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
高考语文 作文写作指导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素材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训练目的]用真实、典型、充分的论据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复习指导]如果别人向你表达一个新的观点,一个新的见解,一个新的意见,而你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一定会想:为什么这样?我们写作议论文,也必须时时想到,会有读者在不断地向你提问:这是为什么?回答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准备充分的论据,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所谓论据,也就是能够证明观点的材料。
一类是事实论据,或者是概括性的事实,或者是典型的事例,或者是文献数据,或者是图片音像;一类是理论论据,或者是客观规律,或者是科学原理,或者是名言警句。
如《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既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又有充分的事实作为证明,丰富的论据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如《师说》这篇文章,既列举了“古之圣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等正面的事例,也列举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等反面事例;既有“古之圣人”“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这样概括的事例,也有“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这样的典型事例;既有大量的事实论据,也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样的理论论据。
对论据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典型,充分。
真实,也就是合乎事实,准确无误;典型,也就是在逻辑上能够充分证明观点,并且有一定的代表性;充分,就是论据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质量。
有了真实、典型、充分的论据,论证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在真实、典型、充分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注意论据的新颖,则更能启人深思,增强说理的效果。
丰富的论据来自我们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
我们既要善于从占有的材料中发现能够证明观点的论据,又要善于对相关材料进行归纳;取舍和提炼。
还要注意论据的表达。
一般说,要力求概括,言简意明。
不必对事实进行过多的叙述和铺陈;在交代清楚的前提下,力求简要。
当然,有时候,也可以对材料作适当的描写,但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材料的典型性,而不是追求故事的生动和形象。
论据的叙述,要突出重点,围绕需要证明的观点展开。
语文写作素材积累及运用技巧

语⽂写作素材积累及运⽤技巧 想要写好作⽂,同学们平时除了要多积累素材,在写作中还要学会活⽤素材,以下是⼩编搜索整理的关于⾼考语⽂写作素材积累及运⽤技巧,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如何积累素材? 1.利⽤好你的零碎时间 利⽤课间的零碎时间,阅读⼀些⽐较短的⽂章,看见好词好句进⾏摘抄。
然后下晚⾃习之前,抽10分钟,阅读并思考你摘抄的内容,想想这些素材适合怎样的题材,如何拓展,如何做到新颖让⼈眼前⼀亮的感觉。
2.不要忘了诗和远⽅ ⾼考语⽂题型有诗歌鉴赏,做完这类题后,可以抽些时间,把你喜欢的诗词摘抄下来。
别⼩看⼀些典故,可能它就是很好但⼜很少⼈运⽤的素材。
引经据典,也是作⽂⾼分的关键。
相信这些素材会让你的作⽂更加有意境。
3.⼴告词也能擦出思维的⽕花 我记得我⾼三的时候,也只有中午睡觉前和晚上睡觉前能看看⼿机。
现在的⼴告是⽆处不在,它们以各种巧妙的⽅式植⼊到我们⽣活中。
每当我打开⼀个APP,或者打开微博、微信,都会有⼏个印象深刻的⼴告词。
若你细⼼体会,其实这些⼴告词可以运⽤到作⽂的题⽬或者论点上。
4.平凡的⽇常其实也可以不平凡 作⽂最好⽣活化,⼀篇好的作⽂继续需要有古今中外的例⼦,但更需要你⽇常中独⼀⽆⼆的感受。
记录⼀些你觉得有意思的⽇常,不仅可以⽤到作⽂上,毕业后也是⼀份美好的回忆。
5.新闻只积累关键词 新闻是认识度较⼴泛的,所以运⽤新闻素材时不需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全部描述。
⽤关键词轻描淡写带过就可以,最重要的是你的思维和分析。
6.那么究竟如何分类呢 我的摘抄本选择了活页本,这样可以贴⼏个标签,很好的进⾏灵活分类。
我是这么分类的。
主要三⼤类:碎⽚类、整体类、技巧类 碎⽚类:名⼈名⾔、⼴告词、优美词句、古诗词、新闻关键词… 整体类:古今中外故事、⽇常故事、⼈物传记… 技巧类:⽐喻、排⽐、开门见⼭、形容词的精化、⽂章结构的调整⽅法、写作前列提纲的⽅法… (除了三⼤类有标记,剩下的⼩类都是混在⼀起积累的,运⽤过的我会打个勾,经常⽤的觉得⼜好的经过每次的修改后,那么关键时候就⽤它了,⼜熟练⼜是精华) 如何活⽤素材 ⼀、特殊化,陈材新⽤ ⽣活中的反常(特殊)现象,容易产⽣轰动效应。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之如何运用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
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
例如,有一篇发表在报纸上谈教育重要性的文章,为了论证“发展经济,教育先行”的观点,列举了日本战后发展教育事业的一系列确凿的数据,有力地证实了观点的正确性。
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尽人所知并为人所工人的最普遍的道理等。
选用作论据的理论必须是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至今仍有生命力的。
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如是原文摘引,应避免断章取义;如是原意概括,应该符合原文的基本内容。
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
一句话,就是选择那些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
一、要善于选择论据1.吻合性原则即要注意各个材料之间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努力做到与观点的一致。
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
