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的新态势
我国社区服务建设现状及举措

我国社区服务建设现状及举措【摘要】社区服务是一项社会区域性的便民措施。
发展社区服务业、建设和完善新型城市社区服务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值得我们不断地反思,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社会和谐;社区服务;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社区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全国共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社区服务站44237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81%。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9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105.9万人。
有507.6万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社区服务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另外,社区服务方式也在不断改善。
把提高民生水平和市民生活品质这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化解到千万个社区服务企业,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城市管理形式。
同时,社区服务在就业方面具有容量大、领域宽、用人广等优势,依靠千万个社区服务企业将创造更多的可以说就业岗位,为我国的市民就业创造新的空间。
可以说,发展社区服务业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1.社区服务的概念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引领着社区建设的发展。
简言之,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政府、社区内的各种法人社团、机构、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
主要包括:1)社区福利性服务。
其对象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群体。
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收养和寄托、老年群体文化生活、残疾人康复、以及儿童寄托服务等此外,还有为社区心理障碍群体提供的服务,比如心理咨询、诊治服务等。
以及其它一些生活综合服务项目。
2)区行政性服务,即针对社区居民提供的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的服务。
主要包括家政管理、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辅导等等方面,属于有偿和无偿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服务。
3)社区商业性服务。
2024年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社区建设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社区建设的关键一年。
社区建设工作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服务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
在这一年,我们充分发挥社区作为基层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首先,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注重提升社区的软硬件设施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便利服务。
今年,我们加大了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修建了一批新的社区公园、健身器材、儿童乐园等设施,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娱乐设施。
同时,我们还对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提升了小区的容貌和环境质量。
改造期间,我们积极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改造工作符合居民的需求,并且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其次,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注重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获得感。
今年,我们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举办了社区文艺晚会、书画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加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社区图书馆、文化艺术馆等文化设施的投入,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居民文化需求的调研,及时了解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次,在社区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我们注重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
今年,我们加强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同时,我们还优化了社区服务流程,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我们注重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建立了社区满意度调查机制,定期了解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并将满意度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指标。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让居民感受到了更好的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居民对社区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在社区治理方面,我们注重强化社区居民自治和自治意识。
今年,我们积极开展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培训,使居民了解社区自治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我们建立了社区居民议事机制,定期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共商社区发展大计。
我国城市发展社区建设的新态势

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的变革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运动浪潮迭起,我国社区建立也面对着一个新的里程。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无论是城市化、社会建立或是社区建立,都涉及到社会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机制的调整。
我们将社区建立正在发生的这一转变称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
**市上城区社区建立进展了许多新的探索。
通过“双维社区建立模式〞,调整了社会资源“社区化〞配置格局,找到了社会资源“社区化〞配置机制的实际途径。
上城区的这一创新性探索与我国快速开展的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对于我国社区建立有着深远的意义。
快速城市化过程的社区建立面对的一大挑战,在于如何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和优化。
就此而言,我国社区建立正面临社会资源配置格局和机制的深刻转变。
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
2008 年 9 月,我们对**市的西溪湿地、西泠印社、京杭大运河**段综保工程及**女装行业协会等十多个社会复合主体的典型案例做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
2009 年 6 月,我们又对**市上城区社区建立进展了实地调查,这次调查覆盖了上城区的全部 6 个街道办事处,深入到了数十个社区的工作一线。
**市及上城区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机制进展了许多新的探索,对于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过程及城市社区的建立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走向科学与和谐的城市化城市化也称都市化或城镇化。
一般来说,“城市化是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转化,由分散的乡村居住地向城市或集镇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开展变化的客观过程。
