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静脉输注七叶皂甙钠致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物 质 沉积 于 血 管 壁和 加 快 新 陈代 谢 ,有 利 于减 轻 静 脉刺 激 症状 和
血 管壁 损伤 。 2 _ 液过 程 中防止 液体 外渗 . 3输 2 及 时观察穿 刺部位 ,做 到早 发现 、早 治疗 ,应 采取积极有效 的治
伴有灼热感和 放射性疼痛 ,血管 弹性消失 ,呈 条索状 ,有硬 结 ,有 的
于单 纯 的常规护 理 组。结论 采 用适 当的护理干 预 程序 ,能减 少静 脉 炎 的发生 ,减 少不必 要 的护 患纠纷 ,提 高护 理质 量和 患者 的满 意度 。 中图分 类号 :R 7 . 4 35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7- 14 (09 3 0 2- 2 6 1 89 20 )0- 19 0
1临床 资料 11一 般资料 . 观察 组 16 ,其 中男性6 例 ,女性 4例 ,年 龄 1- 9 ,平 均 0例 2 4 9 7岁 4 . 。其 中软 组织损伤 3 例 ,创 伤肢体 肿胀2 例 ,椎 间盘突 出症 25 岁 4 9 1N , 褥疮5 , 烧伤7 ,脑 外伤 1例 ,其他 8 ;对照组9例 ,其 1 例 例 2 例 8 中男性5例 ,女性4 例 ,年龄2 - 5 ,平均4 . 。其 中软组织 损 8 O 27岁 8岁 5
参 考 文献
[ 张姝 娣冲 华 临床护 理研 究杂 志.04 : 4 —0 0 1 】 2 0 , 1 915 40 [ 韩亮 亮. 2 ] 临床肺 科杂 志 . 0,: 556 2 5 5 -3 . 0 33
静脉输 注七 叶皂 甙钠致静脉炎 的护理体会
陶 小 芝 【 要】 目的 探 讨 静脉 输 注七叶 皂甙钠致 静脉 炎 的护理 方法 。方法 将 2 0 摘 03年 3月至 20 年 6月在我 院行 静脉 输 注 七叶 皂甙钠 的 患者 9 05 8 例作 为对照 组 ,采 用常规 护理 ;将 20 年 7月至 2 0 年 1 05 07 2月在 我 院行 静脉 输 注 七叶 皂甙 钠 的患者 l6例 ,作 为观 察 组 ,实施护 理干 预 0 加 常规 ,通过观 察 疗效 ,评价 两组护理 效果 。结果 两组效 果比 较 ,经卡 方检验 有 显著 性差 异 【 关键 词】静 脉输 注 ;七叶 皂甙 钠 ;静脉 炎 ;护 理体 会 < O 5 ,说 明护理 干预 加 常规 护理 组优 .) 0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穿刺、输液、静脉注射等操作后。
预防和护理静脉炎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降低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应选择清洁、无创伤、无明显静脉炎征象的部位进行穿刺。
避免选择静脉曲张、血栓形成等异常静脉。
2.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在进行静脉穿刺前,应将患者的皮肤清洁干净,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皮肤情况和消毒剂的适应症来确定。
3. 使用合适的穿刺器具:选择适合患者的静脉穿刺器具,如针头尺寸、长度、角度等。
过大或过小的针头都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4. 注意穿刺技术:穿刺时应遵循无菌操作,避免空气进入静脉内。
穿刺后要确保针尖在静脉内,避免针尖穿透静脉壁。
5. 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术后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6.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一般每72小时更换一次。
长时间留置的输液管路易滋生细菌,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7. 静脉注射药物的稀释:对于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适当稀释后再进行静脉注射,以减少对静脉壁的刺激。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静脉穿刺部位的护理:定期观察静脉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穿刺部位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受到外界污染。
2. 静脉输液的护理:输液时,应注意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输液过程中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 静脉注射药物的护理:对于静脉注射药物,应按照医嘱进行注射,注意药物的稀释和注射速度。
注射后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过敏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
4.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留置导致细菌感染。
更换管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5. 维持静脉通畅:定期检查静脉通畅情况,如有静脉堵塞应及时处理。
可以通过轻轻按摩、热敷等方法促进静脉通畅。
药物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

的毒性作用 , 致使血管及其周 围组织损伤 , 甚至导致邻 近组织 的溶液 , 会对血管 内皮 细胞造成 损伤。 则
坏死 。静脉炎的发生给患者 带来精 神及 肉体上 的痛苦 , 同时 2 6 药物的量 . 也影 响治疗 工作 的连续性 和护患 关系 。近 年来 , 护理 人员 就 日输入 液量超过 150 I 时发生静脉炎的概率明显多 于 0 l n
日输入 液量少 于 1 0 者 。 0ml 0 2 7 药液的温度 .