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
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
例如下面三个材料:①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
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
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高中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指导一、审题立意提取材料当中的关键词,思考关键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之上去确定文章的立意。
切忌随意替换关键词概念,随意拓展关键词范围,随意抽象关键词含义。
比如材料让你谈论如何实现你的理想,那你就不能只谈什么是你的理想。
材料关键词是实现理想的方式方法,而你理解成了理想,实际上把关键词的范围扩大化了。
二、标题什么样的标题是好标题。
我们一向对好标题没有什么定义,大家一致认为我们一窝蜂地流行什么标题,什么就是好标题。
显然,这些年大家对《人民日报》社评情有独钟,于是顺便也就对对仗似乎格外亲昵了。
其实,标题也是有风格的。
标题跟文章的风格相一致。
文章如果生动诙谐,文章就不妨叫《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
前一个题目妙在大词小用,后一个题目妙在巧用比喻。
如果是实实在在的实用类文本,那就叫《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也不见得水平低。
所以说,好标题的标准最好是要和文章的内容风格保持一致,至少是要和文章的内容保持一致。
我们现在很多学生的文章标题是标题,内容是内容,二者可以不沾边,或者只反映文章的某个侧面。
一些标题能够概括文章的内容,当然只是标题的一种类型。
其他标题比如《从×××说开去》,就是文章的一个引子。
但是如果你要把标题定位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那就必须把标题说全面。
否则就是犯了文题不符的毛病。
就像我们说一篇文章好不好,首先看的是你的文通字顺,表达正确,观点,结构,而不是你的文采一样,好的标题当然也不是看你是不是采用了对仗的形式。
三、结构文章贵在有文理。
结构是文章核心骨架,它决定着文章的筋络,血管,皮肤,形体的走向和样貌。
没有结构的文章不叫文章,叫文字。
文字不能叫一篇,应该叫一堆。
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决定文章的形式。
结构当然包括在形式当中。
我们以高考作文为例:如果材料是陈述评价类(意思是说材料已经给了足够的陈述和评价,观点已经定型,你只需要演绎就可以了),比如双奥之城材料,你的探究空间是有限的,这个时候最好采用并列式分论点结构模式。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论据的使用

(三)论据综合使用的技巧
技巧一:引用、举例相结合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 “牛顿”的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我 是一种境界”。这些材料事实确凿,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 力。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典型的材料,说理怎能服众呢?观点怎能 突出呢?
选文就是对事例的评论。因为有了这段评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得以 充分揭示,使事例和观点关系更密切。
(一)事实论据的使用技巧
3.例后比较
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 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 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突现写作的目的。
(三)论据综合使用的技巧
技巧三:正反对比,突出主题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 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 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 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 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
பைடு நூலகம்
(三)论据综合使用的技巧
技巧二:同类互补,深刻剖析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 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 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 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做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 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 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与多角度运用 课件41张

巧妙化用,有机融入
若想祛暑生津,劝君更尽一杯茶。 秦时宫阙汉时瓦,雄关起边笳。 问床前这明月,惹谁的牵挂? 仄布平收长短句,情绪被诗化。 梦与唐宋八大家,邀醉翁亭下。
多角度运用(发散思维)
阅读项羽的相关材料,思考可以用 于哪些方面的写作立意?
项羽事略
• 1.学万人敌,胸怀大志 • 2.巨鹿奏捷,歼灭敌军 • 3.鸿门之宴,刘邦脱险 • 4.楚汉交兵,垓下之战 • 5.被困垓下,众叛亲离 • 6.人心背楚,天下归刘 • 7.冲出重围,乌江自刎
2022高考热点话题七: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扶志扶智、 不忘初心、民心民生、 深化改革、创新思维、 真抓实干、标本兼治、 杜绝形式主义。
2022高考热点话题八:工匠精神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 党的十九大 报告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 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 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我们可以用极 致、传承、责任、专注、坚守、创 新六个关键词来扫描工匠精神。
• 1.儿时的记忆 • 2.试卷中的现代文 • 3.杜撰的隔壁邻居的故事 • 4.自己的经历 • 5.试卷中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 • 6.历史政治教材中的材料 • 7.语文课文中的材料 • 8.课外阅读的材料
作文的材料哪里 找?
