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教学方法新探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新课程现代诗歌教学内容探讨

高中语文新课程现代诗歌教学内容探讨

中 国是 诗 的 国度 。不仅 古 代 诗 歌 遗 产 光 辉 灿 烂 .
“ 五四” 新 文化 运 动 以 来 的 新 诗 也 是 成 就 斐 然 。 高 中 新 教 材 语 文 课 本除 了编 选 了 历 代诗 人 的千 古名 篇 .还 编
选 了 不 少现 代 新 诗 。 现 代诗 歌 的 教 学 历 来 是 语 文 教 学
句 是 因定 语 的 复 杂而 形 成 的 例 如 第 6节 中 “ 我 做 了 生 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 了 ! / 我 摸 着 红 漆 雕 花 的家 具 。 / 我 摸 着父 母 的睡 床 上 金 色 的 花 纹 . / 我 呆 呆 地 看 着檐 头 的
生而 又 贫 困 一 生 的 善 良农 妇 大 堰 河 .抒 情 主体 是 吸
二 是 巧 用 反复 。 反复 在 这 首 诗 里 也 产 生 两 种 艺 术 效 果 :
我认 为诗 歌 教 学 内 容 的 重 点 是 品 味 语 言 、 领 悟 感 情、 体 会 意境 三 个 方 面 。 这 是 设 计现 代 诗 歌教 学 内容 时
必须 遵 循 的 一 条 原 则 。 当然 , 由于 诗 歌 的题 材 可 能 干 篇 一 律 . 但
从 叙 事 角度 说 , 它如 同舞台上的幕 , 幕起幕落 , 形 成 间
隔, 使 诗 节 的层 次 、 意境的转换显得分明 、 自然 。 例 如 第 4节 的起 旬 : “ 你 用 你 厚 大 的 手 掌 把 我 抱 在 怀里 ,抚 摸 我” . 结尾句又是 : “ 你 用你 厚 大 的 手 掌 把 我 抱在 怀 里 .

用“ 我” 是 诗 人 内心 世 界 的 自我 披 露 。 人 称 的变 化 , 既 反
映了诗人思绪 的多 向性 和 复杂 性 . 也 有 利 于 调 动 读 者 的审 美 情 绪 。 四 是复 杂定 语 的修 饰 。 在这首诗里 , 除

中学教学古诗的教学方法

中学教学古诗的教学方法

中学教学古诗的教学方法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古诗的教学方法既需要传承传统,又要注重创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中学古诗的教学方法进行新探。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古诗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之一、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使用诗词欣赏音频、视频等技术,让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感受古诗的美妙之处,增加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同时,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背后的故事、情感,为学生营造一种情感共鸣,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喜欢古诗。

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可以与学生分享李白在长安流浪、孤独寂寞的生活,通过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对这首诗的思考和感受。

二、注重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字句的分割和翻译中,忽略了整体的感知。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

可以从整体中发现诗歌的基本特点,例如韵律、押韵、意境等。

可以通过学生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理解古诗的整体意义,以达到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诗词背后的文化积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古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积淀,是古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古诗诞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讲解《登鹳雀楼》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这是一首描绘古代帝国盛世的诗,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化的辉煌和种种变迁。

四、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在古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开展诗歌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创作,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解《七步诗》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完成一首自己的“七步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性评判 。 课 外 诵 读 是 提 高 诗 词 鉴 赏 能 力 的 一个 重 要

