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导学训练3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献给变革者的歌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配套课件:专题一 导学课件2(苏教版必修1)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2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 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 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 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 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 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 “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2
2.读出作者的情感。
提示 作者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观物
象, 前三节朗读时要流露出作者对残酷现实的无奈和痛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苦; 最后一节要读出作者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语调 要铿锵有力。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读“努力” 时语音要重,读得庄重一点。“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 吧”——“朋友”语气要亲切、自然。“相信未来,热 爱生命”——“相信”、“热爱”要读得响亮、饱满, 激情昂扬。
答案 第 1 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
——希望的火花 第 2 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 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 收获但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 5 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 6 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2
二、朗读感知 1.读准诗歌的节奏。
提示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初读时, 我们要体会诗行的多节拍艺术效果。 如: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 叹息着 / 贫困的 / 悲哀,我 / 依然/ 固执地 / 铺平 / 失望的/ 灰 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诗歌前两节要读 得缓慢、深沉,从第 3 节起要变得激昂,最后一节要读 得短促、有力。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导学训练21像山那样思考——我们怎样与自然相处

文本21像山那样思考——我们怎样与自然相处一、语言积累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嗥叫(háo)兆.头(zhào)迸.发(bèn )毛骨悚.然(sǒn )B.驯.服(xùn) 蔑.视(miè) 挑.战(tiǎo) 面面相觑.(xù)C.饿殍.(fú) 艾蒿.(hāo) 蠕.动(rú) 飞流急湍.(tuán)D.嬉.戏(xī) 疲惫.(bèi) 扳.机(bǎn) 青面獠.牙(liáo)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蜿蜒侮蔑走头无路安之若素B.嬉戏烦燥毕恭毕敬息息相关C.嘉宾亵渎贻笑大方无动于衷D.风致脉博砥砺品格鸦雀无声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那些不能________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
②牛群也是如此,________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的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
③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________。
A.辨别清理体会B.辨认清除领悟C.辨别清除领悟D.辨认清理体会4.依次给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加上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看见一只雌鹿____①____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____②____正在涉过这条急流____③____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花中____④____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____⑤____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____⑥____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____⑦____这是一只狼。
5. 下列句子中,()A.狼的嗥叫使那些在夜里听到声音,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B.他向来以冷静著称,面对气势汹汹的对手,他依然面带微笑,无动于衷....。
C.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似乎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或缺....的。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配套课件:专题四 导学课件17(苏教版必修1)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7
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 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轰轰烈烈。 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虽然终 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 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7
写出疑惑 将你阅读时的疑惑以及准备与同学、老师讨论的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问题写出来,能作初步交流的可以与同学初步交流, 不能作初步交流的可以在课堂上交流。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7
一、整体把握 1.文章开头与结尾一段有何作用?如何理解第一段中 的“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的内涵?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中外历史名人,因而,又有一种英雄的美。这几种美 学因素的存在,构成了文章的阔大和厚重,呈现为一 种世间的“大美”。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7
二、重点突破 2.圈画文中三次落日描写的内容,完成下表。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次数 地点 景象特征 手法 作者感受或联想 一 二 三
导读·边学边思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例句:①这部作品一反常态的伦理观念,大胆地描写 了人们深微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一经发表,产生了
惊世骇俗 的轰动效应。 ________
②情人节是一个美丽的日子,可以没有惊天动地 ________的爱 情宣言,也可以没有海枯石烂的爱情承诺,只需要让 他(她)知道你比上一秒钟更爱他(她)。
文本17
文本 17