如何防治 药物性静脉 炎做 了大量 的研 究 和探索 , 现将 药物 性
静脉炎 防治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温度过低 的液体刺激 局部 血管痉挛 , 血流速 度减慢 , 药物
1 静脉炎 判断标 准
易 附于血管壁 , 增加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 引起局部炎症 介 质释放 ; 而温度过高会引起血管内膜烫伤及血细胞的变性 。
16 ・ 0
护理实践与研究 2 1 年第 8卷第 1 ( 01 6期 下半 月版
解痉 、 镇痛的作用 , 预 防反复静 脉输 注 2 % 甘 露醇 患者静 次/ , 对 0 d 能快速缓解局部肿胀 、 止痛 、 润燥 , 化疗所致 静脉炎 效 对 脉炎发生 率明显降低 。 35 甘露 醇加温滴 注配合鲜芦荟外 敷 .
正常血浆 p H值 7 3 74 , .5— .5 输入药物会引起血 浆 p H值 脉炎效果显著 , 对化疗患者的静脉有 明显 的保护作用 。 的改 变 , 局部血 管 内膜造 成刺 激 和损 伤 , 对 导致 静 脉炎 的发 32 马铃薯加 喜疗妥 . 生。 春 燕 等心 报 道 可 滴 定 酸度 也是 引 起 静 脉 炎 的 因素 张 李文 国等 报道 9 0例血液病化疗患者 , 在输注化疗 药前
浅谈化疗药物引起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的护理体会

静推常温和 3 ℃甘露醇对兔耳缘静脉 的影响 。研究结 果表 明 7 甘露醇加温 至 3 ℃对 减少静 脉刺激 , 7 减轻静 脉损伤 和提 高血 管 的使用率有明显效 果。在护理 中 , 对于不 同的病 情可能 出
现 的症 状 也 不一 样 , 者 需 要 根 据 自己 的 具 体 情 况 来 选 择 治 患 疗 方 案 以及 护 理 措施 。
[ 收稿 日期 :0 1 0—1 2 1 —1 7
编校 : 强 ] 徐
浅谈 化 疗药 物 引起 静 脉 炎 及 药 物 外 渗 的护 理 体 会
赖 亦 惠 , 爽华 , 华 凌 ( 头 大 学 医 学 院 附属 肿 瘤 医院 , 东 汕 头 邱 张 汕 广 [ 键 词 ] 化疗 药物 ; 脉 炎 ; 物 外 渗 ; 理 关 静 药 护 化疗 药 物 致 静 脉 炎 是 临 床 上 的 常 见 病 、 发 病 。本 病 多 多
物 外 渗 的护 理 体 会 。
时 , 定要 更 换 部 位 输 液 。 每 次 输 液 前 后 均 应 检 查 局 部 静 脉 一
有 无 红 、 、 、 及 硬 化 , 有 异 常 情 况 及 时 对 局 部 进 行 处 肿 热 痛 如 理 。对 长 期 静 脉 注 射 的 患 者 要 合 理 而 有 计 划 的选 择 穿 刺 部 位 , 意保 护静 脉 。 体位 和 足 部 的 运 动 练 习 可促 进 血 液 循 环 . 注
静脉 炎 或 坏 死 , 护 血 管 . 前 臂 、 背 、 腕 、 前 窝 的 次 序 保 依 手 手 周 选 择 输 液 部位 . 刺 激 性 强 、 物 剂 量 过 大 应 首 选 大 血 管 。大 若 药
多化 疗 药 抑制 骨髓 质 最 低 点 为 7~1 , 后 的 5~l 慢 4d 之 0d慢
1例化疗药引起静脉炎的护理及体会

患者病死率 明显 下降 ,有试验表 明川 加用生 长抑素 可使 胃肠 液分 泌减 少5 0 %~7 0 %,这
及电解质丢失、减轻胃肠液对瘘 口的腐蚀及促进愈合起到 了重要作
用。本2 例患者均早期运用生 长抑素 后瘘流量 明显减少 。
3 . 4其他
志, 2 0 0 8 , 5 ( 7 ) : 5 1 5 — 5 1 6 .
