傲然于世的宫殿时的用心与他们所倾注 的将近毕生的精力。
• 最使我们震撼的还是那些无价之宝。来到 玉器馆,珐琅馆无一不让我们惊讶与钦佩, 也为那时人们所拥有的非凡智慧和工艺理 念而感到赞叹! • 那种美丽与华贵,那种造型的设计与材料 的运用使我们后人自愧不如,也让我们为 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
青 花 瓷
•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 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 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 原料,在陶瓷坯体上 描绘纹饰,再罩上一 层透明釉,经高温还 原焰一次烧成。钴料 烧成后呈蓝色,具有 着色力强、发色鲜艳、 烧成率高、呈色稳定 的特点。
玉
器
• 此幅围棋分碧玉、白 玉两色,每色各185粒 棋子。附紫檀玉顶盒 两个,盒盖顶为白玉钮, 钮中饰金属花形蕊。 围棋是中国最古老的 棋戏之一。
谢谢观看
图片展示
感
想
• 此次故宫之行,收获甚多!踏进午门的一 刻便感受到了这座承载了两代王朝兴衰的 皇宫所渗透出的庄严与神圣。这些不仅仅 因为它汇聚了无限的王者之气,更在于它 严谨而完美的具有等级的布局。
• 跨过太和门,雄壮宏伟的太和殿跃然于我 们的眼前。那高大幽红的宫墙,折射着金 光的琉璃瓦,已把这座大殿烘托至极。使 我们深深的感受到皇权与君命不可侵犯的 威仪。
• 以下就是我们收集的一 些资料、参观故宫后同 学们的感想、大的 一种特制瓷器精品。 简称“秘瓷”。 • 据文献记载,相传五 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 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 宫廷所用,并入贡中 原朝廷,庶民不得使 用,故称越窑瓷为 “秘色瓷”。
关于故宫的研究报告(一)

关于故宫的研究报告(一)
关于故宫的研究报告
一、介绍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故宫自建成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宫殿和政治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历史背景
•故宫最初建于1406年,是明朝永乐皇帝的皇宫。
•清朝从1644年开始,在明朝故宫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改造。
三、建筑布局
•故宫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包括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举行重要国事和仪式的场所。
•内廷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包括乾清宫、交泰殿等建筑。
四、特色文物
•故宫珍藏了大量的文物,包括宫廷器物、书画、珍宝等。
•其中最著名的文物包括坤宁宫的明成祖玉玺、乾清宫的九龙壁、太和殿的龙椅等。
五、研究意义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代表,研究其历史和建筑有助于了解古代王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
•故宫的文物研究可以帮助探索古代艺术和工艺的发展历程。
六、研究方法
•研究故宫可以采用建筑学、历史学、艺术史等多学科的方法。
•调查故宫的历史文献、遗址和文物,进行实地考察和大量阅读相关研究资料。
七、未来研究方向
•对故宫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工艺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对故宫文物的珍贵性和保存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
八、结论
•故宫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和文化的象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故宫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
北京博物馆考察报告

北京博物馆考察报告首都博物馆考察报告篇一:首都博物馆调研报告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调研报告简述:位于京市复兴门外大街16号,05年建成。
建设用地面积2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1680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北部设计了绿色文化广场,东部设计了下沉式竹林庭院。
建筑物(地面以上)东西长152米、南北宽66米左右,建筑高度41米。
首都博物馆作为北京新世纪的重要的文化建筑,它将集中体现首都特色--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突显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它将集中反映历史特色--古都千年的建城史和历代王朝传袭下来的灿烂民族文化;它将充分展示时代特色--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观念的更新,现代人类文化的成就将在这里留下足迹.外部特征:博物馆坐北朝南,整体呈现方形,与北京市的总体设计相协调,而东西面的不对称不仅因地制宜呼应两条街的转角,而且脱离了建筑的呆板感。
北边设计有倾斜的广场,广场起坡传承古代高台建筑风格,烘托出建筑的宏伟感、凝重感。
博物馆的南北都是又玻璃墙面和灰色砖块以及嵌入墙体的青铜柱体组成。
大量的玻璃墙面保证了室内大厅自然光线的充足,并且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感。
灰色墙体并未采用落地砌筑的方式,而是悬空,避免了室内的封闭感觉,也增加了总体的厚重感,同时,外墙的色调与纹理让人想起中国古代城墙。
嵌入墙体的青铜柱体,想一个半出土的文物,加上青铜的独有色彩,有着浓郁的历史韵味。
屋顶采用的是钢结构,屋檐长出,有种突兀而起,戛然而止的感觉,使建筑显得建筑显得简洁而高大。
综述:倾斜广场,玻璃墙面,悬空墙体,全钢屋顶,青铜曲面柱体,无不体现出设计者尊古厚今的思想。
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会客厅’,首都博物馆做到了融入历史文化的同时不失现代化元素,突兀的屋檐也展现了中国的高瞻远瞩。
总体做到典雅、大气、富有标志性和浓郁的时代气息等外部特征。
应验了首都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为社会服务”,强调“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北京故宫考察报告

北京故宫考察报告报告人:考察目的:了解过去,热爱祖国。
考察方法:到北京故宫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查阅有关书籍。
考察内容:遗迹简介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
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
四面由筒子河环抱。
城四角有角楼。
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
宫殿风景名称午门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中轴线)养心殿钟粹宫珍妃井故宫九龙壁太极殿钟表馆储秀宫如意馆上书房乾隆花园长春宫慈宁宫漱芳斋景阳宫重华宫宝月楼建福宫雍和宫宁寿宫坤宁宫延禧宫翊坤宫寿康宫永和宫皇极殿体和殿绘画馆青铜馆皇史宬隆宗门故宫角楼三希堂(两翼)宫殿介绍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 1 外朝,以北为内廷。
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2]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
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
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
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
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
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北京故宫历史故宫的建造历时14年,是明永乐年间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
明初主持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
人称“蒯鲁班”。
故宫从永乐年间建成到1912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权力中心的代表。
故宫实地调研报告

细眼,静观:
须弥座上,横置着大块的长 方石条,名为地袱。地袱之 间立有望柱,望柱之间安设 栏板。在它们之下,都凿有 排水孔道。 每个望柱下面伸 出一个石雕龙头,整个"三台 ",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个龙 头。除每层台基折角的角顶 伸出的龙头外,其他龙头的 两唇之间都钻有圆孔,与望 柱底下的孔道相通。由于台 面的设计是中间高于周边, 每当雨天,落在"三台"台面 上的雨水自然就都流向地势 底的四周,于是便从龙口中 排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奇 观。
• 下面从我们组的第一视角开始介绍保和殿
初观,初感:
走近保和殿时我们看 到了不同于前面太和 殿的光鲜亮丽,保和 殿的殿牌字迹模糊, 柱体红漆褪落,绘画 暗淡无光,屋顶残缺 不齐! 但正是这种自然的蜕 变显得保和殿历经沧 桑而威严不减,使我 们不由得从心中更加 珍视它。
近邻:
中国古时大量运用石块进 行建筑或装饰,明长城和 这些保和殿的云龙石雕都 是深具代表性的。 明长城的石块要从山下搬 运到山上,据说也是要在 冬季,天气寒冷之后,把 山上的树木砍伐掉,由山 上向山下泼水结冰,再由 人力拉上山,积月累而 成!
故宫实地调研报告
——保和殿篇
• 保和殿是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北京故宫中 的一座殿宇式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 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 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 就是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
亲临:
保和殿面阔 9间,进深 5间,建筑 面积1240㎡, 高29.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