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A教练手册-复合弓-中级

合集下载

fitbit sense 用户手册说明书

fitbit sense 用户手册说明书

用户手册版本 2.0目录开始 (7)包装盒内容 (7)手表充电 (8)设置 Sense (9)连接到Wi-Fi (9)在 Fitbit 应用程序上查看您的数据 (10)解锁 Fitbit Premium (11)佩戴 Sense (12)全天候佩戴和锻炼时佩戴 (12)紧固腕带 (13)用手习惯 (14)佩戴与保养技巧 (15)更换腕带 (15)移除腕带 (15)安装腕带 (16)基础信息 (17)操作 Sense (17)基本浏览指南 (17)按钮快捷方式 (18)快速设置 (19)了解状态指示 (21)小程序 (21)调整设置 (23)显示屏 (23)振动和音频 (23)目标提醒 (23)安静模式 (24)快捷方式 (24)设备信息 (24)检查电池电量 (25)设置设备锁定 (26)调整屏幕常亮 (26)2钟面和应用程序 (28)更改钟面 (28)打开应用程序 (29)应用程序排序 (29)下载其他应用程序 (29)删除应用程序 (29)更新应用程序 (29)调整应用程序设置和权限 (30)语音助理 (31)设置内置 Amazon Alexa (31)设置 Google 助理 (31)与您的语音助手互动 (32)查看 Alexa 闹钟、提醒和计时器 (33)生活方式 (34)星巴克 (34)日程 (34)天气 (34)寻找手机 (35)来自手机的通知 (36)设置通知 (36)查看收到的通知 (36)管理通知 (37)关闭通知 (37)接听或拒绝来电 (38)使用腕间电话 (39)回复消息(Android 手机) (40)计时功能 (41)设置闹钟 (41)关闭或延后闹钟 (41)使用计时器或秒表 (42)活动和健康 (43)查看您的统计数据 (43)3选择目标 (44)追踪每小时的活动 (44)追踪您的睡眠 (45)设定睡眠目标 (45)检测睡眠期间的打鼾和噪音等级 (45)了解您的睡眠习惯 (45)追踪您的体表温度变化 (45)管理压力 (47)使用 EDA 扫描应用程序 (47)练习引导式呼吸 (48)查看您的压力管理分数 (48)高级健康指标 (49)锻炼和心脏健康 (50)自动追踪您的锻炼 (50)使用“锻炼”应用程序追踪和分析锻炼 (51)自定义您的锻炼设置 (52)检查您的锻炼汇总信息 (52)查看您的心率 (53)自定义心率区间 (54)获得活跃区间分钟数 (54)接收心率通知 (54)查看您的每日准备状态分数 (55)查看您的心肺有氧健康指数 (56)分享您的活动 (56)音乐 (57)连接蓝牙耳机或扬声器 (57)使用 Sense 控制音乐 (58)使用 Spotify - Connect & Control 应用程序控制音乐 (58)感应式支付 (59)使用信用卡和借记卡 (59)设置感应式支付 (59)购买 (60)更改默认银行卡 (61)支付交通费用 (61)4更新 Sense (62)重启 Sense (62)关闭 Sense (62)清除 Sense (63)故障排除 (64)心率信号丢失 (64)GPS 信号丢失 (64)无法连接至 Wi-Fi (65)与手机断开连接 (66)其他问题 (66)通用信息和规格 (67)传感器与组件 (67)材料 (67)无线技术 (67)触觉反馈 (67)电池 (68)内存 (68)显示屏 (68)腕带尺寸 (68)环境条件 (69)了解更多 (69)退货政策和保修 (69)Regulatory and Safety Notices (70)USA: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FCC) statement (70)Canada: Industry Canada (IC) statement (71)European Union (EU) (72)IP Rating (73)Argentina (73)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74)Belarus (74)China (74)Customs Union (76)Indonesia (76)Israel (76)5Japan (76)Kingdom of Saudi Arabia (76)Mexico (77)Moldova (77)Nigeria (77)Oman (77)Paraguay (78)Philippines (78)Serbia (78)Singapore (78)South Korea (79)Taiwan (80)United Arab Emirates (82)United Kingdom (83)Safety Statement (83)67开始Fitbit Sense 是一款先进的智能手表,以心脏健康、压力管理、体表温度趋势等工具,助您深层次了解身体。

复合弓射箭简易入门.

复合弓射箭简易入门.

