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大作业
国际重要航天器交会对接记录

国际重要航天器交会对接记录
中新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孙自法)“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3日凌晨在太空成功进行首次无人交会对接试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并成功实施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美国、俄罗斯前苏联)均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进行了交会对接,世界上迄今已经有过300多次空间交会对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提供国际重要的航天器交会对接记录如下:
——第一次有人空间交会。
1965年12月15日,美国“双子星座”6号飞船在航天员的参与下,和“双子星座”7号飞船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有人空间交会。
——第一次有人空间对接。
1966年3月16日,美国“双子星座”8号飞船通过宇航员手动操作,与无人“阿金纳”目标飞行器对接。
——第一次自动交会对接。
1967年10月30日,苏联“宇宙”188号飞船与“宇宙”186号飞船在太空实现自动对接。
——第一次航天飞机与空间站对接。
1995年6月29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
载人航天交会对接技术

目前 世界 上 有美 国 、 罗斯 、 洲 和 日本研 制 的 俄 欧
飞行 器分 别完 成 了与运行 在 地球 轨 道上 目标 飞 行器 的交会 对接 。1 6 9 6年 3月 1 6日, 国双子 星座 8号 美 飞 船 与 由阿金 纳 火箭末 级 改装 的对 接 目标实 现 了世
探 索 和 开发太 空 资 源能力 的一项 重 大关 键 技术 。 它 与载人 天地往 返 、出舱 活动 并称 载人 航 天 的三 大 基
本 技术 。本文 综 述 了 国际交会 对 接技 术 的发 展 历程 和技术 特 点 ,分 析 了我 国实施 空 间交 会 对接 任 务需 要 突破 的关 键 技术 ,并 对 我 国开展 交 会 对接 飞行 试 验 面临 的挑 战和解 决途 径 进行 了分 析 。
望远 镜 的维修 则是 由交会 对接 技 术支 撑 的在 轨 维修 服 务 活动 的典范事 例 。 有交 会对 接技 术 , 没 这些 复杂
空 间设 施 的建造 和 可靠 运行 是 无法 实 现 的 。三是 进 行 空 间飞行 器 重构 以实 现 系统 优化 ,例如 在 阿波 罗
2 交 会 对 接 技 术 的发 展
的交 会对 接 技术 已 经 成 熟 并 在 空 问 站 和载 人 登 月
中发 挥 了重要 作 用 , 国交会 对 接技 术 也 具 有近 距 两
离 交 会段 分 别 以人 控 和 自控 为 主 的 鲜 明特 色 。 同 时 , 国都 在 不 断提 升 交会 对 接 过程 中 飞行器 的 自 两
临的技 术挑 战和 应对 策略 。
关键 词 栽人 航 天 交会 对接 关键技 术 分类 号 V 2 文 献标 识码 56
发展 现 状
细说人类载人航天的“快速交会对接”史

《卫星与网络》2017年9月062+ 张雪松9月12日23时58分,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中国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顺利完成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后组织实施的系列拓展试验项目之一,旨在验证货运飞船的快速交会对接能力,进一步发挥任务的综合效益,为中国空间站工程后续研制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
本次“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从对接机构接触,到完成对接试验,整个过程历时约6.5小时。
后续“天舟一号”还将视情开展第三次、也是离轨前最后一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
而9月13日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的俄罗斯联盟FG型运载火箭,将联盟MS06载人飞船送入太空,发射后约6小时,这艘飞船采用快速对接模式于同国际空间站对接,顺利将航天员送入空间站。
24小时内两次快速对接,就让我们趁热打铁,来聊聊飞船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那些事……快速对接历史长快速交会对接之前只有俄罗斯的进步号货运飞船和联盟号载人飞船使用,美国、欧空局和日本的货运飞船,以及我国的神舟载人飞船的交会时间都较长。
不过快速交会对接并非21世纪出现的新生事物,在美苏航天竞赛的火热年代里,快速交会对接曾屡见不鲜。
1966年9月12日,美国双子星-11号飞船发射后仅用94分钟就和阿金纳上面级进行了对接,这一载人快速交会对接的时间记录保持至今。
前苏联1968年10月26日的联盟-3号载人飞船飞行第一圈就和联盟-2号无人飞船自动交会到200米距离上,遗憾的是手动对接连续失败,没能打破美国载人飞船的快速交会对接记录,不过要说交会的话,联盟-3号其实已经创造了新纪录。
双子星11飞船UTC14时42分发射,16时16分对接成功,用时仅为94分钟无人飞船的快速交会对接记录,则是前苏联人创造的,1968年4月15日宇宙-213和前一天发射的宇宙-212飞船进行快速交会对接试验,宇宙-213飞船在发射后46分钟就实现了对接。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指在太空中两个或多个飞船或航天器进行相互接近并完成对接的技术。
这项技术在太空探索和空间站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为航天员提供了在太空中换乘、补给和维修的便利。
本文将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深入,太空站和空间探测器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航天器,实现太空资源的共享和合作,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应运而生。
