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的进化》教案14篇

《生物的进化》教案14篇《生物的进化》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
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2、能力目标:通过动画、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内容了解很少,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素材,来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2、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观看bbc演化之旅、未来狂想曲片段,设问:地球上是如何产生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类型的?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共同进化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分析事例一: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进行研究时发现,东岸的羚羊群的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每分钟竟快13米。
为何差距如此之大?经过观察和科学实验,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有一个狼群,生存时时处于危险之中。
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16-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a Word版含解析

[考法综述]高考中对共同进化的考查主要是围绕其概念展开,而对生物多样性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其各个层次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题目主要是选择题,难度适中。
命题法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1.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答案 B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客观上起到促进生产者进化的作用。
2.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A.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答案 A解析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这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共同进化。
其他三个选项都体现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所以属于共同进化。
【解题法】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1)从分子水平:DNA(基因)多样性(根本原因)――→转录翻译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生物性状多样性(生物多样性)(2)从进化的角度: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有利的变异逐代积累,从而形成了适应环境的新类型,而环境是多变的,不同的变异类型适应不同的环境,逐渐形成了适应各种环境的多种多样的生物。
教学设计9:7.2.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以及生物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说出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难点: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核心:自然选择学说中性突变理论(2)发展:中性突变理论和间断平衡学说五、教学反思本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如何形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产生危机意识,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实到宣传和付诸行动上。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潜移默化地形成关爱生命、自觉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第2课时一、教学过程[情境创设](1)引言:我们居住的星球美丽多彩,目前已经知道的生物大约有200万种,你们知道这些“最美丽的、最奇异的、无限多的生物类型”是如何“从最简单的类型产生出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显示课题)(2)播放几段动物捕食的录像片。
[师生互动]1.播放几段录像和一个“两种生物共同进化动画”来吸引学生,接着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问:(1)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当中,怎样的个体才会生存下来?为什么?(2)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来说是有益还是有害?为什么?(3)两种生物是如何进化的?以上三个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进行小组交流,再由三位同学分别回答三个问题。
生物:7.2.3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2)

