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注意(朱滢实验心理学)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2.2课后习题详解1.写出一项实验室研究的实验设计。
答:(1)实验目的研究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的影响。
(2)实验假设内隐自尊的主效应显著,高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低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数理逻辑任务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言语理解任务的练习次数。
内隐自尊与任务类型交互作用显著。
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高内隐自尊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低内隐自尊水平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的差异显著,内隐自尊水平越低,在言语理解类任务中出现越多的自我妨碍(3)实验程序实验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自变量A作为被试间变量,自变量B作为被试内变量。
自变量A是内隐自尊,有两种水平: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
自变量B是任务类型,有两种水平: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
因变量是被试的自我妨碍水平,即被试在正式测试前练习的次数。
研究首先从某大学中随机抽取40名大学生,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测试成绩,将被试分为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两组,各20人,然后每组都接受第二个自变量的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两种处理,不同任务类型的顺序在被试间平衡处理,实验顺序安排如表1所示。
表1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影响的实验设计(4)数据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得出每组被试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然后进行2×2重复测量结合非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2.写出一项现场研究的准实验设计。
答:略。
3.举例说明交互作用的概念。
答:(1)交互作用的概念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交互作用的研究案例①实验程序在某大学校园的咖啡店里,当主试看到小桌子(只供2个人用)或是大桌子(只供4人用)旁边坐着一个学生时,就有礼貌地询问能不能坐下,得到允许坐下后,主试点来一份午饭。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第4章反应时间1.如何正确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答:正确理解反应时的概念需把握以下⼏点:(1)定义反应时,亦称“动作反应时”、“反应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做出反应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是认知⼼理学研究有机体内部⼼理操作过程复杂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刺激—反应”之间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
(2)组成成分反应时包括三个阶段的时间:①刺激使感受器产⽣了兴奋,其神经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②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脑⽪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③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3)影响因素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包括:刺激特点和反应者特点。
前者如刺激的强度、⼤⼩、时间长短、数量、差异等;后者如反应者的准备状态、练习的次数,反应者的感觉器官、神经类型、动机乃⾄⼈格特征等。
2.如何运⽤相减法、相加因素法、“开窗”实验来测量反应时间?答:(1)相减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种作业包含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理过程,⽽在其它⽅⾯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相加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法假定,完成⼀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系列信息加⼯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于某⼀特定的加⼯阶段。
(3)开窗实验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Hamilton、Hockey等发展了“开窗”实验。
“开窗”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阶段的时间,从⽽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阶段。
3.什么是反应时间研究中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如何分解?答:(1)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
朱滢《实验心理学》重点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1.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被叫做绝对阈限.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操作定义)2.差别阈限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
3.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通常用△I/I = k 表示。
在这里,△I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强度,k是小于1的常数。
K也称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不同感觉道的韦伯分数是不同的。
后来,Fechner把这个关于差别阈限的规律称为韦伯定律。
4.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程序及特点刺激通常都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
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
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5.信号检测论色子游戏的四种情形:击中、漏报、虚报、正确否定3 0击中漏报虚报正确否定击中率+漏报率=100% 虚报率+正确否定率=100%①击中:当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有”。
