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色谱分析法基础
(完整版)大学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分析化学第一章绪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常量组分、微量组分和痕量组分分析);分析过程和步骤(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取样、试样制备、分析测定、结果计算和表达);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分析化学及其性质和任务、发展趋势以及在各领域尤其是药学中的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分析过程和步骤。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基本统计概念: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t检验和F检验),可疑数据的取舍;相关与回归。
【基本要求】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及运算法则;误差传递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熟悉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置信区间的含义及表示方法,显著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
了解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处理变量间的关系。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误差和林邦误差计算公式,滴定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与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度有关的计算,待测物质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各种滴定方式及其适用条件;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质子平衡、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
【基本要求】掌握滴定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选择指示剂的一般原则;标准溶液及其浓度表示方法;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包括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换算、试样或基准物质称取量的计算、待测物质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水溶液中弱酸(碱)和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的含义及分布系数的计算;质子平衡的含义及其平衡式的表达。
第六章色谱分析法作业答案(新书)

组分2的峰底宽为1min。(1)用组分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塔
' ' t 板数;(2)求调整保留时间t R 及 1 R 2 ;(3)若需达到分离
度R=1.5,设色谱柱的有效塔板高度为H=1mm,所需的最短 柱长为几米? 解: (1)t =15min Y =1min 2 2
t2 2 15 2 n 16( ) 16 ( ) 3600 Y2 1
2. 用内标法测定环氧丙烷中的水分含量,称取0.0115g甲醇,
加到2.2679g样品中进行色谱分析,数据如下:水分峰面积为 1500,甲醇峰面积为1740,已知水和内标甲醇的相对质量校 正因子为0.95和1.00,计算水分的百分含量。 解:
f i Ai ms mi f s As 水 分 含 量% :w i 100 100 m m 0.95 1500 0.0115 1.00 1740 100 2.2679 0.4153
t 9.7 0.7 9.0
' 苯
t
' 正己烷
7.2 0.7 6.5
t
' 正庚烷
12.3 - 0.7 11.6
l g t r' ( x ) l g t r' (C n ) I x 100 n ' ' l g t ( C ) l g t ( C ) r n1 r n l g 9.0 l g 6.5 100 [6 ] 656.2 l g11.6 l g 6.5
1.396 1 1.5 4 1.396 n有 效 447.4
L=n有效· H有效=447.4×1=447.4 (mm)
n有 效
P292 本书第13章气相色谱法 1.在一色谱柱上,测得下物质的保留时间为:空气--0.7min; 正己烷--7.2min;正庚烷--12.3min;苯--9.7min,计算苯的保 留指数。 解:已知n=6
第十五章色谱分析法导论

3.峰底宽度Y---即色谱峰两侧拐点上的切线在基线上截距间的 距离。它与标准偏差的关系是 Y=4
16
5.保留值
试样各组分在色谱柱中保留行为的量度,反映了组 分与固定相间作用力大小,通常用保留时间和保留体 积表示。可以揭示色谱过程的作用机理和分子的结构 特征。
(1)保留时间tR 试样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过的时间,
12
13
二、色谱常用术语
1.色谱图
色谱柱中的流出物通过检测器产生的信号对时间(或流动 相体积)的曲线 在适当的色谱条件下,每个组分对应的色谱峰一般呈正态分 布,色谱图是定性、定量和评价色谱分离情况的基本依据。
14
色谱峰
号 信 进样 空气峰
h
2.基线
a
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柱中只有载气无样品通过时,检测器响应信号反应的
n有效= 5.54(tR / W1/2)2 = 16 ( tR / Wb)2 有效板高 : H有效 = L / n有效
27
例:已知某组分峰的峰底宽为40 s,保留时间为400 s ,计算此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 解: n = 16 ( tR / Y)2 = 16 (400 / 40)2 = 1600 块
量。 3.分析速度快 4.应用范围广:气相色谱--沸点低于400度;液相
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 5.不足:被分离组分的定性问题
11
第一节 色谱基本概念
一、色谱分离过程
AB两组分吸附能力 和分配系数的差别, 导致两组分在柱中 移动速率不同,经 过数次吸附(分配), 组分逐渐分开,先 后进入检测器检测。
一、塔板理论 最早由英国生物学家Martin提出。把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沿用
分 析 化 学