【例】地球上出现需氧型生物,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的先后顺序 依次为( ) A需氧型生物,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 B自养型生物,需氧型生物,真核生物 C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需氧型生物 D需氧型生物,真核生物,自养型生物 【解析】原始生命诞生后,逐步进化成原始的异养厌氧型的原核生 物,当这些生物消耗掉大部分有机物后,经突变和自然选择,逐步 分化出了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光合放氧,为需氧型生物的产生 创造了条件,在距今十多亿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真核生物。 答案:B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 基因的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思考题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它 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多细胞生物大约是什么时期出现 的?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为 什么?
30多亿年前原核生物 20多亿年前蓝藻自养型 10多亿年前真核生物
生物进化的 大 致 过 程
6亿年前藻类和低等无脊椎生物 4亿年前原始蕨类植物、原始两栖类 3亿年前蕨类植物、两栖类 2亿年前裸子植物、爬行类动物、哺乳类 四五百万年前人类4亿年前陆地景观想像图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 1、什么是中性突变? • 2、你认为中性突变(学说)与达尔文的进 化论对立矛盾吗?为什么? • 3、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式吗? • 4、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理论的地位如 何?还需要发展吗?
课堂反馈 【例】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 表现在( ) 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基 础③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 【解析】真核生物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与原核细胞相比,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复杂 得多;一是真核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这是减数分裂(特殊有丝分 裂)的进化出现前提,即为有性生殖奠定了基础。通过有性生殖出现 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答案:D
新教材 高中生物 必修2 第六章 第4讲 协同进化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
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 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 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 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 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知识讲解 一、协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 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6.4协同进化与知识物讲解种多样性的形成
问题探讨
达尔文由储存着花 蜜的细长兰花花矩
推 测
大约50年以后,研 究人员果然发现了 这样的蛾类昆虫。
一定存在具有同样 细长口器的昆虫, 可以吸到花蜜。
讨论
知识讲解
1、达尔文作出上述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既然细长花矩底部储存着花蜜,必然 有适应吸食这样花蜜的昆虫。
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氧气出 现→好氧生物出现
知识讲解
一、协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
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协
不同物
同
种之间
进
化
生物与无机
环境之间
例:捕食,收割理论 例:大气成分与生物的进化
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 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 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化和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表述是否正确。
(1)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
物种的进化。
()
(2)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
争实现的。
()
(3)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是由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
(4)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
过程。
()
课堂练习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说课稿 教案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一.教学理念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根本”,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因此,教师授课时要变决策者为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目的。
二.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7章第2节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本节的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生物进化的历程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相对知识目标,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能够适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对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所以本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引导为主的教。
教学策略:1.以学生自主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串,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2 .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3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生物进化历程2.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短片、图片观察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2.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认识,使学生增加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说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难点:生物进化的历程;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讨论、教师讲授相结合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有条件的学生可搜集一些有关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和化石形成的资料。
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看书中问题探讨的图片,观察图片,并补充课外资料,加上书中的文字,引导学生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是否还有其他实例也是这种关系呢?
学生观看书中问题探讨的图片,观察图片,讨论并思考问题。
通过视觉冲击,达到激趣设疑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本节的学习中的。
思考:如果这种昆虫不存在,那筒状花还能完成繁殖现象吗?
通过以上两则资料视频,我们发现,在种群的进化历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着。
资料3:受骗上当的雄峰
蜂兰开出的花屡屡使雄性野蜜蜂“受骗上当”。蜂兰开的花,形状酷似雌性蜜蜂,有头、有翅、有腹不说,身上还有许多短毛,简直可以以假乱真。更不可思议的是,它居然还能发出一种雌蜂准备交配的气味,以迷惑雄蜂。这些都是蜂兰良好的伪装本领。再说“上当”者雄蜜蜂,它每年在温暖的春天定时从蛰伏的土中爬出来;而在此时,雌蜂们还在睡梦之中。雌蜂一般在雄蜂出土后两周才出土。妙就妙在,蜂兰抢在雌蜂出土前两周开花,钻了雌蜂的空子,雄蜂一出土就闻到了蜂兰散发的迷人气味。它迫不及待地循着气味找去,果然看见“雌蜂”正在那里等着它哩,于是便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无形之中,雄蜂帮助蜂兰花传了粉。
答案:适应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 协同进化
说出什么叫协同进化,包括哪几个方面。说出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简述生物进化大事件。说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典型题目突破法,遴选典型题目,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通过让学生做题的形式来达到理解、巩固的目的。
课堂小结
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探究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如下:
第七章 第2节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
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 遗物,石化后形成的。
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 接的证据。
宁安一中 庄海波
地质年代的划分(了解)
经过地球科学家200多年的研究,已经识别出了生物
进化的一系列事件及其顺序,据此建立了地质年代表。
在地质年代表中,将地球历史分为6个代(冥古代、
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每个代
宁安一中 庄海波
寒武纪
生物大爆发
宁安一中 庄海波
宁安一中 庄海波
wu中生代距今2.3~0.7亿年
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继续向适应陆生生活演化,是真正陆 生的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繁盛。 恐龙开始统治了地球。
宁安一中 庄海波
中生代陆地和海洋中的情况
宁安一中 庄海波
宁安一中 庄海波
植物中最古 老的孑遗植 物。和它同 纲的所有其 他植物都已 灭绝。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生物进化的机制(3个):
1. 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定向,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2. 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 化的方向。
3. 隔离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宁安一中 庄海波
一个关于羊和狼的故事
提示:对资源不能过度 索取,而要合理利用
宁安一中 庄海波
1 2
倒挂金钟的花对蜂鸟传粉的适应
3 4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寄生关系 共生关系
宁安一中 庄海波
共同进化的含义1:不同物种之间会共同进化
不同生物之间在进化上密切相 关,那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 的变化是否也有关系呢?
宁安一中 庄海波
地球形成时原 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但随着光合细菌、 蓝藻的出现,使得 大气中有了氧气, 为好氧生物的出现 提供了条件。 共同进化的含义2: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也 存在着共同进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3)共同进化的实例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1.仔细分析下图,并思考:
(1)图中Ⅰ显示了多样性,此类多样性发生于(填“相同”
或“不同”)物种间。
(2)Ⅱ显示了多样性,此类多样性发生于(填“相同”或“不同”)物种间。
(3)图Ⅲ显示的是多样性,此类多样性(填“包含”或“不包含”)非生物成分。
提示(1)遗传(或基因)相同(2)物种不同(3)生态系统包含2.(教材P124“思考与讨论”改编)(1)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病毒,还是细胞生物?其生活环境是陆地,还是海洋?
(2)就植物和动物而言,谁最早登陆?为什么?
(3)恐龙于何时灭绝的?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有何影响?
提示(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病毒是专性寄生的,没有寄主细胞,就没有病毒)。
(2)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3)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
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
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