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乡愁读后感
《乡愁》读后感读书笔记五篇范文

《乡愁》读后感读书笔记五篇范文《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中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详细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思念。
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下面是为大家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乡愁》,篇幅虽短,所折射的情感却连绵不绝,一点一滴的思绪与相思凝结成不朽篇章,余光中影响了一代人,不!严格的说应该是他所表达的情感。
母亲与儿子,丈夫与妻子正如大陆与台湾,我很想知道难道真的什么东西能分割两者。
作为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模糊,诗人的《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乡愁在新的时代新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和深度;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余光中更是无可挑剔,从诗文中可以体会得到他所表达的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诗文描述了一个青年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从小背井离乡,小时有的虽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粘连的是与母亲之间深深的思念,还有那不尽的乡愁!当青年长大的时候,按理说,在这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理应无忧无虑斗志昂扬拼搏向前。
但乡愁又化作一张窄窄的船票,他在这头,妻子却在那头,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相思!无尽的愁苦。
最后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乡愁唯一给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坟墓。
再看看我们自己,虽然与家人仅仅只隔数里地,想到沧桑的父母还是不免有些伤怀。
想到这,我想诗人的乡愁里的伤感多多少少的与我们的情感还是有粘连的。
诗人余光中以自己的个人情感感悟联系到祖国和民族,将其感情升华至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撩起无数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
该诗情真意切,既抒发了自己愁苦之情,将乡愁写的淋漓尽致,又渴望祖国统一。
他将台湾与大陆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乡愁就是现在分割大陆与台湾的那条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我能清楚的感觉得到乡愁以其强烈的抽象情感在引领者我们,这也正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前方是光明的。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通用20篇)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通用2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篇1著名诗人余光中祖籍是福建的永春,1949年去到台湾,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
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
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
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
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读乡愁读后感5篇

读乡愁读后感5篇读乡愁读后感1这篇读后感写出了作者对余光中《乡愁》的深刻理解与感受。
作者在这篇读后感中,首先直抒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
然后对《乡愁》这首诗的诗句内容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对四句诗的分析中也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后纵观全诗内容,进行总结,使*看起来非常完整,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对诗句的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小作者对此诗的理解感受之深刻。
所谓*需要“动之以情”就是如此,只有在文中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正是因为在诗中饱含深情所以才得以传诵。
作者显然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所以有感而发,使这首诗再一次触动人心。
