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其眼疾诗
【推荐】唐朝眼科疾病诗句大观

【推荐】唐朝眼科疾病诗句大观唐朝有一些诗人对医理、炼丹术、本草学、养生学颇有研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张籍、刘禹锡等人,他们在诗作中谈医说药、论方叙病,涉及到中医医学史、临床学、本草学、方剂学、卫生习俗等内容,留下了医文并茂的唐代科学文化史的资料。
在唐人的诗作中,我们常常读到有关眼科疾病的诗句,其中以诗翁白居易的最多。
他一生坎坷,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于27岁考取进士后,先后做过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官职。
宦海沉浮、仕途辗转,直到37岁才结婚。
长女金銮三岁夭折,白居易有诗哭之。
58岁时,他喜得一个儿子叫阿崔,三岁又夭折了。
老年丧子,使诗翁痛苦异常,他在诗中追思说: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
由于官场失意生活清苦,再加上子女的夭殇,使白居易患了很严重的目疾。
他的诗作中屡有这方面的记载。
为了疗疾养生,修身怡性,诗翁曾经称病休官,辞去苏州刺史的官职,回家乡静心调养。
当地的百姓自发地沿江相送这位廉洁勤政的清官,祝愿他早日康复。
在《眼暗》诗中,白居易写道:早年勤卷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诗翁在此谈及自己患眼病的原因是由于年轻时秉烛苦读、穷经积学,不注意视力的保护,到了晚年视力减退,又屡遭子女夭亡的精神打击,悲郁多泣,才导致眼疾缠身,发出欲何如的无奈感叹!接着诗翁详细描写了自己患眼病的症状: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你看,一朝一夕,铜镜松灯前,模糊的视力给理政读书写诗的诗翁带来多少难言的痛苦。
频发的眼疾,使白居易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阅览眼科医书,服用滋阴养肝的中药,并用黄连的汁液点眼治疗。
后来还烧大药和服气(即炼丹和做气功)来养目除疾。
在当时,服用药物来祛除眼睛疾病和保健的诗人骚客大有人在。
山水诗人王维写诗说:冥搜到百合,真使当重肉。
果堪止泪无,欲纵望江目。
记载了居家生活时,用百合煮肉来食疗自己泪囊炎的景况。
另一诗人张籍也有诗云:开洲五月车前子,做药人皆道有神。
几度夕阳红:六首著名诗词,欣赏大诗人们的最美夕阳情

几度夕阳红:六首著名诗词,欣赏大诗人们的最美夕阳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是,夕阳西下,一直孤独的野鸭伴随着绚丽的晚霞在天空中翩翩飞舞,极目远眺,青天碧水,在远处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这是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描写傍晚景色最著名、最精彩的句子,历来被奉为落日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对于落日的景象,诗人们有着不同的情怀、感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是白居易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作为漂泊在天涯的游子发出的悲叹。
同样是面对夕阳,如果是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的话,那么这意味着下一个明天崭新的开始。
如果是用悲观的心态去看待的话,那么这意味着是黑夜的降临,一天的结束。
境由心生,情随事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怀,对于人们的影响极大,愿人们每天都拥有这样的好心情。
笔者精心选取了六首著名的诗词,一起来欣赏大诗人们的最美夕阳情吧:一、《登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傍晚时分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
夕阳虽然无限美好,只不过已经接近黄昏。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的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地势最高的地方。
登上它可观赏长安城全貌,是京城人游玩赏景的好去处。
李商隐尽管有才华、有抱负,但是因为他陷入牛李之间的党争,不能自拔,牛李双方都排挤他,所以他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
那时的晚唐已经是国运将尽,李商隐透过当时的暂时繁荣,已经敏锐地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因此他登上乐游原排解心中的郁闷,写下这首诗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千古名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天空中布满的晚霞,被夕阳涂抹的流光溢彩。
暮色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
这是李商隐无力挽留美好事物而发出的深长叹息。
这一句诗的涵义十分深刻,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晚唐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由于这一句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因而脍炙人口。
白居易的眼病诗