①从各科教材中找: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诗词作品等,。 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内容情感真实。 ③从平时的阅读资料中找,比如作文素材等 历史典故、名人逸事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 ④网络、电视中的精彩热点栏目,甚至手机微 信等都是写作材料的来源之处。
❖2、按立意分类:感恩、责任、选择、 宽容、爱国、执着、奉献等,紧扣 时代脉搏,彰显社会主题。
❖3、按内容分,如下
1.哲理故事:指一些寓含了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考场作文如何转化和加工素材

考场作文如何转化和加工素材一、集中一点法:集中一点法,是指新鲜素材有着丰富的内涵,适用于多个中心,运用角度多维,好比是“弱水三千”,但在具体运用时,“我只取一瓢饮”。
不能什么都写,要大胆取舍,集中文笔找准适合中心的一点。
根据文章的需要对新鲜素材进行剪裁、加工,选取主干,去其枝叶,对所选内容不仅要进行定向叙述,还要进行深入挖掘,发人之所未发。
集中一点法的速成训练,必须掌握以下几个要点:1、人物凝缩法。
人物凝缩法就是将笔力集中到某一个热点人物身上,将其与主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水分”挤干凝缩,或舍去细节而总体概括,或舍去总体而取一细节。
运用人物凝缩法时,可以把整篇文章只集中到一个热点人物身上,也可以一个段落集中描写一个人物。
【例】个性,是一个人获得非凡的成功。
著名的畅销书作者韩寒,他的文章便因独特的文字风格而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
他鲜明的个性甚至影响到了他主编的杂志《一个》。
仅仅从名字上看也是足够有个性了,这本显然非主流的文学杂志秉承“不设互动,不追热点,不关时政,不要喧哗,不惹纷争,不求话题”的个性理念,所选文章风格独特且从不涉及“成功学”或“心灵鸡汤”。
这使得《一个》别具一格,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成为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个性,使得这本杂志获得了成功。
(2015年高考安徽考生《拥有个性,活出精彩》)作者集中笔力写韩寒这个热点人物,采用舍去细节而总体概括的方法,运用较强的抒情性语言较好地论证了“拥有个性,活出精彩”这个中心。
2、事件概括法。
事件概括法就是将笔力集中到某一个热点事件上,对事件本身进行高度概括,提炼出与写作话题相关联的主题或结论。
【例】全球气候变暖应对协定在巴黎顺利签约,标志着各国责任明确机制再次取得进展。
而在这之前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到底谁该负更大责任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而发达国家提出均摊责任,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都在生产排放废弃物。
这个道理听上去不错,却如同“98分的巴掌”和“61分的鼓励”一样是不合情理的。
高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单则材料与多则材料审题方法详解

高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单则材料与多则材料审题方法详解一、单则材料的审题方法(一)提炼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是材料的“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因此,可将其作为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必须写议论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由果溯因法即把材料提供的现象作为结果,推导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将推导出来的原因作为立意的依据。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很多事物都会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的结果,多问几个为什么,推导出造成结果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9月24日下午,在南京地铁3号线列车上,一中年男子给一位老人让座后,要求邻座的小伙子再给自己让座。
遭到拒绝后,中年男子借口小伙子“脚尖对着自己”“不懂礼貌”,一脚踹在小伙子的胸腹处。
最终,在其他乘客的劝说下,中年男子当场向被踹小伙子口头道歉。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第一步事件结果中年男子要求小伙子给自己让座。
第二步由果及因在他的观念里,小伙子给他让座是理所应当的,用道德绑架了小伙子第三步提出观点文明社会拒绝道德绑架;莫让行善成束缚(三)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
审题步骤如下:第一步抽取具体概念(关键词语)第二步把具体概念抽象化第三步联系现实生活(由虚到实)第四步确定中心论点例: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指导: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
解决无米下锅的危机
长城的壮美体现在一个个古砖有次序的排列,金字塔的雄奇表现为一块块垒石有规则的组合,而的优美则是由一则则材料按文意巧妙的聚合。
应试作文犹如营建一座大厦,这座大厦要建得雄伟壮观,金壁辉煌,建筑师就必须具有识材、选材、用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体现了一个人的才识问题。
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高超,选择的是高质量的新产品,将材料组合得无衣无缝,那么别人就会产生佩服感。
相反,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平庸,选择的是低劣产品,组合得漏洞百出,别人只会不屑一顾,只能是危险工程。
应试作文的竞争其实就是才识的竞争,没有丰富的才识,就不会有滔滔不绝的文思,就不可能选好材料,用好材料,组织好优美的。
那么,在应试写作中,考生怎样充分显露自己的才识,从而使阅卷人信服、佩服、折服“呢?怎么解决了这个问题,无米下锅的危也就迎刃而解。
广博联想
想象创造
人无我有,人有我奇
如,《珍贵的对手》中写有这样一个材料:日本的北海道
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渔民都以捕捞鳗.