复合弓射箭简易入门(本人原创,谢绝转载)目前国内指导大家学习复合弓射箭的教材、文章多数都走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过于专业,以至于初学者如读天书,看得头晕脑涨,也不得要领,我分析原因主要是:传达信息含量过多,短时间难于消化,且脉络不清晰,仅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射手,但不适合初学者把握重点;另一个极端是言之不详,没有系统,东一榔头西一棒锤,满篇散打,更甚者谬误百出,误人不浅。

针对这一情况,我尝试写一篇主要针对初学复合弓者的文章,要点在于“简易”和“入门”,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使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复合弓射箭的主要要领,缩短摸索期。

既然是简易入门,那么也就只能说一说最主要的东西,细节问题不展开叙述。

大家可以自行补充或研究。

下面按射箭动作顺序开始:(注:示例图片采用反曲弓图片,以供参考)站位:采用平行站位,身躯挺直,两脚开立,两脚间距同肩宽,脚尖略外展,两脚尖连线指向箭靶。

(射箭还有开放式站位、隐蔽式站位,这里就不多说了)。

审靶:头部自然转向箭靶(注意:转头要自然,上身躯干不要和头部一同转动)。

握弓:也就是持弓手如何握住弓把,正确的方式是:先将手掌的大鱼际和弓握把正面接触后(大鱼际位置如下图),手指再握住弓把(虽然简单,但这决定了你推弓动作的正确性)。

搭箭:把箭尾插在弓弦D绳扣内,紧挨在定位铜扣的下方,应保证箭尾可靠卡弦,即弓弦进入箭尾开口底部。

然后把箭杆搭在箭台上,同时注意箭羽的方向:采用八字固定箭台,主羽向下;采用毛刷箭台,主羽向上;采用起落箭台,一般主羽向上、向下均可,但对于箭羽通过空间有限的起落箭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主羽方向,以确保箭羽的通过性。

扣撒放器:用撒放器的钳口、或者弯钩可靠地夹住/钩住弓弦D型绳扣,略带拉力,保证不松脱。

举弓/开弓:两臂同时向箭靶方向斜向上把弓举起(举弓分为高举、平举,初学者采用高举较好,这样有助于顺利开弓,所以此处以高举弓为例)。

前臂撑住,拉弓臂在后背肌肉的带动下后拉,后拉过程中,注意拉弓臂的前臂尽可能贴近身体躯干,这样有利于后半程开弓力量由肩臂肌肉向背部肌肉的转移。

亚运会复合弓

亚运会复合弓

亚运会复合弓
亚运会复合弓比赛是一项射箭比赛项目,使用的是复合弓进行射击。

复合弓是一种现代化的弓,由弓身、弓弦、拉杆和视弦器组成。

相比传统的反曲弓,复合弓具有更高的速度和精度。

亚运会复合弓比赛通常包括男子个人、女子个人、男子团体和女子团体几个项目。

比赛规则中规定了参赛选手射箭的距离、射箭的姿势和弓箭的要求等。

在比赛中,选手需要在规定的距离上进行射箭, aiming to hit the target's bullseye (the center circle). 评分是根据箭矢击中的位置来确定的,中心区域得分较高。

选手的得分将累积计算,最高得分者将获得冠军。

亚运会复合弓比赛不仅需要选手具备强大的力量和准确的射击技巧,还需要良好的集中力和稳定性。

这项比赛对选手的精神和体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亚运会复合弓比赛在亚洲地区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竞技水平。

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都有强大的复合弓射箭队伍,争夺亚洲射箭的荣誉和奖牌。

最新射箭运动医学

最新射箭运动医学

05
射箭运动的规则与比赛
射箭运动的规则与赛制
规则概述
射箭运动的规则主要包括比赛场地、设备 、射击距离、靶子大小、射击姿势、计分 方式等。
VS
赛制特点
射箭比赛的赛制通常采用淘汰制,每轮比 赛通常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射箭比赛的礼仪与文化
传统礼仪
射箭比赛的传统礼仪包括射击前的祈祷、对靶子的尊重、对 对手的尊重等。
2
在中国,射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黄帝时 代,据《史记》记载,黄帝与蚩尤之战中就使 用了弓箭。
3
古代的射箭比赛和训练方法也出现在不同的文 明中,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射箭比赛和训练方 法。
射箭的发展
在中世纪,射箭成为欧洲骑士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当时战争中的主要攻击方式 之一。
在中国,射箭在古代也是一项重要的军事技能和娱乐活动,射箭比赛也广受欢迎 。
进一步研究射箭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 伤及其成因,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康复 措施,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02
运动员健康监测与评 估
完善射箭运动员的健康状况监测和评 估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 问题,确保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03
运动技术改进与创新
针对射箭技术的细节和难点,结合生 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知识,进 行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射箭运动的 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
最新射箭运动医学
2023-10-29
目录
• 射箭运动简史 • 射箭运动的生理学基础 • 射箭运动的技巧与训练 • 射箭运动的损伤与防治 • 射箭运动的规则与比赛 • 射箭运动医学的未来发展
01
射箭运动简史
射箭的起源
1
射箭起源于史前文明,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 等地的壁画和雕刻表明,当时的弓箭手已经掌 握了射箭的基本技巧。

新代参数设定参考手册--V9.4(1)(精)

新代参数设定参考手册--V9.4(1)(精)

