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恰兹的语义学美学_沈勇
瑞恰兹

艾·阿·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年2月26日出生于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诗人、语言教育家,曾在英国剑桥大学(1922-1929)、中国清华大学(1929-1930)、美国哈佛大学(1944-1963)任教授,“新批评派”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对20世纪文学批评起了最大影响的英国理论家,应当说非瑞恰慈莫属。
瑞恰慈是英美形式文论的第一个推动者,他在二三十年代写的七本美学与文艺哲学著作,在文学理论中引入了两门学科:语义学,与心理学。
前一门学科后来成为新批评派的理论基础,后一门却受到形式文论的强烈反对。
但是这二门学科,却在瑞恰慈的终身中国梦想中结合起来。
1922年,当时还是年轻学者的瑞恰慈,便写出他的第一本著作,即与奥各登合著的《美学原理》。
1929年瑞恰慈夫妇又来北京。
在1929年-1930年期间,一直执教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
此时瑞恰慈已经出版了《批评原理》、《实用批评》等轰动性的著作,成为西方文学理论界的权威领袖。
20世纪三十年代初,瑞恰慈成为奥各登发起的“基本英语”运动的领袖,试图把语言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一种社会实践。
1937年冬,瑞恰慈到云南大理一带攀山探险,夜渡洱海。
1938年春季,再度北上,到平津地区,以天津的耶稣会师范学校为基地,重新开始基本语工作。
此事颇引起争议,瑞恰慈说他的时间度量单位,“不是10年20年,而是半个世纪”,意思是日据与否,可以暂且不论。
但是到1938年夏,连瑞恰慈也明白了,整个世界已经无法宁静。
他回到西方,在哈佛工作二十年,基本语运动也萎缩成成人扫盲教学法的一种。
1950年,中国内战结束。
国情的稳定,使瑞恰慈再度来到北京,试图重振旗鼓。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梦想再次破灭。
1978年,八十五岁的瑞恰慈寓居剑桥,突然接到北大校长周培源代表“前同事们,前学生们”寄来的礼物,欣喜若狂。
当时他水肿病已很严重,靠利尿剂维持,却依然决定重返中国。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深层辨析

口山东艺术学院肖光琴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它冰冷的真实叙述、富有激情的哲学性表达以及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被称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作者也因此而成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红与黑》的时代早已随着大革命的硝烟飘向历史的深处。
但《红与黑》中的人物形象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现。
于连复杂、矛盾、无法截然界定的多重性格。
他在事业、爱情的拼杀中表现出的令人难以言说的情感纠缠和心理动机以及他在短暂的生命里程中骤起骤落的生命选择都让他拥有了超越时代的启迪性,让他成了<红与黑)当中最溢彩流光也最令人着迷的一部分。
从最原始的定位来说.于连.索雷尔是个平民出身的外省青年;而同时,他又苍白、漂亮、有头脑,好学深思、厌恶体力劳动,不甘居人下。
决心出人头地。
于连生逢的年代是波旁王朝复辟时代.这是一个一切荣誉和优雅只由两种东西——地位和财富决定的年代。
于连的出身决定他除了平庸、木然的生活之外。
他不能够生来就享有任何被称其为精神层面的品质。
但是.自小接触到的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精神滋养着于连.使于连在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中野心勃勃.拥有着顽强的反抗意志。
这注定了于连性格中个人奋斗的虚伪性和平民出身所决定的理想化的双重性。
但是于连的性格又决非仅仅只是如此简单的双重性。
于连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个人奋斗者和野心家形象。
个人主义者是于连的表面形象.理想主义者是他的深度形象.个人主义与理想主义在于连身上悖谬地结合一体。
于连在小说中的表现.是一种个人主义和理想主义同时发生、压抑、转折、高扬的过程。
可以说,在这个曲折起伏的过程中,于连所有的个人奋斗行为.都为他理想主义的最终爆发做铺垫.形成了一种理想主义极端性的尖锐表现。
于连对拿破仑的崇拜以及所受的卢梭和伏尔泰的影响。
使他的生命展其次,瑞恰兹还论述了细读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瑞恰兹在《实用批评》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文学语言有四种不同的意义功能,分别是“字面意义(S ense)”、“情感意义(Fe el i ng)”、“语气(Tone)”和“目的(I nt ent i on)”。
《西方文论选读》自学考试大纲

《西方文论选读》期末考试B卷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论崇高》侧重与内在灵魂的涵养提高,重视作家的心智;列举崇高的五个来源;这五个来源的关系;《论崇高》还提出了美的X畴问题;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标志着一个新的美学X畴的诞生。
