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喻 暗喻 借喻 的区分
比喻的类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十二)偏喻
(1)并列式缩喻。 即本体与喻体在结构形式上市并 列的关系。
例: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2)偏正式缩喻。 即本体与喻体组成偏正关系的名 词短语,形式上是修饰与被修饰 的关系。
例:黄金季节
(十四)扩喻(类比)
本体和喻体都是短句,它们常常 组成平行句式,有的本体在前,有的 本体在后,不用喻词,但其比喻的含 义却很明朗,这种比喻的扩大形式叫 做扩喻,又叫类比。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 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草原》
(六)反喻
即从本体的反面设喻,来说明本体 不具备某种性质或特征。这种比喻具 有正反对照的效果,能够加强观点和 感情的鲜明性。本体与喻体没有似点, 以反托正。
反喻的形式为:本体不象喻体, 本体不是喻体。是以否定的形式肯 定本体的某一特征的比喻。
这种比喻能够充分地描写事物 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 内涵,又能大大地增强文章的气势。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 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 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 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 自清《荷塘月色》
(五)倒喻(逆喻)
又名逆喻,即故意将比喻中的 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使用,它 能使本体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整个老城象烧透了的砖窖,使人喘不 过气来。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暗喻
诗歌中的明喻暗喻借喻

诗歌中的明喻暗喻借喻
诗歌中的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们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明喻是指通过直接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用明确的比喻词将两个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在诗歌中,明喻可以用来增强诗歌的形象感和生动性,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暗喻是指通过暗示或间接的方式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用比喻词代替明确的比喻词,以更加含蓄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在诗歌中,暗喻可以让诗歌更加含蓄、深刻,让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借喻是指通过借用事物的特征或形象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在诗歌中,借喻可以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通过比喻的形象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们在诗歌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含蓄和深刻,让读者通过比喻的形象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暗喻和明喻的区别

明喻和暗喻的差异?
1、明喻,指本体、喻体和比方词三个要素都呈现。
办法为“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云从西边出来一贯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如同是天空着了火。
这个比方句把“云”比作“火”,本体是“云”,喻体是“火”,比方词是“如同”。
比方句的三要素都呈现了。
2、暗喻,指本体和喻体呈现,比方词不呈现,比方词被“是”、“成了”、“变成”等词语所替代。
办法为“甲是乙”。
例如: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风光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这个比方句,把“小兴安岭”比作“大花园”和“宝库”,本体是“小兴安岭”,喻体是“大花园”和“宝库”,没有比方词,直接把“小兴安岭”说成是什么,而不是像什么。
3、借喻,指本体和比方词都不呈现,只呈现喻体。
借用喻体替代本体。
办法为“甲代乙”。
例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个比方句把“大榕树”比作“鸟的天堂”。
本体“大榕树”和比方词都没有呈现,只呈现了喻体“鸟的天堂”。
比喻的分类及例句

比喻的分类及例句
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明喻、暗喻和借喻。
1.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比喻形式,如博喻和倒喻。
1. 博喻:用不只一个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
例如:一串串的珍珠项链,从山顶上倾泻而下。
(用珍珠项链比喻瀑布)
2. 倒喻:本体和喻体互换位置,本体来作喻体的修饰语,用来打比方说明本体的状态、性质、特征等。
例如:人潮卷来卷去。
(用喻体“潮”来修饰本体“人”)
以上就是比喻的分类及例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诗中的比喻

古诗中的比喻
古诗中的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情感或意念。
在古诗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多种类型。
1. 明喻:明喻是直接将一物比作另一物,在古诗中常常使用“如”、“似”、“若”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将“愁”比作“江水”,表现出愁绪之多。
2. 暗喻:暗喻是通过暗示或类比的方式将一物比作另一物,常常使用“是”、“为”、“成”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里将“酒意”比作“雨后的海棠”,暗示酒意未消。
3. 借喻:借喻是通过借用他物的形象来表达本体的意念或情感,通常不出现本体,直接以喻体代替。
例如,杜牧的《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里借用“铜雀”的形象来比喻“曹操的野心”,表达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4. 博喻:博喻是用多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常常使用“如”、“若”、“似”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多个喻体。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使用多个自然景物作为喻体,表达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总之,古诗中的比喻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含蓄,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