新代科技參數設定說明手冊by : 新代科技date : 2006/09/05ver : 9.4版本更新記錄目錄1. 系統基本參數設定 ................................................................................ 5 1.1硬體環境設定 ................................................................................... 5 1.1.1軸卡基本參數設定 . .......................................................................... 5 1.1.1.1 Pr01 軸板基址 ................................................................................... 5 1.1.1.2 Pr09 軸板型態 ................................................................................... 6 1.1.1.3 Pr10 伺服警報接點型態 ........................................................................... 6 1.1.1.4 Pr11 軸卡時脈來源 ............................................................................... 7 1.1.1.5 Pr12 SERVO6軸卡最高時脈 . ........................................................................ 7 1.1.1.6 Pr13 軸卡數目 ................................................................................... 7 1.1.2 I/O卡基本參數設定 . ........................................................................ 8 1.1.2.1 Pr03 I/O板基址 .................................................................................. 8 1.1.2.2 Pr05 I/O板組態 . ................................................................................ 8 1.1.2.3 Pr15 I/O卡數位濾波程度 . ........................................................................ 11 1.1.3 控制精度設定 ............................................................................. 12 1.1.3.1 Pr17控制精度 .................................................................................. 12 1.1.4 螢幕功能鍵型態設定 ....................................................................... 12 1.1.4.1 Pr3205功能鍵型態 . .............................................................................. 12 1.1.5 螢幕型別 ................................................................................. 13 1.1.5.1 Pr3211 螢幕型別 ................................................................................ 13 1.1.6預設外部存取資料磁碟機代號 . ............................................................... 13 1.1.6.1 Pr3213 磁碟機代號 .............................................................................. 13 1.1.7 選擇控制面板鍵盤型態 ..................................................................... 13 1.1.7.1 Pr3217 選擇控制面板鍵盤型別 .................................................................... 13 1.1.8系統掃瞄時間設定 . ......................................................................... 14 1.1.8.1 Pr3202 I/O掃描時間 . ............................................................................ 14 1.1.8.2 Pr3203 運動補間時間 ............................................................................ 14 1.1.8.3 Pr3204 PLC掃描時間 . ............................................................................ 14 1.2軟體介面環境參數設定 .......................................................................... 15 1.2.1應用功能參數設定 . ......................................................................... 15 1.2.1.1 Pr411 G00運動方式 . ............................................................................. 15 1.2.1.2 Pr413 G92(G92.1座標保留模式設定 ............................................................... 15 1.2.1.3 Pr414 工件座標系統保留模式 ..................................................................... 15 1.2.1.4 Pr415 重置或關機時保留目前刀長資料 ............................................................. 16 1.2.1.5 Pr3207 C/S界面版本編號 . ........................................................................ 16 1.2.1.6 Pr3215選刀時呼叫副程式 . ........................................................................ 16 1.2.1.7 Pr3241 工件程式小數點型態 . (16)1.2.1.8 Pr3243 鍵盤重置鍵由 PLC 處理 ....................................................................17 1.2.1.9 Pr3245刀長磨耗補償輸入增量最大值 ............................................................... 17 1.2.1.10 Pr3801 G95時進給量與主軸位置緊密偶合 .......................................................... 17 1.2.1.11 Pr3807圓弧終點不在圓弧上檢查視窗 .............................................................. 18 1.2.1.12 Pr3809 UVW為 XYZ 軸增量指令 . .................................................................. 18 1.2.1.13 Pr3815 刀具半徑補償預看模式 ................................................................... 18 1.2.1.14 Pr3816 刀長補償模式 .......................................................................... 18 1.2.1.15 Pr3819過切檢查型態 . ........................................................................... 19 1.2.1.16 Pr3851斷刀處理程式號碼 . ....................................................................... 19 1.2.2 系統人機介面設定 ......................................................................... 20 1.2.2.1 Pr3201 設定啟動車床規則 ........................................................................ 20 1.2.2.2 Pr3209 語言設定 ................................................................................ 20 1.2.2.3 Pr3219 系統安裝組態 ............................................................................ 21 1.2.2.4 Pr3221 除錯模式 ................................................................................ 21 1.2.2.5 Pr3223啟動系統管理功能 . ........................................................................ 22 1.2.2.6 Pr3225 螢幕保護功能延遲時間 .................................................................... 22 1.2.2.7 Pr3227 螢幕解析度 .............................................................................. 22 1.2.2.8 Pr3229 關閉工件座標系統功能 .. (22)1.2.2.9 Pr3247 速率顯示方法 (23)2. 伺服軸向參數設定 ............................................................................... 