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使用农家肥料和化学肥料对植物,环境的影响
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生长需要三个关键要素:土壤、水和养分。
其中,养分是植物体内的构成物质和能量来源,是植物体内复杂的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肥料是一种提供养分的工具,它能够帮助植物体内快速吸收足够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
因此,肥料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根系生长、叶片生长和产量。
首先,肥料对根系生长的影响十分重要。
由于根系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因此增强根系的生长,能够促进植物整体的养分吸收能力。
肥料中的养分成分和配比都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情况。
例如,氮肥和磷复合肥能够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收能力和活力,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根系系统。
而过量的氮肥则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影响其健康生长。
其次,肥料还会影响植物叶片的生长。
植物叶子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养分,而肥料可以提供这些养分。
但是,不同的肥料对于不同种类的植物叶子生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例如,苹果树需要大量的钾肥才能生长出优秀的叶子,而玉米则更需要氮肥和磷肥。
因此,农民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种植的植物的肥料种类和比例,以提高其养分吸收和叶子生长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肥料的使用还会直接影响植物的产量。
世界上还有很多饥饿的地区,其中有部分是因为土地贫瘠的缘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开发了一些新型肥料,通过肥料的使用来增加土地的肥力,提高产量。
例如,氮肥是增加植物产量的常用手段,不仅能够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还能够增强植物的生长速度,提高产量。
此外,许多肥料还能同时防止病虫害的感染。
比如说硫酸二铁,能够帮助控制幼树的根腐病的发生。
这主要是因为硫酸二铁中的磷和锰元素有抗菌作用,通过肥料的使用,能够增强植物本身的免疫力。
总之,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生长来说,肥料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因为它能够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然而,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肥料,且化肥的数量和个别化肥对植物的影响都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如果科学合理地使用肥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不同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生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肥料的选择和使用对于植物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肥料含有不同的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肥料的介绍,探讨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一、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指来源于动植物的废弃物、农业残余物和工业废渣等天然物质,经过堆肥或腐熟处理后用于植物生长的肥料。
有机肥料具有多种优点,对植物生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保肥性,提高土壤的肥力。
有机质能够吸附和保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使得土壤更适合植物的生长。
其次,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促进土壤的生物学活性。
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分解有机质,释放出植物需要的养分,并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提供额外的养分供应。
最后,有机肥料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生长激素,这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微量元素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提高植物的免疫力;生长激素则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节律,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二、无机肥料无机肥料是指经过化学合成或者矿石经过简单物理处理得到的肥料,其中主要成分为氮、磷和钾等营养元素。
无机肥料的使用广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与有机肥料略有不同。
首先,无机肥料的营养元素含量比有机肥料更高,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供给。
氮、磷和钾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无机肥料中的氮元素可以促进植物的叶绿素合成,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磷元素则能够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和营养吸收;钾元素则对植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无机肥料的养分释放速度比有机肥料快,能够更迅速地供给植物所需的养分。
这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植物的迅速生长和快速修复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无机肥料也存在一些问题。
长期大量使用无机肥料会导致土壤酸化、盐渍化等问题,从而对土壤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过量的氮、磷和钾元素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化肥、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化肥、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奇迹般的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
同时,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粮食产量也实现了连续增产。
然而,这背后付出太大的代价与上述成就相伴的是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包括化肥、化学农药等。
1996年至2006年间,中国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同比增幅分别为40%和60%,农药的使用量则同比上涨了80%【1】。
