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治疗1234讲解

合集下载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样治疗?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样治疗?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方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小儿腹股沟斜疝应该吃什么药。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从理论上讲,小儿腹股沟疝有自愈的可能,临床上也见到少数自愈的病例,但等待自愈是不可取的。

1.非手术疗法(1)疝带疗法:是应用疝带压迫内环和腹股沟部,进而阻止疝内容物疝出,等待腹膜鞘状突在出生后继续闭塞,以期增加疝“愈合”的机会。

据薛璇英等(1989)报告,应用该法治疗腹膜鞘突未闭、无腹股沟管处肌肉薄弱或缺损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00余例,疝闭合率达70%。

此法多用于婴儿,但对较大的疝或年龄在3、4个月以上的小儿,治愈疝的可能性极小。

而且婴幼儿棉纱束带或疝带不易固定,易被尿液粪渍浸污,并可压迫或擦伤皮肤;长期使用不仅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加嵌顿疝的发生率,甚至影响睾丸血运、或导致腹股沟管局部粘连进而增加手术困难和并发症。

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或有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采用疝带治疗。

①棉纱束带法:使病儿平卧,将疝内容还纳入腹腔;取长棉纱束带对折成双头,折端放置于内环体表投影处及腹股沟管区;双头从髂嵴上方自背后绕到对侧腰部,返回到腹前部后将双头穿过折端,使形成扣环,正好压迫内环;再经过腹股沟部转向后方至臀上方腰部打结。

可在内、外环处垫以棉纱或海绵,以加强压迫、减少皮肤擦伤。

②佩戴疝带法:佩戴疝带用尼龙带制成,以具有弹性和拉力的疝盖帽防止小肠;半圆环;疝帽(四周有松紧带牵拉、具有弹性);大腿固定带。

使用时,首先回纳疝内容物入腹腔,将疝帽覆盖于腹股沟管疝内环处,固定腰围,将大腿固定带由会阴部向下绕过大腿后沿臀外缘向上,与同侧半圆环结扎固定。

疝带固定时须注意有无疝内容物疝出及松紧是否适宜。

单侧疝先固定患侧,双侧疝可先后固定两侧。

佩戴该疝带后,患儿可下地随意行动,不妨碍大小便,若有污染应及时清洗。

如佩戴不合适或有疝内容物疝出,须重新固定。

腹股沟疝怎样治疗?

腹股沟疝怎样治疗?

腹股沟疝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治疗腹股沟疝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腹股沟疝应该吃什么药。

*腹股沟疝怎么治疗?*一、西医除部分婴儿外,腹股沟斜疝不能自愈,且随着疝块增大,必将影响劳动和治疗效果,并因常可发生嵌顿和绞窄而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均应尽早施行手术修补。

*1、非手术治疗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一般主张在一周岁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先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腹股沟管内环,以防疝的突出。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方法是回纳疝内容物后,将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可阻止疝块突出。

疝带可以白天佩带,晚间除去。

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高疝嵌顿的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粘连的可能。

这是使用疝带的缺点。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嵌顿性疝原则上应紧急手术,以防止肠管坏死。

但在下列少数情况下:①如嵌顿时间较短(3~5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没有腹部压痛和腹膜刺激症状,估计尚未形成绞窄。

尤其是小儿,因其疝环周围组织富于弹性,可以试行复位;②病史长的巨大疝,估计腹壁缺损较大,而疝环松弛者。

复位方法:注射杜冷丁以镇静、止痛、松弛腹肌,让病人取头低脚高位,医生用手托起阴囊,将突出的疝块向外上方的腹股沟管作均匀缓慢、挤压式还纳,左手还可轻轻按摩嵌顿的疝环处以协助回纳。

手法复位,切忌粗暴,以免挤破肠管。

回纳后,应反复严密观察24小时,注意有无腹痛、腹肌紧张以及大便带血现象,也须注意肠梗阻现象是否得到解除。

手法复位成功,也仅是一种姑息性临时措施,有一定的危险性,须严格控制应用,成功后建议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复发。

