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13.2 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3、通过学生课外阅读,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课前准备】烧杯,墨汁等。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造情境:我们往热水壶装进开水,有时瓶塞会被弹出去,塞子的动能从何而来?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分子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要详细了解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我们一起来进行今天的学习。
课题:2、内能(二)进行新课1、物体的内能引导: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同一切运动的物体一样,分子具有动能。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有势能。
思考提问: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相互吸引或者排斥的分子呢?讲述: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的动能就越大,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分子之间都存在分子势能。
思考:与物体动能、势能进行类比。
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内能的变化体会:内能是一种不同于物体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铁水和冰都有内能吗?过渡:物体都有内能,那内能有什么不同?思考:可以比较一块铁和一杯水的内能哪个多?归纳:同一个物体同种物态下,才可以比较它们的内能,比如一杯水在80度和20度时。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2内能(教案)

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改变。
2.了解热量的概念。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
重点难点1.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热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提问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的足球图片。
师:图中的足球具有动能和势能吗?那么我首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动能?什么是重力势能?什么是弹性势能?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高处的物体由于重力作用而具有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师:接着问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决定动能的因素:速度、质量;决定重力势能的因素:高度、质量;决定弹性势能的因素:材料、弹性形变。
2【讲授】新课讲解1、内能课件展示运动的物体图片。
师:如图,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课件展示弹簧图片。
师:弹簧由于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而具有势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互相排斥、吸引的分子之间也具有势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师:冰山有内能吗?请_____同学回答。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引导学生从内能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影响因素,如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2. 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为什么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答案:1.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是因为外界温度低,人体内能减少,感觉冷;夏天则感觉很热,是因为外界温度高,人体内能增加,感觉热。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3.2内能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2.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之间的关系,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运用实例进行分析。
4.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理解其物理意义,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5.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内能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总结内能的转化和传递过程,如做功和热传递是如何改变物体内能的。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冬天室内取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热量如何传递,进而引入内能的概念。这种生活情境的导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生活实例为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冬天暖气片取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热量如何传递,进而引入内能的概念。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增强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如通过动画演示内能的转化过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内能的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3.2内能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第二节“内能”。在学习了温度、热量和比热容等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内能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13.2《内能》教学设计】13.2 《内能》教学设计12345【篇二: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内能教案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知道物体内能改变的途径:做功、热传递;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重点:内能以及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难点: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装着开水的温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二、内能观察对比: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咯?结论:运动着的分子也动能吸引的分子也有势能吗?结论:互相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呢?结论: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对内能的理解:1、每个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三、物体内能的改变a.内能跟温度的关系b.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思考:内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结论: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思考:改变物体的温度有哪些方法呢?1.热传递(吸热或放热)2.做功.(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做功等)1.热传递改变内能.a.物体吸热b.物体放热温度升高温度降低内能增加内能减少讨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转移到高温物体内能发生转移高温部分低温物体低温部分 (不同物体之间) (同一物体之间)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量度呢?内能改变多少可用传递的热量的多少来量度.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利用热传递(三种方式)来改变内能的.晒太阳烧水水变热放在热烫中的金属勺子变热了2.做功改变内能搓手时手变热了滑下时摩擦发烫了钻木取火a.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b.物体的内能减小思考: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能的转化关系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四、总结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改变内能的方法a.热传递.b.做功3.内能改变多少的量度a.传递的热量来量度b.做功做功的多少来量度4.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五、课堂练习: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2.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升高所有分子的动能总和必定增加,因而这个物体的内能增加.3.冬天,用嘴对手呵气,手会暖和,这是用热传递的方法增加了手的内能,而它的实质是内能在物体之间转移 .两手摩擦也能使手暖和,这是用做功的方法增加手的内能,在这过程中,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4.用打气筒打气时,过一会筒壁会热起来,这是为什么?v【篇三: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1】第二节内能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目标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2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内能的单位与功和能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物体的内能与其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在相同温度和状态下,质量越大,内能越大;在相同质量和温度下,气态内能大于液态内能,液态内能大于固态内能。
4. 内能的改变: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实现。
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速度、高度和弹性形变有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2. 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运用内能的改变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内能的改变原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感觉冷的原因。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时水温升高的原因。