化肥、农药的使用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对全球环境变异和食品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日益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成为关乎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一大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农村环境;化肥;农药;污染;原因分析;处理对策[引言]:药、化肥是近百年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类“神奇”物的大量使用,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大量增加了食物产品,给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食品,解决了长期以来人类食品短缺问题,全世界为此欢欣鼓舞,用“人类已经战胜了千百年来阴魂不散的饥馑”来赞誉这类神奇之物的功效。
然而,近几年来人们发现,石油时代大量使用这类农用化学品的结果是,加剧了全球环境的恶化,生产了许多不安全的食品,并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健康,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大问题。
下面对化肥、农药情况作出分析:一、我国农用化学品使用状况,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征分析1.化肥的使用情况我国从1935年起就开始生产化肥,但到1949 年化肥的年产量才达0.6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化肥工业飞速发展,1997 年年产量达2911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氮肥年产量2074.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表一我国化肥施用量的变化【2】应该指出的是,进入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化肥施用中氮磷钾三者的比例有所缩小,但与作物生长的需要相比,磷、钾肥的施用仍然不足,化肥施用中的结构性短缺仍然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特别是氮肥施用量偏高,这可能也是近年来引发我国许多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摘要】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包括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导致水质污染、降低生物多样性和影响人体健康等问题。
为了缓解这些影响,我们可以推广有机农业、采用合理施肥技术、加强监管和引导措施,并提倡循环农业模式。
通过这些对策,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作出积极的贡献。
需要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农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化肥施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施用化肥、农业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对策、土壤生态系统、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人体健康问题、有机农业、合理施肥技术、监管、循环农业模式、缓解。
1. 引言1.1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给土壤生态系统带来破坏、导致水质污染、减少生物多样性,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缓解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如推广有机农业、采用合理施肥技术、加强监管和引导,以及提倡循环农业模式。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逐步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损害,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但只要我们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就能够有效减轻这些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正文2.1 影响一:土壤生态系统破坏化肥的大量施用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过度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酸碱平衡,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释放增加,对土壤微生物和有机质的生存和繁殖造成危害。
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结构疏松,土壤中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丧失平衡,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和生态功能。
过量的氮、磷等元素在土壤中残留过久,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降低土壤的生产力和肥力。
为了减少化肥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应当采取有效的对策。
要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恢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化肥的利弊和环保问题

化肥的利弊和环保问题化肥,是近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材料,它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帮助提升农作物产量。
同时,化肥也面临着使用过度、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对于化肥的利弊以及如何进行环保问题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与弊1. 利:提升农作物产量肥料能够为植物供应养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
适量使用肥料才能让作物茁壮成长,最终获得高产。
随着肥料品种的增多,针对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选择肥料,更能提升农作物的效益。
2. 弊: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污染有些农户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地中的养分过量。
多余的化肥会被土壤吸收,过量的氮肥会转化成硝酸盐,流向地下水、河流导致水污染。
导致土地变得不肥沃,寿命短,不仅影响农作物品质,而且危害人类健康。
3. 利:让土地保持肥力农作物生长需要消耗大量养分,肥料的添加能够更好的补充土壤中养分的流失,让土地保持肥力。
化肥中含有的养分分为慢效和快效性肥料,人工调和不同的含量,能慢慢地释放养分,使土地保持肥力。
4. 弊:农药的残留肥料中常常含有一定量的农药成分,长期使用后会引起环动物中毒和食物中毒,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一旦出现环境污染,就会涉及到更多人们的利益。
因此,需要严格限制含有农药成分的肥料进行使用,以遏制农药的残留。
二、环保问题在环境问题的方面,影响环境的因素不仅仅是化肥的使用,还有肥料的生产、包装和运输等环节。
1. 提高肥料生产的环保水平肥料生产过程中,多使用化学原料,会排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环境。
因此,要提高肥料生产的环保水平,加强管理和监督,控制环境污染,也促进环保的产业链的完善。
2. 减少肥料包装材料的使用肥料生产企业应该减少动植物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如,肥料包装应采用可降解材料,可以起到延长使用寿命的作用,并减少污染的输出。
3. 加强肥料运输的环保肥料的运输也是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
运输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尘埃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农学领域中化肥与有机肥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