*2、手术治疗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

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三类。

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及评价精品课件

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及评价精品课件


13、生气 是拿别 人做错 的事来 惩罚自 己。20 .9.620 .9.614 :27:27 14:27:27Se ptember 6, 2 020

14、抱最 大的希 望,作 最大的 努力。 2020 年9月6 日星期 日下午 2时27 分27秒 14:27:2720.9 .6

15、一个 人炫耀 什么, 说明他 内心缺 少什么 。。20 20年9 月下午 2时27 分20.9 .614:2 7September 6, 20 20

10、低头 要有勇 气,抬 头要有 低气。 14:27:2714:27:271 4:279 /6/20 20 2:2 7:27 PM

11、人总 是珍惜 为得到 。20.9 .614:2 7:271 4:27Se p-206-Sep-20

12、人乱 于心, 不宽余 请。14 :27:27 14:27:2714:27Sun day, S epte mber 0 6, 202 0

16、业余 生活要 有意义 ,不要 越轨。 2020 年9月6 日星期 日2时2 7分27 秒14:2 7:276 Septe mber 2020
•Leabharlann 17、一个 人即使 已登上 顶峰, 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下 午2时2 7分27 秒下午 2时27 分14:2 7:272 0.9.6
谢谢大家

9、 人的 价值, 在招收 诱惑的 一瞬间 被决定 。20.9.620.9.6Sunday, Se ptem ber 06, 2020
8
(三)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1. 经腹腔腹膜前法(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orrhaphy ,TAPP)

腹股沟疝中医治疗操作方法

腹股沟疝中医治疗操作方法

腹股沟疝中医治疗操作方法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通过腹股沟区域的缺陷脱垂至腹股沟区域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看来,腹股沟疝是由于脏腑下垂、气血不畅所致,治疗腹股沟疝主要是通过纠正腹股沟区域的缺陷,调理脏腑功能,使之恢复正常。

以下是对腹股沟疝中医治疗的操作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 认识疾病:首先,中医治疗腹股沟疝需要明确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疾病的病因可能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起居、情志不畅等有关。

根据病情的轻重、气血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经络调理:腹股沟疝与经络阻滞、经络瘀滞有关,因此需要使用中医经络调理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穴位刺激、拔罐、刮痧等。

按摩腹股沟区域的相关穴位,如足阳明胃经的巨阙穴、足少阳胆经的盲俞穴,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达到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3. 脏腑调理:中医认为腹股沟疝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需要调理相关脏腑。

根据个体情况,可以选择调理脾胃、肝胆、肾气等脏腑功能的药物。

常用的中药有参、黄耆、山药、莲子心等,具有调补脏腑气血的功效。

4.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调理对治疗腹股沟疝至关重要。

应注意食物的清淡化,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等问题。

5. 加强运动:适当的运动对腹股沟疝的治疗也有很大帮助。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强腹肌的力量,减轻腹股沟压力。

6. 避免劳累:避免长时间站立、提重物等过量劳累的工作或活动,以免加重腹股沟区域的压力,增加疝囊的脱垂概率。

总之,中医治疗腹股沟疝主要通过纠正腹股沟区域的缺陷,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畅通来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腹股沟疝是一种疾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使用中药或操作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或延误病情。