这项技术能够使航天器在太空中相互接近,并通过机械手臂、对接舱等设备实现对接。
通过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航天员可以进行换乘、补给、维修等操作,提高航天任务的灵活性和效率。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主要依靠航天器上的导航、控制和传感器系统,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实现航天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速度的控制。
具体来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相对位置和速度的测量:通过航天器上的传感器系统,测量出自身和目标航天器的相对位置和速度。
这些传感器可以是激光测距仪、光学相机、雷达等设备,能够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
2. 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根据测量得到的相对位置和速度,设计和实现控制系统,使航天器能够按照预定的轨道和速度进行运动。
控制系统通常由计算机、推进器和陀螺仪等组成,能够实现航天器的精确控制。
3. 对接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为了实现航天器之间的对接,需要设计和制造相应的对接设备。
常见的对接设备包括机械手臂、对接舱、对接锁等,能够实现航天器的牢固连接。
4. 对接过程的控制和监测:在实际进行对接操作时,需要通过控制系统对对接过程进行控制和监测。
这些控制和监测可以通过传感器和导航系统实现,确保对接过程的安全和准确。
三、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应用领域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在太空探索和空间站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1. 太空换乘:通过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不同的航天器可以在太空中进行换乘。
这对于长时间太空探索任务非常重要,可以减少航天员的疲劳和风险,提高任务的可持续性。
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大作业

《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课程大作业题目:交会对接相对导航方案设计姓名:学号:2015年1月目录一、绪论 (3)1.1基本概念 (3)1.2阶段划分 (3)1.3系统介绍 (4)1.4国内外技术概况 (5)1.美国交会对接测量技术 (6)2.苏联/俄罗斯交会对接测量技术 (7)3.欧洲空间局交会对接测量技术 (7)4.日本交会对接测量技 (8)1.5测量系统的特点: (9)1.6交会对接测量技术发展趋势 (9)二、导航方案设计 (11)2.1测量系统配置原则 (11)2.2交会对接各测量阶段精度要求 (11)2.3交会对接全过程导航方案设计 (11)三、C-W双脉冲制导 (14)3.1 C-W方程 (14)3.2.C-W双脉冲制导求解 (15)一、绪论1.空基本概念空间交会对接技术(Rendezvous and Docking,RVD)技术是指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是实现航天站、航天飞机、太空平台和空间运输系统的空间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道上服务的先决条件。
空间交会与对接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
所谓三大基本技术就是载人航天器的成功发射和航天员安全返回技术、空间出舱活动技术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只有掌握它们,人类才能自由出入太空,更有效地开发宇宙资源。
对于国家来说,还能独立、平等地参加国际合作。
交会对接包含着交会与对接两方面的内容。
交会(Rendezvous)是指两个航天器在交会轨道上相互接近的过程。
其中一个航天器为追踪航天器,如载人飞船或者航天飞机,一般情况下为追踪航天器的主动方,并装有主动测量设备。
另一个航天器为目标航天器,如空间站、留轨舱等,目标航天器通常作为被动方,并装有合作目标,如雷达应答机、光学的角反射器等。
当两个航天器接近到满足对接结构实施对接的初始条件时,其交会对接过程结束。
对接(Docking)是指当两个航天器接近到满足对接机构实施对接的初始条件时,对接结构在特定的指令下完成相互耦合和刚性密封连接的过程。
神十七空间交会对接成功

神十七空间交会对接成功神十七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重要一步,此次任务自2025年12月26日发射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空间交会对接环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令人振奋的是,在经过艰苦努力和精密计划下,神十七号空间交会对接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在空间探测方面又取得了重大突破。
空间交会对接是航天任务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需要航天器高精度地靠近目标,并与其正确对接。
本次神十七号任务中,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站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这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进行的深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在这个交会对接任务中,神十七号向天宫空间站靠近,并在距离相对较近的时候实现了对接,最终成功完成了这一重要任务。
神十七号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努力。
