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洋服饰(三)——洛可可时期的服装

古代西洋服饰(三)——洛可可时期的服装
古代西洋服饰(三)——洛可可时期的服装

文化背景: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罗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婉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巴罗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如果说17世纪的巴罗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

【图118 洛可可时期服饰】

1. 男子服装(1715 ~1789 )

1)阿比---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造型同前,收腰,下摆向外张,呈波浪状,为使臀部外张,在衣摆里加马尾衬和硬麻布或插入鲸须。后中缝和两侧缝在下摆都有开禊,一般无领或装小立领。

【图119-1 男服1】

【图119-2 有华丽刺绣的(贝斯特)背心和朴素的阿比(西服)】

2)夫拉克---18世纪中叶,男上衣去掉多余的量,衣摆不那么向外张,缓解紧束的腰身,这种上衣称夫拉克。

【图120-1 巴斯尔样式5】

【图120-2 法式裙撑的女士和男士】

【图120-3 裙撑】

【图120-4 现代晨礼服的前身】

3)基莱---贝斯特短缩至腰,无袖,即现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莱”。前片仍用华丽的面料,而看不见的后片则用较廉价的布料或里子制作。

4)克尤罗特---采用斜纹裁剪,做得十分紧身,因而不用系腰带,也不用吊裤带。起切用黑色天鹅绒制作,1715年后,多用亮色的缎子,长度仍到膝部稍下一点,裤口用3粒~4拉扣子固定。

5)领饰---1710年左右,时髦的年轻人开始使用当时军装上的一种宽领饰“耐克斯特克”,1730年普及于一般男子直到19世纪末。

【图121 巴斯尔样式的女士和绅士】

1.奥尔良公爵摄政时代(1715~1730)

此时女装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是在后背领窝处有份量很大的箱形襞褶,从肩部直至地面,造型优美流畅。由于宫廷画家瓦托选择了这种女装造型作为其绘画的对象,故此被称为瓦托罗布。这种优雅的样式特别受到路易十五的蓬巴杜夫人喜爱,宫廷及贵夫人竞相穿用而流行了几十年。

【图123-1 瓦托罗布1】

【图123-2 瓦托罗布2】

其二:一百多年前的裙撑又一次出现,并成了后来几十年中女服不可缺少的重要道具。

【图124-1 鲸骨胸衣】

【图124-2 绢做的紧身胸衣】

【图124-3 蓬巴杜夫人】

【图124-4 蓬巴杜夫人1】

【图124-5 蓬巴杜夫人2】

【图124-6 蓬巴杜夫人3】

【图124-7 镶珍珠宝石的胸衣】

2.路易十五时代(1730~1770)

1)巴尼尔裙撑--- 1740年后,裙撑逐渐变成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据说最宽竟达4cm 。

【图125-1 法式裙撑的女士和男士】

【图125-2 法式裙撑的女子】

【图125-3 巨大裙撑】

【图125-4 巨大裙撑的宫廷舞会服】

2)紧身胸衣---经过改良,胸衣由后面系戴,下部呈尖三角形,鲸须竖直嵌入,尺寸贴身,比较舒适。

【图126-1 紧身胸衣1】

【图126-2 紧身胸衣2】

3.路易十六时代(1770~1789)

这是洛可可风结束、新古典主义服饰样式兴起的转换期。18世纪中意大利那不勒斯两大古城的发掘,引起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关注。开始从洛可可“优美但轻薄”的文化向“朴素、高尚、平静而伟大”的古典文化转移,此倾向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1)波兰式罗布---1776年受波兰服装影响出现了波兰式罗布,其特征是裙子在后侧分两处像幕布或窗帘似的向上提起,臀部出现三个柔和地鼓起的布团。

【图127-1宫服的女子】

【图127-2 波兰式罗布】

【图127-3 波兰式罗布2】

【图127-4 波兰式罗布的佣人和神父】

【图127-5 路易16及皇后】

2)卡拉科---这是吸收男服的机能性形式的女茄克—卡拉科,它上半身紧身合体,下摆呈波浪形外张,衣长及臀,有长袖和七分袖。

【图128 穿卡拉科(紧身外衣)的女子】

3)巴斯尔样式---1780年,出现臀垫取代裙撑,后臀部又一次膨胀起来,这种前腹稍平后臀翘起的裙形称为巴斯尔样式。

【图129-2 巴斯尔样式的德国人】

【图129-3 德国巴斯尔样式】

4. 发型及服饰品

1)男子发型---洛可可初期,男子继续流行的白色假发较路易十四时代小。到路易十五时代,流行灰色假发,向后梳,在脑后梳成辫子或做发髻,发髻装在丝绸袋里,系上黑缎带。

【图130-1 巴斯尔样式2】

【图130-2 男服】

2)高发髻---高发髻用马毛做垫或用金属丝作撑,然后在上面覆盖自己的头发或加上假发,井挖空心思地做出许多特制的装饰物,如山水盆景、田园风光和扬帆行驶的三桅海军战舰等。

