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

合集下载

2020春鲁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6.1力及作用效果学案

2020春鲁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6.1力及作用效果学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4.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二、重难点重点: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引入并认识力的概念,并能根据力的概念辨析相关题目。

三、学习用具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铅笔、尺子、橡皮泥、弹簧、磁铁、铁球、气球等。

四、预习检测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N 。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称之为“力的三要素”。

5.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最后在箭头旁标注力的符号和大小。

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五、自学指导及典型例题(一)力的概念和单位【活动一】:什么是力?请同学们边观看微课一,边思考:下面四幅图分别是谁对谁施加了什么力的作用?并通过归类总结出力的概念。

1.人对车施加了推力。

2.手对弹簧施加了拉力。

3.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提力。

4.压路机对路面施加了压力。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活动二】:认识力的概念请同学们根据力的概念及生活中的事例,边看微课一边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力能否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力的产生需要两个物体: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和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2)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有关吗?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无关。

不接触的物体间可能有力的作用(如磁力、地球引力),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两物体无相互作用时)。

【活动三】:了解力的符号和单位请同学们通过自学课本及观看微课一将以下内容填全,并完成例题1。

6.1力及其描述 课件 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6.1力及其描述 课件 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归纳小结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 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不 同物体。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必然受到后者对它的 作用力。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知识点3 力的作用效果
思考: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演示: (1)捏一下橡皮泥; (2)拉伸一下弹簧。
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 生形变。
形状改变
想一想:把一本书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桌面会发生形变吗?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形变有的很明显, 有的很微小。
力的作用效果: 2.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N F=2N
作业
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如图),球和网球拍的形状都发 生了改变。这说明什么?网球拍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 发生了变化,这又说明什么?
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 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
渔翁拉起渔网
运动员举起杠铃
同名磁极 相互排斥
橡胶棒吸引 纸屑
我们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排斥、 吸引等都叫做物体之间的作用。
推土机推走泥土 象压跷跷板
渔翁拉起渔网
运动员举起杠铃
同名磁极 相互排斥
橡胶棒吸引 纸屑
一个物体
推土机
作用

另一个物体

渔翁

渔网
运动员

杠铃


跷跷板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第一节 力及其作用效果

第一节  力及其作用效果

第六章力和运动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知识点津自学检测1.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_____,可以使静止的物体_____,也可以使物体速度的______和______发生改变;还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力的单位是_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

4.物理学中经常用__________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5.力是______对_____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

学测同步例1.在磁铁吸引铁钉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磁铁吸铁钉的力大于铁钉吸磁铁的力B.在磁铁和铁钉直接接触时,才会产生力的作用C.磁铁和铁钉虽没有直接接触,但也会有力的作用D.是磁铁吸引铁钉,而不是铁钉吸引磁铁点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力的产生只取决于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作用,而与是否接触无关,所以本题选C。

练习1: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的作用B.彼此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力的作用C.任何一个物体,它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不相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例2.下列现象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是()A.从车站开出的汽车B.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C.静止在桌面上的铁块用细线拉,但铁块未动D.掷出去的铅球向前运动落回地面点拨: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方向的改变以及速度大小、方向同时变化。

A选项是速度大小在改变;B选项是速度方向改变;D选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所以本题答案应选C。

练习2:1、手用力拉弹簧,感到弹簧也在拉手;手扣排球时,手也会感到疼痛,这些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情况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汽车起动;B.汽车拐弯;C.汽车减速上坡;D.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A.F 1>F 2;B.F 1=F 2C.F 1<F 2;D.无法确定例2、试分析挂在竖直墙上、质量为3kg 的球受到的力(如图所示),并用力的示意图表示球受到的力.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度的大小和方向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一现象说..下列哪个例子不能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C .茶杯放在桌上也能使桌子发生形变D .陨石落地,将地面砸开一个大坑6.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飞船在太空中成功地完成了数百个运行动作,是通过喷射燃气来实现变轨、姿态确定的(即改变运行高度、运行方向).这是应用了物理学中________的原理. 7.下列一些例子都是力作用所产生的效果,请你将产生相同效果的例子的序号归纳在一起,并说出共同点。

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_《力及其作用效果》学案1

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_《力及其作用效果》学案1

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探究一:举例: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种情况有什么共同点?人推车,()对()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对()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对( )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对()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

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

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思考:(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实验探究一:用磁铁吸起铁钉学生亲自操作: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结论:物体之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通过以下练习,学会怎么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用手提桶时,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2)人通过绳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提出问题:用手拍大腿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拍大腿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1)用手用力拍击桌面,手有何感觉?分析:手拍击桌子,手是(),桌子是();(填“受力物体、施力物体”)但手感觉到疼,说明手拍桌子的同时,受到了桌子给手的(),此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2)用自己的左手用力拍击自己的右手,是否只有右手感到疼?分析:左手拍击自己的右手,左手是(),右手是();(填“受力物体、施力物体”)但左手也感觉到疼,说明左手拍击自己的右手的同时,受到了右手给左手的(),此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干什么?)(1)探究一:轻轻用力弯刻度尺,刻度尺会由直变();轻轻用力压充气的气球,气球会由圆变();用力拉弹簧,弹簧会(),用力压弹簧,弹簧会()。

高一第一节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第一节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第一节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高中物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一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描述了物体的受力情况。

力的单位是牛顿(N),它的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

2.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如果受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即 F=m*a。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弹力和摩擦力弹力是物体弹性形变恢复时产生的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力。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的过程。

二、能量和功1. 功的概念功是描述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W=F*s*cosθ,单位为焦耳(J)。

2. 功率和能量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计算公式为 P=W/t,单位为瓦特(W)。

能量是物体及其它物理系统可做功或放热的性质,常用单位为焦耳(J)。

能量分为动能、势能和内能等。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和内能改变的情况下,一个物体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三、运动学1.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计算公式为v=Δx/Δt,单位为米每秒(m/s)。

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率的大小,计算公式为a=Δv/Δt,单位为米每秒平方(m/s²)。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加速度相等的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下落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下。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一、力1.力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施加这种作用的物体,称之为施力物体。

受到这种作用的物体称之为受力物体。

(2)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至少有两个物体〕。

(3)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无关。

相互接触的物体不肯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肯定没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小铁钉〕。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了力大约是1N。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个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

一只手去拍击另一只手,两只手都会苦痛;用手压弹簧时,有弹簧推手的感觉。

我们可以称之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所以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始终线上(直线性)、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逝〔同时性〕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使物体的外形发生转变。

2.力可以改物体的运动状态由静止→运动力可以使物体:由运动→静止〔物体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转变我们就说其运动状态没有发生转变〕速度方向转变也就是说,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可能转变物体的外形,也可能转变它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共同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

其中一个要素转变时,力的作用效果也随之转变。

例如,以不同大小的力拉拉力器,方向、作用点一样,用的力越大,被拉的越长〔把握变量法〕。

所以要争辩一个力的的作用效果,就必须明确这个力的三要素。

四、力的示意图1、用一根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的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上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2、力的示意图是一种表示力的方法: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③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④在同一个力的示意图中,力越大,线段一般应当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力及其作用效果教案

力及其作用效果教案

力及其作用效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了解它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2.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现象和解释。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利用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教案。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气球、小车、橡皮筋等。

3. 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力吗?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呢?2. 探究力的概念(1)讲解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例子,如拉力、压力等。

3. 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1)实验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2)实验2:吹气球,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实验3:小车滑行实验,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5. 案例分析(1)出示案例: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运动员投掷实心球、汽车刹车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力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2)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课后习题:巩固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知识。

(2)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