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中医诊疗方案
疝气的用药与中西医类型

疝气的成药就是橘核丸,处方如下:济生橘核丸橘核 60g肉桂15g川楝子(炒)60g桃仁 60g厚朴(制)15g海藻60g昆布120g关木通15g延胡索15g枳实(炒) 15g木香15g茴香橘核丸拼音名:Huixiang Juhe Wan英文名: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515【处方】小茴香(盐炒) 40g八角茴香40g 橘核(盐炒) 40g荔枝核 80g补骨脂(盐炒) 20g肉桂16g 川楝子 80g延胡索(醋制) 40g莪术(醋制) 20g木香20g 香附(醋制) 40g青皮(醋炒) 40g昆布 40g槟榔40g 乳香(制) 20g桃仁 16g穿山甲(制) 20g外治自疗法(1)肉桂10克、研末醋调,纱布包后敷脐部用于疝气治疗有提升中气之功效。
(2)吴萸、川楝子、小茴香各10克,烘干研末,醋调成膏,纱布包裹,敷脐部用于疝气治疗。
[儿科](疝气)(小肠气)生姜汁5钱,先给患儿洗澡待周身出汗时,用姜汁涂患部,一日二次,连用三、四天,以后不再复发。
[男性科](疝气)(小肠气)粗食盐半斤炒热后,加入花椒20粒,用布包好,敷患处至盐凉,一日一次,最好睡前用,连用4、5天有特效。
中药治疗疝气气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向体表突出的疝即为腹外疝,其内容物多为小肠。
腹外疝又以腹股沟疝多见。
疝气多为腹股沟斜疝,发病原因主要为患儿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形成孔隙,腹壁肌肉发育不全和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形成的薄弱和缺损使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当小儿哭闹使腹内压增高时腹内容物自此向体表突出而发本病。
该病多发生在2岁以内,患儿出生后第一次啼哭时即可出现,有时在出生后几个月发病。
临床表现为啼哭、坠胀感、触痛及腹股沟或阴囊肿块,但不妨碍活动。
在站立、哭闹或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增大;平卧、睡眠后肿物变小或消失,用手轻轻向上挤压可使肿物还纳腹腔[1]。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狐疝”范围,现将近10年来有关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

2、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之槟榔佛手汤治疝气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主治疝气。
【偏方组成】槟榔、佛手各18克,吴茱萸、香附、荔枝核、黄芪各15克,小茴香、橘核各12克,干姜10克,肉桂、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3、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之茯苓白术桂枝汤治小儿疝气
4、吃些易消化和含纤维素多的食品,以保持大便通畅。孩子大便干燥时,应采取通便措施,不要让孩子用力解大便。
5、不要让孩子大声咳嗽,患咳嗽的小儿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吃些止咳药。避免孩子大声啼哭,防止腹压升高。
6、保持健康体重,坚持加强腹部肌肉锻炼。
7、积极预防、控制便秘,慢性咳嗽。
8、多吃高纤维食物。
9、避免免举、推挤、或拉扯重物。
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
文章目录*一、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二、疝气的症状*三、疝气的预防措施
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1、疝气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之当归茯苓汤治疝气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清热利湿,活血益气,补肾益肝。主治疝气。
【偏方组成】当归、茯苓、枸杞各15克,肉桂、乌药、小茴香各10克,海沉香5克。
肿块突出时,用于向上轻轻推挤有轻微阻力感随即很快消失。有时同时听到咕噜声。
此外,肿块突出时病人有下坠感,伴有胀痛或牵扯性腹痛。
3、老年疝气症状
老年疝气比较特殊,多由老年人体质弱造成。老年疝气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退回去时常会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而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
老年疝气发生后老年人还会出现腹痛腹胀、便秘、抵抗力减弱、营养不良、消化不良等症状。
【功能主治】温经通脉,燥湿健脾。主治小儿疝气。
狐疝中医诊疗方案

狐疝(腹股沟斜疝)中医诊疗方案狐疝一般根据腹股沟部或阴囊部肿块的可复性,咳嗽时有膨胀性冲击感,透光试验阴性等特点,做出诱断并不困难,但须注意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斜疝由内环突出,沿腹股沟管斜行向下内,出外环,进入阴囊,呈梨形;直疝由腹股沟三角区突出,位于精索后,不进入阴囊,呈半球形。
在疝回纳后,用手指在腹壁处紧压内环,让病人赵立咳嗽,如果是直疝,仍然有肿块出现;如果是斜疝,即无肿块出现。
此外,斜疝易发生嵌顿,出现急性疼痛;直疝极少发生嵌顿。
一、病名中医病名:狐疝 ICD编码 BWV012西医病名:腹股沟疝 ICD编码 K40.9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完整版疝气中医临床路径