【图131-1 没裙撑的女服】

【图131-2 头饰】

3)路易高跟---女士高跟鞋,造型十分优美,跟从后边曲线状地被置于脚心位置鞋头很尖,鞋面用带结或带扣固定。

【图132-1 路易高跟鞋】

【图132-2 时髦女装】

【图132-3 英国风格的女子冬装1】

洛可可 服装设计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在构图上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对称模式原则,同时采用色调柔和、高明度、低纯度的粉彩色系。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享乐、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这种风格从建筑和家具到油画和雕塑,还有音乐,都表现出华丽、大胆。说到洛可可,就必须提到这位蓬帕杜夫人,这位在当时的路易十五统治时期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左右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就是在她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洛可可风格的服装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这个时代女性为了获得男性的青睐,挖空心思装扮自己,这种努力主要表现在用紧胸衣勒细腰部以及用裙撑增大下半身体积,以及众多的装饰和淡雅的着色。这个时期的服饰美的本质,就是用这种夸张的外形强调女性肉体的吸引力和美感。其形态分为三个阶段: 1.奥尔良公爵摄政时期 这个时期是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过度期,出现了穿着方便的“华托服”,它一种宽松长袍,很少用琐碎装饰,面料选用图案华美的织锦或素色绸缎。“巴尼尔”,一百多来裙撑的又一次出现,用鲸须、金属丝、藤条或较轻的木料和亚麻布制作而成。 2.路易十五时期 洛可可风在这时期达到鼎盛,女装的最大特征是裙撑越来越大。出现了“双巴尼尔”裙撑,下摆更为夸张。在一时期紧身胸衣和裙撑的制作技术更加进步。在不同程度上,使得当时的女性更有吸引力和美感。十八世纪中期以后洛可可女服日益华丽,注重额外的装饰,以无数花边、蕾丝。缎带花结、花状饰物和繁复的褶皱缀满全身,整件衣服如花似锦,充分体 现了洛可可的艺术特色。当时的蓬巴杜夫人的衣服多是此类,这种衣服也被称为“蓬巴杜夫人式”,是洛可可女装最华丽的代表。 3.路易十六时期 这时期的裙子的体积逐渐变小,出现了“阿拉波罗内”罗布,它是下垂式的,并可露衬裙的长袍或晚礼服,裙子后侧分两处向上提起,臀部出现三个柔和膨起的团,这种垂到脚踝的布裙,相对来说较实用,通常配有带跟的鞋子。这种样式的裙子逐渐取代了“巴尼尔”。在这时期就要提起这位路易十六的玛丽皇后,她成18世纪的时尚传奇,一手继承了路易十五最著名的情妇蓬帕杜夫人的时尚衣钵洛可可艺术用精致的蔓藤花纹、贝壳等来装饰建筑、生活物品以及艺术作品,使其体现出轻快柔美、漂亮精致的特色,多带有一种迷幻、罗曼蒂克的色彩。 说到洛可可女子服装,更不能少的还有女子服饰和形象。 在及其奢华的洛可可时期,人们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美,引导出极为夸张的风气。在18世纪60年代后半期,女子发型出现了高发髻,最高可达到三英尺左右,但仅仅把头发做高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装饰欲,在这高高的发髻上又做出了许多特制的装饰物,如小鸟,帆船,山水盆景等。

服装史 洛可可时期简介

洛可可时期的服装 洛可可(ROCOCO)艺术是产生于18世纪法国的一种艺术形式。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引申含义指“像贝壳表面一样闪烁”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洛可可强调了曲线和繁缛,这就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对称模式和厚重风格,摒弃了巴洛克艺术中的怪诞而追求纤细与轻巧,从繁缛的纹样中表现出流动和华丽。 洛可可风格是18世纪的艺术风格的代表。洛可可服装风格保留了巴洛克式样在表面上的华丽色彩以及漂亮的外观和动荡的旋律,同时又增加了许多纤柔的形象和琐细的造型,惯用C形、S形的漩涡曲线及清淡柔和的配色,呈现出女性的娇柔气息,使服装更加向女性化发向发展,而男装中的女性化特征也日渐突出。18世纪中叶,可可时期服饰达到了鼎盛时期,纤细与柔美更加洗练,女装更加性感,裙撑又一次出现,胸部袒露,美肩外现,大量花边、缎带及人造花用作装饰。到了洛可可末期,头饰更趋华丽,裙长缩短,前直后鼓。男子的背心前面出现精美的刺绣,假发更加精巧,帽边的波浪形曲线充满情趣。服装面料质地轻柔,图案精巧,鲜花、海草、贝壳及S形、C型、漩涡形曲线成为装饰图案的主题,色调淡雅明快。 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

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一、女装 (图1)初期当时流一种称为“响亮的长袍”的室内服,背部有褶皱,呈又宽又长的托裙形式,又叫罗布●吾奥朗特(robe volante)。衣的领口很大,露出酥 胸,背部为箱形 的普利兹褶,又 宽又长的拖裙拽 地,款款走来, 飘飘欲仙。这种 上衣,有的整体 宽松如袋状,有 的前面紧身背后 为拖地斗篷。上下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女性的特征。加上花边装饰,臀部突起,使着装者婀娜多姿,颇受贵妇们的喜爱。到了洛可可鼎盛时期,夸张巨大的裙撑,繁复精巧的装饰,奇形怪诞的头饰,使女装的外在装饰美因素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到了后期,服装的变化首先是在裙子的缩短,贵妇的脚和脚踝部位第一次完全显露。(一)盛装———移动的花园

西洋服装史名词解释(必考)

希顿:希腊男女皆穿的一种衣服,从穿着方式和状态上课分为多利亚式和艾奥尼亚两种。 多利亚式希顿:希顿中最单纯的一种。由于一开始这种衣服是多利亚人穿的,所以一般称为多利亚式希顿。 艾奥尼亚式希顿:原是小亚细亚西岸的爱奥尼亚人穿的衣服,最初是男子的衣服。后来男女共用。 希玛纯:穿在希顿外面的所有大衣没有固定的造型,一般为方形的毛织物。有各种大小,大的长约3至5.5米,宽约1至2米。四个角常常缀有铅锥。从用途上课分为有里子的外出用和没有里子平常用的。 托加:(世上最大的服装,古罗马人的省份证,只有持罗马市民权的人才可以穿)是古罗马服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它作为罗马人的象征,是罗马人向世界夸耀的东西之一。 罗印. 克罗斯:古埃及的服装构成极其单纯,种类很少。从适型本质上看,可以归纳为两种:即无垂褶的和有垂摺的。紧包全身的丘尼克是前者的代表,罗印.克罗斯是后者的代表初期。长度是在膝以上的超短裙。 丘尼卡:与外衣相对应的是丘尼卡。相当于希腊的希顿。这是一种宽大是睡袍一样的袋装贯头衣。最初为伊特鲁利亚人穿用,后被罗马人继承,罗马人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后,接受了希腊的服饰文化。这种丘尼卡就成了内衣,男女皆穿。丘尼卡一般是用本白色的毛织物做的。结构很单纯 肖斯:与普尔波万组合穿用的下半身服装肖斯。中世纪是男女皆用的袜子,随着男子上衣缩短向上伸长到腰部,依然左右分开,无裆各自用绳子与普尔波万的下摆或内衣的下摆连接,从穿着的外形来看,很想是紧身裤(实际是长筒袜)。过去男子穿的裤子布莱随之变成了短内裤,穿在肖斯里面,肖斯在脚部的形状有的保持袜子状。长及脚踝,常常左右不同色。因哥特式文化的影响,有时普尔波万与肖斯的配色和装饰在衣服及其他的用具上的宗教图案的配色都像哥特式建筑的彩色玻璃画一样华丽多彩。 布里奥:从达尔玛提卡演变而来的外衣。也是常常的筒形丘尼卡克式衣服。领口袖口和下摆都有奢华的滚边或刺绣缘饰。可以看出收拜占庭文化的明显影响。一般情况下,布里奥的衣长较鲜兹短,长及膝或腿肚子。女服略长于男服,袖子为七分或八分袖,袖口呈喇叭状。可以从袖口,领口,下摆处看到里面的鲜兹。到12世纪后半叶,布里奥开始收腰身,但只是从两侧收,并非立体性成。缺点是很容易出现许多难看的横褶,因此,又有在身体两侧开口的方式。然后同样用带子系起来这个时期布里奥的袖子共同点是袖口非常大。 普尔波万:来源于法语“pourpoindre",意为绗缝的衣服,布纳其的衣服。本来是穿在士兵的锁子甲里面或外面,为防止肉体损伤用数层布纳在一起的结实的上衣,最初衣长及膝,到14世纪中叶,衣长变短到腰或臂,在一般男子中普及,

