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棉织物抗皱性能的研究
纺织品抗皱性能的发展沿革

纺织品抗皱性能的发展沿革前言抗皱性是指纺织品在服用过程中,经多次洗涤仍可保持满意的尺寸稳定性、平整度和接缝外观。
抗皱纺织品是指经5次循环洗涤干燥后仍具有抗皱性能的纺织品。
纤维素纤维织物特别是棉纤维织物,具有很多优良性能,但是却存在着弹性较差的缺点, 不像毛织物在服用过程中能保持平挺的外观,于是便出现了提高纤维素纤维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的能力、以模仿毛织物弹性为主要目的的抗皱整理。
棉纤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纤维,它有很多优良的服用穿着性能,如大多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湿性好等特点,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是棉织物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弹性差、易起皱、易缩水、易受微生物的侵袭导致纤维霉变和脆损,在穿着和洗涤过程中容易起皱,不能保持平整的外观,需要经常熨烫,因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喜欢穿天然纤维做的衣服,为了克服全棉服装在穿着过程中的易起皱,洗后需要熨烫的缺陷,棉织物的抗皱整理已成为极其重要的后整理加工工艺。
目前所用的抗皱整理剂大部分都是2D树脂,但是经2D树脂整理后的织物在使用和贮存过程中会释放出甲醛,危害人们的健康。
随着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棉织物上的甲醛问题,越来越多的转向无甲醛整理剂的研究,因此传统的抗皱整理剂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1.棉织物的抗皱发展历史自1926年英国申请第一个织物防皱防缩整理专利至今己有大半个世纪,期间经历了织物免烫整理的几个阶段。
1.1防缩抗皱整理早在1928年,Foulds.R.P.等人就用水溶性尿醛、酚醛树脂处理棉织物以提高其抗皱性能。
由于当时用的是热固性预缩树脂,不能进入纤维内部,只是沉积在纤维和纤维之间形成表面树脂,所以手感很差。
最初只是应用于粘胶纤维,到了20世纪40年代,合成了反应性树脂整理剂,如三聚氰胺/醛和环亚乙基脉/醛等,主要应用于棉织物。
由于防缩抗皱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织物的干抗皱性,它虽然能使衣服在穿着时不易起皱,但织物的湿态抗皱性并无明显改善,经洗涤后存在明显的皱痕,仍需加以熨烫。
基于多元羧酸棉织物无甲醛抗皱整理研究与应用

基于多元羧酸棉织物无甲醛抗皱整理研究与应用棉纤维织物由于其优异的穿着舒适性和透气性而备受人们青睐,然而,棉织物在家用洗涤和日常穿着中会产生褶皱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
棉织物褶皱是由于分子链间缺少共价键作用,纤维受外力作用易发生形变,葡萄糖环分子链间氢键发生相对滑移并重组,外力撤除后,当新的氢键保留下来使得分子链无法回到原来位置即表现出褶皱,因此需要对棉织物进行抗皱整理。
随着人们对天然纤维需求日益增加,抗皱整理成为棉织物产品染整加工中重要的后整理工序。
抗皱整理中最早获得工业广泛应用的整理剂是N-羟甲基树脂类化合物,如二羟甲基二羟基乙撑脲(DMDHEU,2D树脂),但是经此类化合物整理后织物,在后续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醚键易水解断裂并释放游离甲醛。
早在1984年,美国环保部(EPA)已将甲醛定义为人类潜在致癌物质;2004年甲醛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研究小组直接定义为直接致癌物;纺织品中的甲醛释放更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从8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者们对棉织物无甲醛交联剂进行了大量研究,各类交联剂均尝试替代2D树脂类产品用于抗皱整理,如二醛类、环氧树脂类、乙烯砜类、水溶性聚氨酯类、反应性有机硅类、改性壳聚糖类、多元羧酸类、离子液体类等。