24 2.1各軸對應機械軸設定 ............................................................................ 24 2.1.1 Pr21~Pr40 伺服對應的機械軸 ............................................................... 24 2.2軸向馬達運動方向的設定 . ....................................................................... 24 2.2.1 Pr41~Pr60 馬達運動方向設定 ............................................................... 24 2.3軸向命令與回授解析度設定 . ..................................................................... 25 2.3.1 Pr61~Pr80 位置感測器解析度 ............................................................... 25 Pr81~Pr100 軸卡回授倍頻 ........................................................................ 25 Pr121~Pr160 螺桿側齒輪齒數 , 馬達側齒輪齒數 ...................................................... 25 Pr161~Pr180 螺桿寬度(Pitch .................................................................... 25 Pr181~Pr200 伺服系統的位置迴路增益 ............................................................. 25 Pr201~Pr220 位置感測器型態 ..................................................................... 25 Pr341~Pr360 位置命令倍率分子 ................................................................... 25 Pr361~Pr380 位置命令倍率分母 ................................................................... 25 2.4各軸向應用型態設定 . ........................................................................... 27 2.4.1 Pr221~Pr226軸型態 . ....................................................................... 27 2.4.2 Pr281~Pr300選擇半徑軸或直徑軸 . ........................................................... 28 2.5各軸向顯示名稱設定 . ........................................................................... 28 2.5.1 Pr321~Pr340設定軸的名稱 . (28)2.6軸向控制模式設定 . ............................................................................. 29 2.6.1 Pr381~Pr400位置伺服控制模式 . ............................................................. 29 2.7定位檢查功能設定 . ............................................................................. 29 2.7.1 Pr421~Pr440切削時位置檢查的視窗範圍 ...................................................... 29 2.7.2 Pr481~Pr500 快速移動 (Rapid Travel, G00時位置檢查的視窗範圍 .............................. 30 2.7.3Pr561~Pr580 遺失位置檢查視窗 ............................................................. 30 2.7.4Pr901~Pr920 零速檢查視窗 ................................................................. 30 2.8各軸向左右軟體行程極限保護 . ................................................................... 30 2.8.1Pr2401~Pr2440 軟體第一行程保護的範圍 (30)2.8.2 Pr2441~Pr2480 軟體第二行程保護的範圍 .....................................................313. 主軸參數設定 ................................................................................... 32 3.1主軸對應命令輸出埠設定 (32)3.1.1 Pr1621~Pr1630 主軸對應的機械軸或邏輯軸 ...................................................324. 軸向運動特性設定參數 ........................................................................... 33 4.1切削時前加減速運動規劃 . ....................................................................... 33 4.1.1 Pr401 切削加減速時間 .................................................................... 33 Pr402 重力加速度加減速時間 ..................................................................... 33 Pr405 切削的最高進給速度 ....................................................................... 33 Pr541~Pr560 各軸切削的加減速時間 ............................................................... 33 Pr621~Pr640 各軸切削的最高進給速度 ............................................................. 33 Pr641~Pr660 各軸重力加速度加減速時間 ........................................................... 33 4.2切削時後加減速運動規劃 . ....................................................................... 35 4.2.1 Pr404後加減速切削鐘型加減速時間 . ......................................................... 35 4.3切削時直線轉角自動減速功能 . ................................................................... 37 4.3.1 Pr406轉角參考速度 . ....................................................................... 37 4.4切削時圓弧切削運動最高進給速度設定 ............................................................ 38 4.4.1 Pr408 半徑 5mm 圓弧切削參考速度 ........................................................... 38 4.5快速移動及 JOG 時的加減速規劃 .................................................................. 39 4.5.1 Pr441~Pr460 各軸快速移動 (G00的加減速時間 ............................................... 39 Pr461~Pr480 各軸快速移動 (G00的最高進給速度 .................................................... 39 Pr501~Pr520 各軸快速移動 (G00的F0速度 ......................................................... 39 Pr521~Pr540 各軸 JOG 速度 ....................................................................... 39 1P R 941~960啟動尋原點柵格功能 ................................................................. 40 2P R 1361~PR 1400圓弧尖角補償 . ................................................................... 43 3P R 3217選擇控制面板鍵盤型別 .................................................................. 44 4P R 3821~PR 3822軸偶合軸號 ..................................................................... 45 5P R 3823~PR 3824軸偶合軸號 (46)6P R 3825軸偶合型態 ............................................................................ 47 7P R 3851斷刀處理程式號碼 . (48)1. 系統基本參數設定1.1硬體環境設定1.1.1軸卡基本參數設定1.1.1.1 Pr01 軸板基址軸卡二片以下Pr01→800 軸卡超過二片Pr01→7682.Servo_6的第一片軸卡基址為 768(目前一部控制器僅支援一張 Servo_6,不可與 Servo_4混插3.Embedded 第一片軸卡基址固定為 5121.1.1.2 Pr09 軸板型態0:EMP21:SVO4+不檢查伺服警報2:SVO4+伺服警報接點為常開接點 Normal Open( A 接點 3:SVO4+伺服警報接點為常閉接點 Normal Close( B 接點 4:EMP45:SERVO69:虛擬軸卡1.1.1.3 Pr10 伺服警報接點型態0: SERVO 6軸卡警報為常開接點 Normal Open( A 接點 1: SERVO 6軸卡警報為常閉接點 Normal Close( B 接點1.1.1.4 Pr11 軸卡時脈來源此參數為設定軸卡時脈來源:設定 0為使用軸卡自已時脈設定 1為共用控制器底板 IPC Bus時脈設定 2為共用主機板 VIA 時脈設定原則:一體機控制器→請設定『 0』非一體機控制器→請設定『 2』舊型 486主機板控制器→請設定『 1』1.1.1.5 Pr12 SERVO6軸卡最高時脈此參數為設定 Servo6軸版最高時脈。

