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发展

合集下载

韶关调查报告

韶关调查报告

韶关调查报告韶关调查报告一、引言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五岭之南,毗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广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韶关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状况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情况,以期为韶关市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经济发展1. 工业结构调整在过去几年中,韶关市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据调查数据显示,韶关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这为韶关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旅游业发展韶关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韶关市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调查发现,韶关市的旅游业收入不断增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为韶关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社会状况1. 教育水平提升韶关市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调查数据显示,韶关市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和利用。

在韶关市的各级学校中,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2. 社会治安良好韶关市一直以来注重社会治安的维护和管理,通过加强警务力量和社会管理,韶关市的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调查发现,韶关市的犯罪率相对较低,人民的生活环境安全有保障,这为韶关市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四、人民生活水平1. 收入增长调查数据显示,韶关市的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这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消费能力,也为韶关市的内需市场提供了支撑。

2. 基础设施建设韶关市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调查发现,韶关市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人民的出行和生活便利度较高。

3. 社会保障体系韶关市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调查数据显示,韶关市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广,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健全,人民的社会福利得到了有效保障。

韶关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韶关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韶关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是一个具备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的城市。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韶关市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本文将对韶关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趋势。

韶关市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

首先,韶关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紧邻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享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其次,韶关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等。

这些资源的存在为韶关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韶关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丹霞地貌、溪口瀑布等,使得旅游产业在当地具有巨大潜力。

韶关产业结构的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韶关市主要产业包括冶金、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电力等。

其中,冶金、化工产业是韶关市的两大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较大。

此外,韶关还以传统行业为主导,如纺织、陶瓷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韶关市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同时,韶关市还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未来,韶关产业发展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韶关市将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压力。

韶关将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其次,韶关市将进一步挖掘本地资源潜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

韶关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林业资源,可以发展水产养殖、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再次,韶关将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

此外,韶关市还需要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韶关石材产业园发展计划书

韶关石材产业园发展计划书

韶关石材产业园发展计划书标题:韶关石材产业园发展计划书引言:韶关市作为中国著名的石材生产基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石材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

为了推动韶关石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我们制定了韶关石材产业园发展计划。

本计划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和加强市场开拓,实现韶关石材产业的绿色、智能和高质量发展。

第一部分:韶关石材产业发展现状与潜力(500字)1.1 韶关石材产业的地理优势与资源概况1.2 韶关石材产业园的建设背景与目标1.3 韶关石材市场需求和竞争现状1.4 韶关石材产业园发展的潜在机会与挑战第二部分:韶关石材产业园发展规划(600字)2.1 园区规划布局与功能区划2.2 优化资源配置与提升石材加工技术水平2.3 引进智能制造与绿色环保技术2.4 加强产业链整合与拓展产业规模第三部分:推动韶关石材产业园发展的政策与措施(500字)3.1 地方政府扶持政策与资金支持3.2 鼓励企业创新与技术研发3.3 加强市场开拓与品牌推广3.4 提升人才培养与园区管理水平第四部分:韶关石材产业园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400字)4.1 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4.2 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和转型4.3 促进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4.4 增强韶关市石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五部分:总结与展望(200字)本计划将通过整合资源、加强技术创新、深化市场开拓以及强化政策支持,推动韶关石材产业园的健康发展。

我们相信,通过此项计划的实施,韶关石材产业的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地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观点与理解:韶关石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发展石材产业园,将进一步提升韶关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优化资源配置和引进绿色环保技术将有助于提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创新意识将促进园区的蓬勃发展。

我们对韶关石材产业园的未来发展持有积极的展望,相信它将成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韶关酒店行业报告

韶关酒店行业报告

韶关酒店行业报告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广东省的重要城市之一,韶关的酒店行业发展迅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支持。

本报告将对韶关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韶关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

韶关的酒店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格局。

目前,韶关的酒店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地带和旅游景区周边,涵盖了经济型酒店、三星级酒店、四星级酒店和五星级酒店等不同档次。