在众多交联剂中,多元羧酸中的丁烷四甲酸(BTCA)被认为最具潜力替代2D 树脂的产品,然而BTCA存在生产成本高、整理后织物强力损失大等问题而迟迟未能产业化生产;不饱和多元羧酸如马来酸(ma)、衣康酸(ita),价格低廉,也被用于抗皱整理,但效果不佳,且存在织物泛黄等问题;而芳香族羧酸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bptca)整理后织物具有较好的强力保留率,但是存在水溶性差的问题。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多元羧酸用于棉织物抗皱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元羧酸交联机理、催化剂筛选、整理工艺条件优化等方面,而少有人从提高反应活性、减少织物强力损失等角度设计并合成新的交联剂分子,改善整理效果。
棉织物防皱整理的研究和进展

$ 天然蚕丝蛋白质在结构上具
有与人体肌肤极相似的亲和性 ! 具有良好的吸湿和 放湿性能 ! 能改善皮 肤营养 % 防止 皮肤干燥和 增强 细胞活 力的作用 $ 将 等离子体 技术和生物 整理剂 ’ 丝素 (离子体工序处理后 ! 不仅棉织物的折 皱回复角有提高 ! 而且断裂强力和撕破强力保留率 都大大提高 ! 且润 湿性较好 ! 活 性染料的染 色性有 所改善 ""*)$ 等离子体技术和天然丝素蛋白整理剂的 结合 ! 为今后开发新型绿色功能棉纺织品开辟了新 的途径 $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王安平等 ’ 棉织物防皱整理的研究和进展
$
棉织物防皱整理的研究和进展
王安平 陈克宁
摘要 ( ! 山东纺织职业学院 " 山东潍坊
%&"#’"# ’##"&#$
! 天津工业大学材料化工学院 " 天津
阐述了棉织物防皱整理的研究现状 " 着重讨论了新技术 % 多功能整理在棉织物防皱整理中的应 纳米技术 (液氨处理 ’ 微波辐射 ) 等离子体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0
""-)
%#6
$ 这是因为 ""7)!( 环糊精可以形成包合物 ! 固着于
织物上仍可形成包合物 ! 例如汗渍组分进入处理织 物的环糊精空穴可减少不良气味的释放 + 香料也可 由环糊精包合 ! 且具有缓慢释香的功能 $ 这些包合 分子在通常水洗过程中可被去除 $ 药物活性化合物 也可与环糊精形成包合物 $ 因此用 12&0 或柠檬酸 与 !(环糊精结合作为整理剂 !不仅能提高织物的抗 皱性 ! 而且还具有缓慢释香的功能 $ 拒水拒油免烫整理 采 用 含 氟 树 脂 与 免 烫 整 理 剂 &20(!#" 对 纯 棉 织物进行拒水拒油和免烫多功能整理 ! 拒水拒油整 理和免烫整理可以同时进行 ! 也可以分开进行 $ 试 验表明这两种工 艺都可明显 提高织物拒 水拒油的 等级和折皱回复角 ! 同浴进行的整理比分浴整理的 效果略差 ! 且整理剂对织物强力与透气性影响不大
棉织物防皱整理

2.2改进丁烷四羧酸的合成与应用工艺 BTCA虽然抗张强力保留率较2D树脂略差、 焙烘温度也较高,但性质稳定,耐久压烫整理DP 等级可达4~5级。改进后的工艺可使耐撕破强力 保留率较2D树脂高13%~26%,断裂强力保留率 可高达23%以上,曲磨强度甚至高达1倍以上, 处理后的纺织品白度、耐洗性、手感均可满足要 求。其进一步开发的重点是改进合成工艺、降低 成本、开发复配技术、研究整理加工中催化剂次 磷酸钠替代品或克服次磷酸钠污染。
2.3重视复配技术 采用复配技术不仅可降低游离甲醛释放量、降低 成本,还可取得较好的综合整理效果。一般聚合物乳 液均可减少2D树脂用量,改进强度、耐洗性和手感, 但可能影响吸湿性。应用效果较好的聚合物乳液主要 有聚氨酯、有机硅、聚乙烯、聚乙烯醇和羧甲基纤维 素等。如聚氨酯可减少强度损失,改善手感;有机硅 可提高弹性和柔软性。二甲基二羟基乙烯脲 (DMEDHEU)与2D树脂或羟基硅烷复配、聚氨酯与2D树 脂等复配、有机硅与2D树脂复配,已有报道。其中, 聚氨酯、有机硅、壳聚糖、丁烷四羧酸、聚合物乳液 的互配和复配技术应着重研究。
3无甲醛防皱整理剂的现状 现在市场上所用的抗皱整理剂大部分都是2D 树脂,但是经2D树脂整理后的织物在使用和贮存 过呈程中会释放出甲醛,危害人们的健康。随着 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棉织物 上的甲醛问题,虽然人们对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 进行改性或通过加入甲醛捕捉剂来降低甲醛的释 放量,但还是不能彻底地消除甲醛的释放,所以 为了彻底消除抗皱整理后棉织物上的甲醛,很多 研究者开始研究多元酸的无甲醛抗皱整理剂。
1.前言 2.棉织物的抗皱发展历史 3.抗皱整理剂开发的趋势 4.无甲醛防皱整理剂的现状 5.结语 .