完整版疝气中医临床路径疝气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腹壁局部组织的脱垂,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疝气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采用中医药的经验和治疗方法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治疗路径。
本文将详细介绍完整版疝气中医临床路径。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疑似疝气患者,中医临床路径首先进行的是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确定疝气的类型、部位和分型。
1. 详细询问病史中医临床路径强调对患者的详细病史询问,包括起病时间、症状特点、诱因、病程等信息,有助于确定病情和分型。
2. 体格检查中医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疝块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以及对疝块的触诊、叩诊等检查手段,有助于判定疝气的类型和部位。
3. 辅助检查有时候,中医临床路径还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B超、CT、MRI等,以进一步明确疝气的详细情况。
二、治疗原则中医临床路径在确定疝气类型后,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根据中医药学理论,治疗疝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活血化瘀、调理脏腑、通利经络、固摄腹壁。
1. 活血化瘀中医临床路径注重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疝块的吸收。
常用中药有桃仁、红花、三棱、川母、莪术等。
2. 调理脏腑中医临床路径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形成疝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机体的整体状态,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疝气。
常用中药如党参、黄芪、当归、巴戟天等。
3. 通利经络中医临床路径注重通过通利经络的方法,消除经络阻塞,调整气血畅通。
常用中药如川芎、赤芍、丹参、莱菔子等。
4. 固摄腹壁中医临床路径认为腹壁松弛是疝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固摄腹壁的方法,加强腹壁的张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疝气。
常用中药如升麻、五灵脂、当归、厚朴等。
三、治疗方法中医临床路径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外治法等。
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制定。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 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 ,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二、治疗方案(一)一般治疗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1.气虚下陷证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散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老人疝气中医治疗方法

