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二十章(2)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二十章

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二十章
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二十章(1)
为政在人
澧县小渡口镇中心小学 倪幸子
情景激趣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整体感知
《中庸》节选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 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 之等,礼所以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 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 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迁移践行
• 拓展阅读《德仁为政的羊祜》。
• 讨论:你还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贤明的君 主吗?
周武王 :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名叫姬发,他在
位时治国有方,国家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
有贤君
品读感悟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 也者,蒲卢也。
把治理国家比作治理土地;把贤君治 国比作芦苇植于沃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品读感悟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 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贤之等,礼所生也。
修己——遵道——有仁义
品读感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 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 知天。
治理国家: 修身养德、尊贤敬亲、知晓天理
熟读成诵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 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 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 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 天。”
品读感悟

《中庸》(1-20章)白话版

《中庸》(1-20章)白话版

《中庸》白话版【提要】《中庸》一书,原为《小戴 .礼记》中的一篇,为曾子的学生子思(孔子的孙子)所作。

宋朝学者朱熹将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并成四书。

朱熹解释中庸说:中,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天下正道;庸,就是永远不变更,坚持信守的定理。

他认为,中庸是儒家学者进行自我修养的基本课程。

中庸一书首先从进行自我道德修养谈起,中间广泛地谈到世上万事万物演化的道理,最后又归结到自我修养上来。

它反复、深入地阐扬了儒家学派的修身观点 。

程颐 先生说: 不执意偏向就叫做中,不更改常理就叫做庸; 中的意思,就是天下的正确道理,庸的意思,就是天下的固定原理 。

这本《中庸》是孔子传授后人的思想方法,子思恐怕它相传久远而出现差错,所以整理成这本书,并用来传授给孟子。

这本书开始从一个道理讲起,中间分散讲述各种事情,结尾又回来综合成一个道理。

这个道理放开就可以充满整个世界,收起来就可以深藏到微小的心中。

它的内涵无穷无尽,但都是由实在的学问组成。

善于读书的人只要认真反复地研究是可以有很多收获的,那一生一世运用它,将受益无穷 。

上天所赋予人的一切就 叫做本性 ,依照自己本性去做这就叫做 正道,理解并发扬正道就 叫做教化 。

道,是一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随意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

因此君子特别要注意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检点自己,特别要注意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也怀着警惧之心。

世上没有什么事不能被发现、没有什么地方不能被公开,所以君子对自己单独处事时特别慎重。

心中的喜、怒、哀、乐在没有表现出来时,可以称作中;发出来而又都符合礼仪分寸,这就叫做和。

中这个东西,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这个东西,是天下的共通大道。

如果能够做到中与和,天地的位置就端正不偏了,世上万物就发育生长了。

以上是第一章,这是子思根据孔子的意思所创立的理论。

它首先阐明道的本源是出于天意而不能够改变的,它的实质本体存在在人的身上却又不可以分离,其次说明“存心、养性、自省、明察”的主要意义,最后谈到圣贤人物的精神感应和功用变化的最高境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处、解释及赏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处、解释及赏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自:《中庸·第二十章》解释: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第二十章原文: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

尊贤,则不惑。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敬大臣,则不眩。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

来百工,则财用足。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中庸》:第二十章原文翻译

《中庸》:第二十章原文翻译

《中庸》:第二十章原文翻译【中庸:第二十章】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能够不修身。

思修身,不能够不事亲。

思事亲,不能够不知人。

思知人,不能够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

尊贤,则不惑。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敬大臣,则不眩。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

来百工,则财用足。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语音版《中庸》赏析(2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语音版《中庸》赏析(2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语音版《中庸》赏析(2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赏析(2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各位网友,上一章“哀公问政”,是《中庸》第二部分的最后一章,指出“诚”是贯通天人的大道。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十一章,承接上章关于“诚”的论述而立言,由此开始了《中庸》第三部分。

这部分从本章至三十三章,共十二章,专论“诚”。

本章是中心论点,以下各章,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本章的引申和发挥。

本章只有短短两句话:“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意思是说:“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而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

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这里的“自”字,指从哪里,由哪里。

“明”字,指明白。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认为人性来自于上天的赋予,而真诚乃是“天之道”。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明”的过程,或者说,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人性的发展、健全、完善过程,就叫做“自诚明,谓之性”。