西洋服装史整理

第一章史前人类的穿衣文化4 W7 J- O1 K! x. Y8 e1 e3 r 第一节兽皮衣服的穿用 一、旧石器时代的克罗马农人已经用骨针缝合兽皮。, o/ k9 l6 h/ I2 A# 第二节织物的出现 一、新石器时代的湖上住居已经有了麻织物和毛织物。( C* X# j4 ` d' 二、纺线技术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创造。 三、在欧洲,新石器时代初期才出现石制或陶制的纺轮。6 [# E9 D3 i- S W/ ?+ 第三节欧洲的史前文化 一、欧洲最古老的衣服是件皮革做的丘尼克,是吊带式、肩上系结、衣长及膝,外套斗篷,头戴半球形帽子,脚穿短靴,上半身半袖毛线衫,下半身短裙,裙摆有流苏装饰,外罩毛织物长裙,系腰带,前有带扣。4 z0 \- B+ U. S1 }0 A 第四节关于人类穿衣动机的学说* u2 F' d. H# P8 y% K+ q3 I7 t9 _$ |2 a 一、物理的保护—保护说-气候适应说、人体保护说。 x# N! E8 _( Z 二、心理的防护-道德性的-隐蔽说-羞耻说、礼仪说;宗教性的-护符说-巫术说、魔力说。 三、心理的表现-艺术性的-装饰说-猥亵说、性的魅力说、拥有说、象征说。

第二章古代服装"v3 X U8 D# d' a, @# h 第一节古代服装文化的特点. `5 [) |+ ~9 S U 一、古代的范畴0 F: x+ ?" t/ }1 ~7 c3 \ 1.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分为两大块:一是古代东方世界(包括地中海南岸、非洲北部的古埃及、地中海东岸的南亚地区);二是古希腊和古罗马。" z1l2 二、古代文化的性格( E5 O4 \, Y# M" ? 1.古埃及是平静的,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跃动的。7 S4 c5 q" y; `' s# u 三、古代服装文化的特点, l4 ~" y' `1 C6 {7 G5 M3 s2 E7 E 1.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是构成服装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K- |7 C6 ]1 }?' 2.受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以及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古代服装的共同特点是:造型单纯、朴素,一般不做剪裁和缝制。与北欧日耳曼人的窄衣文化相对,地中海周围是南方型的宽衣文化。 第二节古埃及衣服" i( D" ~* ^# m 一、古埃及的服装特色 1.古埃及的服装构成及其单纯,种类很少。造型本质上分两种形式:无垂褶(丘尼克)和有垂褶(罗印?克罗斯)。) {6 }7 b* N/ i, r 2.埃及的服装美是由相对固定不变的样式和多变的表面装饰交错而成。 3.古埃及的主要衣料是亚麻织物、羊毛、优质的皮革、棉布、丝绸;加工技术有浆硬、织花、压褶、起皱加工、漂白、染色、刺绣、滚边等。 二、古埃及的男装0 z. J I; _ k8 h! J/ S 1.古埃及的男子服装主要有绳衣、腰衣(罗印?克罗斯)、丘尼克、贯头衣“卡拉西里斯”、长袍“罗布”、披肩“肖尔”等。2 W1 c t* n/ o+ Q( P0 三、古埃及的女装 1.女装和男装在品种和造型上基本相同,只是丘尼克和肖尔比男装富于变化(表现在色彩、纹样、装饰方面)。 2.女子丘尼克与男子相比的特点:其一是较长,其二是腰身较高、腰部紧身和体。 3.女装的肖尔变化丰富,通过着装技巧形成形形色色的卷衣,叫“多莱帕里”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异同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往往被称为宏伟、奢侈、享乐和纵欲的时期,她们所带来的艺术影响是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替代的。谈到服饰就不得不提起这两个时期,她们和后世人们对他们的时尚的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巴洛克时期 17世纪的欧洲极为动荡,历史进入一个重要的变革期。荷兰、英国先后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在这种社会变革、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环境下,那些王公贵族们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有权势的男士们玩弄权术,搞政治阴谋,或者追求时髦的贵夫人。在这样一个男性大显身手的时代,必然产生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baroque)特指外形有瑕疵的珍珠,后来代表西方艺术史上一个时代,其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美术、建筑样式显得装饰过多。服装史上也把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出现的装饰过剩的奇异装束称为巴罗克样式。巴罗克时期服装大体上分为荷兰风时代和法国风时代。 荷兰风时代也被称为“3L”时代,即长发longlook、蕾丝lace、皮革leather 三者流行的时代。男装填充物取掉,造型宽松了,Ruff领变成了翻领或披肩领。男服胸前、袖子上仍有裂缝装饰,袖克夫越来越宽,出现长裤。女装裙撑取掉了,造型变得柔和,高腰身,出现大胆袒胸样式,三条裙子叠穿。 法国风时代出现时装杂志,男装变化最为显著。上衣极度短缩,衣长及腰或更短,袖子变成短袖或无袖,小立领.前开,门襟上密密麻麻一排扣子,下摆处常接一窄条垂布,白有肩料向下挂着缓带表示身份。下半身出现裙裤。缎带是巴罗克样式中很有特色的一种装饰。60年代以后,男装出现了紧身长外衣、室内服、裤子的组合。女服重新出现紧身胸衣、臀垫。 二、洛可可时期 每一种文化发挥到了极至就总会刺激另一种文化的产生,后者往往是前者的传承,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修改和发展。于是,在巴洛克后期,洛可可文化应运而生,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同时则有一种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Rococo 是从法国字 rocaille 演变而来的,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一般来说洛可可时期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 年以后)到路易十六时代(1789年截止)内的这段时期。她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有的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 洛可可风格的服装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这个时代女性为了获得男性的青睐,挖空心思装扮自己,这种努力主要表现在用紧胸衣勒细腰部以及用裙撑增大下半身体积,以及众多的装饰和淡雅的着色。这个时