鱼为主。
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
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
而其它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如何鼾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都全是死的。
由于鲜活的鳗鱼价值要比死亡的鳗鱼几乎贵出一倍以上,所以没几年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
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营生,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
老渔民在临终之时,把秘诀传授给儿子,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叫狗鱼的杂鱼。
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名的对头。
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而倒把满满一船仓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
写需要联想,而联想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想到的东西都写进中去,而是要从调集的材料中比较筛选自己所需的材料,才识高的考生,往往择取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奇的闪光贝壳,而才识低的人,认为拣到篮子里就是菜,他们所捡取的只能是被人丢弃的鱼骨。
据载,在宋代,宋徽宗赵佶喜爱绘画,于蛤了就把考画家列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
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怎样表现这个主题呢?怎样把这个古寺藏得更好更妙呢?有的在崇山峻岭间画上一座古庙,有的在茂密丛林中伸出庙
的一个角,或露出一段残垣断壁,但主考官都不甚
满意。
另有一位画家则独辟蹊径:画面上崇山、清泉,有一个老和尚正一瓢一瓢地将泉水舀进桶里。
画和尚而不画庙,有和尚则必有庙,确实抒情座古寺深深地藏起来了,真是别出心裁,令主考官拍案称绝。
选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
主题往往可能用这样的题材来表现,也可以用那样的材料来说明,但是,不同的材料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
一般地说,材料陈旧乏味,就不利于主题的表达,甚至会削兹主题的表达;而新颖妥贴的材料常使主题不同凡响,令人耳目一新。
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于是赞美日出就成了许多文人大家笔下的共同主题。
怎样使这个共同的太阳不至于千篇一律而又有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呢?巴金写海上的
日出,徐迟写黄山日出,刘白羽则描写在飞机上看见的日出;海涅借云海衬托日出的美景,屠格涅夫用光与色表现日出的辉煌……作家总是寻找新的题材来表现每天都是新的“太阳,这对我们不是很有启发吗?
例如,你有一个题材,讲的是电力公司经理为让王老师给自己的儿子补课,送给一盒燕窝给王老师,而王老师为了把分居多年的妻子调到本地纺织厂,把燕窝送给了纺织厂厂长,而厂长为保证用电,又把燕窝送给电力公司经理。
假如把这个题材重新组接,先叙王老师忍痛将准备自费出书的钱买燕窝给纺织厂厂长……最后王老师百感交集,次吃了燕窝这种
高级滋补品。
同样是一命燕窝,同样是一个循环,但两
者之间的意义是迥然不同的。
没有材料是写不成的,而没有好的材料,就象一个婴儿先天不足,也是产生不出好来的。
因此,我们选择材料时,就必须注意一个好字。
当然,能突出意旨,揭示本质,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都是好材料,然而在应试写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那些无人涉足的新奇材料。
此类材料是写作的新领域,是增强的诱发因素。
如1988年全国高考试题《习惯》,有一个考生并没有正面去解释什么是习惯,而是述说一人则故事,他说:一个小和尚经常用冬瓜练习剃头,每当剃完后,总是得意地把剃刀砍进冬瓜里,再去做别的事,这便成了习惯。
有一次给老和尚剃头,竟无意中闹出了悲剧。
虽是笑话,却巧妙地解说了习惯是不自觉地或无意识的行为,这样的材料能引起阅卷者的很大兴趣。
如XX年,举例雷同的多,大多都举到小马过河、用气压计测量楼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活泼的阳光、+1=尿以及大中小学生对口的不同解释等例子。
还有用通俗刊物上的小故事,稍作扩展,成了许多考生作文的主体。
由于阅读太少,视野狭窄,所以仿作、套作型的雷同的故事或构思很多,如老树皮、新树皮、月亮与豆荚、新愚公故事、我爱你等等。
这说明考生缺乏变通能力,即使话题很宽泛,也很难展开积极思维。
.
