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二十章

合集下载

中庸3000字论文

中庸3000字论文

中庸3000字论文篇一:中庸论文谈《中庸》中的修身和慎独精神(一)我对于《中庸》的认识中庸相传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谓“子思作中庸”,郑玄《目录》云:“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

”中庸的很多思想可以在《论语》《大学》等中找到影子,例如《中庸》第二十章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对于仁,从孔子的教义中可以感受到其重要性贯穿始终;而《大学》中始终倡导的“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总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方法也在《中庸》中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中庸》中第十三章“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概括起来就是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中庸可以说是先儒思想家学派的传承者。

在阅读《中庸》的三十三章文字时,我对于先儒最经典的教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可谓“温故而知新”。

而这也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中庸的思想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这本由子思对于孔子所倡导的人的基本道德素质的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的阐发著作可以居群经之首,位四书之列?长久以来,我对于中庸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中国人的传统的、保守的、妥协的行事方法,直到我真正拿起《中庸》原文及译著并细细阅读、思考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庸就是中国人处世方法的一种,无过且无不及,不偏而不倚,恰到好处。

中庸比较通用的解释来自子程的一段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代表正确的、真实的、公正的、恰好的,庸意味着共同的、一般的、平常的、普遍的,合起来就是正确之真实,公正之恰当,即关于正确的普遍常识i。

现在国学研究的责任要破除人们心中的偏见,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深理应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研习。

通读《中庸》全篇后,中庸思想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修身和慎独的讲解,因此我想就这个问题展开我的学习。

(二)修身翻开《中庸》,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ii”揭示了中庸之道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性、道、教,言简意赅的说明了中庸的主旨思想就是针对人的自然天性进行自我教育以达完美的人格,起到教育的作用。

第(2)课时《中庸》第二自然段教学

第(2)课时《中庸》第二自然段教学
第(2)课时来自《中庸》二、三、四、五自然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
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 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 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教学内容:《中庸》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教学目标: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 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 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登徒子好色赋》)
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 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 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第三章 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 3 章) 【注释】 (1)鲜:少,不多。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读解】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 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 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讨论:民鲜久矣
2

《中庸》第一章(5篇)

《中庸》第一章(5篇)

《中庸》第一章(5篇)第一篇:《中庸》第一章《中庸》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庸》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第一章内容,进而熟读、背诵本章。

(2)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的意思。

(3)积累文言文的知识,理解第一章的意思,初步了解中庸之道。

2、过程与方法:(1)借助教师给出的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本章节的大概意思。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反复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古文的魅力,从读中进一步释义,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说明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慎其独”,再进一步引申“中”、“和”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精神。

(2)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意思和主题思想。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把握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修养身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师:今学期,我们增添了一门新的学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同学们,你们所了解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呢?生各抒己见。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部国学经典——《中庸》,一起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简介《中庸》,浅知其意1、《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

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国学常识:“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

国学常识:“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

【导语】⾃读书识字时起,⼈皆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怀两端⽽“骑墙”,黄丝对此也从来没有怀疑过。

以⾄于在孔⼦眼⾥只有君⼦才能具备的品德,在我们现代⼈的⼼中⼏乎成了“⼩⼈骑墙”的代名词。

今天⽆忧考就来给⼤家介绍下——国学常识:“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欢迎阅读! 然⽽近⼏年⼤兴国学之风,我为了参与⼀些争论,谈谈⾃⼰的体会,不得不阅读⼀些儒家经典。

待俺看了《中庸》,不由得对此普遍的说法产⽣了⼀些怀疑。

程⼦在《中庸章句》开头说:⼦程⼦⽈:“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法,⼦思恐其久⽽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

其书始⾔⼀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穷,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有得焉,则终⾝⽤之,有不能尽者矣。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概就是中庸⼆字⽐较经典的解释了。

但是,从这⾥俺怎么也难以找出“骑墙”的痕迹来。

所谓“中”,那是很好理解的,关键是那个“庸”,“庸”字⼀破,则“中庸”不难解矣。

骑墙,就是⼼持两端⽽不定的意思,⽽⼈家程⼦却说“不易之谓庸”,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根本道理上坚持不变才能叫做“庸”。