农学领域中化肥与有机肥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化肥与有机肥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土壤改良剂和营养补充剂。
它们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是农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化肥和有机肥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并从养分供应、土壤改良、环境友好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化肥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养分供应方面。
化肥是由人工合成的肥料,其成分丰富,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必需营养元素。
将适量的化肥施入土壤中,能够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一些研究还表明,化肥能够提高农作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损失,并且施肥方式的优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然而,过度依赖化肥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矿质养分失衡等问题,从而对土壤质量造成损害。
此外,过量施用化肥还可能对地下水和环境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在使用化肥时需要注意适量施用,结合土壤肥力状况和农作物需求,合理制定施肥方案,以平衡产量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与化肥相比,有机肥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机肥是以动植物废弃物经过腐熟分解后形成的肥料,其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微生物和养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水分和养分保持能力,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有机肥的施用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强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改善土壤环境。
研究表明,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多样性,增加土壤呼吸和养分矿化速率,促进农作物根系生长,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此外,有机肥还对农作物的品质有积极影响。
有机肥能够改善农作物的品质特征,增加农作物的食用价值和营养成分含量。
研究发现,有机肥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抗氧化物含量,增加营养价值,改善品质特征,如口感、香味等。
不仅如此,有机肥还能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农作物的食品安全性。
尽管化肥和有机肥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在实际应用中,以何种方式施用肥料也非常重要。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1. 引言1.1 化肥施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是现代农业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肥料,它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并缓解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限制。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化肥的施用导致土壤污染,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受到破坏,土壤结构疏松,水分保持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化肥的使用会导致水质污染,化肥中的氮、磷等元素通过农田径流、渗透等途径流入水体,导致水质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化肥的施用也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减少土壤中有益细菌的数量,影响土壤养分的循环。
生物多样性也受到影响,一些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会因为化肥的施用而减少,降低土壤的生态多样性。
化肥的使用还会对气候变化造成影响,化肥中的一氧化氮等化合物会通过挥发或流失进入大气,导致温室气体的增加,加剧气候变化。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推广有机农业,采取循环农业模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土壤污染化肥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土壤污染。
化肥中的氮、磷等元素会通过土壤的渗透和流失进入地下水或者河流,导致土壤酸化、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土壤贫瘠化。
过量施用化肥还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使土壤中有益菌株减少,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土壤污染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从而影响着人类的食物安全。
化肥的过量使用也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积累,进而危害人类健康。
我们迫切需要找到解决化肥施用带来的土壤污染问题的方法。
针对土壤污染问题,一个解决途径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避免化肥过量施用造成的污染。
推广有机农业,采用生物肥料替代化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污染。
可以采取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合理耕作和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减少对土壤的负面影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减轻化肥施用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肥料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观察

不同肥料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观察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氧气和食物。
然而,为了保证植物能够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农民们常常需要使用肥料来补充土壤中的养分。
本文将通过实验观察不同肥料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讨不同肥料对植物生长的效果以及可能的原因。
实验一:有机肥料 vs. 化学肥料首先,我们选取了两种常见的肥料类型进行对比实验: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有机肥料是由天然材料如动植物残渣、堆肥等制成的,而化学肥料则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我们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使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施肥,观察两组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使用有机肥料施肥的植物生长更加健壮,叶片更绿,根系更发达。