法初搽
三、 组织活动。 让 学 生真 心爱 诗 词
利 用 一切 可 以利 用 的机 会 , 适 当组 织 一 些 活 动 , 可 以提高学生学习诗词 的兴趣 。可以主办诗 词朗诵 会, 让学 生在诵读之后相互点评 , 也可 以组织 一些活 动引导学生尝试有 这 样 一 道题 : 仿照下面的《 泥土》 , 创作一首诗 。 不要 老把 自己看成是 金子用 样时 刻会 有被 埋
二、 从分析诗词意象入手 。 明 确 课 堂 教 学 思 路
叶圣 陶先生在 《 语文教学二十韵 》中曾经指 出 “ 作者思有路 , 遵路识斯真” “ 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 章 的思路摸清楚 , 就是最好 的语文老师” 。 显然 , 在他 看来 , 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人手 。 诗词的阅读 教学 也是如此。但是诗词又不 同于小说 、 散文 、 戏剧 等文 体, 一般没有完整 的故 事情 节 , 语 言有跳跃性 , 表 意 比较含蓄。学生在感受上最容易触摸的恐 怕只有诗 词 中的意象 了。意象是诗词 的基本 单位 , 是“ 意” 和 “ 象” 融会 的复合体 , 是作者主观 的心 意和客观 的物 象相凝聚的具象 表现 。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 只有对意 象有了清晰深刻 的认识 ,我们才能对诗歌意境 有深 刻的理解。 分析诗词要从分析意象人手 。 教师可根据 诗词结 构脉 络或者感情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 ,让学 生在思 考问题 的基础上领略诗词的意境。
教材 新探

离l l 7 话支诗词教
■ 武心 坦
古典诗歌是整个 中学教材 的重 要组成部 分 , 在 高考中 占一定 的比分 。 国家教 育部颁发 的《 普通 高中 语文课程标 准》 中明确指出 : 语文课程应注重学 生人 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的整体提高 ,尊重学生在学 习过 程 中的独特体验。因此 , 学习古典诗词 , 对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 , 丰富思想 , 陶冶性情 , 能起 到积极 、 重要 的作用。 然而许多时候 , 我们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古典 诗词教学所带来 的乐趣 , 课堂气氛压抑沉 闷, 学生无 精打采 , 只有教师一人在唱“ 独角戏” 。 在诗词的鉴赏 教学中 , 教师应 当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为 目的, 引 导学生进入到诗词的美妙天地 。理性评判应该建立 在感性体悟的基础上。 学生真切体会 了诗词意境后 , 教师可适当地点拨 ,然后尽可能 由学生 自己做出理

中学古诗文教学新探论文

中学古诗文教学新探论文

中学古诗文教学新探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中学语文做了许多新的要求和规定,日渐增加了古诗文在高中语文课本所占的比例,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古诗文的教学工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思维和方法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迫切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思路需改变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古诗文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古诗文的教学,体验学习乐趣,首先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思维,运用新的教学思路。

笔者就尝试过将古诗文教学分为课内、课外两大部分,课内部分主要是:背景介绍、就“文”论文、启迪教育。

背景介绍就是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重视与文章有关的背景知识的传授,这些知识主要涉及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生平、风格、相关作品,后一部分是作者所生活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以前一部分为主,后一部分为辅。

这些知识的传授利于学生站在另类时空的角度来把握历史,把握人物的命运,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为接下来的研习文章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就“文”论文是古诗文教学的主体部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从字、词、句、段、文五个层次来研读文章,这五个层次是逐级提高的,后一层次是以前一层次为基础的。

要求学生读准、读懂每一个字、词;读顺每一句话和每一个段落;读透、领会贯穿全文的文字背后的精神世界。

课本中的古诗文多是文学精品,堪称千古美文,重在意境之美。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领、启迪学生去发现美、欣赏其中的思想美。

如学习先贤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古人的认真观察事物、勤于思考的精神。

不仅如此,启迪教育更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文中人物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来树立起自己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自己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将个人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将自身塑造成祖国的栋梁之材。

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意力 , 调动学生的鉴赏兴趣 , 尽快融 入诗
词 的 意境 。 教 学实践 中我从 以下几方 面人手 :
感情; 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 式来 表现 作品的内容 与情感 。一般 情况 下, 对于诗歌 , 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 , 读 出感情色彩, 读得琅琅上 口, 熟读成诵 ; 需 要强调课文 中的重点词 、 重点句 、 重点段 时, 应指导 学生 齐读 ; 让学生领略某篇文
语 言 , 丰 富 学生 的语 言积 累 . 激励 人 能 如
们 乐观 开 朗 的 “ 内存 知 己 ,天 涯 若 比 海
之 前用播放歌 曲《 送别》 让学 生通过音 ,
乐感 受 离别 的 悲 凉 ,进 而 达 到 鉴 赏这 首 词 的 离别 意 境 的 目的 。 用 音 乐语 言 来 诠
教 法 新探
古诗 词教 学 能 培养 学 生 的审 美 情 趣, 陶冶学生情 操 , 丰富学生 情感 ; 培养 积极的鉴赏态度 , 激发鉴赏兴趣 , 提高诗 歌的文学鉴 赏能 力。在高中语 文古 诗词 教学中,要坚持贯彻和落实学生 自主学 习的理念 ,大胆放手 ,引导学生 自主探 师范读 、 个别 朗读 、 齐声朗读 、 配乐 朗读 、 分角色朗读 等 , 让学生边读边 听, 边读边 学, 边读边 思 , 得到科学 而有效 的训练 。 营造朗读 的气氛 , 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此外 ,教师还应 加强朗诵方法的指 导, 如初读 , 读准 字音( 查字 典及结合课 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 的切入
教 学过 程 中 , 以说 诗 歌教 学 的 每 一个 环 可
慢》 《 、一剪梅 》 对比 阅读。 了解结构特 色
及 艺 术 手 法 的使 用 , 《 琶 行 》 双 线 如 琵 的