棉纤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纤维,它有很多优良的服用穿着性能,如 大多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湿性好等特点,因而受到人们的青 睐。但是棉织物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弹性差、易起皱、易缩水、易受 微生物的侵袭导致纤维霉变和脆损,在穿着和洗涤过程中容易起皱, 不能保持平整的外观,需要经常熨烫,因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 多的不便。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和健康意识的 增强,人们越来越喜欢穿天然纤维做的衣服,为了克服全棉服装在 穿着过程中的易起皱,洗后需要熨烫的缺陷,棉织物的抗皱整理已 成为极其重要的后整理加工工艺。目前所用的抗皱整理剂大部分都 是2D树脂,但是经2D树脂整理后的织物在使用和贮存过程中会释 放出甲醛,危害人们的健康。随着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 来越重视棉织物上的甲醛问题,越来越多的转向无甲醛整理剂的研 究,因此传统的抗皱整理剂受到了很大的挑战[1]。
纺织品的抗皱性能研究与应用

纺织品的抗皱性能研究与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衣物到家居用品,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舒适与美观。
然而,纺织品在使用和洗涤过程中容易产生褶皱,这不仅影响了外观,也给整理和保养带来了麻烦。
因此,纺织品的抗皱性能一直是纺织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纺织品产生褶皱的原因要了解纺织品的抗皱性能,首先需要明白褶皱产生的原因。
纺织品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如拉伸、弯曲、压缩等,纤维会发生变形。
当外力去除后,纤维如果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就会形成褶皱。
纤维的种类和特性是影响褶皱形成的重要因素。
天然纤维如棉、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和结晶度的特点,相对容易产生褶皱。
而合成纤维如聚酯纤维、尼龙等,通常具有较好的抗皱性能。
此外,纺织品的组织结构和后整理工艺也会对褶皱的产生有影响。
疏松的组织结构更容易让纤维发生位移,从而形成褶皱。
而后整理过程中的化学处理、热定型等工艺如果不当,也可能导致抗皱性能不佳。
二、抗皱性能的评价指标为了科学地评估纺织品的抗皱性能,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
常见的指标包括褶皱回复角、褶皱保持率、外观平整度等。
褶皱回复角是衡量纺织品抗皱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通过测量织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褶皱后回复到平整状态的角度来评估抗皱能力。
角度越大,说明抗皱性能越好。
褶皱保持率则反映了纺织品在经过一定时间和条件后的褶皱保持情况。
外观平整度则是通过肉眼观察或借助仪器对织物表面的平整度进行评估。
三、提高纺织品抗皱性能的方法1、纤维改性通过对纤维进行化学改性,可以改善其抗皱性能。
例如,在纤维合成过程中引入特定的化学基团,增加分子链的柔韧性和弹性,从而提高纤维的抗皱能力。
2、织物组织结构设计合理的织物组织结构可以减少纤维的位移和变形,从而降低褶皱的产生。
