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 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帮助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将能够探索人类思维的边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理解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一、哲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1. 哲学的定义:探索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
2. 哲学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考和探索。
3. 哲学的发展: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的演变。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1. 本体论: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
2. 认识论:研究知识的起源、性质和限制。
3. 伦理学:探讨道德价值和行为准则。
4. 形而上学:研究实体和属性的关系。
5. 逻辑学: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则。
三、哲学的方法与思维方式1.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观点的能力。
2. 逻辑思维:学习逻辑原理和论证方法。
3. 反思性思维:发展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反思和评估能力。
4. 比较性思维:学习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比较。
四、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1. 科学与哲学:探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点的哲学基础。
2. 宗教与哲学:思考宗教信仰的哲学问题。
3. 伦理学与法律:探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4. 哲学与艺术:思考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哲学意义。
五、哲学的现实应用1. 个人生活:哲学思维对个人意义和幸福的思考。
2. 社会问题:哲学思维对社会正义和道德问题的探讨。
3. 职业发展:哲学思维对职业道德和职业选择的指导。
结语: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理解人类思维的边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认识到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希望学生能够将哲学思维应用于个人生活和社会问题中,为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2024级《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024008 开课部门:信息工程学院英文名称:Introduce to Computer 适用年级:2024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适用方向:无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程学分学时:1学分,支配16学时编写人:李晓蕾审核人:何广军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专业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担负着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技术大门的重任,是引领计算机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导游图”。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学问、实力、素养协调发展为目标,突出学生为主体,重视实力培育和素养培育。
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方面面,但着重讲解的是基本概念而不是数学模型和技术细微环节,要求做到“广度优先,广而不细"。
课程侧重点在于勾画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框架,奠定计算机科学学问的基础,为今后深化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各专业理论及实践课程做好铺垫。
(三)课程设计思路用严密性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机学科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
CC2024 报告要求该课程应讲授那些富有才智的、核心的思想。
还要充分考虑现代教化思想(如CDIO)及其在本学科教化中的应用。
因此在构建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要充分留意对学生实力的培育,以及强化学生对学问的载体属性的相识和利用。
本次课程内容设计时,以CCC2024 中课程提纲为依据,采纳CCC2024 举荐的课程设计方法,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究性地提出以实践阅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提纲。
教学方法手段:本课程实行专题讲座的形式,由本专业高职称、高学历的老师进行主题演讲。
1.案例教学:本课程应以实物(典型成果)为引导,呈现主题特色,直观说明主题所阐述的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在那些岗位上应用,将来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突破。
2.自主学习式教学:本课程各主题所涉及的核心技术不宜过多,以2-3点为宜。
一方面,在讲清概念、介绍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大纲

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理性思考、分析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估信息和观点。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提升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判断力,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习惯;2. 培养学生辨别信息和观点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提出合理、有根据的论证和解决方案的能力;5. 培养学生在群体中进行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三、课程大纲第一模块:批判性思维导论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2.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3.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二模块:逻辑推理与论证1. 逻辑推理与常见谬误2.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3. 论证的结构和要素第三模块:信息识别和评估1.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2. 数据统计的误导和使用3. 批判性阅读和信息筛选的技巧第四模块:问题解决和决策1. 问题分析和解决策略2. 多因素决策和权衡利弊3. 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第五模块:合作与交流1. 团队协作和角色分工2. 批判性思维在小组讨论中的应用3. 有效沟通和反馈的技巧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系统的讲解介绍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锻炼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3. 个案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中的问题;4.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情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5. 课堂演练:设计判断推理、论证与辩论等练习,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作业评定:评估学生的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Brookfield, S. (2012). "教授批判性思维:理性思考的技术与实践"2. Paul, R., & Elder, L. (2003). "批判性思维发展:教育与自我策略指南"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经验丰富、热爱教学的教师团队进行授课。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教务部·2001年3月修订)任课教师教学科研简历谷振诣:男,1962年8月生,职称:教授。
最后学历:哲学硕士简历:1980—1984 吉林大学哲学系本科生1984—1987 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1987—至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主要著作:1.《论证与分析──逻辑的应用》,人民出版社2000。
2.《GRE、GMAT、LSAT逻辑论证与分析推理》,东方出版社2002。
主要论文:1. 论文科高校的逻辑教学与思维素质培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2.《墨经》的“援”式类推(《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3. 论《墨经》的“类”概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1)4. 论《墨经》的“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5.“论辩术”与希腊逻辑的传统(《求是学刊》2000.6)6. “两可之说”与以毒攻毒的反驳方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3)讲授课程:1.《普通逻辑》1987.9——2000.72.《批判性思维课程》2000.9——至今3.《思维方法论》1988.9——至今主要奖项:1. 获“北京高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00.12)2. 在“我爱我师”评比中连续两届被学生评为十佳教师之一(2000;2002)3. 在2000年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被评为经济技术创新标兵。
4. 专著《论证与分析》获2002年度学院优秀著作二等奖。
5. 论文《“论辩术”与希腊逻辑的传统》获2000年度学院优秀论文三等奖。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教学大纲总纲一、课程性质批判性思维是一门以对论证的理解、重构和评估为核心而展开的逻辑思维训练课程,它是北美高校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逻辑学基础课之一。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训练,掌握理解、重构和评估出现于自然语言语境(如政治演说、法律诉讼、社会评论、商业谈判等)中的实际推理或论证的逻辑方法和技能,学习如何使用一般的逻辑工具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辨识论证的要素、结构和方法的分析能力以及从论证中提取综合信息的概括能力;培养提出和处理批判性问题(Critical questions)以及评估论证的有效性和论证性(Soundness)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教学大纲2022