现代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归纳为八个方面: (1)提高灵敏度 (2)解决复杂体系的分离问题及提高分析方法 的选择性 (3)扩展时空多维信息 (4)微型化及微环境的表征与测定 (5)形态、状态分析及表征 (6)生物大分子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表征与测定 (7)非破坏性检测及遥测 (8)自动化及智能化
第三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化学定量分析
重量分析 :反应前后称量, 质量的变化
滴定分析:酸碱滴定 配位滴定 沉淀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
仪器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 光学分析 色谱分析
分光光度仪
酸度计 高效液相谱仪
四、按试样用量分类
常量分析 m> 0.1g , V > 10mL 半微量分析 m 0.01~0.1g , V 1~10mL 微量分析 m 0.1~10mg , V 0.01~1mL 超微量分析 m < 0.1mg , V < 0.01mL
造影剂毒副作用
❖ 轻度反应 发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局限性荨 麻疹。
❖ 中度反应 频繁恶心、呕吐、泛发性荨麻疹、血压 偏低、面部及声门水肿、呼吸困难、寒战高热、头 痛及胸腹部不适等。
❖ 严重反应 血压急骤下降、晕厥、出现意识障碍、 急性肺水肿,心率失常以至心跳、呼吸骤停。
预防
(1)有碘过敏史或碘试验阳性者,禁用常规碘造影 剂。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十章 配位滴定法
❖ 第二章 分析天平与称量方法
❖ 第十一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 第三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 第十二章 电化学分析法
❖ 第四章 样品的采集及常见的与处理 ❖ 第十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方法
❖ 第十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化学基础目录

内容提要
本书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医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化学基础课教材之一,涵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全书共分28章,包括:热力学定律、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电解质溶液、酸碱解离平衡、配位化合物、分子结构、ds区元素、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分析法等。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医疗、口腔、儿科、护理、卫生、影像等医学专业本科化学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三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第四章化学平衡
第五章相平衡
第六章化学动力学
第七章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
第八章酸碱解离平衡
第九章沉淀-溶解平衡
第十章电解质溶液
第十一章氧化还原与电化学基础
第十二章原子结构和性质
第十三章离子健和离子晶体
第十四章分子结构
第十五章配位化合物
第十六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第十七章滴定分析法
第十八章s区元素
第十九章p区元素
第二十章d区元素
第二十一章ds区元素
第二十二章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
第二十三章分子荧光分析法
第二十四章红外光吸收光谱法
第二十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二十六章电势分析法
第二十七章色谱分析法
第二十八章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分析法
附录
参考文献。
《仪器分析》学习指南

围;初步具有应用各种仪
3 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汞
4 器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原子荧光光
的能力。
度计
4 红外光谱分析——定性鉴定未知物 4
红外光谱仪
5 库仑滴定法(三氧化二砷的测定) 4
库仑仪
6 法测定化肥中的硝酸态氮
4
7 气相色谱分析
4
紫外-可见分 光光度计 气相色谱仪
8 光谱定性及半定量分析(矿样中铅、 4 锌、锡、铍的分析)(摄谱)
选择性和热力学性质 柱效和速率理论 基本分离方程式 相对保留值,柱效计算方程及范氏方程,分离度和基本分离方程(可估算色谱分析 所用的时间) 定性分析(保留值或文献值)和定量分析(归一化法、标准曲线法、内标法) 气相色谱固定相,填充柱和开管柱的比较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模式(液固色谱、正相键合色谱、反相键合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及 离子色谱、尺寸排阻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比较(分析对象、分离效率、改变选择性的主要途径、平衡 时间、操作温度、仪器设备) 四、难点 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得出的结论 色谱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分析对分离的影响 色谱分离方程式的推导 柱温在分离过程中起的作用
四、难点 扩散电流方程式的推导;极谱波方程式的推导与应用;单扫描极谱、脉冲极谱和溶出伏
安法如何改变电压施加方式,减少残余电流和增大电解电流来提高信噪比。
第十一章 电导分析法(自学)
第十二章 色谱分析法
一、基本要求 了解色谱流出曲线和术语 理解柱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5
理解速率方程对实际分离的指导意义 掌握分离度的计算以及影响分离度的重要参数 了解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的优点及适用范围 理解气相色谱主要操作条件选择的原则 了解常用气相色谱检测器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理解液相色谱分离方式的原理、适用的分析对象和选择原则 掌握常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的优缺点 二、基本概念和术语 分配系数、分配比、相比和标准偏差 检测器灵敏度、检测限和线性范围 分离度 三、重点内容 色谱法及其特点
仪器分析答案第12章第四版朱明华编

质谱分析习题解答
1.以单聚焦质谱仪为例,说明组成仪器各个主要部分的作用及原理.
