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经典著作《韩非子》

合集下载

韩非子的名言、名句、名言警句

韩非子的名言、名句、名言警句

韩非子的名言、名句、名言警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称为法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中,包含了许多深奥而富有智慧的名言、名句和名言警句,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一些经典的代表性语录。

名言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避免走入错误的道路。

2.必也正名乎?无将自其欲者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句话强调了正确分类和定义事物的重要性,只有正确认知自己的欲望,才能按照礼仪的要求来行为和言语。

3.言者不知,知者不言。

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慎重言辞,大智者不会随意透露自己的真知灼见,而言者则往往缺乏真正的了解。

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贪图一时的小利,应该着眼于大局,耐心等待,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5.人谓之善,非善也;人谓之恶,非恶也。

这句话说明了善恶的相对性,人们对于善恶的评判常常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应该客观看待事物。

名句1.君子以利下士,士以安上民。

这句话表达了上级对下级的责任和上级的利益与下级的安全与利益息息相关的关系。

2.君子不器,不器则不与共事。

未易左右而易乎?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的品德与能力的重要性,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慎重选择。

3.民贵君轻,民轻则属。

这句话指出,君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只有尊重民众、关心民众,才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与归属感。

4.用错人,犹伤己。

这句话提醒人们在任命和选择合作伙伴时要慎重,只有选择合适的人才能够避免给自己带来损失。

5.百善孝为先,百恶贪为始。

这句话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避免贪婪和贪欲给自己带来的困扰。

名言警句1.闻过则喜,过而不改,是谓过。

这句话告诫人们,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时,应该及时改正,而不是继续坚持错误。

2.万事之始也易,万事之终也难。

这句话强调了万事万物的开始往往容易,但往往难以坚持到最后,需要耐心和毅力。

韩非的著名作品

韩非的著名作品

韩非的著名作品
韩非的著名作品
1、《韩非子》
韩非子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儒家学家韩非先生最著名的代表性作品,以
韩非教诲为基础,深刻地回顾和证明了有关哲学的思想历史。

它的理
论给后世的思想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2、《韩非子注》
韩非子注是韩非子的一部详尽的注释,以唐代思想家韩愈为代表,收
录了他的有关观点和评论,总结了韩非先生的思想观念,在学术上具
有重大意义。

3、《传》
《传》是韩非所著重要的权威传统,他根据大禹治水,探讨了诸侯政
治中民众和统治者之间层级关系的发展及实现的方法和策略,对政治
理论重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4、《庄子》
《庄子》是韩非的后世代表作,收录了诸佛将来生的经典观点和思想,着重探究行动和思想两端之间的平衡,强调凡人现实生活与哲理思想
之间必须有一种完美的调和关系。

5、《丰子恺文集》
《丰子恺文集》是张丰子恺所著,内容包括丰子恺总结出的特定地理
和不可逾越的政治规律,强调内政发展,以及文化融合和远景规划等,从原始的儒家思想发展到韩非王朝的具体概念,为近代思想的发展提
供了极大的影响。

古代文学——《韩非子》

古代文学——《韩非子》

古代文学——《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55篇,大部分出于韩非自著。

但也有少量窜入篇章。

1、韩非的思想特点:(1)法、术、势并用的政治主张。

他继承了前期法家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主张,并吸取了荀子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了以法(法令)为中心,结合术(国君据法驾驭群众的手段)和势(权势)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主张国君以法术威势制人,以严刑峻法治国,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2)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社会历史观。

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观点,体现其因时而变的进步思想。

2、《韩非子》的写作特点:(1)峻峭犀利,锋芒毕露,揭露实情,无所掩饰。

如《说难》论述对人君谏说之难,顺之以招祸,逆之而致祸,稍不留神便命丧身亡,列举谏说的种种困难,提出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种种不同的方法,对社会和人君心理进行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体现其冷峻的文风。

在《备内》篇中,剖析了人与人之间都是利害关系,撕开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将丑恶、肮脏的实质暴露无遗。

(2)论证严密,尤以驳论见长。

如《难一》篇中,抓住对方自相矛盾的要害,驳论辩难,批驳对方,让其不能自圆其说,然后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文章有破有立,有论有据,犀利明快,极富说服力。

