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良情绪对人的身体伤害到底有多大
中医养生禁忌五种不良生活习惯损害健康

中医养生禁忌五种不良生活习惯损害健康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健康的基础。
中医养生讲究平衡和谐,注重预防和调理。
然而,现代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生活习惯,这些习惯不仅威胁人们的健康,也与中医养生观念背道而驰。
在本文中,将介绍五种不良生活习惯,它们对健康的损害,以及中医养生的角度给出的应对方法。
1. 熬夜成瘾在现代社会中,熬夜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常态。
然而,长期熬夜会破坏人体的生物节律,导致代谢紊乱,影响免疫功能,加剧身体疲劳。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夜晚是人体进行修复和调整的重要时间段,因此,熬夜会干扰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导致阴阳失衡。
解决方法: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保证每晚充足的睡眠时间,尤其是10点到凌晨2点是肝脏的修复时间,应该尽量保持安静。
此外,中医还提倡午休,午睡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到1小时之间,有利于补充体力和提高精神状态。
2. 长时间久坐现代工作和生活的习惯大多是久坐不动,不仅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还容易导致肌肉僵硬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中医认为,长时间久坐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引起各种身体不适。
解决方法:尽量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一下,做一些伸展运动。
中医则推荐经常进行气功、太极拳等身体活动,有助于调整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3. 随意节食为了减肥或保持身材,很多人采取了不健康的节食方法,如暴饮暴食、跳餐或长期以来摄入单一的食物等。
这些行为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体内的阴阳平衡,损害脾胃功能,甚至诱发更多的健康问题。
解决方法:中医强调“饮食有节”,建议人们养成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
应摄入五谷杂粮、新鲜蔬菜水果以及适量的动物蛋白,保证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以养护脾胃功能,维持正常的消化吸收。
4. 过度沉溺于电子产品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电子产品。
长时间沉溺于电子产品,不仅容易造成眼部疲劳,还会干扰人的身心放松,导致焦虑和压力增加。
养生之道中医如何看待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养生之道中医如何看待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早在中医养生之道中就有所涉及。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认为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包括积极的情绪如快乐、喜悦,以及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悲伤等。
本文将探讨中医如何看待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并介绍如何调节情绪以增强健康。
一、中医看待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中医认为情绪与五脏六腑、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正常的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益,而长期的消极情绪则可能引发疾病。
具体来说,中医将情绪与五脏联系在一起,如:1. 快乐与心脏:快乐情绪有助于心脏的健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血管功能。
2. 怒火与肝脏:过度的愤怒、急躁情绪容易导致肝郁气滞,进而引发肝病、高血压等问题。
3. 精神抑郁与肺脏:长期的悲伤、抑郁情绪容易导致肺气郁结,从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4. 担忧与脾胃:过度的忧虑、担心情绪可能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引起消化问题如胃疼、食欲不振等。
5. 恐惧与肾脏:持续的恐惧、焦虑情绪易导致肾气不固,进而影响泌尿系统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不同的情绪会对特定的脏腑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二、调节情绪的方法中医强调调节情绪来维护身体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调理情绪的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可以影响情绪。
合理搭配食物,如增加富含维生素B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可促进积极情绪。
此外,也要避免暴饮暴食和高糖高脂食物,以免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2. 中药调理:中药在调节情绪方面有一定的功效。
比如常用的柴胡、百合等可以舒缓情绪、减轻焦虑、抑郁。
3. 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以及适量的运动都对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4. 中医推拿与穴位按摩:通过推拿和按摩特定穴位,可以刺激经络、调理气血,有助于调节情绪,改善身体的整体状况。
5. 心理调适:学习放松的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有助于舒缓情绪、缓解压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绪特点和调节需求,因此,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调理情绪是很重要的。
中医中情绪分类