【学习重点】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西地平线上
——世间有大美
1.记:积累有关“落日”的诗句。 2.读:把握作者是如何描写不同背景下的落日景象的, 以及这些景象给作者的不同感受。 3.练:散文阅读循“眼”抓“神”。 4.写:运用动静结合写景的手法练习写作。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导学案【精品全册】.docx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学案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课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学习目标】1.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了解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学习】1.作者作品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
他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市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
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
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
这期间,他游历了许多城市,从事过许多10—2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时创作了长篇《克努尔普》《德米尔》《荒原狼》等。
《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20世纪30年代后期,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陷入怀疑的绝望之中,他的《东方之行》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影响。
他想念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探索。
他的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而细腻。
1946年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一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本文是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黑塞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对东方哲理情有独钟,《易经》、《老子》、《道德经》等让他意乱情迷。
2013年高一语文必修1学案(苏教版)

2013年高一语文必修1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的思想内容。
2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了解掌握阅读现代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时安排2时【前学习】1作者作品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
他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市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
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
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
这期间,他游历了许多城市,从事过许多10—2 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化熏陶之后,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时创作了长篇《克努尔普》《德米尔》《荒原狼》等。
《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20世纪30年代后期,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陷入怀疑的绝望之中,他的《东方之行》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新- -标-第- 一-网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影响。
他想念大自然,厌倦都市明,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探索。
他的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笔优美而细腻。
1946年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学奖。
获奖理由:“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 本是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
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配套课件:专题一 导学课件1(苏教版必修1)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
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 临着险境(指当时军阀赵恒惕要捉拿毛泽东),但他却 能泰然处之;尽管他面对的也是秋天,但他关注的不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是衰败、肃杀之景,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 文人,只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 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牺牲自己利益的场合。“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 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意气”往往指精神 状态。 例句:①朋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喝酒,本该联络感情、增
意气 用事,因为开玩笑言语不和居然 进友谊。关某却________
把朋友打成重伤。
义气 ,需要团结、友善,寻 ②人在社会之中,要讲求________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 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答案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 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 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 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 浮”的问题。
找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兄弟姐妹。
导记·晨读晨练
文本1
(2)独立·独力 辨析:“独立”指不依靠他人;单独地站立;脱离原来所属 单位,成为另一单位; 军队在编制上不隶属于高一级的单位 而直接隶属于更高级的单位; 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不受别的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国家或别的政权的统治而自主地存在。 而“独力”侧重于单 独依靠自己的力量(做)。 例句:①我实习了一段时间,虽然非常辛苦,但收获不少,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配套课件】:专题二3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4)所以师圣者人,之所所..以以..传为道圣受:业…解…惑的也原:因用来……的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5)师吾师巫.从道医而之乐师不师..传之百:也工久之名矣人词::的名动意词词动,,用有从法专师,门学以知习…识…、为技师能的人
