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中庸智慧:允执其中

合集下载

《中庸》赏析(5)执两用中

《中庸》赏析(5)执两用中

《中庸》赏析(5)执两用中《中庸》赏析(5)执两用中各位网友,《中庸》第五章,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在全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我们在上一讲顺便学习了。

今天学习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这里的“知”字,读四声,与智慧的“智”字同意。

“好”字,也读四声,是喜好的意思。

“迩言”就是浅近的话。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

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

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孔子对舜的智慧大加赞赏,是因为舜从不刚愎自用,而是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

他通过向人提出问题,又从那人浅近的话语中考察其善恶,隐恶而扬善,执两而用中。

孔子用隐恶扬善,执两用中来概括舜的大智慧,是非常准确的。

舜能隐人之恶,扬人之善,说明他具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这是一个圣明的国君必备的品德。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无怪乎孔子由衷地感叹道:“其斯以为舜乎!”“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孔子的意思是说,舜之所以为舜,是因为“仁义盛明”这四个字,对于他真是名副其实啊!尧禅让帝位给舜时,传授给他“允执其中”的治国方略,告诫他一定要真诚地把握住中道。

怎样才能把握住“中”呢?这个问题在文献上没有记载,在孔子之前也没有人说得清楚。

按照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说法,这里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允执其中”的“其”字指的是什么。

孔子用“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来称赞舜的大智慧,使我们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这个“其”字,指的就是“两端”,“其中”就是“两端”的“中”,“允执其中”就是说,要确确实实地抓着“两端”的“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

由此可见,舜之所以有大智慧,就是因为他在治理天下、处理问题的时候,坚持了“允执其中”的大政方针,在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两端”的“中”,既能看到“过”的一面,又能看到“不及”的一面,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道公平公正地处理民众的事情。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引言概述:《中庸》是一部古代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华文化之菁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处事智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庸》中吸收智慧,指导自己的处事之道。

一、明辨是非1.1 辨清是非,不被外界干扰:《中庸》强调要辨清是非,不被外界干扰,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

1.2 善于辨别真伪,不受欺骗:在处理事务时,要善于辨别真伪,不受欺骗,保持清醒的头脑。

1.3 不偏不倚,保持中立: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要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偏不倚地处理问题。

二、坚守中道2.1 不偏不倚,避免极端行为:《中庸》提倡坚守中道,避免极端行为,保持平衡和稳定。

2.2 兼容并包,化解矛盾:在处理矛盾和纠纷时,要兼容并包,寻求化解之道,不偏不倚地处理各方利益。

2.3 保持平和心态,不被情绪摆布:在处事过程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情绪摆布,做出理性的决策。

三、谨慎言行3.1 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中庸》强调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3.2 言语谨慎,避免口误:在与他人交流时,要谨慎言辞,避免口误,保持良好的沟通氛围。

3.3 行事谨慎,避免轻率行为:在处理事务时,要谨慎行事,避免轻率行为,保持稳重和谨慎。

四、持之以恒4.1 坚持不懈,不轻言抛却:《中庸》倡导坚持不懈,不轻言抛却,要有毅力和耐心,坚持到底。

4.2 不急不躁,稳步前行: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要急躁,要稳步前行,塌实地努力。

4.3 勇于承担,不逃避责任:在面对难点和挑战时,要勇于承担,不逃避责任,勇敢地面对问题。

五、以德为先5.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强调以德为先,修身齐家,才干治国平天下,提倡德治之道。

5.2 以善待人,以诚相待: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以善待人,以诚相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3 以诚信为本,守信用为荣:在处理事务时,要以诚信为本,守信用为荣,树立良好的声誉。

结语:《中庸》所蕴含的处事智慧,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还可以提升我们的修养和道德水平。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

《中庸》的处事智慧引言概述:《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治家、治国、平天下之宝书”。

它提出了一种处事智慧,即通过中庸之道来处理各种事务。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庸》的处事智慧。

一、明辨是非,守正道1.1 坚守正义:《中庸》强调要明辨是非,坚守正义。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应当遵循正义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做出正确的判断。

1.2 保持中立:《中庸》提倡保持中立的态度。

在处理纷争和争议时,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估各方观点,并寻求中庸之道,以达到和谐的结果。