通常以城镇居住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代表城市化的开展水平。
〞①随着城市化的开展,人们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管理、社会生活方式等不同的学科及角度对这一过程给予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透析,对城市化的内涵与外延的把握也更为丰富和完善。
走进现代意义的城市只有 300 余年的历史。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浅论

步建 立和 城 市 化进 程 的加 快 , 越来 越难 以适 应 新形 势 发展 的要 求 。 年 来 我 国城 市社 近 区建 设 虽取 得 了可 喜 的成 绩 , 但仍 处在 起 步 阶段 , 其在 组 织、 制 、 制 、 策 、 尤 体 机 政 法规 以及 社 区服 务水 平 等方 面 亟 需进 一步 改革 与加 强 。
收 稿 日期 : 0 1 1 — 2 20 — 2 9
作 者 简 介 : 霞 ( 9 4 ) 女 , 西 宝鸡 人 , 济 师 。 研究 方 向 : 济 学 、 会 学 。 李 16一 , 陕 经 经 社
一
46 —
维普资讯
[ 经济改革与发展]
增 长 速度 由改革 开 放 前 的 0 2 . 5个 百分 点 增 加到 0 6 . 3个 百分 点 , 高 了 1 5 提 . 2倍 , 9 9年我 国 19
市 镇 总人 V 达 3 9 1 88 2万 人 , 占总 人 V 的 比例 为 3 . 9 。但 与 国外 同等发 展 水平 的 国家 相 比, 1 0 8 城 市化 水 平大 约 低 1 0个 百 分点 ; 国非 农 产 业就 业 比重 ( 9 8年 为 5 . 与 之相 比低 近 2 我 19 0 24) / o 0 个 百 分点 。1 9 9 8年 我 国农业 产 值 已降至 1 , 8 而农 村 人 V 比重 高达 6 . %。城 市化 严 重滞 后 1 96 已成为 阻 碍我 国 经济 健 康发 展 的 主要 原 因之一 。 测算 , 据 城市 化每 提 高 1 百分 点 , GD 个 对 P的 贡 献将 达 到 3 百 分 点左 右 。 快城 市 化进 程 , 有效 扩 大 内需 , 现 经济 增 长 , 高人 民生 活 个 加 是 体 提 实效, 促进 农 业 集 约 化 和城 市 规 模 经 济效 益 的提 高 , 现 城 乡 协 调 发展 , 而保 证 我 国经 济 持 实 从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00.11.19•【文号】中办发[2000]23号•【施行日期】2000.11.19•【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划地名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2000年11月19日中办发[2000]23号)《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转发这一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帮助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向前发展。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年11月3日)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目前城区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999年底,我国有667年城市,749个市辖区,5904个街道办事处,11.5万个居民委员会。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十年回顾与展望

c t d r ia in p o e s p o . Ha e n s e il n e s s c h ae一1 8 n t e 9 ,t e ct o i mo e n z t r c s mp  ̄d y o s b e p c al e tr i e t e lt y n 9 0s i h 0s h i c mmu i e v c s a d t e c mmu i y n t s r ie n h o y nt y c n t c e rpil x a d p we f la v n e n i o o sr t h a d y e p n o r d a c me tct c mmunt a t d e .T eur a o u t u ) i h s su i d h b n c mmu i l a yb c met e ma yd s i l et a su — y n t a r d e a h n ic p i m t d y e n e
三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未来走向社区自治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中期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逐步开展起来到现在已经成为一股潮流一开始城卫生社区环境和社区治安等全方位的社区事业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社区党建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
第 l 第 3期 0卷 21 00年 6月
isteoj t T iat l truhteo gnw ihCtt c eub ncm nt, ic nya ee p n rcs adteit n/ x t c e h b c hs rce hog  ̄ i hc OSr t tt ra o mui s et er vl met oes n e a eie e e i h ] u s oh y n e d o p h nr sn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摘要“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社区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
社区发展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通过深入了解我国社区发展过程中所从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现状,特别是针对社区发展过程中所从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能使我们对整个我国的社区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文将对社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进行一个探讨。
关键词:社区社区发展趋势一、我国社区发展现状(一)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农村社区是居民绝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结构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社区。
解放后, 我国农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实行了人民公社制, 但最终由于超越了历史阶段而失败了。
又因为中国实行了农村农业支持城市工业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和严格限制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 从而形成了目前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自20世纪80 年代初我国提出/ 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镇0 的城市化方针以来, 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尽管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二)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住房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单位住宅开始实行货币化分配方式,使单位制住宅瓦解,物业型住宅小区大量出现。
住房类型的多样化,带来了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的陌生化。
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闲暇时间减少,业缘关系的地位远远强于地缘关系,加之社区的文化宣传活动不到位,致使居民游离于社区互动之外。
随着我国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条件,这就决定了城市的规划要把社区规划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我们通过对当前我国社区规划的研究不难发现现在我国的社区规划大致分为: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新区开发和对原有社区进行旧区改造。
全新2024年社区建设计划

全新2024年社区建设计划为了提升我们社区的居住环境,丰富居民的生活体验,我们制定了全新的2024年社区建设计划。