老人疝气中医治疗方法1、母丁香适量。
用法: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
用法1:取适量药末填满脐窝,固定,2天换药一次。
一般4~6次见效。
敷药同时,要积消除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致病因素。
用法2:取2份,分贴于两足心及肚脐,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
2、升麻,黄芪,大枣。
用法:水煎服。
3、黄芪,升麻,桂圆肉,人参(党参),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
4、伴小茴。
活鲫鱼2尾,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5~6次。
5、荔枝核,桔核,大小茴香。
用法:上述药材一起研成粉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
1、茴香粥。
小茴香15克,粳米100克。
先煎小茴香,去渣取汁,然后入粳米煮为稀粥。
每日分2次服,3~5日为一疗程。
此方有行气止痛、健脾开胃功效。
适用于小肠疝气、脘腹胀气、睾丸肿胀偏坠以及鞘膜积液、阴囊橡皮肿等症。
2、荔枝粥。
荔枝核30克,粳米50克。
先煎荔枝核,取汁,入粳米煮粥,任意食用。
有温中、理气、止痛功效,可用于寒疝气痛、小腹冷痛等症。
3、茴香无花果饮。
无花果2个,小茴香9克,同水煎服,每日2次。
可用于疝气,有温中散寒功效。
4、纸煨麻雀。
生雀3只,茴香9克,胡椒3克,缩砂仁、肉桂各6克,酒适量。
将生麻雀去毛及内脏,将其它各药装入其肚内,再用湿纸裹上,煨熟即成。
空腹以酒送下。
可用于治疗睾丸偏坠冷痛、疝气,有温补肝肾及散寒功效。
5、橘核茴香粉。
橘核、小茴香、黄酒各适量。
将橘核、小茴香炒后研成细末,二者等分混匀即可。
每日服1次,每次4~5克,睡前用黄酒调服。
有温补肝肾、散寒作用,可用于小肠疝气、睾丸肿痛。
6、楝脂二香脬。
猪脬1个,大、小茴香与补骨脂、川楝子各等份,酒适量。
将猪脬洗净,入大、小茴香与补骨脂、川楝子填满,放食盐适量,煮熟。
食肉;其药焙干为末,每次2克,用酒冲服。
有补肝肾、散寒作用,用于疝气坠痛。
7、茴香香乳煎。
大、小茴香各9克,香乳少许,同水煎。
每日1次,饮服后取汗。
有温阳散寒之功,适用于小肠疝气坠痛。
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不伴有梗阻或坏疽者)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有明确体征:腹股沟区可复性包(肿)块。
患者一般无特殊不适。
长时站立或出现包块较久时偶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分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2.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位于腹股沟韧带上内方,疝块外形呈梨形或椭圆,经腹股沟管途径突出;3.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疝块外形呈半球形,基地较宽,由直疝三角突出;4.排除鞘膜积液、腹股沟淋巴结等其他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一周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2.儿童腹股沟疝仅做疝囊高位结扎(可腹腔镜下修补);3.成人腹股沟疝需使用人工材料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或腹腔镜)。
(四)标准住院日为96-144小时。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腹股沟疝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已在门诊完成各项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经手术医生评估适合经行且经患者同意的病例,可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已完成。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血生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三系、丙肝、梅毒、艾滋病);(3)腹部、泌尿系及腹股沟B超、心电图及正位胸片;2.必要时行BNP、肺功能、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立位阴囊B超及胸、腹部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可选用二代头孢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1小时。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一、概述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分,称为疝。
疝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为多见。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腹内疝是由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内而形成,如网膜孔疝。
中医病名:疝气;西医病名:腹股沟疝。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要症状:是由腹腔内脏器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区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
腹股沟区可扪及包块,偶尔有些胀痛,包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呈梨状或半球形。
次要症状:用手按住包块并嘱病人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病人平卧时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肿块即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
【中医辨证分型】1.肝气郁滞证症状:站立或咳嗽后小腹或阴囊肿胀,结滞不舒,或有隐痛,胁肋胀满,多因忿怒忧郁而发,舌淡红,苔薄,脉弦。
病机分析:忧思忿怒,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肝经郁结,而肝经循少腹,络阴器,故筋脉不利,气窜于少腹或结于阴部而发病。
苔薄,脉弦均为肝气不舒之征。
2.寒湿内盛证症状:肿物突出少腹或阴囊,牵引作痛,阴囊肿硬而冷,得暖则舒,舌淡,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分析:寒湿内停久坐寒湿之地,或雨淋受寒,致使寒湿之邪侵袭肝经,盖寒主收引,凝滞经络而不行;或内有水湿,外受寒邪,寒湿相搏,筋脉挛急而发病。
苔白,脉弦紧,均为阴寒内盛之象。
3.气虚下陷证症状:站立、劳动或咳嗽时肿物易于突出小腹或阴囊,伴有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动则气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分析:强力举重,房劳过度,伤于正气,致使气虚下陷患于少腹;或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人肝肾亏虚,筋脉松弛,失于固摄;或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提失职而发病。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是疝气的最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类:(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婴幼儿和部分绞窄性斜疝因肠坏死而局部有感染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疝中医诊疗方案
【诊断】
1. 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 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咳嗽冲击试验阳性。
3.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多无明显异常。
(2)B型超声波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鉴别诊断】
1.丸鞘膜积液:鞘膜积液所呈现的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其上界可以清楚地摸到;用透光试验检查肿块,鞘膜积液多为透光(阳性),而疝块则不能透光。
应该注意的是,幼儿的疝块,因组织菲薄,常能透光,勿与鞘膜积液混淆。
腹股沟斜病时,可在肿块后方扪及实质感的睾丸;鞘膜积液时,睾丸在积液中间,故肿块各方均呈囊性而不能们及实质感的睾丸。
2.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的外形与睾丸鞘膜积液相似。
于每日起床后或站立活动时肿块缓慢地出现并增大。
平卧或睡觉后肿块逐渐缩小,挤压肿块,其体积也可逐渐缩小。
透光试验为阳性。
3.精索鞘膜积液:肿块较小,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肿块移动。
4.隐睾:腹股沟管内下降不全的睾丸可被误诊为斜病或精索鞘膜积液。
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出现特有的胀痛感觉。
如患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则诊断更为明确。
5.急性肠梗阻肠管被嵌顿的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但不应仅满足于肠梗阻的诊断而忽略疝的存在;尤其是病人比较肥胖或疝块较小时,更易发生这类问题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
【证候诊断】
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手术指征】
1.能耐受手术的腹外疝患者;
2.一般患者需排除手术禁忌后择期手术;
3.合并嵌顿者应行急症手术;
【手术方式】
依据患者年龄及病情,手术方式:
1.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2.腹腔镜疝修补术除术
3.疝囊高位结扎术
4.剖腹探查术
【中医药干预治疗常规】
中医辨证治疗: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中受金刃刀伤,易致使脏器气滞血瘀,脏腑气机运化无力、传化之物停滞,肠内腑气不通,舌脉多为气虚、气滞、寒湿等征象。
故术后总的治疗原则补中益气、理气散寒。
患者未排气排便时可使用保留灌肠,排气后可常规口服中药。
1.前其他治疗
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
2.术后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辩证给予中药口服
(1)虚下陷证
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
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方药:橘核丸
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桂心、木香。
3.术后其他治疗
主要针对术后患者疼痛、排尿、胃肠功能情况等进行治疗
(1)针灸
电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30min;
(2)中药热奄包外敷腹部;
(3)耳穴压豆
取穴三焦、艇中、腹、胃、大肠、神门等,左右交替,2天更换一次。
(4)切口微波照射。
【辨证施护】
1.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2.留意患者排尿、排便等恢复情况;
3.保持患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4.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避免饮食不节,避免咳嗽、抬举重物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将疾病治疗转为以“人”为中心的全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