②虚报:当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有”。
③漏报: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
④正确否定:当无信号而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
操作者特征曲线:以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随着标准的变化,击中率与虚报率相应发生的变化。
判断标准β:做出决策的分界线,人根据最优原则主观划定的标准,对应决策过程。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1)有无法:当主试呈现刺激之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给与口头报告。
(2)评价法:也叫多重决策法,呈现刺激的方式同有无法一样,要求被试根据自信度给出更细腻划分的有无的等级评价,得出的评价将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连续体。
第4章反应时1.唐得斯A、B、C反应时间及其测定A反应时: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11.2课后习题详解1.举例说明移情的研究是怎样进行的?答:移情或同情是指一个人具有确认他人情绪的能力,或具有他人情绪引起的共鸣体验。
以对疼痛的移情实验为例:(1)研究对象被试是16对恋爱对象,研究者假定他们更容易彼此产生移情。
(2)实验过程①疼痛刺激是施加给女被试或她的对象的电刺激,给予电刺激时扫描女被试的脑活动。
②屏幕上随机呈现指示图标,指明是女被试(自我)还是她的对象(他人)将受到低强度的电刺激(无痛条件)或高强度的电刺激(疼痛条件)。
③研究者在“自我”与“他人”的情况下比较了疼痛条件与无痛条件的fMRI结果。
扫描之后通过对移情量表上项目的评定,对女被试移情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测量。
(3)实验结果①自己受到疼痛刺激和感受他人疼痛时均激活的主要脑区有:前扣带回与前脑岛;而自己受到疼痛刺激时还特异地激活了感觉相关的脑区。
②对疼痛的移情涉及其情感成分而不是感觉成分。
③移情的个别差异与脑区的激活差异有很好的相关,移情量表得分高的被试在感受他人疼痛时相应的脑区也有很强烈的激活。
2.主观报告与脑区激活的程度相关有什么意义?答:主观报告是实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因变量指标,通常是实验结果的一部分,要求处于一定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恰当的口头表达。
当外界刺激变动时,大多数人的报告在经验上有相似的波动。
相应的会引起被试心理上程序的变化,如果通过仪器如ERP,fMRI等则能探测到相应的脑活动的状态,不同的心理过程或者是被试不同的主观感受,可能导致所引起的脑区激活的程度不同。
主观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检验所记录的脑活动是否和当时的心理状态一致,被试主观报告出在完成任务过程时,自己的亲身体会。
因此,主观报告为用仪器记录心理活动所激活的脑区程度提供了辅助资料。
3.怎样应用morphing技术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研究?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是怎样的?答:语词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它编码条件好,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
实验心理学笔记(朱滢、焦书兰版)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实验心理学笔记(朱滢、焦书兰版)第四章:感觉与知觉实验心理学笔记(朱滢、焦书兰版)连载之第四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视觉的基本特征人的基本视觉特征包括视觉的空间辨别特性——视敏度,时间辨别特性——,闪光融合频率,以及视觉的适应特性。
一、视敏度是辨别外界物体细节的能力。
二、闪光融合,视敏度是测量人对空间刺激物的分辨能力,而闪光融合是测量人对时间刺激物的分辩能力。
亮—暗周期数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连续的光。
此时每秒钟亮一暗的周期数,称为融合频率,又叫临界闪光频率。
三、适应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种视觉现象。
在黑暗条件下,视觉感受性逐渐恢复的过程称过暗适应。
光适应同样是我们熟悉的视觉现象,当从黑暗处到光亮处时,可发生光适应过程。
第二节视知觉的基本问题一、颜色知觉:感受性最高部位在480纳米及600纳米附近,而最低感受性位于540纳米附近光纳米附近光谱的两端。
二、形状知觉:1、知觉再认组织知觉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就是把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这种现象称为图形——背景的相互关系。
图形——背景的相互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知觉组织的原则之一。
另一知觉原则是分组,两维图形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零散的,这依速于分组的若干规律。
①封闭性规律;②连续性规律,在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图形中,如果有新的成份加入,人们会把与原来图形的顺序一致的新成分,看成是原来图形的继续,所以原来的图形只与中心的不方块连续,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同。
③相似图形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④接近性规律;图形在空间上比较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2、词再认: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首先控制词的使用频率①对汉字右下角的笔划往往先抽取,随着呈现时间逐渐增加,字的左上角的笔划才被抽取。
②对结构上属于包围或半包围型的字,如“南”“虑”,被试先写下字的轮廊,然后填充内部细节。
三、深度知觉1、略2、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能看到深度的视觉线索。
3、双眼线索主要指双眼视差提供的深度知觉线索。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第4章反应时间1.如何正确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答:正确理解反应时的概念需把握以下几点:(1)定义反应时,亦称“动作反应时”、“反应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做出反应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有机体内部心理操作过程复杂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刺激—反应”之间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
(2)组成成分反应时包括三个阶段的时间:①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神经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②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③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3)影响因素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包括:刺激特点和反应者特点。
前者如刺激的强度、大小、时间长短、数量、差异等;后者如反应者的准备状态、练习的次数,反应者的感觉器官、神经类型、动机乃至人格特征等。
