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第13章眼动实验法1.⼈眼的视觉范围包括哪三个区域?各⾃的视觉特点是什么?答:在阅读的过程,读者的视觉范围可分为三个部分:外周区域、副中央凹区、中央凹区。

(1)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的2°视野范围,是⼈类视敏度最⾼的区域,能够辨认所注视对象的细节。

(2)副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2°~5°左右的区域,是⼈类视敏度⽐较低的区域,能够获得注视对象的⼀些信息。

(3)外周区域即副中央凹以外的所有区域,是⼈类视敏度⾮常差的区域。

2.记录眼动的⽅法有哪⼏种?答:⼈类眼球的运动,简称眼动,通过眼动可使物像在视⽹膜上处于最佳位置。

记录眼动的⽅法有:(1)电流记录法(EOG)眼球运动可以产⽣⽣物电现象。

电位的变化由置于⽪肤相应位置的电极导⼊放⼤器,并通过⽰波器或记录器显⽰出来。

眼动与电位变化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通过分析记录结果,可以了解读者的眼动情况。

(2)光学记录法①⾓膜反光法在眼球运动过中,⾓膜对来⾃固定光源的光的反射⾓度也是变化的,通过记录⾓膜反光来分析读者的眼动。

②虹膜——巩膜反射法巩膜⽐虹膜能够反射更多的外界⼊射光,被反射的光线通过红外探测器来监测,探测器可以检测到读者垂直⽅向的眼动和⽔平⽅向眼动。

③普⾦野图像法普⾦野图像是由眼睛的若⼲光学界⾯反射所形成的图像。

通过分析这些图像运动的距离可以精确地测量眼球的运动。

3.什么是兴趣区?兴趣的类型有⼏种?答:兴趣区(AOIs)是眼动研究过程中相关刺激的界定,与研究者的假设有关。

按照⼤⼩不同,兴趣区可分为以下⼏种类型:(1)以词的某⼀部分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假设研究者只对汉语词或字的某⼀部分感兴趣,这时,可将兴趣区定界得更⼩,如汉语词或字的⼀部分(如偏旁或部⾸)。

(2)以词来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词(或字)。

(3)以句⼦来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句⼦。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2.2课后习题详解1.写出一项实验室研究的实验设计。

答:(1)实验目的研究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的影响。

(2)实验假设内隐自尊的主效应显著,高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低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数理逻辑任务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言语理解任务的练习次数。

内隐自尊与任务类型交互作用显著。

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高内隐自尊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低内隐自尊水平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的差异显著,内隐自尊水平越低,在言语理解类任务中出现越多的自我妨碍(3)实验程序实验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自变量A作为被试间变量,自变量B作为被试内变量。

自变量A是内隐自尊,有两种水平: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

自变量B是任务类型,有两种水平: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

因变量是被试的自我妨碍水平,即被试在正式测试前练习的次数。

研究首先从某大学中随机抽取40名大学生,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测试成绩,将被试分为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两组,各20人,然后每组都接受第二个自变量的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两种处理,不同任务类型的顺序在被试间平衡处理,实验顺序安排如表1所示。

表1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影响的实验设计(4)数据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得出每组被试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然后进行2×2重复测量结合非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2.写出一项现场研究的准实验设计。

答:略。

3.举例说明交互作用的概念。

答:(1)交互作用的概念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交互作用的研究案例①实验程序在某大学校园的咖啡店里,当主试看到小桌子(只供2个人用)或是大桌子(只供4人用)旁边坐着一个学生时,就有礼貌地询问能不能坐下,得到允许坐下后,主试点来一份午饭。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教材精讲-知 觉【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教材精讲-知 觉【圣才出品】

第六章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只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视野中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

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1.直接知觉(direct perception)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2.间接知觉(indirect perception)以Gregory为代表,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3.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1)自下而上过程(bottom-up,又称数据驱动过程,data-driven process),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2)自上而下过程(top-down,又称概念驱动过程,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认为,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1.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2.在确定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方面,虽然已有大量实验进行过尝试,但是,方法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们研究意识这种内在的、隐蔽的心理过程的进行。

3.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1)盲视是Weiskrantz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scotoma)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2)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如图1¶图1DB左测视野盲视图示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一)图形-背景知觉1.丹麦心理学家Rubin在1915年指出,图形是指独立的、具有明确形状的部分;视野中的其余部分称为背景。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第4章反应时间1.如何正确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答:正确理解反应时的概念需把握以下⼏点:(1)定义反应时,亦称“动作反应时”、“反应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做出反应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是认知⼼理学研究有机体内部⼼理操作过程复杂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刺激—反应”之间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

(2)组成成分反应时包括三个阶段的时间:①刺激使感受器产⽣了兴奋,其神经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②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脑⽪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③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3)影响因素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包括:刺激特点和反应者特点。