染 难 以控制 。合理的营养 支持便成为十二指 肠瘘治疗成功 的关键 。过 去采用 长时 间全 消化道 外营养 ( T P N)支持 ( 有 报道 平均 十二指肠 损伤后 T P N支持 1 6 . 4 d )影响小 肠消 化功能恢 复 ,并导致 小肠黏 膜屏 障功能退化 ,易 出现肠道 菌群失调 ,使 机体潜在风 险增加 ,并发症增
7 0 8 ・临床护理 ・
J u n e 2 0 1 3 , V o 1 . 1 1 , N o . 1 6
1 例 化疗药 引起静脉炎 的护理及体会
宋春 梅
( 吉林省辽源市 中医院肿瘤科 ,吉林 辽源 1 3 6 2 0 0 )
【 摘要 】通 过对 一 术后 化疗 患者 的护理 ,观 察化 疗 药对人体 造 成的 局部毒 性反 应 ,总结 化疗 药对 周 围血 管 的影响 及对 策 。
的关键 。近年 来随着生长抑 素在 十二指肠瘘 中的应用达到 了此 目的,
亡患者 的8 0 %~9 0 % 】 ,因此控 制感染是治愈十二指肠瘘 患者 的关键。 感染 的控制主要在 于建立通 畅的引流 ,将高酶 、高腐蚀性 的十二指肠 液 引出体外 ,使 弥漫性瘘变变为 可控制的局 限性 外瘘 。只要 发现十二 指 肠瘘 ,不论 是否 确诊均应立 即予以 留置 胃管 予以 胃十二 指肠减压引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体会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 临床上常使用20% 甘露醇、ß-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腺素E1等药物, 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 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做好静脉炎的预防、治疗和护理工作, 不仅可避免血管损伤, 消除和减轻患者痛苦, 还可为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现就神经内科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谈谈自己的体会。
1 静脉炎的预防1.1 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 有弹性, 血流丰富, 无静脉瓣, 避开关节, 易于固定的血管。
一般选前臂掌侧静脉, 尽量不选下肢静脉, 因下肢静脉瓣多, 血流缓慢, 易发生静脉炎[1]。
长期输液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遵循从远端向近端的原则, 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1.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伤,穿刺成功后再用活力碘消毒,待周围皮肤干后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每2d更换1次, 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 防止细菌性静脉炎的产生。
1.3 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调节输液速度。
当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大量补液时应选粗大静脉, 速度不宜太快, 如输脂肪乳、甘露醇时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氯化钠溶液相连, 待穿刺成功后再接入高浓度或刺激性强的药物, 这样可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滴注甘露醇时宜加温至35℃, 使用套管针静脉滴入, 可减轻对血管壁的损害[2]。
在输液顺序上应先输高渗液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后输等渗或刺激性小的药物, 输入血液制品前后应用氯化钠溶液冲管, 以减少有效成分的附着, 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害,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4 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 合理选择封管液有2种方法, 第一种是用氯化钠溶液推注行正压封管法,具体方法是先用注射器抽吸氯化钠溶液20cm先缓慢推注10cm后再边推液边拔针头,每6h1次。
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效果差。黄斑 中心凹是视锥细胞密度最高的 区域 ,它直接接受光 的 , 刺激 ,保证中心视力最 大的敏锐度 。 , 黄斑 中心凹 5 0以外视锥细胞 明
[ 赵堪兴 , 1 】 杨培珍. 眼科学. 第七版 . 民卫生出版社 ,6 . 人 24 [ 刘家琦. 2 ] 实用眼科学[ 】 M . : 民卫 生出版社 ,9 7 5 15 7 北京 人 18 ; — 4 . 4 [ 曾容斌 综 合治疗儿童弱视 6 3 ] 8例疗效观察f . J 医学理 论与实践 ,0 8 2 ( ) ] 2 0 , 13
2 静 脉 炎 的 判 断
放射治疗外恶性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 之一 ,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l l 1 。而 大剂量化疗药物 冲击疗 法的应用以及化疗药物 的联合应用 , 一方 面
增加 了抗肿瘤 的疗效 , 另一方面 由于许多化学药 物具有一定 的毒 性
和强烈 的刺激性 , 加之反复用 药及静 脉穿刺长期 给药 , 非常容易 引
医学信息 2 1 年 1 月第 2 卷第 1 期 M d a If m t n N v 0 0 V 1 3 N . 00 1 3 1 e i l n r a o. o 1 . o 2 . o 1 c o i 2 . 1 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1 _ 。因此弱视治疗 的 目的是 消除抑制 , 提高视
3 9 3 0 1- 2 .