2.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4.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原则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和论证了形式主义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陌生化”原则。
所谓“陌生化”,是针对习惯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潜意识化而言的,是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感知方式的一种反作用,目的是加强印象,把熟视无睹的东西凸现出来,用新的陌生的世界代替潜意识化了的世界。
陌生化属于文本的X围,而且重点不是文本的意义,而是它的形式,涉与的对象主要是诗歌。
5.阿多诺的否定的美学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可以用“否定的美学”来加以概括,其主要观点主要有:1.反艺术。
反艺术就是否定的艺术,是用“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手法,或曰反讽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艺术的否定;从正面讲,就是艺术通过自我否定来改头换面从而确立自身新的坐标。
2.文化工业。
这指的是在工业资本主义这个“管理化的社会”里,从流行艺术中自发产生出来的大众文化的总称。
3.音乐社会学。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以自己特殊的形式规律提出社会问题,反映社会整体的矛盾和分裂。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摘要】: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文论流派之一。
文章试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传播新批评( The New 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 A. 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 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 . C. 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 K. 维姆塞特、R. P. 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 . C. 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 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 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 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 年代和80 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 世纪40 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 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第八章 新批评

透视主义
第一个层面是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和韵律; 第二个层面是“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
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的规则”,可以说是语言 与它的修辞层面,即文体学所研究的范围。 第三个层面是“意象、隐喻、象征、神话”,韦勒 克称之为“诗歌的主要结构”,其中意象和隐喻被 视为“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部分”。
穹赤露,
详,
在烟尘未染的大气里粲然闪耀。 那船舶、楼阁、剧院、教
旭日金挥洒布于峡谷山陵,
堂,
精品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邓恩《圣谥》
看上帝面上,你住嘴,让我 去爱,
要不就责我瘫痪、骂我痛风, 我的五绺白发,我蹭蹬的命
运, 不如你安富尊荣,多才多艺 由你青云直上,由你宦运赫
烜, 朝夕过从的全是衮衮高官, 朝觐龙颜或铸印的龙颜, 去思索去追求你心中所愿,
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 是否正确。”
精品课件
材料与结构
主张用“材料”代替“内容”,“指一切与美学没 有什么关系的因素。”
“结构”代替“形式”,“一切需要美学效果的因 素”。