中医中情绪分类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被视为影响人体内脏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将情绪分为七种基本类型,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每一种情绪在适度的表达下有益于身心健康,但过度或长期的情绪不良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对中医中的情绪分类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喜,即快乐的情绪,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在中医看来,喜能舒展胸腹,活血气,对心脏功能有益。
然而,过度的喜乐也会消耗身体的精气神,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
因此,保持适度的喜乐,避免过度兴奋,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怒,是一种愤怒或愤慨的情绪。
中医认为,怒能上逆气,使心火上升,对肝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怒气会导致肝气郁结,引发头痛、胸闷、失眠等症状,甚至诱发高血压等疾病。
因此,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愤怒,有助于维护肝脏健康。
忧,是一种担忧或忧虑的情绪。
忧能伤脾,使气机郁滞,对脾胃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忧虑会导致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症状,甚至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担忧,有助于维护脾胃健康。
思,是一种思虑或思考的情绪。
中医认为,思能伤肺,使气机郁滞,对肺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思虑会导致气喘、咳嗽、声音低哑等症状,甚至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因此,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过度思考,有助于维护肺健康。
悲,是一种悲伤或悲痛的情绪。
悲能伤心,使心气郁结,对心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悲伤会导致心痛、心悸、胸闷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脏病。
因此,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悲伤,有助于维护心脏健康。
恐,是一种恐惧或害怕的情绪。
中医认为,恐能伤肾,使肾气耗损,对肾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恐惧会导致腰膝酸软、尿频、遗精等症状,甚至引发泌尿系统疾病。
因此,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恐惧,有助于维护肾健康。
惊,是一种突然受到惊吓或震惊的情绪。
中医认为,惊能伤心,使心火上升,对心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惊吓会导致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脏病。
从中医学角度解读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从中医学角度解读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为何情绪能影响人的健康呢?现代科学不断证实情绪和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美国生理学家艾尔马的实验研究:将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收集在玻璃试管中,冷却后变成水,发现: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水是澄清透明的。
在悲伤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水中有白色沉淀。
在愤怒、生气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将其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亡。
人在生气时的生理反应非常剧烈,同时会分泌出许多有毒性的物质。
消极情绪长期存在,生理变化不能复原时,情绪压力就会损伤健康。
不良情绪长期存在与发展会转化成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所以人应形成主动调适情绪的意识。
我国的专家也从中医学角度给大家解读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七情宣泄不当会致病中医认为,七情和五脏的基本关系是: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
比如一些生活压力大、工作紧张的人,经常会出现疲劳的症状:四肢无力,肌肉酸痛,即使做了运动,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呢?从中医角度看这是出现了脾虚的现象,思虑过度,脾气就出现亏虚。
世界上任何食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喜极生悲”、“否极泰来”。
情绪也是同一个道理,中医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不管什么情绪,过度都不好。
所谓“百病皆生于郁”,就是说情绪调节不好,长期郁闷可以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
情绪不好,不仅可以造成心理疾患,时间长了,还可引起上火(俗称心火肝火)、脾胃疾患、瘀血、痰湿、气机不利,还可以变证百出,什么奇怪的杂病都可以发生,如妇女不孕、某一局部怕冷、局部出汗等等。
解析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调查表明,长期忧郁,精神不振,可以使血管外周阻力明显增加,从而使舒张压增高,导致高血压。
情绪调节不好对消化系统影响也非常明显,胃酸的分泌可以升高,时间长了可以使胃黏膜发生糜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胃和十二指肠发生溃疡或者萎缩。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中医学认为,人的身体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情绪状态的不良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的发生。