批判性思维教学大纲2022《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大纲1.学分:2学时:32学时2.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3.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适用对象:本科4.先修课程:5.首选教材:谷振诣、刘壮虎著,《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备选教材:(美)摩尔、帕克著,朱素梅译,《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1月第1版。
6.考核形式:闭卷考试7.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批判性思维是一门以培养学生面对做什么或者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为目标的思维训练课程。
分析、理解、重构和评估出现于自然语言环境中的实际论证,掌握分析与理解、重构与评估论证的方法和技能,是达到这种目标的有效途径。
通过本课程的训练,能够掌握理解、重构和评估出现于自然语言语境(如政治演说、法律诉讼、社会评论、商业谈判等)中的实际论证的逻辑方法和技能,学会如何使用一般的逻辑工具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辨识论证的要素、结构和方法的分析能力以及从论证中提取综合信息的概括能力,改善人们思考的清晰性、一致性、合理性、相关性和预见性这五个方面的思维品质,培养提出和处理批判性问题以及评估论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合计教学内容理性的声音:批判性思维主张与断言问题与主张理由与正当理由澄清意义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学时课内讲授课内作业2666444322555333261111116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理性的声音:批判性思维【教学目的】明确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和实质,掌握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思维取向和培养方法,熟悉本课程的训练方案和步骤。
【教学重点】批判性思维的品质【教学难点】批判性思维的品质【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一、提出恰当的问题和做出合理的论证;二、批判性思维的品质:清晰性、一致性、合理性、相关性、预见性;三、澄清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
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策略与挑战

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策略与挑战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批判性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还能帮助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然而,要有效地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并非易事,这其中既需要运用恰当的策略,也需要应对诸多挑战。
一、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策略1、引导提问提问是开启批判性思维的钥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提问,无论是对所学的知识,还是对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提问,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挖掘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教授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如果当时的情况有所不同,结果会怎样?”这种提问式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法律课程中,可以引入真实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分析各方的观点和证据,判断案件的结果。
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信息、评估证据、考虑不同的观点,从而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能够营造活跃的思维氛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考方式,通过小组交流,他们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给予引导和指导,确保讨论的方向和深度。
4、逻辑训练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专门的逻辑训练课程,教授学生推理、论证的方法和规则。
例如,让学生学习如何识别逻辑谬误,如何构建有效的论证结构等。
通过逻辑训练,学生能够更加严谨地思考问题,避免思维的混乱和错误。
5、多元视角的引入世界是多元的,问题也往往有多个视角。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例如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
以文学作品的解读为例,不仅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还可以从时代背景、读者反应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
课程教学大纲发展

