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3中医药名词术语【中药】(种类)
第13章 中药基础知识

13.4.1 炮制的目的
• • • • • 1.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 4.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味、矫臭,以便 于服用。
• 服药时间: • 补虚药宜饭前服;消食药或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饭后服;泻下药、驱虫 药宜空腹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睡前服;截疟药于发作前两小 时服;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13.8 结语
•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防病治病的各种药用物质; • 中药复方是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君臣 佐使等配伍的独特规律及效用的优越性已为长年累月的临床实 践所证明。 • 中药现代化,即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现代中药。 • 中药现代化目的: • 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 • 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产业化), • 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
13.4.3 中药的用量
• • • • • • • • • • • • • • • 根据药物性能确定用量: 凡有毒的,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如乌头、雄黄之类; 质重的药物用量要大,如代赭石、牡蛎类; 质轻的用量宜轻,如蝉蜕; 芳香类药物用量宜轻,如丁香、檀香。 根据病情需要确定用量: 病情轻或慢性病,用量宜轻; 病情深重顽固用量宜大。 根据配伍、剂型确定用量: 一味单用、用量宜重,复方配伍,用量宜轻。 方中主药用量宜重,辅药用量宜轻; 汤剂用药宜重, 丸散剂用量宜轻。 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确定用量: 妇女、老年、体弱、儿童用量宜轻, 男子、体壮、年轻用量宜重。
13.5 给药途径及剂型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中药是一种传统的医学方法,主要使用天然草药、动物和矿物等天然材料制成,用于治疗疾病或维护身体健康。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独特的配方而闻名,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和广泛的运用。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中药名词的解释:1. 陈皮:指晒干后的柑橘皮,味苦、性温。
陈皮有行气、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呕吐、咳嗽、胸闷等症状。
2. 人参:指人参根,为常见的滋补药材,味甘、性微温。
人参具有补气养血、益肾壮阳的功效,常用于虚弱疲劳、气虚乏力等症状的治疗。
3. 阿胶:指熬炼制成的深褐色胶状物,由熊胆、石蜜等原材料制成。
阿胶具有滋阴补血、润燥养肺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贫血、咳嗽、气管炎等。
4. 当归:指芹菜科植物Angelica sinensis的根,为妇科疾病的常用药材。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调理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5. 黄连:指黄连科植物Coptis chinensis的根茎,味苦、性寒。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止痢利胆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性感染、痢疾等。
6. 冬虫夏草:指虫草菌寄生在蝙蝠科昆虫幼虫体内的干燥子实体,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
冬虫夏草具有补肾壮阳、免疫调节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阳痿等问题。
7. 当地参:指生长于高山地区的人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当地参常用于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尤其适合虚寒体质的人群。
8. 炮姜:指将生姜煮熟后晒干的姜,味辣、性温。
炮姜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性腹痛、呕吐等症状。
9. 五味子:指五味花植物的果实,原产于我国北方。
五味子具有涩肺益肾、镇咳止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10. 茯苓:指多孔菌物Fu Ling的菌核,味甘、性平。
茯苓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脾胃虚弱等问题。
中药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使用。