白居易的眼病诗“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
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
“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
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
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
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白居易一生坎坷,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他于27岁考取进士后,先后做过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等官职,宦海沉浮,仕途辗转,直到37岁才结婚。
长女金銮3岁夭折,白居易有诗哭之。
58岁时,他喜得一个儿子阿崔,3岁又夭折了。
老年丧子,使诗翁痛苦异常,他在诗作中追思说:“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
”由于官场失意和生活清苦,再加上子女的夭殇,使白居易患了很严重的目疾。
他的诗作中,屡屡可读到有关这方面的记载。
为了疗疾养生,修身怡性,诗翁曾经称病休官,辞去苏州刺史的官职,回家乡静心调养医学|教育网整理。
当地的百姓自发地送这位廉洁勤政的清官,祝愿白居易早日康复。
在《眼暗》诗中,白居易写道:“早年勤卷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诗翁在此谈及自己患眼病的原因是由于年轻时秉烛苦读、穷经积学,不注意视力的保护,到了晚年视力减退,又屡遭子女夭亡的精神打击,悲郁多泣,才导致眼疾缠身,发出“欲如何”的无奈感叹!接着诗翁详细描写了自己患眼病的症状:“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你看,一朝一夕,铜镜松灯前,模糊的视力给理政读书写诗的诗翁带来多少难言的痛苦。
频发的眼疾,使白居易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阅览眼科医书,服用滋阴养肝的中药,并用黄连的汁液点眼治疗。
后来还“烧大药”和“服气”(即炼丹和练气功)来养目除疾。
在另一首《眼病》诗中,白居易还描述患眼病的症状时说:“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
”诗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了患眼疾的症状,简直就是一例诗体的眼科病案。
白居易眼病二首意思

白居易眼病二首意思
白居易的《眼病二首》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诗歌之一,反映了他晚年时眼病的困扰以及他对生命的思考。
以下是这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眼病二首其一
明眸皓齿今何在?衰鬓双簪自有时。
当时明月在东楼,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自己年老衰朽的感叹和对逝去青春时光的怀念。
他提到自己曾经拥有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但现在已经老去,头发斑白。
他回忆起曾在东楼欣赏明亮的月光,但现在已经老去,眼病使他看不到月光,只能流泪。
眼病二首其二
闻道故园今不同,已经白头矣未央。
悔教夫妻觅封侯,泥泪满巾君莫笑。
这首诗进一步表达了白居易对年老和生命的感慨。
他听说故乡已
经发生了很多变化,自己已经年老,但仍然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
他后悔曾经让夫妻二人追求功名地位,现在却只能用泪水来面对生活的困难,他请求读者不要嘲笑他。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反映了白居易晚年的心境,对逝去青春和生命的感慨,以及对自己选择和人生方向的反思。
他以诗歌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怀念。
白居易眼病二首解释

白居易眼病二首解释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广泛流传,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其中,他的《眼病二首》被视为抒发他对自身疾病和衰老的思考和感受的作品之一。
下面将详细解释这些诗的背景和内涵。
白居易写《眼病二首》时已经年过古稀,身体也渐渐开始有所衰老。
他所描述的眼病是一种来自于岁月的压力和疲劳的真实写照。
这些诗充满了对生活的反思和对人生之短暂的认知。
在第一首诗中,白居易描述了自己对视力减退的困扰和期望重见光明的渴求。
他用生动的比喻将眼病与寒冬和黑暗相连,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和无奈。
他写道:“啻见蓬莱能解赋,复近神仙可报颜。
”他希望重见光明,以重启他的文学创作,再次展现出他的才华和气魄。
第二首诗中,他将眼病与自身的生命之短暂形成对比。
他写道:“白我宫中日自迟,竟无聊乐对经时。
始觉白头生受用,即闻促席讯东枝。
”他认识到时间的流逝,年老和疾病的侵袭使得生活的乐趣变少,自己也对死亡的临近有所觉悟。
他渴望再度拥有年轻时的活力和精神状态,但却明白这已无法实现。
这两首诗揭示了白居易对自己身体和眼病的焦虑和困惑。
然而,他并没有陷入绝望和悲伤的情绪中。
相反,他坦然面对眼病的现实,并通过诗歌表达他内心的思考和情感。
《眼病二首》透露出白居易对生命的短暂和不可抗拒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人生的价值、快乐和创作的追求。
这些诗作生动地呈现了白居易对自身疾病和衰老的思考和感受。
通过读这些诗,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对于生命的脆弱和短暂的深刻体悟,以及他对年轻时的活力和创作激情的向往。
这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提醒我们要珍惜身体健康和生命,珍惜年轻时的激情和活力,而不要在生活的痛苦和无奈中迷失自己。
白居易的《眼病二首》颇具指导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身生命和衰老的契机。
它教诲我们,不管面对怎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无论是年轻时的活力还是岁月的侵袭,我们都应该借鉴白居易坦然面对眼病的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并力求让自己在有限的人生里发光发热。
白居易眼病二首解释