本计划将涵盖多个方面的发展,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优化、社区活动、智能化升级等,旨在为居民打造一个更加舒适、安全、绿色的居住环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1.1 道路修缮与绿化- 对社区内道路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道路平整、畅通。
- 增加道路绿化带,种植本土植物,提升道路景观效果。
1.2 公共设施完善- 增设休闲座椅、垃圾分类回收站点,方便居民日常生活。
- 升级社区照明系统,提高照明效果,保障居民夜间安全。
二、环境优化2.1 垃圾分类与处理- 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 增设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简化垃圾分类流程。
2.2 绿化提升- 增加绿地面积,种植季节性花卉,打造美丽社区。
- 定期开展绿化养护工作,确保植被生长良好。
三、社区活动3.1 文化活动-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书画展、讲座、比赛等,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 成立兴趣小组,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增进邻里关系。
3.2 体育活动- 设立社区健身器材,定期开展健身比赛,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 组织户外运动活动,如徒步、骑行等,鼓励居民走出家门,享受大自然。
四、智能化升级4.1 智能安防- 安装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等智能安防设备,提高社区安全性。
- 搭建监控系统,实现社区内重点区域24小时监控。
4.2 智能物业- 开发智能物业管理系统,提高物业服务效率。
- 设立居民服务热线,实现快速响应居民需求。
本计划旨在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打造美好的社区生活。
我们将定期评估计划实施情况,并根据居民需求进行调整,以确保社区建设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的变革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运动浪潮迭起,我国社区建设也面对着一个新的里程。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无论是城市化、社会建设或是社区建设,都涉及到社会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机制的调整。
我们将社区建设正在发生的这一转变称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
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建设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
通过“双维社区建设模式”,调整了社会资源“社区化”配置格局,找到了社会资源“社区化”配置机制的实际途径。
上城区的这一创新性探索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对于我国社区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快速城市化过程的社区建设面对的一大挑战,在于如何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和优化。
就此而言,我国社区建设正面临社会资源配置格局和机制的深刻转变。
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
2008 年9 月,我们对杭州市的西溪湿地、西泠印社、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保工程及杭州女装行业协会等十多个社会复合主体的典型案例做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
2009 年6 月,我们又对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建设进行了实地调查,这次调查覆盖了上城区的全部6 个街道办事处,深入到了数十个社区的工作一线。
杭州市及上城区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机制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对于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过程及城市社区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走向科学与和谐的城市化城市化也称都市化或城镇化。
一般来说,“城市化是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转化,由分散的乡村居住地向城市或集镇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
通常以城镇居住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代表城市化的发展水平。
”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管理、社会生活方式等不同的学科及角度对这一过程给予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透析,对城市化的内涵与外延的把握也更为丰富和完善。
走进现代意义的城市只有300 余年的历史。
但是,其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
约18 世纪末,欧洲的工业革命迅速推进,城市化彻底告别了自然演化的缓慢进程,欧洲、北美、拉美以及亚洲、非洲等逐渐发生了城市化,而且这一过程日益提速。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的《2007 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2008 年,世界走到了一个无形而又重要的里程碑: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即33 亿人,将生活在城市地区。
到2030 年,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50 亿。
”②在发达国家,一定时期以来城市的增长已进入稳定甚至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快速增长势头令人关注。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到2030 年,发展中世界的城市和城镇人口将占世界城市人口的81 %。
在此趋势中,亚洲和非洲被认为是最引人关注的,因为这些地区人口众多,且具有巨幅城市增长的前景。
2005年,亚洲的城市化程度为40 %,而非洲为38 %。
③在当今全球城市化浪潮中,亚洲和非洲处于引领的位置,而中国城市发展则居于这一位置的最前锋。
“从各种预测来看,大概会在2012 ,到2013 年期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就将达到并超过50 %,这个意味着在下一个中国的5 年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会出现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④随着我国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城市空间的规模也急剧扩张,城市问题亦将日益严峻,城市民生难题会不断加大压力,这种现实促使我国城市化必须走向一个“历史性转折”。
在我们看来,这是从初级发展的城市化转向科学发展的城市化的过程。
如果说,在初级发展阶段上,城市化的目标、手段、资源、结果以及参与发展的各主要方面的关系都是初级的;那么,在科学发展阶段上,则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⑤也就是说,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未来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原则。
实现科学的和谐的城市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机制是一个核心问题,涉及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城市规划、老城区改造、城市治理、城乡一体化,到城市民生难题的解决、城市化成果的共享,以及城市社会的公平正义、个人的体面和尊严等等,都是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配置的一种结果。
就此而言,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是我国从初级城市化转向高级城市化、粗放城市化转向科学城市化、旧式城市化转向新型城市化的“历史性转折”的关键。
二、城市社会建设的新态势与更高阶段的社区建设《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08 —2009》预计,2010 年中国总人口约为1316 亿,城镇化水平约达到47 %,城镇人口约达到614 亿人;2020 年中国总人口约为1415 亿,城镇化水平56 %—58 %,城镇人口达到811 亿~814 亿;2030 年前后,中国总人口约为15 亿,城镇化水平约达到65 % ,城镇人口约达到10 亿人。
