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中药颗粒剂制备的主要方法

中药颗粒剂制备的主要方法中药颗粒剂是一种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剂型,具有服用方便、剂量准确、生物利用度高、副作用小等优点。
下面是中药颗粒剂制备的主要方法:1.提取提取是指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根据中药材的特性,可采用水提、醇提等方法。
水提法适用于亲水性成分的提取,如多糖、生物碱、黄酮等;醇提法适用于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如挥发油、油脂等。
提取时需根据药材的性质和所需的有效成分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方法。
2.过滤过滤是指将提取液中的杂质、沉淀等物质过滤掉,提高溶液的纯净度。
过滤的方法包括滤纸过滤、离心过滤、膜过滤等。
滤纸过滤适用于较细颗粒的过滤;离心过滤适用于较大颗粒的过滤;膜过滤则可以去除微粒杂质和细菌。
3.浓缩浓缩是指将提取液中的水分蒸发掉,同时保留有效成分,制备成浓度较高的溶液。
浓缩的方法包括自然浓缩、机械浓缩等。
自然浓缩适用于浓度较低的溶液,机械浓缩则适用于浓度较高的溶液。
浓缩过程中应注意温度和浓缩时间,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
4.干燥干燥是指将浓缩液中的水分去除,可采用自然干燥或机械干燥等方法。
自然干燥是指将浓缩液置于干燥环境中,利用空气流通使水分蒸发;机械干燥是指利用机械设备(如真空干燥机、喷雾干燥机等)使水分蒸发。
干燥过程中应注意温度和湿度控制,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
5.制粒制粒是指将干燥后的药物进行制粒,制粒方法包括滚圆制粒、压制制粒等。
滚圆制粒是将药物粉末在滚筒中滚动,使其逐渐形成颗粒状;压制制粒则是将药物粉末在压片机上压制成片状或颗粒状。
制粒过程中应注意颗粒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制粒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6.质量检测质量检测是指对制备好的中药颗粒剂进行质量检测,包括重量、外观、内在质量等指标。
重量检测包括称重和装量检测,外观检测包括颗粒大小、形状、色泽等指标的检测,内在质量检测包括有效成分含量、溶出度、稳定性等指标的检测。
质量检测是保证中药颗粒剂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定。
中药颗粒工艺流程

中药颗粒工艺流程
《中药颗粒工艺流程》
中药颗粒是一种制备方便、药效稳定的中药剂型,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处理、药物提取、干燥制粒、包装等环节。
首先是原料处理,中药颗粒的制备需要选用优质的中药材料作为原料,这些中药材料需进行清洗、切割等处理,以保证原料的纯净与安全。
接下来是药物提取,经过原料处理后的中药材料需进行提取,一般采用水煎或溶剂提取的方式,将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然后是干燥制粒,提取得到的药物浓缩液需要进行干燥,将其转化为颗粒状,这一步工艺需要通过干燥设备控制温度、湿度等参数,以保证颗粒的质量。
最后是包装,经过干燥制粒后的中药颗粒需要进行包装,将其装入适量的袋装或瓶装中,再通过充填、封口、贴标等环节完成包装流程。
整个中药颗粒的制备工艺流程需要严格控制每个环节,保证中药颗粒的质量稳定,符合药典标准。
同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不同的中药颗粒在工艺流程中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主管中药师考试辅导资料:颗粒剂的制备

(一)水溶性颗粒剂制备1.药材提取:多煎煮法,也可渗漉、浸渍,含挥发油要双提。
2.提取液纯化:醇沉或絮凝沉淀以后,离心、膜过滤、大孔树脂吸附法等。
精制液也可直接喷雾干燥后,再湿法或干法制粒。