这个过程也就是“率性之谓道”;《中庸》又说:“修道之谓教”,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能够坚持这样做的人,就是“诚之者”,也就是努力实践真诚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明”的过程,就叫做“自明诚,谓之教”。

自“诚”而明与自“明”而诚,不是两个过程,而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无论是天性使之真诚,还是后天人为的教育使之真诚,只要做到了真诚,二者也就合一了。

所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又一种表达。

本章告诉我们,明道向善是不问先天、后天的。

孟子说得好,“人皆可以为尧舜。

”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择善而固执之”,按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要求,发扬“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顽强进取精神,就一定可以达到“真诚”的境界,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附:【原文】“自(自:从,由)诚明(明:明白),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则:即,就)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 第二十章(二)

中庸 第二十章(二)

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 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 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 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 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 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 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 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 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 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 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 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 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 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 理天下和国家了。”
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 勇。知斯三者,则知所 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 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 国家矣。”
02
翻译文章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文章
1.达道:普遍的伦理道德 2.昆弟:兄弟 3.达德:天下共同的道德 4.或:有的人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 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 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 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 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 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 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
“三美德”即智慧、仁爱、 勇敢,是天下通行的品德, 是用来调节上下(即君臣)、 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 间的关系的。 在现今社会,如果人人都遵 守社会秩序,发展美好德行, 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
04
巩固总结
本篇与第一篇是紧密相连 的,体会儒家所提倡的 “五达道、三美德”,懂 得“修身、治国”的关系, 延伸至自己,得到适用于 当今社会的方法论。
03
理解文章
2.)
3.如何能达到三美德?
好学近乎知 知耻近乎勇 力行近乎仁
4.本篇与为政之道有何关系? 三美德→修身→治人→治国

中庸 全文及翻译

中庸 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之樊仲川亿创作【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成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译文】人的自然天赋叫做“性”,顺着赋性行事叫做“道”,依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成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示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示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赋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原文及译文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2章)【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庸》原文及译文3:最高的道德尺度【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成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克不及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克不及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克不及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中庸》是一篇哲学思想及为个人修养奠定基础的文化经典,它是作者思想的集大成者。

《中庸》的意思是“中正平和之道”,它的价值是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它,从而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本文将介绍《中庸》的全文及翻译。

《中庸》始终围绕“中”这个概念展开,表示中庸之道是一种遵循中间道路的修养方式。

它主张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事物都体现在中庸之道中,由此达到修身养性、立身行事的目的。

《中庸》共有20章,每章均阐述了中庸之道的不同方面。

以下是《中庸》的全文及翻译:第一章道之所以为道,德之所以为德,是因为有中庸之道,可以尽人事、知天命。

此谓中庸之大至也。

The reason why the Tao is a Tao and the virtue is a virtue, is because there is the middle way, which can fulfill man's duty and know heaven's decree. This is called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the middle way.第二章中庸之道,皆由于诚。

是故诚则正,正则中,中则得众。

The way is all from sincerity. Hence the person who is sincere is the one who is correct, and the person who is correct is in the middle, and the person who is in the middle gets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第三章心平而已,事归而宁,则志坚而不移,依此谓之诚,与恒同。

With a calm mind and a peaceful state of affairs, the will is firm and unmovable. This is called sincerity, which is the same as constancy.第四章恕乃为德之核心所在也,不傲不谄,不见可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感悟
自由朗读第一部分,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 并思考: (1)达道五途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哪五途? (2)要如何实行这五途?
品读感悟
达道五途:天下古今共同的大道有 五条。 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 朋友之间的交往。
实行方法: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德行。
品读感悟
读读第二部分孔子所说的话,讨论交流: 我们每一个人该如何去接近或达成这三种
德行呢? 热爱学习,努力实行,知道羞耻
修养自己,管理他人,治理天下和国家
熟读成诵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 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 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 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 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 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迁移践行
• 你在日常生活中在修养自己,管理他人方面做 得如何?以后打算怎么做?
• 拓展阅读《卧薪尝胆》。
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二十章(2)
达道五途
澧县小渡口镇中心小学 倪幸子
故事激趣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
知耻近乎勇
整体感知
(1)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 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 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 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 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2)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 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