因此,中医强调通过调节情绪来实现身心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中的情绪调节方法。
1. 中医与情绪中医理论认为,情绪失衡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情绪的七情六欲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中医将情绪分为五行对应的五种情绪,如喜属火、怒属木、忧属土、思属金、悲属水。
当某种情绪过于激发时,会对对应的脏腑器官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中医强调调节情绪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方法2.1 中药调理情绪中药具有平衡情绪的作用,可以通过药物调理情绪。
比如,柴胡可以调理肝气不调引起的情绪问题,黄连可以消除怒火,当归可以缓解女性的忧郁情绪等。
但是,使用中药调理情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随意滥用。
2.2 饮食调理情绪中医饮食养生注重保持饮食的调和,合理搭配食物。
根据五行理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可以对应不同的情绪进行调理。
比如,寒性食物可以消散怒气,辛热食物可以提振情绪。
此外,适量摄入含有维生素B群的食物,如全谷类、瘦肉、蔬菜等,也可以缓解焦虑和压力。
2.3 运动调理情绪中医强调身体运动对情绪调节的作用。
适量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舒缓情绪。
中医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等,这些运动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舒展身体来调节情绪。
2.4 情志调摄情志调摄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来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建议保持心境舒畅、积极向上的态度,避免沉溺于消极的情绪中。
同时,中医还推崇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宽容待人等,这些都有助于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3. 小结中医强调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理、运动调理以及情志调摄来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人们应该重视自身的情绪健康,合理调节情绪,以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以上是关于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怒伤肝,忧伤肺的句子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宝典,对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着深刻的探讨和总结。
其中有一句话是“怒伤肝,忧伤肺”,这句话揭示了中医对情志与脏腑关系的深刻认识,也提示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以免导致脏腑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1. 怒伤肝从中医的角度看,怒伤肝是指情绪失控、愤怒暴躁对肝脏的不良影响。
在《黄帝内经》中,肝主疏泄,主痛,喜条达,主怒,主志。
肝脏在中医理论中与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过度的愤怒和暴躁会导致肝气郁结,使得肝脏失去正常的疏泄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等。
2. 忧伤肺另外《黄帝内经》中也指出了忧伤肺的问题。
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主悲,喜清宁。
人们在长期的忧愁、悲伤、忧虑的情绪下,会使肺脏受到损害,导致肺气凝滞,影响肺气的正常运行,引起呼吸困难、咳嗽、气喘等疾病。
3. 情志与脏腑关系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情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志失调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情绪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这样有助于维护脏腑的正常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4. 调理情志的方法针对“怒伤肝,忧伤肺”的问题,中医认为调理情志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保持情绪的稳定:(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2)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等有助于舒缓情绪;(3)学会放松自己,如听音乐、阅读书籍、与好友交流等;(4)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通过冥想、呼吸调节等方式来平复情绪。
《黄帝内经》中的“怒伤肝,忧伤肺”这句话,提醒着我们要重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预防疾病、维护身体健康来说至关重要。
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5. 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关注心理健康,积极调整情绪,有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预防躯体疾病的发生。
情绪失衡对人体五脏六腑有何影响

情绪失衡对人体五脏六腑有何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绪如同天气般多变,有时阳光明媚,有时阴云密布。
而这些情绪的波动,并非仅仅是心理上的体验,它们还会对我们身体的五脏六腑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理论中,很早就阐述了情绪与脏腑之间的紧密联系。
怒、喜、思、忧、恐这五种基本情绪,分别与肝、心、脾、肺、肾相对应。
当我们长期处于某种情绪失衡的状态时,对应的脏腑就可能受到损害。
先来说说“怒伤肝”。
愤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如果经常处于愤怒的状态,就会使得肝气上逆,出现面红目赤、头晕头痛等症状。
长期的愤怒还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不舒。