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2)吾从而师.之_名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容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为__耻__。__
栏 目
(4)孔子师.郯子_名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师__。_
本 课 栏
(2)贤师其不贤.必不贤及.于孔弟子子:名:词形,容才词能,,高学明问
目
开
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huán),动词,传授
(3)传师六道艺之经不传.传皆.也通习久之矣::
(chuán),动词,流传 (zhuàn),名词,传记,解释
六经的著作
导记·晨读晨练
多么
导记·晨读晨练
5.句式积累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判__断__句__。
(2)不拘于时。_被__动__句__。
本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省__略__句__。_
课 栏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
目 开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判__断__句__。__
本
课 孩子书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所讲的
栏 目
“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
开 关
“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配套课件:专题三 写作学案(苏教版必修1)

技法指导
单元写作学案
声音你可以想像古画上隐约在薄雾里的小山,一条曲 折带着跳溅水珠子的溪水,因为这声音始终是颤动着 拖下去,又像是一只横空孤雁的影子从水波上闪过。 我把它比作雁影最合适了,因为这声音的本身就是一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半真实,一半空幻,一半是从人口中发出来,一半却 沉入梦想。有两句诗我听得很清楚,是“马上相逢无 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你就可以想这月明的佳节, 在这四望杳溟的湖上,背后舱里在半明的灯下几个伤 心的朋友拼酒浇愁,自己走出故乡,离别家庭,天晓 得是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在今晚这个情景下,心里涨
技法指导
单元写作学案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将“家”这个概念阐释出 来的?试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本文以对家的思念及对“家”这个概念的认识
为线索,在叙述中一块块地将这种思乡的浓浓情感化 开,并一层层将“家”这个深奥的话题解开。文章最 精彩之处在于叙述如行云悠闲,议论如静水流深,抒 情如陈酒浓郁。尤其第二段在平淡的叙述中将对 “家”这个抽象的概念表述出来。结尾处一句议论性 的话“我知道了,不管它给人多大的负担,多深的痛
升格研讨
单元写作学案
血买来灯泡修好机器并成功售出,他在厕所中给儿子 描绘远古世界的奇景,他利用数学天分争取了一份华 尔街投资分析师的工作。 而今的他已是一位千万富翁,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他就是克里斯· 加德纳——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主 人公的原型。②
②事例叙述后要有分析,加入议论性的语段,从中得 出观点或感悟。
技法指导
单元写作学案
(二)合理安排议论的位置。议论用在全文或一个大层 次的开头,起提示、概括文章内容,表明作者思想、立场 而展开下文的作用。 也可以用在文章结尾或一个大层次的 结尾,用来深化主题,揭示自己的思想、看法。运用“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3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献给变革者的歌
一、语言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矿藏.(cánɡ)迂.回(yù)
震颤.(chàn) 屏.气凝神(bǐnɡ)
B.喉咙.(lónɡ) 喧.响(xuān)
清澈.(chè) 厉兵秣.马(mè)
C.翡翠
..(fěi cuì) 发泄.(xiè)
粘.贴(nián) 青葱.(cōnɡ)
D.蕴.蓄(yùn) 裨.益(bì)
埋.怨(mán) 一暴.十寒(p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涨满震颤战栗着金壁辉煌
B.抖索摇荡针叶林蔚为大观
C.手臂奔腾紫丁香沧沧茫茫
D.栖息清澈红桨果纯洁无瑕
3.下列诗句中的横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________风。
②捧着________的诗/一直读到希望战栗着升起。
③雪花似的水鸟________在我们的肩头/飞去又回来。
④太阳和星星睡在我们的怀里/闪闪发光,________着金碧辉煌的梦。
A.呼吁摇荡栖身震颤
B.呼唤激荡栖息颤动
C.呼吁摇荡栖身颤动
D.呼唤激荡栖息震颤
4.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1)建筑是凝固的诗:________;________。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
分明。
(2)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________,________。
爱,
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③压迫着人们的心
灵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5.对下列诗歌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不再孤独,繁星似的迎春
.....刺激着我们。
”“繁星似的迎
......到处闪烁/金色的声音
春”,用的是比喻,写出了迎春花的多和亮。
“金色的声音”用的是通感,因为“金色”属于视觉,“声音”属于听觉,将视觉形象幻化成听觉形象,以突出花色的刺激效果,形象动人。
B.“在花瓣匆匆铺成的道路上芬芳
..地走吧/紫丁香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
..。
”“芬芳”本来形容气味,这里用来形容“走”在“花瓣匆匆铺成的道路上”这一行为,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诗人迎接“正迎着我们走来”的春天的喜悦之情。
“晃动”这个词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紫丁香以生命力和感情,写出了紫丁香的神韵。
C.“看到心,一颗鲜红.的浆果在绿.叶丛中摇荡。
”红、绿两色对照鲜明,突出表现了“奔腾者”那颗爱憎分明而又清澈、纯洁的心。
D.“清澈地对待别人,清澈
..的愿望。
”“清澈”
..得/看到心。
”“祖先在风中诉说着青葱
与“青葱”都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清澈”本用来修饰河水清而透明,这里用来修饰人,表明了奔腾者的赤诚、清纯之心。
“青葱”本修饰物,这里却修饰抽象的“愿望”,赋予“愿望”以永恒的生命力。
二、课内阅读
阅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的第4诗章,完成6~8题。
土地说:我要接近天空
于是,山脉耸起
人说:我要生活
于是,洪水退去
河流优美地流着
让我们和更多的人一块走吧
祖先在风中诉说着青葱的愿望
血液在身体里温暖地流着,在太阳上欢跃
太阳把七色的花朵投在成千上万的枝条上
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
成千上万只叶子的小船从枝条上出发
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进岩石缝中
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
岁月的皱纹又将闪出什么样的光辉呢
我不能设想,美丽的风光
不在人们的脸上闪动
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
我不能设想,崛起的建筑里
不溢满普通家庭的笑声
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
为此
我和大海一同醒来,拿起工具
春天伴随我们一同奔腾
6.选文中的1、2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7.“血液
.....又将闪出什么样的光辉呢”,..在身体里温暖地流着,在太阳上欢跃
......”“岁月的皱纹
这些加点的词语的含意是什么?