例如,采用紧密的编织结构或增加交织点,可以提高织物的稳定性。
3、后整理工艺后整理是提高纺织品抗皱性能的关键环节。
常见的后整理方法包括树脂整理、液氨整理、等离子体处理等。
实验一 棉织物的抗皱整理

实验一棉织物的抗皱整理一、实验目的1.复习织物抗皱整理的相关知识2.实际操作做出抗皱整理样品3.了解织物抗皱效果的相关表征方法二、实验原理1.树脂沉积理论利用多官能度的化合物作为树脂初缩体,树脂初缩体自身之间缩合成为具有网状结构沉积在纤维之中,增大了大分子间及基本结构单元之间的相对滑移的阻力,赋予了织物防皱性能。
2.交联理论防皱防缩的整理剂可以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反应,在两个相邻的纤维素分子之间建立共价交联,限制了大分子之间的相对滑移,提高了织物的防皱性能。
三、实验试剂与仪器500ml烧杯玻璃棒量筒天平剪刀棉布轧车烘箱丝光定形机2D树脂六水氯化镁渗透剂JFC 柠檬酸四、实验步骤(一)2d树脂抗皱样品制备1.裁剪40×40㎝的棉布称其重量为23g。
2.由浴比1∶10至1∶20,称量40g2d树脂配制得400ml 100g/L的2d树脂抗皱整理剂水溶液。
再加入六水氯化镁和JFC,其中六水氯化镁为20g/L,渗透剂JFC为2g/L。
3.织物两浸两轧2d树脂整理剂,每次浸渍两分钟,轧液率70%。
4.将织物在80度预烘两分钟,再在160度丝光机上进行焙烘定形,时间为2.5分钟。
5.水洗烘干保存。
(二)柠檬酸抗皱整理样品制备1.裁剪40×40㎝的棉布称其重量为21g。
2. 由浴比1∶10至1∶20,配制2g/L的柠檬酸溶液400ml。
再加入渗透剂JFC 为2g/L2.织物两浸两轧柠檬酸整理剂溶液,每次浸渍两分钟,轧液率70%。
3.将织物在80度预烘两分钟,再在160度丝光机上进行焙烘定形,时间为2.5分钟。
4.水洗烘干保存。
(三)相关实验测定1.折皱回复角测定(1)分别将两种样品棉布制成制定形状。
(2)分别测定2min和5min的折皱回复角并记录数据。
2.撕裂强度测定(1)分别将两种样品棉布制成15×7.5cm样品各四块。
(2)分别测定撕裂强度并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表1折皱回复角表2撕裂强力实验分析:由表1可知2d树脂整理后的棉织物抗皱性能优于柠檬酸的抗皱的棉织物。
纯棉抗皱免烫织物结构与抗皱性能的探讨

(1) 选用细度 、捻度较大的纱线作经纬
纱 。股线作经纱较好 , 且应尽量采用同捻向 经纬纱 。
(2) 采用紧度和厚度较大的织物 。 (3) 如果需要用轻薄类的面料如衬衣面 料 , 宜采用大紧度 、强捻度 。 (4) 选择织物组织时 , 以斜纹最好 , 平 纹次之 , 平纹虽折皱恢复性差 , 但不易起 皱。
由图 1 可知 : 织物紧度越大 , 折皱恢复 能力越强 , 而当到达一定极限时 , 折皱恢复 性会下降 。这是由于紧度越大 , 纱线挤紧 , 曲屈波高增高 , 施加外力时 , 纱线很难发生 移动 , 纱线已存在内应力 , 抗弯曲性能好 。 当外力取消 , 纱线内应力会使产生的折皱很 快恢复 , 弹性好 。当紧度达到一定极限时 , 织物会变得板硬 , 折皱恢复性能下降 , 但产 生折皱也较困难 。
表 1 织物性能的影响因素
织物特性 纤维性能 纱线结构 织物结构
抗皱性 弹性 刚度
弹性 、刚度 、线 密度 弹性 、刚度 、线 密度 、弯曲 抗弯刚度 、线密 度
纱内 织 物 密 纤维数 度 、厚度
捻度 结构
捻度 、 紧度 、交 线密度 织度
3 抗皱性与纱线的关系 311 纱线捻度