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首先要结合原文主旨,以此为基础为你的作文取一个合适的标题;其次我们要对作品从语言、主题等多个角度去理解和体会。
这需要我们对*内容有个充分的阅读和深入理解。
最后,需要客观评价,重要的是要有观点、看法和感受,读后感之“感”重于读后感中之“读”。
读乡愁读后感5篇读乡愁读后感2我经常在电视中看到一些分别几年才相见的亲人,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求学,有的打拼天下,过去,我们常常会觉得,也应该会觉得这是感人的场景,思乡是珍贵的感情,而现在,心理扭曲的世人们往往会予之“作秀”、“炒作”等一系列标签,我们怎么了?是在钢筋混凝土中住得太久,连自己的心也被同化了吗?也许,他们是在嫉妒吧,嫉妒自己为何没有这一份真挚、深切的乡亲。
读乡愁读后感3小时候的邮票让人感叹流逝的时光偷走了美好的童年。
把母亲和邮票联系起来,可以想象老先生的童年一直有慈母相伴,而收集或者把玩邮票则是老先生童年的最爱。
童年总是因为单纯,无忧无虑而让人难以忘怀。
大多数人读到这就会想到自己的童年,有美好童年的开始沉浸在对童年的回忆中,童年不快乐的就开始羡慕老先生。
长大后那窄窄的船票和新娘联系起来,让人遐想那张船票引发了一段多么动人的爱情故事,也许这个爱情故事伴随了老先生大半身。
爱情一般发生在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恋爱中的人看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们相信世界充满爱,往往把以前认为是恶的事物看成是善,同时变得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东西,也变得特别感恩,甚至感谢上天赐给了自己生命。
乡愁读后感(精选24篇)

乡愁读后感乡愁读后感(精选24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读后感篇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少小回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自古以来,有多少思乡的名句流传下来。
牵肠挂肚对家人的思念,道尽了中国人对家乡及故土的依恋。
由《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至安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
滇越铁路与富良江平行,依着横断山脉蹲踞的余势,江水滚滚向南,车轮铿锵向北。
也不知越过多少桥,穿过多少山洞。
”作者在抗战之中奔波,迁徙,离开了自己的故土。
多次与家人聚散离合。
这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诗人敏感而又细腻的心。
《乡愁》中,余光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实体化,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乡愁的理解。
引起终日奔波、阔别家乡的人的共鸣,引起人们无尽的哀愁与相思。
它将自己对祖国统一的期望与乡愁结合在一起,在内在感情中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乡愁》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节奏。
篇幅虽短,但表达的感情却滔滔不绝。
对母亲、对妻子、更多的是对祖国的思念。
使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
余光中先生在《浪子回头》中写道“一百六十里这海峡,为何渡了近半个世纪才到家?当年过海是三人同渡,今日着路是一人独飞。
”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大陆的向往。
《舟子的悲歌》中所说“昨夜在海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即使在梦中,也希望自己回到大陆,这是一种多么深切的希望。
纵使他只到过中国的九个省而在美国的足迹遍布二十八个省。
而他对中国的思念却没有在美国的喧嚣中迷失,相反而是更加的深厚。
当作者阔别大陆二十余年,内心对大陆的思念如滔滔洪水一般倾洒在洁白的纸上,一字一画都是对大陆深沉的思念。
《乡愁》是作者在厦门街的故居中,仅用了二十分钟完成,这怎么不是对大陆深沉的思念与爱的见证。
2024年余光中的乡愁读后感

2024年余光中的乡愁读后感《乡愁》是余光中先生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融入了对乡愁深情的抒发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结合诗歌的内容,表达我对《乡愁》的读后感。
首先,在读完《乡愁》之后,我深深地被余光中先生对乡愁的描绘所打动。
诗中通过对家乡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诗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让人感受到了少年时代无忧无虑的情景,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而“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则展现了作者在远离家乡之后对家庭的牵挂和对离别的无奈。
这种通过恰如其分的描写手法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对于乡愁这一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他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乡愁拟化成一个个具有生命的形象,如“儿时的荡秋千,大多数是在山间的溪涧边”等。