1.3 正确判断人物:《中庸》告诉我们要正确判断人物的品德和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当善于观察和分析,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确保我们与真正有益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二、适度处理,避免极端2.1 适度的行为:《中庸》强调适度的行为。

我们应当避免过度和不足,而是在各种情况下寻求适度。

只有适度的行为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2.2 和谐的关系:《中庸》提倡和谐的关系。

在家庭、工作和社交中,我们应当避免极端的行为和言辞,而是以和谐为目标,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

2.3 平衡的心态:《中庸》告诉我们要保持平衡的心态。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当保持冷静和理智,以平衡的心态应对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三、尊重他人,注重礼仪3.1 尊重他人:《中庸》强调要尊重他人。

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以和谐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3.2 注重礼仪:《中庸》提倡注重礼仪。

我们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尊重传统礼仪,以文明的行为来塑造和维护社会的和谐。

3.3 善待他人:《中庸》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

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应当以友善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并主动提供帮助。

四、持之以恒,修身养性4.1 持之以恒:《中庸》强调要持之以恒。

无论面对何种情况和困难,我们都应当保持坚持和努力的态度,不轻易放弃,以达到目标。

4.2 修身养性:《中庸》提倡修身养性。

执两用中:中式管理的哲学灵魂

执两用中:中式管理的哲学灵魂

执两用中:中式管理的哲学灵魂曾飞(2006年7月6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十六字心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这“十六字心经”的意思是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动荡不安,道心幽昧难明,只有精诚专一,实实在在地实行中正之道。

其主要含义是:允执其中。

“允执其中”也就是得当地把握住它的中正之道。

而所谓的中正之道也就是“执两用中”的思维方法。

中式管理,其根本,其哲学灵魂,也就在于此:“执两用中”。

执两用中和中庸思想为何“允执其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执两用中”又成为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呢?“允执其中”是变易达到和谐的通路。

要实施执中之道,则要借重于“执两用中”的思维工具。

要使用好执两端而用其中的工具,就需要掌握它的具体的方法。

我们知道,凡事均有两端:或动或静,或刚或柔,或进或退,或扩展或收缩,或变动或稳定,或生产或消费,或阴或阳等等。

要“执两端而用其中”,就先要理解“两”的含义。

庞朴研究员解释说,中国人谈对立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是将它分成两种:一个是“两”,一个是“二”。

“两”本来是古代车上的小部件。

车子前面有根杆,杆上挂下来卡住马脖子上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叫做“两”。

中国哲学里面把互相并列的对立关系归类为“两”。

“两”就是并存,好比“左右”,左边跟右边一样,只是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是并列的关系。

比如企业和客户,就是“两”,是并列关系。

“二”也是指两个东西,但是“二”是有主从关系的。

比如我们说“二把手”,意味着还有“一把手”在上面,“二”所表示的就是一个主从关系。

按照这种说法,朱熹的所谓“理”和“气”就是“二”,理主气从,不是“两”。

而“雌雄”、“男女”、“损益”、“增减”、“进退”才是“两”,并列关系,没有主从关系。

“执两”要注意不把主从关系的“二”混进去当作“两”。

比如企业领导者和下属是“二”,不是“两”,是主从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这样,“执两”是比较简单的,人们并不太难掌握,只要不把“二”误当成“两”就可以了。

中庸的智慧与谋略

中庸的智慧与谋略

中庸的智慧与谋略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由大学和中庸两篇组成,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谋略。

以下是我对中庸的研究心得。

一、中庸的智慧中庸强调“中正”之道,即追求平衡、和谐的境界。

在中庸中,提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内外合一的智慧。

个人修身,首先要保持内心的诚实与真诚,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达到修身的目的。

而修身之后,就可以齐家治国,秉持中庸之道,使家庭和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庸还提到“诚意正心,智慧明辨”,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诚意正心使人保持真诚和正直的品质,而智慧则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中庸的智慧不仅仅是智力的表现,更是一种道德和情感的智慧,要求人们在处理事务时,既要考虑到自身利益,也要兼顾他人的利益,以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二、中庸的谋略中庸中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一种谋略的表现。

知止是指人们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贪婪、不要过分追求,以达到事物的平衡和稳定。