2.如何运用相减法、相加因素法、“开窗”实验来测量反应时间?答:(1)相减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用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相加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方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3)开窗实验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Hamilton、Hockey等发展了“开窗”实验。
“开窗”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3.什么是反应时间研究中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如何分解?答:(1)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
笔记:心理实验研究基础——朱滢主编

笔记:心理实验研究基础——朱滢主编朱滢心理实验研究基础说明:1.这本书很薄,170多页;2.这本书跟其他研究方法的书不太一样,强调对实验逻辑的理解,相对来说对具体方法的介绍少一些,这一点是其他书所不突出的;这不是说具体方法不重要,而是说对实验逻辑的相当了解,才能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
引用封面的话:“本书的目的不是对各个领域放入研究加以总结,才是讨论怎样才能做好心理实验研究。
”3.因为是笔记,有些我认为重点或者有助于学习理解的地方进行了详细的摘录或者转述,有些地方从略,不一定和考研大纲吻合,也未必全然符合作者原意。
第一章引论一.实验金字塔——安德森统计推论——实验设计——测量——行为——现象——概念框架(一)统计推论:验证试验结果的手段之一。
1(其他方法:重复实验,重复观察等)(二)实验设计:研究蓝图,反映了问题怎样组织、安排,转化为一个实验程序。
(三)测量:把客体与事件的客观世界转化为概念与符号的主观世界的过程。
2(四)行为:实验中的测量对象。
(五)现象:所测量的东西在心理学上叫什么。
(六)概念框架:为什么要进行研究,对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如何(按:这个概念相当于理论体系,但是突出了概念——现象——行为这个链条的衔接)1.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2.概念框架不同,导致对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不同二.决策过程(一)心理学实验特点:1.实验中额外变量保持稳定(恒定),操纵自变量以影响因变量2.实验结果的显著性检验,即所谓零假设的检验。
(有争议)(二)进行实验的理由:1.确定(原文为决定,改。
因为实验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两个或多个多变量之间的关系;2.扩展变量研究的范围;3.增强报告的发现的信度;4.检验理论(假设——检验逻辑)三.记忆实验的四面体模型(Jenkins)31.被试类型2.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单词,图画,段落)3.定向任务(被试受测查的特征)(指导与、策略、预期)4.测量记忆的测验类型(自由回忆、线索、补笔)第二章概念的定义科学研究的基本事实:概念的恰当定义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而非出发点。
《实验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名师朱滢习题详解

《实验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名师朱滢习题详解第1章引论1.1复习笔记一、实验与观察(一)实验1.实验法的定义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它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2.实验法的特点(1)带着特定的实验目的。
(2)实验者设置的实验条件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3)其他研究者可以重复实验,对实验结果做独立的检验。
(4)实验者可以合理控制实验条件,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由此条件引起。
(二)观察1.观察法的定义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通过直接观察或者借助仪器观察而搜集事物信息的方法。
2.观察法的特点(1)能动性。
(2)选择性。
(3)客观性。
(三)实验与观察的比较1.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观察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2.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法则不能。
二、心理学实验和变量(一)心理学实验1.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要求额外变量保持恒定,而仅仅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并且假设因变量的平均值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如果所获得的实验数据拒绝(或否定)虚无假设,那么实验者就得到了一个可靠的结论,即因变量明显受自变量影响。
2.心理学实验框架(1)实验设计,即怎样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
(2)数据分析,即对虚无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的问题。
3.主试和被试(1)主试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人与动物都可以作为被试。
(二)变量一项心理学实验包含3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1.自变量(1)自变量的定义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2)自变量的种类①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的不同反应,如声音和光刺激、强弱不同的刺激等。
②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噪声、白天或晚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双加工过程理论的实验依据 • 实验中,先让被试识记1-4个项目,然后再视觉 呈现再认项目1-4个,要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 是否有以前识记过的项目。“有”按Yes键;“无” 按no键。 • 实验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 • (1)识别与再认属不同范畴 • 如 识记项目:F S V M • 再认项目:3 6 V 5 • (2)识别与再认属于同一范畴 • 如 识记项目:F S V M • 再认项目:N X V K
•
黄希庭的观点
二、注意能量有限理论及实验依据
•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都是以认知系统 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作为出发点的; • Broadbent(1958)最早提出“注意是资源有 限的加工系统的工作结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 注意过滤器模型也体现了这种思想; • 然而,前面的模型并没有用这种思想具体说明 注意,没有成为注意的机制或解释注意的原则。 • 因而从70年代开始,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开始避 开注意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而 把注意资源有限当作注意机制来解释注意。