“这决不是给旧的一对概念即内容与形式重新命名, 而是恰当地沟通了它们之间的边界线。‘材料’包 括了原先认为是内容的部分,也包括了原先认为是 形式的一些部分。‘结构’这一概念也同样包括了 原先的内容和形式中依审美目的组织起来的部分。 这样,艺术品就被看成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 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
抛弃与得到 情人 隐士 获得整个世界的
灵魂
精品课件
一、新批评的缘起
1、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传统与个人才 能》)
首先,从诗人与传统的关系来看,任何诗人都不能 脱离诗的传统而单独具有他的完全意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语义学与新批评派48.语义学批评是什么?(1)产生背景:俄国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的重点从以作者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为中心之后,语义学与新批评学派在20年代发端兴起。
(2)发展概况: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此外还有查尔斯•奥格登和詹姆斯•伍德。
(3)理论主张:①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受到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以逻辑实证的研究原则重新审视文学批评问题,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②语义学批评又深受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深刻影响,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③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4)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如新批评、结构主义和早期心理学派批评等,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
49.新批评派是什么?(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兰色姆在1941年《新批评》一书中称艾略特、瑞恰兹和温特斯等人为新批评家,新批评派由此得名。
(2)产生背景:①19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为主导。
实证主义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只强调文学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热衷于谈论灵感、激情、天才、想象和个性。
这两种批评方式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
②新批评的兴起正是对这一理论倾向的反拨,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最薄弱的环节而以一整套完整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进行批判,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流派在西方文论界都占据主导地位。
(3)发展历程:①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大学美学考试(习题卷1)

大学美学考试(习题卷1)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196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丑的历史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是:原始时代、古典时代、( )。
【 】A)后现代时代B)西方现代主义时代C)现实主义时代D)浪漫主义时代答案:B解析:2.[单选题]在审美经验中,( ) 是一个核心因素。
A)感知B)想象C)情感D)理答案:B解析:3.[单选题]宣称艺术即直觉的美学家是A)柏格森B)荣格C)克罗齐D)克莱夫.贝尔答案:C解析:4.[单选题]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 )A)意境超验层B)意象世界层C)物质实在层D)形式符号层答案:B解析:5.[单选题]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是()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答案:B解析:二、多选6.[单选题]主张美育是“趣味教育”的是( )D)蔡元培答案:C解析:7.[单选题]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句话体 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A)反映关系B)模仿关系C)感动关系D)认识关系答案:C解析:8.[单选题]“直观总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最后根据。
