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中庸》

合集下载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注释一中和是天下的根本(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1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中庸(原文+译文+解读)》

《中庸(原文+译文+解读)》

《中庸(原文+译文+解读)》《中庸》解读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博学多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儒学著述中的四篇经典之作《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成册,取名《四书》。

自那时起,《四书》即成为历代钦定教材,延续近千年,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即子思,儒家称之为述圣。

《中庸》作为《四书》中的一篇,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朱熹对《中庸》推崇备致,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的经典;朱熹的老师程颢、程颐认为,《中庸》阐述的道理,适用于万事,善学者“终身用之不能尽”。

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如果悉心品味《中庸》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它集成了儒家观察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凝结着儒学的思想精华,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百科全书。

现在,我们来解读《中庸》。

为方便阅读和理解,我把《中庸》全文划分为二十五个段落,每个段落分别列出原文、译文和解读三个部分。

(一)【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凡大自然赋予人和世界万物的,称之为本性。

遵循事物的本性,各自行走大自然给定的道路,就是道。

学习和认识这个道,就是教。

道既然是反映事物本性的,就片刻不能离开;能离开的就不是道。

【解读】此处提出性、道、教的概念,阐述了守道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赋予的,也就是说不是人的想象和意志的产物;人认识事物,要遵循其本性,不能违反事物内在的规律。

毫无疑问,作者是把物质和大自然作为认识本源的。

这是唯物论的观点。

(二)【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1【译文】由于上述原因,品德高尚的人,非常谨慎和敬畏地对待他未能看到、听到东西,不能因为处在隐蔽和微妙的环境里就失去理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会谨慎处事。

【解读】这里提出“慎独”的思想,要求人们在无人知晓的环境里,谨慎处事,恪守其道,不乱心志。

《中庸》全文

《中庸》全文

《中庸》全文【第01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以上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源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02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03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04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第05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06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第07章】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08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09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10章】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11章】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庸》原就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它也就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下面我整理的中庸原文及译文,欢迎来参考!《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就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就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就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就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就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就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就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就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就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就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就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就是偶然的。

中庸作为一种深遂的思想,有着它普遍而独特的现实意义,甚至就是指导意义。

(完整版)中庸全文及译文

(完整版)中庸全文及译文

(完整版)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子思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

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 “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

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参考

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参考

让知识带有温度。

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参考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高校》《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假如喜爱可以共享给身边的伴侣喔!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1)。

夫妇(2)之愚,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5)。

”言其上下察也(6)。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7),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儒家经典《中庸》译文【解释】(1)费:广阔。

隐:精微。

(2)夫妇:匹夫匹妇,指一般男女。

(3)与:动词,参加。

(4)破:分开。

(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

鸢,老鹰。

戾,到达。

(6)察:昭著,明显。

(7)造端:开头。

【译文】君子的道广阔而又精微。

一般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晰的地方,一般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意的地方。

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

《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动深水。

”这是说上下分明。

君子的道,开头于一般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儒家经典《中庸》解读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第一章“道也者,不行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阐发,以下八章(13一20)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绽开的。

正由于道不行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当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应当“放之四海而皆准”,连匹夫匹妇,一般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

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一般性地实践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

《中庸》全文

《中庸》全文

《中庸》全文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既实而无虚,人亦须至诚无伪,方可行天道。
THANKS
谢谢大家!
五、第一章:天命
【译文】 上 天 赋 予 人 的 自 然 禀 赋 叫 做 本 性 , 遵 循 本 性 来 为 人 处 事 就 叫 做 “道”。按照“道”的原则来修身养性,使一切事物符合正道,这就是圣人的教 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能称之为正道了。 品德高尚的君子在没有人看得到的地方也是谨小慎微,在没有人听得见的地方也 心存戒惧。最隐蔽暗藏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地方,越是细微之处就越是 明显。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会更加小心谨慎。喜怒哀乐的 情绪还没有表露的时候,心中平静无所偏倚,这称之为“中”;如果这些情绪表 现出来的时候都符合礼度,没有过分,那就叫做“和”。“中”是世间人人都有 的本性,而“和”是天下人共同遵循的原则。若是将这个道理推而广之,达到 “中和”的完善境界,那么天地便各安其所,世间的万事万物就自如地生长繁育。
的荆州茂才王密点夜击晚此泉处拜添见加,详想细送说他明十文斤本黄金,杨震
拒绝了。王密说点:击“此暮处夜添无加知详。细”说杨明震文义本正词严: “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而返。点同击是此暮处夜添无加人详时细,说同明样文面本对十斤黄金,
杨震慎独自律,点不击为此金处钱添所加动详,细从说而明留文下本千古美谈。
六、人之初,性本善(一)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舜、大禹、点彭击祖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六、人之初,性本善(二)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综合来看:《中庸》应主要为子思所作,只是后来 掺入了秦人文字,可能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整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中庸》
《中庸》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它同《易经》 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源,而子宋代以后, 《中庸》则成为儒者研读的重点。 朱熹:“忧深言切,虑远说详”
程颐:《中庸》是“孔子传授心法”的著作,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是经 世实用的学问。
行业PPT模板:www.1p pt.co m/ hang ye /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www.1p pt.co m/ 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www.1ppt.c om/excel/ PPT课件下载:www.1p pt.co m/ kejian/ 试卷下载:www.1ppt.c om/shiti /
四、中庸之道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易经:言无欺骗诈伪,行不越轨盲动,人之言 行合于正理,也就是合于天道规律。
我认为,简单说就是明上下之别,尊卑之义,高 下之等,美恶之分。动止周旋都要合礼(理)。
五、第一章:天命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 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 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 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八、工作之中庸之道
不惟上,不惟下,直在中间
不因为上级的权威而迷信 不因为下面众人的意见而妥协,根据事实情况公平正直的处理事情。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易细牙说明、文卫本开方、竖刁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七、慎独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 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
一、《四书》、《五经》
四书: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二、《中庸》作者
争议:
• 第二十八章“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之孙名叫孔伋, 字子思 司马迁:子思作《中庸》。
国学经典
《中庸》
PPT模板下载:www.1p pt.co m/ moban / 节日PPT模板:www.1p pt.co m/ jieri/ PPT背景图片:www.1p pt.co m/ beijing / 优秀PPT下载:www.1p pt.co m/ 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www. 1ppt.co m/zilia o/ 范文下载:www. 1ppt.co m/fan wen/ 教案下载:www. 1ppt.co m/jiao 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