这种拟人的手法不仅赋予了乡愁个性化的特点,也增加了读者对乡愁的共鸣感。
此外,余光中先生还使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中的情感更加饱满、生动。
例如,“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海在那头”等,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对比,突出了诗中主题的矛盾与冲突,让人更加深入地思考乡愁所带来的情感。
此外,在读《乡愁》之后,我还深刻地体会到了乡愁对每个人的影响。
无论身处何地,乡愁都是人们内心最深处的一份情感。
它不仅包含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蕴含着对童年、青春岁月的怀念。
正如诗中所表达的,“乡愁是一张离别的船票,我在这头,风筝在那头”,乡愁不仅是对于故乡的思念,也是对幼时美好回忆的怀念。
乡愁寄托了人们对家的向往,对曾经生活过的场所、人情物理的眷恋。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乡愁永远是一颗存在于心中的种子,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的幸福,感恩曾经的美好。
最后,在读完《乡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
余光中先生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乡愁的思考和感悟,让人们对乡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乡愁读后感600字_乡愁读书心得五篇

乡愁读后感600字_乡愁读书心得五篇1. 《乡愁》读后感《乡愁》这篇文章给了我极大的触动。
从作者的语言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生活场景、曾经的生活经历。
在文章中,作者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写,如“我家窗外面有一辆麻雀车”、“妈妈的藕丝被被晒着晒着就弄成一朵花了”等等,这些描写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打动许多读者的内心。
我也曾经住在乡下,曾经上过许多年的农村小学,我也曾经知道草丛中的虫蛇是什么样,知道田野中的庄稼是怎样种的,知道大自然中的动植物都有什么习性。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远离了乡村,离开了那个让我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而这篇文章让我重新回忆起了那个时候的生活,让我对曾经的日子感到非常感慨。
2. 《乡愁》读后感读完《乡愁》,我不能自拔地沉淀了一会儿。
那一瞬间,我仿佛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听妈妈讲故事的时候。
在故事里,我想起了我曾经的家乡,家乡舒适安宁的环境,勤劳朴实的人民,那一份浓浓的温情在我心灵深处慢慢蔓延。
文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幽默而又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家乡的淳朴和传统的美好。
我深深感受到,乡愁是那样的真实地存在,它深深地藏在每个人的心底,成了鲜活的历史的一部分。
它将会一辈子伴随着我,成为我人生里的墨色点缀。
3. 《乡愁》读后感《乡愁》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以及我曾经的家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这些记忆既温馨又令人惆怅。
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乡愁的深情表白,也看到了他对家乡的感恩和思念。
从最初的车辙,到后来的庄稼,晾晒在庭院的衣裳……每一个细节都令我感到十分亲切,仿佛我就在那个场景中。
看到故乡缓缓远去的身影,我忽然想起了抚摸过的花草、流过的小溪,想起了家乡那种独特的味道和气息。
通过这篇文章,我意识到,家乡是一种让人无法抛离的情感,它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在家乡的时光,更应该让家乡的美好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笔无法抹去的记忆。
乡愁心得体会(共3篇)

乡愁心得体会〔共3篇〕第1篇:记住乡愁观后感心得体会《记住乡愁》观后感心得体会每个离家在外的游子,都时刻挂念着内心深处那片足以安妥灵魂、寄托情思的家乡故土,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乡音,不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思乡情愫,更坚决着每一个地方的文化自信,拥有独特文化意义的乡愁,让中华民族之魂得以扎根,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承,它是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载体和情感归宿。