用歌声传承经典——古典诗歌教学新探

用歌声传承经典——古典诗歌教学新探
过 一 曲一 调 之谱 , 无 衷 合 众体 勒 为一 编 者 。据 此 来 看 , 诗 歌本 身
就 是 当世 的流行 音 乐 。
现 在 就 有不 少 流 行 歌 曲 是 直接 采 用 古 诗 词 配 上 音 乐 而 成 , 有王菲演唱的《 但愿人长久》 ( 苏轼 《 水调歌头》 ) , 邓 丽 君演 唱 的
古 典 诗 歌 在 内的 文 化知 识 的学 习 。 ( 2 ) 流 行 文化 和 快餐 文 化 的 冲 击, 学 生 的 阅读 空 间 、 时 间狭少 。 ( 3 ) 呆 板 的教 学方 式 , 冷 漠 的教 学 过程 , 极 大 程 度上 抹 杀 了学 生 学 习古 诗词 的激情 。
分别用《 为 了谁 》 、 《 夫 妻 双双 把 家还 》 的 曲调 来 唱李 贺 的《 李 凭 箜篌 引》 , 用《 倒带 》 《 游击 队之 歌》 演 唱杜 甫 的《 阁夜 》 , 用《 明月 几 时有 》 《 国家 》 《 送别》 《 太 阳当头 照 , 花 儿 对我 笑 》 的曲 调演 唱 杜 甫的《 登 岳 阳楼 》 , 用《 绒花》 《 我不配》 《 大地飞歌》 《 雨 过之 后 》 的 曲调 演 唱韦 庄 的 《 菩萨蛮 ・ 人人尽说江南好》 等等 , 场 面热 烈 , 叫
生学 习古典 诗 词 的兴 趣 呢 ?下 面 , 笔 者 就此 进 行 了分 析 。
1 出现 学 生对 古 典诗 词 学 习 没有 兴趣 现 象 的原 因 ( 1 ) 受 经 济 大潮 的冲击 , 读 书 的 功利 性 导致 学 生 不重 视 包括
1 . 1客 观 原 因
须 于 谱 。其 或新 声 独造 , 为世 所 传 , 如《 霓裳 》 、 《 羽衣》 之类 , 亦 不
致 了高 中生 对 古 典诗 词 学 习兴 趣 的减 退 ? 如何 才 能重 新 唤起 学

高中语文选修课古诗文教学的方法分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古诗文教学的方法分析
四、 丰 富 形式 。 激 发 兴 趣