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基本共同点
• • • • 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 过滤器来加以调节; 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 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为此,当前多倾向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为 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 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 (4)控制条件,即启动显示中的目标和分心物, 跟随后的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和分心物毫无关系。
实验结果
原文献 1
原文献 2
注意能量有限理论的评价
• (1)理论适用性很强,可以解释很多实验结果, 而且它不涉及信息加工阶段的分析,因此不必问 加工序列的哪个阶段有过滤器。这个理论最大的 缺点是不能预测。 • (2)什么是能量/资源,其本质是什么?没人 能肯定的回答这个问题。有些研究者认为所谓的 “能量/资源”是神经系统基本和组成运作的结果。 人们的能量/资源总量是多少?是如何分配的?一 项任务包含了哪些能量? • (3)不能证伪。(郭P319)
•
实验结果为,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为86%, 而非追随耳的反应率为8%。这一实验结果有利于 衰减模型,支持知觉选择模型。 • 但是这一实验设计遭到Deutsch等(1967)的 批评,认为实验中两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1) 一耳为追随耳,另一耳则不是;(2)追随耳一方, 对靶子词既要复述(即追随),又要作出敲击反 应,即要作出两次反应;而在非追随耳一方仅对 靶子词作出敲击反应,即一次反应。
模型差异分析
目前,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证据肯定一个而否定 另一个。但,从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问题而言,两 类型似乎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对立。知觉选择模型的 研究者一般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技术, 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然后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 道的作业情况。可见,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 • 而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运用“不附加追随 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分听技术”,使注意分配到 两个耳朵,可见研究的是注意的分配。由于这两种 实验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必然会反映到实 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
• (四)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模型比较
• 对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所 处的位置不同:知觉选择模型认为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 之间。不是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 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过滤器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凡进 入输入通道的信息都可加以识别,但只有一部份信息才可 引起反应。
•
非靶子词的回忆结果是:不论语义可辨度的 高低,在感觉可辨度低条件下所回忆的非靶子词 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度高条件下的。 实验解释:一方面说明,非专注的信息也在 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工;另一方面说明,因在感 觉可辨度低条件下,对非靶子词加工需要较多的 心理资源,因而其回忆的数量较多。
•
Johnson和Wilson(1980)的实验
• Treisman(1960)双耳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 • 左耳(追随耳): • 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 右耳(非追随耳): • Knowledge of on a hill • 实验结果: • 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并声称从 一个耳朵听到的
• (二)双耳分听追随程序的实验依据
• 向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靶子词(事先规定的词)和非靶 子词,要求被试追随两耳中的所听到的靶子词(即复述靶 子词)。在实验中,设置了四个条件:
• (1)感觉可辨度低条件;(2)感觉可辨度高条件 • (3)语义可辨度低条件;(4)语义可辨度高条件 • 被试的任务是实验过程中复述在两耳中听到的靶子词, 但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回忆所呈现的非靶子词。
三、双加工过程理论及实验
• • 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 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 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 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 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 • 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要 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 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
金志城、张雅旭(1995)的负启动实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假设:在实验条件下,被试对探测显示中 目标的反应时将随着启动显示中分心物书目的增 加而缩短,即如果扩散抑制遵循资源有限理论, 那么,在启动显示中的分心物越多,对其中任一 个分心物的心理表征的抑制程度就会越低。
•
实验中设置了4个条件:
• (1)启动显示中只有一个分心物,且该分心物在 随后的探测显示中作为目标; • (2)启动显示中有2个分心物,且其中一个在随 后的探测显示中作为目标; • (3)启动显示中有4个分心物,且其中一个在随 后的探测显示中作为目标;
双耳分听(追随耳)实验(2)
• 追随耳程序是指,给被试双耳同时呈现 刺激,但要求被试只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 耳朵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这种方法,使 被试只注意到一只耳朵听到的信息,这只 耳朵被称为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 的信息,这只耳朵被称为非追随耳。 • 课本P279到底支持哪种模型?