相比之下,使用化学肥料施肥的植物生长较弱,叶片颜色较浅,根系较为脆弱。
这一结果表明,有机肥料对植物的生长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
为什么有机肥料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呢?一方面,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氧气。
另一方面,有机肥料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有益菌群,能够为植物提供全面的养分,并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的肥力。
实验二:氮肥 vs. 磷肥 vs. 钾肥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另一组实验,比较了三种常见的肥料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氮肥、磷肥和钾肥。
这三种肥料分别富含不同的养分,氮肥富含氮元素,磷肥富含磷元素,钾肥富含钾元素。
实验结果显示,使用氮肥施肥的植物生长较快,叶片较大,但根系较为薄弱。
相比之下,使用磷肥施肥的植物生长较为缓慢,但根系较为发达。
而使用钾肥施肥的植物则生长较为平衡,叶片绿色度较高,根系健壮。
为什么不同肥料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呢?这与植物对不同养分的需求有关。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养分,它参与合成蛋白质和叶绿素等生命活动,因此使用氮肥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然而,氮肥过多会导致植物过度生长,而根系发育不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12)班课题:探究使用农家肥料和化学肥料对植物,环境的影响指导老师:组长:组员:化学肥料农作物生长,需要多种营养元素。
其中,需要较多量的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等元素,需要微量的是硼、锰、铜、锌、钼等元素。
一般土壤中常缺乏的是氮、磷、钾三种元素。
因此,农业上主要施用含氮、磷、钾元素的肥料。
目前农业上一般施用化学肥料和农家肥。
盐类物质中有许多种含有农作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因此,在农业上被大量用作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简称化肥,是用空气、水和某些矿物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制成的。
经我组研究,化肥科分成以下几个种类1.氮肥氮是农作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氮肥能促进作物的茎、叶生长。
常用的氮肥有碳酸氢铵、硫酸铵、硝酸铵、尿素[CO(NH2)2]等。
2.磷肥磷肥能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增强抗寒抗旱能力,并能促进作物提前成熟、穗粒增多,子粒饱满。
常用的磷肥有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肥(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等。
3.钾肥钾肥能促使作物茎杆粗硬,增强作物抗倒伏能力,并能促进糖分和淀粉生成。
常用的钾肥有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等。
4.复合肥料复合肥料是含有多种营养元素的化肥。
如磷酸二氢铵(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硝酸钾(KNO3)、磷酸二氢钾(KH2PO4)等。
河北省的中阿化肥有限公司秦皇岛磷铵厂年产磷酸氢二铵4.8×105t(48万吨),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5.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有硼肥、锰肥、铜肥、锌肥、钼肥等。
施用量虽然很少,但是作物缺乏这些微量元素,生长发育会受到一定影响,减弱抗病能力。
现代农业中,最常用的化肥是无机肥料,这些肥料是由工厂生产出来。
就是化肥。
化肥一般包含一种或多种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比一般自然肥料的营养要高。
故对提高农业产量起着重大作用。
化肥就是获得植物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从化肥使用看,以黑龙江省垦区为例,2002年拥有耕地2045117公顷,每公顷土地大约使用300公斤。
经试验证明,在大量使用化肥的情况下,玉米的单产可加倍增长,一般人认为只利用施肥这项技术,作物的单产可增长l00kg/亩。
99年垦区的化肥使用量379807吨,到2002年化肥使用量为521503吨,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根据农业增产的需要,具有增产作用的化肥已成为农业丰收的保证之一。
除化学肥料外,我国农村还大量使用农家肥料(如厩肥、人粪尿、绿肥等)。
农家肥大多是有机肥料。
农家肥的种类繁多(如人粪尿、牧畜粪尿和厩肥、绿肥、堆肥和沤肥等),而且来源广、数量大,便于就地取材,就地使用,成本也比较低。
有机肥料的特点是所含营养物质比较全面,它不仅含有氮、磷、钾,而且还含有钙、镁、硫、铁以及一些微量元素。
这些营养元素多呈有机物状态,难于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必须经过土壤中的化学物理作用和微生物的发酵,分解,使养分逐渐释放,因而肥效长而稳定。
另外,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中空气和水的比值协调,使土壤疏松,增加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
农家肥虽然含营养成分的种类比较广泛,但是含量比较少,而且肥效较慢,不利于作物的直接吸收。
农家肥料的这些弱点却正是化肥的优点。
化肥中的营养元素含量比较高,例如:1 kg碳铵中的含氮量相当于25 kg~30 kg人粪尿;1 kg 普钙的含磷量相当于60 kg~80 kg厩肥;1 kg硫酸钾所含的钾素相当于草木灰10 kg左右。
化肥大多易溶于水,施入土壤后能很快被作物吸收,肥效快而显著。
如用氨水作追肥,能使黄瘦矮小的秧苗在很短时间内返青。
另外,制造化肥的原料来源很丰富,例如,生产氮肥所需的空气和水是取之不尽的,其他原料像煤、石油等在我国的贮量也很多。
因此,化肥可以大量生产并普遍推广、施用。
与农家肥相比较,化肥含营养成分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而且成本也较高。
因此一般在施用时,总是在增施农家肥料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化肥,这样可以起到缓急相济、互相补充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合理施用化肥,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
虽然化肥对提高作物产量有显著的效果,但不可否认其对环境影响之大。
下面介绍以下化肥的施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化肥对环境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化肥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而全面,化学肥料引人的非主要营养成份(如:硫酸铵的硫酸根,氯化铵的氯根等)对土壤、植物有一定不良影响。
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缺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硝酸盐在作物中积累;污染地下水等危害。
垦区化肥使用中,氮肥占有比重最大,造成环境污染最严重。
因此垦区化肥污染主要是氮肥污染。
2 化肥对大气的污染化肥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氮肥分解成氨气与反硝化过程中生成的N02所造成的。
肥料氮在反硝化作用下,形成氮和氧化亚氮,释放到空气中去,氧化亚氮不易溶于水,可达平流层的臭氧层与臭氧作用,生成一氧化氮,使臭氧层遭到破坏,成为氧化亚氮放出。
臭氧层集于离地面20公里以上的高空,对维持平流层能量平衡,掩护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强烈辐射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臭氧层减少,紫外线加强的结果,不仅导致蔬菜、果树、大田、绿色植物的受害,而且使人畜的皮肤癌增加,致畸、致变,破坏平流层能量平衡,气候异常,造成大面积的自然灾害。
