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中庸》六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中庸》全面解析

《中庸》全面解析

《中庸》全面解析(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摘要:作品:《中庸》简介《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作品:《中庸》简介《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它主要阐述儒家的道、诚和中庸的观念,描绘儒家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

它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二十章·节选):凡事豫则立①,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③,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④,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六年级语文下册国学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国学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国学知识点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了许多国学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

在六年级语文下册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国学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书籍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被誉为儒家经典。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儒家思想、道德伦理等内容。

2. 《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

其中记载了许多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言论。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圣贤的思想和品行,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启发。

3. 《孟子》《孟子》是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的思想和行为。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

通过学习《孟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人性、教育和社会道德的重要理念。

4.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

这些诗歌既有歌颂爱情的,也有道德劝导的,还有记录战争、社会现象的等等。

通过学习《诗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真情流露和智慧抒发。

5. 《尚书》《尚书》是一本记载了西周早期至春秋时期的历史典籍。

它不仅记载了许多古代史实,还包括了一些君主的治国思想和政策。

通过学习《尚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6. 《礼记》《礼记》是记载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包括了各种仪式、礼节和习俗,是了解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参考。

通过学习《礼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礼仪的重视以及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7. 《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卜筮经典。

它主要通过八卦的变化来预测吉凶祸福等事物。

通过学习《周易》,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对命运和天人合一的思考。

在六年级语文下册学习国学知识点,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周氏《中庸》全文注音注解

周氏《中庸》全文注音注解

周氏中庸全文注音注解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2)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5)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5)圣人的伟大之处 (6)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7)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9)什么是真正的强 (11)最高的道德标准 (12)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13)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14)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15)天生我材必有用 (16)诚则明,明则诚 (18)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18)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20)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20)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1)谁能食而知其味 (22)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22)从一个方面下功夫 (24)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25)无所不在的道 (25)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26)君子之道费而隐 (32)聪明反被聪明误 (33)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34)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36)至诚可参天地 (38)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拼音版

《中庸》拼音版

《中庸》全篇天tiān命mìng之zhī谓wèi性xìng;率lǜ性xìng之zhī谓wèi道dào;修xiū道dào之zhī谓wèi教jiào。

道dào也yě者zhě不bù可kě须xū臾yú离lí也yě;可kě离lí,非fēi道dào也yě。

是shì故gù君jūn子zǐ戒jiè慎shèn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睹dǔ,恐kǒng惧jù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闻wén。

莫mò见jiàn乎hū隐yǐn,莫mò显xiǎn乎hū微wēi。

故gù君jūn子zǐ慎shèn其qí独dú也yě。

喜xǐ、怒nù、哀āi、乐lè之zhī未wèi发fā,谓wèi之zhī中zhōng。

发fā而ér皆jiē中zhōng节jié,谓wèi之zhī和hé。

中zhōng也yě者zhě,天tiān下xià之zhī大dà本běn也yě。

和hé也yě者zhě,天tiān下xià之zhī达dá道dào也yě。

致zhì中zhōng和hé,天tiān地dì位wèi焉yān,万wàn物wù育yù焉yān。

右yòu第dì一yī章zhāng,子zǐ思sī述shù所suǒ传chuán之zhī意yì,以yǐ立lì言yán。

首shǒu 明míng道dào之zhī本běn原yuán出chū于yú天tiān,而ér不bù可kě易yì;其qí实shí体tǐ备bèi于yú己jǐ,而ér不bù可kě离lí。

《中庸》注音版课件

《中庸》注音版课件

勤学修行
中庸倡导个人能够掌握自己的生 活,与周围环境和他人和谐共处, 实现自由和谐的境界。
中庸强调修道和谦虚,促进个人 的自我提升,勤学修行也是活出 中庸的人生精髓。
良好亲情
中庸认为良好亲情是人生的重要 支撑和源动力,有助于实现个人 成长和社会和谐。
中庸与国学教育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以理化建立 天地之两端,注重以文化的形 式体证"道义一体"。
• “传统是文化根基,是 植根于自然和历史基础 上的文化根基。”
• “咏史之家必道德并举, 治家之有方必德器合一。 是为了解传统之道,修 身养性之中庸之道也。”
• “有教无类,有教必有 方,有教育方案这是教 育的不二法门。”
教育和传播
中庸的传播和教育对于国学的 前进有着重大意义。中庸的教 育也是东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 式。
2
领袖素质
中庸思想也可以帮助人们成为真正的领袖,具有这些质量——平衡、公正、有视 野。
3
科技与法律
中庸思想可以被运用到很多领域,例如:科技、法律等,都需要在道德和负责任 的前提下做出更为合理和负责任的决定。
中庸的儒学传承和发展
儒学传承
作为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地位。
人性教育
中庸与伦理、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关系
伦理
中庸关注个人的行为和内心, 是道德,社会行为和习俗的重 要指南。
• “天生万物,有德有仁。”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之者不同乎乐之者。”
政治
经济
中央是指领导身份,而庸则代 表了稳定、和谐和公正等。从 这个角度上看,中庸同样可以 被运用到政治领域。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国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国学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三字经》选读1. 学习《三字经》中的名句,理解其含义。

2. 分析《三字经》的语言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第二课时:《弟子规》选读2. 讨论《弟子规》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学会做人原则。

第三课时:《论语》选读1. 学习《论语》中的名言警句,领悟人生哲理。

2. 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第四课时:《大学》选读1. 学习《大学》中的八目,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讨论如何将《大学》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五课时:《中庸》选读1. 学习《中庸》中的思想,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学基本概念,阐述经典文本的含义和价值。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中的名句。