虽然中药有其独特之处,但在服用时仍需谨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更为安全有效。
最全中医术语英文大全

中医①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②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ian ①中医学的简称。
②本学科专业职业队伍。
中药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中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药学 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学科的统称。
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中医药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中医与中药的合称。
中医药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合称,侧重反映中医与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中西医结合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原则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方剂学 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
中医内科学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外感温病、内伤杂病等内科疾病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过度则易导致疾病
10
风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
11
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主收引;寒性清澈
12
暑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暑气多挟湿
13
湿邪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6
浮脉
主表证,病邪在经络肌表
27
沉脉
主里证,病邪在脏腑
28
迟脉
主寒证阳气不足
29
数脉
主热证,阴液亏损
30
滑脉
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
31
涩脉
主血少、气滞、血瘀、精伤、痰食内停等证
4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与五脏相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
5
精、气、血、津液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6
心包络
包裹在心脏外围的一层衣膜,护卫心脏,传导心主的命令
7
命门
位于两肾之间,有生命之门的含义,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维持生命的要素
8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伏气),是自然界六种异常气候,是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14
火邪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扰心神;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
15
疠气
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病邪,可通过空气、饮食、接触等途径侵入而致病
16
正气
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
17
邪气
各种致病因素
18
虚证
【中医大全】中医药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名词术语解释二画十八反是指药性相反不宜配伍同用合用会引起不良反应或使毒性增加者如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与乌头相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与甘草相反;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与藜芦相反其十八之数出自韩保升《蜀本草》之言谓《神农本草经》中相反者十八现所流传的歌诀皆非十八之数十九畏是指药性相畏、恶其义与“相反”、“相恶”相似不能配伍同用者属配伍禁忌范畴与药物“七情”中的“相畏”含义不同如硫磺与朴硝相畏;水银与砒霜相畏;狼毒与密陀僧相畏巴豆与牵牛相畏;丁香与郁金相畏;牙硝与三棱相畏;川乌、草乌与犀角相畏;人参与五灵脂相畏;肉桂与赤石脂相畏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为以中药功效特性分类的一种方法首创于北齐徐之才亦有人认为是唐代的陈藏器提出的后世作为方剂的分类法具体各剂详见本条丁香本品又名丁子香以形气而得名“以其似丁子”(《齐民要术》)、“其自出枝蕊上如钉”(《开宝新详定本草》)而且其气甚芳香故名本品之花蕾即公丁香果实即母丁香(鸡舌草)入药多用公丁香人参原名“入?”本品以生长时间较长及其形状而得名(?)既侵字浸渐之意后世因?字笔画繁多遂以参字代之“人?