这次任务中,中国航天工程师们通过对航天器的轨道、速度、姿态等精确控制,确保了航天器能够准确地进入目标轨道;并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使航天器能够准确地靠近目标,并最终成功对接。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模拟演练和精密计算,为任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十七号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对中国航天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这次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在空间探测技术上的进一步突破,为以后更复杂的深空探测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神舟飞船和天宫空间站的成功对接,为未来中国空间站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
最后,这次任务的成功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国航天工程师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国航天事业赢得了更多国际声誉。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神十七号任务不仅仅完成了空间交会对接这一重要任务,还圆满完成了其他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任务。
这说明中国航天在综合能力上的不断提升,也给全球航天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期望。
通过神十七号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和潜力,也看到了中国航天在国际航天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未来,中国航天将继续发扬自主创新精神,不断推进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空间探索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 交会对接任务方案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方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十月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方案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经过第4圈和第13圈两次变轨,并完成在轨平台测试和变轨调相,目前天宫一号正在高度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上运行,等待与神舟八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
一、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技术状态首次交会对接为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试验,对接目标飞行器为天宫一号,追踪飞行器为神舟八号飞船。
神舟八号飞船为改进型载人飞船,沿用返回舱、推进舱和轨道舱三舱结构,全长9米,舱段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千克。
增加了微波雷达、激光雷达、CCD 敏感器等交会测量设备,以及主动式对接机构,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与分离功能。
对接机构采用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对接后可形成0.8米的航天员转移通道。
发射神舟八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是在原长征二号F火箭基础上,对助推器、控制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等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可靠性和入轨精度。
火箭全长约58米,起飞质量约497000千克,运载能力不小于8130千克。
交会对接测控通信网由2颗天链一号中继卫星、16个国内外陆基测控站、3艘测量船,以及北京飞控中心和西安测控中心组成。
神舟八号飞船返回的主着陆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以西阿木古朗草原。
二、首次交会对接任务飞行程序交会对接飞行过程分为远距离导引段、自主控制段、对接段、组合体飞行段和分离撤离段。
远距离导引段自神舟八号飞船入轨后开始,在地面测控通信系统的导引下,神舟八号飞船经五次变轨,从初始轨道转移到330千米的近圆轨道,在距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后下方约52千米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建立稳定的空空通信链路,开始自主导航。
自主控制段经历寻的、接近和平移靠拢三个阶段,神舟八号飞船通过交会对接测量设备,自主导航至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接触,自主控制飞行过程约144分钟。
对接段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在15分钟之内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四个过程,最终实现两飞行器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航空航天中的交会对接与航天器运行控制

航空航天中的交会对接与航天器运行控制航天是人类探索外太空的一种方式,而交会对接和航天器运行控制更是航天任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从交会对接和航天器运行控制两个方面详细介绍航空航天中的相关技术。
一、交会对接交会对接是指两个空间器在太空中进行精确接近并实现连接的技术。