公司组织员工观看记录片《记住乡愁》,从2022年3月12日开始,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在每次观看后,各部门的同事都纷纷写出观后感,领导安排大家观看,相信也是想让大家能够从剧中感受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对历史有更多的认知和了解,让我们从中学习到知识,学到做人的道理,受用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并且接受这些经过历史长河洗礼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信仰,从中深刻体会符合当下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深刻的反映着那个时代的记忆,老一辈人为国家民族付出自己的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当代青少年在网络盛行的年代,渐渐忘却了民族精神赋予我们的时代意义。
优秀的民族精神应该作为鞭挞我们年轻一代的精神支柱,让我们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应该在我们这一辈人身上闪耀光芒,做时代的传承人,做文化的优秀继承者。
我们今天所观看的内容是嵩口镇,那里水运兴旺,是商贸重镇,很久以前的古镇在大桥没有建成之前人们两岸往来全靠渡船,古时候嵩口镇没有官渡,百姓过河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到了始末清初,随着嵩口镇的繁荣,过河人越来越多,为谋取暴利,有人在溪水两岸私设渡口,哄抬物价,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当时有个叫毛羽丰的人在外出途中看见百姓因为付不起过河钱而冒险涉水过河,当时连日暴雨,河水湍急,百姓转眼就被河水吞没,不幸溺亡。
当时看到此情景,毛羽丰心里十分难过,回家之后与家人商量捐出自家五十亩地做为义田,买来船只,义田换来的钱付给船夫,买船养渡,帮助百姓过河。
毛羽丰的行为不仅得到官府的认可,百姓的尊崇,官府大加赞赏,为毛羽丰立碑,废除私渡,不允许私渡。
乡愁的读后感9篇

乡愁的读后感9篇乡愁的读后感篇1读一首好诗,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重读余光中的《乡愁》,我才真正体会诗中那浓浓的乡愁。
对于一个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乡愁”便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
几笔平素的语言中,渗出的是浓浓的乡愁。
小时候,一张小小的信笺寄去了对母亲的问候,带去了一份乡愁。
长大后,一张窄窄的船票,那是与新娘的相聚,载去的是一份离别的乡愁。
后来啊,一方矮矮的坟墓,是那割舍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游子的心,谁能读懂,这简练的语言中又浓缩了多少的情感!从小时候的乡愁到现在的乡愁,同样的乡愁,不同的心情!从思乡、思亲升华到思念我们伟大的祖国。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大陆和台湾,但是它又怎能隔断两岸深情的呼唤、企盼和守候呢?那一声声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对大陆、对祖国母亲的呼唤,对渴望祖国统一的呼唤,将怎样震撼着中华炎黄子孙的心啊!《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
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
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
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乡愁的读后感篇2幽幽,何时归。
悠悠,心影碎。
一地幽兰,数不尽的惋惜。
极目远眺,数不尽的哀伤。
安能故地重游呢?离你太远了,故乡!又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感叹呢?小时候,我们依偎在母亲怀里,倾听着母亲清脆的歌声,甜甜的入睡,时时刻刻感受着母爱,在这种伟大的情感面前,我们悄悄地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的乡愁读后感
诗人余光中先生辞世已经两周年了。
戴着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桂冠——诗界泰斗,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知名学者。
还带着永远的乡愁……
斯人去矣!这首奠定“乡愁诗人”地位的代表作《乡愁》。
如今,已成千古绝唱。
我是余光中先生所言中那种尤爱先生散文的人,既梁实秋先生称之为“左手为诗,右手为文”——那些“右手”的杰作。
余光中先生的十余部散文集:《猛虎和蔷薇》《左手的掌纹》《逍遥游》《听听那冷雨》《望乡的牧神》《桥跨黄金城》等,被人评价为“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常读常新,让人流连其中,难以自拔。
先生把自己的散文称为“左手的缪斯”。
又称“散文是一位作家的身份证”。
我觉得,先生其诗如文,其文如诗。
在散文创作中,融入写诗的方法和意境,想象丰富,风格旖丽,语言生动,富有韵味,扎根于古典文化,兼容西方文化。
其音韵感,节奏感,文字美感,均炉火纯青,自成大家。
“乡愁诗人”有关乡愁的散文,不逊于诗。
洋洋洒洒那么多诗篇般的美文,抒发了独特的感情世界,写出了“大乡愁”——饱含民族之痛的乡愁,把乡愁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
先生的散文,“发酵”了乡愁的浓度。
由自古以泪洗面、长夜难眠,抒发离别之惜、相思之苦的乡愁,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预报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听听那冷雨》)海峡两岸的雨、气象预报,看似平常景象和细节,却引发作者浓浓的乡愁。