服装史作业答案复杂版本

1、深衣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深衣: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衣服。1)春秋时期深衣的特点,方形领、圆形袖、下摆不开衩,将右面衣襟接长,接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以丝带系扎。上下合体下部宽广,长至踝间。领、袖和下摆的边缘都是有素色或绣绘滚边。 2)秦汉时期的深衣特点:深衣是汉代妇女的礼服。在形制上多为单层,下裳裁成十二片以应十二月;在外观上通身紧窄,长可曳地,缠绕层数更多,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腰身通常紧裹一,以防松散,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3)魏晋南北时期:深衣的总体特点是“上俭下丰”式,衣身简单,右衽,领袖具施边缘,袖子宽敞肥大。下摆部位特点突出,通常将下摆制成的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即所谓“”,“”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较长,走起路来牵动着下摆的尖角如燕子飞舞,故有“华带飞”的形容。2、民国时期男子服装的主要类型:A传统型服装:风格简化,主要类型:长袍、马褂、背心、短衫、裤、套裤、围裙,主要款式有程式时传统和裁剪,对襟短衣、斜襟长袍、一字襟和琵琶襟马褂背心。 B西式服装:主要有西装衬衫、大衣、西式裤、西式便装、工装、毛衫、军装制服。随着西风渐烈将传统装扮形式视同于中国改良富强之阻碍的改革欢呼声中渐高对西式服装的使用也日趋增加。受西方影响较深的上海男性,如:洋买办、洋学堂的学生以及西洋留学生等式中国最先接受采用西式服装的群体。西装受欢迎的原因是1)当时的西学东进社会气氛,2)与传统的中式服装相比西式服装样式简单装饰较少配伍固定,3)当时上海的功利习俗是西装的以使用的土壤,4)根据场合需要常穿西服者有时也会用中式服饰。 C中西风格的结合—新中装:1)中式服装的配伍:晚清后期时髦,如中式对襟陪西式长裤和礼帽等,典型---长袍西裤,礼帽皮鞋,2)新型服装—中西式大衣=西式衣领+中式通袖,3)中山装是当时中国思想对外来服装的改造式样形成,最早的中山装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在衣服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明袋还制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上袋盖作成倒山形笔架式,与中山装配套的裤子为西裤,它是由前后分片组成,腰围有褶裥,有侧袋和后袋,裤脚带折边。(中山装此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见自己的笔记。)3、唐代女子服装的主要类型:襦裙服——是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袍,下着长裙及回鹘服,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A襦服:主要为短襦或衫,下着长裙,要系带,肩披巾,领型多以圆形、方形为主,上襦较短,足着高头鞋。衫襦有对襟和斜襟两种均为窄袖,袖长至腕,为唐代女子常用服,年轻女子着其颜色多以红、紫最为流行。B衫:是以中国无袖的单衣,领为对襟,腰束长带、袖为上窄下宽的样式。C袍在唐代是大袖翩翩,造型十分优美,在北方

西方服装史复习题

1、举例说明古代希腊的服装样式及其特点,并比较希顿的两种样式的形制与审美特点。 多利安式希顿没有袖子,造型单纯、粗犷。一般用一块长方形的白色毛织物,长边等于伸平两臂后两肘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于从脖口到脚踩的长度再加上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穿着时,先把长方形向外折,折的量等于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这段折返叫“阿波太革玛”。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地布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上从后面提起布,在前面用大约10cm长的别针固定起来。多余的布料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 爱奥尼克式希顿是一块长方形,其长边等于两手平伸时两手腕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于脖口到脚踝的距离再加上系腰带时向上提的用量,两短边对折,侧缝除留出伸手的一段一段固定起来,约需用8--12个别针。 希玛纯:穿在希顿外面的所有外衣,广义上也泛指矩形布料。一般为方形的毛织物,大体上长约3至5.5米,宽约1至2米。穿着大致分:全身包裹式、肩部固定式、单肩式、双肩披挂式。 多里克式希顿和爱奥尼克式希顿相比,有如下区别: (1)多里克式希顿用毛织物,衣褶厚重、粗犷,具有简朴、庄重的男性特征;爱奥尼克式希顿用亚麻织物,衣褶细腻丰富,具有柔和、优雅的女性特征。 (2)多里克式有折返下来的阿波太革玛;而爱奥尼克式没有。 (3)多里克式只用两个别针在双肩固定;而爱奥尼克式用安全别针自肩到两臂固定多处。 (4)多里克式侧缝一般不缝合;而爱奥尼克式的侧缝必须缝合。 (5)多里克式没有袖子的构成;爱奥尼克式有袖子的构成。 两种希顿的流行虽然有先后,但在很多地区是并用的,一般年轻人喜多里克式,而中年以上的人喜用爱奥尼克式。 二简述托加的形制类别?,为什么说它的变化与罗马帝国的兴衰紧密联系? 答1、托加的形制类别:托加形状为椭圆形,竖长为身长的三倍,横宽为身长的两倍,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是等级象征的服装。它分化出不同类别,表示不同的地位和职业:市民为天然白色无装饰,上层议员用丝绸做料并有两条宽宽的深红装饰带,高级官吏、将军和皇帝为紫色面料并用金线刺绣。 4、试析古希腊与古罗马服装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比较希腊的希顿与罗马的托加平面展开图, (1)我们可以知道,希腊人和罗马人在处理服装形态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采用长方形块料布,追求的是一种修长的感觉;后者采用有斜边的近半圆形块料布,达到的是一种扩张的效果,其着装效果与罗马纪念碑式的建筑相适应。 (2)在缠绕方法上,希腊式和罗马式也存在着差异。前者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折叠固定,然后任其自然地披垂于人体之上,因为希腊人最懂得欣赏人体美,知道如何按照一定的目的,处理衣与人体的关系。而后者的缠法是,先把半圆的