国际箭联教练手册光弓中级水平定稿版

国际箭联教练手册光弓中级水平定稿版

国际箭联教练手册光弓中级水平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国际箭联教练手册-光弓(中级水平)1.引言:光弓射箭与反曲弓射箭非常相似,因此,在光弓教学模块里,我们着重讲解光弓射箭的特殊原理并及反曲弓教学模块中的一些普遍原理。

在国际箭联规则里,对比赛用的光弓作了详细规定。

(国际箭联章程和规则,第4本,第9.3章)可以把它描述为,一张没有附加任何器材的弓,即在弓上不允许有瞄准器、瞄准刻度、响片等附件。

想射光弓的运动员必须知道,光弓主要用于国际箭联的野外射箭、3D、3DI。

奥运会项目里,不使用光弓光弓既有室内比赛也有室外比赛。

射光弓对于从事射箭运动的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

无需任何指导,多数的初学者拉弓并沿箭的方向瞄准,这在初学阶段是可以接受的。

练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会注意到,尤其是对不同射程的靶射时,不只是拉弓、瞄准和撒放,还有更多的技术。

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射传统弓,是通过箭来瞄准的,这个文化的构成。

光弓运动员练到有一个好的弓感以后,如果他们愿意,可以转到练反曲弓或是复合弓。

作为初学者学习过程,射光弓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在一些国家,如瑞典,射箭的初学者射几个月的光弓,学习射箭各个方面,建立弓感。

光弓入门后,他们选择想要从事的射箭项目。

直觉射箭是使用光弓的一个特殊方法。

获得这种方法采取注意箭靶,撒放时不要有意识力求计算出靶的射程;发射时涉及到,视觉的意识降低到最低限度,例如,对射程不确定的靶发射,用箭头瞄准在面的一个特定位置。

这种射箭方法可以是相当的精确,但须花时间掌握它。

这种射箭方法要求专注,不于大型比赛发射多支箭。

光弓射手在比赛中很少使用直觉射箭的方法。

2.器材根据国际箭联规则,松开弦的光弓必须穿过一个直径12.2厘米的圆圈。

允许使用减震器,但安装弓上时必须能够通过所谓的圆圈检验。

2.1弓把不允许使用所谓的“直通”式的弓把。

中级强度复合动作健身房力量健身计划.

中级强度复合动作健身房力量健身计划.
仰卧杠铃弯举可以让你的肱二头肌疯狂充血。“仰卧杠铃弯举是一个超级增肌动作”吉姆说,“首先,它可以让你用更重的重量练习肱二头肌(你的体重。第二,你将把注意青岛鹏派健身学院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0532-092(24小时
力集中在重量下降阶段,这可以更好的促进肌肉增长。最后,在这一动作中,杠铃杆的作用相当于渐降组作用,这将会最大化你的肌肉充血量。”
如何做
选择一个重量相对较轻的杠铃杆,以非常宽的握姿握住杆,双脚与肩同宽,挺胸,背部保持正直。将杆举过头顶并且转为站立姿势,手臂充分伸直。杠铃杆应该举在你头部稍微后面一点的位置,而不是头部正上方或者头部前方。像坐凳子似的缓慢蹲下,挺胸,直到大腿平行于地板。接着脚后跟发力站起至初始姿势。
训练动作6:仰卧杠铃弯举(上身
训练动作9:负重屈伸(下身,核心区
中级强度复合动作健身房力量健身计划
提示:此计划锻炼强度中级,健身计划用到杠铃、哑铃等多个器械的结合训练,锻炼以复合动作为主,适合家庭锻炼。每次锻炼都能锻炼到全身重要部位,因此适合一周做三练。
如果你想找一个比较通用的健身计划,并且要求有一定强度,那么这个计划就非常适合你。
一个动作做3组,每一组10RM。组间休息1分钟左右。
“在做哑铃卧推的时候夹肘并且放慢速度可以增强胸部、肩部、肱三头肌和上背部的拉张感”,吉姆·史密斯说道“更长的拉张力作用时间可以直接促进肌肉的生长与荷尔蒙的分泌。”
青岛鹏派健身学院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0532-092(24小时
如何做
坐在一个平凳上手握一对哑铃。躺下,同时把哑铃举到胸部上方,手臂伸直,紧握哑铃。下降哑铃,同时尽可能地把它们紧靠在一起。当哑铃到达胸部后,举起哑铃同时仍保证哑铃的靠拢。保持动作速度的缓慢。
如何做
站立姿势,手握杠铃杆,将杠铃杆放置在你的大腿前,充分伸展手臂,采用比肩宽更宽的握距。膝盖稍弯曲,将杠铃杆竖直拉起,弯曲肘部,直到杠铃杆到达胸部高度。当你拉起杠铃杆时,不要耸肩。在动作的顶部停顿1秒钟,再下放重量。

健身教练(中级)考试拉力器各块肌肉功能及运动的幅度等详细解答

健身教练(中级)考试拉力器各块肌肉功能及运动的幅度等详细解答

胸大肌动作名称高位站姿夹胸调整滑轮到最高处以及合适的重量,我们采用对握,闭握的方式将拉力器拉起站在大飞鸟架的正中,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朝前膝关节超脚尖方向,膝关节微曲不超过脚尖,收腹,挺胸,沉肩,下颌微收。