(3)大量收集、运用寓言故事,《韩非子》中有300多则寓言故事,居先秦各家著作之首。

寓言在其他先秦著作中只是议论说理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

至韩非时才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

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和《庄子》中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

其寓言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许多成语广为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韩非子五蠹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五蠹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五蠹原文与解析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誉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韩非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

其中,五蠹一篇是《韩非子》中的一篇名篇,也是韩非子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韩非子·五蠹》的原文以及对其进行的解析。

韩非子曰:“凡民之蠹不可胜数也,蠹之所以坏也察,与之治者莫若法。

法令若坚,民安其家而天下治,法者,国之所以定而民之所以安也。

故治国之道,在于法。

夫法而不行者鲜矣,国之所以乱而民之所以危也,犹水之让地高而不下者也。

《诗》曰‘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此言法也。

”解析:这一段开篇即指出民众的蠹害问题是数不胜数的,而治理蠹害的方法最为有效的就是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只有法令坚定不移,民众才能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得以治理。

法律是国家稳定和民众安宁的关键所在。

因此,治理一个国家的关键在于制定和执行法律。

然而,很少有法律得以执行,这就导致了国家的混乱和民众的危险,就像水不能自流而侵蚀高地一样。

他引用《诗经》中的诗句“瞻彼淇澳,言采其蕨”,来表达法律的重要性。

韩非子又曰:“五蠹者,民之蠹也。

营盗国家者蠹之一也,小人砀党里闾者蠹之二也,口舌乱政者蠹之三也,诡使私其利者蠹之四也,府库耗散者蠹之五也。

此五者,国败而家亡之本也。

蠹害深者家亡国破,蠹不深者家不兴,虽有其人曰先生贤者,安能济之哉?是以蠹深则败亡,蠹浅则不兴。

”解析:这一段详细列举了五种蠹害,分别是营盗国家、小人砀党里闾、口舌乱政、诡使私其利以及府库耗散。

这五种蠹害是导致国家破败和家庭崩溃的根源。

蠹害严重的家庭将会破产,国家也将会灭亡。

而蠹害不深的家庭将无法兴盛,即使有所谓的先贤或贤人出现,也无法挽救。

因此,蠹害的程度决定了家庭的存亡和国家的兴衰。

韩非子继续说道:“夫五蠹者,国之大蠹也。

小国之大国也,家之大家也,是五蠹者,家有之而乡境安,此其本也。

名之曰事术者,兵法之类也。

家无逃亡之臣而君子在位,百姓野贼不作而农工役役焉,此其术也。

《韩非子》中的法家思想与国家治理

《韩非子》中的法家思想与国家治理

《韩非子》中的法家思想与国家治理1. 引言1.1 概述《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一部重要的法家经典著作,也是韩非子作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著作。

本文将探讨《韩非子》中所呈现的法家思想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分析韩非子的生平、学术背景以及他所提出的核心理念,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法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中的实际应用,并进一步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研究目的,明确撰写文章的结构框架。

接着,第二部分将回顾韩非子的生平与思想背景,包括他的学术背景以及当时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背景。

第三部分重点讨论法家思想核心理念,包括爱民思想、法治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

第四部分将着眼于法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实践,包括君主集权、司法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以及军功爵禄制度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法家思想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和意义,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启示和借鉴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韩非子》中法家思想与国家治理的深入研究,探寻古代中国法家思想的精髓,并揭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智慧,为现实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撰写,请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来适应您撰写长文所需。

2. 韩非子的生平与思想背景2.1 生平简介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法家思想家,也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但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对学问的热爱,得以进入齐国任职。

后来,韩非子因为继母的陷害而被流放到赵国,在那里他开始了自己对政治和权力的深刻思考,并且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法家思想。

2.2 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乱、混乱无序、统治割据并存在着无数城邦争斗的时代。

韩非子名篇《说难》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名篇《说难》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名篇《说难》原文及译文《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

《韩非子》是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后世人尊称其为“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说难【原文】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译文】凡是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说出来。