其中,以市中心地带的商务酒店和旅游景区周边的度假酒店为主要发展方向。

韶关的酒店行业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许多酒店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设备,提升了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

同时,韶关的酒店业在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知名酒店品牌已经进入韶关市场并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业绩。

二、韶关酒店行业的特点。

1. 地理位置优势,韶关地处珠三角经济圈的北部,毗邻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交通便利,是商务旅行和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2. 旅游资源丰富,韶关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丹霞山、七星岩、南雄荔枝沟等知名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酒店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 品牌酒店逐渐崛起,随着酒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知名的国际和国内酒店品牌纷纷进入韶关市场,提升了酒店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4. 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韶关的酒店业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韶关酒店行业的未来趋势。

1. 品牌酒店将继续扩张,随着酒店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品牌酒店将继续加大在韶关市场的布局和投资,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

2. 个性化服务将成为发展重点,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酒店业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和定制化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3. 绿色环保将成为发展主题,随着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酒店业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韶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韶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韶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8.26•【字号】粤府函〔2023〕194号•【施行日期】2023.08.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韶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粤府函〔2023〕194号韶关市人民政府,省自然资源厅:《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审批〈韶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韶府请〔2023〕3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韶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韶关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支撑韶关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奋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二、韶关市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粤北门户枢纽城市、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北部生态发展区区域中心城市。

韶关市要立足国家战略、区域职能和本地实际,将建设人民城市作为新时代韶关城市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探索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发展路线。

要着力增强韶关在北部生态发展区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携手共建生态宜居的北部绿色城镇组群,共筑粤北生态屏障。

要主动对接融入和支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广州都市圈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统筹各类资源与要素配置,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要深化粤湘赣区域合作,共同促进生态共保共治,着力推进省际产业合作,建设商贸物流转运枢纽。

韶关发展前景与定位

韶关发展前景与定位

韶关发展前景与定位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是广东省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带动,韶关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具有良好的发展定位。

下面将结合韶关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以及发展政策等因素,对韶关的发展前景和定位进行分析。

首先,韶关地处于珠三角地区的北端,与广州相邻,交通便利。

韶关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十分发达,使得韶关与省内外的其他城市紧密相连,便于物流运输和人员流动。

这为韶关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其次,韶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韶关位于南岭山脉和北江之间,山水资源丰富。

韶关的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特别适宜农业和园林业的发展。

韶关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铝土矿、铁矿石等,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

此外,韶关还拥有重要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

韶关是中国历史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韶关市区内保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丹霞山石窟、翁源铜钱楼等,这些文化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韶关的自然风景也非常优美,如曲江风景区、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丰富的自然景观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观光、度假和休闲。

结合以上因素,韶关的发展定位可以明确为“生态宜居城市,资源型经济基地和旅游目的地”。

基于这一定位,韶关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首先,韶关可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为重点产业进行开发。

韶关可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和高品质农产品,打造农业品牌。

同时,韶关也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韶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韶关可以发展以资源加工和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

韶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可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电力等产业。

韶关还可以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落户韶关,提升整体产业水平。

最后,韶关还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

韶关可以发展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进驻,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韶关的前景

韶关的前景

韶关的前景
韶关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粤北地区,是一个人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的城市。

韶关的未来前景是光明的,它在经济、旅游、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经济方面,韶关是广东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近年来,韶关市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例如,韶关高铁经济区已经成为全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之一,吸引了众多的科技企业和人才。

此外,韶关还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如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开拓,韶关的经济将会持续快速增长。

旅游方面,韶关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

韶关市内有丹霞山、南岳衡山等众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另外,韶关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曲江古镇、仙湖温泉等,可以提供给游客们更多的选择。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增加,韶关的旅游业前景一片光明。

教育方面,韶关市有多所高等学府,如华南理工大学韶关校区、韶关学院等。

这些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声誉,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子前来就读。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韶关将会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总之,韶关的前景非常看好。