浅析洛可可时期的服装论文

浅析洛可可时期的服装 社会历史背景 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且受到当时各种民主学说与中国思想、又化的影响,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18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在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就是西欧的中心,新兴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主义的路易王朝渐渐失去活力,处于没落的前夜。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因此,与国王主宰的宫廷相对的资产阶级沙龙文化成了社交中心,18世纪的文化就是从贵族和新兴资

产阶级的社交活动中产生和形成。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的。 一、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含义、渊源 "洛可可(Rococo)"一词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色泽柔和,粉彩色系被大量运用、崇尚自然。洛可可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又称"路易十五样式"。它的形成过程受到中国庭院设计、室内装饰、丝织品、服饰、瓷器、漆器等艺术的影响,又称"法国-中国式样",有人称洛可可风格为"中国装饰"。 二、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特点 洛可可艺术的特点是改变了古典艺术中平直的结构,采用C型、S型和贝壳型涡卷曲线,颜色淡雅柔和,形成绮丽多彩、雍容华贵、繁缛艳丽的装饰效果。除此之外,表现在印花图案上则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题,所以有人称这个时期法国的印花织物为"花的帝国"。当时主要采用蔷薇和兰花,而且蔷薇用的更多一些。在处理上采用写实的花卉,再用茎蔓把花卉相互连接起来,就像中国的折枝花卉,有时配上一些各种鸟类,这种图案明显地受中国花鸟画的直接影响。 洛可可的纹样造型多不均衡、不对称,带有反秩序、反常规的装饰倾向,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在奢丽纤秀和华贵妩媚中,呈现一种阴柔之韵和矫柔妩媚之特征。色泽柔和,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征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征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洛可可艺术是18 世纪初发源于巴黎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设计中的艺术风格。其特色是轻松优美、高尚、风雅,大量使用曲线和自然形态作装饰。 洛可可服饰的形成原因: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在这两位女性的影响下,洛可可服饰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在服装历史舞台上永不落幕。 洛可可在服饰方面的表现是通过工业革命带动了纺织业的飞速发展而得以实现的。工业革命后纺织业快速发展,从而使服装面料有了更多的选择,花样也更加繁多起来,蕾丝(lace)、花朵(flowers)、蝴蝶结(bow)、缎带(ribbon)、堆褶(puffed up)等装饰艺术大量运用到女装和男装设计中。这种花样繁多的装饰物在服饰上的大量运用就是洛可可时期典型的服饰特点。其装饰效果突出了女性的妩媚、娇柔和男性的细腻、精致。至此,大量装饰物的使用表现出以男性特征为主的巴洛克风格时期到以女性特征为主的洛可可风格时期的转变。同时,服饰的奢华和精致表现出了洛可可时期服饰的文化特征。另外,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化都对洛可可时期的文化发展起到影响和促进的作用。 洛可可服饰整体造型的特点:18 世纪中后期以后,洛可可

女装造型上最醒目的特征是由裙撑托起的向两侧突出膨大的臀部,腰部以下呈长方形;由紧身胸衣将躯干在腰部以上束裹成平挺的圆锥体,正视呈倒三角形,有丰富装饰的肚兜强化了倒三角型的轮廓。这种视觉上像圆弧形穹顶一样的整体造型就是洛可可时期人们相互追捧的夸张的造型。蓬巴杜夫人是洛可可女装最华丽的代表。其服装特别注重额外的装饰,以无数花边、缎带花结、人造花饰物和繁琐复杂的褶皱缀满全身,内裙和外裙上、下都装饰着弯弯曲曲的飞边、蕾丝,整个服装上上下下如花似锦,美丽富贵。 在具体局部造型上,洛可可服饰也有其典型的特点。比如以蓬帕杜夫人命名的蓬帕杜领口样式,它是一种设计为宽而低的领口,呈倒梯型,领口部位开口较宽,并且很低,可以坦露四分之一的胸部,而接近肩部的上领口较窄,这样的造型足以和宽而弯曲的宫廷服装领口相媲美。这种倒梯形领口款式造型与室内装饰中窗帘的自然下垂样式很相似。不难看出二者在造型上是相互呼应的。这一样式产生了洛可可服饰在总体上以不对称为主而局部对称的效果。 洛可可风格在法国持续了整整一个多世纪,波及整个欧洲大陆。洛可可艺术所具有的形式美的观念与装饰美术手法,至今仍给予艺术创造以启示。 九十年代以来,在世界时装流行大潮中,这种具有夸张的装饰个性并带有浪漫感觉的古典题材不断地为时装界所瞩目。如