凡是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和录用。

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录用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疏远进说者。

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原文】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韩非子》中的经典名句

《韩非子》中的经典名句

《韩非子》中的经典名句1、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感悟】自出《韩非子·说难》。

这两句大意是:事情由于保守机密而成功,说话不慎、泄露机密会导致失败。

保守机密,慎之又慎。

无论是政治决策、经济情报还是军事机密、科技成就,一切应该保守机密的事情都应该严守机密,谨防泄露,一旦泄密,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方面的重大泄密,将给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因此,今天仍有教育意义,每个人都要引为鉴戒。

2、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感悟】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大意是:以肉去除蚂蚁,不但没有把蚂蚁除掉,反而会引来更多的蚂蚁;用鱼驱逐苍蝇,不但没有把苍蝇赶跑,反而能招致更多的苍蝇。

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不然将适得其反。

3、矜伪不长,盖虚不久。

【感悟】出自《韩非子·难一》篇。

大意是,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要很长的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假,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这是对自我吹嘘、弄虚作假的至诚忠告。

如果违反客观事实自我吹嘘,弄虚作假,必定会被事实揭穿,被民众识破。

虽然时代更替,岁月流逝,但韩非的思想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

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蠡》篇。

大意是: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

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政策和策略也应该随时而变。

不论任何方法、措施都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况而制定的。

没有不变的情况,也就没有不变的方法、措施。

5、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感悟】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篇。

冶强指的是国家太平强盛。

弱乱就是国家纷乱衰弱。

阿就是不公正,偏袒的意思。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国家太平强盛得力于法治,国家纷乱贫弱是由于执法的不公正。

只有实行法治,以法治国,社会才会安定,人民才能遵法守法。

相反,若贪赃卖法,举事不公,阿曲权贵,人民自然不服。

6、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感悟】出自《韩非子·显学》。

韩非子典故

韩非子典故

韩非子典故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被称为韩非子学派或法家学派。

韩非子的典故主要来源于他的著作《韩非子》中的论述和故事。

1. 无功受禄:这个典故源自《韩非子·五蠹》。

故事中,韩非子说:「君子无功不受禄」,意思是如果没有做出实际的贡献或成就,就不应该享受到报酬或待遇。

2. 亡羊补牢:这个典故源自《韩非子·五蠹》。

故事中,韩非子讲述了一个有关守护羊群的故事,主张及时修补漏洞或弥补失误,以防止更大的损失或危险。

3. 刻舟求剑:这个典故源自《韩非子·五蠹》。

故事中,有人在划船时将剑掉进了水中,但他仍然在船上的旧位置上刻下标记,然后下船去找剑。

这个故事被用来形容人们固守旧观念或方法,不愿改变,并适用于描述追求已经过时的东西。

这些典故都反映了韩非子对于政治、伦理和治理的思考和观点,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初见秦第一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尽管,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强秦为难。

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

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能够对十,十能够对百,百能够对千,千能够对万,万能够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候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蜀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

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现在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候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

令型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候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

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

前者穰候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赵氏,中央之国也,难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

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

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萌,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上党。

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

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

然则邯郸不守。

拔邯郸,筦山东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是羊肠,降上党。

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

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毕反为齐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

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弱燕,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

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

霸王之名成。

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

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

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

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3 / 349甲兵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

军乃引而退复,并于李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

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

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难矣。

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

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

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裕,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

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

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筮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

乃使其臣张孟谈,因此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因此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候之道。

大王诚听其讲,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候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也。

存韩第二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

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

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

今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

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候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

今释赵之患,而坏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优久矣。

修守备,戒强敌,有蓄积,筑城池以守固。

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

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

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文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则合群苦弱以敌而共二万乘,非因此亡赵之心也。

均如贵人之计,则秦必为天下兵质矣。

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今贱臣之愚计:使人使荆,重币用事之臣,明赵之因此欺秦者;与魏质以安其心,从韩而伐赵,赵虽与齐为一,不足患5 / 349也。

