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别称
古代书信的别称

千百 年来 ,通 过 书信 的传 递继 而 发 生 的悲 欢离 合 、爱 恨情 仇 的故 事 多 得不可胜数。尽管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人们交流思想 、传递情感的方 式 和 方法 与古 代相 比已经 发 生 了天 翻地 覆 的 变化 .但 书 信 的基 本 功 能未 变 。至 今仍 被人 们使 用
大约在 春秋 战国时代 .人们用毛笔 蘸了墨汁在小 竹 片和木 片上写字 .这 些被写上字 的小竹 片或小木片 叫简或牍 。牍通常三寸宽 、一尺长 。所 以人们就把书信 称 为“尺牍”。“归途限尺牍 。王事在扁舟。山色临湖尽 . 猿 声入梦愁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皇甫冉 的诗作《寄江 东李 判官》。“尺牍”在这里指 书信 。
典故 “鱼 传尺 素”最 早 出现 在汉代 的乐府 诗《饮马长 城 窟行》:“客从 远方来 ,遗我 双鲤鱼 ,呼儿 烹鲤 鱼 ,中有尺 素 书。长跪读素书 。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 。下言长相忆。” 主要意思是讲 自己与久别亲人之 间通 过书信往来表达彼 此 之间的思念 之情 。素 ,白绢。在古代 ,书信的 书写材料 为绢 帛 ,通 常长一尺许 ,所 以古人用 “尺素”来表示 书信 。
一 者猎绑.时著称《射帛汉苏下书武来。.已打苏一经开武只死一传从亡看》北,载.而方是西,飞苏汉匈来武奴使的写单者鸿的于故雁,这欺意说骗雁西专脚明波子一苏 ̄-使打捆武 还活着。单于信 以为真 ,只好放了苏武。后来 人 们就用“鸿雁,,.·雁书,,-·雁足 ·鱼雁”等词语指代书信。如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的《清平乐 红笺小字》一词中有:“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宋代 女询人李清照词云 :“臃字回时 ,月满西楼 。-'l‘好把音 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 蓬莱远。”大雁 在这皇是传书送信的使者。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中国古代书信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价值。
在古代,书信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感情的工具,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因此,书信在古代的称谓和雅称也非常丰富。
一、书信的别称1. 书札书札是古代书信的通称,是指用笔墨写成的短文,用于传递信息或表达感情。
在古代,书札的形式非常多样,可以是私人信函、官方文书、商业合同等。
书札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是指官方文书。
2. 书状书状是指正式的公函或文书。
在古代,书状一般用于官方往来或商业合同,具有严肃性和正式性。
3. 书牍书牍是指写有文字的纸张,也可以指书信。
在古代,书牍一般用于官方文书或商业合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正式性。
4. 书函书函是书信的一种别称,与书札、书状、书牍等相似。
书函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5. 简牍简牍是指简短的书信,一般只有几十字或数百字。
在古代,简牍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简书是指简单的书信,内容简要扼要,不涉及复杂的问题。
在古代,简书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7. 策书策书是指官方文书或商业合同,具有严格的格式和规范。
在古代,策书一般用于官方往来或商业合同。
二、书信的雅称1. 书院书院是指古代的学校或书房,也可以指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
在古代,书院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书信往来的重要渠道。
2. 书斋书斋是指文人雅士的书房或阅读室,也可以指私人往来的书信。
在古代,书斋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书信往来的重要渠道。
3. 简斋简斋是指简洁的书房或阅读室,也可以指简短的书信。
在古代,简斋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4. 书信书信是指用笔墨写成的短文,用于传递信息或表达感情。
在古代,书信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工具。
书札是古代书信的通称,是指用笔墨写成的短文,用于传递信息或表达感情。
在古代,书札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工具。
古代古人对书信的雅称