腹股沟直疝(疝气)讲课PPT课件

腹股沟直疝(疝气)讲课PPT课件

疝气的分类
腹股沟直疝: 最常见的疝 气类型,发 生在腹股沟
区域
斜疝:发生 在腹部侧面, 通常在肚脐
附近
股疝:发生 在大腿根部,
较少见
切口疝:发 生在手术切 口部位,常 见于腹部手
术后
脐疝:发生 在肚脐部位, 常见于新生
儿和儿童
阴疝:发生 在阴囊部位,
较少见
腹股沟直疝的发病机制
腹壁薄弱:先天 性或后天性腹壁 薄弱是腹股沟直 疝发病的基础
腹股沟直疝(疝气)讲课 PPT课件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腹股沟直疝(疝气)的基本概念 3 腹股沟直疝(疝气)的诊断与鉴别 4 腹股沟直疝(疝气)的治疗方法 5 腹股沟直疝(疝气)的预防与康复 6 腹股沟直疝(疝气)的病例分享与讨论
并发症的诊断与鉴别
疝气:腹股沟直疝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腹 股沟区疼痛、肿胀、包块等
肠梗阻:腹股沟直疝可能导致肠梗阻,表 现为腹痛、腹胀、呕吐等
肠坏死:腹股沟直疝可能导致肠坏死,表 现为腹痛、腹胀、发热等
睾丸炎:腹股沟直疝可能导致睾丸炎,表 现为睾丸疼痛、肿胀、发热等
尿潴留:腹股沟直疝可能导致尿潴留,表 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
手术效果:可以有效地修复疝气,防止复发 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注意事项:术后需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术后恢复: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期,期间需要定期复查
腹股沟直疝(疝气)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方法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便秘 保持良好的体重,避免肥胖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腹股沟疝ppt 课件

腹股沟疝ppt 课件
腹内压增高、腹膜鞘突闭 锁不全等导致腹股沟疝的 发生。
治疗方式
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 疝修补术等手术方式的选 择与实施。
术后护理
定期复查、避免剧烈运动腹股沟疝的预防
加强腹壁肌肉的锻炼、避 免长期慢性咳嗽、积极治 疗前列腺增生等疾病。
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早期手术治疗可有效避免 疝块增大、减轻患者痛苦 、降低复发率。
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
保持体重
肥胖者腹内压相对较高,容易发 生疝气。保持健康的体重有助于
预防疝气。
其他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腹部检查,及早发现腹壁的薄弱点或异常情况,有助于 预防疝气的发生。
避免久坐久站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导致腹内压增高,增加疝气的发生风险。 适时改变体位或进行适当的活动,有助于预防疝气。
定期复查
手术后应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 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04
腹股沟疝的预防
生活习惯调整
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都可能对腹壁强度产生负 面影响,增加疝气的发生风险。戒烟 限酒有助于保持腹壁健康,预防疝气 发生。
保持良好作息
避免重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可能导致腹内压增高,增 加疝气的发生风险。适当调整工作或 劳动方式,减轻劳动强度,有助于预 防疝气。
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身体各系统的正常 运作,增强腹壁肌肉的强度,降低疝 气的发生风险。
健康饮食与运动
合理膳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摄取足够 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 助于增强腹壁肌肉的强度,预防
疝气发生。
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腹部肌肉的 力量,提高腹壁的抗压能力,降 低疝气的发生风险。推荐进行有
对于年龄较小或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主要方法包 括使用疝带压迫疝囊、避免剧烈运动和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以减缓疝气的 进展。

腹股沟疝气有什么简单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腹股沟疝气有什么简单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腹股沟疝气有什么简单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发布时间:2021-12-30T06:57:08.30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2期作者:舒向成[导读] 腹股沟疝指的是发生于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主要是由于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升高,腹腔内的器舒向成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人民医院四川凉山 616150一、什么是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指的是发生于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主要是由于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升高,腹腔内的器官或是组织通过腹壁上腹股沟趋于的缺损位置,向体表外形成凸起结构。

腹壁缺损坑能是先天形成的,也可能是后天导致的,典型的腹股沟疝结构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疝环(颈)、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

同时腹股沟疝的类型也较多,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二、腹股沟疝的病因腹股沟疝的主要发病原因为腹壁肌肉强度降低以及腹内压力升高,上述因素多出现于老年人群之中,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肌肉萎缩,且腹壁较为薄弱,腹股沟区域更加薄弱。

该区域内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使得疝气形成具有天然通道优势,同时老年人群可能由于其他疾病,如咳喘、便秘等情况导致腹压升高,使得疝气的发生率显著提升。