年深侵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故谓之人参”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形状如刀圭的圭角一端尖形中部略凹陷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三画三七本品又名山漆人参三七以形、用而得名因“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品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又因其苗似人参故又名人参三七简称参三七三品为《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分类法无毒可以多服久服不会损害人体的列上之品;无毒或毒性不大而可治病补虚的列为中品;有毒和性较峻烈而不能长期服用专于祛邪治病的列为下品三棱又名荆三棱本品以叶之形状和产地而得名“三棱叶有三棱也生荆楚地故名荆三棱以著其地”(《图经本草》)下三虫见杀三虫条下水气“水气”指水湿之邪能使水湿下行由小便排出以达到消除水肿的药物其作用称之为下水气药如浮萍等《本经》谓浮萍“下水气”下气即降气见该条下气消痰见降气化痰条下乳即通乳见该条下乳汁见通乳条下食与消食同义饮食不消食积气滞脘腹胀满饮食不下食消气行则饮食自下药如青皮《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下瘀血破血逐瘀使瘀血从下排出用治腹痛或有癥块及血瘀月经不通证药如大黄大补元气大力补助元气之义大补元气药有较强的扶正作用治疗元气虚弱病证对气虚欲脱者可起“补气固脱”之功药如人参大青叶本品以色而得名“其茎叶皆深青故名”大黄本品以色而得名因其性“骏快”(《本草经集注》)能“推陈致新如?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李杲)其质佳者切面之纹如锦故《千金》称之为“锦纹大黄”现常称为锦纹军又因四川为其产地之一故又名川军大戟本品以其性劣而得名“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山药原名“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尽失当日本名”山楂“楂”原作“?”以生长环境极其味而得名因“此物生长于山原茅林中”“味似?子”故名山楂(按:?子味蔷薇科植物木桃的果实)山慈菇本品以生长环境及象形而得名因其“生山中湿地根如慈菇”《本草拾遗》“根状如水慈菇故有诸名”川芎本品原名芎?以功效及主治证的部位而得名“人头穹窿穷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之名”“出蜀中者为川芎”川楝子本品原名楝实又名金铃子“楝实以蜀川者为佳”(《图经本草》)故名川楝子又因“其子如小铃熟则金黄名金铃形象也”故又名金铃子马齿苋本品以形性而得名因“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似苋故名”马兜铃本品以果形而得名“蔓生附木而上叶脱其实尚垂状如马项之铃故得名也”四画开心孔开通心窍之义见开窍条开心益智开通心窍增进智慧之义具有开心益智的药物多为开窍安神交通心肾或补益心气之品适用于痰涎沃心昏愦神呆或正虚神衰健忘等证药如远志人参《本经》曰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开心益智”远志:“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开郁化食开郁结化食滞之义开郁化食之药多为辛香温燥之品适用于气滞湿郁饮食不化之证药如砂仁等开郁醒脾能开导郁结苏醒脾运的药物作用谓之开郁醒脾适用于思虑伤脾气机郁结所致的胸脘痞闷不舒等症药如佛手甘松等开宣肺气见宣肺开窍开窍闭苏神志之义开窍药辛温芳香性走窜能使窍闭神昏者恢复常态适用于热病中风等出现神志昏迷口噤不语的窍闭证药如麝香冰片石菖蒲等开窍宁神开通心窍安定神志用语痰浊湿浊蒙闭清窍神志昏乱及癫狂痴呆等证药如石菖蒲等开窍辟秽开通心窍化浊辟秽之义具有芳香开窍化浊辟秽作用的药物适用于痰浊蒙蔽心窍神志昏迷的闭证药如苏合香开窍醒神能开通心窍苏醒神志的药物作用谓之开窍醒神开窍醒神药气味辛香性善通窜适用于神志昏迷口噤不语的闭证药如冰片麝香等开膈即宽胸利膈之义适用与水湿痰浊阻塞胸膈使气机不畅出现胸胀满心下坚痞等症药如枳实厚朴等王不留行本品又名留行子以其性而得名“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而不能留其行天门冬本品以其生长性状及功效而得名“草之茂者为?俗作门此草蔓茂而功同麦门冬故曰天门冬”天花粉本品以古时常捣烂滤汁淀粉用而得名“其根做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天南星本品以形得名“南星因根圆白形如老人星状故名南星”天然药物即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等非人工提取或化学合成的药物木瓜本品以形味而得名因“木实如小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郭璞)或云:“木瓜味酸得木之正气故名亦通”(按:酢同醋言其味酸也)木通本品古称“通草”因其“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不老延年延缓衰老健身益寿之义在《神农本草经》内尤其实在该书得上中品药内有许多药的功效都提到“不老延年”“久服不老”或“不老神仙”等这一方面是对某些药的溢美之词也给某些药物披上了一些神秘色彩;另一方面也指出某些药物确有补益身体的作用有的还能延缓衰老药如鹿茸干地黄紫灵芝等五加皮本品以叶形而得名因“此药以五叶交加者良故名五加”(〈本草纲目〉)其根皮入药故称五加皮五灵脂本品为复齿鼯鼠之粪便以形而得名因其“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灵气也”车前子本品以生长环境而得名因“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故名车前之名”药用种子故名车前子止血制止出血之义止血药