解:(1)真空系统,质谱仪的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必须处于高真空状态。 (2)进样系统,将样品气化为蒸气送入质谱仪离子源中。样品在进样系统中被适 当加热后转化为即转化为气体。(3)离子源,被分析的气体或蒸气进入离子源后 通过电子轰击(电子轰击离子源)、化学电离(化学电离源)、场致电离(场致电 离源)、场解析电离(场解吸电离源)或快离子轰击电离(快离子轰击电离源)等 转化为碎片离子,然后进入(4)质量分析器,自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束在加速电极 电场作用下被加速获得一定的动能,再进入垂直于离子运动方向的均匀磁场中,由 于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方向作圆周运动,使不同质荷比的离子顺序到达检 测器产生检测信号而得到质谱图。(5)离子检测器,通常以电子倍增管检测离子 流。
3.试述飞行时间质谱计的工作原理,它有什么特点?
解: 飞行时间质谱计的工作原理很简单,仪器如下图所示:
飞行时间质谱计
飞行时间质谱计的特点为:
(1)工作原理简单。质量分析器既不需要磁场,又不
需要场,只需要直线漂移空间,因此,仪器的机械结构较简单,增长漂移路程L 就可以提高分辨本领。 200a.m.u.的离子。 (2)快速。在约20ms时间内,就可以记录质量为0—
9. 如何实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解:实现GC-MS联用的关键是接口装置,起到传输试样,匹配两者工作气体的作用。
10.试述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迫切性.
解:生命过程中的化学是当前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高极性、热不稳定、 难挥发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和生物样品难以采用GC-MS进行分析。液相色谱虽 然不受化合物沸点的限制,并能对热稳定性差的试样进行分离、分析,但由于其 定性能力差,所以应用得到来极大的限制。这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成为分析化学 家面临的重大挑战。开发液相色谱与有机质谱的联用技术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2015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

2015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仪器分析》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仪器分析的特点。
2、仪器分析方法的类型。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概论一、名词解释电磁波谱原子吸收光谱光谱法二、简答题1.简述光学分析法的三个过程。
2.光的波粒二相性基本参数(1)光的波动性波动性参数:关系式λ=c/ν,v=104/λ=104ν/cλ(波长);v (频率);C (光速);ν=1/λ(波数——波长的倒数)。
单色光——指只含一种频率或波长的光。
复合光——指多种频率或波长的光。
散射光(杂散光)——指定波长外的光。
(2)光的微粒性微粒性参数:E=hν=h c/λh=6.626×10-34J·s (普朗克常数,Planck);c=3×1010cm·s-13.光谱区中紫外、可见、红外对应的波长范围?(1)紫外:200-400nm;(2)可见光:400-800nm;(3)近红外:0.8-2.5μm;(4)中红外:2.5-50μm;(5)远红外:50--1000μm。
4.光谱法的仪器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5.按能量递增和波长递增的顺序分别排列下列电磁辐射区: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区、可见光区、紫外光区、X射线区、微波区。
三、计算题1.计算(1) 2500cm-1波数的波长(nm)(2) Na 588-995nm相应的能量(eV)(3) 670. 7nm Li线的频率(Hz)2.计算下列各种跃迁所需的能量范围(eV)及相应的波长范围(1)原子内层电子跃迁(2)原子外层电子跃迁(3)分子的电子跃迁(4)分子振动能级跃迁(5)分子转动能级跃迁3.阐述为什么原子光谱为线光谱,分子光谱为带光谱。
如果说原子光谱谱线强度分布也是峰状的,对吗?为什么?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名词解释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发色团和助色团吸收曲线标准曲线末端吸收试剂空白2.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可用哪几种符号表示,各代表什么含义?3.什么是朗伯-比尔定律?其物理意义是什么?4.简述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色谱分析法基础教师:李国清一.教学目的:1. 熟练掌握色谱分离方法的原理;2. 掌握色谱流出曲线(色谱峰)所代表的各种技术参数的准确含义;3. 能够利用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方程判断影响色谱分离各种实验因素;4. 学会各种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塔板理论,包括理论塔板数(n)、有效塔板数(n eff)和塔板高度(H)及有效塔板高度(H eff)的计算。
2. 速率理论方程3. 分离度和基本分离方程三.教具:多媒体计算机、板书。
四.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提问、讨论。
五.教学过程§12-1、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一.概述色谱法是混合物最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6年使用右图的装置分离植物叶子中的色素时,将叶片的石油醚(饱和烃混合物)提取液倒入玻璃管中,柱中填充CaCO3粉末(CaCO3有吸附能力),用纯石油醚洗脱(淋洗)。