这个过程需要在特定轨道上实施,非常严格的时间安排、准确的轨道计算和复杂的协调规划。
此外,还需要达成双方各自的动力学环境,确保交会对接成功。
(一)交会过程交会过程根据航天器的功能和任务目标略有不同,主要分为几个阶段:1.分离阶段:航天器在发射后进入预定轨道,完成火力纠正机降噪和卫星释放。
2.初始对接:在一个的靠近控制点接近速度约为1μm/s的初始状态下,保持在指定区域内等待进一步指令。
3.互动接近:在完成了大范围轨道追踪后,控制器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和航天器的轨道预测等信息添加一些控制命令,实现小范围的区域内的接近、停留和直线平移等动作。
4.靠近换目标:靠近交会点后,按照事前规划,控制器可以发送信号,使航天器改变前往目标航天器的方向,并利用航天器的视觉系统和其它分析技术来实现接近过程的动态调整。
5.接触阶段:当两个航天器已经到达大致同一位置时,控制器发送接触指令,进行最后的接触操作。
此过程是由各种感应器协同检测、配合、控制、实现自主完成的。
(二)交会对接的技术难点交会对接技术的高度要求,必须综合掌握的技术中包括:能耗能控技术、定向锚定技术、卫星对接技术、空间机械臂技术、小推力控制技术、非线性动力学控制技术、图像伺服技术、激光测距测速技术、高精度跟踪和定位技术以及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多种领域知识。
二、航天器运行控制航天器运行控制是指系统地掌握空间飞行器的运行方式、如何对其运行进行维护和控制。
航天器的运行控制通常分为动力学控制、姿态控制、运动控制和通信控制等几个方面。
(一)动力学控制动力学控制是航天器运行控制的核心,也是保证航天器系统稳定性和控制能力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交会对接相对导航方案设计 姓名: 学号:
2015 年 1 月
目录
一、绪论................................................................................................................ 3 1.1 基本概念.................................................................................................. 3 1.2 阶段划分.................................................................................................. 3 1.3 系统介绍.................................................................................................. 4 1.4 国内外技术概况...................................................................................... 5 1.美国交会对接测量技术..................................................................... 6 2.苏联/俄罗斯交会对接测量技术 ....................................................... 7 3.欧洲空间局交会对接测量技术......................................................... 7 4.日本交会对接测量技......................................................................... 8 1.5 测量系统的特点:.................................................................................. 9 1.6 交会对接测量技术发展趋势.................................................................. 9 二、导航方案设计.............................................................................................. 11 2.1 测量系统配置原则................................................................................ 11 2.2 交会对接各测量阶段精度要求............................................................ 11 2.3 交会对接全过程导航方案设计............................................................ 11 三、C-W 双脉冲制导 ......................................................................................... 14 3.1 C-W 方程 ............................................................................................... 14 3.2.C-W 双脉冲制导求解 ........................................................................... 15
交会对接技术逐步向着尽量减少航天员的在轨操作,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另一方 面是尽量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 实现自主交会对接。 下面重点介绍苏联 (俄罗斯) 、 美国、欧空局以及日本在空间交会对接有关测量技术方面的研究概况 1.美国交会对接测量技术 1965 年 12 月 15 日,美国―双子星座‖6 号和 7 号飞船在航天员参与下,实现 了世界上第一次有人空间交会。 这两艘飞船在不同轨道上并列飞行,两艘飞船的 间距保持在 1.83 至 3.05 之间,距离地球达 312 公里。美国为双子星座飞船研制 的测量传感器是 L 波段微波雷达。它采用脉冲测距和相位单脉冲比幅技术实现 角跟踪,目标航天器上装有 应答机,在低功率条件下获得较大的作用距离 (150m~460km) 。系统采用了具有 70°× 70°覆盖空域的天线来发射非相干脉 冲。应答机根据接收的询问脉冲,发射一个频率上有偏移,时间上有延迟的应答 脉冲, 由于异频转发使雷达频率的表面发射回波得到抑制。