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中庸》默写题
国学知识试题库3篇

国学知识试题库国学知识试题库精选3篇(一)国学知识试题库一、经典文化知识1. 《论语》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言论和言论录?2. 《易经》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3. “中庸之道”出自哪位思想家的著作?4. “天人合一”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5. “性善论”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二、古代文人知识1.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是哪位文人的作品?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哪位文人的名句?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是哪位文人的作品?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是哪位文人的诗句?5.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是哪位文人的作品?三、传统艺术知识1. 中国传统四艺分别是?2. 京剧是哪个民族的传统戏曲?3. 刺绣是哪个省份的传统手工艺?4.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5. 国画的四君子指的是?四、历史人物知识1. 古代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是谁?2. 《史记》是哪位历史学家的著作?3. “策马趋前,骑射由容”形容的是哪位古代将领?4. “东汉开国皇帝”是指哪位历史人物?5. 古代的圣贤孔子是哪个时期的人物?五、古代科技知识1. 古代称为“天街”的是什么?2. 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指南针b. 造纸术c. 火药d. 天平3.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起点是哪个城市?4. “造纸术”的发明者是哪位古代科学家?5. 古代中国所使用的日晷是利用什么原理来测定时间的?六、古代地理知识1. 中国的四大名山是哪四座山?2. 洞庭湖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3. 我国唯一的咸水湖是?4. 黄河的发源地在哪个省份?5. 长江是中国的第几大河流?七、中国传统节日知识1. 春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2. 端午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3. 中秋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4. 元宵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5. 清明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八、古代文化遗产知识1. 长城是我国哪个皇帝修建的?2. 故宫位于我国的哪个城市?3. 兵马俑位于我国的哪个省份?4.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中的哪一座山?5. 九寨沟位于我国的哪个省份?以上是一些关于国学知识的试题,答案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验证。
国学经典《中庸》默写题

《中庸》《大学》必背名句(中华书局,王国轩译注)1、天命之谓性,,。
——《中庸》第一章【解析】: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第一章3、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解析】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第一章【解析】:5、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中庸》第二章6、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第四章【解析】:7、,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中庸》第十一章8、,;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第十二章9、子曰:道不远人。
,。
——《中庸》第十三章10、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中庸》第十三章【解析】11、忠恕违道不远,,。
——《中庸》第十三章12、在上位,不陵下;,。
——《中庸》第十四章13、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第十四章【解析】14、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
——《中庸》第十四章【解析】15、,小人行险以侥幸。
——《中庸》第十四章【解析】16、君子之道,,。
——《中庸》第十五章17、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寿。
——《中庸》第十七章【解析】19、夫孝者:,。
——《中庸》第十九章【解析】20、,,孝之至也。
——《中庸第十九章》【解析】21、,。
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中庸第十九章》22、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中庸第二十章》23、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第二十章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中庸》第二十章【解析】25、诚者,天之道也;,。
——《中庸》第二十章【解析】27、,,知耻近乎勇乎。
——《中庸》第二十章【解析】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第二十二章【解析】29、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第二十一章【解析】32、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中庸》第二十七章33、温故而知新,。
2024春期国开河南电大本科《国学经典选读》无纸化考试(作业练习1)试题及答案

国开河南电大本科《国学经典选读》无纸化考试作业练习1 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4年5月,适用于2024春季学期国开河南电大本科学员一平台网上无纸化考试。
作业练习1 试题及答案1.南宋时,王阳明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3.孙子,名武。
后世尊称他为〃兵圣〃,东方兵学的鼻祖。
B.错误4.仁的核心是爰人。
A∙画B错误5.人与人交往时,对于那些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人,人们往往对他避而远之。
B.6."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句话的意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每个人都可以做君主(或管理者)。
A.正确Bl7.韩非子认为,子女赡养父母是最高境界的孝。
A.正确B座8.《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
A.∣IE¾⅜∣B错误9.老子主张“无为而治"A.|lE确IB错误10.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指的是:(ABCD随机变化!!)。
A%专不习乎?I1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I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关于"受口细叶谁裁出,三月营风似剪刀〃说法正确的有(ABCD随机变化!!)?B特写于春国C诗所咏的对象是春季常见的一种错而D.,二句综合运用了拟人与比喻的嘉12.何为“知天命"(ABCD随机变化!!)?A.忸悟到自己负有使制B陵设法完成使命IC.天命难测,要去探索D.命数已定,无需奋斗13.关于“西湖”说法正确的有(ABCD随机变化!!)?A.王维写过它附近的鸟B.帧万里写过此处的麟 __________C.苏轼把它比喻成古代的大美火口恤永说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14.下列史书属于纪传体的是(ABCD随机变化!!)。
A.]《后汉书》IB.|《梁书》ICD!)成为后代15.对人本身的尊重是孔子思想的着眼点。
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实践,使(ABCD随机变化!士人的共同认知。
中庸默写单教师版