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不同各详本条止血安胎安胎作用之一止血而安胎适用于胎漏下血者药如苎麻根阿胶止血散瘀止血药中兼有散瘀作用者谓之止血散瘀适用于瘀血阻滞经脉血不循经的出血症候药如参三七止呕能制止呕吐的药物作用谓之止呕具体作用有温中止呕清胃止呕降逆止呕等不同各详本条止带制止赤白带之义收涩止带者味多酸涩适用于脾肾虚之带下药如金樱子芡实龙骨等清湿热止带者味多苦寒适用于湿热带下药如椿皮黄柏等止咳即制止咳嗽有宣肺止咳温肺止咳润肺止咳敛肺止咳化痰止咳止咳平喘等详见各条止咳平喘止咳嗽平喘息之义止咳平喘药有止咳下气平喘和不同程度的化痰作用适用于咳嗽喘息等证药如杏仁苏子百部款冬花紫箢等止痛能制止疼痛的药物作用谓之止痛具体作用有祛风止痛祛寒止痛行气止痛活血止痛通络止痛缓急止痛等不同各详本条止痛镇痉制止疼痛镇熄痉搐以用于剧烈的疼痛或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药如全虫蜈蚣等止痹痛能制止因风湿之邪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酸麻痹疼痛的药物作用谓之止痹痛药如威灵仙独活等水飞药材炮制方法之一是将药物先碾成末放入乳体内加水研磨再倾出上浮混悬液然后再将下沉的粗粉继续研磨如此反复操作至无声为度再予静置待药物完全沉淀后倾出清水将下面的沉淀物晒干既成贝母本品以其形而得名因其“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经集注》)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为主要产地以原生药为主要特点的用以治病的药物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因中药来源于矿物动物植物其中以草类药为多数所以古代称之为“本草”以毒攻毒以有毒的药物治疗痈肿疮毒等邪毒证之义攻毒药以外用为主适用于麻风痈肿疮毒等药如斑蝥露蜂房大风子砒石升药等牛黄本品因出自牛胆并以形色而得名“今人多就(牛)胆中得之一子大如鸡子黄相重叠药中之贵莫复过此(《本草经集注》)然人多伪之试法但揩摩手甲上甲黄者为真”(《图经本草》)本品别名“丑宝”因“牛属丑”故隐其名牛膝本品以形而得名因“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本草经集注》)升阳见升提中气条升举中气见升提中气条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为药性理论之一升是上升升提;浮是发散上行;降是下降降逆;沉是泄利收敛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邪的作用如麻黄升麻柴胡等沉降药下行而向内有泻下清热泻火利尿重镇安神降逆收敛的作用如大黄芒硝代赭石牛膝等凡辛甘温热的药药质轻如花叶类药大多为升浮药;凡咸酸苦而寒凉的药药质重如矿物介类及根果实类药大多为沉降药升麻本品以形性而得名“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升提中气药性上升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谓之升提中气亦称“升举中气”或“升阳”升提中气药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及内脏下垂等病证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气味即四气五味简称气味亦称性味为中药性能理论的主要内容详见“四气”于“五味”条长肌肉长肌肉即生长人体肌肉之义能生长肌肉的药物性味大多甘平具有健脾益气血作用脾主肌肉脾胃健则气血充盈五脏得补肌肉丰满健壮故有长肌肉之功药如甘草薯蓣胡麻干地黄等化老痰消除老痰证老痰多由火邪熏于上焦肺气壅滞津液凝而成痰积久胶固症见痰结成粘块凝滞咽间则稠粘难咯咽之不下药如青礞石等化毒即解毒之意这里得毒石指热毒蛇虫毒等化斑化除斑疹之义化斑药性味多为甘寒或苦寒功能清热凉血解毒适用于温病邪入血分皮肤出现斑疹者药如犀角紫草玄参生地大青叶等化湿化中焦湿浊之义湿性粘滞阻滞气机化湿药辛温芳香能辛散行气化中焦湿浊醒脾和胃适用于湿阻中焦见脘腹胀满恶心食减肢体困倦舌苔厚腻者以及湿温暑湿等证药如藿香苍术白豆蔻等化湿和胃化除湿浊调和脾胃之义亦称和中化湿化湿和胃药气味芳香辛温而燥善化脾胃湿浊适用于湿阻中焦脾胃失和而见脘腹痞满恶心呕吐食少便溏舌苔白腻者药如藿香砂仁等化痰消除痰浊之义化痰药具有燥湿化痰清热化痰祛风痰化痰软坚坠痰等不同作用各详本条化痰开窍化除痰浊以开通心窍回苏神志谓之化痰开窍化痰开窍药性味多属寒凉适用于热病痰热蒙闭心窍而致窍闭神昏痰涎壅盛之症药如牛黄竹沥等化痰止咳消除痰涎制止咳嗽用于痰阻于肺咳嗽气喘等证药如紫苑款冬花等化痰软坚化痰浊而散坚结之义为软坚散结作用的一个方面详各条化痰除痞即化除痰浊消除痞满之义化痰除痞药多辛温或苦寒适用于因痰浊停滞所致得气机不畅胸脘痞闷之症药如半夏枳实等化瘀止血止血药兼有化瘀作用者谓之化痰止血化瘀止血药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对于瘀滞而出血不止者尤为适宜药如三七茜草蒲黄等化腐排脓消除机体腐烂组织促进疮疡脓液排出谓之化腐排脓适用于疮疡溃烂脓液排出不畅之症药如砒石升药等介类潜阳介类药具有平肝潜阳作用者详见平肝潜阳条月季花本品以花期而得名“叶子于蔷薇而花深红千叶厚瓣逐月开”乌药本品以色得名“乌药生岭南---------根色黑褐”(《本草拾遗》《本草纲目》亦谓“乌以色名”丹参本品以色而得名因“其根皮丹而肉紫”文火是指煎药时火力之小而缓者煎煮药物应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火力(亦称火候)如补虚药就宜用文火煎煮使药汁浓厚药力充足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其形状如刀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故名.一方寸匕等于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多,草木药末为1克左右.