3.辅料:主要为糖粉和糊精4.制颗粒:制备颗粒剂的关键技术,常见挤出制粒、湿法混合制粒、流化喷雾制粒、干法制粒等(1)挤出制粒:先将药物粉末与处方中的辅料混匀后加入粘合剂制成软材,然后将软材用强制挤压的方式通具有一定大小的筛孔而制粒的方法。
特点:①颗粒的粒度由筛网的孔径大小调节,可制得粒径范围在0.3~30mm左右,粒子为圆柱状,粒度分布较窄;②颗粒的松软程度可用不同粘合剂及其加入的量调节以适应压片的需要;③制粒过程中经过混合、制软材等,程序多、劳动强度大,不适合大批量生产;④制备小粒径颗粒时筛网的寿命短。
(2)湿法混合制粒:先将药物粉末和辅料加入到高速搅拌制粒机的容器内,搅拌混合后加入粘合剂高速搅拌制粒的方法。
特点:①颗粒的粒度由外部破坏力与颗粒内部团聚力所平均的结果决定;②可制备致密、高强度适于胶囊剂的颗粒,也可制松软的适合压片颗粒;③在一个容器中进行混合、捏合、制粒过程,工序少、操作简单、快速。
(3)流化喷雾制粒:当物料粉末在容器内自下而上的气流作用下保持悬浮的流化状态时,液体粘合剂向流化层喷入使粉末聚结成颗粒的方法。
特点:①在一个台设备内进行混合、制粒、干燥,甚至包衣等操作,简化工艺,节省时间、劳动强度低。
②制得的颗粒为多孔性柔软颗粒,密度小、强度小,且颗粒的粒度均匀、流动性、压缩成形性好。
(4)干法制粒:干法制粒是将药物和辅料的粉末混合均匀,不用润湿剂与液态黏合剂,压缩成大片状或板状后,粉碎成所需大小颗粒的方法。
特点:适用于热敏性物料、遇水易分解的药物。
使用时应注意由于高压引起的晶型转变及活性降低等问题。
5.干燥:应及时干燥。
干燥温度一般为60-80℃。
速度过快、温度过高使颗粒中淀粉糊化,并使含浸膏颗粒软化,造成颗粒表面结壳,影响继续干燥。
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

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概述中药配方颗粒是一种以中药材为原料,经过加工、提取、干燥、制粒等工艺制成的,可以直接用于临床配方使用的新型中药产品。
制备工艺是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原料准备原料是制备中药配方颗粒的基础,因此需要选择质量优良、产地道地、无污染的中药材。
在原料准备阶段,还需要对中药材进行初步处理,如清洗、干燥、切割等,以便后续加工。
2. 研磨研磨是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的工序,有利于提高中药材的提取率和药效。
研磨时需要注意控制研磨时间和研磨强度,避免对中药材造成过度破坏。
3. 提取提取是中药配方颗粒制备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溶解、萃取、分离等技术,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提取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提取方法,控制提取温度和时间,确保提取效率和药效。
4. 过滤过滤是将提取液中的杂质和悬浮物去除的工序,以保证中药配方颗粒的纯净度和安全性。
过滤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滤膜和过滤设备,控制过滤速度和压力,避免出现堵塞和泄漏等问题。
5. 浓缩浓缩是将提取液浓缩的过程,以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浓度和药效。
浓缩时需要控制浓缩温度和浓缩时间,避免出现糊化和变质等问题。
6. 制粒制粒是将浓缩后的药液制成颗粒的工序,以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稳定性和方便性。
制粒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制粒设备和技术参数,控制颗粒大小和形状,避免出现结块和松散等问题。
7. 干燥干燥是中药配方颗粒制备的必备环节,主要是将制得的颗粒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水分,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稳定性和贮存期。
干燥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干燥设备和技术参数,控制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避免出现干燥过度或不足等问题。