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服饰风格

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服饰 摘要:通过分别描写洛可可与巴洛克时期服装的特点,再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两者对时尚和历史重要的影响力 虽然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往往被称为宏伟,奢侈,享乐,和纵欲的时期,但她们所带来的艺术影响却是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替代的. 谈到服饰就不得不提起这两个时期,她们和后世人们对时尚的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巴洛克一词可能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意思是变异的珍珠,其实这也是对这种华丽风格的讽刺. 一般来说巴洛克时期是指1600年歌剧诞生到1750年巴赫去世之间所经过的这150年.巴洛克时期的服装分成早期的荷兰风格和晚期的法国风格.荷兰时期特征主要是领子。那时荷兰盛行将拉巴领(rabat)披在肩上,这是一种带花边的方形领子.外套是繁多装饰性强的排扣,同时裤子到膝盖那么长,裤腿包裹着大腿,下面是长袜。女性从这时不用裙撑,但为了支撑,裙子常常要有三层套着穿,显得臃肿。上衣分齐脖花边大领和坦露至胸口两大类。袖子也很有特点,一节节的箍起来,就像香肠一样。等到了1650年以后,法国风格便成了主宰,这种风格就是现在最常说的那种巴洛克风格。这一时期主要是使用大量的缎带,复杂的花边。我记得一本书上这样形容巴洛克服饰:花边、缎带、长发和皮革的时代。男装最大的特点就是白衬衣的大袖子花边了,带马刺的靴子也很流行,还有羽毛三角帽和佩剑(电影<<铁面王子>>据说是法国巴洛克风的最好再现)。那时外套里都穿马甲,为的就是突出内衣.在那时,一名男子一件内衣需要100多米长的缎带装饰.这简直将奢华发挥到了极至,也难怪现在法国高级定制那么发达.这个时候出现长外套,最初没有领子,大领是后来才出现的。长外套的纽扣装饰得极为华丽从上到下钉得密密麻麻。外套的口子只扣上边几个,下面全是摆设用。后来下摆还加了衬垫使衣服下摆向外翘起来(尤其是屁股那),显出贵族特有的高傲气质.当时裤子流行灯笼裤,长及膝盖紧接着是紧身长袜,一般都是红白黑三色。鞋子是方头红跟鞋.鞋上装饰花朵或缎带,晚期时将繁复的装饰去掉,变为简洁的鞋扣。当时还有一种叫做靴袜的袜子,是穿在靴子和袜子之间的一种袜子,穿靴子的时候将靴子上部外翻,露出里面的衬子和靴袜的花边,将脚部修饰得更加奢华。再来说说领子,这领子对发型也是有影响的.文艺复兴的时候因为用西班牙硬领(看过堂吉珂德的应该都知道吧),所以男人的头发必须是短的,到了巴洛克时期这种让人不舒服的玩意摘掉了,男性于是开始蓄起了长发,后来由于君主的影响发展成带假发,假发上往往还扑上面粉来固定型。男帽一般为黑色,有大量色泽艳丽的羽毛和花边,由于帽檐从三面向上翘,所以又称“三角帽”.巴洛克后期开始时兴领饰,把一块细布打摺围在脖子上,用花边缎带扣住,这就是领带的前身。巴洛克女装的特点是大量褶皱和花边。上衣流行紧身胸衣,外面套无袖的短外衣,在腰部是成“V”字形。法国时期领口更深了,几乎露出胸部以上全部空间。领口边缘用花边镶嵌,或是系一小段丝绸打上花结。衬衫肥大,袖子镶着大量花边,有时候袖子打成很多段,每段都镶嵌花边,非常华丽。当女性外出时穿披暗色的斗篷或是男人样式的长大衣。裙子嘛,因为在腰间打摺所以显得膨大,最外层的裙子从腰开叉向外翻,有时还用花结或是扣子系起来,好像窗帘那样.而里面的衬裙往往用不同颜色和质料产生漂亮的对比,而且往往上面有大量刺绣图案。路易十四时期,也就是巴洛克风格最盛行时期,最流行大团花饰和果实图案,路易十五时期是过度时期,图案较小。而路易十六时期已经转到了洛可可时期,时兴的花纹都是小碎花。巴洛克时期女人

浅析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点

浅析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点 莫小燕1200410310 洛可可艺术是18世纪初发源于发源于巴黎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设计中的艺术风格。其特殊色是轻松其特色是轻松、优美、高尚、风雅,大量使用曲线和自然形态作装饰。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语“萝卡那”(rocaille),在建筑方面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室内装饰为主,其特点是在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到处都是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形主题的组合。洛可可风格的造型均以“C”形和“S”形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一般以不对称代替对称,色彩明快柔淡,象牙白和金色是其流行色。这种洛可可风格影响到服装、绘画、音乐、文学等文化现象,尔后在欧洲的许多国家流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艺术形式。一、洛可可服饰的形成原因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在这两位女性的影响下,洛可可服饰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在服装历史舞台上永不落幕。洛可可艺术风格是法国资产阶级的文化艺术,源于法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文化沙龙。沙龙是当时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名流等人活动的重要集中处,主要在贵族的府邸里进行,这使得建筑的室内装饰显得尤高贵。 一般来说洛可可时期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 年以后)到路易十六时代(1789年截止)内的这段时期.她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有的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男装方面,样式已经定型,是现代西装的原型,男性外套逐渐变成直线条,常伴随前

短后长的设计.同时也出现了领子的设计,袖子也有原来的大开口变成了贴合手臂的款式.1715年以后,裤子多用亮色,袜子基本没什么变化. 1760年,男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修饰,缓解紧束的腰身,变得实用多了,这种上衣称作夫拉克这是燕尾服的原型,也是现在的晨礼服的始祖,用料仍是丝绸,常有印花或条纹图案。如果说巴洛克时期是男人的世界,那么洛可可时期则是女人的世界。因此洛可可样式集中表现在女服上。这个时代是女性沙龙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装的修饰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女装的特点就是,Corset+Pannier 紧身胸衣+裙撑.到了18世纪中期,制作技术更加进步,主要在于嵌放鲸须的数量和方面.布的接缝处处理的十分巧妙,这时的紧身胸衣一般都在后边系扎。胸衣外边罩的罗布前开,在胸前装饰有倒三角形的胸饰斯塔玛卡,斯塔玛卡的中央与里面的紧身胸衣一样向下呈很尖的锐角,这不仅在视觉上使腰显得更细,风俗家认为这还把人的视线引向那“快乐的谷间”.洛可可服装面料多采用质感温软的材料,浪漫而华贵。面料多采用高雅而精致的面料,如具有优雅和透明感的缎子、消纱和蕾丝花边等。强化具有古典风格的局部特征设计,常饰以华丽花边,领部细褶和袖部装饰,精巧的刺绣工艺和诸如蝴蝶结、玫瑰花装饰等细部处理设计也非常普遍。在秋冬季的材料中,多采用诸如马海毛、高比例兔毛及具有丝光感和柔软毛型感强的材料,并注重面料的表面凹凸感与浮雕感的表面处理。服装设计题材喜好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以轻柔的浅粉色调为中心,形成明亮、柔美而优雅的色彩倾向。喜用娇艳的颜色,如嫩绿、粉红、猩红等,富丽堂皇.多采用夸张的假发、帽子、裙摆等烘托风格。运用具有洛可可式特征的发型、化妆和具有优