以丰富的资源和优势,加上政府
的大力支持和市场的需求,韶关将会在经济、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相信不久的将来,韶关将会成为一个更加繁荣、美丽的城市,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投资、生活和旅游。

关于韶关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关于韶关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关于韶关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处,境内山多水丰,风景名胜众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旅游资源,提升韶关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需要进行相关的研究。

一、韶关市旅游资源概况1.山水资源:韶关市地处五岭之间,境内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如南华山、乳源瑶寨、韶关丹霞地貌等,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景。

2.文化遗产:韶关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曲江古镇、武江潭等,这些古朴的建筑和传统文化都能吸引游客的兴趣。

3.水资源:韶关市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如曲江水库、南华山下的凤凰湖等,这些水体不仅可以供人们进行水上娱乐活动,还能滋养着这片土地的万物。

二、韶关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1.经济拉动:旅游业是一个多产业受益的行业,发展旅游业能够带动韶关市的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2.就业机会:旅游业的发展将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当地的居民,缓解就业压力。

3.文化传承: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韶关市的独特文化。

三、韶关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目前,韶关市的旅游资源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创新不足:韶关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比较传统,缺乏创新元素。

需要发掘和挖掘更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展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

2.交通不便:韶关市部分景区的交通不便,道路状况不佳,缺少交通设施。

需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交通便利度。

3.服务水平不高:韶关市部分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导致游客体验不佳,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再次光临率。