究, 发现人类和哺乳动物 出生后视觉 系统能够根据环境 的刺激调整
和改变神经 系统和突触结构 。有文献报道若 弱视存在视觉发育期可
关于静脉炎护理的描述

关于静脉炎护理的描述
1. 早期识别和干预,早期识别静脉炎的症状和体征对于及时干预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静脉炎的典型症状,如红肿、疼痛、发热和硬结等。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干预。
2. 保持患处清洁,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保持患处的清洁是至关重要的。
定期清洁患处,防止细菌感染,有助于减轻炎症和疼痛。
3. 应用热敷或冷敷,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热敷或冷敷来缓解炎症和疼痛。
热敷有助于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而冷敷则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4. 使用压力袜,对于静脉炎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佩戴压力袜。
压力袜可以帮助提高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预防血栓形成。
5.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对于静脉炎患者也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摄入,保持
适当的体重,有助于减轻静脉炎的症状。
6. 积极治疗原发病,静脉炎往往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如静脉曲张、血栓形成等。
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也是静脉炎护理的重要一环。
总之,静脉炎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包括早期识别和干预、保持患处清洁、应用热敷或冷敷、佩戴压力袜、饮食调理以及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同时,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也应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1-24T16:02:09.7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刘香艳冯娜屈宁[导读]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常见的输液反应,重在预防,以及发生时积极有效的处理、护理
刘香艳冯娜屈宁(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药物治疗性所致静脉炎的护理,总结经验,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方法通过对我科2012年9月俩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的护理,将经验总结报道。
结果经过治疗护理,两例静脉炎患者均治愈。
【关键词】药物治疗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256-01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指经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性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原因直接损伤静脉壁,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性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例均为我科2012年9月份胃癌住院患者,发生静脉炎均在术后2~5天、患者禁饮食,经外周静脉给予消炎、补液营养支持治疗期间。
1.2 临床表现:两例患者右侧前臂沿头静脉走向有红色条索状改变,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肿胀,患者有触痛,触及硬结;其中甲例硬结有两处,一处大小为2cmx2cmx1cm,另一处2cmx1cmx0.5cm;乙例有一处硬结,大小 1.5cmx1cmx0.5cm。
1.3 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方法:选用生理盐水棉球从中心向外周清洗患处两次,以无菌纱布吸干创面水份,再用棉签蘸取适量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患处,面积大于患处2~3cm为宜,2~3次/日,3天为一个疗程,要求患处皮肤完整 [1]。
1.4 结果两例患者患处经涂药、护理5个疗程后,患者甲除硬结外其余部位红肿消退,硬结一处缩为 1.5cmx0.8cmx0.5cm,另一处0.8cmx0.5cmx0.3cm; 患者乙除硬结外其余部位红肿消退,硬结缩为 0.7cmx0.4cmx0.2cm。
患者甲涂药40天后静脉炎治愈,患者乙33天后治愈。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因切口疼痛,及各种引流管的刺激再加上一些对血管刺激药物的输入往往会出现烦躁、焦虑,不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护士用诚恳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尽大程度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利用精湛的操作、护理技能赢取患者的信任;讲解各项操作、及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取得配合。
2.2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重在预防,静脉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选择穿刺部位、穿刺针;评估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及肢体的活动度[2],留置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提高穿刺技术。
加强对输液部位及输液侧肢体血管的观察,积极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充分稀释后,确保输液针头在血管内,再行静脉注射,防药液外渗,并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
2.3 用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患处;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具有抗炎、消肿、止痛和促进皮肤血管修复等功能,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成本低[1],用药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过敏情况,用药后患处的修复情况。
3 讨论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常见的输液反应,重在预防,以及发生时积极有效的处理、护理。
发生药物治疗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操作技术不良;不适当的穿刺部位;导管针的留置时间太长;固定方法不当;输液的浓度高、酸碱性太强或不兼容造成沉淀;疾患本身的病理状况,如年龄或疾病造成的血管壁脆弱、发炎。
护理人员除高度的责任心、关心爱护患者外,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及技能水平,对药物治疗患者应积极评估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和处理已发生的静脉炎,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舒适。
参考文献
[1] 张红菊,李丹. 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治疗5-氟尿嘧啶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7):1338-1339.
[2] 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