”这一论点来源于( )A)黑格尔B)柏格森C)叔本华D)尼采答案:C解析:9.[单选题]在西方对于悲剧的探讨中,到了( ),把悲剧从重大的社会矛盾推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A)尼采B)叔本华C)斯宾塞D)莎士比亚答案:B解析:10.[单选题]“美在距离”说是( )的。
A)完全合理B)完全错误C)有一定的合理性D)基本错误答案:C解析:11.[单选题]美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A)审美想象B)审美意识C)审美现象D)审美经验答案:B解析:12.[单选题]艺术接受的核心是( )A)意象的物化与传达B)意象的传达与构建解析:13.[单选题]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是( )A)社会主义社会B)大同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答案:D解析:马克思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并描述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8春华师《美学》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以审美教育作为培养( )的手段。
A: 美人
B: 超人
C: 完人
D: 全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可以说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诗句的美学观点是()
A: 距离说
B: 快乐说
C: 完满说
(判断题) 11: 生活丑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丑。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2: 艺术批评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的必然环节。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3: 在艺术的多元化功能中,审美是最核心的功能。
A: 错误
B: 正确
C: 毕达哥拉斯
D: 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7: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美是一种()
A: 不可定义的东西
B: 事物的客观属性
C: 社会属性和价值
D: 美的东西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8: 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是()
A: 具有普遍意义的日常生活
B: 具有社会性要求的劳动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在历史上,美学长期被看作()
A: 伦理学的分支
B: 文学的分支
C: 哲学的分支
D: 人类学的分支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在艺术的定义问题上,提出“集体无意识说”的美学家是()
A: 洛克
B: 弗洛伊德
C: 荣格
D: 苏珊?朗格
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1: 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 们 所使 用 的 符 号 部 分
是 由 于我 们 正 在 作 出 的 指 称 ( 即 思 想 ) 所 引 起 部 分 是 由 于社 会 的 和 心 理 的 因 素 所 引 起
,
这 些 社会 的 和 心 理 的 因 素 包 括 我们 作 出 指
、
夕 少. ` 一 J
〔
耗*
关 系) 农
断错 客本
f
称 的 目的 果
,
由于美只 是表 明 我们 的情 感态 度 因 此 他认 为
。
美不 可 能 对 美 的本
。
是 事 物 的 一种 内在 属 性
而只 能 是 我 们 对 对 象 的 一 种 主 观 情 感 反 应
,
,
,
质 和 艺 术 的 本质 的 探 讨 是 不 会 有 什 么 一 致 的 结 果 的
对语 言 符 号的 理解 所 出现 的复 杂情 况
, ,
我 们 总 是 在 运用
。
可 以 被 更 好 地 理 解 的 一 个 符 号 或 一 组 符 号 来 替 代 被解 释 的 词 或 符 号
然 而 任 何 一 个 定 义 总 是 从 某 个 角度 作 出 的 最 明显 的例 子就是 对 瑞恰 兹将 历史 上
“
这 个 替 代就 是 下 定 义
。
如 果 角 度稍 加 变 换
上 海大 学学报 社科版
(
一 年第
期
瑞恰兹 的语义学美 学
沈 勇
,
语 义 学 美 学 是 在 二十 世 纪 新 实 证 主 义 基 础 上 产 生 的 美 学 流 派
其 主要 代 表是英 国文 艺理
论家
影响
、
批评 家 和诗人 瑞 恰 兹 ( I
v o
r
A
r
m
,
s
t
r o
n
g
R IC h
,
a
r
d
s
,
18 9 3 一 19 8 0
,
作 为 一 个 情感 术 语 它 不会 有 一 个 令 人 满 意 的 词 语 替 代 瑞恰 兹指 出
,
“
”
它 也 没有
所 指客 体
没有 将 美 这个词 的情感 使 用 和
“
符 号 使 用 区别 开来 是 美 学 研 究 中 许 多 混 淆 的 原 因所 在 能的
, “
,
对
美
”
下 定 义 从 根本 上 来 说 是 不 可
、