8. 包装包装是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主要是将干燥后的中药配方颗粒进行包装,以保护产品质量和方便使用。
包装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技术参数,控制包装尺寸和密封性,避免出现漏气和破损等问题。
以上是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主要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关于中药配方颗粒的知识(完整版)

关于中药配方颗粒的知识(完整版)中药配方颗粒是将中药煮煎后浓缩、干燥而成的颗粒状制剂,它是传统中药煎剂的现代化改进形式,通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将中药煎煮浓缩成颗粒,方便携带和使用,同时保留了中药的药效和特点。
下面将从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详细介绍。
一、制备工艺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一般包括浸泡、煮煎、过滤、浓缩、干燥等环节。
首先,将中药材按一定比例混合,并用适量的水浸泡一段时间。
然后将浸泡后的中药材加水一起煎煮,直至水剩下约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接着将煎汁通过过滤装置过滤,去除杂质。
经过过滤后的煎汁,再通过浓缩设备进行浓缩,将水分蒸发掉,达到一定浓度。
最后,将浓缩后的中药液喷雾或喷射到热空气中,使其迅速干燥成颗粒。
在制备过程中,除了上述基本工艺外,还应注意保持温度、时间和压力的控制,以保持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和药效。
二、质量控制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选用和品质、制备工艺的控制、成品的质量检测等。
1.原材料的选用和品质:中药配方颗粒的药效和品质与原材料的选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选用原材料时,要严格按照处方进行配伍,选择质地完整、不受虫害和病害的中药材。
同时,要对原材料进行质量鉴别,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等的检验。
2.制备工艺的控制:制备工艺是保证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关键。
在制备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煎煮时间、浓缩温度和时间等参数,确保中药配方颗粒的浓度和药效。
3.成品的质量检测:对制备完成的中药配方颗粒,应对其进行质量检测,包括外观质量、颗粒度、含量测定、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指标的检测。
对于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才能放行销售和使用。
三、临床应用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其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方便使用:中药配方颗粒易于携带、保存和使用,方便患者随时服用。
相比于传统中药煎剂,中药配方颗粒无需现场煎煮,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用药难度。
2.药效稳定:中药配方颗粒通过科学的制备工艺,可以保持中药的药效和特性。
中药颗粒工艺流程

中药颗粒工艺流程中药颗粒是一种方便服用、易保存的中药剂型,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和家庭保健。
其制备工艺流程包括原料选择、研磨、提取、浓缩、造粒、干燥、包装等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颗粒的工艺流程。