需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四、韶关市旅游资源开发策略1.创新旅游产品:韶关市可以开展更多的研学旅行项目,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开展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2.加强宣传推广:加大对韶关市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韶关市在游客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人口密度 全市人口密度[6]为153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 查的149人增加4人。各县(市、区)人口密度如下: 武江区:435人/平方公里 浈江区:687人/平方公里 曲江区:187人/平方公里 始兴县:96人/平方公里 仁化县:90人/平方公里 翁源县:152人/平方公里 乳源县:77人/平方公里 新丰县:105人/平方公里 乐昌市:165人/平方公里 南雄市:134人/平方公里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与第五次对比)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20335人,占18.41%; 15—64岁人口为2025020人,占71.64%;65岁及以上人口 为281257人,占9.9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3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 重上升4.7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58个百 分点。 五、各种受教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 18642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57686人;具 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10317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 739790人(以上各程受教育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 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 度的由3575人上升为659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2811人上 升为1619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0201人上升为39028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273人下降为26172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10306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 少71743人,文盲率由6.39%下降为3.65%,下降2.74个百分 点。
1、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土地合理利用的引导 2008年1月3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作出了相关的规定;2009年2月广东省印发了《广东 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和拓展用地 空间的创新举措,为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曲江区在 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结合全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深入挖潜、盘活存量建设用 地,积极推进“三旧”改造工程,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水平,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地量的加大,以及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耕地 保护和耕地补充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重。《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 工作方案》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和拓展用地空间的创新举措,拓展了补充耕地 的途径。曲江区根据全区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制定了坡度25度以下 园地山坡地改造的计划,有效地缓解了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2、行政区划调整为曲江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4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韶关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曲江县,设 立韶关市曲江区,由原有的18个镇调整为10个镇;2006年2月广东省民政厅批 准撤销韶关市曲江区大坑口镇,并入乌石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曲江区在规划 和协调区域土地利用方面将站在更高的着眼点,综合协调各项设施的建设合理 性问题,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区域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基础设施和开发区建设构建新平台 随着广(州)乐(昌)高速公路、韶(关)赣(州)铁路的建设,曲江区对外 交通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对外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广东韶关曲江经济开 发区的建设,为全区的工业发展构建了新的平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开发区的 建设为全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提供了基础支撑,促进和带动了全区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其他土地结构调整结果 单位:公顷、%
近几年来,韶关经济发展加快,增长速度连续三年略高于全省 平均水平。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545.87亿元,同比增长10.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2.56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205.55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8503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4.2:48.5:37.3调整为 2008年的14.2:48.1:37.7。多项重要经济指标上新台阶,经济 运行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最好发展态势。 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五、六十年代和七 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 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 大宝山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 基础地位。七十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八十年代 以来,韶关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近几年,韶关工业紧紧围绕 “建设粤北经济强市”的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资源优 势,积极培育以冶金、电力、烟草为主的支柱产业。目前基本形成 了初具特色的以采掘、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工业、铸锻件、建筑材 料等资源型行业组成的重点产业,以机械制造、轻工、石油化工、 电力等行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 料等行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三大类工业门类综合类工业城市。 2008年工业增加值完成235.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100亿 元。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 制药、玩具等七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78%;其中,韶钢集团年产钢能力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 企业100强之列;韶冶集团经过三次的技改,生产能力现已达到年 产铅锌20万吨水平,连续多年被列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最 佳效益企业;韶关发电厂经过六期的工程建设,现安装机组9台, 总容量为924MW,年发电约70亿千瓦小时;韶关卷烟厂2004年年 产突破30万大箱的生产能力,是“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 “广东省工业企业200强之一”。近年来,建设发展的与东莞市合 作共建的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通过了省的认定,并获省产业 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5亿元。
㈠2009年全区土地总面积 162077公顷。其中,农用地 面积为147784公顷,占土地 总面积的91.17%;建设用地 面积为9463公顷,占土地总面 积的5.85%;其他土地面积 48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98%,土地利用率为 97.02%。
㈡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均含 可调整地类面积,其中可调整林 地面积为1029公顷,可调整园 地面积为168公顷,可调整其他 农用地面积为205公顷。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与第五次对比)
六、人口地区分布 市区(浈江、武江、曲江)普查常住人口为991523人,其余7 县(市)普查常住人口为1835089人,常住人口最多的是乐昌 市,最少的是乳源县,各县(市、区)常住人口公布如下: 武江区:294620人 浈江区:393526人 曲江区:303377人 始兴县:205553人 仁化县:200356人 翁源县:331319人 乳源县:177471人 新丰县:206108人 乐昌市:398103人 南雄市:316179人
1、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规划期间,曲江区正值电力、环保及旅游业等重点行业发展迅速 时期,落实省、市重点项目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未来可用作新增建设 用地的空间相对有限,行业间的无序竞争、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大,进一 步加剧土地利用的矛盾,导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性矛盾协调的压力不断 加大。要实现曲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在协调各业用地的基础上,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各项重点项目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对区域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不 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规划 期间,在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保障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切 实有效措施,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和土地资源利用挑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从战略的高度统筹曲江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统筹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以土地利用模式 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与第五次对比)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2826612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 1日零时的273512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1490人,增长 3.35%。年平均增长率为0.33%。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847076户,家庭户人口为 261585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9人,比2000年第 五次人口普查的3.45人减少0.36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440065人,占50.95%;女性 人口为1386547人,占49.0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06.91下降为103.86。
单建 位设 ︓用 公地 顷结 ︑构 调 整 结 果 %
(三)其他土地 规划期间,土地投入强度和利用效益不断提高,土地开发力度逐步加 大,其他土地面积有所减少。 规划至2015年,其他土地面积调整为4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73%。其中水域面积2458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比重为55.61%;自然 保留地面积1962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比重为44.39%。 规划至2020年,其他土地面积调整为41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54%。其中水域面积2456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比重为59.79%;自然 保留地面积1652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比重为40.21%。
(一)农用地 根据规划期间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和耕地的情况,科学引导农业结构 调整,合理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实现农用地的总量稳定和结构合理。 规划至2015年,农用地面积为1474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98%。 其中耕地面积1867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为12.66%;园地面积1055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为0.72%;林地面积122531公顷,占农用地面积 的比例为83.08%;其他农用地面积521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为 3.54%。 规划至2020年,农用地面积为1470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73%。 其中耕地面积1873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为12.74%;园地面积969公 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为0.66%;林地面积12221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比例为83.10%;其他农用地面积516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为3.50%。 农用 地 结 构 调 整 结 果 单 位 ︓ 公 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