巴豆本品以产地及形而得名.因此物”生巴郡(今四川重庆)川谷.”(<别录>),”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本草纲目>).引火下行引上炎之火下行,而消退火热之证谓之引火下行.这一功效,用于肝阳上亢的头疼眩晕;胃火上炎的牙龈肿痛;血热妄行的吐?.由于火降而使血不上溢,故亦称”引血下行”.药如牛膝.引火归原使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火下归于肾,称引火归原.具有引火归原作用的药物,性味辛热,能温补肾火,适用于面热,头晕,咽痛,腰酸脚冷的“火不归原”证.药如肉桂附子.引血下行引火下行作用的一个方面.详该条.引经报使指某些药物能引其它药物到达病变部位的作用,好象向导一样所以叫作引经报使.其中一是引向经脉,如太阳经病用羌活为引,阳明经病用升麻,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厥阴经病用吴茱萸为引.而是引向该疾病所在,如咽喉及上部肺脏疾病用桔梗载药上浮以达病所;下焦及下肢病用牛膝引药下行以达到病所.双润药材炮制方法之一即将药材经两次软化处理使之软润之义双润的方法是将已湿润一个时间的药材取出放在太阳晒一下使水分蒸发一部分另一部分水分则渗透到内部组织中去然后再进行湿润直至润透为度此法多用于水分不易渗透到内部去的药材如双润泽泻五画玉竹原名“葳蕤”本品以其形态而得名因“其叶光莹而象竹其根多节故有------玉竹------诸名”甘补指甘味药有补益的作用如人参黄芪补气;熟地当归补血;沙参麦冬补阴;鹿茸肉苁蓉补阳皆为甘味药甘松本品原名“甘松香”因具芳香之气“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后简称为“甘松”甘草本品以味甘而得名又名“国老”因甘味能缓能和“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药性论》)甘润指甘味药质润有润燥的作用如蜂蜜饴糖等甘缓指甘味药有缓急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说明缓急药和拘急疼痛调和中焦的作用如甘草饴糖等去三虫见杀三虫条去头目风去除头目之风邪治疗因感风邪而致头目疼痛昏眩经久不愈时作时止药如防风菊花白芷等去伏尸治疗“伏尸”病之义伏尸亦称“鬼疰”“劳?”等似为肺结核病治宜清肺降火、化痰、止咳、平喘药如天门冬、沙参、白及等如《本经》谓天门冬:“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去面?去除面部黑色斑点之义面?多因肾虚或气血不足所致治宜补阳益阴药如菟丝子、玉竹等通常多用外治面?如以菟丝子捣汁敷面《本经》曰:“汁去面?”去恶气见辟恶辟秽条去恶肉见浊疮去腐条去积见消积条去脏腑沉寒痼冷沉深沉;痼经久难治的病去脏腑沉寒痼冷意为去除因脏腑阳气不足阴寒之气日深以致久治不愈的阴寒之证去沉寒痼冷的药皆辛热之品能振奋阳气而去阴寒药如附子、肉桂、干姜等去腐除去疮口上腐烂坏死肌肉之义药如升药砒石等去腐药皆有毒性具有腐蚀作用石韦本品以形而得名“蔓延石上生叶如皮故名石韦”(《本草经集注》)(按:曰:“柔皮曰韦”)石膏本品别名“寒水石”以质能及药性而得名“火煅细研醋调封丹灶其固密甚于脂膏此盖兼质与能而得名”(《本草衍义补遗》)“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龙眼肉本品以形而得名因其有一枚黑色而光泽的种仁形似眼球故曰“龙眼龙目象形也”入药用其肉质的假种皮因而处方上多写“龙眼肉”本草为中药学的古称本草即本源于草之义五代韩保升谓:“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故本草多是我国历史上记载中药的著作所通用的名称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平抑肝阳甘味刚脏需阴血以濡养肝阳才不致上亢能抑制肝阳上亢的药物作用谓之平抑肝阳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药如白芍石决明平肝定惊平肝药兼有定惊作用者谓之平肝定惊适用于热盛动风所致的惊痫痉厥等证药如玳瑁平肝熄风能平熄肝风内动的药物作用谓之平肝熄风适用于肝阳上亢而引动肝风的头晕目眩惊痫抽搐等症药如羚羊角平肝潜阳平定潜降上亢肝阳之义平肝潜阳药以矿物药介类药(软体动物的贝壳)居多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药如龙骨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等其中属介类者亦称“介类潜阳”兼有滋阴作用者亦称“滋阴潜阳”(如龟板鳖甲)平肝镇痉能平熄肝风解除痉挛抽搐等症的药物作用谓之平肝镇痉适用于肝风内动所引起的痉挛抽搐药如钩藤平性指药性的寒热之偏性不明显它既可用于寒证也可用于热证的一类药物称平性药如茯苓山药等平胃气调和胃气之义《本经》曰大枣能“平胃气”大枣有调和补益护卫脾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之证并可保护脾胃免受其它药物或食物的损害平喘又称定喘即制止或减轻喘息之义喘息有虚实之分有实邪者需祛邪平喘;虚喘则需敛肺纳气平喘故平喘又分宣肺平喘泻肺平喘纳气平喘等详见各条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脏腑及其所属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即对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变起着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如同属清热泻火药有的偏于清肺火;有的偏于清肝火;有的偏于清心火各有所长可分别称其为归肺经归肝经和归心经四气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性热与温寒与凉仅程度不同而已凡能治疗寒证的药物皆称为温热药;