我 们 的 符 号 对他 人 所 产 生 的 预计 效
,
代 未 `扮 “ 耐 矛
,
“ 众尸
”
`
以 及我 们 自己 的态度
,
而 当 我们 聆 听 说 话
。
者 的说 话时
,
符 号 既 促 使我 们 执 行 一个 指 称 行
为
,
又促 使 我 们 采 取 一 种 态 度
,
这 种 行 为 和 态 度将 与 说 话 者 的 行 为 和 态 度 相 类 似 也可 以 是 间接的 ( 如 我 们想到 或提 到拿 破仑 时 )
,Hale Waihona Puke 以 及 对 审 美反 应 和 审 美 价 值 主 观 性 的 认 识 则 使 他 的 美 学 理 论 带 上 明 显 的
,
心 理 学 色彩
可以 说
瑞 恰 兹 的 语 义 学 美 学 实际 上 是 一 种 心 理 一 语 义 学 美 学 理 论 一
、
意义 理 论
意 义 问 题 是 瑞 恰 兹 最 为关 注 的 问 题
也 可 表达 某 种 情 感
,
。
c 瑞 恰 兹 认为 对 语 言 的 这 两 种 使 用 是 有如 下 的 特 征 在 符 号 语 言 ( S y m b o l i
l
g
g
)
中 必 要 的 考 虑 是 符 号 化 的正 确 性 和 指 称 的 真 实 性 ( 即 可 验 证 性 )
l
a
,
在 唤 起 性语 言 (
,
意 义 》 这 本 书 中所 要 解 决 的 主 要 问 题
,
。
瑞 恰 兹 认为 语 词 本 身 并 不 意 味 什 么
,
,
,
只 有 当 一 个思 想
,
者 利 用 它 们 时 它 们 才 代 表 一切 即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具 有 意 义
,
因 此 语 言 作 为 一 种表达 思 想 的 符 我 对
,
任 何 事物 是 美 的
助 于形 式
` ’
,
按照 其 被 应 用 的 艺 术
,
,
或 是 空 间的
、
或 是 时 间 的 来作 出 的
。
—
、
— 它 有一 种 规 定 的 形 式
。
它引起 愉 悦
’
这 个 定义 是 按
,
这 个 定义 是 借
,
定义 的不 同
是 由于
下 定 义 者 所选 择 的 出 发 点 不 同
这 种时候
,
他们 也同 意
,
没 有 什 么 方 法 可以 认 识 他 们
,
要 取得 一致 的 是 什 么 东 西
瑞 恰 兹坚 定 地 认 为
,
。
”
④
它仅 仅 表 明 了我 们 的 情 感 态 度
,
。
美主 要的是 一种 情感 语言
。
因此没
有 必要
、
也 不 可能 对 美 作 出 确 定 的 定 义
,
其次
。
,
定 义 就可 能 随 之 改 变
一个
美
美
”
这个 词的使 用
,
“
”
的 定 义 概 括 为十 六种
,
认 为 这 些 定 义 中 的 每 一 种 定 义 实 际 上 都是
从 某 一 特 定 角 度 和 关 系 出 发作 出 的
照 事 物对 意 识 的 作用 来 表述 的
,
“
例如
“
任 何 事 物是 美的
。
还 有 表达 或 唤
“
,
因此 必 须 将 情 感 语 言 和 符 号 语 言 区 别 开 来
,
比如
,
伦理学 中
。
善
”
这个词 语
,
的使 用 纯粹是 一种 情感使 用
它没有符 号 的功能
”
,
并 不 代 表什 么 事 物
另 一方 面
,
当 我 们
这是 红 的
”
时
,
“
是 红的
“ ”
对
。
“
这
“
”
的 增加 就 把 对 我 们 的 指 称 的 延 伸
因 而是 没 有 意 义 的
。
使 得 瑞 恰 兹 对 意 义 的 语 境 理 论十 分 关 注
,
。
何 一 种 陈 述时 总 是 要 涉 及 到 这 三 个 因 素
T h `“
这 三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瑞 恰 兹 用 一 个三 角 形 来 表 示
:
瑞 恰 兹 认为 在 思 想 和 符 号 之 间 有 一 种 因 果
,衍
.
, 广
R
平。 `
思 想 或特 林
关系
的 的
,
。
当 我 们 说 话时
,
)
。
受新 实证 主 义
,
瑞 恰 兹 非 常 注 重语 言 和 意 义 问 题
。
主张 对词语
句子和 美 学中使 用的 术语 作 语 义 分
析
念
,
从而 建 立 了 一 套 语 义 分 析 方 法
“
他 对 诗 歌 语 言 情 感 特 征 和 艺 术 价 值 与 艺 术 传达 的 核 心 概
。
冲动
”
的分析
、
。
瑞 恰 兹 着 重 注 意 的 是 语 言符 号 与 事 物 之 间 的 关 系 的 间 接 性
,
正是 也可
瑞 洽 兹 认为
语 言 具 有多 种 功 能
。
语 言 既 可 以 代 表 或指 称 某 个 对 象
,
,
瑞恰 兹 指 出
起情 感的功 能 说
“
,
语 言 除 了 具 有 使思 想 符 号 化 的 功 能 或 指 称 事 物 的 功 能 之 外
`
但 如 果 我 们 说 好哇
,
!
或者 说 诗 是
一 种精 神 或 人 是 一种 虫 某种东 西
,
,
我 们 可 能 不 在 作 陈 述 ; 甚至 不 在 作 假 的 陈 述 , 我 们 最 可 能 是 仅 仅
。 ”
为 了 唤 起 一 定 的 态 度而 使 用 词 语 传达 某 种信 息
,
② 这 就 是 说 符 号 语 言 具 有所 指 客 体
还 有它 的 情感 功 用
, ,
,
这 不 仅 因 为 人们 在 确 定 美 的 意 义 时 总 是 从 有 限 的 范 围 和 角 度
,
出发
之外
,
,
因 而 不 可 避 免 地造 成 众 说 纷 纭 的 美 的 定 义
它 只 是 表 明 我们 的 一 种 情 感 态 度
。
而且 因 为
,
.
美
”
这 个 词 除 了 它的 符 号 功 用
,
“
e v 。 “ a
ti v
n u g a
;
g
e
) 中 必 要 的 考 虑 是 所 唤 起 的 态 度或 倩感 的 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