纱线的捻度与织物抗皱性能有一定的关 系 。根据上述织物折皱机理 , 我们可以看 出 , 纱线捻度过小 , 则纱线中的纤维松散 , 抱合力小 ; 当给织物施加外力时 , 外力作用 在纱线上 , 纤维间极易产生位移 ; 外力越 大 , 位移越大 , 纱线本身抵抗外力的能力较 差 , 纤维易产生纤维上氢键的断裂 。这样一 旦外力去掉 , 就会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形 , 因 此 , 使织物抗皱性能变差 ; 若捻度过大 , 纤 维已经产生很大变形 , 织物弯曲时 , 纤维间 相互滑移小 , 则纱线抗弯刚度下降 , 织物也 易产生折皱 。因此选择捻度适中的纱线做为 抗皱免烫整理织物的原料 , 将使纱线结构紧 凑 , 具有一定的抱合力和抗弯刚度 , 特别适 合 。另外经向与纬向纱线捻度的方向相反
简述棉织物防皱原理

简述棉织物防皱原理介绍棉织物是一种常见的纺织品材料,具有柔软、透气、吸湿性强等特点。
然而,棉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皱纹,影响了其外观和舒适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发了各种方法来实现棉织物的防皱处理。
本文将介绍棉织物防皱的原理和方法。
棉织物防皱原理分子性防皱棉织物分子性防皱是通过改变棉纤维内部分子结构和特性,使其具有更好的抗皱性能。
具体原理如下: 1. 分子交联:通过在棉织物纤维中引入交联控制剂,使纤维分子之间形成交联结构,增强纤维的强度和抗皱性能。
2. 分子纺丝:将棉纤维溶解在溶剂中,通过纺丝制备成纤维薄膜,再经过拉伸和固定等工艺,形成高分子纤维材料,具有较好的抗皱性能。
3. 分子改性:通过引入抗皱剂等分子改性剂,改变棉纤维分子结构和空间构型,增加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防皱性能。
表面性防皱棉织物表面性防皱主要通过改变纤维表面的特性,形成一层覆盖或涂层,阻隔外界对纤维的影响,从而达到防皱效果。
常见的方法有: 1. 表面涂覆:在棉织物表面涂覆一层具有抗皱性能的涂层,形成一种保护层,能有效防止纤维弯曲和皱纹的产生。
2. 表面处理:经过特殊的物理或化学处理,改变棉纤维表面的性质,如增加纤维的粗糙度、改善纤维表面的润湿性等,从而减少皱纹的形成。
混合性防皱混合性防皱是将分子性防皱和表面性防皱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应用,以增强防皱效果。
常见的混合性防皱方法包括: 1. 分子性防皱与表面涂覆的结合:先对棉纤维进行分子性改性,然后在改性纤维表面涂覆一层防皱涂层,使防皱效果更加持久和稳定。
2. 分子性防皱与表面处理的结合:通过分子改性和表面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棉纤维的抗皱性能。
3. 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将分子性防皱和表面性防皱的方法有机结合,如在一定条件下先进行分子交联,再进行表面涂覆,以达到更好的防皱效果。
棉织物防皱方法热定型热定型是一种常见的棉织物防皱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加热使纤维分子重新排列和定型,以消除或减少皱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棉织物抗皱性能的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棉织物抗皱性差的原因以及棉织物折皱形成的原因,发现折皱引起的应力可以使棉织物中纤维素链产生相对位移,应力去除后纤维素分子缺少约束力恢复而产生折皱。
具体原因为纤维素分子受较大外力作用后纤维基本结构单元之间发生了相对位移,导致原来的氢键断裂,并在新的位置重新建立起难以回复的新的氢键系统,使纤维或织物的形变得不到恢复而造成的,从而得到棉织物织物的抗皱作用主要是依靠纤维素分子上大量的反应性基团与整理剂交联,限制了结构单元之问的相对位移得到的。