肘关节微曲,手腕中立位。

运动轨迹:由上到下动作幅度:向下时保持肘关节微曲,可使把手轻碰让胸大肌最大收缩,还原时同样保持肘关节微曲,肘关节不超过肩的额状面不高于肩的水平面,保持胸大肌持续紧张。

动作呼吸:向下用力时呼气,还原时吸气动作速度:向下用力时略快2-3秒,还原时略慢2-4秒安全提示:运动中始终保持身体的稳定,不要借力,身体不要晃动以免造成腰部损伤。

功能:肩关节内收背阔肌动作名称直臂下压调整滑轮到最高处以及合适的重量,正对拉力器并与拉力器保持合适的距离,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收腹,挺胸,沉肩,下颌微收。

运动轨迹:由上到下动作幅度:向下时保持肘关节微曲,可使把手轻碰大腿让背阔肌最大收缩,还原时同样保持肘关节微曲,肘关节不超过肩的水平面,保持背阔肌持续紧张。

动作呼吸:向下用力时呼气,还原时吸气动作速度:向下用力时略快2-3秒,还原时略慢2-4秒安全提示:运动中始终保持身体的稳定,不要借力,身体不要晃动以免造成腰部损伤。

功能:肩关节伸三角肌前束动作名称拉力器前平举调整滑轮到最低处以及合适的重量,背对拉力器并与拉力器保持合适的距离,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收腹,挺胸,沉肩,下颌微收。

运动轨迹:由下向上动作幅度:向上时保持肘关节微曲,肘关节不超过肩的水平面,还原时同样保持肘关节微曲,把手不超过身体的额状面,保持三角肌持续紧张。

动作呼吸:向上用力时呼气,还原时吸气动作速度:向上用力时略快2-3秒,还原时略慢2-4秒安全提示:运动中始终保持身体的稳定,不要借力,身体不要晃动以免造成腰部损伤。

功能:肩关节前屈三角肌中束动作名称拉力器侧平举调整滑轮到最低处以及合适的重量,侧对拉力器并与拉力器保持合适的距离,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收腹,挺胸,沉肩,下颌微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箭联教练手册复合弓(中级水平)1. 图表2.复合弓轮轴到轮轴的长度(轴距)复合弓的全长是从轮轴到轮轴测量的(轮轴是指安装了弓片凸轮的轴)。

现代复合弓轮轴到轮轴的长度范围是从26英寸到48英寸。

较短轴距的弓通常被认为难以精确射准,不如较长轴距的弓更适合射准射箭。

45英寸以上的长轴距弓,容错度较好,但与较短轴距的弓比较,速度偏慢。

多数用机械撒放器发射的复合弓射准射手,使用弓的长度在38和43英寸之间。

弓把的造型一般弓把有三种造型:向前弯曲(前凸)的、平直的和向后弯曲的。

向前弯曲的弓把的弧线处于弓片结合部的前面,弓把比弓片结合部的连线远离弓弦。

顾名思义,直弓把是弓把与弓片结合部在一条直线上,与弓弦平行。

反向弯曲的弓把最为常见。

这种设计由于弦距(弓档)较低,箭的初速较高,并有很好的平衡感。

但是,这种弓把对手的扭动更加敏感。

与其它两种造型的弓把相比,容错度较低。

前凸弓把的设计是高端射准弓常用的,但可能难以找到比较便宜的型号。

这种造型的弓把比一般弓的弦距更高,箭速也较低,因此不太流行。

这种弓的形状对手的扭动不敏感。

这种弓把设计的形状和较高的弦距,使它成为三种弓把中容错度最高的造型。

当然,平直弓把是相对于其它两种造型来说的。

这是一种常用的弓把,不仅因为它的形状,也因它的性能和该形状的益处。

市场上,很少有弓能和完美的平直弓把相媲美。

如前所述,弓把的造型影响弓的弦距。

弦距是指在不拉弓的状态下,握把口到弦的最短距离。

较小的弦距比较大的弦距更能发挥弓的冲击力,以更长时间、更大的能量、更高的速度推动箭。

增加速度也许是一个优点,但它增加了箭停留在弦上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承受射手所犯的错误,更多时间内所犯的错误对箭支是有影响的。