一、原料选择中药颗粒的质量取决于原料的选择,应选择质量优良、来源可溯、符合药典规定的中药材。
在选材时要严格把关,确保原料的纯度和质量。
二、研磨选好的中药材需要进行研磨处理,将其研磨成细粉。
研磨过程中要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造成损失。
三、提取研磨后的中药粉经过提取工艺,将其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根据中药材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四、浓缩提取得到的药液需要进行浓缩处理,将其中的溶剂和水分去除,得到浓缩液。
浓缩过程中要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对有效成分造成破坏。
五、造粒浓缩液经过造粒机械造粒,将其制成颗粒状。
造粒时要控制颗粒的大小和形状,确保颗粒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六、干燥造粒后的中药颗粒需要进行干燥处理,将其中的水分去除,提高颗粒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干燥过程中要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对颗粒的有效成分造成损失。
七、包装干燥后的中药颗粒需要进行包装,选择适合的包装材料和方式,确保颗粒的质量和安全性。
包装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和密封,避免外界污染和氧化。
综上所述,中药颗粒的制备工艺流程包括原料选择、研磨、提取、浓缩、造粒、干燥、包装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工艺参数,确保中药颗粒的质量和稳定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药颗粒的制备工艺流程。
中药配方颗粒知识点

中药配方颗粒知识点中药配方颗粒是将传统中药制剂转化为颗粒状的中药制剂,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质量控制标准、应用范围等方面都是中医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中药配方颗粒的知识点。
1.制备方法: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挥发浓缩法、晶体分离法、药物释放法等。
其中,挥发浓缩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将中药水煎剂或提取液喷雾干燥,使溶剂挥发,得到颗粒状的中药制剂。
晶体分离法则是通过使中药浓缩液中的活性成分结晶,得到颗粒状的中药制剂。
药物释放法则是将中药有效成分与载体结合,通过药物释放的方式得到颗粒状的中药制剂。
2.质量控制标准: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主要包括药材的质量控制、制剂的质量控制等。
对于药材的质量控制,通常包括外观鉴别、理化性质、含量测定、微生物检验等。
对于制剂的质量控制,通常包括颗粒粒径、颗粒形状、含量测定、微生物检验等。
此外,还需要对颗粒的稳定性、溶解度、含量均匀度等指标进行监测。
3.应用范围: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中药配方颗粒可以用于治疗各种中医疾病,如感冒、内分泌失调、消化不良、慢性病等。
其次,中药配方颗粒还可以用于康复治疗,如中风后遗症、关节炎等。
此外,中药配方颗粒还可以用于保健品的制备,如提高免疫力、调节气血等。
4.优点与局限性:中药配方颗粒相比传统中药制剂具有以下优点:首先,颗粒状的中药制剂方便携带和服用,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其次,颗粒状的中药制剂可以减少在煎煮过程中的药材流失,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此外,中药配方颗粒的煎煮过程可以在药学工厂中进行,减少了煎煮的时间和条件要求。