4. 随堂练习:课本练习题,巩固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改变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如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
7. 布置作业:课本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焦耳(J)3. 内能的计算:与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4. 内能的改变:做功和热传递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00g的水的内能。
答案:根据公式,内能=质量×比热容×温度,假设水的比热容为4.18J/(g·℃),温度为25℃,则内能=200g×4.18J/(g·℃)×25℃=20900J。
《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内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体内部所具有的能量。
内能的理解和应用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旨在设计一节内能的教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1.理解内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了解内能的来源和计算方法;3.掌握内能和热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4.能够运用内能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引言(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内能,并解释内能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内能的定义和特点(20分钟)通过图示和实验展示内能的存在,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定义和特点。
3.内能的计算方法(30分钟)介绍内能的计算方法,包括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的内能计算方法。
通过数学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了解内能计算方法的本质。
4.内能的应用(25分钟)讲解内能在热力学性质中的应用,包括热容量的计算、热传导和热辐射现象的说明等。
5.练习和讨论(20分钟)通过解决案例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图示、实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本课程的评价将会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并通过练习题和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情况将是评价的主要指标。
结语: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到更高的水平。
内能九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13.2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通过实验和实例,掌握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3.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如比较不同温度水的内能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小组代表汇报成果,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3.通过多媒体展示,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冬天手摸暖气片感觉热?”“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等。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如“为什么热水冷却后内能减少?”等。
3.通过问题串,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内能与质量、温度、状态等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5.作业小结:本节课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学习收获,总结自己的不足。这种作业布置方式,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物体内能的改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2.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4.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重点】
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难点】
内能与温度有关.
知识点一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8-9,完成以下问题:
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是做功和热传递.
2.热传递的三种形式是: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合作探究】
演示一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
铁锅热得烫手
甲
棉被被晒得热乎乎的
乙
1.观察上图中发生的现象,图中铁锅、棉被的内能改变了没?
答:图中铁锅、棉被的内能改变了.
2.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答:均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些类似?
答:生活中这类现象很多,如烧热的工件放到冷水中,工件会冷却下来,而冷水会变热.演示二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
发生的现象.如图乙所示,烧瓶(或可乐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发生的现象.
甲乙
1.你在实验甲、乙中各看到什么现象?
答:图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硝化棉会燃烧起来;图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瓶塞跳起,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出现水雾.
2.在上述实验中,通过什么途径改变了玻璃筒和烧瓶内空气的内能?
答:图甲中,迅速向下压活塞,活塞会压缩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棉花的燃点时,棉花就会燃烧.图乙中,用力往瓶内打气,对瓶内气体做功,瓶内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压强增大;继续打气,当瓶内气体压强足够大时,瓶塞跳起,水蒸气对塞子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液滴,出现水雾.由此可知,以上两个实验均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演示三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时的区分
甲:由滑梯上滑下臂部会有灼热感乙:搓手取暖
丙:钻木取火丁: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分析上图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区分有何不同.
答:甲、乙、丙三图中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丁图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区分做功和热传递时主要是从改变内能的条件上来进行区分.做功来改变内能的主要方式是压缩体积、摩擦、敲打、弯折等;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主要是温度引起的内能的转移.【教师点拨】
1.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一个物体内能的改变可以是做功的原因,也可以是热传递的原因.
2.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跟进训练】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
B.热传递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
C.用做功的方法来改变一个物体的内能,就不能同时用热传递的方法来改变它的内能D.改变物体的内能可以同时用做功的方法和热传递的方法
2.小萱常用手给奶奶搓背和用热水给奶奶泡脚,都能使奶奶的身体感到暖和.搓背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泡脚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知识点二热量
【自主学习】
1.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称为热量.通常用字母Q表示,常用单位是焦耳,符号为J.
2.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合作探究】
1.温度、内能与热量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它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集中体现,对于个别分子毫无意义.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增大.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是内能转移多少的量度,是一个过程量.
2.温度、内能与热量三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答:吸热内能要增加,温度可能不变化;温度升高内能变,吸热做功要分辨;内能改变很麻烦,热、功、温度都相关.
【教师点拨】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是一个状态量,常说“具有内能”;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常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物体具有或含有热量”.
【跟进训练】
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说法正确的是(A)
A.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
B.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的温度越高,具有的热量越多
D.物体的内能增加,则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1.改变内能的方式
(1) 做功.
(2) 热传递.
2.热量
(1) 定义: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
(2) 单位:焦耳符号:J
(3)热量、温度、内能的区别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视频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