总的来说,用于射准的弓,弦距至少要有7英寸。

多数射准弓的弦距在7.5到9英寸之间。

拉力曲线拉力曲线是在一个图表上的曲线,代表一把弓所储存的能量,“Y”轴表示拉力,“X” 轴表示拉距或弓的冲击力。

冲击力是弓弦推动箭的距离。

冲击力等于:•拉距减去•弓的弦距和更多的东西(因为箭离开弦是在弦经过弦距之后)图表1的曲线代表反曲弓被张拉时能量的储存状况。

随着弓被拉开,弓的拉力继续增加。

曲线下的阴影面积代表满弓状态时储存的能量。

图表2的曲线代表复合弓圆轮被旋转时能量的储存状况。

随着弓被拉到峰值拉力,弓的拉力增加。

当达到满弓状态时,开弓的力量变轻。

曲线下的阴影面积代表满弓状态时储存的能量。

与反曲弓相比较,更多区域处于阴影下,说明了复合弓增强了能量的储存。

图表3的曲线代表高速凸轮复合弓被拉开时能量的储存状况。

随着弓被拉开,弓的拉力快速增加,在峰值拉力逗留较长的距离,当接近满弓状态时,开弓的力量变轻。

曲线下的阴影面积代表满弓状态时储存的能量。

与前两种举例相比较,这种凸轮的设计有更多区域处于阴影下,说明了高速凸轮复合弓增强了能量的储存。

增加弓的拉力峰值或加长拉距/弓的冲击力,在曲线下增加了阴影的面积。

这个增加的阴影代表了能量的增加,或这些变化的结果增加了箭的初速。

凸轮系统市场上有许多凸轮系统,每种凸轮系统都提供了一系列不同的功能和优点。

“凸轮弓”的轴不是位于轮的中心,而是以偏心来实现机械的优势。

传统的凸轮系统已经被分成凸轮或圆轮。

凸轮的形状呈椭圆形,它可以产生出大量储存的能量和箭的高初速。

顾名思义,圆轮是圆形的,它储存的能量较少,拉力曲线较柔和,箭的初速也较低。

凸轮系统有几个种类,这些系统包括单侧凸轮,混合凸轮(非对称凸轮)以及对称凸轮。

如果按照本章第9节概述的进行适当的调试,这些凸轮系统都能射出很好的成绩。

选择弓时要记住,各种弦和缆的材料都有一定的延展率,有些大,有些小。

一旦装在这些凸轮系统的弦和缆伸长了,那么,弓与当初的设置和调整就不再一样了(见本章第三和第九节)。

拉距、拉力、凸轮的角度、弦距、轴距、减力和箭扣都会随着这种弦缆的变化而变化。

要使弓的发射与它首次被调试的一样,需要对弦和缆的长度做小的调整。

在多数的弓上,把弦和缆多拧几下就能使它们的长度复原。

请查看弓使用手册,对凸轮系统的“同步”或“凸轮的位置”进行最佳的调整。

减力比是指,当复合弓的凸轮系统到位时,拉力减小,用百分比表示。

例如:拉力60磅、减力75%的弓,凸轮到位后的满弓持力为15磅。

制造商提供的凸轮,减力百分比在60%到80%的范围之间。

对于有着良好射箭姿势和背加力的射手,可以采取用较低的减力比来增加持续用力。

有几个在不可调整减力的弓上稍稍降低减力的方法。

其中一个方法是用缩短弦来缩短拉距,以减少凸轮滚动的行程。

可以用更换或调整拉距模块的方法将拉距调整到原始的长度。

另一种降低减力的方法,是增加动力缆的直径(股数)。

弓弦与缆弦选择合适的股数,使其直径与凸轮槽的直径相吻合。

弓弦应填满凸轮槽,而不要楔入轮槽。

选择中心护弦线(底线)的直径,使其适合箭尾。

箭尾应该扣紧在弓弦上,不能向任何一边移动,当箭在弓弦上下滑动时,会造成轻微的拖带。

3.初装(调试前)投射距离投射距离是当弓装上弦后弓片的底部(弓片与弓把的结合部)与弓弦之间的关系。

要测量投射距离,使用一把T尺,垂直地卡在弓弦上,测量弓片插进弓把的位置到弓弦的距离。

测得的上弓片的距离可与测得的下弓片的距离相比较,从而设定弓的投射距离。

关于怎样调整复合弓的投射距离,和调整的效果,有许多建议。

如多数射手努力使“上弓片的底部与弓弦”的距离与“下弓片的底部与弓弦”的距离相同。

一些人相信,无论投射距离的初始组装怎样,只要弓已经被调试过了,在复合弓上怎样设置投射距离,都不会有什么影响。

要调整复合弓的投射距离,可调整上面或下面的拉力调整螺栓(弓片螺栓),转动一下就可以了。

螺栓拧得紧将减少弓端螺栓的尺寸,松开螺栓则增加这个尺寸。

调整复合弓的投射距离将影响下列各项:拉力、弓片与弓弦(握把)之间的角度、箭扣、箭台和上弦高之间的关系。

调整复合弓的投射距离将不会影响凸轮的同步及弓片力量。

通常有两种调试投射距离的方法。

一是边测量投射距离,边调整拉力螺栓直到两端均衡,二是拧紧拉力螺栓,然后再慢慢放松,直到理想的位置。

第二种方法的精确度取决于螺栓和弓把的加工精度。

射手不妨参考器材使用手册中建议的调试方法。

许多新出现的凸轮系统的上下凸轮的形状是不同的。

因此,当弓片被调整到相同点时投射距离也许不是均衡的。

当弓弦和缆弦的长度被调整时,这些不同形状的凸轮,也可能引起投射距离尺寸的不均衡改变。