然而,中药配方颗粒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一些特殊草药无法制备成颗粒状的中药制剂,一些颗粒状的中药制剂在湿润环境下容易吸湿、发霉等。
5.药效研究:中药配方颗粒的药效研究是中医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药效研究主要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的方法来评估中药配方颗粒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颗粒冲剂制作方法

中药颗粒冲剂制作方法
一、准备材料
1、中药:各种活性成分混合药材或者中药单味颗粒;
2、细软藕粉:通常采用山地栽培的藕节,将其进行切碎、研磨,以获得足够细腻的藕粉;
3、注射用水:合格的注射用水或医院内煮开的。
二、制作过程
1、将中药颗粒原料放入搅拌机内,按各中药材所需配比进行搅拌,搅拌至所需粉粒状;
2、将此混合粉料加入适量的细软藕粉混合;
3、将混合粉料装入滤袋细孔过滤器,通过过滤器滤出来的粉料为完全混合并过滤后的中药颗粒;
4、将过滤出的中药颗粒加入适量的注射用水搅拌至颗粒浑浊;
5、将此药液灌入专用封口罐,将封口罐装入压克力贴盖压克力桶内,并使用手动操作的压力枪将孔眼内的药液压出,以获得活性成分规整的中药颗粒冲剂;
6、将中药颗粒冲剂装入压克力封口罐,即可获得药品冲剂。
三、注意事项
1、使用搅拌机时,应在空气室中将搅拌机罩密封,以防止药物扬尘现象;
2、过滤时,要选择合适的滤袋,以达到更好的过滤效果;
3、压克力罐的封口应严密,以保持药物的活性,而压克力桶的封口应严格避免药液渗漏;
4、压克力贴盖操作后,没有上孔眼的罐子不要使用;
5、中药颗粒冲剂应置于密封、阴凉、绝对干燥处保存,防止潮湿、空气中有物质(包括药物)吸收等形成变质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水溶性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一]提取方法因中药含有效成分的不同及对颗粒剂溶解性的要求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溶剂和方法进行提取。
多数药物用煎煮法提取,也有用渗漉法、浸渍法及回流法提取。
含挥发油的药材还可用“双提法”。
1.煎煮法系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的方法。
一般操作过程如下:取药材,适当地切碎或粉碎,置适宜煎煮容器中,加适量水使浸没药材,浸泡适宜时间后,加热至沸,浸出一定时间,分离煎出液,药渣依法煎出2-3次,收集各煎出液,离心分离或沉降滤过后,低温浓缩至规定浓度.稠膏的比重一般热测(80-90℃)为1.30-1.35。
为了减少颗粒剂的服用量和引湿性.常采用水煮醇沉淀法,即将水煎煮液蒸发至一定浓度(一般比重为1:1左右),冷后加入1-2倍置的乙醇,充分混匀.放置过夜,使其沉淀,次日取其上清液(必要时滤过),沉淀物用少量50%-60%乙醇洗净,洗液与滤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后,待浓缩至一定浓度时移置放冷处(或加一定量水.混匀)静置一定时间,使沉淀完全,率过,滤液低温蒸发至稠膏状。
煎煮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均较稳定的药材。
煎煮法为目前颗粒剂生产中最常用方法,除醇溶性药物外,所有颗粒剂药物的提取和制稠膏均用此法。
2.浸渍法系将药材用适当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条件下浸泡,使有效成分浸出的一种方法。
其操作方法如下:将药材粉碎成粗末或切成饮片,置于有盖容器中,加入规定量的溶剂后密封,搅拌或振荡,浸渍3-5天或规定时间,使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倾取上清液,滤过,压榨残液渲,合并滤液和压榨液,静止24小时,滤过即得。
浸渍法适宜于带粘性、无组织结构、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的浸取,尤其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易挥发或易破坏的药材。