答:
8.简析最后一节诗在文中的作用。
答:
三、一法一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修辞运用
诗歌创作中经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增强其表达效果。
为了增强诗歌意象的形象性,常会用到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为了增强诗歌意象或情感态度的强调意味,常会用到对比、夸张、反问、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为了增强诗歌意蕴表达的含蓄性,常会用到双关、设问、反语等修辞手法。
本诗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诗的意象,丰富、渲染了诗的意境。
如第1、2诗章运用了诸多比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如“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生动、准确地表达出了“我们”心中的温柔之情。
又如“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用繁星比喻迎春花的风姿。
迎春花的数量特点正是“繁星”的繁,迎春花的生命正是“星”,写出了迎春花的动态美。
所以,鉴赏诗歌尤其是鉴赏诗歌的手法技巧时,我们首先要关注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给诗人
罗洛①
当我还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
曾幻想缪斯②赠我一张竖琴
而今我已经两鬓斑白
却渴望倾听你复活的歌声
你曾诅咒过寒冬的夜
你曾赞美过初夏的星
你曾跋涉过坎坷的路
你曾叩响过光明的门
你曾采集过南海的珍珠
你曾放牧过天山的羊群
你曾翻耕过北大荒的黑土
你曾测量过珠穆朗玛的云层
你和你的歌曾被抛进忘川的漩涡
你的名字像撒旦③一样成为禁忌
大地醒来,春风又传播着你的歌
你的歌给世界显示了一个奇迹
你可曾见过,一枝洁白的昙花
永不萎谢,昼夜吐出芳香
你可曾见过,成林的青松与翠柏
覆盖着悬崖,高耸在雪线之上
你可曾见过,在地狱的火里
炼出的不是灰烬,而是黄金的号角时间在你额上刻下的每一道皱纹
都化作智慧:你的歌像大海一样深沉
镣铐在你手上留下的每一个印痕
都化作勇气:你的歌像春雷一样轰鸣
当严寒统治着黑暗的中国
你的歌是摧毁奴役的烽火
当阳春的曙光照耀万里河山
你的歌是在蓝空飞翔的白鸽
当你戴着用梨花织成的帽子
仰望着雪峰,歌声在你的心里回旋
当你穿着用蒺藜编成的鞋子
凝视着原野,你的歌声把希望撒向人间
当叫春鸟的鸣声又响彻群山和平原
你噙着泪欢唱着走进劳动者的行列
听着你的歌,我又成了十七岁的少年
在我的心头又不禁沸腾着青春的热血……
1979年注①罗洛(1927—1998),四川成都人。
在抗日战争时期,年仅十七岁的罗洛就和好朋友等人在成都的一所中学里成立了诗社,创办诗刊《彼方》,写着向往“光明的北国”的诗篇。
1955年受胡风错案株连,被投入监狱,从此脱离文艺岗位。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期间,当时作者尚未平反,他在北京见到了部分出席文代会的代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拂的春风,和文艺界朋友的重逢,使他激动不已,写下了本诗。
②缪斯:古希腊神话中艺术与青春之神,欧洲诗人常把她比作灵感与艺术的象征。
③撒旦:主要指《圣经》中的堕落天使,他反叛上帝耶和华,负责在人间放置诱惑,后来堕落成魔鬼,被看作与光明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
9.“大地醒来,春风又传播着你的歌/你的歌给世界显示了一个奇迹”中,“大地醒来”象征什么?“奇迹”指什么?
答:
10.从“时间在你额上刻下的每一道皱纹”到“凝视着原野,你的歌声把希望撒向人间”又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你”(或“诗人”)?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点?
答:
答案
1.D2.B3.B4.C5.D
6.第1节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1节与第2节的关系又是比兴关系,用土地渴望接近天空起兴,引出人也应该顽强、自信,对美好生活有顽强的追求。
7.(1)“血液”表面上指身体里的血液,实际暗指青年人火热的青春。
(2)“在太阳上欢跃”表现的是青年一代为祖国的春天出力流汗以后的喜悦和欢乐,更有自豪和骄傲。
(3)“岁月的皱纹”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指时间和岁月。
整个句子指为建设祖国需付出艰辛的努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付出血汗、智慧,乃至生命,我们应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应虚度。
8.“为此”之“此”指上文所谈的生命的意义和理想。
“大海”,可以理解为春天的海,也可以理解为觉醒的民众或众多的奔腾者。
诗人的“工具”就是笔,揭示诗人要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更多的奔腾者。
最后一句既表达了诗人的决心,也表达了诗人对走向美好未来的信心。
最后一节诗既点明题目又发出真切希望,“奔腾”即奋斗,为理想而奋斗,实现生命的价值。
9.①“大地醒来”象征“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后祖国的复苏。
②“奇迹”,一指比过去更有生命力,二指虽遭磨难却具有更乐观、更高昂的革命精神。
10.①世事沧桑、磨难使“你”更有智慧和勇气;过去献身革命,现在讴歌光明;在新的时代有更高、更大的追求目标,即使自己受苦,也不忘养育自己的土地和人民。
②大量的铺陈句式,增强了抒情的感染力;意象繁密,却又明朗可解;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