只有知止,才能有定,即有目标和计划。

定下目标后,要能够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去实现目标。

静下心来,才能安心去做事,不受外界干扰。

安心之后,才能深思熟虑,进行谋略的考量。

最后,经过谋略的思考,才能得到成功。

中庸还提到“修己以敬,修身以中”,这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谋略。

修己以敬,是指要懂得尊重他人,以礼待人。

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修身以中,则是指要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只有内心平衡,才能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总结起来,中庸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谋略。

中庸的智慧在于追求平衡、和谐的境界,通过诚意正心和智慧明辨来实现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目标。

儒家形容不偏不倚的句子

儒家形容不偏不倚的句子

儒家形容不偏不倚的句
儒家形容不偏不倚的句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中庸之道:儒家强调中庸之道,即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时,要保持平衡和适中,避免过度偏激或极端。

2.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把握住事情的两个极端,选用其中适中的部分来实践。

儒家强调在做决策时,要平衡考虑各种因素,不要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要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3.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这句话出自《尚书·洪范》,意思是没有偏私和结党,王道就会坦荡荡。

儒家强调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王道政治。

4. 允执其中: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言行公正,不偏不倚。

儒家强调在做事情时,要遵循中庸之道,不要偏激或极端,而是要保持平衡和适中。

5. 中和至善:中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至善则是指最高的道德境界。

儒家强调通过实现中和至善,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6. 庸言庸行: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平凡的言行。

儒家强调做人做事要平易近人,不要过于张扬或极端,而是要以平凡的心态和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7. 乡愿德之贼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做人做事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善和美,而要注重内心的真实和正直。

儒家强调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要成为乡愿式的伪君子。

总之,儒家强调在做事情时不要偏激或极端,而是要保持平衡和适中。

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真实和正直,不要成为乡愿式的伪君子。

这些形容不偏不倚的句子都表达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庸之道。

《论语》《中庸》中“允执其中”思想阅读理解

《论语》《中庸》中“允执其中”思想阅读理解

《论语》《中庸》中“允执其中”思想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3)《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1.回忆书本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为什么“民鲜久矣”?2.《论语》《中庸》都言及“允执其中”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中庸”是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用以指导修身,则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中正,性情和谐不乖戾;用以指导处理事情,则把握宽严适度,做到敲到好处。

)因为当时社会处于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所以说“民鲜久矣”。

2.“允执其中”即实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执两用中的原则要求主事者要多听听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然后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健的主张加以实行。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回忆书本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为什么‘民鲜久矣’”,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段概括文段大意的能力。

首先理解何为“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不偏于一边的叫做中,永远不变的叫做庸。

中是天下的正道。

庸是天下的定理”,然后分析“中庸”称为“至德”的原因或依据。

对于儒家哲学来说,中庸之道是世界观、人身观、方法论的三位一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都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由这些内容可知,“中庸”之所以是“至德”是因为“中庸”是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对于第二个问题,首先要理解“民鲜久矣”,这句话是说“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因为当时社会处于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故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长时间了。

“允执其中”原文及解释

“允执其中”原文及解释

“允执其中”原文及解释
名句:允执其中。

摘自:《论语·尧曰篇》
解释:真诚地保持中庸之道。

尧曰篇原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中庸智慧: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

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一旦得中,即“致和”,或称“致中和”,与上文借无线电学名词用的“调谐”同义;这里的“和”,亦即“和谐”或称“和合”。

“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论语·雍也》乃有高度评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先秦时代,许多学派都研究过事物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的关系。

其中道家认为祸福、正奇、善妖等对立面之间可以反覆无条件转化,颂扬弱胜强的转化,但不明确变化的目的性;法家则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小。

儒家观念与他们不同,以实现调谐为变革的目的,也以调谐为变革的高明手段。

“允执其中”就是调谐观念在方法论范畴的表述方式,也是中庸思想的高度概括,贯彻於儒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在鲁桓公之庙,看到欹器,有感而发的故事。

夫子问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满则覆。

”於是让弟子注水试验,可见“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

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
如前所述,作为“调谐”的“和”,是包括人际、人与自然,人自身生理和
性灵,以及万物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的优化相处原则;仁学讲求的中庸之道,追求的主要是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调谐。

尚“中”致“和”,做人要中,处世要中,思虑要中,审事要中,惟中是求,惟中是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