同时在飞船上装有光 学设备——目视瞄准仪。 航天员根据仪表盘上的显示结果和光学瞄准器的目视结 果,以手控方式进行交会对接。 20 世纪 70 年代初, 在阿波罗飞船登月过程中, 登月舱与指令-服务舱的交会 对接采用了 X 频段单脉冲比幅式连续波交会雷达, 作用距离为 740km~24m, 能 测出登月舱相对指令-服务舱之间的距离、距离变化率、角度和角度变化率。交 会雷达天线部件上的陀螺稳定天线孔径视线不受登月舱运动而改变, 因此保证了 角速度的精确测量。 在 300m 以内的近距离时, 为了增强航天员捕获目标的能力, 并且能粗略估算相对姿态, 航天器上安装了不同颜色对准灯和目标对准十字交叉 仪。同时也安装了光学瞄准器,以解决 150m 时航天员的手控对接。 在以上交会对接测量系统中,微波雷达用于远距离测量,目标光学瞄准器或 电视摄像仪用于进距离测量, 并要求航天员参与操作和控制。 随着国际空间站的 建设和航天飞机的研制和使用,美国多次完成了航天飞机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 航天飞机上用于交会对接和通信的是 Ku 频段脉冲多普勒雷达,通过测量脉冲往 返时间确定距离,用载波多普勒频移测量速率,用单脉冲比幅测量角度,用天线 基座的陀螺测量角度率。 这种雷达除完成交会对接测量功能外,还具有通信和导 航功能。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美国航天军事活动日益频繁以及航天系统复杂程 度的进一步提高, 美国大力发展了自主交会对接技术。 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就是―实 验卫星系统‖(XSS) 、―自主交会对接演示‖(DART)卫星和―轨道快车‖(Orbital
1.2 阶段划分:
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可分为运载火箭上升段和追踪飞行器交会对接飞行段 两个阶段。火箭发射前,地面测控系统要精确地测定目标飞行器轨道,必要时还 要调整其轨道。火箭发射控制人员依据所提供的目标飞行器精密输入轨道数据,
进行火箭控制参数设计和计算, 火箭按预定程序自主飞行,将追踪飞行器送入与 目标飞行器共面、满足入轨轨道高度和两飞行器相位差要求的初始轨道。 从追踪航天器入轨后开始, 交会对接飞行阶段一般分为: 远距离导引段、 寻 的段、接近段、平移靠拢段、对接段、组合体飞行段和撤离段,其中寻的段、接 近段和平移靠拢段一起称为自主控制段。图 1-1 为 V-bar 交会对接飞行阶段划分 示意图:
1.4 国内外技术概况
美国和前苏联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就开始研究交会对接技术。迄今为止,美 苏(俄)已经进行了 230 多次交会对接。目前交会对接技术主要向自主和自动方 向发展。 除了美国和俄罗斯继续大力发展交会对接技术外,欧洲和日本也在积极 开展交会对接技术的研究工作, 欧空局于 2008 年 3 月成功进行了 ATV 与国际空 间站的交会对接。由于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所以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失败 仍时有发生。仅以苏联的联盟号飞船为例,到 1992 年底共发射 95 艘,在交会对 接时出故障的就有 3、15、23、25、33、T8 等 6 次。 自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双子星座 8 号飞船与阿金纳号火箭在世界上首次实现 空间交会对接至今已有近 50 年的历史。 伴随着交会对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为交会对接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的测量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 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光学成像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的应用发展,促使空间
交换的必要信息外, 追踪器地面控制只需要得到目标器的精确轨道参数。在近距 离导引段开始自主控制后, 追踪器和目标器开始需要频繁交换数据。 在这一阶段, 追踪器和目标器必须建立空空通信链路,接近轨迹必须满足安全性要求。在进入 接近走廊后,必须建立包含追踪器、目标器和地面控制中心的控制体系结构,明 确各参与方的控制优先权。地面控制中心应该具有最高控制权。 本文主要对自主交会对接系统进行分析, 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是自主相对测 量技术。高精度测量是自主相对测量技术的关键。在交会对接飞行任务中,追踪 飞行器可能需要进行绕飞,以及从后向、前向和径向等不同方向进行交会对接, 要求相对测量敏感器精度高、 作用距离大和视场范围宽。 相对测量敏感器的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会对接飞行的自主能力和技术水平。 交会对接相对测量敏感器通常分为远场和近场敏感器两类。 远场敏感器一般 作用距离为上百千米到百米量级,用于交会对接寻的段和接近段。近场敏感器一 般作用距离为几百米到零距离接触, 用于交会对接的近距离接近段和平移靠拢段。 远场敏感器通常指要求测量目标飞行相对追踪飞行的位置和速度, 而近场敏感器 要求测量二者的相对方位和姿态。 用于交会对接测量的手段包括卫星导航、 微波、 激光和光学成像等。 交会对接测量设备是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的关键, 在每个飞行阶段都应该有冗 余备份,并且能适应空间环境要求。采用高精度的光学测量敏感器时,需要特别 关注阳光干扰的抑制问题。
图 1-1 V-bar 交会对接飞行阶段划分示意
图 1-2 交会对接任务的系统组成
1.3 系统介绍
如图 1-2 为交会对接任务的系统组成示意图, 交会对接任务如果有地面的支 持,将会大大降低系统复杂度,提高安全和成功概率。由于地面测控网的覆盖范 围有限, 交会对接追踪航天器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控制能力,能够在目标航天器 附近进行自主控制。 追踪航天器和目标航天器的地面控制中心可以单独设立,也 可以联合设立。在发射和调相阶段,追踪器和目标器可以单独控制。除了要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