现代医学也证明,愤怒时人体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会使肝脏的血液供应减少,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增加肝脏疾病的风险。
比如,那些脾气暴躁、容易发怒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
“喜伤心”也是有道理的。
过度的喜悦和兴奋并非总是好事。
大喜过望可能会使心气涣散,精神不能集中,甚至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突然的狂喜还可能导致心气暴脱,危及生命。
就像我们有时听到中彩票大奖的人,由于过度兴奋而出现身体不适,这就是喜伤心的一种表现。
“思伤脾”则体现在过度的思考和忧虑上。
当我们心事重重、思虑过度时,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
如果脾脏的功能受损,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长期的思虑还可能导致气血生化无源,使人身体虚弱、面色无华。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过度思考,从而患上了脾胃方面的疾病。
“忧伤肺”也是常见的现象。
当我们沉浸在悲伤、忧愁的情绪中时,肺气就会受到抑制,出现气短、咳嗽、胸闷等症状。
长期的忧伤还会削弱肺的防御功能,使人更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
比如,那些经历了重大变故、长期心情低落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冒、咳嗽,甚至患上肺炎等疾病。
最后是“恐伤肾”。
中医情绪致病故事

中医情绪致病故事从古至今,中医一直是我国宝贵的传统医学。
中医强调人体和环境之间的平衡,认为情绪的不良状态会导致身体的疾病。
下面我们就讲讲一个关于情绪致病的故事。
过去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心情常常郁闷的人。
李明每天都觉得沮丧和压抑,喜欢反复思考和担忧,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之中。
一天,他突然感到胃疼,他以为是吃坏了东西,就没有太在意。
然而,胃疼变得越来越严重,他开始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症状。
他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没有胃炎或者胃溃疡,但是他的胃有一些问题。
李明听到医生的诊断,非常困惑。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胃疼痛明明如此严重,但是却没有明显的病因。
医生看出了李明的疑惑,便告诉他,他的胃问题可能是因为情绪不稳定所致。
医生向李明解释说,中医认为情绪可以影响人体内的气血运行。
当人的情绪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时,会导致心脏异常激荡,进而影响到脾胃的功能。
这就是为什么李明的胃出现问题。
实际上,中医将情绪与五脏六腑相联系,并认为每个脏腑都与不同的情绪相关。
医生告诉李明,胃病的病因主要是郁闷、忧愁和思虑过度。
这些情绪能够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导致胃病的发作。
医生嘱咐李明要学会调理自己的情绪,放松身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他还建议李明尝试一些中医调理方法,以帮助改善他的胃问题。
李明认真听取了医生的建议,并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他每天都尽量放慢节奏,养成了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
他坚持每天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散步、读书和听音乐。
此外,他还开始尝试一些中医调理方法,如饮食调理和草药疗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明渐渐发现自己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胃病也有所缓解。
他再次去找医生进行复诊,医生告诉他,他的胃病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医生再次强调了情绪的重要性,提醒李明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避免病情的复发。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情绪与身体健康是密切相关的。
中医的观点认为,情绪的不良状态会导致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紊乱,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概括了人的情志修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意思是要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
中医有一种情志致病学说:认为人的七情是统于心而分之于五脏的,有点“心脏领导下的多脏器合作”的机制,每一种情感活动都与内脏相关联,也就是每一个脏腑都对情感有感。
心之志为喜,肝之志为怒,脾之志为思,肺之志为悲,肾之志为恐,情绪和脏腑的联系依靠气机的运行来建立,例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坏情绪往往伤害了我们的身体,暴躁会存在子宫里;压力会存在于肩颈;郁闷会存在乳房里;委屈纠结会存在胃里;思维太敏感皮肤易过敏。
委屈在胃里:吃饭就怕心情不好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就是心情对脾胃的影响。
一个胃溃疡的病人,得病原因竟然是长期在吃饭时间接受上司训话!因为上司给自己压力很大,每天一到午饭时间就边吃饭边训话,时间长了,大家胃口都越来越差。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觉得委屈的时候,心里就“堵得慌”,不想吃饭。
中医认为,五行相克,肝为木,脾为土,木克土即意味着肝克脾,因此,人在委屈伤心的时候,肝气郁滞,就伤脾胃。
西医的解读是,人在心情委屈时,不良情绪会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直接导致胃肠分泌过
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缩、幽门痉挛,胃酸的腐蚀性会使胃黏膜保护层受损,长期的刺激最终形成溃疡。
所以要经常告诉自己“没什么”,多与同事、上司和家人沟通,不要把委屈都憋在心里,同时要培养豁达的心境,放宽心,不要思虑过多。
暴躁在子宫:发脾气造成内分泌失调
生活中有些女生一动气,或者受到什么创伤,月经就不来了,等这件事情过去以后,月经可能又正常了。
这时候女生得想想,你是不是太暴躁了!
