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教学构想】《短文两篇》所选的两篇文章虽然文字不多,却十分优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daxiezhongshushu/58597.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简介《答谢中书书》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篇颂扬忠诚、感恩报恩的诗篇,是唐代韵文的精品之一。

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情感是饱含感恩的,它表达了作者对赋予自己职位和机会的皇帝和中书舍人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监察工作的忠诚和责任。

整篇诗文构思严密,语言优美,每一个字字句句都寄托着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感。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将诗歌中的情感贯穿全文,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杜甫“感天动地”的真挚情感。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答谢中书书》,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和忠诚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1)带领学生共同欣赏《答谢中书书》,让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情感、结构、韵律等。

(2)让学生回顾自己在生活中所受到过的好处和帮助,让他们思考一下是否有人值得他们感恩。

(3)带领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了解古诗的构思方法,感受其中的情感升华。

(4)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写一篇自己心中的谢恩文。

教学评估(1)口头表述诗文的情感、结构、韵律等方面的理解。

(2)书写自己心中的谢恩文,从字句、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估。

(3)书面作业,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对比分析古代与现代感恩之情的表达。

记承天寺夜游简介《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诗,以“比旧”手法写下了自己的夜游体验,形象地描绘了承天寺在夜晚的美丽景色。

内容分析这首诗的表现形式比较朴素,但是它却可以让读者肉眼所见到的承天寺之夜在文学形象中得到重新诠释。

诗歌中作者对承天寺的描述非常真实,古朴的建筑、朦胧的月光、悠悠的钟声使人感到精神上的安静和身心上的放松。

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幽默风趣,并通过艺术手法,用形象的词句将景物描绘得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亲身体验了这一美景。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白居易的《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且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1)带领学生欣赏一段承天寺的图片或者从网络上寻找夜景图片,让学生感受承天寺的美丽夜景。

八年级人教版,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人教版,短文两篇,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八年级人教版,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3.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法学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学习了《三峡》,我们无不为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翻译这两篇短文,能够理解并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语法结构。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会两篇短文的意境和写作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欣赏并创作短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领略自然美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同时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语法结构,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翻译两篇短文。

2.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体会两篇短文的深层次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两篇短文的世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呈现:通过PPT展示重点字词、语法结构,让学生进行朗读和翻译。

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和翻译方法。

3.概括:学生概括每篇短文的大意,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正,同时引导学生挖掘短文的深层含义。

4.练习:学生朗读短文并进行翻译,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听读和纠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参与。

2.教学手段:使用PPT展示教学内容,同时配合板书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当场朗读并翻译短文,教师进行指导和评分。

2.作业:学生课下朗读并翻译短文,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源:参考书、PPT演示文稿等。

2.学习工具:字典、笔记本等。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的知识点和技能,能够准确朗读并翻译短文,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

同时,培养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教师的优点在于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参与,课堂氛围较好。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采用余映潮老师首创的板块式思路,充分地朗读,诗意地分析。

同时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

以一两篇课文为典范,扎实地指导学生“读”书,掌握朗读的技巧,形成读书的习惯。

〔教学步骤〕第一板块读课文一读字正腔圆。

借助工具书,利用注释,读准下列字词读音:弘与相与藻荇柏二读通顺流畅。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得通顺流畅。

三读节奏分明。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以四字句为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句子长短参差不齐。

在读得通顺流畅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课文的节奏:《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读时要放慢速度,有足够的时间感受文中意境。

每读完一小层,作稍长停顿,使景物画面有鲜明的层次感。

四读抑扬顿挫。

读《答谢中书书》一文要自然愉悦。

轻松流畅之中,读出那种飘飘欲仙的自得之志、自豪之感、自娱之情。

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要缓慢低沉。

要读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淡淡深长的忧伤。

注意读音的轻重,声韵的抑扬,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读琅琅上口。

第二板块析课文一、析作者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 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 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 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 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 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 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5、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6、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 “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 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 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 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 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 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 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 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 者热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3、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 “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 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晨 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 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 的结合。
4、赏析本文的意境美。
山水相映之美
资料链接
张怀民,
1083年被贬黄州,
初寓居承天寺,
张怀民虽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
但心胸坦然,决
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
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
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短文两篇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欲界:佛教语,三界之一,为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以及六欲天的 总称。

在此世界中充满贪欲。

此处指人世间。

仙都:仙人居处的地方。

欲界之仙都,即人们所谓的“人间天堂”之意。

与其奇:置身于这奇妙的山水中。

荇 xi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 花黄色。

果椭圆形。

藻 zao:一种水草。

积水空明:水清明澄澈。

欣然:高样的样子,文中写出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

念,想。

与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相与:一同,共同。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为“闲人”。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陶弘景(公元 456-536)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高道、炼丹家、医药家、 文学 家、学者,字通明,自称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

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 附近)人。

出身于南朝士族,十岁就读了《神仙传》,十五岁就写了《寻山志》, 表现出浓厚的隐逸志向。

二十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大 约在三十岁左右,陶弘景拜东阳道士孙游岳(陆修静弟子)为师,学习符图、经法 和诰诀,遂游历名山,收集仙药道经。

永明六年(公元 488)在茅山得杨羲、许 谧手书真迹,又陆续寻得真人遗迹十余卷。

永明十年(公元 492)辞官隐居到句 容的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建华阳馆,自号华阳隐居,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 教茅山宗(后茅山被视为上清派本山)。

是上清派的实际创始人。

大同二年(公 元 536)于茅山飞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是北宋 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 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 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 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1/7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 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 礼部尚书。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了解两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力量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同学的自学力量。

2.品尝文章画面的精致、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同学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

德育目标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喜爱生活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2.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的纯洁美妙,培育同学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感受作品美丽的意境。

●教学难点1.《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2.《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奇妙。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实自然,富有诗情画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美丽的山川景色,语言精致,描写生动。

老师应指导同学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认真品尝文章的语言,深化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的思想感情;比较所学的文章,找出所学过的描写月色的语句,并学着仿写,提高同学的比较、写作力量。

【教学步骤】一、导入用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引入,设置感情基调。

列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等名句,体会在文人笔下的“月之情,夜之意”二、预习同学依据自己所学的学问,简介,老师再简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三、正课1.朗读朗读课文后,把握节奏,师生互读,相互品评。

然后同学找出写月的词句,并赏析,比较。

2.赏析写景的妙句重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结合本册的所学的课文,试找出写月的语句。

◇《芦花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第 27 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1、分组读课文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

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答谢中书书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

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课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

“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

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静具体描绘(高)(低)(远)(近)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动(听)(视)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讨论并归纳: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1、背诵课文2、解释加点词义(课件9)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一共)夕日欲颓(将要)欲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界”作一个名词,指人间)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想要)㈤作业(课件10)“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 、能力训练点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

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

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

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①作者何以夜游?②何以至承天寺?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⑤可见其怎样的心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

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

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

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

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

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

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

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

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

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拓展练习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

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

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8、作业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背诵全文。

9、板书寺庭步月——事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乐观豁达——情八、说课综述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