突 出一 点 , 品味 交 流
古 诗文中有很多 “ 点” , 这些“ 点” 可 以结合 高考 的考 点来交流探讨 , 达到既提高鉴赏能力 , 又能提高 解题 能力 的一石二鸟的作用 。古诗词 中有很多涉及
前 面 所 述 是 从 内 容方 面进 行 的 尝 试 ,在 形式 上 教 师 也 可 以大 胆 开 展 一 系列 的活 动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 学 生有 了兴趣 , 就能发 挥 出主观能动性 , 就能参与进来 , 从而有所 得 、 有 所
三、 面式 共 有六个单元 , 每个 单元有一个主题 , 并且 由“ 赏析指导” “ 赏析示例 ” “ 自 主赏析 ” “ 推荐作品” 四个部分组成。 如果像必修课文 那样篇篇都讲 , 时间上不允许 , 也违背 了选修课 的原 则。 和必修课课 程比起来 , 选修课课程 的学习更应当 放开思路 , 发展个性 , 更 加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学生 们从小学到高 中, 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词 和散文 , 背 诵 了许多名句甚至许多篇章 ,也领略 了许多作 品的 文采和意境 , 但《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欣赏 》 这本选修 教材 着 重 点 是 从 文 学 鉴 赏 角度 进 一 步 引 导 学 生 阅读 古代诗文 的, 通过鉴赏探究 , 感受古诗文的思想 和艺 术魅力 , 发展想象力 和审美力 , 体会 中华文化的博大 精深 , 增进运用语言文字 的能力。 关于这 门选修课的 教学 方 法 应 注 重 以下 几 点 。
法。
二、 线式 展 开 。 纵 横 挖 掘
古诗文教材本身是按照一个个 主题来编排课文 的 ,有时还 涉及一个作家的多篇作 品。在具体教学 时, 我们可 以打破章节 的限制 , 就同一作家不 同时期 的作品或不同作家 同一主题的作品进行线式展开教 学, 分析它们 的异同 , 弄清它们的特点。如学 习李清 照的《 一剪梅》 时, 我们 可以比照《 声 声慢 》 来解读 , 纵 向分析李清照南 渡前后作 品风格的变化 , 运用“ 知人 论世” 的方法 , 将对词人 的理解深入化。 在学习《 阿房 宫赋》 时, 学生在教师 的引导下可以结合 《 过秦论》 来 对 比分析指出对秦亡原 因的不 同理解 ,也可 以来谈 “ 赋” 与“ 论” 两种体裁 的不 同写作手法。 《 中国古代诗 歌散文欣 赏》 教材 里还 有一些登楼诗 、 闺情词 、 人物 传记 , 虽编者并未刻意将它们归 为一类 , 但教 师具体 教学时 , 可 以布置任务让学生 自己归类探讨 、 分析鉴 赏, 最后得 出结论 , 将知识 内化 、 系统化 。

分析意象 强化鉴赏——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的探讨

分析意象 强化鉴赏——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的探讨
基 础教 育
2 0 1 3年 5期 ( 中)
新课标下高 中诗歌教学 的探讨
姜凤菊
( 重庆教 育管理学校 ,重庆 4 0 0 0 6 6 )
摘 要 :中国有诗 的国度之称 ,诗歌教 学是 高中语 文教 学的重要 内容 。 诗歌是语 文教材 中一种 常见 的文体 ,但是也是学生学 习的一个难点,在 高中语文教学 中 占有重要 的地 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 高具有重要的作 用。诗歌语言是一种对文字的高度凝练 , 是 一种 艺术 的升 华,蕴含丰富的想象、情可 以陶冶我们 的情操 。丰 富我们 的感情 ,培 养健康 高尚的 审美情趣。 关键词 :诗歌 ;艺术 ;审 美
诗歌是 我国传统文化 的精华 ,是古代 文 明的象征 ,它具有悠 久漫长的历 史 ,历 经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 在新课改 目 标的要求中 , 现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 成为课 堂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 被教 师和学 生所认可和接受。多媒体教学能带 给我们直 观的感受 , 对视觉 的冲击很强烈 ,能够加深 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 忆。诗 歌是一种
质。
感 ,是我们教学的一 大难题 。这时 ,多媒 体 的运用能辅助教师解决这一难题 , 能弥补我 们人文语言叙述的不足 ,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 官 ,以声传情 ,以形传意 ,让学生全身心的 投入到诗歌教学的氛围中。合理的运用多媒 体教学 ,可以提高课 堂效率 ,有效的带动学 生学习兴趣 。如在讲 王维的 《 山居秋暝 》一 诗时 ,我们都 知道王维是一个 山水诗人 ,他 的诗被评价为 :“ 诗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诗 歌的朦胧美和含蓄美特别强烈 , 有些还远离
所寄托的情感 ,让学生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情
的文 化 ,了解 古代的生活习俗 ,传承和发扬 古代 的优秀文 明,为我们 现代诗歌的发展汲 取精华 ,从而 陶冶情操 ,培养高 尚的审美 , 丰富想象力和观察力 。 教 师要帮助和引导学 生学 习诗歌 ,激发对诗歌 的兴趣 ,培养鉴赏 诗歌 的能力 , 提高学 生的语 文素养和综合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诗歌教学方法新探
发表时间:2016-06-06T14:25:26.97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9期(上)作者:何伟
[导读] 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四川省蓬溪县任隆中学蓬溪 629100)
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因此,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建设转化审美对象,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达到“会心”的中级审美体验。