子宫方面疾病的病人多有性格急躁的倾向。
虽然目前没有确切数据显示情绪对子宫疾病影响的比重,不过紧张、发脾气常造成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失调后,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影响,而生殖系统和激素关系最密切,因此损害更加明显,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症的发生就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所致。
中医也有类似说法,子宫在肝经上,如果脾气急躁,久而久之,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就容易生子宫肌瘤,引起卵巢功能衰退。
再加上女性本身就比男性更加情绪化,因此更要保持愉快心情,少生气才能收获健康。
敏感在皮肤:心理问题别拿皮肤撒气
有些人要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或遭遇一件棘手的事情,额头上总会冒出几个恼人的痘痘,
胳膊和后背上还会冒出一些小疹子,当事情解决了,这些痘痘和疹子又“不治而愈”……性格敏感的人最容易有这方面的困扰。
敏感的人常常会偏执而急躁,容易焦虑,当皮肤与外界产生一些摩擦,就容易诱发神经性皮炎。
另外敏感的人一般都多疑,皮肤上一碰到脏东西就要一遍遍清洗,也就容易造成湿疹和皮炎。
这些敏感的人控制力也相对薄弱,更容易搔抓,病情也会加重。
请关注刮痧圈,各种中医绝技都在这里。
由于性格和情绪引发的皮肤问题,往往还比较顽固,此时不能单纯地治病,更要治心。
建议是性格敏感的人,生活中不要太固执、认死理、坚持己见,别把别人随意的一句话太放在心上,多和开朗乐天的人多交流,吸收正能量。
郁闷在乳房: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现在乳腺出现结节的人特别多,这与现代人压力大,不擅长调节心情有关,遇事往往自个郁闷。
生闷气特别容易对乳房健康产生影响。
特别爱生气的人容易出现乳腺增生,是因为乳房处于“肝经所过”之地,生闷气伤肝,肝气不出,容易郁结,肝气郁滞,痰阻血瘀,轻则胸胁胀痛,重则血瘀痰阻成为结节,经络运行受阻,自然易长结节。
中医说“百病生于气”,说的是很多病都与情志不遂,造成气血经络不通有关。
所以无论遇
到多么让人烦心、郁闷的事情,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平时泡一些玫瑰花喝一喝,可以起到疏肝的作用,记得别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情志的自我调理
( 1) 清静养神:静主要指心静,具体指心无邪思杂念,心态平静。
养性修身“仁者寿”,古人把道德和性格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认为养生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把养性和养德列为摄生首务。
( 2) 怡情快志:经常保持积极、乐观、愉快、舒畅的心情是情志养生的重要方法,主要有平和七情、以理胜情、以耐养性、以静制动、以宣消郁、思虑有度、慎避惊恐等。
饮食护理:根据不同病因给予适当的饮食方面指导,膳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多食碳水化合物及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肥甘、油腻等食物。
例如郁证脘痞嗳气者,可取半卧位,食用金橘、柑桔等水果。
日常可食用陈皮粥、山楂粥之类舒肝理气之品。
足浴按摩:中药足浴按摩有安神和助眠的作用,通过重要的养血安神、解郁,达到宁心安神的效果,同时通过足底穴位按摩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从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与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音乐治疗:根据个人特点,开展音乐治疗,例如:情绪抑郁者选择愉快的歌曲;情绪高涨者选择低沉、抒情的歌曲来调节情绪,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情志治疗的目的。
相关链接:总是失眠,可能是听的歌没选对
气功调神:如中医放松疗法, 在安静、没有精神负担和体力负荷的条件下充分放松自己的精神,可降低紧张、焦虑意识,平和心境,使应付困境的信心增强。
家属篇——疏泄法:聊天沟通,引导其通过诉说、宣泄其积郁之情,遂畅情志,解除胸中郁结达到“木郁达之”的目的。
聆听家人的倾诉,并用言语开导,消除家人的消极状态,使其端正态度,解除顾虑。
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良好的情志调摄, 可融洽家庭与社会关系, 使自己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 气血流畅, 脾胃功能改善,增进食欲, 减轻紧张焦虑,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治疗效果, 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