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皆称为寒凉药寒性药物如石膏黄连;热性药物如附子干姜;温性药物如麻黄桂枝;凉性药物如葛根薄荷等另炖或另煎指不与其他药相混单独另炖或另煎适用与某些贵重药物为更好的煎出其有效成分避免与它药同煎时的损耗如人参切成小片后放入加盖盅中隔水炖2小时又如犀角亦可切成小薄片另煎2小时取汁服生地黄本品以“三才”分其质优劣及因根皮之色而得名“生者以水浸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入药沉者为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大明本草》)“根长四五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曝干乃黑”生肌敛疮见敛疮生肌条生药指来源于自然界有生命的动植物未经提取而直接作药用者中药大多属此生姜本品以功用而得名姜繁体字为“?”疆也“?能疆御百邪故谓之?”(王安石《字说》)姜之根茎鲜者为生姜干者即干姜生津资生津液之义生津药行味大多甘寒适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咽燥及消渴病根据药性的不同有“清热生津”与“养阴生津”之分各详本条生津止渴滋生津液以消除口渴谓之生津止渴生津止渴药多为甘寒之品适用于热病津伤口渴及消渴多饮等证药如天花粉芦根等发汗解表通过发汗使邪从外出以解除表邪的药物作用谓之发汗解表亦称发表适用于外感初起邪在表者药如麻黄香薷等发表即解表见该条发表透疹通过发表以透出隐之未透之疹的药物作用谓之发表透疹适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者药如升麻发表散寒能发散在表的寒邪的药物作用谓之发表散寒亦称解表散寒或发散表寒本类药多为辛温之品适用于外感寒邪在表药如紫苏羌活等发泡能刺激皮肤局部发起小泡的药物作用谓之发泡发泡疗法可用于疟疾风湿痹证牙痛等如毛莨发泡发散风热发散风热外邪之义为辛凉解表的主要作用性味辛凉为主除辛散外邪外并有一定的清热作用适用于风热表证及风热头痛咽喉痛等药如薄荷、牛蒡子蝉蜕等发散风寒发散风寒外邪之义为辛温解表药的主要作用性味辛温能发散肌表风寒而解除表证适用于风寒表证及风寒头痛、肢体疼痛药如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等代赭石本品以产地与色而得名代代郡(古郡名);赭赤色基原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古以“出代郡者名代赭”(《别录》)仙茅本品以其叶形而得名因“其叶似茅久服轻身故名仙茅”白及本品以其生长形态而得名因“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白头翁本品以形得名因“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故以为名”(《本草经集注》)白花蛇本品以纹色而得名因“其文作方胜白花”(《图经本草》)白附子本品以形而得名“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白蔹本品以功效而得名因“白蔹服饵方少用惟敛疮方多用之故名白蔹“白鲜皮本品又名白以气而得名因“气息正似羊?故又名白?(《本草经集注》)“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气--------故有诸名”白薇本品以形而得名“微细也其根细而白也”令人悦泽使人颜面部色泽美好之义亦称“使人润泽好颜色”药如冬瓜仁柏实、白芷、核桃仁等《本经》谓白瓜子“主令人悦泽好颜色”柏实“久服令人润泽美色”包煎指入汤剂时有的药要另用纱布包好入煎煮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有些药物直接入水煎煮则易使锅底焦糊如车前子;二是有些带毛的药物直接入煎则毛不易滤过服时能刺激咽喉如旋覆花等;三是有些药物由于质轻细小易浮于汤液表面如海金沙等。
中药知识归纳总结

中药知识归纳总结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知识。
本文将对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功效、使用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药知识。
一、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是指以草本植物、矿物、动物组织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采集、炮制等一系列加工工艺,制成具有药用价值的药物。
中药具有综合调理、原理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二、中药的分类1. 草药类:主要由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或全草构成,如罗汉果、银花等。
2. 树木类:主要由乔木或灌木的根、茎、叶等构成,如人参、杜仲等。
3. 动物类:主要由动物的腺体、内脏或分泌物等构成,如鹿茸、熊胆等。
4. 矿物类:主要由天然矿石或矿石的提取物构成,如石膏、朱砂等。
三、中药的功效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常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以下是中药常见的功效和应用范围:1. 温阳补益:如肉桂、桂枝,常用于阳气不足、寒症等。
2. 行气活血:如川芎、赤芍,常用于瘀血、络气不畅等。
3. 消炎解毒:如黄连、金银花,常用于感染、炎症等。
4. 通经活络:如当归、川芎,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
5. 安神助眠:如黄连、酸枣仁,常用于失眠、焦虑等。
