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合集下载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
提高免疫力
02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 良好的作息习惯,避 免熬夜、过度劳累
03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 的心态,避免焦虑、 抑郁等负面情绪
治疗原则和方案
01 治疗原则:个体化、综合治 疗,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因制 定治疗方案
02 药物治疗:使用抗酸药、抗 菌药物、胃黏膜保护剂等药 物进行治疗
03 生活方式调整:改善饮食习 惯,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 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上腹 部疼痛、饱胀、
反酸、嗳气等 1
鉴别诊断:与其 4
他胃部疾病如胃 溃疡、胃癌等相
鉴别
诊断方法:胃镜 检查、幽门螺杆
2 菌检测、胃液分
析等
3 诊断标准:根据
临床表现、胃镜 检查和实验室检 查结果综合判断
疾病分类和分期
分期:慢性胃炎可分为急 性期、慢性期和恢复期
症状:慢性胃炎的症状包 括上腹部不适、疼痛、饱
慢性胃炎的基层诊疗
基层医疗机构的职责
提供慢性胃炎的 健康教育和咨询
参与慢性胃炎的 预防和控制工作
提供慢性胃炎的 初步诊基层医生的培训和考核
培训内容:慢性胃炎的 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诊断和治疗
01
考核方式:笔试、面试、 实际操作等
03
02
培训方式:线上课程、 线下讲座、实践操作等
演讲人
慢性胃炎基 层诊疗指南
2023-09-20
目录
01. 慢性胃炎概述 02. 慢性胃炎的治疗 03. 慢性胃炎的预防 04. 慢性胃炎的基层诊疗
慢性胃炎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 饮食不当、药物刺激、精 神压力等
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 染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 炎症反应;饮食不当导致 胃酸分泌过多,损伤胃黏 膜;药物刺激导致胃黏膜 损伤,引起炎症反应;精 神压力导致胃黏膜损伤, 引起炎症反应。

2024慢性胃炎的个体化用药

2024慢性胃炎的个体化用药

2024慢性胃炎的个体化用药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He1icobacterpy1ori,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笛体抗炎药(Non-Steroida1Anti-Inf1ammatoryDrug,NSAID)与阿司匹林等药物、饮酒是其常见病因,易反复发作。

慢性胃炎可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胃炎(感染性疾病)和非Hp 胃炎、胃窦为主胃炎及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其他特殊类型胃炎还有巨大肥厚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嗜酸细胞性胃炎、放射性胃炎、肉芽肿性胃炎、化学性胃炎。

慢性胃炎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痛、餐后饱胀、腹胀、上腹不适、疼痛、反酸、暧气等。

其治疗需祛除病因、改善胃黏膜组织学与胃黏膜炎症反应、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遵循个体化用药。

分类 N 物 H 荐口胃■、胃・白∙dj 发通“W 始(XΛ≡Ψβ∙tΞ).上■部烧妁遇、上・施等,卬■刑qXHWM.髡*白■■评M ■除偻造值烂贯I&■购含,明温跳”上■窿妁上・工2m ∣Φ■作用立而持久,即■完全•灯。

城I1I1反应力馁胃・外湖B 可卬M∙K∂tRWI6f 19炷.<IM±tta.&-和上■烧灼爆.并可止血,可用于1•性黄炎筋》疗.注・长闲抑■可谓及骨折与母质融松、RK ④第翁Ir 低楂血优、H 除2次芽布杆萌,染、■炎、tt1*B12加修吸收不口等.JX2RA 可IM 配至卬砒与Ifjb 胃"分溯,可明建Q 督上X 、上腹■、烧队反*・可用于■性胃炎的治疗,但雨*精旗时・地、M∙Λ≡αjPP ∣.自IB 快速酎受。

“PCAB 可M,K1we 胆效迅速、IMfi 特僮时网长、Jwe 作用1!很大、CYP2C19»ββW.,刃・白■可真遇WtMi 磨烂《尤其是平坦康在)、上腕痛或上胸部筑灼m 等,WHRoJ IhMM如雷"♦诙 可合■烂,改■上■■妁IMB 蛾上■■、反修■・短迁回供用内IMr 络自时.MW«酒»星汁反流所致的胃贴・横志•及起效迅速,但作用持馍的同相对190。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1 概念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2 临床表现2. 1 症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

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

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

2. 2 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

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3 类型3. 1 主要有浅表性( 非萎缩性) 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

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 A 型胃炎、胃萎缩) 和多灶萎缩性胃炎( B 型胃炎、胃窦萎缩) 。