如果射手想要测量呈不同形状的凸轮的投射距离,可在轮轴之间系一根线,再参考这根线和弓片之间量得的尺寸。

检查或调整平行弓片的投射距离:测量上弓片的结合点与下弓片凸轮轴之间的尺寸也许是必要的,然后将这个尺寸和下弓片结合点与上弓片凸轮轴之间的尺寸相比较。

如果需要进行调整,可按前面讲的方法调整弓片螺栓。

要想获得正确的程序和期望的结果,建议与制造商(或经销商)取得联系。

拉力国际箭联规则对竞技射准弓拉力的限制是不得超过60磅。

设置足够轻的拉力,比较容易让射手学会正确的姿势和练习好的习惯。

为射手调试拉力时,要让射手用背部的肌肉拉弓。

射手的力量增强了,拉力可随之增加。

不管拉力是多少,射手应能够在一天内射一个国际箭联轮(144箭),而不感到过度疲劳。

射手应该有足够的力量,使发射最后一支箭时,能够保持同样正确的动作,如同发射第一支箭一样。

由于较平直的发射轨道,以及受风的影响较小,较重的拉力比较容易射70米和90米。

轨道是指箭的飞行弧线。

图示:用反曲弓发射时的较高轨道图示:用复合弓发射时的较平直轨道弧线较低,比较容易瞄准较远的目标,瞄准器不必调整到箭的飞行轨迹上而造成触羽。

较平直轨道的另一个优点是,减少误判射程的错误。

这对野外射准和其它没有标志射程的射箭特别有益。

拉距适当的拉距可以使后背肌正确用力,从而使弓的力量更容易得到控制。

适当的拉距也使弦与胸部和持弓臂保持适当的距离。

设置拉距要能使撒放手找到一个稳定的靠位,例如:靠着下颌骨(普遍),耳后的凹陷处…在“姿势”章节见“靠弦”。

撒放手的稳定有助于弓的稳定以及正确地摆放拉弦臂。

满弓时,拉弦的肘应该处于直接向后的位置,或稍微处于射箭面的外面。

如果拉距太长,肘会旋转到头后。

拉弦肘应该位于箭的延长线之上。

当为一名新射手测量拉距时,应注意其头的位置、靠弦点、持弓肩、拉弦臂和姿势。

射手可能会倾斜头或躯干去将就弓,这样测得的拉距会偏长。

也可能耸肩、弓背去将就弓,这样测得的拉距会偏短。

弓要适合射手而不是射手去适应弓,这点很重要。

一把重量特别轻的反曲弓,一把拉力轻的没有减力的复合弓,或附在一把弓上的橡皮条,用来代表轻拉力的弓弦,以确定定射手适当的拉距。

拉距箭是带预设标记的箭,可指示拉弓的长度。

记住,不管最初使用什么方法决定射手的拉距,随着射手的进步,调整也是需要的。

可调整拉距的弓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必要的。

购买或挑选弓时,搞清楚制造商怎样测量拉距是很重要的。

射箭贸易协会A TA,以前的射箭制造商组织AMO规定:在满弓状态下,弓的拉距比弦到握把口的距离长一又四分之三英寸。

大多数制造商都据此设置弓的拉距。

测量的拉距=箭扣到弓的远侧测量的拉距拉距到支点(握把口)射箭制造商组织AMO规定的标准是拉距+一又四分之三英寸(44.5毫米)4. 附件箭台箭台应该非常牢固、可靠。

它也应该是可调的并易于调试。

“八字”或“蜥蜴舌”式的箭台易于调试并且发射的容错性好。

.008” or .010”厚度的钢片用于轻箭的效果比较好。

使用这类较薄的尺寸,箭比较容易“通过”钢片,而不需要全程接触。

拉弓时如果射手的动作用力不佳,箭有可能会从这类箭台上滚落。

这种情况下可使用较厚的箭台钢片。

如果箭反复从箭台上滚落,射手会疲乏和气馁。

起落式箭台越来越受到欢迎。

这种箭台被设计成,箭在撒放后离开箭台,所以,箭羽不会接触箭台。

安装箭台时应注意一点,箭杆出箭台的长度大约是1英寸(25毫米)。

当箭台开始下落时箭应该已经移动了大约3英寸(75毫米)。

如果移动距离大于3英寸(75毫米),由于箭的速度,箭台可能会触碰箭羽。

调整后确认箭羽与箭台间有足够的空隙是必要的,可在箭羽周围撒些(护足)粉检查调整的效果。

在箭羽周围喷洒护足粉时,小心不要弄乱有喷粉的区域。

向一个牢固的箭靶射箭,检查有喷粉的箭羽的印迹,以判断箭是否触碰箭台。

把箭台安装在弓上,箭杆的中心应在箭台安装螺栓孔的中心或稍稍偏下。

国际箭联要求,箭台与箭的接触点不能超过握把口最远6厘米。

为了最大的容错度,箭台应该固定在握把口最远点0至3厘米之间。

中心发射是箭与弦的运动轨迹相一致。

要调试中心发射,在弓上搭一支箭,在上凸轮下面的弦上(弦在缠绕凸轮的槽里)大约1英寸的位置画一个点。

然后,俯视弦的中心和箭。

当弓处于中心发射时,弦应该正好与箭杆重合。

弓片校直尺可用于本节中,但因为有许多类型的弓和调校,建议使用下列调试程序:用一把尺子,测量弓片的宽度,找到中心,然后测量这个中心点到弦的中心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