前者如刺激的强度、⼤⼩、时间长短、数量、差异等;后者如反应者的准备状态、练习的次数,反应者的感觉器官、神经类型、动机乃⾄⼈格特征等。

2.如何运⽤相减法、相加因素法、“开窗”实验来测量反应时间?答:(1)相减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种作业包含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理过程,⽽在其它⽅⾯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相加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法假定,完成⼀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系列信息加⼯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于某⼀特定的加⼯阶段。

(3)开窗实验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Hamilton、Hockey等发展了“开窗”实验。

“开窗”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阶段的时间,从⽽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阶段。

3.什么是反应时间研究中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如何分解?答:(1)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知觉)【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知觉)【圣才出品】

第6章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知觉的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

A.行为主义B.格式塔C.精神分析D.人本主义【答案】B【解析】知觉的刺激物说即直接知觉理论,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

2.服装设计中经常应用()错觉。

A.月亮B.缪勒—莱耶尔C.运动D.似动【答案】B【解析】服装设计中应用缪勒—莱耶尔错觉原理,产生身高变化的视觉效果。

3.D.B.不能________他左视觉场的刺激,但是他能________它们。

()A.意识到并定位;辨认/确认B.觉察/定位;看见C.辨认/确认;觉察/定位D.觉察/定位;辨认/确认【答案】C4.()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A.记忆;注意B.觉察;无意识C.数据驱动加工;概念驱动加工D.知觉;感觉【答案】C5.()是不准确的知觉。

A.幻觉B.感觉C.错觉D.妄想【答案】C6.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单眼线索B.视轴辐合C.双眼视差D.晶体调节【答案】C【解析】深度知觉即空间知觉的来源包括:肌肉线索、物理线索和双眼线索,其中最重要的深度知觉线索是双眼线索。

二、多项选择题1.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A.动景运动B.自主运动C.诱发运动D.网像后效【答案】ABC2.间接知觉可通过()来研究。

A.不可能图形B.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C.知觉恒常性D.两可图形【答案】ABCD3.用一只眼睛就能看到深度的视觉线索有()。

A.纹理梯度B.遮挡C.运动视差D.线条透视【答案】ABCD4.环境刺激为人类知觉提供的物理线索有()。

A.遮挡B.几何透视C.阴影D.运动视差【答案】ABCD5.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单眼线索B.视轴辐合C.双眼视差D.晶体调节【答案】BC6.当判断远近不同的山时,能够很容易根据颜色浓淡来进行区分,这是()。

A.单眼线索B.辐合C.空气透视D.结构透视【答案】AC7.知觉中图形组织的原则包括()。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11.2课后习题详解1.举例说明移情的研究是怎样进行的?答:移情或同情是指一个人具有确认他人情绪的能力,或具有他人情绪引起的共鸣体验。

以对疼痛的移情实验为例:(1)研究对象被试是16对恋爱对象,研究者假定他们更容易彼此产生移情。

(2)实验过程①疼痛刺激是施加给女被试或她的对象的电刺激,给予电刺激时扫描女被试的脑活动。

②屏幕上随机呈现指示图标,指明是女被试(自我)还是她的对象(他人)将受到低强度的电刺激(无痛条件)或高强度的电刺激(疼痛条件)。

③研究者在“自我”与“他人”的情况下比较了疼痛条件与无痛条件的fMRI结果。

扫描之后通过对移情量表上项目的评定,对女被试移情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测量。

(3)实验结果①自己受到疼痛刺激和感受他人疼痛时均激活的主要脑区有:前扣带回与前脑岛;而自己受到疼痛刺激时还特异地激活了感觉相关的脑区。

②对疼痛的移情涉及其情感成分而不是感觉成分。

③移情的个别差异与脑区的激活差异有很好的相关,移情量表得分高的被试在感受他人疼痛时相应的脑区也有很强烈的激活。

2.主观报告与脑区激活的程度相关有什么意义?答:主观报告是实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因变量指标,通常是实验结果的一部分,要求处于一定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恰当的口头表达。

当外界刺激变动时,大多数人的报告在经验上有相似的波动。

相应的会引起被试心理上程序的变化,如果通过仪器如ERP,fMRI等则能探测到相应的脑活动的状态,不同的心理过程或者是被试不同的主观感受,可能导致所引起的脑区激活的程度不同。

主观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检验所记录的脑活动是否和当时的心理状态一致,被试主观报告出在完成任务过程时,自己的亲身体会。

因此,主观报告为用仪器记录心理活动所激活的脑区程度提供了辅助资料。

3.怎样应用morphing技术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研究?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是怎样的?答:语词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它编码条件好,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3.1 复习笔记一、感觉阈限的测量(一)感觉阈限概述1.绝对阈限的定义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2.差别阈限的定义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JND)。