白居易眼病二首解释白居易的《眼病二首》是古代文学名家白居易在晚年罹患眼病后所写的两首诗。
这两首诗以他亲身经历的眼病为背景,描述了他在身心上的痛苦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两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我们在面对疾病或逆境时的心态和生活态度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晚年的他因患上眼病而身心俱疲。
他的眼病使他看不清东西,连书都无法阅读,写作也成了一种困难。
这一切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与痛苦。
在《眼病二首》中,白居易以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了他对眼病所带来痛苦的真实感受。
他写道:“蓝田日暖玉生烟,白日依山尽。
”这句诗描绘了眼中的景色被模糊和扭曲所导致的现象,以及明亮的光线逐渐减弱的感受。
他进一步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句诗则通过描绘遥远的黄河和孤立的城市来传达了一种孤寂和无助的感觉。
然而,尽管白居易身陷病痛,但他并没有因此沮丧或自怨自艾。
相反,他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困境。
他写道:“自顾病骨眼阙时,不媿居冈园尔。
”他用他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自尊和坚强,继续追求人生的快乐。
白居易的《眼病二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面对逆境的重要启示。
不管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其他困境,我们都不能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白居易在文中所表达的顽强精神和乐观态度,鼓励我们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找寻生活中的美好。
此外,白居易的《眼病二首》也提醒我们重视眼睛的保健。
眼睛是我们感受世界的窗户,它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保护。
我们应该注意用眼卫生、合理安排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防止过度疲劳等,以确保我们的眼睛能够保持健康。
总之,白居易的《眼病二首》以其悲壮的背景和积极向上的态度,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生活意义和态度的深刻思考。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疾病或逆境时,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保护好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闲谈白诗:病中友人相访》