另有特殊型胃炎如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所致之胃炎。

4 诊断标准4. 1 内镜诊断4. 1. 1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4. 1. 2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4. 1. 3 取材活检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建议取2 ~ 5 块活检组织。

4. 2 病理组织学诊断4. 2. 1 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

4. 2. 2 慢性胃炎有5 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即Hp 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 级。

4. 2. 3 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为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

异型增生( dysplasia) 和上皮内瘤变(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是同义词。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特征是胃黏膜的长期炎症。

该疾病的发生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认识、预防和治疗慢性胃炎,以下是针对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

一、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1.1 上腹痛:慢性胃炎患者常常出现上腹痛的症状,可能为隐痛或钝痛,疼痛位置多位于胃窦部。

1.2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感到饭后胃部胀闷、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1.3 食欲减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厌食等食欲异常。

1.4 其他:胃痛可加重或缓解,慢性胃炎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反酸、胃肠道出血等症状。

二、慢性胃炎的诊断要点2.1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应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饮食习惯、饮酒、吸烟、服用药物等方面。

2.2 体格检查:应进行腹部触诊,了解病变部位、疼痛特点等。

2.3 实验室检查:患者可以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胃功能、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相关检查。

2.4 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是确诊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可以了解胃黏膜的病变情况。

2.5 高频超声内镜:该检查可进一步对胃黏膜进行全面评估。

三、治疗指南3.1 饮食调节:慢性胃炎患者应遵循规律饮食,忌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精等。

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平时应多吃高纤维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物等。

3.2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患者阳性检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应采用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进行干预治疗。

3.3 药物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制酸剂、抗生素等。

应遵医嘱合理用药。

3.4 生活方式改变:慢性胃炎患者应避免吸烟、限制饮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等因素,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4.1 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食定时定量,禁忌过冷、过烫、过硬、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酒精等摄入。

4.2 控制饮食摄入:避免暴饮暴食,维持正常的体重。

4.3 避免吸烟与饮酒:吸烟和饮酒均对胃黏膜有害,应坚决戒烟、戒酒。

慢性胃炎基本诊疗操作规范

慢性胃炎基本诊疗操作规范

(三)进 入路径标 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胃炎(ICD-10疾 病编码:K29.50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 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促进炎症消退、 防止病情发展和对症处理。
(五)治疗方案 的选择及依据
胆汁反流的病例,应用促动力药物。
(1)根除 Hp治疗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 变、有胃癌家族史者应给予根除Hp治疗,其他 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根 除Hp治疗。根除Hp治疗能使很多患者消化不良 症状消失,同时减轻炎症程度、减少肠上皮化生 的发生。
常用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 或铋剂加两种抗生素。为减少耐药发生,可选择 铋剂加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的四联治疗方 案。如青霉素过敏,可选用不含阿莫西林的方案, 推荐方案如下。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检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 心电图、胸片,B超(肝胆脾胰)。
2.选检项目
立位腹平片、CT、血 淀粉酶。
(八)出院标 准
症状减轻或消失。
(九)变异及 原因分析
一.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 院时间延长。
二.伴有恶性贫血者,导致 住院时间延长。
三.伴有胃粘膜重度异型增 生者,需要进一步治疗。
二、慢性胃炎基本诊疗路径 双向转诊流程
(一)向上 级医院转诊 指征
具备下列任一指征可转上级医院:
一.既往未行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确诊, 此次应行胃镜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 诊断;
二.伴恶性贫血;
三.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体重下降, 大便潜血持续阳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我国胃癌发病率高,规范诊治Hp感染对降低胃癌发病率及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XXX编写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对Hp感染的诊治。

诊断标准包括胃黏膜组织RUT、组织切片染色或细菌培养3项中任一项阳性,13C或14C‐UBT阳性,HpSA检测阳性。

血清Hp抗体检测阳性提示曾经感染,从未治疗者可视为现症感染。

治疗方案应遵从根除Hp指征,以便主动对获益较大的个体进行Hp检测和治疗。

Hp耐药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难题,我国的Hp耐药形势更为严峻。

传统三联方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再适合作为一线Hp根除方案。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铋剂四联方案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治疗根除Hp方案,总共包括7种方案,各方案的剂量及用法等情况见表2.
根除Hp可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和降低溃疡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溃疡复发,根除Hp可使约80%早期胃MALT淋巴瘤获
得缓解。