(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1.最小变化法(1)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①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②被试报告有感觉时用“+”表示,报告无感觉时用“-”表示,不能肯定有无感觉时用“?”表示。

③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

在这个系列中被试有感觉和无感觉的转折点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④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是多次所得的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

(2)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①在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

②被试可以有3类反应,表示为“+”,“=”,“-”。

③下限是指从“-”到“=”的转折点,上限是指由“=”到“+”的转折点,上限与下限之间称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

差别阈限(DL)等于1/2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SE),被试在作比较时,是以主观相等点为标准刺激。

④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绝对差别阈限是指通过多次试验求得的平均差别阈限,如果标准刺激变了,那么所求得的绝对差别阈限也会改变。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称做相对差别阈限。

(3)最小变化法中可能出现的误差①习惯误差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时所引起的误差。

习惯误差导致递增系列的阈限增大,递减系列的阈限变小。

因此,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就可以断定被试存在习惯误差。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10.1 复习笔记一、问题解决(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功能固定化(1)功能固定化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2)在功能固定化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2.定势(1)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2)定势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消极的作用表现为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3.噪声Glass等人认为噪声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1)实验过程①实验中共有4种噪声条件:强噪声、弱噪声、事先告诉有噪声、事先不告诉有噪声。

②在这4种条件下,要求被试解决4个猜谜问题,两个是能解决的,两个是不能解决的。

(2)实验结果①对于能够解决的猜谜问题,4种噪声条件下各被试需要尝试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别。

②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料到有噪声时被试能更长时间地去尝试解决问题。

③在没有料到有噪声的情况下,被试的这种努力就大大减少了,并且还出现了交互作用:当噪声可被预料时,它的强度是不重要的。

但当噪声不能预料时,强噪声比弱噪声影响更大。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1.出声思维(1)出声思维是一种用口语记录分析被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并对予以记录,然后加以分析。

(2)口语记录分析法是认知心理学对思维的计算机模拟进行收集经验数据的方法。

2.计算机模拟技术(1)认知心理学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称为“符号操作系统”或者“物理符号系统”。

(2)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

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去加深对一个不甚清楚的系统的理解。

3.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1)人脑是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而计算机只是人脑的产物,人脑的工作方式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不同。

(2)仅在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方面模拟人的思维结果是不够的。

(3)计算机无法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模拟,而形象思维则是人解决问题,在科学、艺术、运动等领域进行创造性活动常常使用的思维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知觉
1.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答:意识和知觉的关系可以用DB病人的实验来说明。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DB病人手术后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

由于右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左视野的信息,左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右视野的信息,DB通过手术去除了右半球视觉皮层的大部分,所以他左视野和右视野在大脑的代表区就表现出不同。

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DB的盲视区域。

(1)实验程序
在实验中要求DB通过迫选的方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

在另外的实验中,要求DB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

所有的测验都是在控制光照的条件下进行的,DB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

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DB 没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

线条和点状刺激大小相同,强度适中,但是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视野盲区中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

如果DB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感区域。

(2)实验结果
Weiskrantz的实验中给DB呈现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 对于在盲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地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

3.什么是关联后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答:(1)关联后效的含义
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后效,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等。

如Mc Collough首先报告了这种后效,她给被试呈现几秒钟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随后呈现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条纹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4min后,呈现测试图形,测试图形由垂直和水平的黑白栅条组成。

观察者报告在测试图形中垂直方向黑白栅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方向黑白条纹处出现淡橙色后效。

(2)产生关联后效的原因
Mc Collough使用的这两种颜色(橙色和绿色)互为互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

这种后效是由图形轮廓的方向而导致其特定颜色后效的。

关联后效可能是因为视觉系统对一定刺激特性组合的敏感性不同,与每个通道的性质不同有关。

4.如何解释运动后效的产生?
答:运动后效是指长时间观察运动的物体,突然转向静止的物体时,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

运动后效的产生是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止之后仍然存在。

对运动后效的解释主要是建立在后效和选择性适应观点的基础之上。

(1)以瀑布效应为例,在注视向下运动的刺激一定时间之后,对向下运动敏感的觉察
器会因疲劳或适应而导致其敏感性降低,因此,当观察者把注视点转移到新的静止事物时,就会因负责向下运动的觉察器的活动降低而产生好像景物向上运动的印象。

(2)研究表明产生运动后效的觉察器位于视觉系统中枢或皮层。

一些研究者通过改变运动后效产生的实验条件提出他们的观点。

如果运动后效觉察器位于视网膜上,那么通过只允许一只眼睛接受运动刺激,然后测试另外一只没有接受运动刺激的眼睛,这只眼睛将不会产生运动后效现象。

如果运动后效产生于视网膜水平,双眼之间将不会同时出现对某一方向运动刺激的适应。

5.简述双眼视差以及其生理基础。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6.什么是月亮错觉?如何解释?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7.简述错觉产生的原因。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