但是具有操作用期长,浸出溶剂用量较大,且往往浸出效率差,不易完全程出等缺点。
3.渗漉法系将经过适宜加工后的药材粉末装于渗漉器内,浸出溶剂从渗漉器上部添加,溶剂渗过药材层往下流动过程中浸出的方法。
其一般操作方法如下:进行渗漉前,先将药材粉末放在有盖容器内,再加入药材量60%-70%的浸出溶剂均匀润湿后,密闭,放置15分钟至数小时,使药材充分膨胀以免在渗漉筒内膨胀。
取适量脱脂棉,用浸出液湿润后,轻轻垫铺在渗漉筒的底部,然后将已润湿膨胀的药粉分次装人渗漉筒中,每次投入后均匀压平。
松紧程度根据药材及浸出溶剂而定。
装完后.用滤纸或纱布将上面覆盖,并加一些玻璃珠或石块之类的重物,以防加溶剂时药粉浮起;操作时.先打开渗漉筒浸出液出口之活塞,从上部缓缓加入溶剂至高出药粉数厘米,加盖放置浸渍24-48小时,使溶剂充分渗透扩散。
渗漉时,溶剂渗入药材的细胞中溶解大量的可溶性物质之后,浓度增高,比重增大而向下移动,上层的浸出溶剂或较稀浸出溶煤置换其位置,造成良好的细胞壁内外浓度差。
渗漉法浸出效果及提取程度均优于浸渍法。
渗漉法对药材粒度及工艺条件的要求较高,一般渗漉液流出速度以1kg药材计算,慢速浸出以1—3ml/min为宜;快速浸出以3—5ml/min为宜。
渗漉过程中,随时补充溶剂,使药材中有效成分充分浸出。
浸出溶剂的用量一般为1:4—8(药材粉末:浸出溶剂)。
4.其它(1)动态温浸工艺:将原药材破碎到规定粒度.使药材与溶媒有效接触面积扩大.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恒温;用机械搅拌促进流动,实现药材界面内外浓度差,有利于有效成分快速浸提,而低温温浸,药液不沸腾,避免了淀粉的过分裂解糊化.既方便了固液分离和离心除杂,又避免了水蒸气共沸蒸馏成分的损失。
因此,动态温浸工艺与传统的静态沸腾提取工艺相比,具有提取效率高,保存有效成分多,缩短工时,降低耗能等优点。
(2)超速离心除杂与超滤除杂技术:与传统的醇醉沉除杂工艺相比,超速离心与超滤(采用微孔滤膜,经加压滤过)除杂技术,避免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多糖和肽类成分的损失,天然成分保留较完全,既使中药汤剂的特色得到发挥,同时又缩小了剂量,制得的颗粒质量高.稳定性好”。
(二)浓缩、干燥技术药材中指标成分提提取后,制成原颗粒之前应得到流动性粉末为宜,因此提取液必须浓缩与干燥,需要一定温度除去水,伴随有效成分的损失与破坏。
如长瓣金莲花的水煎液常压浓缩1小时、16小时及26小时,总黄酮含量分别降低6.25%、20%及39%,时间越长有效成分破坏越多。
又如采用常压浓缩或减压浓缩制备三黄泻心汤干浸膏,结果成品中番泻苷、黄芩苷的含量降低了23%-94%,改用逆渗透液缩和喷雾干燥技术,含量仍降低1%—6%,当归芍药汤的汤液作成软膏后.其仓术醇和β-桉醇含量分别只有原药材的0.04%和0.14%。
通常浓缩最简易是采用真空度1.33kPa(即10mmHg),温度约40℃即可,若采用薄膜浓缩、离心薄膜浓缩则效率可提高,且可降低对有效成分的影响。
浓缩液一般浓缩到20%—50%,进行干燥,喷雾干燥操作简便、速度快,产品细度均匀,干燥过程液滴干燥的实际温度仅35-50℃,在几秒或十几秒钟完成,被干燥物料不致发生过热现象,不耐热或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致破坏,如大黄浓缩液以进风温度20℃、出风温度105℃进行干燥,其番泻苷A几乎不分解,但高于上述温度会分解。
大多数中药成分浓缩液的进风温度在110-130℃,出风温度65-80℃,都能喷出流动性好的粉末。
近年来,有人认为最佳干燥条件应从控制液温和浸膏粒度大小着手。
液滴大小可用激光测定,其原理是激光的折射角能定量地随粒度大小而变化.该平均粒径随着雾化器转速的增加而减小,干浸膏粉末的粒度大小由光学显微镜或库氏测定仪改为精确度高的激光测定,干浸膏粉末粒度和汤液雾滴大小是相互关联的,如庶黄附子细辛汤的干浸膏粉末的粒度比其雾滴直径要小得多。
浸膏剂的浓缩与干燥方法很多,最近常用于中药浸膏的浓缩或干燥的新技术有:薄膜浓缩、反渗透法和喷雾干燥、离心喷雾干燥、微波干燥及远红外干燥技术等。
现举例说明喷雾干燥与冷冻干燥技术的在中药颗粒剂制备中的应用。
1.喷男干燥与干法制粒工艺该法是将药材浸出液经喷雾干燥制成于浸膏粉,加入辅料.先预压成粗片,然后粉碎成颗粒的一种新工艺。
它实现了瞬间干燥,防止了有效成分损失,同时保证了颗粒和性状的均一性,使颗粒具有较稳定的崩解性和溶散性,从而克服了湿法造粒工艺的溶媒残留、变色、储存不稳定等缺点。