3 化肥对水体的污染随着进人环境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多,造成水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使氮、磷等营养元素进入水体,是造成人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胰大量藻类繁殖,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及死亡后的分解作用,要消耗大量的氧会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从而形成厌氧条件,造成水质恶化,化肥施用造成另一个严重后果是污染地下水,化肥除地表流失外,还会随水淋失,化肥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随土壤内水流动,或透过土层经淋洗损失进入地下水。
大量使用磷肥,也会引起地下水中镉离子等的升高。
使用钾肥,则使地下水化学类型变得复杂化。
4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由于土壤种植各种作物,蔬菜和牧草,土壤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动植物的健康。
植物通过根部从土壤吸收的氮素,大部分为硝态氮,一部分为铵态氮,除水稻外,大多数植物以硝态氮为主要形式,含高浓度硝酸盐的植物被动物食用后,由于硝酸盐产生的亚硝酸盐对动物发生毒害。
植物体内硝酸还原的速度与氮的供给相配合量,硝酸盐一般并不过多积累,而在供给氮素多时,就会发生硝酸盐积累,为此进行过有关施肥量,肥料种类及施肥时期的试验。
牧草和菠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植物体内N03-N浓度相应增高。
由于土壤的硝化作用,使土壤富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种植的各植物中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造成土壤污染。
另外,制造化学肥料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有的会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害成份,它们随着施肥进入农田土壤造成污染。
如磷肥的施用,不可避免地带给土壤许多有害物质有:镉、锶、氟等。
施用磷肥过多会使土壤含镉量比一般土壤高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污染。
如氨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酚,特别是利用炼焦厂废气生产的氨水,含酚量超过千分之一,施用于农田后,造成土壤污染。
生产出具有异味的农产品。
5 化肥对生物的危害在施用化肥过多的土壤,会使谷物、蔬菜和牧草等作物中硝酸盐偏高,蔬菜、牧草中的硝酸盐,在贮藏,煮及腐烂过程中,以及在动物胃中,在一些寄生菌还原的作用下,都可以形成亚硝酸盐含量增加,食用后会引起人畜中毒,例如近年常发生农畜因食用大量的甜菜叶及块根引起亚硝酸盐中毒事件。
硝酸钾还原生成亚硝酸盐和氧化氮,对神经血管有毒害作用,家畜用后15—20min即可发病,发病率高,常因来不及抢救而大批死亡。
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发达的农业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
历史的实践证明,正是有了发达的农业,世界人口才有了快速的增长,人类的文明才达到了如此空前未有的程度。
然而,也正是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现代高度文明才对农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农业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不考虑农业发展的环境代价的传统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世界范围的“环境危机”已经开始全面困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农业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已不能承担农业发展对它的掠夺性使用。
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农业发展战略,如何加强环境生态建设,实现我国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当代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有机植物生产。
1 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农业是影响陆地面积最广泛的产业,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还普遍地认为环境问题是工业污染造成的,农业部门不过是环境污染的受害部门,然而,农业部门仅是环境问题受害者的看法,已经被科学证明是不准确的。
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资源的掠夺、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与土地的退化等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工业化初期阶段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发展目标直接相关。
1 森林资源减少且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历年不断的大规模垦伐,原始自然植被几乎已荡然无存。
传统的外延式扩大农业生产的路子使全国各地为了增加农产品产量,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围湖围江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2 水土大量流失且水污染严重由于不合理垦殖,河流中上流开荒、森林砍伐过多,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18266万hm2,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t。
尽管目前已加大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但仍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良田被冲,大量泥沙流入河川、水库,淤积河道和水利工程,使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化。
同时伴随着水土流失而大量进入河道的氯、磷、钾等成为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的严重隐患,造成生态恶性循环。
这不仅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构成农业继续发展中的重大障碍,还造成这些河流中下游地区河床抬高,水患加剧,造成中下游地区的河流水质严重污染。
3 农用化学物质导致污染近年来,中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增产乏力的局面,缺水和过量使用化肥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板结、农产品残毒过多,破坏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大,使农区成为分布面广的一个重要面源污染源,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据农业部提供的资料,目前,全国累计遭受污染耕地面积已超过0.1亿hm2,且有不断扩大和加重的趋势,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达150亿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
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投入,还致使水体、耕地和农产品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农畜产品有毒物质不断积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