接下来本文介绍了抗皱整理技术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抗皱整理剂研究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棉织物;抗皱性能;相对位移;整理剂;发展趋势1 前言天然纤维织物,特别是棉织物具有手感自然、吸湿透气、抗静电、穿着舒适、经济实惠等优点,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织物纤维中,以棉纤维的产量最大、应用最广,不过纯棉织物有弹性差、易起皱、洗后需熨烫,而且易受微生物的侵袭导致纤维霉变和脆损的缺点。
为提高织物的抗皱性,在染整加工中,要进行抗皱整理[1]。
近年来,人们崇尚自然,棉纤维织物又普遍流行,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服装不仅要求穿着舒适,对保持平整外观、料理简便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抗皱和耐久压烫整理再一次成为研究的热点。
2棉织物抗皱性差的原因探讨棉纤维属于纤维素纤维,而纤维素纤维是由失水葡萄糖单元组成的高聚物。
一个纤维素分子是6000~7000个单元组成的长链。
这些纤维素长链分子,在一些区域内相互平行排列,并相互形成氢键和范德华引力,这样的区域称为晶区。
在这些区域内,纤维素链紧密牢固地与相邻分子链结合在一起。
可以相信,在晶区内,纤维素分子间是没有空间可让水分子和树脂分子进去的。
另外,由于相邻纤维素链问的强力很强,所以纤维素链的相对运动是很困难的,即使产生分子的相对位移,待应力消除,其结合力就立刻使位移分子回复到原来位置。
所以可以认为结晶区是用来防皱的。
现代理论认为,在纤维素分子链的结晶区之问,存在着序列较差的无定形区。
因为在这个区域内,纤维素分子不是排列的非常有序。
在无定型区,纤维链间的问隔较大,相邻链问的引力也低于晶区,所以在无定形区的纤维素链间,水分子、树脂分子和染料分子都可渗入。
由于纤维相邻链问引力较低,折皱引起的应力可以使纤维素链产生相对位移,一旦应力去除,也因为没有足够的约束力能使纤维素分子回到其原来的位置,这样就使织物产生折皱,所以折皱可认为是在无定型区产生的。
为了使纤维或织物具有防皱性能,就必须在无定形区紧邻的纤维素分子问增添一些连接。
处理时,织物要保持所需要的形状。
这样引入的分子,至少应具有两个以上能与纤维素发生反应的基团。
在适当的催化剂条件下,这样分子通常被称为纺织树脂,实际上被称为“预缩体”较为合适。
纤维素链的交键必须考虑其它两个因素[2]。
第一,引入的交键必须处于拉紧状态。
如果要提高纤维和织物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抗皱性或褶裥稳定性,则处理时也要保持这种条件。
第二,纤维素吸收水分之后就会溶胀,不管是在标准状态下吸收水分,还是浸入水中或水溶液中,溶胀是因为水分子进入无定型区的纤维素链问,强制将链推开的结果。
如果纤维素纤维交链是在高度溶胀状态下进行的,例如,用无机酸和甲醛水溶液处理纤维素织物。
当烘干时,纤维素就瘪缩,这样交键就松弛了。
在干瘪条件下,由于折皱而引起纤维素分子的相对运动,这样使松弛的交键仅仅拉直而己。
由于交键被部分拉直,所引起的应力将使位移分子复原到原来位置。
但是,交键中原子绕价键的转移将抵消上述回复力,使形变保持最小位罱。
事实上,松弛的交键没有干态抗皱性。
综上所述,在湿态或其他非水介质中,在高度溶胀状下进行共价键合,其结果具有湿态防皱性和褶裥保持性,但干态防皱性和褶裥保持性很小。
如在高湿下干态烘焙形成共价键合,其结果是具有干态抗皱性和褶裥保持性,同样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湿态抗皱性和褶裥保持性。
此外,干态烘焙交键会降低纤维素的吸水和溶胀能力。
在纤维素中引入交键,不仅能获得所需的结果,即抗皱性、褶裥保持性和易于性,也能带来严重缺点,即降低了物理强度。