中庸默写单教师版
《中庸》l理解性默写
1.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的“中”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
而“和”则是这样一种状态:发而皆中节。
2.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如果达到了“中和”的境地,这个世界将会是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博学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4.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审问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5.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6.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7.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是()。
A. 仁B. 礼C. 中庸D. 道答案:C2. 《中庸》的作者是()。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子思答案:D3. 《中庸》中提到的“中”指的是()。
A. 中间B. 平衡C. 适度D. 中心答案:C4. 《中庸》中提到的“庸”指的是()。
A. 庸俗B. 常道C. 平庸D. 庸人答案:B5. 《中庸》认为,人应该追求的境界是()。
A. 至善B. 至美C. 至真D. 至圣答案:A二、多选题1. 《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包括()。
A. 君臣有义B. 父子有亲C. 夫妇有别D. 兄弟有序E. 朋友有信答案:ABCDE2. 《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包括()。
A. 知B. 仁C. 勇D. 礼E. 智答案:ABC3. 《中庸》中提到的“九经”包括()。
A. 修身B. 尊贤C. 亲亲D. 敬大臣E. 体群臣答案:ABCDE三、判断题1. 《中庸》认为,中庸之道是天下的常道。
()答案:正确2. 《中庸》主张人应该追求极端的完美。
()答案:错误3. 《中庸》认为,人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庸。
()答案:错误4. 《中庸》提倡的是一种折中主义。
()答案:错误5. 《中庸》认为,中庸之道是难以达到的。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中庸》中“中庸”的含义。
答案:《中庸》中的“中庸”指的是一种不偏不倚、适度适中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在处理事物时,既要避免过分,也要避免不足,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2. 《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具体指什么?答案:《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指的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这五达道涵盖了社会关系中的五个基本方面,强调在这些关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3. 《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具体指什么?答案:《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指的是知、仁、勇。
这三种德行是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知即智慧,仁即仁爱,勇即勇敢。
中庸试题及答案

中庸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答案:B2. 《中庸》一书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3.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追求的境界是什么?A. 物质享受B. 精神满足C. 道德修养D. 权力地位答案:C二、填空题1.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不偏不倚”的________。
答案:中和之道2. 《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中”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内心的平和3.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在________中寻求平衡。
答案:情与理三、简答题1. 简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答案: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体现在追求和谐社会、平衡发展、个人修养等方面。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之道提倡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在社会治理中,强调公平正义、和谐共处;在个人修养上,倡导内心平和、道德自律。
2. 根据《中庸》,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答案:《中庸》中提到“知行合一”,意味着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个人不仅要有正确的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实现道德修养和个人成长。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庸之道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答案:中庸之道对个人修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平衡,避免极端情绪的影响;其次,它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再次,它倡导中和之道,即在情与理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和谐的生活方式;最后,它提倡知行合一,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庸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B2.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仁B. 义C. 礼D. 中和答案:D3. 中庸认为哪种品质是人的最高境界?A. 勇敢B. 智慧C. 仁爱D. 节制答案:C4. 中庸提倡的“中”指的是什么?A. 中间B. 平衡C. 极端D. 偏颇答案:B5. 中庸中“不偏不倚”的意思是?A. 极端B. 平衡C. 偏颇D. 无动于衷答案:B二、填空题6. 中庸主张“________”,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答案:中庸之道7. 中庸认为,人应该追求“________”,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答案:中和8. “________”是中庸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
答案:天人合一9. 中庸提倡在处理事情时,要“________”,即不急不躁,恰到好处。
答案:从容中道10. 中庸强调,人应该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找到平衡。
答案:刚强柔弱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庸的“三纲领”是什么?答案:中庸的“三纲领”指的是“中和”、“诚敬”和“明德”。
其中,“中和”是指在各种事物和行为中寻求平衡和谐;“诚敬”是指对待事物和他人要有真诚和尊重的态度;“明德”则是指明确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12. 中庸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答案:中庸认为“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和谐关系。
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其意义。
答案: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提倡的平衡和谐的理念可以指导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其次,中庸的“诚敬”精神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再次,中庸的“明德”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庸思想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性、平和的生活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高中新课标推荐背诵72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中庸》节选

04、《中庸》①节选《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dǔ)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①《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1.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的“中”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和”则是这样一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如果达到了“中和”的境地,这个世界将会是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博学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审问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明辨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大学》必背名句(中华书局,王国轩译注)
1、天命之谓性,,。
——《中庸》第一章
【解析】: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第一章
3、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解析】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第一章
【解析】:
5、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中庸》第二章
6、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第四章
【解析】:
7、,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中庸》第十一章
8、,;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第十二章
9、子曰:道不远人。
,。
——《中庸》第十三章
10、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中庸》第十三章
【解析】
11、忠恕违道不远,,。
——《中庸》第十三章
12、在上位,不陵下;,。
——《中庸》第十四章
13、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4、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
——《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5、,小人行险以侥幸。
——《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6、君子之道,,。
——《中庸》第十五章
17、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寿。
——《中庸》第十七章
【解析】
19、夫孝者:,。
——《中庸》第十九章
【解析】
20、,,孝之至也。
——《中庸第十九章》
【解析】
21、,。
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中庸第十九章》
22、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中庸第二十章》
23、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第二十章
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5、诚者,天之道也;,。
——《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7、,,知耻近乎勇乎。
——《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第二十二章
【解析】
29、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第二十一章
【解析】
32、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中庸》第二十七章
33、温故而知新,。
——《中庸》第二十七章
34、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中庸》第二十七章
35、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中庸》第二十九章
36、,;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中庸》第三十三章
37、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中庸》第三十三章
【解析】
3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大学》第一章
【解析】
39、,。
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第一章
40、,。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第一章
4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大学》第一章
4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第一章
【解析】
4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
——《大学》第一章
4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wù恶è臭,如好hào好hǎo 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第七章
【解析】
45、,,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第七章
46、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
——《大学》第八章
47、,;一家让,一国兴让;,。
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
——《大学》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