按照他的解释,所谓中庸,就是坚定不移的坚持原则(道),不做丝毫妥协和变更——这哪⾥有⼀点点“⾸尾两端、骑墙观望”的意思啊? 后⼈对“中庸”的误解,并⾮⽆中⽣有,考之《中庸章句》全⽂,孔⼦以及其后来的门徒的⾔论,⼤概就是误解的根源,⽐如孔⼦说道之不⾏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这⾥提出了“过”和“不及”两个概念,是后来成语“过犹不及”的最早来源。

过了不⾏,不及也不⾏,俺就“不如守中”了,守在中间,不偏不倚,不就是有点“骑墙”的嫌疑么?由此产⽣了我的第⼆个怀疑:《中庸》的许多内容多是后⼈乱加的。

按照古⼈记载,今天所说的儒家的“五经”(古代是六经,后来《乐经》失传了),包括《礼记》,在孔⼦之前就存在了,⽽《中庸》原来就是《礼记》中的⼀章,到宋朝,统治者才将它从《礼记》中独⽴出来——也就是说《中庸》在孔⼦之前就存在了。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一)经部选篇1。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2。

《礼记·中庸》选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史部选篇3.《史记·鹖冠子》选段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4.《山海经·南山经》选段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三)子部选篇5。

《孟子·公孙丑下》选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6.《荀子·劝学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国学经典——《大学》分章阅读

国学经典——《大学》分章阅读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 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 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 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四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 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 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 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第八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 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国学经典《中庸》要点知识点

国学经典《中庸》要点知识点

国学经典《中庸》要点知识点《中庸》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是一部论述礼义道德的著作,由孔子的学生曾子整理而成。

本文将介绍《中庸》的要点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经典著作。

1. 《中庸》的概述:《中庸》全文共有三十三章,分为六个部分,主要以探讨中庸之道为主线。

通过讲述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内外修养的统一,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2. 中庸之道:《中庸》提出了“中庸之道”的理念,它强调平衡、中立和适度,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在心性的平和与外在行为的恰当,而不偏激。

中庸之道要求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上都要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过分或偏颇的倾向。

3. 中庸修身篇:《中庸》将修身作为人最基本的要义之一,提出了“君子中庸”和“诚意正心”等观念。

君子中庸是指善于在各种复杂情况下保持中立、自持和适度的高尚品质。

诚意正心强调了诚实守信、正直无私的品德,通过正心来达到修身完善的目的。

4. 中庸齐家篇:《中庸》认为,修身之后还应注意齐家治国,即通过家庭和社会角色的责任来体现中庸之道。

它提出家庭应该是和睦harmonious 和谐的,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兄弟姐妹要有友情,夫妻之间要有爱情。

同时,也强调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

5. 中庸治国篇:《中庸》对于君主和政府的治国思想也提出了要求。

它认为,君主要以身作则,追求正义公正,以身先士卒,用德治国。

同时也要理智 ample and judicious 理智运用权力,不偏不倚,兼顾各方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社会的稳定。

6. 中庸天下篇:《中庸》强调了人与天下的关系。

它认为,人应当尊重天地间的自然规律,顺应天时地利,与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也指出,人在社会中应该遵守世间的规范和秩序,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学习《中庸》,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适度。

这本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希望大家能够多读多悟,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国学经典《中庸》经典50句

国学经典《中庸》经典50句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即保持事物的平衡和谐。

以下是《中庸》中的50句经典语句: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3.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6.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7.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8.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9.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10.君子之道,费而隐。

11.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12.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13.天地之大也,人为贵;人之所行,莫大于孝弟。

1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6.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7.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18.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19.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1.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22.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23.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24.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25.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2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7.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8.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29.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30.君子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31.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32.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33.子曰:“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34.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二十章(1)
为政在人
澧县小渡口镇中心小学 倪幸子
情景激趣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整体感知
《中庸》节选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 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 之等,礼所以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 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 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迁移践行
• 拓展阅读《德仁为政的羊祜》。
• 讨论:你还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贤明的君 主吗?
周武王 :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名叫姬发,他在
位时治国有方,国家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
有贤君
品读感悟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 也者,蒲卢也。
把治理国家比作治理土地;把贤君治 国比作芦苇植于沃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品读感悟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 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贤之等,礼所生也。
修己——遵道——有仁义
品读感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 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 知天。
治理国家: 修身养德、尊贤敬亲、知晓天理
熟读成诵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 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 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 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 天。”
品读感悟
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伟 人,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 说的创始人。在教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被列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品读感悟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 布在方策。”
周文王 :他在位期间勤政爱才,还创周礼。武
则天后来还追尊他为始祖文皇帝,是一代明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