美感应称这阶段为“启迪效应”或“感染效应”。

一、借助物像
物像是记忆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作彩色幻灯片,或选用、自制一些挂图,并联系诗歌内容,详细地讲解画面,例如《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林尽染;漫江碧透,百秧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教师可以运用电脑制作两幅课件物像:一幅是“湘江秋景”,突出秋天的景物特征:色调鲜明、微型机勃勃;一幅是“独立寒秋”,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意气风发、壮志勃勃。

再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学生凭借感观,通过想象与联相,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从而感受到鲜艳的色彩《浓重的红和浸透的碧》;感受到澎湃的激情。

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建设祖国的豪迈情感。

二、借助绘画
苏轼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首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耐人寻味的佳作,如同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寓有情节、富有情味的绘画。

诗歌讲究画面感,绘重视故事性,把绘画与诗歌中的说、写训练相结合,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把诗、画、事结合得完美的,莫过于唐代的王维,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未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中有明月、清泉、松竹、溪石、水莲等,描绘了一组清静、美的画面;然而在静的环境中,又有人的活动——浣女欢笑,可能还有作者的旁观。

教师可以根据这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说一段话或描述一个故事;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语段或故事,画出一幅,乃至好几幅画。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反过来促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使绘画作品更富有情节性,从而使“文”与“画”相互促进,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好地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在说、写、画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个性。

三、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如李煜的《虞美人》,学生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可以理解诗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愁绪。

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也可以通过字面来理解李清照对一个人(新婚丈夫赵明诚)的思念而带来的“闲愁”。

但如果借助音乐(配乐),学生更能在心灵上产生共鸣,音乐的旋律和学生的心弦,将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明白何谓“与我心有戚戚焉”。

而且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也感悟了诗歌的内涵,并且会脱口而出: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
四、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所指“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

诗歌中的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在一种格律里面的,而建设、转化格律押韵的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的。

如《琵琶行》:大弦如风雨,小弦叨叨如私语。

叨叨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寂冷弦弦绝,凝绝不遐声暂歇。

别有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当心面,四弦一声如裂帛。

……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节奏,感受琵琶奏出的声韵(因为这是用文字描写音乐的佳作),更要与人物的心境相联,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琵琶女的“晚年沦落”和作者的“谪居卧病”,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

五、借助习作
这里的习作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让其发挥想象,把诗歌(尤指古诗词)改写成一篇具有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等的白话“美文”。

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可以让学生描写词人与恋人惜别的凄切场面。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领悟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六、借助移情
我们常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这是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解释外界的事物,把无生命或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这就是“移情作用”。

在“移情作用”。

在“移情”时,物我达到了高度的同一,主客之间相互对流。

正象征派诗人波德菜尔所说:“你取精会神地观赏外物,便浑然记忆自已的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混为一体了。

你注视一棵身材停匀的树在微风中荡漾摇,不过顷刻,在诗人心中只是一上很自然的比喻,在你心中就变成一件事实:你开始把你的情感欲望和哀愁一齐借给树,它的荡漾摇,也就变成你的荡漾摇,你自己也就变成一棵树了”。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移情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美感认知。

让学生中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可由物生景,由景生情,也可以是由物直接到情。

如臧克家的《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拾起头望前面。

这首诗中的“老马”是旧中国受难的农民的象征,他忍辱负重、忠厚善良。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老马”不单是本义上的老
马,更是被压迫农民的象征,那抽下的鞭子,是抽在穷苦农民身上的,抽在我们祖辈父辈们身上的,让学生感受到被鞭抽的痛苦,最终达到“移情”的效果;激发学生对被压迫而不觉悟的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旧社会的愤怒和诅咒。

再一次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