面对每年约100 0 万至1200 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新增人口,我国城市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具体地说,城市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五大领域——都会面对诸多挑战。
这些挑战很大程度上将转化到城市社区,使社区建设面对新的考量。
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经济建设挑战的社区。
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与社会对经济发展要求的提高,在产业模式、产业结构、产业形态、市场竞争能力、经济创新能力,以及发展低碳经济、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等等,这些方面的调整升级使城市经济发展面对的诸多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将转化为社区问题。
例如,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导致了生产及生活要素资源的短缺,从而加剧社会群体及个人之间的竞争;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一定时期和发展阶段上可能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降低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实施“退二进三”、“优二兴三”“、腾笼换鸟”,发展新型都市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短时期可能降低对农村人口和低技术群体的吸纳能力。
经济建设过程引发的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转化为社区问题,从而加大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度。
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政治建设挑战的社区。
城市化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城市的行政管理、民主政治、法治环境达到更高的水平。
随着这一过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和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张,“熟人社会”陌生化了“,陌生人世界”却常态化了,社会行为也“匿名化”了。
城市管理任务因而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社会成员对于民主权利与公民权利的意识和要求也更为突出。
因此,要落实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市民的政治权益得到切实保障,“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形成市民的积极参与、健康参与。
这些都增加了城市政治建设的难度,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社区管理来化解。
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文化建设挑战的社区。
对我国城市的历史稍作回溯就会发现,许多名城往往处于中华古文明滥觞或发展的地带。
然而,城市人口的密集化和人居环境的扩大正在挤占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与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往往与城市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会形成一定的矛盾。
因此,如何保护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任务。
而且,越是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项任务也越是艰巨。
总体上看,我国探索有特色的、科学的城市化道路,传承历史、面向未来,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历史价值保护、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在此过程中,使文化遗产获得生命力,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高雅文化融入到城市的现代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之中,使生活、创业、消费、休闲融为一体,这些发展目标都有赖于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实现“落地”。
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社会生活建设挑战的社区。
高品质的生活质量越来越成为社会成员对当今城市生活的迫切要求,这本身也提升了城市化过程的挑战。
从社会生活领域看,城市已成为民生问题集中的重要区域,许多民生问题本身是城市化造成的,如“就业难”、“交通难”、“出行难”、“停车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等,已是许多城市难以根治的顽症。
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让人民群众拥有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一个重大课题。
为此,必须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所有这些最终都离不开社区建设。
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生态环境建设挑战的社区。
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强调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和谐、生态环境系统与居住环境系统的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统一。
然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使得城市生态环境的转变面临很大难度。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垃圾处理量剧增、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加剧、光污染、噪声污染日趋严重等等,不仅使城市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也使城市居民付出了巨大代价。
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仍然比较滞后,而社区生态环境建设无疑是这种状况得到彻底改变的一个基础。
三、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重大变革与机制创新如果采取社会学的眼光,无论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或产业结构的升级,还是社会治理方式和制度体系的转变,其实质都将这样或那样地与社会的利益结构形成联系,最终将涉及到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与配置方式。
因此,快速城市化过程对社会建设以及社区建设提出的挑战,实质上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合理化问题。
对于不同的学科而言“,资源”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经济学中的“资源”侧重于物质的、有形的和经济的、市场的资源,强调其对于经济生产和市场发展的规定性与决定性。
而在社会学中“,资源”被理解为“社会资源”,也就是说“,资源”的社会性涵义和属性受到更多的关注。
“所谓‘社会资源’,其内涵是指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机会等生产和生活资料。
”⑥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资源划分为不同类型,如不同领域的社会资源可区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等。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物质的、有形的、现实的、经济的、市场的资源固然重要,非物质的、无形的、抽象的、文化的、符号的资源也十分珍贵,某种意义上甚至更为重要。
在我们看来,社会建设的宏观构想是必须向基层社区下沉,逼近城市居民的切实需要,在基础一线服务过程中实现“落地”,才能有效应对各个领域的挑战。
这也正是一系列的“进社区”行动——便民服务、警务治安、人民调解、基层民主、教育科技、社保医疗、卫生环保——的基本意义所在。
“进社区”系列行动逐渐推进了基层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制度体系的创新、治理方式的变革,在此过程中形成更为合理的、有效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从而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建共享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真正落实在基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