古代古人对书信的雅称古代的古人对书信赋予了很高的雅称,因为他们认为书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是一种传递感情、交流思想的方式,因此在称呼方面也非常注重传达的价值和情感。
在古代中国,书信又被称为“书札”、“函札”、“书状”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雅称的含义。
首先,书札是古代书信的一种称呼。
这个词其实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书指的是文字,札指的则是写在纸上的东西。
因此,“书札”这个词的含义是书写在纸上的信件。
这个词在古代被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它比较简单易懂,可以用来称呼各种不同类型的书信。
其次,函札也是一种古代书信的称呼。
函是指信封,也就是把信件装好之后用来保护和封存的东西。
札和上面的一样,依然是指书写在纸上的信件。
因此,函札的含义是用信封包装好的书信,这个称呼在古代很常见,也可见古人非常注重书信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除了这两种,还有一种称呼叫做书状。
状指的是文书,这里是指书信的格式和内容。
书字代表了书信,而状字则是整个书信的形状。
因此,书状的含义是指书写成规范的格式和内容的信件。
这个称呼与上面两个不同,它更加强调书信的内容和格式的规范性。
总结起来,古代古人对书信的雅称有书札、函札和书状三种。
这些称呼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却是一样的。
古人们非常看重书信的交流和传递作用,并深信书信能够传递出人间真情,传递亲人之间的关怀和朋友之间的思念。
因此在称呼书信的时候也体现了这种思想,诸如称呼信件为札子桢桢、笺张纤纤等等,进一步体现了人们对书信的重视。
总而言之,古代古人对书信的雅称不仅仅是一种称呼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感情和思想的方式。
这种词语的应用,不仅让人们更容易明确书信的属性和内涵,同时也让人们对书信更加重视,更加注重收信人的感受,充分体现出古人的儒雅风范。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中国古代书信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更是反映社会风貌、文化传承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
在古代,书信的称谓和称呼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书信的重视和对文化的尊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
一、书信的别称1. 书札“书札”是中国古代书信的最常见的别称,它在《周礼》、《仪礼》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
据《说文解字》记载,“札”字的本义是“小木片”,后来扩义为“纸张”,因此,“书札”就是书写在纸张上的信件。
在古代,书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不仅用于私人之间的交流,还用于官方文书和外交信件。
2. 函“函”是古代书信的另一种别称,它的本义是“盒子、匣子”,后来扩义为“信封、信笺”。
古代的“函”通常是用木头或竹子制成的盒子,里面放着信件。
后来,随着纸张的普及,人们开始使用信封来装信,但称呼仍然沿用“函”的称谓。
在《尚书》、《书经》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函”的使用记录。
3. 简牍“简牍”是指古代的短信或简短的书信,通常写在竹简或木牍上。
在中国古代,由于纸张的昂贵和稀缺,人们通常使用竹简或木牍来记录重要信息。
简牍的使用非常广泛,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史记》、《汉书》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大量的简牍记录。
二、书信的雅称1. 书信的尊称中国古代的书信文化非常重视礼节和尊重,因此,在书信中使用尊称是非常普遍的。
例如,写给长辈或上级的信件,通常使用“臣”、“儿”等尊称;写给朋友或平辈的信件,通常使用“某”、“君”等称呼。
在古代,使用尊称是一种表达尊重和礼貌的方式,也是一种展示自己文化修养和教养的方式。
2. 书信的美称除了尊称之外,中国古代书信中还有很多美称,例如“芳札”、“佳音”、“妙笺”等。
这些美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书信的美好寄托和赞美,还反映了书信在文化传承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还传递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书信的别称有多少

古代书信的别称有多少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
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
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
《左传》记载:“叔向使诒⼦产书。
”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
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
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削成狭长的⽵⽚作为书写材料,⼈们把这种⽵⽚称为简。
⽤于写信的⽵⽚便称为⽵简。
尺牍古代书写⽤的薄⽽⼩的⽊⽚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般书信宽不过1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是信件、名⽚、贴⼦的总称。
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尺素古代称⽩绢为素。
⽤⽩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原是精美的⼩⽵⽚,供⼈们题诗或作画⽤。
⼀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匣⼦邮递,这种匣⼦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书。
据《⽂选》“古诗⼗九⾸之⼗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来,遗我⼀书札。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的⼩⽊简。
现仍通
⽤“信札”⼀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的材料有关。
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些别称。
如,⽤鸿雁代称书信,鲤鱼和书简也代指书信。
古人对于书信得雅称

古人对于书信得雅称古代,信件是不称‘信”的,它有着种种代称。
在古代书籍、诗词歌赋中就有很多关于书信的不同称谓。
书它是古代对信件的一般最常见的称词。
如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是指信。
再如我们常说的“手书”即亲笔信。
简在汉代以前,没有纸,通信时把信的内容刻在或写在木片或竹片上。
引申为信件,如“书简”、“小简”。
笺本指精美的纸张,供题写诗、词和写信等用,如“花笺”、“锦笺”。
一般信纸也叫笺,如“便笺”、“手笺”即指信。
札原为写字的小木片,《古诗十九首》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等。
这里“札”即为书信之称。
牍原也为写字之木片,《汉书·昌邑哀王传》:“笔,持牍趋谒。
”故后书称公文为“文牍”。
素古为白色的绢,用绢帛书写信,通常长一尺,称用短笺为“尺素”,如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这里的“尺素”皆为信件的代称。
以上都是用写信的材料、方式来作为信件的代称。
此外,古时的信件还有一些别名。
函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引申为信件。
又如“便函”、“来函”。
缄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的介绍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的介绍在通讯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都是用书信交流、报平安、传递信息的,那你们知道古达书信的别称吗?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关于书信别称,快来看一看吧。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书信别称知多少,古代关于书信的别称有很多,接下来网站和大家分享古代书信的别称,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中小学作文。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关于古代书信别称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拓展:古代书信传递的小故事【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书信别称
阅读天地
0519 2021
古代书信别称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