《闲谈白诗:病中友人相访》
病中友人相访
唐· 白居易
卧久不记日,南窗昏复昏。
萧条草檐下,寒雀朝夕闻。
强扶床前杖,起向庭中行。
偶逢故人至,便当一逢迎。
移榻就斜日,披裘倚前楹。
闲谈胜服药,稍觉有心情。
病中作者偶遇好友,正好在百无聊赖之际可以消遣一下无聊的时光。
长卧在床也记不清日子是哪一天了,屋檐下已长起杂草,朝夕只有寒雀相伴,强忍病痛起床,前往庭中散步。
偶遇故人,权当是特地迎接,榻上闲谈,心情便拨云见日,顿时舒畅了不少。
作者这首诗是简单地记录了百无聊赖便偶遇故人彼此闲谈而心情得以欢愉的一件小事。
这种感觉就像是久旱逢甘霖,让作者平常枯燥的日子多了一丝趣味与欢愉,让作者也觉得心情顿时舒畅起来。
因为有好友相伴,闲谈也成了治愈疾病的良药。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的意思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的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
红泪是红色的泪水,偷垂是暗自流泪的意思,满眼春风则表示眼泪流尽,取代泪水的是温暖如春风的笑容。
百事非则是白居易心中种种不如意的事情。
这句诗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他的眼泪像红色的晶莹玛瑙一般,暗自流淌却又在春风的吹拂下化为了无声无息,满眼清明。
眼泪是泪不久,泪水流尽之后是暗藏于心底的悲伤和无奈,正如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中所传达的那种离别和失落。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这句诗句的意象通俗易懂,却又寓意深远。
泪水是人情中最美丽的一种液体,它可以流淌,可以停留,也可以在春风的吹拂下消逝。
红色的泪水似乎比普通的泪水更加珍贵,更加神秘。
春风吹来,万物复苏,正如诗句中的暗喻一样,逝者如斯夫,不可追寻。
泪水最终逝去,却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和悲伤。
百事非则是白居易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会令人不如意,令人感到失望和沮丧。
生活的奔波和挣扎,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微妙,种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都会令人感到烦躁和难受。
白居易将这种痛苦和烦闷表现在了这句诗句中,用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描绘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这句诗句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悲伤。
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挑战,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和享受这一切。
无论是红色的泪水还是春风的吹拂,都是人生中值得珍惜的一部分。
让我们懂得释然,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世间的浮沉变化,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这篇文章描述了诗句《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所传达的内涵,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和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磨难和挑战时的独特情感和态度。
】第二篇示例: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写了一个人在春风中思念所心仪的人或事物时,眼泪涌现,如红泪滑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与其眼疾诗
*导读:在《眼暗》诗中,白居易写道:早年勤卷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在唐人的诗作中,我们常常
在唐人的诗作中,我们常常读到有关眼科疾病的诗句,其中以诗翁白居易的最多。
据专家统计,白居易现存的2000多首诗歌中,涉及到医药学的就有100余篇,居唐代诗人之首。
白居易一生坎坷,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他于27岁考取进士后,先后做过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等官职,宦海沉浮,仕途辗转,直到37岁才结婚。
长女金銮3岁夭折,白居易有诗哭之。
58岁时,他喜得一个儿子阿崔,3岁又夭折了。
老年丧子,使诗翁痛苦异常,他在诗作中追思说: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
由于官场失意和生活清苦,再加上子女的夭殇,使白居易患了很严重的目疾。
他的诗作中,屡屡可读到有关这方面的记载。
为了疗疾养生,修身怡性,诗翁曾经称病休官,辞去苏州刺史的官职,回家乡静心调养。
当地的百姓自发地送这位廉洁勤政的清官,祝愿白居易早日康复。
在《眼暗》诗中,白居易写道:早年勤卷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诗翁在此谈及自己患眼病的原因是由于年轻时秉烛苦读、穷经积学,不注意视力的保护,到了晚年视力减退,又屡遭子女夭亡的精神打击,悲郁多泣,才导致眼疾缠身,发出欲如何的无奈感叹!接着诗翁详细描写了自己患眼病的症状: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你看,一朝一夕,铜镜松灯前,模糊的视力给理政读书写诗的诗翁带来多少难言的痛苦。
频发的眼疾,使白居易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阅览眼科医书,服用滋阴养肝的中药,并用黄连的汁液点眼治疗。
后来还烧大药和服气(即炼丹和练气功)来养目除疾。
在另一首《眼病》诗中,白居易还描述患眼病的症状时说: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
诗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了患眼疾的症状,简直就是一例诗体的眼科病案。
从白诗中的自述来分析,他的双眼出现了羞明、睛上生翳、视物不清的症状,即患了老年性白内障,中医眼科称之为云雾移睛和浮翳内障。
清代医家张倬在《医通金针开内障论》中指出,本病是肝
气上冲,凝结而成。
其主要表现是视物微昏或朦胧如轻烟薄雾。
次则空中常见黑花,或如蝇飞蚁垂,睹一成二。
将诗翁的病史自述和医家的中医眼科学的辨证论说对照起来看,可以洞观白居易的医学素养是多么的深厚。
在另一首诗中,诗翁记录了他请医服药、自我养护的康复生活: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
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
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诗中提到的《龙树论》,又称《龙树菩萨药方》,是隋唐时印度医学随佛教传入中国后,被译成中文的印度医书。
决明丸由石决明、车前子、黄连蜜丸而成,是中医治疗肝虚气浮、风眩眼花的方剂。
可以想见,诗翁接受道友的劝告,休官回乡,谢绝名利,洞身静修。
浏览医药学的书籍,炮制丹药,遵守医嘱节酒养目。
但药力有限而痼疾难却,诗翁不得不求治于金针拨障术。
金针拨障术又称金篦刮目、开金针法,即针拨白内障术,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这种由印度僧人执业的眼科手术就很普及了。
虽然目疾给诗翁带来这么大的痛苦,但在那个年代,这位幼年体弱、经历磨难而且仕途也颇坎坷的诗人却享年75岁,超过
古稀之年5岁,也算是当时的长寿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