纤维素纤维织物的抗皱作用主要是依靠纤维素分子上大量的反应性基团与整理剂交联,限制了结构单元之问的相对位移得到的。
3棉纤维折皱形成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受到较大外力作用后,纤维超分子结构内各区域受到应力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形变,纤维基本结构单元之间发生了相对位移,导致原来的氢键断裂,并在新的位置重新建立起难以回复的新的氢键系统,使纤维或织物的形变得不到恢复而造成的。
因此关于纤维素纤维的抗皱机理,一般认为抗皱(免烫)整理液中,整理剂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整理剂与纤维分子的反应性基团发生交联反应后产生的束缚作用,使得纤维结构单元的相对位移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整理剂与纤维分子发生了反应而引入了高能量的交联键,增加了纤维结构单元之问的弹性,即增加了各结构单元侧产生相对位移后回复到原来位置的能力,从而增加了纤维的回复弹性,因此,织物的抗皱性能得到了提高。
而棉纤维由β-D葡萄糖通过1,4-甙键联接起来的纤维素大分子组成的,在纤维素分子中每个葡萄糖环上都保留三个可以形成氢键的自由羟基。
所以棉织物抗皱作用主要是依靠纤维素分子上大量的反应性基团与整理剂交联,限制了结构单元之问的相对位移得到的[3]。
4. 抗皱整理技术的发展过程最早使用的脲醛或酚醛预缩体的整理工艺,由于预缩体和整理液的稳定性差,整理后的织物具有泛黄、手感差及强力下降的缺点[4],所以未能得到实际应用。
1931年经过改进才用于粘胶纤维织物防缩抗皱整理。
1935年研究发现,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用作整理剂可以提高织物的抗皱性能并具有耐洗性,为醛胺缩合树脂抗皱整理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50年代,为解决纤维素织物特别是人造棉的易皱问题,抗皱整理引起普遍重视。
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织物抗皱整理需求增大,2D树脂抗皱整理的技术趋于成熟,抗皱整理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长期以来,棉织物的抗皱整理使用的是醛(酰)胺缩合树脂,特别是热固性N-羟甲基树脂与N-羟甲基酰胺类化合物,如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脲(Dimethylol dihydroxy ethylene urea,DMDHEU简称2D树脂)、三羟甲基三聚氰胺(THMM)、二羟甲基脲(Dimethylolurea)、二羟甲基乙烯脲、二羟甲基丙烯脲、二羟甲基烷基四氢三嗪酮,以及四聚甲醛树脂等。
其中,以2D树脂的应用最多。
2D树脂是乙二醛与尿素反应的羟甲基化产物,其基本结构是含有五元环的1,3-二羟甲基-4,5-二羟基-2-咪唑啉酮。
在加热和酸性催化剂作用下每个咪唑啉酮分子中有四个羟基可与纤维素纤维反应生成网状交联,所以对棉、粘胶及其混纺织物具有很好的耐久抗皱效果[6]。
2D树脂可使折皱回复角提高到300°以上,耐久压烫等级(DP等级)达到4.5~5.0,强力降低约为40%,是市场公认的综合效果较好的耐久压烫整理剂。
但是,由于2D树脂及其整理品在存放和穿着过程中存在释放甲醛问题,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又展开了对低甲醛、无甲醛抗皱整理的开发研究,主要措施有:4.1 改进工艺降低整理织物的游离甲醛释放量、降低泛黄、提高整理织物的强度如在整理工艺中,提高焙烘温度、采用复合催化剂、添加助剂、增加整理后的皂洗和水洗、对整理后织物进行蒸汽处理以及控制半制品的含碱量等[7]。