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利用动态水提取和干法制粒工艺,成功地研制出粒度集中、不易粘连的六昧地黄丸(颗粒型)冲剂。
2.冷冻浓缩与冷冻干燥技术冷冻浓缩技术是使药液于—5~—20℃低温冷冻,通过不断搅拌使结出冰块成为微粒,然后以离心机除去冰屑而得到浓缩的浸膏。
此种超低温浓缩可达到有效成分的高保留率。
如桂枝芍药汤中的有效成分桂皮醛,采用冷冻浓缩法可保留该成分为一般真空加热浓缩法的50倍之多。
但反潮性强,成本高,未能用于大量生产。
小太郎株式会社为了保证成品质量,在生药煎液高真空浓缩后采用冷冻干燥,先降温至—50℃.在高真空下干燥。
冷冻浓缩和冷冻干燥技术,可以保证中药挥发性有效成分在生产中不被破坏或损失。
[三]制粒方法中药颗粒剂制粒的程序一般是将浓缩到一定比重范围的浸膏按比例与辅料捏合,必要时加适量的润湿剂,整粒,干燥。
成型技术可分为三种:于法成型、湿法成型和直接成型。
1.干法成型系在干燥浸膏粉末中加入适宜的辅料(如干粘合剂),混匀后,加压成逐步整到符合要求的粒度。
若一步整粒,收率差,若制粒是由压片机和粉碎机(振荡式)组合而成,则成型率也较低,如小青龙汤的颗粒成型率只有30%—40%,如用现代技术自动生产的制粒设备系统,生产小青龙汤的颗粒,成型率为65%—70%,且每批颗粒的质量相差无几,溶出性一致。
干法成型不受溶媒和温度的影响,易于制备成型,质量稳定,比湿法制粒简易,崩解性与溶出性好.但要有固定的设备。
2湿法成型系利用干燥浸膏粉末本身含有多量的粘液质、多相类等物质为粘合剂,与适宜辅料(如赋形剂等)温匀后,必要时在80℃以下热风干燥除去少量水分,然后加润湿剂(常用90%乙醇)制成软材,用挤压式造粒机或高速离也切碎机等制成湿粒.湿粒干燥一般使用通气式干燥机、平行流干燥机或减压于燥机(减压干燥时的真空度一般为2.67-13.3kpa),最后整粒的机械有振荡器和按筒式成粒器.也可用造粒机整粒。
湿法成型必须优选辅料,处方合理才能使质量稳定,确保颗粒剂的崩解性与溶出性。
3.直接成型系由湿法成型演变而来,特点是炼合成软材,造粒与干燥三道工序同时进行,即流化造粒。
此流化造粒是通过确定喷雾量、喷雾时间、风量、温度等条件,自动化造检,收率比其它方法均高。
但由于制粒过程中,颗粒的成长如滚雪球而成的,雾滴大小与颗粒成长呈正相关,雾滴大小受到液体流量、比率的影响,当气体流量固定,液体量增大时其比率减小,同时增大雾滴也可增大了颗粒的粒度,例如粘合剂的液体流量为85g/min时,平均颗粒的粒径为240μm,若为145g/min时,颗粒为278μm相反,若粘合剂溶液的流量不变,增加喷雾的空气压力,可增加比率,减小雾滴,减小照粒的粒度。
例如空气压力为o.1kg/cm2时,平均颗粒的粒径为438μm,若为2.Okg/cm2时,颗粒的粒径为292μm,在制粒时,不但能蒸发颗粒中的水分,同时还蒸发雾淌的水分,所以升高进风温度,可降低颗粒的粒度,如进风温度为25℃时,粒径为311μm;40℃时粒径为272μm,55℃时为粒径235μm。
由于在沸腾中相互密擦,所制颗粒较松,细粉多,且因大量热风,损失也大。
影响流化造粒的因素大小顺序为:喷雾空气压力>粉体检度>进出口温度>风量。
流化造粒的处方组成很重要,通常中药颗粒剂的处方中除主药为干燥浸膏粉末外,应加入适宜的辅料,使粉末易聚集而成粒。
另一种直接造粒法是离心成型,其原理是以白砂糖为颗粒的核,先置于圆形容器内.当容器的底部高速旋转时,白砂糖沿容器的周围旋转。
在这种状态下,直接将药材提取液喷雾,鼓风机吹入热风干燥,可得球形的颗粒或细粒剂。
此法优点是中药成方的提取液可不经处理直接使用;不论是制颗粒剂或细粒剂,其收率均高;粒度均园整,缺点是生产能力小,一次造粒所用的时间较长。
近年来新辅料的出现、将逐步替代以糖为核心的工艺,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4.举例例1.中药冲剂流动制粒工艺条件的试验原料为黄芩汤(黄芩9g、白芍6g、干草6g、大枣6g)水煎醇提取液和板蓝根冲剂、生脉饮冲剂、脉安冲剂、感冒清热冲剂的提取液。
辅料为蔗糖、乳糖,有不同粒度。
利用影响因素试验,正交设计的方法考查了热风的进出口温度、雾化药液的压缩空气压力、母核粉体的粒度和流化室内沸腾流动的风量等对制粒的影响。
试验结果,对制粒影响大小的顺序依次为:压力>粒度>温度>风量。
最适工艺条件为:进口温度110℃,出口温度50℃.喷雾压力1.Kg/cm2,风量1.5档,粉体粒度40-60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