三、腹股沟疝气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股沟疝多发生于男性、老年人群之中,但患者往往对该疾病并不重视,且患病初期该疾病并不存在较为明显的疼痛情况。

病情发展后,疼痛加剧,患者可能选择入院治疗,但此时或发生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临床之中主要依据患者病史、症状以及体格检查等进行确诊,诊断存在困难时可以借助影像学检查,保障诊断的准确性。

对其进行鉴别诊断主要指的是对包块以及疼痛的形成因素进行区分,包块的形成因素也可能为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软组织肿瘤、脓肿、异位睾丸、圆韧带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而腹股沟区有疼痛不适症状时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内收肌肌腱炎、耻骨骨膜炎、髋关节炎、髂耻滑囊炎、辐射性腰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2024年度腹股沟疝课件

2024年度腹股沟疝课件

适应证
主要针对轻度、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腹股沟疝患者,以及因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不适 合手术的患者。
效果评估
保守治疗主要通过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评估包括症状改 善程度、疝囊大小变化、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
2024/2/3
19
药物治疗原理及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原理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缓解疼痛、减少炎症 渗出等途径来改善症状。常用药物包括 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
15
腹腔镜下修补术技术难点与突破
技术难点
腹腔镜下修补术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和设备支持,手术过程中需要建立气腹、进行准确的解剖定位和精细的操作 。
突破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腹腔镜下修补术已经逐渐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4/2/3
16
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2024/2/3
包括非手术治疗(如疝带、疝托等)和手术 治疗(如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 )。
29
新型修补材料应用前景探讨
生物材料
如生物补片、脱细胞基质等,具 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再生 能力,能够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高分子材料
如聚丙烯网片、聚酯网片等,具 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够减
少术后复发。
VS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时需遵循医嘱,注意药物剂量、 用法和用药时间。同时,要密切关注药物 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等, 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024/2/3
20
压迫包扎法操作技巧与误区提示
操作技巧
压迫包扎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非手术治疗方 法,主要通过外部压迫来减少疝囊突出。操 作时需注意压迫力度适中,避免过紧或过松 ,同时要保持包扎部位清洁干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疝三角与腹股沟管内环之间有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带
股管解剖概要
股环
❖上口为股环 腹股沟韧带
❖ 下口为卵园窝
❖ 前缘为腹股沟韧带
❖后缘为耻骨疏韧带 腔隙
❖ 内缘为腔隙韧带
韧带
❖ 外缘为股静脉。股疝最易嵌顿。
股静脉
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
好复 杂哦!
疝是人类所特有的疾病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四肢爬行变 为站立行走,在这一改变过程中 使得人的腹股沟区所承受的压力
也发生了改变。
• 腹外疝是中老年常见病之一 • 据保守估计,我国有 2000 万以上患者 • 据统计:总体发病率约为1‰~4‰
6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1.2% 80岁以上可高达4% 约25%的男性和2%的女性在他 们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皮肤皮下组织 腹外斜肌腱膜
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外环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
耻骨 梳韧带
腔隙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现代医学的观点
• 人类直立行走
腹股沟区结构薄弱 腹腔内压力增高 结缔组织代谢异常
遗传 吸烟 疾病 脯氨酸代谢异常 腹股沟区更加薄弱
腹内疝
腹疝
腹股沟疝
斜疝90%
直疝5%