课程教学大纲发展课程教学大纲发展在教育领域,课程教学大纲是一项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课程教学大纲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过去,教育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
课程教学大纲也以知识点为核心,强调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任务。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课程教学大纲也开始从知识导向转变为能力导向。
二、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大纲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大纲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
它明确规定了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同时,大纲也明确了培养这些能力的具体方法和评估方式。
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跨学科的课程教学大纲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边界变得模糊,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因此,跨学科的课程教学大纲开始受到重视。
这种大纲不再按照学科划分教学内容,而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四、个性化的课程教学大纲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
因此,个性化的课程教学大纲也开始兴起。
这种大纲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它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课程,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这样,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技术支持的课程教学大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教学大纲也开始借助技术手段来支持教学。
例如,大纲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
同时,大纲也可以利用教育软件和在线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评估反馈。
这样,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和便捷,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技术资源来学习。
六、评估方式的改进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教学大纲还需要改进评估方式。
博雅班讨论班:批判性思维(一)

课程号
01133063
学分
2
英文名称
Critical Thinking (I)
先修课程
无
中文简介
博雅班的宗旨是师生共同探讨:
1. 启发学生对人类思想文化宝库经典瑰宝的深入理解和由衷热爱;
2. 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3. 帮助学生建立对各个领域的根本性问题的理解和欣赏;
1. Critical thinking and writing, an introduction
2. Critical review of literature:
2.1 The great heritage: a historic view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orld literature development
无,How to think logically,Gary Seay,Pearson Education,2012;
参考书
教学大纲
北大培育的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他们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在此之上,还需要有杰出的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是可以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来完成。 本课程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开设。
? Debate categories: parliament debate, policy debate, and political debate
e) 当学生有了这些基本的明辨性思维和讨论、辩论方法后, 我们将对中外文学、中外历史与哲学、科学、音乐、绘画与建筑加以审视, 并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讨论班每两周活动一次,每次4个小时,课外阅读、思考和写作每周约2-5个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体现逻辑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应用广泛性的学科,极其注重思维素质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
本课程立足现代逻辑的高度处理传统逻辑内容,建构以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辑论证理论与方法为核心的内容体系,阐述思想和思维内在的逻辑基本规律、思想和思维都要遵守的逻辑基本法则、思想和思维都要运用的逻辑基本方法,提供正确思维和有效思维的基本逻辑工具和手段。
三、课程目标
该课程系统讲授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逻辑理性精神与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结合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基本特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逻辑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密切联系思维和自然语言的实际与特点,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逻辑学发展的新进展和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和方法;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述论证的训练;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并培养分析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运用各种案例进行虚拟实践,大量结合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和日常生活等事例,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论证、分析、批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训练和培养学生将所学逻辑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对逻辑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炼,使学生能运用逻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日常思维、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实际思维问题,形成严密、正确的思维推理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树立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为从事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基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质、基础性质的科学,目前针对本课程的学习对象,无先修和后续课程,主要为进一步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奠定思维素质基础。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1)《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陈慕泽,余俊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2.推荐参考书:
(1)《批判性思维教程》,谷振诣,刘壮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013年8月第6次印刷。
(2)《逻辑学与思维方法训练》,周艳玲冯婕韩雅青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第1版。
(3)《逻辑思维训练》,石国亮著,研究出版,2010.12,第1版。
(4)高等院校通用教材《逻辑学》,胡泽洪周祯祥王健平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第3版。
六、课程进度表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和交互式讨论教学方法,即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经常以提问、做题、案例分析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轻技术重实用,旨在培养和训练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识记最基本的知识,要多练多想,善于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拿出四分之一的课时大量做练习题,注重虚拟实践,强化案例分析;定期对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注意将老师所讲内容与教材、参考书的比较,以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把握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
2、学生必须阅读的论著,建议学生阅读的论著。
(1)《逻辑学的发展》,[英]威廉·涅尔玛莎·涅尔,张家龙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2)《从逻辑的起点看》,[美] 蒯因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3)《走出思维的误区》,[美]布朗、基利著,张晓辉、王全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
(4)《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七版)》[美]布朗、基利著,赵玉芳
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
(5)《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周礼全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
(6)《逻辑学是什么》,陈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2008年)。
(8)《逻辑是把斧子》,张晓芒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年
(9)《逻辑与思维方式》,邵强进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10)《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鲁吉罗著,顾肃,董玉荣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为达到课程目标,学生在课内课外所花费的最少时间必须保证每周6小时。
4.学生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方面的要求。
学生不得无故缺席,课前预习,坚持上课,上课必须勤动脑笔、多思考,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主动与老师探讨问题;课后认真完成主讲教师规定的作业任务。
有什么疑惑可以直接联系主讲教师。
每一次作业相当于一次单元测试,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
5.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课程结束前1-2周内,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回答调查问卷,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学生的应尽责任和义务,对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十、院(系)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