6. 调和脾胃:如炙甘草、山楂,常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四、中药的使用方法中药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煎煮:将中药材加水煮沸,煮至药液变色,常用于草药、树木类的药物。
2. 泡服:将中药材用热水泡取药液,常用于饮片等制剂。
3. 煎炒:将中药材加热炒制,常用于动物类、矿物类的药物。
4. 磨粉: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常用于外用药膏、药水等。
五、中药的注意事项1. 选用正规渠道购买中药,避免购买劣质药材。
2. 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使用中药,避免滥用或误用。
3. 注意中药的剂量,不可过大或过小,遵医嘱使用。
4. 注意中药的贮存,避免阳光直射、潮湿等情况。
六、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中药在现代医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中医药名词翻译

中医药名词翻译1 总论序号汉文名英文名注释中医①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②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ian ①中医学的简称。
②本学科专业职业队伍。
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药学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学科的统称。
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中医与中药的合称。
中医药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合称,侧重反映中医与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中西医结合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原则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方剂学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
中医内科学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研究外感温病、内伤杂病等内科疾病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
200个中医术语解释大全(收藏)

200个中医术语解释大全(收藏)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热解毒药
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
heat-clearing and detoxicating medicinal
2-4
清热凉血药
治疗外感热病时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药物
heart-clearing and blood-cooling medicinal
2-5
清虚热药
清解虚热证的药物
deficiency heat-clearing medicinal
12-4
活血止痛药
活血、行气、止痛、适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痛症的药物
blood-activating and analgesic medicinal
12-5
活血行气药
既能活血又能行气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气血淤滞
blood-activating and qi-moving medicinal
12-6
8
理气药
梳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的药物
qi-regulating medicinal
==
9
消食药
帮助消化,消除饮食积滞的药物
digestant medicinal
==
10
驱虫药
驱除或杀灭寄生虫的药物
worm-expelling medicinal
Xxxx药物
hemostatic (medicinal)
3-3
温下药
治疗寒积便秘的温性泻下药
warm purgative medicinal
3-4
峻下逐水药
能引起剧烈水泻,使全身水肿、腹水、胸腔积液患者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出的泻下药
drastic (purgative) water-expelling medicinal
4
祛风湿药
以祛除风湿、解除痹通为主要作用的一类药物
astringent hemostatic medicinal
11-4
温经止血药
对经脉有温热作用的止血药
meridian-warming hemostatic medicinal
12
活血化瘀药
畅通血行、化解淤血的药物
stasis-resolving hemostatic medicinal
blood-activating and stasis-resolving medicinal
2
清热药
有清解里热作用的一类药物,用于外感热病或阴虚发热
heat-clearing medicinal
==
2-1
清热泻火药
具有清泄里证火热作用的药物
heat-clearing and fire-purging medicinal
2-2
清热燥湿药
具有清热和燥湿作用的药物
heat-clearing and dampness-drying medicinal
wind-dampness-dispelling medicinal
wind-damp-dispelling medicinal