2. 学生能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含义,掌握其中的思想精髓。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2. 参考书目:《国学经典汇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等。

3. 网络资源:国学网站、经典文献数据库等。

六、教学计划第一周:学习《三字经》选读,理解名句含义,体会韵律美。

第三周:学习《论语》选读,领悟人生哲理,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第四周:学习《大学》选读,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周:学习《中庸》选读,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探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七、教学活动1. 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堂,让学生有固定的学习时间。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学经典《中庸》经典50句

国学经典《中庸》经典50句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即保持事物的平衡和谐。

以下是《中庸》中的50句经典语句: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3.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6.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7.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8.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9.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10.君子之道,费而隐。

11.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12.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13.天地之大也,人为贵;人之所行,莫大于孝弟。

1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6.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7.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18.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19.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1.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22.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23.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24.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25.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2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7.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8.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29.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30.君子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31.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32.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33.子曰:“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34.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中庸》六年级下册
《为政在人》教学设计
澧县小渡口镇中心小学倪幸子
【教学内容及分析】
《中庸》第二十章(1)
《为政在人》选自《中庸》,《中庸》记载了儒家思想的各方面精华。

而《为政在人》则来自第二十章的部分,这部分主要通过孔子回答鲁哀公问政的话语,来展示明君的标准。

虽然是针对封建君王所提的建议,但其中的道理对于当下仍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了解修身、尊贤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文言文的语感和韵味,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2.反复诵读中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文意。

3.学习本章,感受孔子的智慧与治国之理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读准字音,疏通大意。

难点:从文章中获得启发,联想自身。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答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情景激趣
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看过古装剧啊?
生:看过。

师:古装剧里有很多皇帝都是叱咤风云,权利巨大。

你们羡慕吗?
生:羡慕。

师:今天,老师让大家也做一次君王。

但是同学们只看到了君王自由的一面,我们要知道权利越大,责任越大。

今天老师要好好考一下我们的“君王”,面对一个国家你如何治理呢?
生自由发言,纷纷表达看法。

师:刚刚有同学说要致富,有的同学说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其实我这里有一计更妙,你们想听吗?(出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大家想知道什么意思吗?老师卖个关子,我们一起先去瞧瞧出自这句话的春秋时期吧!(板书:为政在人)
二、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原文,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师:大家有没有看到标点符号呢,这些标点符号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也是朗读时停顿的标志。

现在,大家注意标点符号,来试着有节奏地齐读一遍吧!
4.学生齐声朗读。

5.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6.师:现在是大家个人展示的时间,哪位同学能主动举手让我们听听你的朗读呢?指名读。

7.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三、悟——品读感悟
1.师:其实刚才那句话是孔子回答鲁哀公的问题而作出的回答。

孔子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的伟人,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在教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创办私学,提出了很多理念,如有教无类,被列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简介孔子)
2.师:鲁哀公大家可能不太熟悉。

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关于鲁哀公的生平资料很少,他出现在史籍里主要是向他人问政的事件,比如我
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

听了老师说的这些介绍后,大家来看第一句话。

(出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3.师:大家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再来看这句话,为什么鲁哀公问孔子治国良策,孔子要列举文王武王作为规劝的例子呢?(板书:举例子:文王武王)
4.师:首先我们来了解这句话里说到的周文王、周武王,这两位皇帝都是中国历史的明君,为后代人所敬仰称赞。

周文王也是姬昌,他在位期间勤政爱才,还创周礼。

武则天后来还追尊他为始祖文皇帝。

周武王是周文王的儿子,名叫姬发,他在位时治国有方,国家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

师:所以,从这句话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生自由答。

(板书:有贤君)
5.师:当我们对一件事或者一个道理不懂的时候,通常会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让事情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呢?(比喻)对,孔子在阐释道理的时候就用了类比的手法,大家从这几句话中找出比喻句子在哪里。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

)你们借助译文来看看,是怎么比喻的。

(把治理国家和治理土地类比;把贤君治国比作芦苇植于沃土)。

大家觉得这样去阐释道理,你们觉得有趣吗?(板书:比喻:地道敏树;蒲卢)
孔子运用比喻又想阐明什么道理,他后面有没有总结呢?(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谁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板书:贤君有良好的素质修养)
6.师:孔子说贤君需要有良好的素质修养,那怎么才有算是有良好的素质修养呢?他有没有具体说呢?(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大家看着文章译文能不能画个思维图出来呢?(板书:修己——遵道——有仁义(1. 仁:爱人;爱亲2. 做事有分寸;尊贤)
7.师:我们都知道证明一件事如果从反面去证明,也很有说服力。

孔子在接下来的话语中,运用了这一方法。

我们一起齐读剩下的句子。

师:这里先用反例,所以读起来很有说服力。

大家能不能使用反例来试着证明一件事?
8.那接下来孔子又是怎么总结的呢,大家自己翻译一下,并说说这句话是为了引出什么道理?(板书:反例论证:知天理)
9.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吗?孔子回答鲁哀公的该怎么治理国家,你能结合孔子的话总结一下吗?(板书:修身养德、尊贤敬亲、知晓天理)
四、诵——熟读成诵
1.师:我们刚刚分析了孔子所辩证的思路,现在我们班级分成小组,每组读一部分,来再一次感受孔子的劝诫吧!
2.分组背。

3.师:大家学完后觉得这里面哪一条最重要,说说理由并带有感情地读一遍。

生畅谈。

五、行——迁移践行
1.你们作为小学生,你同意孔子“为政在人”的观点吗?从孔子的劝诫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拓展阅读《德仁为政的羊祜》,你还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贤明的君主吗?
【板书设计】
为政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