色素受两种作用力影响:(1)一种是CaCO3吸附,使色素在柱中停滞下来(2)一种是被石油醚溶解,使色素向下移动。
各种色素结构不同,受两种作用力大小不同,经过一段时间洗脱后,色素在柱子上分开,形成了各种颜色的谱带,这种分离方法称为色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试样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也就是试样中各组分在称之为色谱分离柱中的两相间不断进行着的分配过程。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
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固定相中流出。
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可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
二.色谱法分类1、按两相状态分类气相色谱—气体作流动相:(1)气固色谱:气体作流动相,固体吸附剂作固定相。
(2)气液色谱:气体作流动相,固定液作固定相。
液相色谱—液体作流动相:(1)液固色谱:液体作流动相,固体吸附剂作固体相。
(2)液液色谱:液体作流动相,固定液作固定相。
超临界液体色谱——超临界流体作色谱流动相。
2、按操作形式分类(1)柱色谱:填充柱色谱—固定相填充到柱管内毛细管柱色谱—把固定相涂在毛细管内壁上,中间是空的。
(2)纸色谱:滤纸为固定相的色谱法,流动相是含一定比例水的有机溶剂,样品在滤纸上展开进行分离。
如下图。
(3)薄层色谱:把固体固定相压成或涂成薄膜的色谱法。
如下图。
3、按分离原理分类(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表面对被分离的各组分吸附能力不同进行分离。
(2)分配色谱:利用不同组分在两相分配系数或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3)离子交换色谱:利用不同组分对离子交换剂亲和力不同进行分离。
(4)凝胶色谱:利用凝胶对分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组分所产生的阻碍作用不同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法。
三.色谱法的特点(1)分离效率高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
手性异构体(2)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3)分析速度快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应用范围广气相色谱:沸点低于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
液相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的分离分析。
不足之处:被分离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
§12-2.色谱分离过程一.分离机理:色谱分离过程是在色谱柱内完成的。
填充柱色谱: 气固(液固)色谱和气液(液液)色谱,两者的分离机理不同。
①气固(液固)色谱的固定相: 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颗粒。
作用原理:固体吸附剂对试样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不同。
②气液(液液)色谱的固定相: 由担体和固定液所组成。
作用原理:固定液对试样中各组分的溶解能力的不同。
因此:气固色谱的分离机理: 吸附与脱附的不断重复过程;气液色谱的分离机理:气液(液液)两相间的反复多次分配过程二、分配平衡:1. 分配系数K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g / mL)比,称为分配系数,用K 表示,即: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它有以下特点:⑴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慢;⑵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⑶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⑷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⑸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⑹某组分的K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2.分配比k在实际工作中,也常用分配比来表征色谱分配平衡过程。
分配比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分配比也称:容量因子、容量比。
⑴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的常数,随分离柱温度、柱压的改变而变化。
⑵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数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
⑶分配比可以由实验测得。
3. 容量因子与分配系数的关系式中β为相比(填充柱相比:6~35;毛细管柱的相比:50~1500)。
§12-3.色谱流出曲线与术语h1.基线无试样通过检测器时,检测到的信号即为基线。
2.保留值(1)时间表示的保留值保留时间(t R):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的时间;死时间(t M):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如空气)的保留时间;调整保留时间(t R'):t R'= t R-t M(2)用体积表示的保留值保留体积(V R):V R= t R×F0F0 (m L / min)为柱出口处的载气流量。