维多利亚时期服饰特点

维多利亚风格服饰(Victorian Fashion) 维多利亚风格指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的服饰风格风情,以唯美,高贵,雅致为主旋律 大体来说,维多利亚时代就是一个以烦琐体现优雅高贵的时代吧…… 我从各个年代的服饰变化角度切入 1825-1850 这个时期两性服裝的潮流到达一种荒谬的定点。男性服装清一色是未经装饰的黑色烟管状服裝;女性则持续使用裙撑架,利用褶皱及蕾丝等把自己过度装饰得像个会走路的婚礼蛋糕。由于缝纫机的发明,还有打版书和系统的散播,这个时期不论男人和女人的服裝都变的更为复杂。虽然男人的衣服外在看來简单却需要更复杂的剪裁来使服装线条更为贴近身体线条。 接下来重点介绍女性服饰的演变。 无论英国或西欧,再度流行起蓬松的袖摆如下图: 1840年才是有真正的维多利亚风格 此时女性的裙子又变得宽大(当然不如18世纪那麼宽)裙子并不需要刻意填充以使其膨胀,虽然也会显得丰满,但是大体上还是与自然体型相当。之后衬裙变得很沉重而且不灵活。

先从袖子谈起, 维多利亚女性的上衣其实已经具备现代女装的特色 长长的窄袖、披肩、封闭式的外衣 18世纪洛可可时代的女装,其实是开放式的外套,并且裸露裏头的低胸束腰。 这点在道德观念严密的维多利亚,是非常要不得的。 ↑洛可可时代 因此你可以看到,维多利亚女人们的上衣都是 一体成形的罩衫 最明显的改变莫过於花纹 19世纪流行的风潮,其实把装饰都留给了花边 反而在布料染色跟绣花上的功夫,其实比较简约

1850年代,19世紀女性服裝的体态轮廓,在50年代为「半球型」 这时的洛可可的气息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受到家庭的道德观影响,女人们的衣著色调变得更深,更素雅 并且全身色系相当统一。 1850年代,女性采用Hoop Skirt(或称作Crinoline)取代以往又重又热又大又不卫生的衬裙,使得她们的双脚有更多活动的自由,而她们对于這服装上一点小小的改革感到滿足。这种Hoop Skirt可能会露出女性的双脚,因此她们必须采用The Bloomer Costume內搭的长裤,而且在初期这些裙撑架是以坚固的铁制成的,这种服饰使男性受到惊吓并企图阻止这样的流行继续下去,他们毫不留情的在报纸及公开场合等利用各种方式来嘲笑这种流行趋势。Hoop Skirt的好处使得大多数女性不顾父亲及丈夫的放对,Hoop Skirt 的材料也很快地从坚固的铁制成到有弹性的钢丝,这使得裙子可以越來越轻。到了1850年代中期,时髦的裙子需要圈环或者钢箍撑起来,膨胀得很厉害。在当时的幽默或者讽刺杂志上时常可以见到嘲讽的图画。这时期裙子的膨大化是靠穿数层衬裙来实现的,一般至少重叠四到六层衬裙。女装的下半部越来越沉重。但是圈环裙的流行并没有持续多久,许多女性并不喜欢。维多利亚女王也从没穿过这样的裙子。这一样式脱离实际,非常不便,而且显得不庄重(会有暴露内衣的危险)。 在1850-1865年间,女性服饰的轮廓变得更大和趋于水平线在过去所有的线条都是向下拉的。如图: 1860年到了1860年代末期,圈环裙就被淘汰了。 和1850年代最大的差别还是裙摆的宽度 已经宽大到都可以拖地了

西洋服装史考研笔记

西洋服装史讲义 服装史概论○3 1.为什么要学习西洋服装史? 首先,许多流行现象,包括现代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以及着装讲究和常识大多来自西方服饰文化,主动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以便更好的“洋为中用”。其次,不断的反复或重复是服装流行的一般规律。服装史不仅是一部人们穿衣戴帽的历史经过,而且蕴含着许多创作灵感。薇薇安伍埃斯特伍德曾说:“过去的服装中凝聚着许多刺激我去创造的东西”。 2.中西服装史的区别? 中国服装史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环境中伴随着文明的进展和朝代的更替而形成的,属于个体发生性,西洋服装史则是伴随着文明的移动,跨越亚非欧,最后落脚到西欧诸国,属于系统发生性,其历史背景更加错综复杂,文化形态也极为丰富多彩。 3.东西方服装的差异? ○1材质:东方普遍采用透气吸湿性好的纤维材料,如丝绸、棉、麻。 西方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 ○2造型:东方多采用平面,西方多采用立体。 ○3审美:东方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在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和性别,故在服装中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 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大第二性征。 ○4裁剪:东方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宽松飘逸。西方多用立体剪裁。 ○5功能:东方多为散热,西方多为保暖。

服装起源学说○1 保护说:○1服装的御寒作用;○2服装的保暖作用;○3保护皮肤的作用。 羞耻说:○1圣经中的夏娃;○2《五经要义》云:“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瘦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 护符说:装饰品的使用被解释为对神秘力量的崇敬,是原始的图腾崇敬或巫术现象。 装饰说:动物的本源性冲动,希望引得异性注目,炫耀自我。○1文艺复兴德意志风时期,男子布里齐兹(breeches)上的科多佩兹(codpiece)。○2文艺复兴以后,女子紧身胸 衣,裙撑和臀垫的使用。 古代服装 服装史上的“古代”是人类进入有史时代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在那里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古代东方世界,主要指埃及和西亚;另一块是地中海北岸,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古代服装受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以及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其服装的总体特点是造型单纯、朴素,一般不做剪裁和缝制,或做简单的裁剪和缝制。古代诸国的衣服大多是用一块宽大的衣料披挂、缠裹在身上的多来帕里(drapery)。 地理环境 埃及东西两侧由细长的山脉和沙漠包围着,形成天然的屏障,因此可以保持其文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平静地发展着。 两河流域(西亚)被平坦的沙漠包围着,没有天然的防护,民族间攻防无常,争斗不断,形成一种激烈的、动荡的、不安分的民族性格。 希腊文化圈指的是巴尔干半岛南部以及周边岛屿。有着航海国家特有的开放。 古罗马发祥于意大利半岛,鼎盛帝国时期,地中海为其内海。讲究等级制度。 文化性格(民族特点) 古埃及和古西亚的两河流域这两个地区具有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一种是平静的,一种是跃动的。从文化形态上看,希腊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古典美,而罗马人只不过是对希腊文化的承袭。但是罗马人却发展了这种文化,取得了希腊所不曾有的成就。如果说希腊的服装文化特性是“艺术性和多样性”,那么罗马的服装文化特性则是“社会性和统一性”。 古埃及是同一个民族在同一个地域中经营一个相对固定的国家,是一个相对“静”的历史。在古埃及,宗教意义特别重要,也是理解其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唯一钥匙。埃及人专心致志地为神服务,崇敬太阳和尼罗河(对太阳的崇拜反映到衣服上如17页L9、k5 loin cloth的发射状图案)。 古西亚是由多个民族形成的许多城邦国家,它不断地进行着战争,不断地更换着主角。双方的文化性格截然不同:古埃及文化高深、华美,但较为封闭;两河流域的文化则是鼓噪、热烈、响彻西方,但余韵不长。(西亚文化性格反映到衣服上如卡乌娜凯斯(kaunakes)颇有动感的流苏装饰。)这种凶暴与柔和,激情与宽容,完全对立的双重性格表现在服装方面:紧身的丘尼克外缠裹着好几层大型流苏装饰的卷衣,紧张与迟缓、平静与跃动、抑制与夸张这种极度对立的因素共存于他们的服装当中。 希腊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古希腊文化那现实与理想、精神与肉体巧妙的均衡关系。古希腊