有的同学写议论文时,总怕道理说不清楚,便罗列很多材料作论据,其实,论据多并不等于理由充足。
只有材料典型,才能有力地说明论点,使论点鲜突出,有说服力。
比如,有些人打着反对崇洋媚外的旗号,不分好的坏的,凡是外国的就一概排斥。
有位同学在文中有这样一段驳斥的话:过去我们点油灯,现在用电灯。
电灯是外国人发明的,如果认为外国人发明的就不能用,那么,是不是现在要把电灯废除,仍去点油灯尿这样就充分暴露了一概排斥论者的荒谬可笑,不攻自破。
又如,有则笑话,说的是有个人母亲去世时吃红米饭,一个腐儒认为居丧者不能吃红米。
理由是,红色是喜事的颜色。
对此谬论,那人从腐儒的论据中寻找突破口,反问道:照你的说法,那么吃白米饭的人家就都有丧事了尿这样的反驳,不仅简明有力,而且饶有兴趣。
再如,有位学生为了证明“弱小者只要创造条件,把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就可能战胜强者“的观点,用了这样一则材料作论据:浙江西部山区有一种刺猥,常腹部朝天地蜷缩在猛兽出没的地方,当饿虎一口把它吞下之后,它就立即恢复原形,用全身钢针般的硬毛刺穿虎霸王的胃壁,致虎于死命,然后慢慢啃食虎肉。
再如,某着名作家刘绍棠到某国去访问,一位外国不怀好意地问:刘先生,听说贵国进行改革开放,学习资本主
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这样一来,你们的国家不就变成资本主义了吗尿刘绍棠反戈一击:照此说来,你们喝了牛奶,就会变成牛了尡吃牛肉不会长牛肉,吃鸡蛋不会下鸡蛋。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不事例往往能引出大道理。
再比如:有则材料说,一位市长一直把造诣读成zaozhi。
后来还是一个中学生给他指了出来。
就此事,有文分析:为什么一位市长将一个字错念了许多年,同僚、下属里头,竟没有肯为市长纠正一下,究其原因,都是怕冒犯市长,没勇气站出来。
推而广之,纠正市长的其他错误提出批评,那该是何等的不易。
猎取新奇,追求细小,是选材产生魅力的途径。
唯其新,才能引人入胜;唯其小,才能小中见大,巧中见新。
而要选出这种新、小的题材,一是靠平时留心,注意报刊上的最新报导,最新成果,新奇事件;二是靠临场筛选,即把通过联想来的材料加以比较分析,从比较中找出最切题意,最合时代精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而且自己最熟悉,别人可能考虑不到的材料。
只有如此,才能写出内容新鲜的,收到理想的效果。
有些考生作文时老在旧的材料上兜圈子,某些材料老子用了儿子用,张三用了李四用,涛声依旧,让人兴味索然。
成金材收光聚焦,点
这是指将所有材料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凝炼成一个鲜明的观点或发人深省的问题,进而深化全文的意旨,使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一篇如仅仅局限于某一事物或某几个材料的界定之内,就象课堂上端坐的小学生,那表达效果一定不好,相反,如果考生能够将的材料聚焦在一个深刻的道理上,就会平添深遂的内涵,使阅卷人折服。
1992年高考中的记叙文,有一考生在具体描写了运动鞋看过让人生气的足球赛后,回到他踢碎瓶子的地方,耳闻目睹了‘红雨衣、伞下一对的牢骚话和行为后,亲自打扫完垃圾,他写道:他胜利者般地开怀大笑了,他充满自豪地喊‘中国人‘。
接着,他朝着回家的路走去。
他要回去看那场足球赛的录相,琢磨琢磨中国到底输在哪儿,现在他明白,足球腾飞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一样,要每个中国人尽心尽力!“把一件平凡的材料引向了足球的腾飞,环境的改变,中国人的素质,概括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又如同年的议论文中有一篇《劝君莫作批评家》的,考生在抨击了高跟鞋、以及社会上空头批评家的态度作法后,写道:空谈误国,实干兴帮,劝君莫做‘批评家‘,要脚踏实地去干,以实际行动去改造世界。
这些概括可谓一语中的,使评卷者佩服你的见识非凡。
材料是的血肉。
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有无高的境界至关重要。
要有高的境界,必须收光聚焦。
所谓收光聚焦,即
材料有较高尚的情趣和审美趣味,能给人美的享受。
有的同
学在审题时往往不注意题目中暗含的对这一方面的要求,选材不够认真,的格调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