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扬州慢学案答案

扬州慢学案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扬州慢导学案答案1、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4、明确:昔盛今衰\感时伤世,原因:胡马窥江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相济(见板书设计)5、①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②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补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扬州慢》答案

《扬州慢》答案

高二语文课案——《扬州慢》答案三. 题解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四、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五、正文分析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4.2《扬州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2《扬州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扬州慢》课型:新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时间: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词意。

2.揣摩、理解词中丰富的手法,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二.自主预习(基础部分和要点部分:预习内容和预习题)1.知作者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

南宋词人、音乐家。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2.释标题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3.明背景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人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三、自读思考四、1.小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2.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印象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词中原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3.词人进入扬州城,从哪些角度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看到——荞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视)听到——清角吹寒(听)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小结】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今日的扬州,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萧条景象。

四、合作探究1.造成这种“今昔对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相关词句,体味蕴含的情感。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三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这些没有知觉的事物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极端痛恨。

兖州市第六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扬州慢 学案 含答案

兖州市第六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扬州慢 学案 含答案

《扬州慢》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难点】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学法指导】1、预学时段让学生读诗10分钟,然后独立完成预学案。

2、课堂学习指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认真展示评价.3、让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独立完成课堂达标。

【预学案】一、知识链接1、扬州慢:“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即慢词,曲调舒缓,一般较长,它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为长调.2、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格律派词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座上客。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

3、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二、高效预学1、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2、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3、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4、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探究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课堂达标】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反复揣摩,音乐基础A、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尤为扎实,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 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 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学案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答: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概括其角度即可。

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中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芳草渡贺铸留征辔,送离杯。

羞泪下,撚青梅。

低声问道几时回。

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

千里地,信音乖。

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请任意选择词中两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

(6分)答: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已经指出了需要鉴赏的艺术手法——细节描写,范围是全词;然后找出词中的细节,结合词句内容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词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留马、送杯、泪下、撚梅、低问。

“留马、送杯”两个细节简明扼要,语浅意深,将离别之前的彻夜话别、收拾行装、长亭离宴、缠绵眷恋、寡欢无言等情节一概省去,却又使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泪下、撚梅、低问”三个细节极为委婉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情。

“泪下”的细节描写将送别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全部写出,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撚梅”的细节描写将女主人公左右为难之态描绘了出来;“问”之前加“低声”来修饰、限制,“问”之后又说“几时回”,描摹女主人公的神情、心态、语气、动作绘声绘色,毫发毕现,曲尽体物传情之妙,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作用。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掌握有关词的发展轨迹。

2.鉴赏本词的语言风格,把握词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3.品评词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词人的情感状态。

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

难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这首词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的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二)作者简介: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决不曳裾侯门谄媚逢迎。

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峭拔、清丽、典雅。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上片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

第二部分:下片抒情,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

四、学习课文1.阅读词的小序,看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地点、写作缘由和千岩老人的评价。

2.阅读词的上下阕思考,词人进入扬州城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词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明确:①清角吹寒②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发黍离之悲3.阅读本词,赏析下列重点词语。

(1)“都在空城”的“空城”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破败荒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为什么作者写杜牧会“重到须惊”?明确: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9《扬州慢》学案设计(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9《扬州慢》学案设计(含答案)

《扬州慢》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3.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导读1、了解作者。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

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2、解题:扬州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朗州慢”。

以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为正体,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变体。

代表作品有郑觉斋《扬州慢·琼花》等。

3、背景: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 学案 (1)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  学案 (1)

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学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席上赠张建康苏庠①本是白萍洲畔客,虎符卧镇江城。

归来犹得趁鸥盟。

柳丝摇晓市,杜若②遍芳汀。

莫惜飞觞仍堕帻,柳边依约莺声。

水秋鲈熟正关情。

只愁宣室③召,未许钓船轻。

[注] ①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隐逸以终,终年83岁。

②杜若:香草,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

夏日开白花,果实蓝黑色。

③宣室:古代宫殿名,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有人评说这首词语言“明朗清新”,试结合“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两句赏析。

答:解析:“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两句写柳枝飘摇舒展在晨晓的街市,杜若长满了满是花香的小洲。

能结合这两句词,扣住“明朗清新”或“简明”“脱俗”“不浮艳”等语言特点赏析,且表述合情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①不尚修饰,写景简明。

“柳丝”“晓市”“杜若”“芳汀”取景自然,洗去浮艳和纤秾。

②用字脱俗,境界清新。

“摇”写出了柳丝的特点,也带有拟人,突出作者的闲适;“遍”写出了杜若之多,也表现了词人的喜悦。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金陵怀古许浑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②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③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注] 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

②景阳兵合:指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

③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黍离》一诗。

④洛中: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

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

B.首联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2013级
语文学科课时导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


扬州慢编制人费清玲审核人
王俊艳
课标要求
目标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诗歌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学习目
标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以下为教学设计(包含导学、探究、巩固三部分学案)
学生笔记(基础积累)学案内容
答案;
dāi/dàng/dòu/fěi/fēn/gá/gōng/gōng/gòng/gòng/gū/hèng/h ún/hùn xiáo/jī/jí/jǐ/ji àn/jiē/jié/jiū/jǔyǔ/jūn/lá/lè/lēi/liáng
预习案
一、词人零距离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
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
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
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
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
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
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
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
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
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
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
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
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
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
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二、基础夯实,给划线字注音。

初霁()戍角()怆然()自度此曲()
黍()离之悲解鞍()少()驻荠()麦
都()在空城窥()江去后
三、名篇不厌百回读
1、师生试读全词,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慢词是指配乐的曲子曲调舒缓),我
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3、写初读感受,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点写在下面。

6、从词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5、、提出你的问题:
四、补充材料,助读。

黍离:是《诗经·国风·王风》中的篇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
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稷,是两种农作物。

离离,指行列貌,整齐茂盛的样子。

靡靡:行
步迟缓貌。

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噎: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旧说周平王东
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
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赏析作品。

(一)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
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
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
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二)品赏词作。












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2012级
xx 学科课时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编号第
课题
编制人
审核人
课标 及
学习
目标
目标要求
重点 难点
考情 分析
以下为教学设计(包含导学、探究、巩固三部分学案)
学生笔记(教师点拨) 学案内容
学案内容 学生笔记(教师点拨)
反思小结
校 训:明 责 致 远
弘 毅 至 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