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

这学期学了这门选修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点。 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服饰特点是:人体曲线成为了服装的审美关键。所以女子服装,重心下移,上身则收细腰,下身被夸大使身体像铜钟。这种风格加上东方丝绸、折扇,以及精巧的服饰配件,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旋律。一直到包洛克服饰,这一时期女子服饰仍然讲究曲线、垫臀、配合紧身上衣,呈现出丰乳翘臀的形象。将女人推到繁华之间的盛装的是洛可可时期的服饰。在这个时期,女装强调温润柔艳、装饰琳琅,将浮华装饰于女子的服饰上。但是这种美是建立在对女性身体的摧残上的。 一、洛可可服饰的形成原因 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工业革命后纺织业快速发展,从而使服装面料有了更多的选择,花样也更加繁多起来,蕾丝(lace)、花朵(flowers)、蝴蝶结(bow)、缎带(ribbon)、堆褶(puffed up)等装饰艺术大量运用到女装和男装设计中。至此,大量装饰物的使用表现出以男性特征为主的巴洛克风格时期到以女性特征为主的洛可可风格时期的转变。同时,服饰的奢华和精致表现出了洛可可时期服饰的文化特征。另外,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化都对洛可可时期的文化发展起到影响和促进的作用。 二、洛可可服饰在色彩和装饰上的特点 (一)柔和艳丽的色彩和自然形态的装饰 洛可可服装的显著特点是柔媚细腻、纤弱柔和,这使整个服装风格趋于柔美化、繁复化。在服装中大量运用夸张的造型、柔和艳丽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态的装饰,给人以奢华浪漫的视觉效果。 (二)对装饰效果的注重与表现 洛可可女装由内部的紧身胸衣、倒三角形脚片(斯塔玛卡)、裙撑(帕尼埃)和罩在裙撑外华丽讲究的衬裙以及最外面的罩裙(罗布)组成。紧身胸衣和裙撑这对孪生姐妹在很大程度上缔造了洛可可女装浪漫、迷人的华贵风情。

西洋服装史试题

选择题 1 ?古罗马服饰色彩:以白色或者乳白色为主体,最多加进紫色的装饰带“克拉布斯”或织 进边饰。崇尚紫色,推罗紫,紫色衣服在罗马是高贵的王权的象征。女性在婚礼上使用白色和象征火焰的红橙色。罗马妇女使用的色彩有猩红色,紫地丁金盏花色、藏红花的黄色、风信子紫、铁锈红、海蓝色、青色、绿色等。 2?埃及头饰及象征意义:上埃及的装饰象征是“鹰”,代表不死鸟“拉,下埃及的装饰象征是“蛇”代表邪恶之神,镶有“鹰与蛇”的“二重冠则代表上下埃及的统一。 3.10世纪的欧洲女装,斗篷:斗篷,即曼特,是一种无袖的卷缠状或披肩装的长披风,是这一时期男女皆用的外出服,其形状有圆形和长方形,一般在胸前或肩上固定,也有套头式的。用料有缎子、织锦等,还常用金线、丝线做缘饰处理,面的颜色和里子的颜色形成对比。 4.文艺复兴时期女装(最引人瞩目的) 意大利风时代: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服装具有开放、明朗、优雅的风格。男装变得雄大,女装变得浑圆。意大利服装的特是从面料开始的,男装一般仍为普尔波万和肖斯的组合,内衣修米兹变短,英语称夏次(shirt衬衣)女装是在腰部有接缝的连衣裙,称作罗布。女子的外衣是有华丽刺绣的曼特,色彩明快,高腰身,拖裾,有袖子,但和男子一样,袖子为装饰用。耳环已成为普遍的装饰品。威尼斯开始流行高底鞋一乔品到十六世纪后半叶,乔品逐渐被高跟鞋取代。 德意志风时代:德意志风的主要特色是斯拉修装饰(裂口装)。这时的男女服装腰节都较高但从整体造型上,男子服装仍以上体为重心,衣身宽松,呈方形,与此相对,女子服装则把重心放在下体部,窄肩,细腰,丰臀大裙子,腹部尤其宽大,与细腰形成对比裙子用色彩各异的厚地面料做成镶有宽宽的刺绣花边或丝绒边。 西班牙风时代:西班牙服装外观特征是威严,正统,沉着的单色,特别是黑色中洋溢着天主教的神秘主义和禁欲色彩。 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特征主要表现在这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填充式时代,主要特色表现为:第一,男子上衣短裤,男女袖子上施加填充物,表面装饰斯拉修;第二,独立制作,独立使用的褶饰领“拉夫”出现在男女服上,成为一大流行。第三,女服中裙撑“法勤盖尔”的发明和使用,使女装下半身膨大化成为定型,第四,与下半身膨大化相对,女子在上半身盛行使用紧身胸衣“柯尔?佩凯” 5.切口装发源地:德国 6.巴洛克风格:巴洛克一词,一般认为源于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有瑕疵的珍珠17世纪末叶以前,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的、稀奇古怪 的、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一般指违反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做法。1888年《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把其定义为一种艺术风格,其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