4-1
祛风湿散寒药
祛除风寒湿邪,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之属于寒证者
wind-dampness dispelling and cold-dispersing medicinal
4-2
liver-pacifying wind-extinguishing medicinal
16
开窍药
气味芳香,有醒神作用的药物,用于神昏闭证的急救
orifice-opening medicinal
resuscitative medicinal
17
补虚药;
补益药
补益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用以治疗虚证的一类药物
3
泻下药
能促进排泄,甚至引起腹泻,不仅治疗便秘,且能将积滞、实热、停饮等逐出体外的一类药物
purgative medicinal
==
3-1
攻下药
有强力的泻下作用,用以通导大便、荡涤实热、消除积滞的药物
offensive purgative medicinal
3-2
润下药
润滑大肠使大肠易于排出的药物
laxative (medicinal)
settling tranquillizing medicinal
14-2
养心安神药
滋心阴、养心血以安神的药物
heart-nourishing tranquillizing medicinal
15
平肝熄风药
平肝潜阳、熄风止痉止颤的药物
liver-pacifying and wind-extinguishing medicinal
==
11-1
凉血止血药
通过清血分热而止血的药物,适用于治疗血热出血
blood-cooling hemostatic medicinal
11-2
化瘀止血药
既能止血又能消散化瘀血的药物,以免淤血进一步引起出血
stasis-revolving hemostatic medicinal
11-3
收敛止血药
有收敛作用的止血药
wind-heat-dispersing medicinal
1-3
辛温解表药
性味辛温,用于治疗风寒表证的解表药
pungent-warm exterior-releasing medicinal
1-4
辛凉解表药
性味辛凉,用于治疗风热表证的解表药
pungent-cool exterior-releasing medicinal
tonifying and replenishing medicinal
tonifying medicinal
17-1
补气药
17-2
补阳药
17-3
补肾阳药
17-4
补血药;
养血药
17-5
柔肝药
17-6
补阴药;养阴药;滋阴药
18
收涩药
能抑制由于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所致的滑脱不禁的一类药物,如治疗虚证多汗、久泄、遗尿、出血、带下、滑精等。
活血调经药
既能活血又能条例月经,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产后淤血阻滞的药物
blood-activating menstruation-regulating medicinal
12-7
活血疗伤药
既能活血、消肿、止血,又能促进伤口和骨折愈合的药物
blood-activating trauma-curing medicinal
12-1
活血祛瘀药
通畅血行、祛除瘀血的药物
blood-activating and stasis-dispelling medicinal
12-2
活血药
治疗血行迟缓或淤滞的一类药物
blood-activating medicinal
12-3
化瘀药
治疗血瘀的一类药物
stasis-resolving medicinal
ostringent medicinal
astringent medicinal
18-1
18-2
18-3
18-4
19
涌吐药;催吐药
促进呕吐的药物
emetic medicinal
==
19-1
消散药
促进疮疡消散的药物
resolving medicinal
20
外用药
xxxx
externally applied medicinal
6-2
利尿通淋药
增加尿量,消除小便淋涩的药物,主要适于治疗下焦湿热,排尿淋漓涩痛
strangury-relieving diuretic medicinal
6-3
通淋药
治疗各种淋症的药物
strangury-relieving medicinal
6-4
利湿退黄药
清利湿邪、退除黄疸的药物,用于治疗湿热黄疸
【中药】-20种药
序号
术语
IST
ISN
1
解表药
具有散发表邪、解除表证功效的药物,多有发汗作用
exterior-releasing medicinal
1-1
发散风寒药
在表证治疗中具有发散风寒作用的药物
wind-cold-dispersing medicinal
1-2
发散风热药
在表证治疗中具有发散风热作用的药物
==
12-8
破血消癥
(zhēng)药
作用峻猛,破血逐淤而消除癥积的药物
blood-activating mass-eliminating medicinal
medicinal for breaking blood stasis and eliminating mass
13
止咳平喘药
缓解咳嗽气喘的药物
dampness-draining anti-icteric medicinal
6-5
利胆退黄药
通利胆汁以消除黄疸的药物
bile-draining anti-icteric medicinal
7
湿里药
温散里寒的药物
interior-warming medicinal
interior-warming medicinal
6
利水渗湿药;
(利湿药)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
dampness-draining diuretic medicinal
damp-draining diuretic
(damp-excreting medicinal)
6-1
利水消肿药
利小便而积水肿的药物
water-draining and swelling-dispersing medic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