在操作液,如皂洗液中加入甲醛吸收剂(如尿素、碳酰肼)也有一定作用。
4.2 采用醚化等化学改性方法开发低甲醛、超低甲醛抗皱整理剂用醇类,如甲醇、乙醇、乙二醇、聚乙二醇对N-羟甲基整理剂中的羟基进行醚化制得的低甲醛整理剂,甲醛释放量可减少到100×10-6以下。
其原理是以烷基取代了N-羟甲基中的氢原子,而形成的醚键不仅稳定,降低了原有体系的极性和电荷,而且形成的烷氧基的供电性比羟基大,从而使N-C键的稳定性提高。
醚化树脂不仅降低了甲醛释放量,而且提高了耐久性,减轻了吸氯、氯损和泛黄等缺点,但会降低抗皱和耐久压烫等级。
4.3开发新型无甲醛抗皱整理剂彻底解决甲醛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研制、生产无甲醛抗皱整理剂.目前,已开发的无甲醛抗皱整理剂主要有:4.3.1 乙二醛乙二醛是一种双醛交联剂,作为抗皱整理剂常用氯化镁作催化剂,乙二醛抗皱整理织物的耐氯损牢度好,但湿弹性差、强度损失大、泛黄严重。
所以又开发了其改性产品,如乙二醛一(酰)胺缩合物,其中较为重要的是4,5-二羟基乙烯脲(DHEU)、4,5-二羟基-1-(2-羟乙基)乙烯脲(DHHEEU)和二甲基二羟基乙烯脲(DMDHEU),不过用这些化合物进行抗皱整理仍存在泛黄等问题。
据报道,将乙二醛与水解淀粉在氯化镁催化下对棉织物进行整理,与2D树脂相比可使折皱回复角提高14%~24%,强度损失率减少7.5%[8]。
4.3.2 戊二醛戊二醛也是一种双醛交联剂,早在戊二醛工业化的前一年,美国就进行了戊二醛抗皱整理性能的研究[9]。
随后,在60~70年代曾进行过较认真的研究。
研究表明,戊二醛抗皱整理织物的抗水性、弹性、耐磨性和耐氯损牢度好、手感丰满,但有刺激性、泛黄严重,价格也较高,我们曾经对其进行了改性研究,改性戊二醛可大大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改进白度。
4.3.3 反应性有机硅带有反应性基团(如硅醇基、乙烯基、环氧基、氨基等)的有机硅不仅可赋予织物抗皱性,而且可改善手感和透气性,提高抗撕裂强度、断裂强度和耐磨性。
一般地,交联程度越高,整理织物的弹性和抗皱性越好,但单独用有机硅整理目前尚不能达到耐久压烫的要求,并且成本很高。
若采用双醛与多元醇制成双半缩醛作为交联剂与聚醚、环氧聚醚改性硅油配合,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对棉织物进行整理,可以得到防皱性能优良、强力降低较小且柔软亲水的免烫整理织物(全棉府绸的弹性回复角达310。
(缓弹),平均强力降低33.5%)[10]。
所以,在这一领域,应注意研究复配技术。
另外,还有用天然甲壳质与壳聚糖,环氧树脂类,多元羧酸类等整理剂对棉织物进行处理,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
5抗皱整理剂研究与开发的趋势针对目前抗皱整理存在的问题,抗皱整理剂研究开发的重点是开发无甲醛整理剂、降低成本并克服抗皱整理织物的泛黄和强度损失等缺点。
5.1着重开发无甲醛整理剂甲醛有毒已被公认,美国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与职业安全和职业安全保健管理局(OSHA)甚至列为可致癌物质。
日本、德国和欧共体规定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和婴幼儿类纺织品的甲醛释放量应分别小于75 X 10ˉ6和20 X 10ˉ6。
5.2改进丁烷四羧酸的合成与应用工艺BTCA整理虽然抗张强度保留较2D树脂略差、焙烘温度也较高,但性质稳定、DP等级可达4~5级,改进的工艺可使耐撕破强度保留率较2D树脂高13%~26%,断裂强力保留率可高23%以上,曲磨强度甚至高达一倍以上,处理后的纺织品白度、耐洗性、手感均可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