• (二)衰减模型
• (三)正、负启动的实验依据 • Anderson(1983)把扩散激活看作认知系统
能量的运行,并认为,如果发源于一个结点的激 活在实验中被许多相关物所分占,那么,其中任 何一个特定的激活点所占能量必然会减少,因能 量是有限的。这说明,选择性注意机制之一的目 标激活及其扩散是遵循资源有限理论的。
• • • • • • • • 研究了注意的集中性和分配性,还同时设置了追 随耳程序和追随靶子词程序。(课本P287) 对非靶子词设置三种条件: (1)偏向双义词的适当意义条件; (2)偏向双义词的不适当意义条件; (3)中性词 对靶子词的呈现方式也设置2个条件 (1)靶子词不固定呈现给哪一只耳朵(注意分配) (2)靶子词只呈现给左耳,被试追随左耳(注意集 中)
• (三)反应选择模型 • 由感觉通道输入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 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 • 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 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 对刺激的反应。 • 其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
双耳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
•
• Hardwick(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 实验。 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 些靶子词。 • 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 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 出分别的反应。 • 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 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 • 这说明,无论是单耳还是双耳听,都能识别输入的信息。
•
结果: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 应时是目标数量的函数,这被称 为“搜寻的目标物数量效应”。 经反复练习后,被试对6个目标 物的反应与对一个目标物的反应, 其速度趋于相同,即“搜寻目标 物数量效应”的消失。
•
• 为什么这种效应会消失呢? Shiffrin等认为,因经反复练习, 被试对于搜寻目标物已经形成了 自动化。
• (一)注意能量分配模型 • Kahneman(1973)在《注意与努力》一 书中提出注意能量分配模型。
• Norman等(1975)把能量或资源有限分成两类过程: 资源有限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 受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不能有效完成。一旦能得到较多的 资源,这种作业就能顺利地进行,称为资源有限过程; 材料有限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 其质量低劣或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 也不能改善该作业操作水平,称为材料有限过程。 • 双作业操作的互补原则(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ity) 在进行双作业操作过程中,一个作业的操作所需用的资源增 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作业操作可得到的资源相应地减少多少。
双耳分听(无追随耳)实验(1)
• • • • • • 被试两只耳朵同时听到两个分离的彼此独 立的声音(每秒2个数字) 左耳:6、2、7 右耳:4、9、3 被试再现方式: (1)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信息 (2)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 顺序成对再现
• 实验结果: • 第一种方式,再现准确率65% • 第二种方式,再现准确率20% • • 如何解释这一结果?
• (一)练习与自动加工 • 视觉搜索实验
• 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寻目标字 母,而目标字母数从1-6个随机变化;因变量为反 应时间。结果发现: • (1)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随目标字母数增 加而增加; • (2)经反复练习的被试,结果是他们搜寻6个目 标字母与搜寻1个目标字母的反应时间几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