胃癌发生高风险个体根除Hp预防胃癌的获益高于低
风险个体。

多次根除治疗失败后治疗难度增加,应再次评估治疗的获益‐风险比,进行个体化处理。

目前我国Hp感染率仍
达约50%,主动筛查所有Hp阳性者并进行治疗并不现实。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慢性胃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

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

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而胃窦炎患者感染率一般为70%~90%。

此外,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十二指肠液反流、XXX慢性感染灶、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等以及胃部深度X线照射也可能导致胃炎。

我国的胃炎多以胃窦部损伤为主,炎症持续可引起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包括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也是常见症状。

胃体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者可能出现贫血貌、全身衰竭、乏力、精神淡漠,而消化道症状可以不明显。

查体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有时伴有舌炎及贫血征象。

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所见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

凡有上消化道症状者都应进行胃镜检查,以除外早期胃癌、胃溃疡等疾病。

内镜和组织学诊断以2000年5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为依据。

内镜下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又称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非萎缩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活检取材时,需要取2~3块标本,胃窦小弯1块和大弯1块及胃体小弯1块。

标本须分开装瓶,并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

组织学分级标准包括五种形态变量:Hp、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

其中,Hp观察胃黏膜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Hp,活动性指慢性炎症背景上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炎症根据慢性炎症细胞的密集程度和浸润深度分级,萎缩指胃的固有腺体减少,幽门腺萎缩是指幽门腺减少或由肠化腺体替代,胃底(体)腺萎缩是指胃底(体)腺假幽门腺化生、肠化或腺体本身减少。

肠化是指肠道上皮细胞替代胃黏膜上皮细胞。

组织学特征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

前者包括淋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肠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等;后者包括肉芽肿、集簇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病原体等。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对慢性胃炎的病因、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策略的制订、随访等给予了系统、清晰的指导。

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流程和治疗,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慢性胃炎的诊断流程慢性胃炎患者常无临床症状,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因此难以通过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确诊必须依靠胃镜及胃黏膜病理学检查,尤以后者的价值更大。

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需要结合病因和病理。

诊断流程见图1。

慢性胃炎的治疗治疗的目标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组织学、提高生命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一)生活方式干预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慢性胃炎治疗的重要部分,建议患者清淡饮食,避免刺激、粗糙食物,避免过多饮用咖啡、大量饮酒和长期吸烟。

对于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NSAIDs的患者,是否停药应权衡获益和风险,酌情选择。

(二)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因、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治疗。

增加黏膜防御能力,促进损伤黏膜愈合是治疗基础。

1. 对因治疗:(1)Hp阳性慢性胃炎:根除Hp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显著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甚至有可能部分逆转萎缩。

目前推荐根除治疗方案为铋剂四联方案: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2种抗菌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Hp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包括多重耐药率)高,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仍很低。

我国多数地区为抗菌药物高耐药地区,推荐经验性铋剂四联治疗方案疗程为14 d,除非当地的研究证实10 d治疗有效(根除率>90%)。

(2)伴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削弱或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治疗可应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

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10 mg/次、3 次/d),莫沙比利(5 mg/次、3 次/d)等;铝碳酸镁(1 g/次、3~4次/d)可以结合胆汁酸,增强胃黏膜屏障,减轻或消除胆汁反流所致胃黏膜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一、概述
(一)定义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本质是胃黏膜上皮反复受到损害使黏膜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该病易反复发作,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生命质量。

(二)流行病学
慢性胃炎是基层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缺乏临床表现,因此在自然人群中的确切患病率难以获得。

(三)分类
1. 基于病因分类:可将慢性胃炎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

2. 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分类:分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

3. 基于胃炎分布分类: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4. 特殊类型胃炎的分类:包括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所致。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诱因或危险因素
1. Hp感染:
2. 饮食和环境因素:
3. 自身免疫:
4. 其他因素:
(二)发病机制
1. Hp感染:
2. 十二指肠-胃反流:
3. 药物和毒物:
4. 自身免疫:
5. 年龄和饮食环境: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
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慢性胃炎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

1. 临床表现:慢性胃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数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早饱感、嗳气等消化不良表现,部分还伴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2. 内镜检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最主要方法,对评估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及排除其他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3. 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慢性胃炎的诊断至关重要,应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进行活检。

4. 实验室检查:
(1)Hp检测:
(2)胃蛋白酶原(PG)、以及胃泌素-17(G-17)的检测:
(3)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维生素B12水平测定:
(二)鉴别诊断
慢性胃炎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反酸、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需要与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以及肝、胰腺疾病相鉴别。