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一、区别1、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
常用:像、好像、比如、仿佛、宛如、仿佛、好比、比方说、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一样、……似的等喻词来联系。
2、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3、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二、扩展资料1、明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如:太阳象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
太阳---本体;熊熊燃烧的大火球——喻体;象——比喻词。
拟物:是比拟中的一种,比,,可以把物比做人[拟人];也可以把人比做物[拟物]。
比喻和拟物的区别实际上就是借喻和拟物的区别。
2、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是一种隐晦的比喻。
3、借喻:只是直接把喻体借过来当做本体用;而拟物是赋予了比拟对象的人格或事物的属性,即赋予了比拟对象的生命力,使它成为了有生命的人或物。
如:高铁杆在日本人面前简直就是一条哈吧狗!《烈火金钢》——这是暗喻。
哈吧狗跑过来了——这是借喻。
高铁杆哼哼叽叽的啃着日本人扔下的骨头,边啃边朝着老百姓狂吠——这就是比拟。
比喻-暗喻-借喻-借代-区别

比喻暗喻借喻借代区别首先你要明白比喻句的三种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
反过来说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种比喻形式: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2、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而借代则是区别于比喻的另一种修辞手法。
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明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它是临时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即利用客观事物的种种关系巧妙的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说的是同一个事物。
借代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标志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结果代原因;部分代整体等等。
这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在本体自身的特征、职业诸方面的,通过名词的借代使用表现出来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初发的龙头翻卷滚动,在凹凸不平的沟床上缓慢前进。
(《一次大型的泥石流》)(3)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例(1)、(2)为借喻。
例(1)中的“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但有其相似点,比喻形象,新颖美丽富有诗意。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与运用PPT

借喻
• 借喻的定义:典型形式是: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借用喻体 直接代替本体。
• 例句: 1、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 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 树》 2、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黄蝴蝶=黄叶)
(幼苗=儿童)
本体
比喻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喻体
明喻
出现
像,好像,似、 好似、如,犹如 、 仿佛,像....一样
出现
暗喻
出现
是,变为,变成 、 出现 成为 、成了
借喻 不出现
无
出现
小训练
• 以“秋”为描述对象,用明喻、暗喻和借喻的手法各写一两句话
明喻
• 明喻的定义: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 好像、仿佛、犹如”等比喻词连接。
• 例如: 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 2、时间好像一把尺子,它能衡量奋斗者前进的进程。 3、红红的太阳犹如一个大火球。
暗喻
• 暗喻的定义: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常用 “是”“成了”“变成”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分。
本体喻词喻体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好像,似,好似,如,犹如出现
仿佛,像....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变为,变成,成为出现
借喻乙代甲不出现无出现
------------------------------------------------------------
二,借喻和借代的区分。
(1)借喻是借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可能。
整理自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P235 & P243.
用“像、如”等词连接的明喻方式,在老舍作品的比喻中占绝大部分。
随便举几个例子:
1)她的举动像个小野猫儿,她的思想却像个死牛。
(《二马》)
2)远处山坡的小道,像地图上绿的省分里一条黄线。
(《微神》)
3)他厌恶冠家像厌恶一群苍蝇似的。
(《四世同堂》)
用“是、成为”等词连接的暗喻方式,老舍作品中也有不少例子:
4)张大哥的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兼天平。
(《离婚》)
5)夫妇是树,儿女是花;有了花的树才能显出根儿深。
(《我这一辈
子》)
6)征服者是狼,被征服者是一群各自逃命的羊!(《四世同堂》)
再看看借喻的例子:
7)伊太太顶着一脑袋乱棉花进来了。
(《二马》)
8)天赐就是在一块铁与一块豆腐之间活了七岁。
(《牛天赐传》)
9)大赤包的十个小电棒儿又洗好了牌。
(《四世同堂》)
一般說來,誇張總是通過比喻、借代或比較的形式來表現的。
在比喻之中,明喻、隱喻和借喻都可以應用。
運用借代時的注意事項
借代和借喻的分別:借代的本體和借體之間要求是相關的;借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要求相似。
借代的例子
1.他發現失火,連忙收拾細軟(易帶貴重的物品)逃命。
2.她肚裏有墨水兒(學問),所以大家都非常尊敬她。
3.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明月)。
(蘇軾《水調歌頭》)
4.此誠危急存亡之秋(重要時刻)。
(諸葛亮《出師表》)
5.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荒涼之地)。
(諸葛亮《出師表》)
6.你在棋上怎麼出息,到底不是飯碗(職業)。
(阿城《棋王》)
7.凡是願意留下的再不許拿人家一草一木(任何東西)。
(姚雪恨《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