死体积(V M):V M = t M×F0调整保留体积(V R'):V R'= V R-V M3. 相对保留值r21组分2与组分1调整保留值之比:r21 = t´R2/ t´R1= V´R2 / V´R1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和固定相性质有关,与其他色谱操作条件无关,它表示了固定相对这两种组分的选择性。
4. 区域宽度用来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有三种表示方法:(1)标准偏差(σ):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2)半峰宽(Y1/2):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度Y1/2=2.354 σ(3)峰底宽(W b):W b=4 σ§12-3. 色谱理论色谱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影响分离及柱效的因素与提高柱效的途径,柱效与分离度的评价指标及其关系。
有两种色谱理论: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一、塔板理论在50年代,色谱技术发展的初期,Martin等人把色谱分离过程比作分馏过程,并把分馏中的半经验理论-塔板理论用于色谱分析法。
塔板理论把色谱柱比作一个分馏塔,假设柱内有n个塔板,每个塔板高度称为理论塔板高度,用H表示,在每个塔板内,试样各组分在两相中分配并达到平衡,最后,挥发度大的组分和挥发度小的组分彼此分离,挥发度大的最先从塔顶(即柱后)逸出。
尽管这个理论并不完全符合色谱柱的分离过程,色谱分离和一般的分馏塔分离有着重大的差别,但是因为这个比喻形象简明,因此几十年来一直沿用。
对一个色谱柱来说,若色谱柱长度固定L ,每一个塔板高度H 越小,塔板数目越多,分离的效果越好,柱效越高。
塔板数用n 表示。
n =L/H 或 H=L/nH 越小,n 越多,分离效果越好,用 H 、n 评价柱效。
由塔板理论导出n 与W b , Y 1/2 的关系。
有时n 大,分离效果也不好,原因是保留时间包含死时间,在死时间内不参与分配! 后来改用有效塔板数。
塔板理论的成功之处,提出了计算理论塔板高度、塔板数的公式及评价柱效的方法,具有开创性,但有一定局限性。
塔板理论无法解释同一色谱柱在不同的载气流速下柱效不同的实验结果,也无法指出影响柱效的因素及提高柱效的途径。
二、速率理论-影响柱效的因素1.速率理论—范第姆特方程1956年,荷兰学者范第姆特(VanDeomter)提出一个描述色谱柱分离过程中复杂因素使色谱峰变宽而致柱效降低(即:使H 增大)影响的方程。
此方程经简化后写为:H = A + B/u + C·uH:理论塔板高度,u:载气的线速度(cm/s)该式称为速率方程(范氏方程)。
下面我们将对公式中的各项进行讨论⑴A─涡流扩散项A = 2λdpdp: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λ:固定相的填充不均匀因子固定相颗粒越小dp↓,填充的越均匀,A↓,H↓,柱效n↑。
表现在涡流扩散所引起的色谱峰变宽现象减轻,色谱峰较窄。
⑵B/u —分子扩散项B = 2νDgν:弯曲因子,Dg :试样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 2·s -1)a .存在着浓度差,产生纵向扩散;b .扩散导致色谱峰变宽,H ↑(n ↓),分离变差;c .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有关,流速↓,滞留时间↑,扩散↑;d .扩散系数:Dg ∝(M 载气)-1/2 ; M 载气↑,B 值↓。
⑶ C ·u —传质阻力项传质阻力包括气相传质阻力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C L 即: C =(C g + C L )其中,k 为容量因子; D g 、D L 为扩散系数。
减小担体粒度,选择小分子量的气体作载气,可降低传质阻力。
2.载气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载气流速高时:传质阻力项是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流速⇑,柱效⇓。
载气流速低时:分子扩散项成为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流速⇑,柱效gfg D d k k C 22)1(01.0⋅+=LfL D d k k C 22)1(32⋅+⋅=。
H - u曲线与最佳流速:由于流速对这两项完全相反的作用,流速对柱效的总影响使得存在着一个最佳流速值,即速率方程式中塔板高度对流速的一阶导数有一极小值。
以塔板高度H对应载气流速u作图,曲线最低点的流速即为最佳流速。
3. 速率理论的要点(1)组分分子在柱内运行的多路径与涡流扩散、浓度梯度所造成的分子扩散及传质阻力使气液两相间的分配平衡不能瞬间达到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下降的主要原因。
(2)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粒度、载气种类、液膜厚度及载气流速可提高柱效。
(3)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
阐明了流速和柱温对柱效及分离的影响。
(4) 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柱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影响,选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
三、色谱基本分离方程 1、分离度R可以看出,分离效果与保留时间差和峰宽有关。
分离度的表达式:R =0.8:两峰的分离程度可达89%; R =1:分离程度98%;R =1.5:达99.7%(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准)令W b(2)=W b(1)=W b (相邻两峰的峰底宽近似相等),引入相对保留值和塔板数,可导出下式:)(699.1)(2)(2)1(2/1)2(2/1)1()2()1()2()1()2(Y Y t t W W t t R R R b b R R +-=+-=讨论:(1)分离度与柱效分离度与柱效的平方根成正比, r 21一定时,增加柱效,可提高分离度,但组分保留时间增加且峰扩展,分析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