(三)并发症
1. 上消化道出血:
2. 胃癌:
3. 消化性溃疡:
(四)诊断流程
诊断流程见图1。

(五)病情评估
对慢性胃炎患者应评估其病因和类型、病理组织学诊断、心理和睡眠情况等,以帮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和随访方案。

(六)转诊建议
1. 普通转诊:
(1)对经验性治疗反应不佳,症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的患者。

(2)需要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

(3)需行内镜微创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者。

2. 紧急转诊:有纳差、体重减轻、贫血、呕血或黑便等报警征象者。

四、治疗
治疗的目标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组织学、提高生命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一)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慢性胃炎治疗的重要部分,建议患者
清淡饮食,避免刺激、粗糙食物,避免过多饮用咖啡、大量饮酒和长期吸烟。

对于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NSAIDs的患者,是否停药应权衡获益和风险,酌情选择。

(二)药物治疗:
1. 对因治疗:
(1)Hp阳性慢性胃炎:目前推荐根除治疗方案为铋剂四联方案: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2种抗菌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Hp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包括多重耐药率)高,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仍很低。

我国多数地区为抗菌药物高耐药地区,推荐经验性铋剂四联治疗方案疗程为14 d,除非当地的研究证实10d治疗有效(根除率>90%)。

(2)伴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治疗可应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

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10mg/次、3次/d),莫沙比利(5mg/次、3 次/d)等;铝碳酸镁(1g/次、3~4次/d)可以结合胆汁酸,增强胃黏膜屏障,减轻或消除胆汁反流所致胃黏膜损伤。

熊去氧胆酸可以降低胆汁内的其他胆汁酸,缓解胆汁酸对细胞的毒性,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

(3)药物相关性慢性胃炎:首先根据患者使用药物的治疗目的评估患者是否可停相关药物;对于必须长期服用的患者应进行Hp检测,阳性者应根除治疗,并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加强抑酸和胃黏膜保护治疗。

PPI 是预防和治疗NSAIDs相关消化道损伤的首选药物,优于H2受体拮抗剂(H2RA)和黏膜保护剂。

常用的PPI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
艾司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艾普拉唑等。

应避免长期服用,并注意PPI的不良反应。

2. 对症治疗:以上腹部灼热感或上腹痛为主要症状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PPI或H2RA、抗酸剂、胃黏膜保护剂。

以上腹饱胀、嗳气、早饱、恶心等为主要表现时,可选择促动力药物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

与进食相关的中上腹部饱胀、纳差等可应用消化酶,如米曲菌胰酶片、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复方消化酶等。

3. 中医药及其他治疗:
五、疾病管理
(一)管理流程
慢性胃炎患者基层管理流程见图2。

(二)筛查
如果近期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消化不良症状、吞咽困难、消瘦、黑便、贫血、腹部肿块、黄疸、水肿等症状或体征时需要做胃肠镜检查,包括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排查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

初步筛查方法包括外周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潜血、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ESR、CRP、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AFP)以及腹部超声、胃肠镜检查等。

(三)随访评估
1. 全面病史评估,评估疾病诊治及症状复发情况、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应重视和警惕原发病不能解释的新发症状,以及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病例,
必要时转诊。

2. 评估Hp感染状态,对于已行根除治疗者要行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根除成功与否。

3. 血清 PG、以及 G-17的检测,结合抗Hp抗体有助于胃癌风险分层,辨识出高危个体进行胃镜检查。

4. 对于活检病理中有中、重度萎缩并伴有中、重度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者要定期行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随访。

六、预防与健康教育
(一)一级预防
1. 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使其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2. 保持心身健康:
3. Hp主要通过人与人密切接触的口-口或粪-口传播,应提倡公筷及分餐制,减少感染Hp的机会。

(二)二级预防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一级亲属中患有胃癌的危险人群纳入管理,定期随访。

(三)三级预防
针对慢性胃炎患者,指导合理用药,控制症状。

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根除治疗后遵医嘱复诊,情况允许时慎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对于慢性胃炎伴有上皮内瘤变或早期癌变,需内镜下治疗者,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期随访。

慢性胃炎伴有
中、重度萎缩和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者要定期内镜检查随诊。

七、预后
预后取决于病因。

经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症状会减轻,但复发很常见。

部分萎缩性胃炎可以改善或逆转;肠上皮化生通常难以逆转;轻度异型增生可以逆转,但重度者易转变为胃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