二国事毕,则韩能够移书定也。

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

故曰;“兵者,凶器也。

”不可不审用也。

以秦与赵敌衡,加以齐,今又背韩,而未有以坚荆。

魏之心。

夫一战而不胜,则祸构矣。

计者,因此定事也,不可不察也。

韩、秦强弱,在今年耳。

且赵与诸候阴谋久矣。

夫一动而弱于诸候,危事也;为计而使诸候有意我之心,至殆也;见二疏,非因此强于诸候也。

臣窃愿陛下之幸熟图之!攻伐而使从者间焉,不可悔也。

诏以韩客之所上书书言“韩之未可举”,下臣斯。

臣斯甚以为不然:秦之有韩,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

虚处则惊,若居湿地,著而不去,以极走,则发矣。

夫韩虽臣于秦,未尝不为秦病,今若有卒报之事,韩不可信也。

秦与赵为难,荆苏使齐,未知何如。

以臣观之,则齐、赵之交未必以荆苏绝也;若不绝,是悉赵而应二万乘也。

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今专于齐,赵,则韩必为腹心之病而发矣。

韩与荆有谋,诸候应之,则秦必复见崤塞之患。

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

辩讲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而以韩利规陛下。

夫秦、韩之交亲,则非重矣,此自便之计也。

臣视非之言,文其淫讲靡辩,才甚,臣恐陛下淫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不详察情况。

今以臣愚议:秦发兵而未名所伐,则韩之用事者以事秦为计矣。

臣斯请往见韩王,使来入见;大王见,因内其身而勿遣,稍召其社稷之臣,以与韩人为市,则韩可深割也。

因令象武发东郡之卒,阅兵於境上而未名所之,则齐人惧而从苏之计,是我兵未出而劲韩以威擒,强齐以义从矣。

闻于诸候也,赵氏破胆,荆人狐疑,必有忠计。

荆人不动,魏不足患也,则诸候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

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计,无忽。

李斯往诏韩王,未得见,因上书曰:“昔秦、韩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数世矣。

前时五诸候尝相与共伐韩,秦发兵以救之。

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因此得与诸候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

先时五诸候共伐秦,韩反与诸候先为雁行为以向秦军于关下矣。

诸候兵困力极,无祭奈何,诸候兵罢。

杜仓相秦,起兵发将以报天下之怨而先攻荆。

荆令尹患之,曰:‘夫韩以秦为不义,而与秦兄弟共苦下天。

已又背秦,先为雁行以攻关。

韩则居中国,殿转不可知。

’天下共割韩上地十城以谢秦,解其兵。

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因此然者,听奸臣之浮讲,不权事实,故虽杀戮奸臣,不能使韩复强。

7 / 349“今赵欲聚兵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言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

且臣闻之:‘脣亡,则齿寒。

’夫秦、韩不得无同忧,”其形可见。

魏欲发兵以攻韩,秦使人将使者于韩。

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曩奸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

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交必绝矣。

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欢心,愿效便计,岂陛下因此逆贱臣者邪?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菹戮,愿陛下有意焉。

今杀臣于韩,则大王不足以强,若有听臣之计,则祸必构矣。

秦发兵不留行,而韩之社稷优矣。

臣斯暴身于韩之市,则虽欲察贱臣愚患之计,不可得已。

边鄙残,国固守,鼓铎之声于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且夫韩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强秦。

夫弃城而败军,则反掖之寇必袭矣。

城尽则聚散,聚散则无军矣。

城固守,则秦必须与兵而围王一都,道不能,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左右计之者不用,愿陛下熟悉图之。

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于前,乃就吏诛不晚也。

秦王饮食不甘,游观不乐,意专在图赵,使臣斯来言,顺得身见,因急与陛下有计也。

今使臣不通,则韩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于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

难言第三臣非非难言孔,因此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々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讲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为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此臣非之因此难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而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难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讲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

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

夫至智讲至圣,然且七十讲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包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故曰:以至智讲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讲汤是也;以智讲愚必不听,文王讲纣是也。

故文王讲纣而纣囚之;翼候炙;鬼候腊,比干剖心;梅伯酸;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传讲转鬻;孙子膑脚于魏;吴9 / 349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弘分胣;尹子罕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雎折协于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