而能像一个孩子一样“扑进故乡的怀里”,哪怕只是被故乡“母亲”裙边“扫一扫”,亦心愿足矣。
乡愁之浓,刻画入骨。
“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听听那冷雨》杏花、春雨、江南、方块字,看似毫不相干的几个词,但在浪迹天涯的游子心里,被乡愁串成了一缕思绪,一脉血缘,凝重而震撼,渊远而情深。
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无处不在,无处不生情,弥漫在作者的眼前,身边,心里。
在美丽景色,美妙词汇的衬托下,展现出一种深植内心的凄美。
而“到了夜里,乡愁就更深了。
”(《南半球的冬天》)让人联想到无数不眠之夜,被乡愁恣意蔓延着,挤占着,煎熬着。
寥寥几个字,道出了乡愁的重量。
先生的散文,炙热了乡愁的温度。
“有一种时间的乡愁无药可医。
”(《逍遥游》)一颗赤子之心,一份滚烫的挚爱。
乡愁,已不仅仅是“愁”,而是被赋予了更深、更丰富的内涵,成为内心深处的情,成为长夜的梦,成为病入骨髓的痛。
“你的魂魄烙着北京人全部的梦魇和恐惧。
只要你愿意,你便立在历史的中流。
”“当我死时,愿江南的春泥盖在我的身上。
”(《逍遥游》)生于江南,梦里江南,却难回江南。
乡愁,被执拗的思乡人,刻在心里,融在血里,成为生生死死的寄望。
作者犹如早春的杜鹃,声声啼血,令闻者心恸。
当作者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故乡,看到母亲河时,一句“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黄河一掬》)吐出了埋藏在心里几十年的块垒,抒发了胸臆。
而一个感人的情节,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回到车里,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
我默默,只觉得不忍。
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
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了。
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黄河一掬》)
先生的散文,提升了乡愁的高度。
作者的乡愁,在文中直呼而出,就是海峡对岸的大陆,就是华夏大地,就是中国。
把乡愁提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把乡愁上升到忧国忧民的层面,把“小我”置换为“大我”,乡愁已远非个人或少数人的情感纠结,而是民族之情,华夏之痛,尤其是海峡对岸游子共同的梦。
“当你不在中国,你便是中国的全部”。
(《地图》) “中国啊,中国,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
”“他以中国的名字为荣。
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
”(《蒲公英的岁月》) “茫茫的中国啊,茫茫的江南和黄河。
三百六十度的、立体大壁画的风景啊,如果你在她的眸里,如果她在我的眸里。
”(《蒲公英的岁月》)对祖国、对母亲河、对如画的江山,昼思夜想的亲情,可望而不可即的渴盼,浪迹天涯的游子之心,无根漂泊的岁月,让一位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赤子竟何以堪?“摩天三十六层楼,我将在哪一层朗吟登楼赋?可想到,
即最高的一层,也眺不到长安?当我怀乡,我怀的是大陆的母体,啊!诗经中的北国,楚辞中的南方!”(《逍遥游》)美好的愿景,如海市蜃楼。
“一湾浅浅的海峡”,竟如一把蓝色的刀,割裂出一道深深的乡愁,让多少盼归之人“西望长安不见家。
”而思念中的大陆,江山壮丽,景色秀美,在作者心里,是一幅美丽的画。
“念此际,另一个大陆的秋天,成熟得多美丽。
碧云天,黄叶地。
”(《逍遥游》) 先生的散文,延伸了乡愁的长度。
21岁离开家乡,70多岁后,才重返故里,还是匆匆过客,可谓漫长。
此后,几乎年年回到这片热土。
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归来,但也使作者激动万分,兴奋异常。
“过了半个世纪再加一年,我们终于回到了这六朝古都,少年前尘。
在我,不但是逆着时光隧道探入少年复童年,更是回到了此生的起点。
机轮火急一触地,我的心猝然一震,冥冥中似乎记忆在撞门,怦然激起了满城回声。
”(《金陵子弟江湖客》)当见到祖国的母亲河——黄河时,积郁的乡愁终于一洗为快,万般感慨铺天盖地而来。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
”“古老的黄河,这一瞬我已经等了70年了。
”《黄河一掬》斯人已去。
对先生而言,乡愁是永远的心恸。
那颗赤子之心,已在乡愁的重压下破碎。
但被诗人用一生的热泪、心血、赤诚、才华铸成的乡愁,则矗立在中华民族历史的港湾,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先生作为“望乡的牧神”,永远守望着,守望着,成为永恒……
先生曾在《不朽,是一堆顽石?》中写到:“这世界,来时她送我两件礼物,一件是肉身,一件是语文。
走时,这两件都要还她,一件,已被我用坏,另一件我愈用愈好,还她时比领来时更活更新。
”先生早对自己的一生,有了“定论”。
只是,还应当补上一句:一件肉身,用一件语文,送给世界一件礼物——大写的乡愁。
先生在38岁时,写过一首诗,《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当是墓志铭。
更是华夏民族献给先生的挽歌。
我呢,虔诚地摘取一朵小花——先生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引用的“非常喜欢的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的一句诗,送别我景仰的余光中先生:“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