腹外疝
股疝3-5%
其它—切口疝、脐疝、白线疝
其它疝——膈疝、脑疝
• 腹腔内的任何组织或脏器,因
腹内压力增高,由腹腔内通过 腹壁潜在的腔隙或薄弱区域, 移位到皮下。
一生中将发生腹股沟疝 男:女=15:1,右侧比左侧更常见
• 疝:人体任何组织或脏器,
因压力增高,由原来的部 位,通过潜在的腔隙或薄 弱区域,移位到其他的部 位。
如:脑疝;膈疝;肌疝; 腹部疝(腹外疝、腹内疝) 等等。
现代医学的观点
• 人类直立行走
腹股沟区结构薄弱
腹腔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 便秘 前列腺增生 腹水、 妊娠、举 重、婴儿啼哭等
与腹股沟区解剖缺损、腹内 斜肌和腹横肌发育不全、弓 状下缘位置偏高有关
睾丸鞘膜积液 精索鞘膜积液 交通性鞘膜积液
隐 睾 患侧阴囊睾丸缺如 急性肠梗阻 体检时注意细致检查腹股沟区
肿块位于腹股沟韧带下,肿块较小,不易返纳。
临床类型 (Clinic types)
一、易复性疝(Reducible hernia) :容易回纳 二、难复性疝(Irreducible hernia) :不能或不能完
③疝外被盖(External covering of hernia)
内 口 即深环,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外 口 即浅环,是腹外斜肌的三角形裂隙
前壁 后壁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外 1/3的腹内斜肌
腹横筋膜和腹膜
上 壁 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 壁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又称Hesselbach三角 : 外侧边:腹壁下动脉构成 内侧边:腹直肌外缘构成 底边: 腹股沟韧带
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 Ⅰ、疝内容物反复突出,致疝囊颈受磨擦而损伤
,产生粘连,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 Ⅱ、有些病程长,腹壁缺损大的巨大疝,因内容
物较多,腹壁已完全丧失抵挡内容物突出的作 用。 Ⅲ、有少数病程较长的疝,形成滑动疝 (Sliding hernia)
上壁腹内斜肌、腹 横肌的弓状下缘
内口
外口
下壁腹股沟韧 带和腔隙韧带
腹股沟管解剖
腹壁下动脉
腹直肌 腹股沟三角 腹股沟浅环 腔隙韧带
腹股沟深环
腹横机
髂前上棘 髂耻束 睾丸血管 髂外动脉
髂外静脉 精索
腹股沟区综述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腹股沟区的腹壁层次虽然与腹前壁其 它部一样,由浅及深分为7层:皮肤、浅筋膜(camper‘s筋膜)、深 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 们的腱膜)、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但其力量远 为薄弱。 在腹沟内侧1/2区,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下缘与腹股沟韧带 之间,有一个极为薄弱的腹壁“空隙”区。与其它腹前壁不同,完 全没有强有力的肌肉层(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保护,仅一层腹外 斜肌的腱膜和一层非薄的腹横筋膜,力量极为薄弱,这就构成了腹 股沟区好发疝的解剖基础。更何况,当人立位时,该区所承受的腹 内压力比平卧时约增加三倍。
斜疝
由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 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 经过腹股沟管,穿出腹股沟管外 环,可进入阴囊。
直疝
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 (Hesselbach三角)直接由后向 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 阴囊。
斜疝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嵌顿性疝 嵌顿性疝 嵌顿性疝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 囊
髂腹下神经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提睾肌
腹横筋膜
腹内斜肌 髂腹股沟神经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弓状下缘 精索
腹内斜肌
腹股沟韧带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横筋膜
腹横肌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壁下A、V 腹横筋膜
腹横筋膜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壁下A、V 腹膜
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
后壁腹横筋 膜和腹膜
如:腹股沟直疝、斜疝、 脐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 白线疝、股疝等。
• 在各类腹外疝中,疝内容物最
多见的是小肠,站立时出现, 推挤或平卧时伴咕噜声回纳, 所以有人俗称“小肠气”
斜疝
直疝
病理解剖(Patho—an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my)
①疝囊(Sac):腹膜壁层的憩室样突出部 ,疝门。
②疝内容物( Contents ):小肠、大网膜、 盲肠、乙状结肠。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 状
疝块不再突出
嵌顿性疝
精索在疝囊后方
囊颈与腹壁下A的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嵌顿机会
较多
直疝
多见于老年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 囊
半球形,基底较宽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极少
先天性斜疝
睾丸下降后,未闭锁的鞘状 突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
后天性斜疝及直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